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源不足期整體字頻列表分析及其意義

第四章 資源不足期新聞用語分析

第三節、 資源不足期整體字頻列表分析及其意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法院一讀,但這個事件使得同性婚姻議題首次被單獨搬上政治檯面、公開討論。

聚焦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草案第一次獲得過半立委連署支持、正式提案,無疑是 近十年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往前邁進的第一大步。

同樣在九月,一年一度同志大遊行《一同去家遊》於草案討論的期間舉行,

強調應正視同志家庭的實質存在、給予保障,遊行官方與民間的相輔相成,使得 同性婚姻議題一時蔚為熱門話題,於媒體的能見度明顯提高,並反映在報導數量 的增加上。

2006 年這個年份,符合了簡至潔(2012)從 2012 年往前回顧十年來爭取同 志婚姻平權的歷史,所粗分的三階段。她認為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分界在 2006 年,她指出該年以前為第一階段,婚姻平權的推動相當片段且零星,幾乎都是由 單獨同性伴侶舉辦公開婚禮,或是候選人、政府主動對同志釋出善意,除了偶爾 引起一些討論之外,並沒有匯聚強大的推動力量。蕭美琴提出《同性婚姻法》草 案後的第二階段,同志與性別團體曾一度集結,同性婚姻權與伴侶權差一點就可 以被排入議事程序,可惜人力和資源仍然不夠豐沛,後繼無力。

回顧 2005~2009 年「資源不足期」的新聞文本,除了每年固定舉行的同志 大遊行外,台灣婚姻平權歷史並沒有太大的事件發生,僅有片段而零星的事件。

同性婚姻議題雖曾獲得曇花一現的注目,但因資源不足加上力量零散,很快地再 次被政府冷凍、被多數大眾遺忘。唯一重大的改變,在於 2009 年底「伴侶盟」

正式成立,成為台灣第一個以推動同性婚姻與多元成家合法化為目標的組織,帶 領台灣婚姻平權運動走向下一章節將分析的「力量匯聚期」。以下本章節將使用 語料庫分析法得出的資料,先針對資源不足期的新聞用語進行討論。

第三節、資源不足期整體字頻列表分析及其意義

表 4-3-1 是軟體統計出資源不足期四大報同性婚姻相關新聞的字彙出現頻率 列表。總計整體語料庫中共擷取出七萬五千多個「使用字彙」(running words)。

配其他字彙,幾乎無法單獨產生意義,類似英文中的「功能用字」(functional word)。 雖然部分語言學研究特別關注這些字彙的意義,但對新聞的文本分析而言,這些 字彙除非研究者有特殊目的,不然整體分析意義不大,在媒體研究中多半會排除

(Bevitori, 2010;郭文平,2014)。

因此,本研究排除功能用字、搜尋文本檢索字25和不具分析意義的字彙26後,

時報,2007.11.20:E04)」「吳姓醫師則反駁,強調自己絕對不是同性戀,在結 婚前也曾交過三個女友,母親也都看過。(聯合報,2005.03.24:C2)」、「書偉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的論點。除了生養問題,另外兩種論述也顯著地出現。一種是家長或師長發現小 孩的性傾向,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像是「當父母發現:『啊,我的孩子是同志!』

卻大半是驚恐、自責,甚至親子反目。(聯合報,2005.02.06:E6)」。

另一種則是類似於前述的第三種「女友」論述,結交異性戀人、結婚都是人 們習慣用來辨別有無同志傾向的方法,小孩更是進一步肯定異性戀傾向的工具,

持這類說法的人的背後推理邏輯是,小孩必是由男女生育,男女必是相戀而生子,

所以不應該有任何一方是同性戀,代表的論述句像「我敢打包票詹仁雄不是同性 戀,他在孝萱之前的幾任女友,公司的人都見過呀,而且小孩都生出來,還有什 麼好懷疑的。(聯合報,2007.10.04:D2)」。

其他家庭類型的字彙還有「女兒」和「父親」,顯著的論述為討論女兒的同 志情感,如「我可以理解女兒為何會變成這樣。其實她不是同性戀,她只不過是 在武裝自己及逃避男人罷了。(聯合報,2007.08.26:E1)」,另外美國前副總統 錢尼的同性戀女兒也是論述當中常見的話題。

地理區域相關字彙,「台灣」是出現次數最多的,再者是「美國」。我用「美 國」進行共詞分析,發現與其最常相連的字依序為「總統」、「加州」、「大選」和

「布希」。美國與「總統」、「大選」及「布希」在此時期同性婚姻新聞中高頻出 現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前美國副總統錢尼的同性戀女兒,每每在大選時成為話題。

事實上,美國政治人物向來會針對同性婚姻議題表態,尤其一到大選時刻,其態 度更是受到關注,如 2008 年總統大選不僅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需表明立場,甚 至候選人本身的性向也會被討論,另外同性婚姻也可能成為政治人物的選舉操作 議題。相關論述的例子有「在二○○四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當美國保守派面臨 預算赤字與反戰兩個燙手山芋的時候,布希祭出了基督教,把同志婚姻不應合法 化操作成選舉議題,竟然令自由派無法招架,扭轉了選戰氣勢。(中國時報,

2006.01.27:A15)」、「不少分析家認為,2004 年布希的連任勝利就是靠著動員 兩種恐懼:對恐怖份子和對同志的恐懼。(蘋果日報,2006.10.19:LN23)」、「(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拉蕊的)婚姻是幌子、密友紛出櫃…批她說謊成性,衝擊總統之路。(聯合報,

