•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道論

第三節、 治身與治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第三節、治身與治國

一、丹道修煉的詮釋

陳景元在修煉丹道的過程中,首先以治身為本,故陳景元言:「骨者體之幹。夫 淳和足則體潤,精神壯則骨彊,亦自然之理也。」18則對大小宇宙關係論述也說:

道為真精之體,一為妙物之用,既得道體,以知妙用,體用相須,會歸虛極 也。既知其子,復孚其母,沒身不殆。既知妙物之用,復孚真精之體,體用冥 一,應感不窮,然後可以無為無不為,故沒身不殆矣。19

陳景元思想充滿大小宇宙的同理同構觀點,用精氣神解說人的身軀產生。因此宇宙之 真精即時即刻在衍生變化萬物。真精的宇宙的原質同時也是同於男女之精、胞,因此 精、胞:「命門者謂精神之所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藏 有六也。20」因此精胞之中包含之精氣,則是精液含有的氣與胞交錯而成和氣。這就是

「負,背也。抱,向也。動物則畏死而趣生,植物則背寒而向暖,物之皮質,周包於 外,皮質陰氣之所結,故日負陰。骨髓充實於內,骨髓陽氣之所聚也,故曰抱陽。充 和之氣運行於其間,所以成乎形精也。21」職是之故人體的命門或精胞包含宇宙之元氣 及神。此就是大與小的宇宙合一之思維,各種物體皆由於陰陽兩氣之和諧而成之,人 則是由於精與胞化合物體而成骨髓及外質,是在其兩者之間交錯的和諧為和氣。

此就是包含外丹轉為內丹的藥物及鼎爐,如:

内丹的鼎爐之説,外丹立基在孙宙論的基礎之上,企圖於模仿孙宙造化的鼎爐 當中,不斷地冶煉昇華,以求掌握孙宙造化的根本力量;如是的思維、舉措,

在內丹亦可見到,只是物質條伔有所不却罷了。在內丹看來,人的身體即是孙 宙造化之縮影,凡外在所有的事物,身體內在亦有之22

身心則是由於宇宙變化之神妙不測的作用而來,身心是與各種物體及天地等同一致,

因此可以說物體之產生與天地之始是一樣,各種物體之元氣都一致,只是變化出之形 體有所區別,這是道生生不息的原則。

藥物之說:

這幾段文字的主要重點有三:第一是煉製金丹所需的「藥物」比如,鉛汞、雄 黃、雌黃、硫黃等等,並不是如外丹所以爲的存在於人身之外,反之,而是內

18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

頁 12。

19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七,

頁 78。

20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音義》第 27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2,頁 9。

21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6,

頁 67。

22蕭進銘:《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硏究》(台北:新文豐,2009 年),頁 2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在於自己。第二,藥物的配合須陰陽二者兼備,孤陰或孤陽皆不足以合成神丹;

《易繫辭傳》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唯有陰陽二者相23

且尌藥物而論之:曰乾坤、坎離、陰陽、鉛汞、木金精、丹砂水銀、日魂月 魄、烏精兔髓、青龍白虎、玄龜赤蛇、交梨火棗、黃芽白雪、雌雄黑白,若是 之不一者,皆藥物名也。24

陳景元在老莊註解內也提出此點,而在以下本章簡單列出其中兩例:

始,道也,本也,無名也。母,養也,有名也。夫道外包乾坤,內滿孙宙,萬 物資之以生,由之以成,所以成者子也,所以生者母也。子者一也,一者沖 氣,為道之子。25

珠璣祈機二音。或云王者諸侯之棺。以沙畫棺,四時之色,左蒼龍,右白虎,

上著金銀日月玉衣珠璧以飾棺也。沙謂朱砂,塗之也。黃疏云圓者為珠,不圓 為璣。連璧桓譚新論曰,通曆數家筭法,推考其紀,從上古天元已來,訖十一 月甲子夜半朔冬至,日月若連璧。齋音資。烏魄以全切。螻音褸。蟻魚綺切。

徵成也,應也。26

強調道的本體能夠創生,道能包含整個天地宇宙,並且創生萬物,進而長養萬物,從 如此始與道的概念中體現出大小宇宙同構,又如王者諸侯的棺材用朱砂塗在棺木之 上,且以四時的顏色配合四靈的圖像裝飾,仿造模仿天地日月的結構,就如同內丹學 將外丹術中借用天文術語如日魂月魄、烏精兔髓、青龍白虎、玄龜赤蛇之類的用意一 般,將大小宇宙的同理同構連結。

而在下面的引文之中陳景元提出魂魄:

紛給宛轉,欲化未化之間。魂魄不孚,則百骸漬散,神歸真孛也。不形之形,

不化者能化;形之不形,化物者不化也。在形屬粗,人皆知之;得道者,粗妙 皆忘矣。言論,則徒語其糟粕,而元所值,故聽止於耳,而以不得為得也。27

以上是簡單列出陳景元使用外丹術語的例子,本文會著重解釋魂魄,沖和之氣,陰 陽,五行,五藏等在陳景元身心修煉的涵義。不過仍可知,陳景元思想已如外丹轉向 內丹發展一般,往此方向前進,而可謂當代內丹代表者之一。

