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五節 影響不同投資工具使用金融科技與否的因素

一、 代理程度高:基金與外幣

持有期權的受訪者大多也持有股票,唯有受訪者 30、受訪者 33 與其他人不 同,前者僅投資期貨,後者除期貨外,還投資基金。根據訪談,受訪者 33 選擇 風險比股票更低的基金與儲蓄險,是為了分散並降低投資風險,反觀受訪者 30,

雖然也沒有投資股票,但不投資的理由和受訪者 33 截然不同。受訪者 30 自稱期 貨講師,幾乎每天都會用電腦看盤,他投資期貨的頻率以及所花費的時間,遠高 於其他也持有期權的受訪者。

受訪者 30:因為我把它(投資期貨)當上班啊,所以我每天早上喔,每天早上一定看,看到收盤的 時候,我才會找去做其他的事情,因為既然要靠它賺錢,你就必須要全神貫注,所以我都是一直 盯盤,盯到下午收盤。

進一步詢問受訪者 30 對其他投資工具的看法時,他表示股票需求投入的資 金較大,再加上槓桿小於期貨,因此他不投資股票,更遑論持有其他價值波動更 小的投資工具。

訪員:那你現在比較多的,就是投資股票還是?

受訪者 30:就是期貨…期指。

訪員:期指,那證券沒有嗎?

受訪者 30:沒有,因為那個金額又大,然後槓桿又小,如果你買對的時候啊,他配息多了還好,

那如果你買錯了,差很多。

除了投資期權者多持有股票外,投資外幣者則多持有基金。根據訪談,受訪 者投資外幣的主因,除了避險、賺取匯差,以及因在海外購買房地產而需求支付 大量外幣外,其餘受訪者是因為購買外幣計價的投資型保險,而產生投資外幣的 需求,像是受訪者 12 與受訪者 22 購買的投資型保險都必須用美元繳納。

受訪者 12:這個行為(投資外幣)就是應該是兩年前吧…台幣一直貶值…那時候我在想說,主要是 因為我的保險,有一個保險它是需求用美元的…類似那種六年還是怎麼樣的那種,它回來的時候 是用美元,所以一定要有美元的那個東西。

受訪者 23:沒有,那個是因為我有一個外幣,應該是說保險吧!那是不是時間到了妳需求把台 幣換成美金去付那個錢?那就是可能看大概一年,大概什麼時候好美金會稍微低一點,那我就 那個時候換。

而受訪者 18 與受訪者 25 則在理專的推薦下購買類似產品,受訪者 25 認為 此類以外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和基金相似。

訪員:那你現在有投資外幣嗎?還是沒有?

受訪者 18:保險算不算?

訪員:保險也算啊。

受訪者 18:那個保險他們(理專)叫我買美金,就是我要從銀行去買了美金…壽險公司會自動(從美 金帳戶)匯(扣)錢。

受訪者 25:理專通常推的都是比較偏向基金這類的東西,或者是所謂的我們講外幣,好,那因為 外幣他們現在也都很多的金融產品嘛,那所以呢通常就比較像 ETF 的那種形式的東西。

資,而是經由購買金融機構推出的外幣商品、間接投資。這主要是因為外幣的可 溝通性較低,像受訪者 26 自行投資美元計價的基金,然而詢問他是否因此投資 外幣時,他表示由於外幣的專業性較高,所以他不會刻意賺取匯差,而僅在基金 扣款時換取足額的外幣。

受訪者 26:外幣其實很專業了...所以我不是要賺那個匯差我主要是要換了之後去買基金...因為外 匯不是那麼容易做。

除了外幣,多數受訪者也認為基金比較不容易掌控,像受訪者 21 就因為不 會判斷基金的進場時機,所以曾經諮詢理專,但最終仍是因為績效表現不佳而出 清。

受訪者 21:買基金我好像那時候先由理專,理專推薦然後後來就是績效都不好,就放了好久好 久,是有賺,小賺一點,那也有賠的,所以我就他出清了,覺得基金不好…因為那個我們比較難 控制…我不會判斷那個基金到底甚麼點進去。

受訪者 27 則認為基金的代理性較強,因此比起掌控性較高的股票,他將基 金的定期扣款形容為儲蓄。

受訪者 27:感覺上基金是我不能掌控的,但是股票好像我可以掌控,它賺一點錢的時候,我可以 把它買賣掉這樣子,基金是別人在操縱,我覺得好像在存那筆錢,我是可以拿回來,那種感覺就 是,還好像還有一點掌控權在這邊。

受訪者 20 與受訪者 24 則指出,因為一支基金中包含多個投資標的,因此無 法像投資股票時,仔細研究每一間企業的表現,所以受訪者 20 將基金交由理專 代理,而受訪者 24 則傾向購買複雜性較低的指數型基金。

受訪者 20:基金太多了啦,不像說我們台灣的股票就是那些,我們可以從中去挑選一些我們想 去關注的一些股。基金太多了,基金那麼多怎麼看。

受訪者 24:我基金幾乎都買指數型的,我不買那種包裹的,股票的那種的。因為我不懂那個股票 是什麼,他給你包裹一堆,但是那些外國公司我們不懂,基本上那個我不是很了解那個公司我都 不會買。而且包裹那麼多的話,你哪有時間一家一家在那邊看?

從受訪者的角度來說,外幣和基金的可溝通性較低,因此他們傾向不持有,

或諮詢理專建議,甚至直接交由對方全權代為操作,呼應過去研究發現,投資人 對資訊的掌握程度,會影響他們的投資方式(Eichhorn & Gupta,1998 ; Brennan &

Cao, 1997)。而從金融商品本身的特性檢視,基金具有匯集大眾資金,再委託專業 經理人代為操作的特性,其投資標的囊括國內外股票、債券、貨幣或衍生性金融 商品,因此投資人可藉由多角化的投資策略分散各股風險,同時彌補一般投資人 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所以從風險的角度來看,外幣與基金也同屬風險(價值波 動)較低的投資工具;此外持有國外基金時,可選擇以外國貨幣作為計價方式,導 致受訪者在投資此金融商品時,需要額外承擔匯率風險,進而產生投資外幣或進 行匯率避險的需求,這可能是何以投資外幣者,同時也持有基金的原因之一。

考量到基金與投資型保險涵蓋多元的投資工具,再加上受訪者的投資策略與 目的不同,因此不能直接根據投資工具界定其代理性。所以,本研究整理受訪者 針對不同投資工具所採取的操作策略,藉此衡量投資工具的代理程度,發現代理 程度最高者為基金,其次為外幣、股票與期權。

雖然並非所有受訪者都會向理專諮詢基金的投資建議,也不是所有人都會透

最高;而在外幣部分,有直接投資者,也有透過購買基金或投資型保單、間接投 資的受訪者,因此代理程度略低於基金;股票的部分,本研究單指直接購買上市 櫃公司的股票,並將股票型基金歸為投資基金,所以代理程度較低;最後,在期 權的部分,沒有受訪者購買以衍生性金融商品為標的之基金,所有受訪者的投資 方式都是直接購買,因此也被歸類在代理程度低的投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