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反對意見表達研究

一、 定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定義

一般認為「反對」是不同意對方意見之義(侯迺慧,2013:311),但語言學者 們從各方面提出更詳細的定義。本節首先探討學者們對反對意見表達的定義。另 外,本節試著掌握反對意見的幾個特徵,以便在第四章進行分析。

Honda (2002)、Kakavá (1993)、Lin (1999)、Rees-Miller (2000)、Sifianou (2012)、

夏玉瓊、崔義平(2008)、倉田芳彌、楊虹(2010)和薄井良子(2007)都提出類似的定 義。Rees-Miller (2000:1088)提出的定義比較狹窄,她認為「當說話者認為對方所 支持的命題不符合事實時,就會表達反對意見」。Honda (2002:1088)提出更具體 的定義,她認為表達反對意見為「表明相反意見的語言活動,雙方表達對立的立 場」,Kakavá (1993: 36)和夏玉瓊、崔義平(2008:80)認為是「對先前的言語(或非 言語)行為一種反對的觀點或立場(言語或非言語的)」,倉田芳彌、楊虹(2010:159) 認為是「針對對方的意見或提案表達不同意的發言內容」。Sifianou (2012:1554) 則認為是「表達和另外一位說話者不同觀點」。Lin 和薄井良子都提出事實、評 價等具體的反對內容,Lin (1999:21)認為「反對就是針對事實、評價、義務、權 力、態度、感覺表達反對意見的場面」,薄井良子(2007:5)則認為反對意見表達就 是「針對對方所提出的事實、評價、批評、意見、提案等表達不同意的觀點或發 言內容」。

至於反對意見的特徵,Levinson (1983:336)認為反對意見表達為相鄰話對 (adjacency pair) 中 的 回 應 話 輪 (second part) 。 回 應 話 輪 可 分 為 符 合 期 待 回應 (preferred response)和不符合期待回應(dispreferred response),前者通常是接受、

同意等合意回應,後者則為拒絕等不合意回應,反對屬於後者。反對意見表達有 四個部分:(1)延緩(delays),也就是開始反對前的停頓、發言權的轉換等。(2)序 言(prefaces),通常使用 uh, well 等篇章標記,或道歉作為表達反對的準備。(3) 解 釋(account),開始小心翼翼地說明表達拒絕 或反對意見的理由 。(4)拒絕 (declination component),針對相鄰話對的起始話輪提出表達拒絕。Pomerantz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1984:70)和 Schegloff (2007:67)也提出類似的看法,Pomerantz 提出五個特徵:延 緩(delays)、澄清要求(requests for clarification)、部分重複(partial repeats)、其他修 復啟動語(other repair initiators)、話輪序言(turn prefaces)。而 Schegloff 也提出五 個特徵:延緩(turn-initial delay)、預先解釋(anticipatory account)、話輪中沉默 (inter-turn gap)、假同意(pro “forma” agreement)、為了搶接而拋出不符合期待的話 語(pre-emptive reformulation with preference reversal)。木山幸子(2005:169-172)則 將反對的特徵細分「內容」和「方式」兩方面。在內容方面,又分對事實和意見 的反對:

1) 事實:針對和現實社會中的真假值所提出的反對。說話者在「事實」上提出的 反對。如在下列例句中,說話者 IF175根據自己並不是部長代表的事實提出反 對。

IF18: 你不是部長代表嗎?

IF17: 我不是代表。

2) 意見:根據說話者的立場或觀點提出的反對意見。如在下列例句中,IF20 認為 自己的故鄉並不會人口過少,根據自己的意見提出反對。

IF19: (IF20 的故鄉)恐怕人口將來會過少((…省略)) 。 IF20: 對,不過我覺得人口不會過少的。

在方式上,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反對方式:

1) 直接:透過字面上的語意可以判斷的反對意見。如在下列例句中,IF20 使用否 定句,因此從句式上就可以判斷 IF20 提出反對。

IF19: 你是在清酒店買零食,嗯,對不對?

