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安倍首相第二次執政前的防衛政策型態

第四章 安倍首相改革前(2012 年以前)的防衛政策環境

第二節 安倍首相第二次執政前的防衛政策型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始萌生要求日本負責更多的駐日美軍預算,與舉行更多聯合軍事演習,這也與波 灣戰爭後希望爭取更多國際認同的日本官方政策相同。更多的區域安全責任讓國 內右傾份子開始構思是否應該修改憲法,讓自衛隊能夠真正支撐起應該要有的日 本國際榮耀。然而國內反戰份子卻認為自衛隊的戰力應該虛化,認為日本不應持 有參加戰爭的任何可能性,而是遵守和平憲法的宗旨維持一個國土防衛性軍隊。

除了對防衛發展的支持外,民眾對於國家發展的期許也在對於政黨的民意支 持率上顯現出來。自從自民黨 2009 年下台後,一直到 2011 年民意支持率還沒能 回升,在 2012 年 9 月所舉行的黨魁內部選舉也仍舊暴露官僚體制的弊端,民眾 普遍認為候選人仍舊以政治菁英為主的「太子黨」,而黨內競選過程也是派閥交 易的結果。7然而安倍積極以推動經濟改革與強國政策的政見,接連贏得許多選民 的認同,畢竟經歷過多年的經濟蕭條與附屬美國,日本民眾也希望下一任的首相 能夠有不同的做法,讓國家積極地向上發展。這是當時安倍在第二次執政前的國 內民意氛圍。

第二節 安倍首相第二次執政前的防衛政策型態

當前的日本國家政策正在步入轉型期。1980 年代冷戰結束後,這個島國每 10 年就會面臨一個重要變化:20 世紀末的最後一個 10 年,日本整體而言完成了 是堅持「一國和平主義」抑或朝向「正常化國家」轉型的內部辯論,成功設定「正 常化國家」為整體政、經、軍、外交方面發展的目標。89而在進入 21 世紀後的第 一個 10 年期間,日本以政治改造、經濟改革及積極安全合作模式三個基礎原則 大膽地讓國家進入「試錯」階段,積極朝向目標努力。進入 21 世紀第二個 10 年

7 「分析:安倍晉三捲土重來如何影響中日關係?」BBC 中文網(2012 年 9 月 26 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2/09/120926_jp_china.shtml(檢索時間:2018 年 1 月 26 日)

8 張玉國,「安倍政權下的日本戰略轉型與中日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5(2017 年),

頁42~43。

9 華丹,無刃之刀:日本自衛隊(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16 年 4 月),頁 8~9;1952 年日本恢 復主權後,駐日美軍總指揮麥克阿瑟將軍主導為日本成立「日本國憲法」,但因嚴格限制其軍備 發展,故又稱「和平憲法」,其中第9 條明文規定日本維持非軍事化,也無法派兵海外,僅能發 展防衛性軍隊,受日本右傾團體認為是「正常化國家」最大阻力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後,修訂憲法以富國、強軍、建立強國日本的趨勢逐漸成為國家領導人的指導方 針。21 世紀開始至今的摸索中,日本嘗試著「復國-富國-強國」的方向進行戰略 轉型、內部辯論及對外調整,逐漸以自身再崛起為戰略轉型的核心理念,向世界 大國的排名躍進。

這段期間,日本歷任的領導人時有改變國內政策,以確保日美同盟與自衛隊 能夠繼續維持區域穩定的措施。但是否能成功地掌握權力平衡,就有賴政黨的支 援。10安倍晉三在 2008 年放棄首相大位後,除徹底檢討首次任期的疏失外,也深 知國內政壇支持的重要性,於是以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LDP)黨 魁身分,努力尋求與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 DPJ)的合作。2012 年 12 月 16 日的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議事席位也從 119 席增 加至 294 席,接著也在參議院選舉中取勝而再度奪回執政權。11雖然黨派間競爭 仍在,但整體而言安倍已藉由對經濟發展、民生需求的重視逐漸將政權穩固,足 以推動所望政策。安倍第二次選上首相一職,明顯已就 2006 年時囫圇吞棗地推 動憲法修訂而最後導致支持度下降而政權崩盤的失敗,全面進行檢討與策進,並 在決定在第二任任期中穩健地實現自己「重塑」國家的理想。

