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同性戀媒體再現研究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第二節、同性戀媒體再現研究回顧

若要談論同性婚姻議題的媒體再現,不免應先從同性婚姻的主體行動者-同 志出發,因為台灣許多和同性婚姻議題相關的研究10皆指出,社會大部分反對同 性婚姻的人就只是反同性戀,而不是在捍衛婚姻,因此同志研究對於本研究是最 具參考價值的。本節即旨在回顧國內外同性戀相關研究的發展,及同性戀和同性 婚姻的媒體再現研究,從中獲得啟發,並彰顯出國內同性婚姻再現研究的缺乏。

壹、同性戀研究發展

媒體在論述實踐中所建構的同性戀觀,會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吳鳳雪,1994:XII)。如同語言學者 Saussure 談到意符(Signifier)和意指(Signified)

時曾說:「語言從未客觀中立。當我們使用某一詞時,那賦有文化上的價值體系。」

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透過語言建構出來的,其背後也並非價值中立,Foucault 認為語言和論述的建構,代表的是一種權力關係的展現,社會大眾對於同性戀的 論述,即代表著主流文化和異性戀霸權的詮釋。

依循如此的論述建構觀點,可證明雖然同性戀自古以來皆存在於歷史之中,

但是人們針對同性戀的主流論述是會改變的。也就是說,不同的年代對於同性情 慾更有不同的說詞,其背後代表的是那個時代對於同志的認識,一個普遍的意識 形態(王則雅,2011:33)。其實,同性戀論述的轉變也會反映在學術研究上,

某時期研究者所感興趣的同性戀議題,會反映出當代同性戀的處境,以及人們對 相關議題的態度。

最早在古希臘時期,同性關係被視為是正常的,雙性戀在人們眼中是一種情 感平衡。「同性戀者」(homosexual)這個詞在 1869 年首度被使用,比「異性戀者」

(heterosexual)早了好幾年(Baker, 2006b:2)。早期西方研究學者假設同性戀為 一種病態,他們以變態、反常等價值判斷來理解同性戀,並不斷追問是什麼「導

10 葉曉穎,2012;洪慈翊,2007:50;賴鈺麟,2002: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致」同性戀。因此,研究多在關注同性戀的成因、為先天抑或後天,以便提供適 當的治療(周華山,1995:341-3)。例如有心理治療師認為同性戀的形成是來自 家庭的威脅,認為男同志的成因是與母親關係充滿壓迫性,壓力又未能從父親身 上得到舒緩,也有心理和醫學學者認為同性戀是童年時期心理失調引致的一種病

(周華山,1995:356)。總之,早期的同性戀研究反映出社會對同性戀的無知與 好奇,精神、心理和醫學是主要的研究學科領域,同性戀的在這些領域中被建構,

如 Foucault(1976:43; Baker, 2006b:2)所說的:「我們必須謹記在精神、心理和 醫學領域中的同性戀類別,是從它被賦予特點的那一刻起被建構出來」。此時期 的專家、學者皆試圖釐清同性戀的「成因/病因」,好給予「矯正」的機會。

如此異性戀本位的研究,直到七十年代中後期才受到挑戰。西方的同志解放 運動在六十年代末正式誕生,踏進七十年代後,同性戀研究不再負面地針對成因 與治療,而是正面地探討同性戀的生活模式。1973 年,美國及心理病學會不再 把同性戀定義為「病態」;許多研究同志課題的學者,也不必因為怕被視為同志 而卻步,同性戀被視為是異常性取向的情形已然改善。七十年代的同志研究強調 同志與非同志並無本質或必然分別,只是性取向不同而已。一切所謂的異同差異,

也只因社會對同志的壓迫而起(周華山,1995:360)。

踏入八十年代同志社群裡的小眾派(如女同志/年老/傷殘/黑人/第三世 界同志)紛紛站出來,批判同志社群內的白人男性霸權。愈來愈多研究、研討會 關注這些小眾同志。九十年代則興起「酷兒政治」(Queer Politics),主動介入媒 介,直接挑戰主流媒介對同志的仇視、排斥和醜化(周華山,1995:366)。酷兒 概念的興起,一部分是因為要回應政府對愛滋病缺乏足夠的應對,另一方面是在 關注政治的標籤、被壓抑的認同,並挑戰所謂的「正常」。酷兒不僅只代表同志,

也包含其他被汙名或少數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如雙性戀、變性人或變裝癖者,

甚至擴張到性方面以外各種被壓抑的認同,像是黑人、勞工階級、殘障人士或單 身父母等(Baker, 2006b: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綜言之,同志研究從早期侷限於心理與醫療層面,關注「先天 vs.後天」的 成因論以及如何治療的問題,到六、七十年代同志運動興起後,轉而批判恐同症 和建立同志生活模式,同性戀相關論述的曝光度逐漸上升,並展現跨學科的關懷,

融合社會學、女性主義、媒介研究等。同性戀與媒體研究之間交會的出現,代表 一種對於異性戀霸權的反思,去檢視社會上長久以來被視為自然的異性戀律法,

如何被透過語言建構得理所當然,以肯定並維繫異性戀對性權力結構的宰制。

貳、同性戀與媒體

媒體再現對性傾向少數族群特別重要(Fejes & Petrich, 1993; Barnhurst, 2003)。 目前世界上人類的性傾向仍以異性戀為主,同性戀僅占少數。正因異性戀具有數 量上的強大優勢,自然構成以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駱俊宏等,2005),而主流 媒體對同性戀議題的取材和呈現手法,反映了整體社會對同志的觀感角度(許佑 生,1995:41)。大部分的同志因為擔心被歧視而不敢現身,所以社會大眾主要 係透過媒體來認識同性戀(賴鈺麟,2002),但是媒體對同性戀的報導卻充斥著 醜化、扭曲、片面和偏差(王雅各,1999:31)。