那麼關於外丹火候的內丹轉化,蕭進銘先生表示:

23蕭進銘:《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硏究》(台北:新文豐,2009 年),頁 280。

24蕭進銘:《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硏究》(台北:新文豐,2009 年),頁 282。

25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7 頁 78。

26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音義》(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40,頁 86。

27宋,褚伯秀撰:《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正統道藏》第 23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67,頁 2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外丹家對於火候的問題,有著相當繁複的一套理論,魏伯陽之所以特冸揰引漢 易的納甲、卦氣及十二消息卦等思想來講爐火,正是欲藉此來說明煉丹過程中 的火候問題。後來的外丹家承繼這樣的思維,也却樣強調,火候務必要取法天 地的時令、規律。由外丹發展到內丹,有關火候的問題,內丹家有所繼承,亦 有所批冹。外丹的火,源自於有形的爐具;內丹的火,其關鍵在於心念的作 用。28

如此外丹的火候轉折為內丹的火的概念,此火指心念,但是此心念的原意,就是如何 轉為心念是本文中會加以探討的問題。那麼陳景元也討論: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 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 也。雖然,有患。未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詛知吾所謂天之 非人乎?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

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 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

碧虛註:神凝者不夢。心空者無憂。無所嗜,故不甘也。真人火在水下,故其 息無所不之。眾人水火相亢,故不寧極。嗜欲深者天機淺,真水濁則天光昏。

為道者無悅徭,自伕者無訢距。不忘始則存其本,不求終則不預謀,不用心而 棄大道,不益生以致不祥。此真人之行也。29

水火兩者,亦為陰陽。因此性命雙修的目的是調整陰陽水火為和諧之交錯,並「真人 火在水下,故其息無所不之。眾人水火相亢,故不寧極」水火之和諧,如若火於水 下,氣旋之息將能夠流動自然,而若水火相抵,則將無法達到寧靜至極之性。此亦是 通過性命修煉調整陰陽五行流變於身心的火候,因此蕭進銘提到「火候務必要取法天 地的時令、規律」是當修煉時,調整水火五行的流變以致和諧,故能體會造化宇宙的 沖和之氣,此就是身心效法天地之時令與規律。

陳景元的思維都涵蓋心性之內丹道教之論,水火調整的火候之說,使身軀同於天 地規律,性命雙修的心性及肉體之雙方重視的「身心間的融合、性命雙修」等,如陳 景元在〈養正性命〉篇言:

駢枝,與生俱生,故出乎性,而為生,德之餘。贅疣,生後而有,是出乎形而 為性之外累,故皆曰侈。夫五行均則五常無偏,乃道德之正;今多於仁義,是 五藏之氣稟受又有少之者,故非道德之正也。且駢枝之於手足,皆無用之指,

何足央齧哉!若夫駢枝於五藏之情,淫僻於仁義之行,多方於聰明之用者,乃 駢枝於有用之處,所以重增其弊也。30

28蕭進銘:《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硏究》,(台北:新文豐,2009 年),頁 283-284。

29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正統道藏》第 25-26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14,頁 216。

30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正統道藏》第 25-26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年),卷 23,頁 7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在此可知,陳景元的「性」是個重要概念,形體的成長乃出於性,是由於形體的性 質,五行變化之道發展而成其形質,如果五行均勻,其化成也涉及到五藏之間的和諧 交錯,而如果此體內流變能夠得陰陽沖和,五常的仁義禮智就可不偏不倚,而能不傷 物,此就是陳景元以五常引入他丹道之說的世俗上的學說,也是包含此藥物的概說。

而因提出五行含有火候,是人調和體內的陰陽五行五藏的五常的五性,修煉身心 而體會此沖和,也就是與大小宇宙同一的生命根源。

「無極圖」是陳摶所傳的包含內丹修煉原理的圖示。讀它的順序是從下而上,

也尌是所謂的「此圖由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在「無極圖」中,最下 一圈稱為玄牝之門(元牝之門),是內丹修煉的起點,丹道南宗以為這是指人 身的下丹田的命門與兩腎空隙之處,北宗龍門派則以孜神祖竅起手功夫,到了 真水之中存養真金的時候,則下照金鼎,煉化還丹。丹道南宗和北宗的這兩種 修煉法,尌其性功理境而言,乃是丹道象徵詮釋學之昇途却歸。31

張廣保先生提出北宋時期繼承而發展晚唐特點,而且當時對於以往的內丹家的看法,

並其發展的主要特點;

北宋時期承晚唐、五代之緒,內丹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內丹道發展的整個 歷史過程來看,有宋一代乃是內丹道獲得長足進步並開始正式取代外丹道之重

北宋時期承晚唐、五代之緒,內丹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內丹道發展的整個 歷史過程來看,有宋一代乃是內丹道獲得長足進步並開始正式取代外丹道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