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Jaljaavus

Alaiupu

本家有部眾分遷到 Padain 地區 之 Kamaqan 之地。本族群即是

Lovanuyau 家族先祖 Saljemedja 之子 Salaatse 內文系系統表 Tjuaw

Luvilivei 大弟 Puljaljuyang 遷到 Tjuve tsekatan(舊七佳)之地拓基,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143

Ebong 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

頁:349-354。)

支系 Kaviyanga n(舊佳平)

Ku-uanasa n

Salilavu 家族分立的支系 mamazangiljang 家。(張金生,

《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

頁:349-354。)

支系 Kaviyanga n(舊佳平)

Palagulul Kalacimol 宗家分立的支系 mamazangiljang 家。

Katel awan 支系 Tjualjaavu

s(舊來義)

Tsaljas 與 Salilavu 家族結拜為兄弟家 族後被分立為其支系 mamazangiljang 家。

支系 Tjualjaavu s(舊來義)

Qaludu Kalacimol 宗家後裔之兄弟分 立的支系 mamazangiljang 家。

(張金生,《排灣族部落踏查實

錄》,頁:349-354。)

註:從 Kaviyangan 之地的 Tide 之地南下。 註:經過 Kasumungaqan(楓港)、Pungudan(外加芝來)等地到豬嘮 束之地至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147

Pachialjinuk 分家 Pachialjinuk 本家 註:移到 Pacavan(舊大鳥)之地 註:往 Pungti 之地建立。 註:移到 Talilk 之地建業。 建業。

Kadjaljavan 分家 Kachiarepan 分家 註:移住 Seven 之地的 Dangti 部落。 註:在 Talilk 之地駐守續業。

Saljinusan 分家

註:移住 Palevenga(舊土坂)之地。

Giling 分家 Pauran 分家 註:在舊賓茂之地與 Coviljurum 家 註:移到 Vavikal 之地 合併改稱家名。

建基業。 Sadilapan 分家

註:移居 Tjudjaqas(近黃)之地。

Pavavalun 分家

註:移居 Tjudjaqas(近黃)之地。

Palas 分家

註:移居舊多良村建立。

Chiakisuvong 分家

註:到 Talilik 之地建業,現居南田村。

東 Caljas 本家 Maljaljaves 分家

註:始組 Ligiligau 。 註:到 Kaumaqan 建業,現居台坂村。

西 Caljas 分家 東 Caljas 本家

註:始組 Qalaljiang。 註:到 Tjavuqel 之地建業,現居金崙村。

Chialatipan 分家 大 Lovaniyau 本家 平埔族

註:始組 Pasilau。 註:蝦害移居到 Ljaljeqel 之地, 註:以餉潭為部落核心發展到加匏郎、赤山、

大 Lovaniyau 分家 位於新置與餉潭之間。 萬金等馬卡道族部落。 Djinglo 分家

註:始組 Chiachilu。 大 Lovaniyau 分家 西 Lovaniyau 分家 註:居佳平村。

小 Lovaniyau 分家 註: Quvulje 之地位於丹林上方。 註:現居來義村。 Tarialep 分家

註:始組 Achiyap。 Coqaljo 分家 註:居佳興村。

Kaljangilan 分家 註:分遷文樂村。

西 Lovaniyau 家

Satiljapan 分家 註:Tanasiu 之地為現舊丹林之地。 Kaljangilan 本家 註:現居來義村而 註:始組 Chiasapan。 大 Lovaniyau 分家 大 Lovaniyau 分家 成本家。

Avulungan 分家 註:移往舊 Piyona 之地。 註:現居平和村。 Kadodolan

註:始組 Kalitjigul 。 分家

註:從舊來義之地遷 舊力里之地。

資料來源:

一、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台北市:原民

會、南天,2011),頁 325-406。

二、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郡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二冊》(台北市:原民

會、南天,2011),頁 170-220。

三、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台北市:中

研院民族所),頁 46-138。

四、張金生,《台灣族部落踏查實錄》(台東縣:國家文教基金會計畫經費成果報告書,2002),全頁書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149

