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知識與知識經濟:基礎分析

第三節 知識經濟的分析

四、 知識的虛構資本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如行會(guild)的組織也是為了保障某種職業的生產技術的私密性質,藉由限 制生產技術的流動來保障職業利益。惟,當今知識經濟的重點在於國家機器藉由 智慧財產法的訂定加以約束,而不僅只是限定在某種特殊的行職業別,這也是人 類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對知識進行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並隨著 全球化的運作過程,將知識圈地的範圍擴張至世界的每個角落。

四、 知識的虛構資本化

假若只將知識從共有財轉變為私有屬性,由於隱性知識與人難以分離,則知識成 為知識持有者專屬,對資本而言反倒會造成危機,因此不僅只是要將抽離出的知 識加以商品化,更要將它轉化為一種資本;也正如同非商品轉化為商品一般,非 資 本 轉化 為資 本也 是一 種 虛構 的過 程, 我們 可 將之 稱為 虛構 資本 ( fictive capital)。

知識不可能憑空而生,前文已提及,所謂知識的範疇尚包含人的心智勞動能力,

所以知識生產必然有知識勞動者的投入。這群知識經濟底下的勞動者,顯然被認 為與手藝工人(craft worker)、體力工人(manual worker),甚至是技術工人

(skilled worker)迥然有異。他們是專業人士(professionals),是知識與技術 的供給者(supplier),而非那些經過訓練後的工人般,純粹只是技術的載體

(carrier)、需求者(demander)。對此,素有管理學之父之稱的 Peter Drucker 曾在經濟學人(Economist)寫下這段話:

This new knowledge economy will rely heavily on knowledge workers. ...the most striking growth will be in “knowledge technologists:”

computer technicians, software designers, analysts in clinical lab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sts, paralegals. ...They are not, as a rule, much better paid than traditional skilled workers, but they see themselves a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professionals.” Just as unskilled manual workers in manufacturing were the dominant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ce in the 20th century, knowledge technologists are likely to become the dominant social—-and perhaps also political—-force over the next decades.

Peter Drucker, 2001, “The Next Society”

知識除了非敵對財這項屬性,尚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這項特徵,所 謂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係指要排除他人未經付費而享用該財貨的 排他成本很高。拜資訊、通訊技術的精進,目前複製資訊的成本接近微乎其微,

網路社會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資訊與知識的流動,卻也危及了限制知識流動的商 品化過程,不斷墊高阻止知識流動所需耗費的成本。再者,知識是人類的認知能 力,一經獲取便與人不可分離,也就是說,限制知識流動的問題不僅只是在資訊 擷取上的限制,更包含智力勞動者的限制(這也引申出競業禁止的問題)。因此,

真正要讓知識從屬於資本主義,除了將知識的勞動成果轉化為商品之外,還必須 將知識勞動力收編(subsumption)至資本主義的剝削生產體制。

資本主義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生產工具被資本所獨佔,當自然被佔有,生 產工具被剝奪,工人成為一無所有的自由人,無以為生之下只能進入工廠方能與 生產工具結合並換取薪資。這確保了剩餘價值的取得,是以,假如對知識經濟只 前進到知識商品化,則知識的所有權屬於智力勞動者,則資本反倒要屈從於知識 的擁有者,進而威脅到資本家與資本的利益。

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資本主義必須將知識商品進一步地轉化為資本,並實質 地佔有它,才能確保知識勞動者只能藉由進入勞雇關係才能與生產工具結合,亦 即將知識勞動力收編至資本主義的剝削生產體制。當知識被資本獨佔,有兩種利 益來源,一是知識勞動者進入剝削生產關係後,資本能佔有其所生產的剩餘價值;

二是藉由智慧財產限制流動與使用,當某一資本擁有某核心技術的所有權,則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使用該技術的其他資本就只有支付權利金或是從屬該資本。

針對知識的資本化問題,或許有人會提出所謂的「人力資本」的概念作為反駁:

人力資本為勞工個人所持有,則不應該會有生產工具被剝奪的狀況。本文認為這 種過於片面的觀點完全不足取,這點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勞動場域-實驗室,

可以得到最佳的印證。

雖然我們時常可以聽聞某些近乎奇蹟的狀況,某個天才在自家研發了某項發明

(例如 Bill Gates 之流),或是在某個機緣巧合的狀況下發現了極為簡單卻富有 創意的方式,能解決難解的科學難題,似乎指出知識經濟中的意外性與可能性。

筆者並不否認這類事情的發生,這畢竟只是一種偶然而非常態。當代絕大部分的 知識生產依舊是在國家、產業及大學等所有的實驗室中誕生的,種種被人人傳誦,

由巧合所促成的神話,只能說是個別案例。

原因無他,在當代的知識生產模式中,各種知識的產生(尤其是目前最重要的幾 種學科:生物技術、能源、通訊技術等等)需要大量的資源及進步的生產工具,

別說無塵室、無塵衣、超級電腦、顯微鏡、離心機之類,個別勞工連不起眼的試 管都未必負擔得起。在這種情形下,知識勞動者只有進入勞雇關係當中才能與生 產工具結合,進而生產知識,獲取薪資,否則知識勞動者的知識勞動力根本一無 是處。

唯有將知識勞工進入剝削生產體下,資本家才能獲得增值的關鍵,剩餘價值。更 重要的是,當資本家藉由智慧財產權的規定,資本提供者也能擁有生產出的智慧 財產權,資本家,甚至是知識勞動者本人,就能將知識生產的成果轉化為資本,

並收編另一批知識勞動者進入知識生產的體系;換句話說,剝削生產關係將得以 再生產。總結來說,這種知識轉化為商品、商品轉化為資本、資本複製後擴張的 動態運作過程,才是我們所稱的知識經濟的真實面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