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知識與知識經濟:基礎分析

第一節 知識的定義:勞動與勞動力的觀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二章 知識與知識經濟:基礎分析

第一節 知識的定義:勞動與勞動力的觀點

By labor-power or capacity for labor is to be understood the aggregate of those mental and physical capabilities existing in a human being, which he exercises whenever he produces a use-value of any description.

(p. 186) We pre-suppose labor in a form that stamps it as exclusively human. A spider conducts operations that resemble those of a weaver, and a bee puts to shame many an archit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er cells. But what distinguishes the worst architect from the best of bees is this, that the architect raises his structure in imagination before he erects it in reality.

(p. 198)

Karl Marx(2011) Capital,

人類之所以與其他生物不同,在於智力的高度發展,或許人類的智力與動物智力 的差別只是程度高低的問題,但當它以勞動的方式呈現,整合人類腦力與體力並 轉化為勞動的形式時,很顯然地人類的勞動便與其他動物截然不同。

人類的勞動不僅只是肉體上的能力或生物性本能,人類更能藉由經驗法則、邏輯 的演繹與歸納等方式了解世界,不只如此,人類還可以藉由得天獨厚的符碼交換 能力:語言、文字、圖畫、數學公式等等,將所習得的能力加以散播、傳承、積 累,人類知識的積累與突破,具體展現在我們身邊的所有事、物。

知識的追求肇因於人類控制生活世界的需求,藉由知識的積累增進對世界的認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與掌握,人類能夠更為有效地運用勞動改變自然資源,藉由對自然法則、人類世 界的理解,建立各種制度性安排,以勞動將自然物質轉化,藉以增進人類整體的 福祉。

據此,儘管對「知識」的解析是一個千古難解的哲學議題,但是就本文的取向以 及所討論的內容來說,以人類的勞動作為分析的切入點,或許是最為適切的取 徑。

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勞動的目的純粹為其使用價值,亦即人類的勞動是為了使用 而非交換,因而無區分其蘊含價值「量」之必要,且使用價值之間因性質全然不 同,亦無法有共同尺度能進行「計量」;但是在資本主義時期,生產是為了在市 場當中擷取更多交換價值,為了等價交換,人類的勞動加入了交換價值的屬性,

作為衡量商品內含勞動量的尺度,也才使得勞動力與勞動兩個不同的範疇有區別 開的必要。

誠如開頭所引 Marx 在資本論中的一段對勞動力的詮釋,人類的勞動力是心智與 身體上的能力的聚合(aggregate);而勞動則係指人類勞動力的凝結,將勞動 力轉化為有使用價值的物。在探討資本主義下的知識時,其問題核心基礎在於,

我們廣義上所稱的知識,其實包含了兩個範疇:即勞動力與勞動,這點向來被探 討知識的相關文獻所忽略。

Marx 解析人類經濟生活的核心在於勞動價值理論(Value Theory of Labor),

而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基礎在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來源。Marx 認為,唯有人類 的活勞動才能創造出新的價值,而那些死勞動,已生產出來的物化勞動,頂多只 能轉移自身的價值。

在勞動力的範疇當中,知識是作為人類個體心智的一部份,是個體透過觀察、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析、歸納或演繹的學習過程後,所習得對世界的認識,是人類勞動能力的一部份。

而在勞動的範疇當中,知識是作為人類心智勞動的具體成果,是人類將其對世界 的認識以較為實體化的語言、文字、圖像、符號、公式等方式呈現,或是以較為 抽象的默會,將擁有的知識轉換為他人的勞動力的一部份。在此,知識是一種勞 動成果,呈現了其生產者對世界的認知。在這個範疇當中,指出了知識作為社會 勞動層面的意義:對人類整體而言,「知識本質上作為一種共同生產的資源

(collectively produced resources)」(Jessop, 2007)。

以勞動力與勞動成果兩種不同範疇解析知識這個廣泛概念,我們初步以為,知識 以外於人的勞動形式呈現,充其量不過是符碼化後的訊息,亦即「死勞動」。例 如教科書中的一道數學公式,或是工具的操作指引,之於一個不識字的人而言,

完全不能稱之為知識。知識要實際產生「意義」,產生「價值」,惟有透過人類 這個載體,將其活化為新的勞動。

綜上,本文對知識採取一個較為直接的定義,即「人類的認知能力」(Foray, 2007),

係指理解各種物質及非物質層面的組成、運作,以及如何影響他們的運作。在「認 知能力」一詞前冠以「人類的」,而非「一個人的」,是想表達出知識之於人類 整體的特殊意義,知識作為勞動力的一部份,而在勞動形式當中呈現為社會的共 有資源。

