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質性論述分析

第二節、 力量匯聚期代表性文本論述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第二節、力量匯聚期代表性文本論述分析

根據第五章的語料庫分析,力量匯聚期的同性婚姻新聞論述特色包含了:(一)

「異性戀」的頻繁出現,反映出抗拒同性戀分類的特殊,動搖社會上異性戀主體 與同性戀客體的傳統定位。(二)「幸福」則是同性婚姻正反雙方皆使用的論述資 源,支持者主張合法婚姻是人人追求幸福的權利,反對方則以鞏固家庭幸福來當 作論述重點。(三)「歧視」亦是支持與反對方皆會提到的論點,支持者認為同性 婚姻未合法是歧視同志,反對方則堅持歧視同志與反對同性婚姻是兩回事。(四)

隨婚姻平權觀念興起,性別平等、性別教育和多元性別認同的討論也都呈正成長。

(五)同性婚姻被視為需要法律保障的公共議題、人權意識提升,也引來愈來愈 多學生投入活動或遊行。(六)女同志的性別依然較常被特別強調、標示。(七)

同性婚姻的合法性,依然是同性婚姻新聞中最被關切的,且支持同性婚姻的聲音 在此時期大幅提升。(八)同性婚姻與墮胎議題和宗教的構連減少,反而給予婚 姻平權保障的意識抬頭。(九)美國則依然是此時期同性婚姻新聞主要關切的國 外國家。(十)此時期針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議題,主要被建構為國際趨勢,多 引述政治人物的看法。(十一)主要的同志論述也是 Baker(2006b)提出的「同 志遊說」,同志被建構為一群爭取權利的人,不過,和前一時期比起來同志的權 益意識明顯抬頭,同志家庭存在事實與保障需求的能見度也提高。(十二)此時 期的文本產製者比過往更常使用「朋友」來傳達對同志友善的態度,且歧視同志 在此時期是不被大眾接受,需要被否認的。(十三)同志身分在此時期依然可能 會因性傾向被視為是異性戀之外的他者,進而塑造刻板印象,另外也符合 Baker

(2006b:68)的「秘密又可恥」論述,且更多了會導致痛苦和傷害的論述。(十 四)此時期產製者也會運用如標點符號等隱晦的方式,確保讀者了解用語的來源。

(十五)最主要的消息來源仍是同志,主要在呈現同志對於自身處境的敘述,以 及向社會提出的意見或訴求。(十六)家庭相關的最主要消息來源是「媽媽」,其 言論主要分為「支持」與「反對」同志情感兩大類。支持方的母親多是因自己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7

子女為同志,反對方的母親則是擔心傳統觀念被破壞,同志情感會「帶壞小孩」。

(十七)反對方同樣會運用「人權」與「平等」的觀念。

參考上述論述特性,我從此時期文本中選出以下這則符合多項特性的新聞作 為代表:

文本 6-2 多元成家論戰 今拉上街頭

昨在立院隔空交火 多名牧師高喊婚姻平權 護家盟等反對團體自稱才是弱勢

【記者許雅筑、李昭安╱台北報導】

多元成家究竟是基本人權,或摧毀傳統家庭價值?此議題引發激烈論辯,正反 方支持者今天將走上街頭,捍衛各自理念,活動尚未登場,前哨戰已開打。雙 方代表近日多次在立法院隔空交手,分別舉行記者會替自身主張辯護。

歌手朱約信及多位基督教牧師昨在民進黨立委蕭美琴陪同下,高呼「上帝疼世 間人、人人婚姻平權」,以基督徒身分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蕭美琴說,很多 基督徒同志遭受污衊、扭曲以及歧視,她想告訴這些人:「你們沒有被教會放 棄,有人願意給你愛與接納。」

前同光同志教會牧師曾恕敏說,近廿年來台灣社會對同志人權的抨擊遠大於了 解、接納和愛。尤其有人妖魔化、汙名化、抹黑同志族群,製造對立,儼然是 新一代希特勒。他質疑,壓迫同志族群人權,是否符合聖經愛的精神?

牧師陳思豪表示,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公民權、平等權,不該用信仰、法律加以 反對。他認為「尊重傳統家庭價值、爭取同性婚姻合法」兩者可以並行不悖。

牧師柯怡政則提醒基督徒,莫忘聖經中呈現的多元性,勿人云亦云。

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下一代幸福聯盟等多個民間團體,以及佛教、

道教、天主教與統一教代表,昨天一同拜會國民黨立院黨團,表達守護「一夫 一妻、一男一女」婚姻制度、反對多元成家的訴求。

下一代幸福聯盟代表于雁鴻表示,反對多元成家者「是占社會多數的弱勢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8

群」,呼籲同志族群爭取權益時,必須考量社會整體利益。她強調,聯盟並未 反同(志)、恐同(志),只是期盼群眾一起站出來,守護傳統婚姻制度及孩子 的幸福。

國民黨團書記長林德福表示,此議題事涉婚姻與家庭制度,茲事體大,修法過 程必須審慎,必須充分聆聽各界意見、取得社會共識後才能推動。

【2013-11-30/聯合報/A16 版/綜合】

選擇這則新聞除了像前一篇一樣發生在台灣本地,也沒有外電的翻譯問題,

更重要的是因事件背景在多元成家草案的爭論期間,是力量匯聚期、也是整個台 灣婚姻平權史中爭議熱度達到高峰的時刻。新聞刊登在 A16 版面,代表報社認 為此文章有一定的新聞價值。新聞主要背景事件也是記者會,只是這次呈現的是 雙方的記者會論述,而非僅有反對方。在文章的編排上,以中立論述作為開頭和 結尾,中間正反方論述約各佔 30%,副標題也是包含了雙方論述。整體而言,是 在篇幅上具平衡性的一則報導。

