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初探研究生的學術勞動

第二節 勞動學習:勞動與學習的混同

一、 勞動學習的概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筆者必須強調,所謂權利,並非要法律具名才擁有,權利的反面是義務,當前大 學與學術工作者作為一個追求效率生產的學術體制,研究生是否有協助進行學術 工作的義務?而當這樣的義務將研究生推入剝削生產體制中,則其法律上的地位 與權利就有必要重新檢視。

第二節 勞動學習:勞動與學習的混同

一、 勞動學習的概念

勞動力作為一種商品,但其本質上是人類的一部份,擁有兩種特色:第一、勞動 力不賣出去,對工人就毫無用處;第二、勞動力的生產與再生產都需要一定量的 生活資料(引自謝國雄,1997:3)。尤其是第二點,勞動力畢竟與人密不可分,

勞動力因生產而消耗掉,自然就必須給與回復的條件,也就是勞動力的再生產,

包含了飲食、住宿、休息、休閒等等;另外,以世代的層級來說,勞動力的再生 產還包括了下一個世代的勞動力的培育,也因此工人的所得至少要能維持培育下 個世代的勞動力,這是維繫資本主義運作的必要條件。

教育是世代勞動力再生產中最重要的一個機制,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對知識勞 動力的需求不斷擴張,教育體系提供了資訊資本主義中最重要的知識勞動力來源;

就這個角度看來,教育體系是在「生產」勞動力這個商品,林柏儀(2006)以 此作為切入,指出學生的求學其實是在生產自身的勞動力商品。

林柏儀(2006)嘗試以勞動的角度解析學習,給予本文相當的啟發,其一在於 他指出了勞動力生產與勞動力再生產未必是一個對立的概念。某種先入為主的觀 念以勞動力生產與勞動力再生產的對立,將教育與勞動切割開來,學生在教育體 系中是培育他們的勞動力,等到「出社會」之後才是勞動;確實,教育是培育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成熟的勞動力成為成熟勞動力後促使其投入市場15,但是這種以階段、身分的區 隔將勞動力的培育與使用予以二分的簡單架構不足以完全解釋勞動力的發展過 程。

消耗勞動力是可以增進勞動力的,無論在何種歷史階段,作中學、用中學本來就 是一種普遍的情形,甚至可以說,作中學、用中學就是學習的原始形式,與人難 以分離的隱性知識惟有透過實作的過程才有可能習得。俗話說「熟能生巧」或可 以解釋這樣的概念,在運用本身勞動力進行生產的過程,往往因為對技能與技術 認知以及對工作掌握的增長,使得勞工能更有效率地從事勞動,易言之,勞工的 勞動能力因為勞動的過程而增進了,這初步證明了勞動本身即包含了增進勞動能 力的功能。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勞動生產與勞動力再生產並不互斥,也就是說,

勞動和學習是可以混合為一的,筆者將這種以勞動作為學習的手段稱之為「勞動 學習」。

「勞動學習」並非獨特的現象,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則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與後 果。資本主義同時改變了勞動與學習的性質,人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生產自身的 勞動力作為商品,藉以在未來交換市場價值,換句話說,資本主義的學習與教育 就是虛構勞動者本身為一種勞動力商品的動態過程。

資本主義有擴張商品市場與競爭壓力至原先非屬市場的傾向,教育體系開始服膺 於資本主義的運作,市場的競爭不僅運作在勞動力與商品市場,也入侵教育體系,

學生培育(生產)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待價而沽的勞動力商品,在教育體系內便 已展開競爭,學生除了在教育體系內培育自己的能力之外,還要將之社會化為對 資本而言有用的勞動力,因此勞動就成為(資本主義下的)學習的最佳手段。

15 然而,何謂成熟?這是一個「被定義」的概念,顯示出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間的權力不對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另一方面,從教育機構的角度檢視勞動學習,我們從林柏儀(2006)學習作為 生產自身勞動力的觀點來看,學校掌握了生產自身勞動力所必需的工具(先不稱 之為資本)與資源,包括了知識以及各種必要的設施與資源,因此,學生必須進 入教育機構才能進行生產自己勞動力的勞動。

