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編譯,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

第二章 識別、神話源起與體系

1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編譯,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66

排灣族的部族別日本學者研究分為 Piyoma、Calisian、Paiwan 等三大部族,

然而 Calisian、Paiwan 兩大部族因其居住地域及習慣而分為數個小部落。如 Calisian 大部族可分 Taizaya、Calisian、Drekai、Raval、Vutsul 等四小部族,Paiwan 大部族 則分為北 Paiwan、Tjuauvuuvulje、Paliljaliljau、Paqaluqalu 等四小部族。1然對以上 因其居住地域及習慣而分之部族,筆者以為並不能徹底來表露其身分,尤其日本 學者把排灣族的範圍擴及到魯凱族與卑南族是當代的族別標準,雖然現在已經各 自獨立成為一個民族,但從排灣族語彙來翻譯,有關 Raval、Vutsul 等部族的稱 呼是族群性質的名稱,而如北 Paiwan、Tjuauvuuvulje、Paliljaliljau、Paqaluqalu 等 的名稱的性質是區域性範圍的稱呼,若把不同屬性的族群化歸同類,容易淪為混 淆部族名之嫌,排灣人會有質疑而加以討論。然為此一論述的看法,筆者曾就教 耆老楊新樹、2賴春花、3李柯金藤等之意見,4他們皆認為以族群的元素來分別部 族種類,會比採用區域範圍來得更有系統。例如日治時期,在台東廳下歸巴朗塱 衛支廳管轄之 Paqaluqalu 地區稱其為部族之名,而其內有 Vutsul、Cimo、Panapanayan 等不同的族群,怎能一語概之,大家都是 Paqaluqalu 的人,更何況「Paqaluqalu」

之意,在排灣族是泛指台東縣地方之意,若稱 Paqaluqalu 人是指台東縣人。因此,

這種認定缺乏系族群統體系的概念,容易誤導讀者把 Paqaluqalu 地區的人,視為 同一系統的人。所以,筆者對排灣族的部族之認定方式,會比較主張以耆老之見,

採系統所屬之方式為依據,把排灣族內劃分成 Raval、Vutsul、Cimo、Panapanayan、

Muqami 等四大部族,比較清晰可見族群分布的情形,而不致混亂了族內體系的 族群關係。而國內學者如潘英以為排灣族內通常可分為 Raval(拉瓦爾)、Vutsul(布 曹爾)、Paumaumauq(巴武馬)、Paliljaliljau(巴利澤利敖)、Tjuauvuuvulje(查熬保爾)、

Paqaluqalu(巴加羅加羅)等四群,5也同樣引用地域性的代稱,因為地區內存在不同

1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編譯,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

排灣族》 ,(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3),頁 7-8。

2

楊新樹,男,Cimo(基模)人, 1922.5.11 出生,居於台東縣金峰鄉壢坵村 3 鄰 37 號。

3

賴春花,女,Vutsul(布曹爾)人,1917.10.10 出生,居於屏東縣瑪家鄉佳義村 5 鄰泰平巷 52 號。

4

]\李柯金藤,女,Raval(拉瓦爾)人,1915.7.7 出生,居於屏東縣三地門鄉達來村 4 鄰 31 號。

5

潘英, 《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 ,(台北市:台原,1998),頁:2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67

的族群之系統,這一方面在分類時,不能不列入重要的考量。

還有在這一章要特別說明 mamazangiljan 本質意涵,之前雖然有國內外的人 類學家賦予對稱或作社會形態的概說,但是筆者為負起民族傳承的精神,從族內 觀點,來詮釋自己民族的文化本質與特色是有其必要的。

第一節 人類學者的識別

人類學者認定「排灣族」的族名是從日本人類學家開始研究的結果,此名之 來源是因為排灣人自己說,「他們的祖先是從排灣之地而來」,講的話是排灣 語而類別成一族。至於,識別研究的經過,分別如以下說明:

一、日治時代以前的稱呼

排灣族在未得其名之前,曾有來自國內外各地區的人,到台灣各地做台灣高 山族的調查,他們喜歡用自己的認知來稱呼對待,排灣人對他們來自善意或歧視 的族稱,不會在意或有甚麼特殊異樣的反應,因為自認為有自己族名、家名、人 名,在生活上彼此都尊重互對。

(一)族內稱

「排灣族」之名誕生前,排灣人只知道他們的祖先是從 Sepaiwanan 之地而來,

卻不知道他們的族群名如何稱呼。而排灣族最古老的家氏之名是 Lovaniyau、

Mavalyo 等家,當代嫡長嗣因負責神職之工,被稱之為「Karangiyan」的職銜。所 以,Lovaniyau 家族有長子與次子兩條系統,才分別建立大、小 Lovaniyau 家族。

大 Lovaniyau 家族因其有「Karangiyan」的職銜而族人稱之「Karangiyan」,生活稱 呼上很少叫他們的家氏之名。在 Laval(拉瓦爾)支系的始組 Ljavulas、Chiakanau 等 二人的起源說裡,在日本文獻上居然取用成為部族之名來相稱。6所以,在古時

