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7

第六章 結論

本文的主題,是以批判理論的角度嘗試解析當代高等教育變革的本質,論述方式 不僅只是從現象與後果解析近來高等教育的諸多變革,而是有意識地追溯變革的 原點:究竟是怎麼樣的鉅變促使了高等教育的變革?而這個鉅變是依循著甚麼邏 輯而生?本文以為是知識的社會關係在資本主義體系底下產生改變,導至生產知 識的場域-大學,以及生產知識的勞動者-學術工作者的經驗世界,產生巨大的 結構性變遷。

在第二章,本文從知識經濟與學術生產體制的主要「元素」-知識的分析,作為 論述的起點,首先區分出我們所稱的知識其實指涉的是兩個不同的範疇:(1)

勞動(2)勞動力;根據 Marx 的勞動價值理論,唯有活勞動(勞動力)才能創 造新價值,而死勞動只能轉移價值,因此,在經濟生產當中,能繼續創造價值的 只有知識勞動者,而非各種尖端設備。但這並不代表知識作為死勞動沒有意義,

當知識從人的勞動力轉化為具體的物化勞動後,才有可能散播、再生產為他人的 勞動力。

而知識在經濟生產的作用上,在一般勞動形式方面,最主要在於降低必要勞動時 間,極大化資源使用效率,提升創造使用價值的能力。但是在資本主義的勞動形 式當中,還要加入價值形成及價值增殖過程,知識能降低個別資本的必要勞動時 間、提升剩餘價值時間,產生超額利潤。

然而,本文認為當代對知識經濟的解析不應只是表面地陳述知識在生產時的作用,

又或所佔總生產成本的比例,真正重要的是解析知識在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關係。

知識經濟的真正的核心議題在於知識的虛構商品化以及虛構資本化。知識商品化 方面,藉由人為建構的智慧財產權限制知識流動,藉以降低本身必要勞動時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同時延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降低,以便自身能取得超額利潤;知識的資本化方 面,只有將知識資本化並將知識勞動力收編到資本主義的剝削生產體制,並不斷 自我複製,資本才能將所有形式的勞動力完全收編。

知識(生產技術)的獨佔不僅只是對知識勞動者的剝削,更包含先進資本對後進 資本的再剝削,使得知識成為土地、勞動力、貨幣以外的新競爭要素。對資本主 義下的國家而言,必須塑造出促使知識不斷創新的環境,藉以提升本國資本在國 際市場中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產生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此時,大學作為國 家創新系統中,知識商品與知識資本的生產者、提供者,就被捲入了資本主義的 競爭結構之中。

據此,本文第三章探討了大學被捲入競爭結構時所產生的種種現象。大學作為生 產知識與知識勞動力的重鎮,過去與社會之間的社會契約是奠基在對社會的長期 發展,但是當知識被轉變成資本競爭與增值的最重要關鍵,大學的社會契約就轉 變成著重在經濟的發展方面。

再者,隨著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知識的生產模式轉變為產-官-學的三重螺旋 結構,大學需要仰賴產業與政府的資源挹注,相對地,產業與政府也依賴大學的 知識產出作為知識創新的動力來源;在上述發展過程下,少數位於頂端的研究型 大學發展為新興全球式研究型大學,享有高度的名聲,也同時能爭取到更好的師 資、學生以及更為充裕的資源挹注與發展機會,成為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典範。

眼光拉回到大學本身,由於大學的資源來源越來越受制於產業,而政府的公共補 助也轉向採用競爭式的類市場行為才能取得,致使大學的營運發展逐漸受到私人 營利企業的管理模式與意識型態的影響;而研究與教學內容本身也同時受到經濟 誘因與經濟發展的大旗的影響,使得學術工作的內容由基礎研究、好奇心驅使,

轉變成實用導向、由利益驅使;更進一步,當大學成為創業型、企業型大學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在成本與績效的壓力之下,學術工作者與一般勞工一樣面對著工作負擔變重,待 遇、就業安全卻逐漸惡化的處境。

在第四章,本文進一步地指出不僅只是「典型」的學術工作者受到前述結構性轉 型的影響,包含了專案研究、教學人員,新進教授、博士後研究員,以及研究生,

都受到高教變革的影響而影響了他們的經驗世界。尤其是研究生,研究生被預設 地當成學生,因此在大學中的各種工作,包括協助教學與研究,都是學術訓練的 一環,而排除了勞動者該擁有的權利

