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Tjuaqaciljia(加芝來) 所傳幸存在 Tjagalaus 南(大武 山)的兄妹的後裔,曾漂到山

55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88

Qaljunguan 的子女們,兄弟姊妹互相結婚,其所子女皆為殘廢。又其 子女捫即從兄弟姊妹互相結婚,其所生子女亦皆殘廢。又在其子女與 子女之間,即在從兄弟姊妹互相結婚,始生得四肢五官俱全的子女。52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Cimo(箕模) 部族曾與卑南族、阿美族的祖先相 融共生,如此才有竹生與石生的傳說融在其中。而在 Chialjaavus(舊來義) 之地的 Cimo(箕模) 部族,對起源傳說是如此說的,列舉如下:

往昔,太陽降來到本地生下兩個卵。在現在 mamazangiljang Lovaniyau 家住屋的屋簷下。這兩個卵孵化為男女二人,男子名叫 Vauvuljan,女子名 Ljaljemden。此兩人長大後結婚,並遷到 Djadjilutan 之地,生下七男,此即為本地 Cimo 族的祖先。53 另有傳說是從 Tjuaovoovolje(舊內文)之地所傳,其內容如下:

太古在 Chialjaavus 之地的山上有兩個小石,一為紅,一為青,說是 太陽所生下的。神人對小石唱歌,石頭破裂而生出眾多的人,都是身 長不過二、三寸的矮人,但是四肢五官皆具備。神人對他們唱說:「成 為這樣大」………….「這樣大這樣大」,終於成為和今日我們同樣身 長。而紅石稱出者為 mamazangiljang 的祖先,青石生出者為平民的祖 先。54

然在 Vungalit(舊望家)之地,也是 Cimo(箕模)主系主要的居住地,另有 mamazangiljan 的起源傳說如下:

昔時在 Itimol 之地,太陽在水坑中生下了三個卵,狗來吠,水減少了,

貓來搔破這種卵,卻破裂生出三子,由紅卵生出者為 mamazangiljang 之祖,由青卵生出者,則成為世襲輔佐役者。55

52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頁 118 。

53

同上註,頁 117 。

54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頁 117 。

55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89

根據 1915 年森丑之助原著;黃耀榮譯《人類學雜誌》〈排灣族信仰體系〉

頁 182 稱:這是從 Vengalit (舊望家)之地的傳說:

太古本地有一池,某日 Qadao(太陽)由天降下,生三枚蛋於池內,

狗見而吠,池水逐漸減少,貓來抓這三枚蛋,蛋破生一女二男,

此三人與別處男女結婚,成為箕模(本族內之一異族)部族的祖先。

數年後,Qadao(太陽)第二次降臨於 Kadziaka(本地東面某地)生下 一青色蛋,蛋自然破開生出男兒,男兒名 Rumudje,為本地排灣之 祖先。56

Vengalit (舊望家)之地原居 Cimo(箕模)部族,其後才有 Vutsul (布曹爾)部族移 入,其後段為何說「Rumudje,為本地排灣之祖先」,因為 Rumudje 是 Cimo(箕模) 部族與 Vutsul (布曹爾) 部族共同的文化嚮導,共同祭拜的祖靈。傳說中,他創 造排灣人萬物的需求如動、植物、農耕技術、歲時祭儀、重要祭祀等生活文化。

在此要注意的部份,所謂「本地排灣之祖先」?意指後來遷入本地之 Vutsul (布 曹爾)部族,該族是 Cimo(箕模)部族與 Laval(拉瓦爾)部族相融合成的新部族。形 成較晚,但其始祖同是與 Rumudje 祖先有密切關係。而位在北屏東的排灣族,係 屬 Laval 部族,他們不認識 Rumudje 祖先,但與 Vutsul (布曹爾)部族也有共同的 祖先 Savan。Vutsul (布曹爾)部族自稱「Kazalisiyan 人」,但對 Cimo(箕模)部族的 祖靈 Rumudje 同是一樣的祖先。

根據 1923 年佐山融吉、太西吉壽原著;余萬吉譯《生蕃傳說集》,頁 181-182 稱:

Rarekerek 之地,mamazangiljan 的祖先,是在太古時,太陽由天降下 成兩個誕至地面,其一個成為男人,另一個成為女人。女人的頭上長 有角,男人則無,此男女乃為山地人的原祖,亦是 mamazangiljan 的

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 ,頁 73、117 。

56

同上註,頁 117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90

太祖。在遷居 Rarekerek 之地之前,住在 Momomaku(Paumaumauq)蕃的 Kaviyangan 之地附近 Chiyaziyayate 之地,該祖先一群中有人遷居 Namau、 Vengalit、Tjuvetsekadan、Kazangilan 等地。內文社 Tjuleng 的祖先,亦居於 Chiyaziyayate 之地,但後來遷徙至 Rarekerek、Kunanau、

