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兒童語言習得理論

一、 兒童認知發展

在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中,以皮亞傑(Piaget)、布魯納(J.S.Bruner)與維高 斯基(Vygotsky)的認知發展理論最備受重視及討論。本小節將以三位學者的 認知發展理論為探討,先說明主要的理論,希望透過這理論的探究方式,激發 老師對兒童漢字教學設計的靈感,並建構出合適的教學課程,進而達成因材施

教之準則。

(一)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Piaget(1974)所主張有關兒童認知的理論架構,在認知發展的心理學領域 中已主導多年,他視認知發展為一種質化的過程(此過程牽涉到新思考的產生,

可稱為思想結構上的革新),並認為人的思考歷程是逐漸由具體轉為抽象的一種 智能轉變,其對認知發展階段之研究,可提供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能學習到適 合之教學架構,且由於兒童發展之階段不同,會使其學習受限制並影響學習型 態。

Piaget 把兒童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1. 感知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指兒童從出生到兩歲的這段時期。此 階段的兒童只能以動作行為或靠感覺獲取經驗和感知外在時間,兒童必須學習 去調整他們的感官,諸如視覺、聽覺、觸覺等,以感覺動作發揮其基模功能。

一歲時主要完成發展出「物體恆存性」(object permanence)的概念。

2. 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兒童從兩歲到七歲能對直接知覺的事 物進行思考,主要的發展特徵是使用語言及符號表徵外在事物,具推理能力但 不符邏輯,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中心傾向。

3. 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兒童的年齡從七歲到十一歲。

經歷一連串的心智轉變,自我掌握慢慢消失,較能採取別人的觀點,而且能開 始了解水平線,能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和守恆的道理。

4. 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兒童從十一歲已達成認知發展 的巔峰期,能根據假設驗證的科學法解決問題,他們能夠在具體的物體中運思,

而且能理性地運用物體進行抽象、關聯性的思維。

Piaget 認為兒童從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會經過三個不同的歷程:同化

(assimilation)、調適(accommodation)、平衡(equilibration)。同化所指的是 人們轉變所收到的訊息來適應現存的認知方式。調適所指的是人們調節認知方 式以適應新的歷程。平衡包括同化與調適,所指的是現存的認知方式與新經驗

之間整體的互動,也是 Piaget 系統內發展改變的基礎,而 Piaget 視發展為兒童 認知系統與外在世界間更穩定平衡的形成,即兒童的世界模式會漸漸地接近現 實。

表二-6 皮亞傑之認知發展階段的特徵

發展階段 年齡範圍 特徵

感覺動作期 0-2 歲 1.透過自己的動作和感覺來認識環境。

2.認為「物體永存」。

前運思期 2-7 歲 1.開始運用符號及語言文字進行思考。

2.以自我為中心。

3.無「守恆」的概念思考易受物體表象所影響。

具體運思期 7-11 歲 1.具有「守恆」的概念。

2.能依物體的屬性來分類,而非單以物體的外形做分 類依據。

3.有清楚的邏輯思考能力。

4.逐漸明白物理變化是可逆的。

形式運思期 12 歲以上 1.能夠運用抽象的邏輯推理方式進行思考。

2.知道如何形成假設及假說驗證。

資料來源: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

(二)布魯納認知發展理論

針對兒童的認知發展,Bruner(1960)提出了「表徵系統論」,三種思考模

1. 動作表徵期(Enactive Representation Stage)

三歲以下幼兒靠動作來學習和理解周圍的世界,藉由感覺性與運動性的探 索活動來獲得知識,在他們的世界裡,內在與外在事物間並無明確區別,而且 採取直觀的看法。動作表徵是求知的基礎,雖然最早出現在幼兒期,但卻是一 直延長使用到終身。

2. 圖像表徵期(Iconic Representation Stage)

從二歲至六歲這時期學習的兒童是透過視覺影像方式來理解的,也能透過 圖案或心像來代替解釋未在眼前出現的事物,不必藉由感官或動作的操作,而 能以象徵性的方式來表示物體或事物。圖像表徵的求知方式,是由具體進入抽 象的開始。

3. 符號表徵期(Symbolic Representation Stage)

六歲以上的兒童,學習活動是運用語言、文字等抽象符號的方式理解世界 環境,也能做抽象思考,在透過文字、語言或語言符號來表示,並且與環境產 生互動。

Bruner 的教學原則(1966):

1. 教學所關注的經驗和情境,必須讓學生願意學習且能夠學習。

2. 教學的結構方式必須讓學生可以容易理解。

3. 教學的設計方式應利於向外推展或填補空白。

(三)維高斯基社會文化理論

Vygotsky(1978)特別強調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的關係,除了在解釋語言 發 展 與 幫 助 學 童 認 知 思 維 間 的 密 切 關 係 , 同 時 更 強 調 學 童 自 我 中 心 語 言

(egocentric speech)的重要性(鍾鳳嬌,1999)。根據 Vygotsky 的觀察研究,

幼兒期(屬 Piaget 的前運思期)的思維方式是帶有自我中心傾向的;此時期的 兒童們在一起談話時,也是以自我為中心。其將兒童的自我中心語言視為調和 本身的思維行動,從而助益其認知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兒童面對困難情境時,

兒童的自我中心語言就會倍數增加。

(scaffolding)。「鷹架」被比喻作一種暫時性的支持形式來協助學生,直到學生 能自行操作或學習為止,這也是教師所應扮演好的角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或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

Bruner

認知表徵理論

Vygotsky 社會學習理論

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