2005.06.10:A11)」。

另外,加州最高法院於 2008 年 5 月 15 日以 4 票對 3 票判決禁止同性戀結婚 的規定違憲,等於合法化同性婚姻,也是使「美國」頻繁躍上台灣媒體的原因。

上述這些顯現了台灣對美國政壇的關注,以及台灣民主政治與法律制度皆慣於借 鏡美國。

再來的地理字彙「台北」,除了因是台灣官方立法機構所處之地、婚姻平權 運動主要抗爭的發生地,也顯示出台灣媒體報導量向來重北輕南,以北部視野來 看台灣的習慣。至於「英國」,則來自 2005 年民事伴侶法的正式合法,以及歌手 艾爾頓強與伴侶的婚事佔據了相當多新聞版面。

動詞字彙分類中的「支持」經由共詞分析後,發現依序最常與「同志」、「選 民」、「同性戀」、「婚姻」、「民主黨」、「同性」、「布希」、「共和黨」等字相連,代 表此時期報導中的「支持」,除了是對於同志和同性婚姻外,很大的一部分在敘 述美國政治的情況。

至於性別相關詞彙在同性婚姻新聞中高頻出現,代表在這議題當中,同志等 新聞中角色的性別時常會被特意標示出來。我使用「女」和「男」兩字分別進行 共詞分析,發現兩字最常構成的詞彙是「女同志」和「男同志」,而「女同志」

(444 次)出現的頻率,遠高於「男同志」(315 次)。由此,我認為「女」字雖 然在性別字彙中較為常見,並不代表最被新聞媒體重視,有時正是因為被當作是 少數、特別的,才會被特地標示出來。Hackl(2013:516)便曾在研究中提到,

英文字彙「gay」雖然可指涉女同志或男同志,但事實上卻容易使人聯想到男同 志,我認為反而是因為女同志較為弱勢,才會被強調出性別。

政治相關字方面,「總統」主要代表的是台灣和美國的總統,而「政府」和

「立委」的出現,反映出同性婚姻與政治及官方立法的緊密關係。其他名詞中,

「問題」是帶有負面意涵的字,通常代表的是待解決、可能有不良影響的事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根據第三章所提及的語義韻律(semantic prosody),「問題」會使人聯想到不好的 一面。我針對「問題」進行共詞分析,發現最常出現的詞彙依序是「性向問題」、

「社會問題」、「婚姻問題」、「感情問題」、「法律問題」、「同志問題」和「墮胎問 題」。可以看到的是,不僅是「同志」本身,同志與生俱來的「性向」也都被視 為是問題,就有如早期的同性戀研究反映出社會對同性戀的無知與好奇,專家、

學者皆試圖釐清同性戀,以矯正、解決同性戀「問題」。另外,同性婚姻新聞中 亦頻繁出現社會問題和墮胎問題的相關論述,如此長期下來也可能讓讀者在閱讀 此議題相關報導時,抱持負面的預設態度。

「電影」、「導演」和「主角」三字則顯現出早期台灣同志運動從文化場域湧 出的現象,例如 2005 年電影《斷背山》的上映,隔年該片獲得含最佳導演等三 項奧斯卡獎,促使同志議題在台灣媒體上掀起討論潮。不過大多數討論都只因藝 文話題而引起,尚未使大眾意識到法律改革的可能性與必要。至於引述的相關字 彙,在新聞報導中通常用於引述消息來源的說詞,這部分後面會再探討。

在其他名詞中,我使用共詞分析後顯示,「朋友」最常和「同志」一字一起 出現,且經常出現的句型是「身邊(所有)的同志朋友…」,以及強調同志的數 量之多,例如「很多同志朋友」/「無以數計的同志朋友」/「許多同志朋友」

/「好多同志朋友」/「愈來愈多的同志朋友」/「不少同志朋友」。這顯現了 文本產製者在提及同志們時,會藉由以朋友稱呼來表達友善的態度,另外「身邊」

和數量上的形容,則類似於 Baker(2006b:68)發現的同志報紙論述之一-「無 所不在」,只是 Baker 對此論述的解釋是偏向負面的,他認為這個論述把同性戀 形容成黨派、組織,就好像有大量的同志非法地在隱密世界存在。但在此我認為 台灣媒體的論述並不那麼負面,反而傳達的是同志愈來愈普遍,而且就存在於我 們周圍。

至於其他未進一步分析的字彙,需要確認上下文才能了解實質與該字的相關 內容,但因研究的時間資源無法一一分析。而分類表中打上*號的字,是代表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中文跟英文一樣,也有同一字彙可同時當作名詞和動詞使用的情形。

綜言之,上述這些高頻率出現的字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介內容生產者對 新聞價值選擇偏好;另一方面,部分字彙也反映出媒介文本實踐者(新聞相關工 作者)不同價值觀、意識形態及知識背景所形成的字彙使用偏好。因此,字彙頻 率排序反映的不僅是新聞報導主題呈現情況,同時也突顯了特定新聞價值觀選取

綜言之,上述這些高頻率出現的字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介內容生產者對 新聞價值選擇偏好;另一方面,部分字彙也反映出媒介文本實踐者(新聞相關工 作者)不同價值觀、意識形態及知識背景所形成的字彙使用偏好。因此,字彙頻 率排序反映的不僅是新聞報導主題呈現情況,同時也突顯了特定新聞價值觀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