安倍首相上台時最為重視的當前問題,除了經濟成長停滯外,必須優先處理 的另一個重要國家級課題,就是強化國防能力以對應潛在威脅,而其重點就在於 重新檢討外交與安保政策體制,並說服國內修訂憲法以提升軍事能力與運用標準。

這是日本自從戰後復甦時期的基本防衛模式演變至今安倍「積極和平主義」的結 晶,但要理解並推敲日本未來的防衛政策規劃,必須先清楚其各時期概略的設計 背景,才能正確研析目前安倍首相所主導的防衛政策內涵與精神。

10 Adam P Liff, “Japan’s Defense Policy: Abe the Evolutionary”,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summer 2015, pp. 83.

11 林賢參,「日本安倍晉三內閣所面臨的內外課題與挑戰」,戰略與評估,第4 卷第 1 期,頁 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國家戰略轉型的阻礙

1982 年 11 月,時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首次提出「政治大國」的口號,

宣稱要「領導日本在世界政治環境中加強日本的發言權,不僅增加作為經濟大國 的份量,更要增加日本做為政治大國的力量」。12這一段「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 國」的言論立即激發國內民族主義興起以及許多亞洲國家的警惕,包括美國。在 這樣的新興趨勢影響下,日本領導階層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首相易位過於 頻繁,大部分是因為國內政權未能適應國家戰略的劇烈轉型。

日本學界普遍認為,日本國家戰略從歷史的週期、及經濟與國家的發展角度 而言,是一組階段性變遷的程序,在日本放棄鎖國政策 150 年至今,每 60 年就 有一次「整體國力起伏」的週期演進,而每 30 年中就有 10 年起步、10 年變革及 10 年轉換期的結構性變化,過程中都是以超越西方世界現代化為目標,13甚至可 以說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僅以 60 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世界近 200 年的社會變遷,

從此處可以看出日本這個國家對於民族意識與國家集體發展的重視與積極,尤其 是在面對更為強大的威脅時。依據上述「60 年週期」的說法,明治維新後日本經 歷約兩個 30 年的崛起(約為 1880 至 1910 年代的富國強兵期、及 1945 至 1970 年 代的戰後迅速增長期),然後分別接續進入兩個近 30 年的經濟泡沫期(1910 至 1945 年由世界強國走向戰敗、及 1970 年代經濟停滯導致泡沫化)。14以此推論 2000 至 2010 年應是日本新一波 30 年崛起的初期 10 年,安倍雖然搭到這班便車在 2006 年成為首相,但因無法有效提出經濟復甦政策而在隔年引咎下野。但這個十年間,

日本已具有國家級基本政經架構,領導階層開始規劃全般佈局,雖說始終維持戰 後以日美安保體制為主的發展軌跡,但整體國力已經準備好要在 2020 至 2030 年 間迎接真正的戰略轉型。安倍在 2012 年底第二次當選首相後,其政權下的日本 將在前 30 年所建立的經濟基礎上,對國家進行結構性的大範圍改革。就上述的

12 樊勇明、談春蘭,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年),頁 14~16。

13 公文俊平,「e-Japan 戰略的歷史意義」,Hyper Flash, Vol.25, (2002), 頁 2~3。

14 藤井浩佳,「地政学リスクから読み解く世界経済:これから起こりうる分断と危機」,株式会 社アルフィックス,頁7~8。

1954 210,000 - - - 728 1,299,927 6,215

1955 150,000 - - - 658 1,296,634 6,952

1956 117,000 - - - 565 1,121,225 7,326 砂川 事件 1957 77,000 17,000 20,000 40,000 457 1,005,390 5,173 吉拉德