6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 《台灣踏查日記(下)》(台北市:遠流,1996),頁 3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68

代領導人之名,人名與部族之名是不是同一種稱呼使用呢?由此而來 Lovaniyau、

Mavalyo 等兩家是否由人名變成家氏或是否由家氏變成人名,就不得而知的。但 總之,排灣族此名,並非排灣人自己所決定之名稱,排灣族的耆老最多只說:「我 們是 Sepaiwan 之地的人」,意指這是我們祖先最早開闢地方的地名。。

鳥居龍藏從事排灣族部落查訪研究時,他發現「排灣這一個種族,實際上是 恆春上蕃社(Tjuaovoovolje)、恆春下蕃社(Pariljariljau)及東海岸群 Paqaluqalu 所形成 的」。7而事實上居住在此地區者,就是 Cimo(箕模)部族。然今若要說 Cimo(箕模) 部族就是排灣族內部族的主系,此一論點仍有再探討的空間。但該族畢竟是從 Kalalovoaqan 之地來到恆春地區最早建業的族群,而又是直接自稱排灣人的部族。

8而見其後,在所有排灣族之部族中,只有 Cimo(箕模) 部族是單一語系講排灣話 的部族。所以,如果要說 Cimo(箕模) 部族是排灣族之前的名字,這也是依據文 獻上的論說,加上從語言使用的情形衍生而來的論證。

還有筆者想藉著排灣族耆老羅義雄所說的話,來說明古代排灣族史前的演變 與發展,他說:

排灣族昔古稱之 Lalikim 族,在大洪水以前曾與、Sizul、Valis、Silaya、

小矮人等族群共居相融在恆春地區。後來,大洪水氾濫,祖先逃亡霧頭、

北大武山、南大武山等最高的山頂,在此地區與 Rekai(魯凱)、

Kayumuan(玉山)等族群第二次族群融合,使其後代在南下遷徙時,到東 部的 Lovoaqan 之地又與 Piyoma、Pantsal 相融共生。爾後才演變成現 在會講排灣語的族群,現在有 Raval(拉瓦爾)、Vutsu l(布曹爾)、Cimo

(箕模)、Panapanayang(巴納巴那央)、Muqami(姆阿美)等部族。」9 排灣族五大部族在共同領域使用相同的語言,使用「排灣語」為其共同生活 交通之工具。到國家體制族群認定時,官方界定與自我認同之間,雖然均存在著

7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 《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頁 277。

8

潘英, 《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台原,1998),頁 75-76。

9

張金生, 《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書稿》 ,頁 11-13。田調受訪者羅義雄,男,2.12.6 生,居於台東

縣太麻里鄉大王村 1 鄰 1 號,採錄日期:86.9.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69

相異的多重族名身分,然在台灣原住民族辨識分類時,仍被非族內人類學家認定 為「排灣族。」而在《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文中提及到排灣族 內恆春地區有 Qamiqami 的阿美族人,10也就是恆春阿美,現稱之 Muqami 部族。

又另外提及「從太麻里溪至虷仔崙屬於海岸地區各社,是卑南族系統的人所創設 的」。11此言翻譯的楊南郡並未寫清楚,所謂「卑南族系統的人」就是排灣化的卑 南族人,稱之為 Panapanayang 地區的人,現稱 Panapanayang 部族。

(二)族外稱

國家體制前的傳統社會,在元順帝時,汪大衛遠遊諸國,就其見聞寫成島嶼 誌略一書,其中關於琉球〈台灣〉的描述,曹永和引述所云:「知番主酋長之尊,

有父子骨肉之意。它國之人,倘有所犯,則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頭懸木竿。」

12由此可知,非我族類也都知道,台灣原住民族在遠古的日子是有傳統的社會制 度,最高的領導者以「酋長」之名來尊稱。

明、清兩代、漢人對於台灣蕃人完全沒有真正的認知,史冊是荒謬不切實際 的記載,而撰述蕃俗的清吏,只依賴半調子的生蕃通事的虛構捏造,和下山輕佻 蕃人的平地人的謊言。編纂史冊者從來沒有,也不敢深入部落調查,所以,現有 的史冊完全未經實際的考證,只能視為傳聞而已。13

在 1684 年以前的清朝時期,未把排灣族與魯凱族分離,二族統稱為「傀儡 番」,而日本宮本延人也是如此對稱,1694 年屏東民間稱排灣人為「傀儡仔」。 直到 1724 年黃叔璥的〈番俗六考〉中,14他把排灣族列在傀儡番與瑯嶠十八社當 中。當時,以他不是人類學家的身分的立場,大致依地緣分類台灣原住民的族群,

在經數百年後,換有日本學者建立學術性的分類時,居然族群之類別相合,十分 不易。

10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

市:原民會、南天,2011),頁 3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