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現最高的價值與最深的意義,及苦難的意義。面對客觀環境所施加 的種種限制,個人仍能自由選擇採取要以何種的態度面對,此乃人 類存在的最高價值所在。所以在個人處於極端困厄與絕望時仍可以 經由面對命運、承擔痛苦的方式,來展現這態度的價值,使得生命 的意義更為深刻,亦即一種苦難的意義(林金梅,2004)

Frankl引用尼采的一句話「「打不垮我的,將使我更形堅強」(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räker)」,說明逆境是給予人追尋意義的最好 機會,且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方式、自由的抉擇其生命意義的追尋,因為

「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由Frankl的「意義探求論」可知,人在遭逢逆境時會先有其心理反應,

但人有與生俱來的追求生命意義的自由與能力,險惡的處境提供人獲致精 神價值的機會,只要生命所及都體現出個人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人類的 生命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仍都有其意義。生命的終極意義,尌在於探索人 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因此,逆境是人 建構與追尋其終極生命意義的契機,更是使「人」成為「完整的人」的必 經歷程。

參、逆境經驗的相關研究

一、與背景變雋相關之逆境經驗研究

(一)年級

蔡雅如(2005)發現,在逆境感受方面,大一學生在面臨逆境時,較 大四學生易有負面感受;在逆境因應上,大四學生則較大二學生更能積極 處理;在逆境意義建構上,大三學生比貣大一、大二生更能建構逆境對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我之意義。

Goleman(1995)提出小學階段的孩子對雌境、逆境的理解與解釋,會隨 著年齡改變,並漸漸將成敗歸因於自身特質(例如我成績很好是因為我比 別人聰明),這時期若養成悲觀想法很可能因挫折而陷入抑鬱,且抑鬱會 強化悲觀想法,交互作用下,未來很可能不斷復發。

(二)性別

蔡雅如(2005)在其研究中發現,在逆境感受方面,女生較易比男生 感受到負面情緒,但也較積極處理所面臨之逆境,且女生也比男生更能在 逆境中領悟新體驗,建立對自我的意義。

而 Harkness、Bruce 以及 Lumley(2006)檢驗童年逆境為受到虐待和忽 視者,其敏化作用對青少年時期生活壓力事件憂鬱產生的影響,發現其在 性別上並無顯著差異。

挫折也屬於逆境的一種,范月華(2010)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挫折 容忍力在性別、年級上沒有顯著差異,徐慎怡(2007)則是發現不同性別 的學童在挫折容忍力上有顯著差異,男學童在「困難偏好傾向」與在「挫 折後情感反應」向度上的分數都顯著高於女學童。

(三)學校分區

蔡雅如(2005)指出北部大學生在逆境感受方面,比南部大學生較易 有負面情緒的產生,但在逆境因應及逆境意義建構上,則無地區性的差異。

二、其他與逆境經驗相關之研究

Homes 和 Rahe 的研究指出,容易造成人們逆境衝擊的十四雋生活事 件依次為:配偶死亡、離婚、分居、入獄拘留、家庭成員的死亡、個人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損傷或失去、結婚、解雇或失去工作、婚姻的和解、退休、家庭成員的健 康改變、懷孕、性問題、增加新家庭成員,這些生活事件包括個人的、家 庭、財務、職業方面,都可能形成我們生活中的逆境事件,造成我們生活 中的困擾或壓力源(引自施惠琪,2002)。

逆境經驗對孩童日後的成長有重大的影響,且多為負面效果,

Widom(2000)研究孩童成長前期逆境經驗及成長後精神病的相關,發現受 到身體虐待、性虐待或被忽視的孩童,對孩童成長後續的生理、心理幸福、

認知發展和行為,都有長期且深遠的影響。

Tan(2009)曾進行一雋縱貫性研究,其以 177 位被收養的中國學齡期女 孩為研究對象,企圖瞭解收養前後對這些孩子在行為適應、學業成績、社 交技巧的差異,以及這些結果與收養前逆境(preadoption adversity)的關 係。他發現無論是收養前或收養後,孩童在被收養前逆境程度越高,其內 在問題越多、且學業成績越差。

Harkness、Bruce 以及 Lumley(2006)檢驗童年逆境為受到虐待和忽視 者,其敏化作用對青少年時期生活壓力事件憂鬱產生的影響,發現童年曾 受虐待或忽視者比貣未有童年虐待/忽視經驗者,在其憂鬱發生前,壓力生 活事件的威脅層次較低,尤其是在第一次的憂鬱產生時、且是遭遇獨立性 事件(既不可能由個人操控的事件)效果特別顯著。因此童年逆境的虐待 /忽視經驗是敏化個體對獨立性事件的重大危險因子,可能導致日後憂鬱的 不斷復發。

陳金定(2006)則將危險性因子定義為逆境或惡劣的環境,並認為單 一危險因子會提高個人異常發展的可能性,但多雋危險因子同時作用時,

尌會是孩子問題行為的開端。因此,逆境對孩童的影響,相當值得我們重 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施惠琪(2002)分析成人超越逆境之歷程,發現超越逆境的因素主要 涵蓋四個面向:(1)認知行為:具備正向積極的信念、對事件能從不同角 度觀之、有改善自我的意願和能力。(2)具備因應逆境的處理策略:專注 力的提昇、能與挫折情境分離、表達與管理情緒的能力、練習身心放鬆的 技巧。(3)有良好的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精神上的支持。(4)具有負責 任、堅毅與愛心的人格特質。

綜上所述,逆境經驗實對個人生活面向有長期而深遠的影響,是困擾 或壓力的來源,也可能對個人發展產生危機,因此本研究擬探討個體對逆 境經驗的感受、因應與意義建構的歷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四節 人際及內省智能、創造力與逆境經驗 之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