在此,本文提出了勞動學習的概念,以勞動作為學習的手段,本來就是學習的一 種主要形式,但是關鍵在於這樣兼具勞動與學習性質的活動是否被轉化為為了資 本利益的活動?這樣的勞動學習是否直接生產了剩餘價值?若答案是肯定的,則 學生的勞動學習事實上是一種被剝削的學習過程,同時,他也將市場壓力直接轉 嫁至學生身上;研究生的學術勞動學習與剝削性,又因為學術生產的獨特形式-

學術外包,以及助學金與助學工作的預設,而進一步的被隱晦了。學術外包對研 究生的剝削也被學術自由、自主、學習、人力資本等包裹起來,使得研究生將自 己推入剝削的生產關係。而師生關係更加諸在研究生與校方、教授之間的勞雇關 係之上,更能赤裸裸地將壓力轉嫁給研究生。

除了隱晦的學術外包,尚有更為直接的從屬勞動,研究生擔任兼任研究或教學助 理時的工作內容,與專任助理甚至是教授並無不同,但是卻不被法律所承認,因 此沒有絲毫的保障。本文在第五章檢視研究生適用個別勞動法的四項爭議,從學 生與勞工的身份衝突、是否有勞務給付及勞務對價、是否有從屬勞動、是否有社 會風險致使需法令保障,皆無不適用勞動法之理。因此,排除了研究生助理的勞 動權益顯然是一種為了成本、經濟利益下的選擇,而非以法理與現實出發;除了 個別勞動法的部分,本文也藉由臺大工會的案例檢視了研究生助理適用工會法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集體勞動法的議題,也指出了我國將集體勞動法與個別勞動法綁在一起的可議之 處。

研究生在學術生產體制下遭到制度性的排擠,成為學術生產的「隱形勞動現役軍」

而無法主張自己的權益,也促成了研究生的反抗,以研究生工會為主要的手段;

但是同樣地,研究生工會的成立易遭受到校方乃至政府的阻撓,顯得困難重重,

但是無論如何,權利不會從天而降,這將是研究生爭取勞動權益,反抗資本主義 所帶來的普羅化宿命的第一步。

當我們有意識地回歸到問題的根本核心,知識經濟本身帶有的知識共有與私有之 間的本質矛盾。我們所見的是大學急遽地朝向資本主義化的發展,然而,資本主 義有擴張商品市場至非市場的領域,但是市場機制卻不能完全地再生產所必需的 條件,包含了本文所關注的知識。是以,解決高等教育變革帶給學術工作者的種 種壓力,就必須要去嘗試解決當代資本主義的知識商品化。知識的去商品化機制 必定需要存在,純以市場化、商品化取向的知識生產是不可行的,將造成未來知 識再度突破的限制。

這關聯到的是國家對於知識生產的去商品化,以真正的公共補助形式支撐學術的 多樣性與公共性質。大學的基本精神-學術自由並不只是一個空泛的概念,實際 上,學術自由必須要有物質上的基礎來加以實現,這需要國家有意識地維持大學 的非市場層面與公共性質;我們引用 Peter Evans(1995)的鑲嵌自主性概念,

大學與學術的發展必須要維持一定的自主程度,大學必須與產業、市場有一定程 度的隔離,才能避免社會的運作因為資本主義市場的去鑲嵌發展所引發的種種危 機。

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種種改善資源分配與學術評鑑制度的想法,都不能真正改 善知識經濟下的學術生產以及它帶給學術工作者的壓力,尤其是那些主張將教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服務也納進學術評鑑計算標準,只會帶來全面性的競爭與控制,學術只會更加地 不自由。

最後,我們必須體認到校園中的「異」與「同」,本文再三提及了研究生與教授 之間確實存在著利益衝突,我們不可否認「在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底下,研究生 權利的抬頭確實會影響到教授對資源與權力的控制」;但是只要我們肯認了研究 生同為校園之中的勞動者,則真正的答案昭然若揭,教授與研究生要正視自己同 為勞動階級的事實,從勞動階級的概念去發展彼此之間的認同,並處理共同面對 的普羅化問題,而非一再地上演勞勞相爭的劇碼。

在台灣,研究生的勞動議題尚處於起步的階段,或許離勞動權益被正視仍有遙遠 的一段距離;工會成立之路上所遭遇的挑戰,除了校方與政府的打壓,更包含了 研究生本身的漠不關心。唯有透過我們不斷地努力,將問題核心從資本主義隱蔽 的核心地帶揭開,研究生的勞動與剝削才能被真正的解決。

在未來,相關的研究有許多可發展的方向,本文主要是嘗試以新的角度建構出高 等教育變革理論架構,但受限於筆者的智識能力,本文的討論範圍相當程度限制

在未來,相關的研究有許多可發展的方向,本文主要是嘗試以新的角度建構出高 等教育變革理論架構,但受限於筆者的智識能力,本文的討論範圍相當程度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