(一)恆春地區 Lovaniyau 家族

在恆春地區 Lovaniyau 家族的淵源十分難尋,但從安原氏在《番族慣習調查 報告書地五冊•排灣族》頁 99 指出 Lovaniyau 家族在龍鑾社民說:「本家的祖先與 Garuligulj 家的祖先是兄弟,Garuligulj 家所傳亦同。」而對其起源有一傳說:「往 昔在龍泉水附近住著十數名的小矮人,有一天,看到牡丹灣的東方上起煙,前往 一看,忽然從煙中出現男女兩人,小矮人以為他們是神人,乃迎接為頭目。其後 兩人結婚生下二男二女,因此將土地分給此四人,各成為頭目,此即為 Seqalu 四大頭目家的祖先云云。」96然以上所敘,有關 Lovaniyau 家族在恆春地區的淵 源關係,可以再對照鳳山法院出張所川上和一所紀錄的內容說,現在的下番二十 二社中除以上十四社(牡丹、中社、乃奶、高士佛、八瑤、四林角、竹、頂加芝 來、外加芝來、家新路、牡丹路、巴士墨、草埔後、快仔等以外其祖先是從台東 縣知本社移居到恆春廳管轄的貓仔社,生下男女四人,長子塔子塔子當豬勞束社 頭目,次子當射麻理社頭目,三子當龍卵鑾社頭目,長女阿娜烏當貓仔頭目,定 立各自一方的地位。而這局勢的形成由「從前大頭目潘萬金的前四代新堯崛起奠 定了第一代頭目的地位」。97由此可知,潘萬金的祖先能形成頭目的地位自今不及 200 年,該家是在清朝時代在恆春地區開始興起的,也就是說,該家在恆春的歷 史是國家體制進入後才有的演變與發展。所以從兩造歷史的紀錄對照下,我們可 以從川上和一的田調記錄瞭解 Lovaniyau 家族,在龍鑾社歷史的發展經過,文中 記載:「Lovaniyau 家族在龍鑾社六、七十年前,戶數只有三十戶,但不知是幾百 年前開始,他們的子孫曾建立構成 150 餘個部落,家家富有壯丁者,專業狩獵,

對外炫耀猛勇。雖有過一個時期的威風,但到了 1875(光緒元年)年清兵為防務在 附近的馬鞍山海岸,設置 500 名士兵的軍營,使該社番民心中害怕,土著人乘機 濫伐茂密的森林的結果,山獸自然遠離,社民獵獲不如從前,如今依靠少量的粟、

96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地五冊•排灣族》,(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3),頁 99。

97

台灣慣習研究會(川上和一);台灣省文獻會編譯(吳文星), 《台灣慣習記事•原住民篇》 〈台東恆

春二廳轄區內調查書(續前)〉,(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06╱不明),頁 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150

地瓜、落花生農耕收成維生,家宅房屋也疏落分散變成貧寒的部落。而今保存往 昔的餘影,該社最頂盛時期是道光年間,距今約在 192 年前的時期,他們的地 權範圍從恆春附近南到大板轆莊附近為界,併有其間一帶的山地及平原,然而與 平埔番交換土地或漸漸遭受漢人的侵略,終於僅留下餘韻而已。」由上可知,從

「台東縣知本社移到貓仔社,生下的男女四人」是在「小矮人以為他們是神人,

乃迎接為頭目,其後兩人結婚生下二男二女」以後的事,二者之時空背景相距甚 遠,更何況小矮人的存在只聞其傳說,而不見其人,至今仍是一團迷霧。

Lovaniyau 家族龍鑾社民說:「本家的祖先與 Garuligulj 家的祖先是兄弟,

Garuligulj 家所傳亦同。」98至於始祖如何從台東地區遷往恆春地區,潘文杰有兩 種說法,其中前面所說的遷徙史是 Lovaniyau 家族最早到恆春地區再往大武山後 南下到 Paumaumauq 地區後再往 Tjuauvuuvulje 之地定居的小 Lovaniyau 家遷徙路 線,此與其後所說的「長男與長女結婚移居到知本社,次男次女結婚並移居大鳥 村」的祖先是後來先到達仁鄉舊南田(Ljupedje)之地後,才進入恆春地區,其祖先 與大 Lovaniyau 家的後裔在本地區通婚,才有所謂恆春地區的 mamazangijan 是從 台東知本社來的說法。所以,知本社的人來到恆春地區時,恆春地區四大 mamazangilja 家族早已建立存在,他們的祖先只是藉清朝之勢入贅到