此時,重點便在於,學校以及與勞動學習相關的組織(例如建教合作廠商或是實 習單位)是否因勞動學習過程而佔有了剩餘價值,倘若勞動學習是讓學生在剝削 生產關係下進行勞動學習,直接生產剩餘價值。則這種勞動學習便可稱為資本主 義式的勞動學習,而學校以及與勞動學習相關的組織就是資本。

倘若學生並非在剝削生產關係中進行勞動學習,例如職業學校中技術學習過程,

餐飲科的學生在學校的廚房中料理食物,雖然生產工具是屬於學校所有(更細緻 地解析,或許應該視學校是公立或私立而定),但是他的勞動成果並非為了拿去 市場兜售而被生產出來的,故不是以生產商品為導向的勞動(學習)過程,沒有 剩餘價值佔取的問題。雖然學生仍是在虛構自身為勞動力商品,因此仍是服膺資 本主義地「學作工」(learn to labor),但是卻也相對地隔絕了商品市場所施加 的直接壓力。

然而,假設是一個餐飲科的學生以建教合作的方式進入某一間餐廳工作,又或者 直接在學校附設的餐廳工作,我們先撇除假設性的一些問題,比方說他的工夫不 夠(勞動力不成熟)之類的預設立場,事實上他就是進入勞雇關係中才得以與生 產工具結合,才能以勞動進行學習,而他的勞動成果亦被當成商品兜售,兩者結 合就產生剩餘價值佔有的剝削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資本所面對的市場競爭將會 直接加諸於學生之上,此時學生根本是直接作為勞動力商品進行勞動;再更加細 緻地分析,假設餐飲科系的學生是在以練習為前提的實驗餐廳工作,或許仍無法 避免剝削的問題存在,但是藉由實驗餐廳的先決要件,可以容忍學生出錯(例如 作壞餐點、打破器皿等等),也能相當程度隔絕了市場壓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總而言之,造成資本主義式的學習勞動成為問題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剝削、二 是市場壓力,而資本主義式的學習勞動發展至最後,「以勞動為手段,學習為目 的」的勞動學習轉變成為「同時以勞動為目的及手段」,而將教育/被教育的不 對等地位,再加諸在資本/勞工的不對等關係之上。

更進一步深入檢視資本主義式勞動學習中勞動與學習之間的混淆不清,可觀察到

「學習被勞動綁架」,以及「勞動被學習綁架」這兩個互有關連的問題。「學習 被勞動綁架」是指學習的取向以勞動技能以及就業為主,甚至是過度地強調工作 技能而忽略了其他潛在能力的發展;而「勞動被學習綁架」則是指勞動的事實以 及從事勞動應當享有的權益,因學習之名而被忽視。總合來說,資本主義之下的 教育是以勞動/就業為目的,而以實際從事勞動作為學習手段,卻又被預設地認 為那是學習而非勞動,這呈現出的是資本主義式的學習和勞動之間弱化的邊界,

甚至是沒有邊界。

在勞動與學習混淆以及互相綁架的不正常發展,學生實際從事勞動,被納入生產 體系的運作,但卻被排除在勞動與社會安全的法律保障之外,成為「隱形的勞動 現役軍」。很明顯地是一種為了資本外部化其成本,以及對產業後備軍與勞動現 役軍的政治、經濟雙重控制的手段。

但是對於個別學生的主觀認知而言,勞動學習是一種增進自己就業能力以及就業 機會的主要手段(建構自身為勞動力商品),勞動被學習所掩蓋,更進一步地隱 晦了剩餘價值被佔有的事實。學生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有價值的勞動力商品,最好 在就學時期就有工作經驗,將本身所學與勞動力市場結合起來。學生主動追求資 本主義式的勞動學習,主動地將自己當成商品,從內在強化了勞動力的商品屬性,

也因此使得勞動學習的學習模式不僅只是形於外的控制機制,更包含意識形態上 的控制,以提供主動積極、卻又比法定勞工廉價的勞動力來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總結來說,資本主義式的勞動學習,核心問題並不在於以運用勞動力的方式進行 勞動力培育的形式,而是教育機構是否成為資本而剝削了學生生產的價值。況且,

即便學生的勞動學習不具剝削性,在從事一般形式下的勞動學習時,依舊會有消 耗勞動力的問題;當勞動學習過程中增加了剝削問題與直接市場壓力,更強化了 勞動力的消耗,更凸顯出勞動保護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