IF20: 我不會在清酒店買零食啦@@。

IF19: 是喔@@

IF20: 在超市

5 IF 代表受試者,informan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間接:間接言語行為不能透過字面上的語意來判斷,而是透過語境或說話者和 聽話者共有的知識背景才能推測出來。如在下列例句中,IF22 其實不同意 IF21 的「乖乖地去找工作」這個說法,只能從語境判斷她的反對意見。

IF21: 應該(從英國)回來後,所以乖乖地 IF22: [<@乖乖地@>]。

IF21: [乖乖地]…應該說,什麼…那個,那個…想找工作,大概。

(木山幸子,2005:169-171 由本文翻譯)

最後簡單總結學者們對反對意見的定義。學者們都認為反對意見就是說話者 提出和對方不同觀點的發言內容(Honda, 2002; Lin, 1999; Rees-Miller, 2000;

Sifianou, 2012; 倉田芳彌、楊虹, 2010; 薄井良子, 2007)。發言內容一般是指透過 實際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內容,有些根據事實,有些根據意見;還可細分直接和間 接(木山幸子,2005)。

本文認為此定義可當作反對意見的判斷指標,語料具有以上定義時,本文認 定該段落為反對意見。根據以上的定義,本文將分析口語語料中透過語言呈現之 不同觀點的發言方式,不包含表情、手勢、眼神等非語言表現方式。另外,前人 研究認為反對意見具有延緩、序言、解釋、拒絕等四個特徵。雖然這些特徵並不 是反對意見表達的必要條件,不一定每筆語料都具有以上四個特徵(Levinson, 1983, Pomerantz, 1984, Schegloff, 2007),但這些特徵可以加強反對意見表達的定 義,可當作一個參考的指標。

二、語步

上一節發現研究反對意見之定義的學者有很多,但由於反對意見表達等不符 合期待回應的結構比較複雜(Levinson, 1983),所以反對意見表達的語步結構研究 相對起來比較少(Wang, 1997)6。雖然本文的分析語言是華語,但由於未蒐集到華

6 Wang (1997)有不符合期待回應的結構(the structures of the dispreferred responses)的研究,主要分 析華語的反對意見表達。但她所謂的結構為相鄰話對中的回應話輪,與本文所謂的語步結構不 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語語步結構的前人研究,只蒐集到幾篇英、日語語步結構分析,因此本小節探討 英日文的情形。

首先討論英文的語步結構,Muntigl and Turnbull (1998)、Gruber (2001) 和 Langlotz and Locher (2012)透過英文自然語料的分析發現反對意見表達有 T1-3 的 三個語步,下面介紹 Muntigl and Turnbull 的例子:

T1 父親: 那個男生是笨蛋7。 T2 小孩: 不,他不是,爸爸。

T3 父親: 這個嘛,我看過安德魯和其他男生,不能和他們比了。

(Muntigl and Turnbull, 1998:227)

但有些學者認為反對意見表達的語步其實是更複雜的(Kunpattaranirun, 2012;

Nguyen, 2011; Tsukimi, 2012; Yang, 2010;李吉鎔, 2002; 杉本明子, 2002; 倉田芳 彌、楊虹, 2010)。Nguyen 分析在藥局蒐集的藥師和病人的英文自然口語語料,

並發現 T1-3 的三個語步過於簡化,其實反對意見表達的語步是更複雜又細膩的。

她將語步分為三個主語步,主語步底下再細分兩到三個副語步。表 1為 Nguyen 的語步分類,表中介紹病人和兩位藥師的對話,「病人」代表來藥局領藥的病患,

「藥 1」代表見習藥師,「藥 2」為資深藥師。

7 原文請參考第 3 頁的註解。

(Nguyen,2011:1756 由本文翻譯)

倉田芳彌、楊虹(2010)研究日文的語步結構,也和 Nguyen (2011)提出類似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表 2 倉田芳彌、楊虹的語步分類

分類 例句

1) 不同意前的發言

① 暫時同意 對,對啊

② 確認事實 西安大家去過嗎

③ 保留判斷 是喔

2) 不同意發言

① 否定 還是不要去北京比較好

② 否定理由 可是我已經去過北京呢

③ 提出替代方案 可是我覺得西安比較好

④ 替代方案理由 北京…北京的大學太多

⑤ 保留立場 我不太清楚

⑥ 保留立場理由 上海和西安我沒去過,只有上課時((書上))看過

3) 不同意後的發言

① 接受 可是現在很大…很有名的大城市

② 道歉(針對不同意對方這件事) 不好意思啊@@@@

⑦ 評價 我覺得那個好像沒問題

⑧ 提問 XX((名字))同學,你喜歡嗎

(倉田芳彌、楊虹,2010:159 由本文翻譯)

以上的前人研究可分兩種的分析:一種是提出比較簡化的分析,也就是說話 者 A 和 B 兩人之間比較簡略的 T1-3 三個語步(Muntigl and Turnbull, 1998; Gruber, 2001; Langlotz and Locher, 2012);另一種也是兩人之間的對話,但只關注單一說 話者的語步。他們提出比較複雜的語步,將語步依據功能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副語 步 (Kunpattaranirun, 2012; Nguyen, 2011; Tsukimi, 2012; 李吉鎔, 2002; 松本明子, 2002; 倉田芳彌、楊虹, 2010)。