Tjuvetsekadan、Rarekerek 等各地,最終又離開這些地方,移居內文。

故據說,在這些蕃地現在仍領有土地。

由以上遷徙過程可知,前半段是講 Lovaniyau 家族在 Rarekerek 之地的歷史傳 說,這是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 Lovaniyau 家的始祖 Salaats 遷徙的過程,其 內容與《台灣高砂系統所屬之研究》的內容是相同的。至於 Tjuleng 的始祖 Saljisu 是跟隨其兄 Salaats 後來才到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因此,此段傳說是在說 明小 Lovaniyau mamazangiljan 家族從 Chiagalaus( 南大武山)地區,南下遷徙的經 過。

根據《民族學集刊》,由許世珍引自〈排灣族信仰體系〉頁 182 稱:這 是從 Chialjaavus(舊來義)之地的傳說:

太古,天降 Qadau 本地生下兩枚蛋,蛋孵化生出一男一女,二人互婚 移住 Djadjulatan 之地,生下男孩,而 Djadjulatan 之地大概尌是該 地箕模部族之祖先,移住後舉行五年祭之地。

然這一則傳說,就是 Djadjulatan 之地 Caljas 家族的傳說,該家早期遷往台東 地區,Chialjaavus(來義)村仍有其留駐的家人。然當今,來義鄉大 mamazangiljan 家族是 Caljas 家族 Lovaniyau 家的次子移居的,現任 mamazangiljan 是高武安。

根據《民族學集刊》,由許世珍引自〈排灣族信仰體系〉頁 185 稱:這是從 Tjuauvuuvulje(舊內文)之地的傳說:

排灣族的祖先為一對住在大武山的兄妹,當時尚無其他人類的出 現,為了繁殖人類,他們兄妹二人結成夫婦。但天神為處罰其亂 倫的婚姻,他們第一代至第三代的孩子,都是畸型兒,直到第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91

代時,方為完整的人。故現在排灣族有四親之內禁婚的倫理觀念。

此一傳說是發生在大洪水氾濫,全台灣淹沒的時代。Lovaniyau 家

mamazangiljan 高武安也說:「有一對兄妹逃避到 Avulungan 地區抓住樹枝草叢倖 存保命」,而後之故事情節如以上所敘之內容大同小異。這一則故事留傳的範圍 甚廣,除在 Cimo(箕模)部族的各部落可以聽到外,遠離在海外的蘭嶼人也有相同 的傳說。所以擁有此一傳說的蘭嶼人是現今蘭嶼人的先住民先,他們約在 1200 年間陸續離開蘭嶼本地,而現今的蘭嶼人移到蘭嶼之地的時間,距今尚不及 900 年。所以,蘭嶼先住民與排灣族之間的關係是有很多值得探討的空間。

接著根據《民族學集刊》,由許世珍引自〈排灣族信仰體系〉頁 184 稱:這 是從 Atsedas (舊內獅)之地的傳說 如下:

太古 Kinavenqacan 處有大石,一日裂開生出男女二人。二人相婚生下 眾多子女,第一胎是蛇,其次是瞎眼兒,再其次亦是有缺陷

••••••••

,最後才生下了完整的男女小孩,這對男女小孩成長 後相婚,子孫人口驟增,因地方狹小,故一部份北上赴知本社,為卑 南族之祖,其餘者南下成為排灣族之祖先。

對以上的論述,同樣到第四代以後,才有健全相同的結果。至於石生的起源 是台東縣境的 Lovoaqan 之地 Paqaluqalu 部族的說法,Paqaluqalu 部族是由

Lalikim(排灣族的古名)、Silor(卑南族的古名、Valis(阿美族的古名)等族群相融合 成的新部族,從 Lovoaqan 之地北上移居,到知本之地講卑南語者,自稱為 Seqalu 人;而到馬蘭之地講 Amis 語者,自稱 Amis(阿美)人;而往太麻里溪以南沿海到 恆春上下蕃者,則自稱為 Cimo(箕模)部族。所以,在此所稱的卑南族之祖是指 Seqalu 人之祖,不全然現在卑南族之祖;而所稱之排灣族之祖先,即是 Cimo(箕 模)部族。因為這般歷史是台灣大洪水之後的前期發生的演變與發展,因此,稱 Cimo(箕模)部族為排灣族之原始部族,並不是沒有因素。

根據《民族學集刊》,由許世珍引自〈排灣族信仰體系〉頁 183 稱: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92

是從 Pungti(舊佳興)之地的傳說:「昔日有 Chiagalaus 者從大武山降下,與 平地來的 Sachijokagjijoka 相婚,開設部落於該地,為 Iraboru 家之祖。」

這則傳說所說的「該地」即是 Pungti(舊佳興)之地的 Vinqacan 之地,在此先 建 Iraboru 家,其後有從平地來的祖先 Talaitalai 移入 Vinqacan(舊佳興)之地合併 Iraboru 家建立 Pachialjinuk 家。此是繼 Lovaniyau 家在 Saliyaliyan 之地建 Tjuluv、