即使在同志平權運動行之有年的西方各國,大眾對同志仍存有許多偏見與不 當聯想,台灣社會尤然。每當台灣社會浮現同性戀議題,往往因媒體渲染致使既 有刻板印象不斷加深(張宏誠,2004:68)。更重要的是,由於許多同志本身主 要也是透過媒體初次認識同性戀議題,所以媒體對於同志的自我身分認同亦具有 負面影響。正因同志的處境與汙名化深受媒體影響,要認識同性戀議題相關的論 述,便應該從研究媒體下手(賴鈺麟,2002)。因此,接下來將先後回顧國外及 台灣的同性戀媒體再現研究,了解過去同志被再現的情況。

一、國外同性戀媒體再現

針對同性戀與媒體再現這個主題,學者 Baker(2006b)做了許多研究,在《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同性戀的公共論述》(Public discourse of gay men)一書中,他以語料庫分析為主 要研究方法11,探討了同志如何在各種文本中被再現、相關論述如何被建構,並 呈現出何種認同。其中,Baker(2006b:68)認為報紙中刊載關於同性戀的主流 論述,可以影響很多閱聽人現有的態度。他便在這本書的第三章(pp. 72-91), 特別研究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和《每日鏡報》(The Daily Mirror)兩報 如何建構同性戀(主要是男同志)的相關論述,發現報紙建構同性戀的方式主要 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不穩定的情感關係

他發現在同志情感關係的論述上,報紙文章除了常使用與「玩樂」(fun)

相關的字,其他字常是與性暗示相關,而非穩定的承諾。例如「緋聞」、「相 遇」、「私通」、「浪漫」、「陷入」、「冒險」、「男友」和「情人」等,以及「一 次的」、「隨意的」、「臨時的」、「實驗性的」等字。

他的研究文本中「關係」(relationship)此字 86%是指涉同性戀情感而 非異性戀,「情侶」和「伴侶」則各是 88%、89%,「愛人」甚至更高,是 99%。換句話說,報紙將同志情感建構得有如兒戲一般,是與玩樂、浪漫 和性關係相連結,是一種異性戀社會對於同志的偏見。

(二)犯罪與暴力

報紙習慣在凶殺案報導中強調兇手的性傾向,間接使得讀者心中產生 同性戀和謀殺、性暴力之間的連結,例如「同性戀兇手」和「同性戀連續 殺人魔」。另外《每日郵報》中「恐怖份子其實是同性戀(secretly gay)」、

「希特勒有見不得人的(shady)同性戀過往」和「賓拉登有同性戀情感

(gay crush)」等敘述,報導了世界上恐怖份子和極惡之人的同志傾向,

亦將同性戀與殘暴、犯罪和惡行連結。然而,這樣的文章卻都被認為是有 新聞價值的(news-worthy)。

11 本研究第三章將說明此語料庫分析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三)秘密又可恥

這是將同性戀情感描述成秘密和羞恥的論述,指涉同性戀是需要壓抑 和否認的事情,如「某人不是同性戀」是這類論述中常出現的詞彙之一。

其中,也包含敘述某些人可能有「身為同性戀的過去/背景」,或是與同 性戀圈子的地下世界有牽連。「承認」、「坦白」、「被說成」、「被指控」懷 有同性戀的情感,都是此類論述中常出現的敘述。

政治人物會意圖藉由說對手是同性戀來達到毀謗效果,而娛樂版面上 則會出現「他其實是同性戀」、「肥皂劇影星有同志秘密?」、「他假裝是異 性戀」等謠言的報導。這些同性戀的「醜聞」,對於聲稱自己是異性戀的 人來說像是侮辱,更是一種雙重汙衊-因為他們不僅是同性戀,而且還說 謊。綜合上一點,所有這些有關犯罪、該被責怪、秘密、隱藏的概念,都 將同性戀建構成具有「可恥的本質」。

(四)傷風敗俗

勇於公開自己性向的同志,會被報導成是在博取注意力、沒有羞恥感 的人。他們不只是公開的同志,還是個「明目張膽」、「炫耀」、「肆無忌憚」

或「不可置信」的同志,但像「驕傲」、「快樂」、「自信」的同志這些字,

卻都沒有在語料中出現。換句話說,媒體在處理大方公開性向的同志時,

強調的不是他們的驕傲與自信,反而是一種炫耀和賣弄(showing off)。

(五)濫交

男同志的性生活被描述成有侵略性、汙穢的,且會頻繁地到處發生粗 魯的性行為。像「癖好」、「傾向」、「經驗」都是在報導中常被使用的字。

對於反覆的性行為的敘述,建構出同志沉迷於性愛誘惑,對性行為上癮的 形象。報導將同志描繪有如動物一般,無法控制強烈的性欲(large sexual

對於反覆的性行為的敘述,建構出同志沉迷於性愛誘惑,對性行為上癮的 形象。報導將同志描繪有如動物一般,無法控制強烈的性欲(large sex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