由於本文希望最後可應用到華語教學上,希望可以分析出單一說話者如何開 始反對意見,發展並結束,所以本文認為後者之倉田芳彌、楊虹(2010)等的架構 對學生來說比較有幫助,因此採用後者的研究架構。

三、語言形式

前小節探討語步的文獻,除了語步以外,「說話者會使用加強詞或緩和詞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語言形式來增減面子威脅度」(Muntigl and Turnbull, 1998),Leech 的溝通模式中 也扮演重要的腳色,因此語言形式也是影響反對意見表達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 本節探討有關語言形式的華語、日語和英語的主要前人研究。華語部分有 Kuo (1992)、Lin (1999)、Liu (2009)、Wang (1997)、Weng (2008)和 Yang (2010);日語 則有 Honda (2002)、Hosoda (2009)、Mori (1996)、大塚淳子(2005)、椙本總子(1999) 和薄井良子(2007);英語部分則探討 Rees-Miller(2000)和 Scott(2002)的兩篇研究。

英語的研究很多,但這兩位學者對後續研究有相當的影響力,她們的語料性質又 接近本文的語料,因此以這兩位學者為英語研究的代表。

在華語方面,Kuo (1992)收集 20 小時以上之親近朋友之間的日常會話,並 發現華人提出反對意見時,話輪的開頭部分常使用「算了、哪裡、不一定、不見 得」等標記。Kuo 雖然未提出詳細的分類,但是該研究是最早進行華語反對意見 表達的分析,對後續的研究頗有貢獻。Wang (1997)則研究華語不符合期待回應 有哪些特徵。她分析 5 小時之親近朋友之間的日常會話,從中找到 135 筆反對意 見語料,並整理出九種語言形式。因為 Wang 是提出華語反對意見分類的第一位 學者,所以對國內後續研究也有相當大的貢獻。Lin (1999)則研究反對意見的語 言形式及語用策略。她分析了 45 分鐘長的親近朋友之間的日常會話語料,並用 Wang (1997)的架構來分析,提出了預告標記、修飾語「我不知道、我不曉得」、 情態語等十種語言形式。經過質化與量化兩方面的分析結果發現,最常見的分類 有修復「我是說」等語言形式。Liu (2009)則分析政大口語語料庫(NCCU corpus of spoken Chinese)和日常生活中大約 9 小時的口語語料。她基本上採用 Wang (1997) 和 Lin (1999)的分類並提出預告標記、情態等六種語言形式。分析結果發現,否 定句、預告標記的使用頻率高於其他分類。Weng (2008)則透過自然語料、電視 節目、廣播節目和 BBS 的四種語料來分析情境和社會因素對反對意見表達的影 響。她採用 Rees-miller (2000)的分類並進行修改後,提出篇章標記、轉折標記、

語氣助詞等八種分類。雖然她未分析各類別的使用頻率,但透過四種情境的語料

在日語方面,Mori (1996)、Hosoda (2009)、薄井良子(2007)、大塚淳子(2005)、

椙本總子(1999)和 Honda (2002)都從 2 到 10 小時的自然口語語料中觀察到許多語

在英語方面,這十幾年來的主要研究有 Rees-Miller (2000)和 Scott (2002)。

Rees-Miller (2000)研究情境因素和 FTA 程度的關係。因為她的語料是課堂上的討 論,針對某一個話題提出反對意見,相當接近本文要分析的語料性質,所以本文 認為該篇有參考的價值。她對 Brown and Levinson (1987:76)的估算 FTA 程度的 公式 Wx=D(S,H)+P(H,S)+Rx12提出疑問,她認為影響 FTA 程度的因素除了社會 Rx 的三種因素決定 FTA 的輕重。D(S,H)代表 speaker (S)和 hearer (H)之間的 social distance (D),

也就是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社會距離;P(H,S)則代表 hearer 和 speaker 之間的 power relation;

Rx 則代表 ranking of imposition,代表特定文化中之 FTA 的強加級別。

題。Scott (2002)則探討英語電視節目中的典型語言形式類型。她調查 CNN 電視 節目大約兩小時中的反對意見,節目內容有新聞、主持人和來賓的討論等,從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以上探討十二位學者的語言形式分析。文獻探討後發現,幾乎每位學者都提

以上探討十二位學者的語言形式分析。文獻探討後發現,幾乎每位學者都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