Layan 等家之後發生的事。然另由 Saqam(台南)經過石頭營到 Vinqacan(舊佳興)之 地建立 Djakudjakuts 家之事,此家後來與 Pachialjinuk 家聯姻,建立 Lingdjan 家。

而所謂 Iraboru 家之祖先,根據《邊政學報》;《台灣文獻》由龍寶麒引自《排灣 族信仰體系》頁 187 稱,可以聯結 Pachialjinuk 家的傳說如下:

Talilik(大里力)與 Qetseling(林子林)祖先得起源在大武山 Porucchi 的地方,從天降下來黃色與青色的蛋,黃蛋出生男子名 Rumulji,青蛋出生女子 Gilin,兄妹長大成為夫妻生出兒女,長男是 盲目的,長女沒有鼻子,從次男開始才是正常人出生。次男名叫 Paljaljuyan,次女叫 Kivi,三男叫 Palan,三女叫 Sakugo,正常的弟 兄姊妹長大了,父母派遣了他們去探險領土。

從以上所敘,正是在 Vinqacan(舊佳興)之地的時期,他們弟兄姊妹分離拓疆 到各地。因此,當家耆老包春琴常說:「我的祖先是 Pungti 之地的 Pachialjinuk 家。」其後留駐在 Pungti 之地的 Pachialjinuk 家與 Tjuluv 家爭地失利移住 Tjuaqa-w(大 後)之地改其家名 Kazangiljang 家。之後,Tjuku-Kazangiljang 與 Djakudjakuts 家的 嗣子結婚,併以 Djakudjakuts 家為其家名。然所生的長嗣及長,留下其弟妹在 Djakudjakuts 家,私自移住 Tjumaq(舊古樓)之地,建立 Lingdjan 新家名,使 Pungti(舊 佳興)之地形成 Tjuluv、Layan、Djakudjakuts 等三家 mamazangiljan 的家族,但後來 Tjuluv、Layan 被從 Piyoma(台東)來的 I-matalagu 家留下的 Tayalep 家合併。是故現 今佳興村之 mamazangiljan 家是 Tayalep、Djakudjakuts 等二家。

然在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 Cimo(箕模)部族的起源傳說,是從大洪水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93

濫,倖存之兄妹往 Avulungan(北大武山)逃難之後,如(圖 2-2╱ 頁 95)之遷徙一目 瞭然。然到 Kalovoaqan 之地出現石生與竹生的,後到大武山的 Chianaumaq 之地,

Cimo(箕模) 部族的宗家 Lovaniyau 屋簷下有太陽卵生祖先的傳說,而其後,

Vungalit(舊望家)之地有也同樣有太陽卵生祖先的傳說。因此,從 Cimo(箕模) 部 族的起源說,我們可以分辨 Cimo(箕模) 部族的始祖源於大洪水災難倖存的兄妹 二人,及長,結婚生後,他們子孫興旺,大舉東移遷往台東縣境 Kalovoaqan 之 地,在此與 Valis、Silor 以及同源的 Lalikim 部族匯聚共生而形成新部族。57後與 其他民族如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等合成相融共居生活時,就擴散到各部落而 演變成不同的部族,如 Cimo(箕模)、Laval(拉瓦爾)、Vutsul(布曹爾)、Panapanayang(巴 那巴納央)、Muqami(姆阿美)等五大部族的由來。

排灣族內的五大部族,除 Cimo(箕模)部族外,其他部族都曾與其他族群相融 而合成的新部族,所以他們都能使用雙語以上的生活語言與其他部族交往,而產 生民族邊界的灰色地帶。唯獨 Cimo(箕模)部族是單純的使用單一的排灣語,因此,

筆者同意鳥居龍藏的看見,認定 Cimo(箕模) 部族是排灣族内的「最主要的部族 系統」。

Cimo(箕模) 部族是唯一講排灣語的排灣族人,猶如同源地 Paqaluqalu 與 Qutsapungan 的部族,因 Paqaluqalu 部族其受卑南族的涵化而講卑南語;Qutsapungan 部族因受魯凱族涵化而講魯凱族語。但有部眾從其中分離發展,如 Paqaluqalu 者 再與魯凱族相融合成為 Panapanayan 部族時,他們因居在排灣語言地帶而重回講 排灣語的習慣。Qutsapungan(舊好茶)之地的人在部落遷徙過程中,從 Ljavuwan(舊 大武)之地到大母母山與逃難到 Kadumuan(霧頭)山的 Lalikim 人共居在 Tavalan 之 地合成 Laval 部族,始有講排灣語的現象重現。因此,這以上民族發展的軌跡,

我們要先瞭解祖先如何建立部落與其變遷後,才能追溯各家 mamazangiljan 家族 的系統的由來,並能掌握宗支關係的脈絡。

57

Valis、Sirol 以及同源的 Lalikim 族匯聚共生而形成 Lovoaqan 族是根據筆者訪問羅義雄口述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