15 李榮謙、高超洋、黃麗倫、楊淑雯,「日本失落十年的經驗與啟示」,中央銀行季刊,第32 卷

1958 65,000 10,000 18,000 37,000 368 660,528 3,329

1959 58,000 6,000 17,000 35,000 272 494,693 5,578

1960 46,000 5,000 14,000 27,000 241 335,204 2,005 修訂安保 條約 1961 45,000 6,000 14,000 25,000 187 311,751 1,766

1962 45,000 6,000 13,000 26,000 164 305,152 1,993 1963 46,000 6,000 14,000 26,000 163 307,898 1,782

1964 46,000 6,000 14,000 26,000 159 305,864 1,658 東京 奧運 1965 40,000 6,000 13,000 21,000 148 306,824 1,376 美國正式

介入越戰 1966 34,700 4,600 12,000 18,100 142 304,632 1,350

1967 39,300 8,300 11,400 19,600 140 305,443 1,119 (註一)各年數值為經文獻分析後之概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料來源:NHK 放送民意調查所編《圖說戰後輿論史第二版》18

就算有這上述三點的阻礙,仍然不損歷屆領導集團對於推進日本大國化的慾 望,也使得不斷改革的國家戰略,讓日本的防衛政策進步如此劇烈。所以本章接 下來將針對冷戰後的防衛政策轉變過程進行文獻分析,藉以深入理解安倍第二次 執政的防衛政策內涵,與未來的可能方向為何。

二、防衛力整備計畫的防衛政策演變

二戰後,日美在 1951 年簽訂的舊金山合約(同時簽訂《日美安保條約》)使 得日本在美軍的佔領下獨立,日本依約於隔年成立保安廳與保安隊,19保安廳作 為管轄陸、海兩種實兵部隊而成立,將警察預備隊(戰後用以維持國家秩序的剩 餘兵力,大部分仍由前軍人組成)。但因韓戰戰爭爆發在即,美國遂要求日本重 建軍備,於是 1954 年(昭和 29 年)三軍自衛隊透過《日美相互安全保障法,Mutual Support Act》在美援下相繼成立。至此國防有關重要事務日漸繁重,對於國防 基本計畫的需求也逐漸變強,於是在當時的首相岸信介(安倍晉三外祖父)主導下,

完成了《國防基本方針》(国防の基本方針)的擬定,由下列四項目標組成:20

國防的目的為對直接與間接的侵略行為防患於未然,並將衝突或侵略行為對 國內造成傷害的可能性排除,所以軍隊必須要能:

(一)支持聯合國行動,謀求國際間合作與協調,期望實現世界和平。

(二)安定民生、提高愛國意志、建立保障國家安全的必要基礎。

18 NHK 編輯處,「圖說戰後輿論史第二版」,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82 年 5 月,頁 162。

19 保安廳(National Safety Agency, NSA),與海上保安廳不同,成立於 1952 年 8 月,下轄警察預備 隊改組而來的「保安隊」,以及海上保安廳獨立後納入的「警備隊」。

20 全国防衛協会連合会編,わが国防衛政策の現状と今後:自分の国は自分で守ろう(東京:日 本防衛省,2015 年),頁 15-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在符合國情與國力與自我防衛上必要的限度內,循序漸進地整備具有效率的 防衛力量。第三點所說的就是《國防基本方針》要考量制定政策前的國家財政狀 況與預算分配。

(四)面對外來侵略,為使聯合國能發揮有效阻止侵略的機能,將以與美國簽訂的 安保條約為主要精神以應對。第四點的日美安保條約的精神,也成為往後日本國 防政策制定的主要軸心。

這四點原則基本上確立了文官體制下的國防政策制定機制,及後續第一次到 第四次防衛力整備計畫(簡稱一次防至四次防)的擬定基礎,這樣的脈絡其實與日 本的戰後復甦同出一轍。

(一)第一次防衛力整備計畫:與《國防基本方針》同年制定並依其內容進行 1958 至 1960 年(昭和 33 至 35 年)的防衛力整備規劃,主要運用戰後因數量而無法全

(一)第一次防衛力整備計畫:與《國防基本方針》同年制定並依其內容進行 1958 至 1960 年(昭和 33 至 35 年)的防衛力整備規劃,主要運用戰後因數量而無法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