將知識區分為勞動力與勞動成果這兩種形式,或可對應到一般通論中將知識二分 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所謂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是指那些附著在人 身上,難以透過語言等方式符碼化(codified)的知識,例如工匠的技術,運動 員的技巧等等(M. Polanyi, 1966);相對地,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則是指那些易於符碼化的知識,例如教科書上的知識或是某項器具的操作手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當然,隱性/顯性知識的分類方式與勞動力/勞動的區別方式在意義上極為不同,

隱性/顯性知識是將知識放在一個光譜當中加以檢視,而勞動力/勞動則是兩個 不同性質的範疇。隱性知識的命題對本文最重要的啟發,在於指出知識傳遞的困 難之處,係因為隱性知識難以與擁有者分割,在光譜中越偏向隱性知識的範疇,

就越難以以有效迅速的方式加以複製與學習,甚至,隱性知識的擁有者不知道自 己擁有知識(引自 Foray, 2007:91)。也因為隱性知識難以模仿,故而能產生 豐厚的科技租(technological rent),相對地,標準化的顯性知識則易於複製,

因此只能依賴便宜的人力和成本來競爭(Nonaka, 1994)(關於科技租的分析 請見下文)。

隱性/顯性知識的分類指出了知識的學習與散播的途徑,Nonaka and Takeuchi

(1995)提出了知識在隱性/顯性之間的轉化過程:內化(internalization)(顯 性→隱性)、組合化(combination)(顯性→顯性)、外化(externalization)

(隱性→顯性)及社會化(socialization)(隱性→隱性),並提出「知識螺旋」

(Spiral of knowledge)的概念,他認為,當越多人參與知識的轉化過程,則知 識的創造速度越快,並能將個人的知識轉化為企業組織的資產,開啟了企業針對 其知識進行管理的新領域。

Nonaka and Takeuchi(1995)的架構提供了我們分析「學習」的重要基礎,故 而,我們嘗試將在隱性/顯性知識之間的轉化過程與本文所稱的知識勞動力/勞 動的架構結合起來。筆者認為,即便是以最為抽象的社會化路徑,知識仍舊是先 由擁有者的勞動力轉化為勞動(毋庸實體化),再轉化為他人的勞動力(認知);

反之,組合化的路徑當中依舊有勞動力的涉入,死勞動若無勞動力的再次活化,

是不可能自行生產出新的價值,所謂「組合」一詞也指出了兩個顯性知識之間藉 由人的結合重新產生出新的價值。在此凸顯出的是知識勞動者在知識與知識經濟 中的核心地位,我們探討知識的各種面向時,包含知識的創造、學習與應用,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實上便是在探討人類心智上的勞動力如何轉化為知識的具體勞動,又如何再次被 內化為人類的勞動力,並以之創造出新的價值。

在此必須言明的是,儘管本文將知識區分為勞動力與勞動成果兩個範疇,並稱知 識作為勞動成果的形式是一種死勞動,但這並不意味著本文否定其價值。將人類 的認知能力/心智勞動能力/隱性知識符碼化為具體的/物化的/顯性的知識 對人類而言是絕對必要的。事實上,人類的知識之所以能積累並突破,就是以靠 著得天獨厚的符碼化及符碼交換的能力,唯有不斷地將隱性知識符碼化為顯性知 識,透過語言、文字、圖像、符號、數學公式等等,再經由學習過程轉化為他人 的活勞動,人類的智慧結晶才得以傳承。

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這種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過程,卻以去技術化

(deskilling)的方式呈現,將工匠的工藝及其他的隱性知識轉變成符碼化的顯 性知識或是操作手冊,整合進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與智慧型機械,以便

圖 一、知識:勞動力與勞動

勞動力的凝結 具體形式:物化、符碼化 抽象形式:默會、作中學

知識 作為勞動力

知識

作為勞動成果

知識勞動力的再生產 學習、內化、

物化勞動的再次活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使得沒有技術的工人也可以從事標準化的大量生產。

另外,本文的分析方式是將勞心與勞力兩者加以區隔,但實際上,人類的各式各 樣的行為皆是心智能力與身體能力的同時作用,哪怕只是簡單如吃飯、打掃,或 是在工廠內作單調、機械式重複動作,又或者是靜態如筆者現在將腦內所思考的 事情化為文字,同時間都包含著人類認知與身體能力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