mamazangiljan 家後,順勢坐大自稱為 mamazangiljan,其實,他們從排灣族的傳統 繼嗣制度來論,只是女婿或媳婦的身份起源,然其後子孫遺忘了從排灣族系統貴 族地位的來源,把自己在恆春地區的 mamazangiljan 來源混淆不清,致使今天知 本村耆老陳明仁誤植歷史的結果。所知,台東的 seqalu 人的祖先來到恆春地區,

原本就沒有 mamazangiljan 的身份存在,只是後來藉由升級婚逐漸形成,然在這 一方面要特別注意的是,日本文獻也沒有說清楚。

筆者為証明所論的真實性,在《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書中之牡丹 灣社潘阿別所傳,恆春地區的「Lagaruligul 家是從龍鑾社 Lovaniyau 家分出,

98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慣習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地五冊•排灣族》,(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3),頁 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151

Mavalyo 家是從貓仔坑的 Lacalingul 家分出」,99所以高士佛所傳的「Seqalu 之中,

長男、次男、三男、四男,分別是豬勞束社、射麻里社、龍鑾社及貓仔坑社的始 祖。」的論述,若此對照「Lagaruligul 家是從龍鑾社 Lovaniyau 家分出,Mavalyo 家是從貓仔坑的 Lacalingul 家分出」的事實,加上 Lovaniyau 家在小矮人時代就居 住在 Lingduwan(龍鑾)的歷史,高士佛所傳的真實性不免遭人質疑,這是無可避 免的。

從《蕃族調查報告書》中指稱:「太古時,在 Panavavengqatsan 之地(今 Avulungan 地區內)有 Saljemedje 與 Aliguwan 兄妹結婚,生下之子女無一不殘缺,到第四代 子女才健全,此是 Lovaniyau 家族的祖源說。其後子孫興旺分離到四方,其中 Lovaniyau 家族的祖先兄弟率領十多人南行到 Tjualjaravi (即今太麻里地區內)之 地,然後轉往到 Patsimotsimo(恆春地區)去了。」在此地區兄弟分開,兄被小矮人 留駐恆春地區龍鑾潭一帶,並封為 mamazangiljan,此系統後來被稱為大 Lovaniyau 家族系統。而其弟的系統則被稱為小 Lovaniyau 家族,對此系統的遷徙過程,羅 義雄口傳說:「先往 Saiyaliyan(位於佳興村隔河左下方潭水邊。)之地居住,此地 在《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文獻記載又稱 Paravaraval 之地,在此建立 Lovaniyau、

Mavalyo、Karangiyan 等三大家族。」而後孫高福生說:「此系統再遷到 Kamavalewan 之地時,Lovaniyau、Mavalyo 等家族從此分離,Lovaniyau 家族遷到 Janaumaq 之 地,Mavalyo 家族遷到 Tjusepiyoma 之地,在此分別建立 Chiagallaus(南大武山)地 區的事業。」後來本地生養聚眾,資源分配無法滿足生活所需,兄妹協議遷徙地 點,決議先遷到 Pinarutavatavan 之地後再遷到 Tjuavolongan 之地,此地又稱 Djadjulatan 之地再向前到 Tjualjaavus 之地定居,始定五年祭。所以,根據筆者前 面的論述,Adung-Lavavarius 與 Kapi-Laputsuung 兩人口述傳說:「否定恆春地區四 家的大頭目都是 Seqalu 人的說法。」是可以理解接受的。在《台灣原住民族系統 所屬之研究》中,仍對但對「Lovaniyau 和 Lagaruligul 兩家,是否真的屬於 Seqalu

99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楊南俊譯註《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