這則新聞同時呈現正反方論述的新聞用語,突顯了雙方劍拔弩張的對立情形。

從標題的「論戰」到內文的「隔空交火」、「交手」、「開打」和「前哨戰」等用字 可看出在這則新聞當中,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再度被建構為一場戰爭,而正反方 的辯論語言則是打仗的武器。「多元成家究竟是基本人權,或摧毀傳統家庭價值?」

文本產製者開頭便以爭論點點題,也帶出這則新聞的中立立場,及內容將會正反 面並陳的型態,而問號與「究竟」的使用都顯示出這個問題的未解和難解,產製 者只丟出問題,留給讀者自行思考判斷。此種左右平衡的敘事方式,可以營造一 種中立客觀的觀感,也得以避開可能的政治壓力(吳姿嫺,2009:69)。

「歌手朱約信...高呼『上帝疼世間人、人人婚姻平權』,以基督徒身分支持 同性婚姻合法化。...她想告訴這些人:『你們沒有被教會放棄,有人願意給你愛 與接納。』」這裡的支持者站在基督信徒的角色立場來發言,但運用的不是傳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9

道德教義,而是宗教裡面愛與包容的精神。從這裡可以看出,雖然宗教人士為反 對同性婚姻的大宗,但身處在宗教圈裡的同志或支持者,會在不違背信仰虔誠性 的前提下找出「生存空間」,例如取用並把焦點放在與反對方完全不同的論述資 源上。「愛、接納、包容」都是不可否認的基督教精神,也讓基督教同志在信仰 與性傾向認同間取得平衡。

文中歌手朱約信其實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義光教會執事的身份,但是以「豬 頭皮」的歌手形象較為人所知,顯示出文本產製者在再現人物時,較注重的不是 與議題本身較為相關的身份,而是較能引讀者共鳴的身份。蕭美琴對同志的喊話,

是想藉由媒體的傳播力觸及閱聽眾,口中的「沒有被放棄」,指的是信仰基督教 的同志可能因同志情感與傳統基督教義、聖經相悖,導致在心靈上無所適從,以 為被上帝放棄。但蕭美琴提醒這些同志,他們依然是上帝的子民,爭取結婚權沒 有不對,可以看到宗教的力量在同性婚姻合法化中,亦可成為正面的鼓勵力量,

也暗示著思想較為陳舊的基督教徒對同志的排擠。

「前同光同志教會牧師曾恕敏說,近廿年來台灣社會對同志人權的抨擊遠大 於了解、接納和愛。尤其有人妖魔化、汙名化、抹黑同志族群,製造對立,儼然 是新一代希特勒。他質疑,壓迫同志族群人權,是否符合聖經愛的精神?」同志 牧師將歧視同志的人比喻成迫害屠殺同志的惡人希特勒,是運用血腥歷史的恐懼 力量來強化反對方的殘忍。而質疑「是否符合聖經愛的精神」,除了是運用信仰 的神聖性來賦權自我論述,也暗示了迫害同志最甚者,正是手中同樣捧著聖經的 教徒。二十年前剛好是台灣同志平權運動的萌芽時期,他指出的「近廿年來」, 代表著整個同志運動歷史都遭受著歧視與抹黑。

「牧師陳思豪表示,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公民權、平等權,不該用信仰、法律 加以反對。他認為『尊重傳統家庭價值、爭取同性婚姻合法』兩者可以並行不悖。」

雖然身為基督教徒,這位牧師將同性婚姻議題的重點放在公民平等權,展現了反 身性思考,暗示婚姻合法是每位公民的權益,是每個人都應該無條件享有的,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0

只有部份公民才有信仰,不應以此為反對的理由。「尊重傳統家庭價值、爭取同 性婚姻合法』兩者可以並行不悖」其實已經回答了文章一開始的疑問,但由於這 是支持方的論述,文本產製者為了維持客觀性,並沒有以此觀點做為文章立場。

此外,可以看到「尊重」不只是反對方會運用的「尊重同志」論述策略,也是支 持方會使用的,表達「尊重傳統家庭價值」。「牧師柯怡政則提醒基督徒,莫忘聖 經中呈現的多元性,勿人云亦云。」則可再次看出雖然信仰同一個宗教,支持方 卻取用與反對方完全不同的宗教論述素材。發言的對象直指基督教徒,「人云亦 云」顯示出基督教內的主流論述對於同志是不友善的。

此外,可以看到「尊重」不只是反對方會運用的「尊重同志」論述策略,也是支 持方會使用的,表達「尊重傳統家庭價值」。「牧師柯怡政則提醒基督徒,莫忘聖 經中呈現的多元性,勿人云亦云。」則可再次看出雖然信仰同一個宗教,支持方 卻取用與反對方完全不同的宗教論述素材。發言的對象直指基督教徒,「人云亦 云」顯示出基督教內的主流論述對於同志是不友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