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語言形式分析

第三節 情態語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第三節 情態語

本節分析情態語,分析步驟和預告標記相同,首先分析母語者,其次分析學 習者,最後進行兩組的對比分析。首先分析華語母語者,表 38 為母語者的情態 語使用情形。

表 38 華語母語者的情態語

情態語

語步 那 應該 (我)

覺得 可能 我們 什麼

(的) 比較 好像 也許 一種 (我)

認為 有點 合計 1A 1 0 0 1 0 0 2 0 0 0 0 0 4 1B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1C 4 0 1 3 0 0 0 0 1 0 1 0 10 1D 3 0 2 2 0 0 0 0 0 0 0 0 7 2A 0 3 4 0 0 0 0 0 0 0 0 0 7 2B 6 1 4 3 0 1 0 2 0 0 0 0 17 2C 41 8 8 17 25 7 1 3 1 2 0 1 114 2D 20 20 8 6 7 5 7 1 2 1 0 0 77 3A 8 6 9 0 0 0 2 0 0 0 1 0 26 3B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合計 83 38 38 32 32 13 12 6 4 3 2 1 264

由表 38可以知道在華語母語者的情態語共有 264 個,其中母語者使用的最多 為「那」(83 次),使用數量比其他情態語多很多。其次「應該」和「(我)覺得」。

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態語在各副語步中是否平均出現,還是有特定偏向,接著進行 百分比的同質性考驗,結果達到顯著水準(χ2(99, N=264)=154.956***, p=.000),表示 有些情態語集中在某些語步中。故再進一步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只有在「我 們」達到顯著水準,該詞集中出現在陳述理由與舉例說明中(2C)。分析母語者的 語料後發現,可能的原因是華語母語者舉例時常舉台灣的情況,此時「我們」常 擔任台灣的代詞,如「<@台灣((…省略))@>我們還分什麼東北區」[#7,核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反華女 2]、「還有我們是板塊交界..」[#9,核能,反華男 3]。然而其餘「可能」

「好像」「也許」「一種」「有點」「應該」「(我)覺得」「(我)認為」「什麼(的)」「那」

「比較」十一個情態語都沒有顯著性差異,表示這些情態語並沒有偏向於某個副 語步。

其次分析日籍學習者的情態語, 表 39為日籍學習者的情態語使用情形。

表 39 日籍學習者的情態語

情態語

語步 (我)

覺得 應該 比較 可能 我們 一種 (我)

認為 好像 有點 什麼

(的) 也許 合計 1A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1B 1 0 0 0 1 0 0 0 0 0 0 0 2 1C 2 0 1 0 1 0 1 0 0 0 0 0 5 1D 2 0 1 1 0 0 0 0 0 0 0 0 4 2A 3 5 2 0 0 1 0 0 0 0 0 0 11 2B 4 2 0 0 0 0 1 1 0 1 0 0 9 2C 43 10 9 8 11 2 1 2 2 0 0 0 88 2D 10 8 5 7 2 3 0 0 0 0 1 0 36 3A 2 1 0 0 0 2 0 0 0 0 0 0 5 3B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計 73 26 18 16 15 8 3 3 2 1 1 0 166

從表 39可以知道,日籍學習者的情態語有 166 個,其中「那」的次數最多 (73 次),使用數量比其他情態語多很多。其次「(我)覺得」、「應該」。為了進一步 了解日籍學習者的情態語是否集中在各副語步,進行百分比的同質性考驗,結果 未達到顯著水準(χ2(99, N=166)=100.725, p=.059),表示日籍學習者的情態語都並沒 有偏向特定語步。

最後進行華日兩組反對者的情態語的對比分析,表 40中整理華語母語者和 日籍學習者的情態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圖 6發現兩個相同點。第一點,華日兩組最多都是「那」。第二點,兩組 的「應該」「(我)覺得」「可能」也相當多,從以上兩點的相同點發現,兩組常用 的情態語大致上比較像,兩組都常用「應該」「我覺得」「可能」「那」。

至於相異點,本研究發現雖然兩組的「那」都最多,但其比例有差距,日籍 學習者(43.98%)比華語母語者多(31.44%)。另外,華語母語者的「我們」使用得 多(12.12%),但日籍學習者用得非常少(4.82%)。

以上分析量的分析,兩組常用的情態語比較像。但目前仍然未能知道為何兩 組常用的情態語很像,為何「那」的使用比例有差異等問題,因此接著比較兩組 都常用的情態語「那」「應該」「(我)覺得」「可能」「我們」,並進行功能的分析。

(一) 「那」

Lin (2002)分析「那」是一個訊息轉換點32(information transition point),說 話者根據前面的訊息,進一步導入不同的訊息,此基本意義會在不同語用情境下 延伸其功能。例句(80)為訊息轉換點的例子,反對者在第 20 個語步使用「那」,

分析「那」的前後語步發現,前面的第一單元和後面第二單元的內容不同,這樣 的「那」扮演一個訊息轉換點的角色,導入新的單元。日籍學習者的例句(81)也 是相同的功能,「然後」的前後面的語步不同,因此「然後」扮演導入下一個語 步的功能,這樣的訊息轉換點的用法華日兩組都很多。另外,本研究的語料中發 現「那」從訊息交換延伸語意,似乎還有兼作導入結果的例子,如例句(82)反對 者使用「那」來導入後續「尋找別的能源」,但是日籍學習者的語料中未觀察到 這樣的用法。此外,有些「那」扮演填補詞的角色(Lin, 2002:96),如例句(83)的 日籍學習者首先說出「((核能方面的))這些專家」之後,共有四次的短暫停頓,

似乎邊說邊規劃下一句,這樣的和停頓一起出現的「那」已經失去訊息轉換點的 腳色,為了填補思索空檔而使用。但是母語者語料中也未觀察到這樣的用法。

32 Lin (2002)將“information transition point”翻譯成訊息交換點,但為了更能夠解釋它的功能,本 研究譯為訊息轉換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的功能,句中的「應該」表示建議。本研究發現緩和用法的「應該」在錄音語 料中都沒有重音。但是,在錄音語料中發現有些「應該」帶重音,如例句(86)的

「應該」的音調高,速度慢一些,音量也比前後的大一點,句子中的「應該」表 示義務,日籍學習者的例句(87)也觀察到同樣的情形。

本研究認為「應該」除了緩和,可能還有強化反對意見作用的可能性,華日 兩組都有這兩種功能。「應該」的功能之多元性可以解釋兩組的次數高的原因(華 語母語者 14.39%,和日籍學習者 10.84%),因為功能多,所以可能次數跟著多。

(84) 日本核災應該((非重音))是對台灣來說更可以借鏡的事情吧 (2C) [#7,核能,反華女 2] (緩和語氣)

(85) 啊..我覺得..我們應該((非重音))要廢除核電廠 (2A) [#27,核能,反日男 4] (緩和語氣)

(86) 呃…(N)我覺得實際執行..體罰..這個項..實際執行..

體罰這個項目應該((重音))要廢除.. (2A) [#14,體罰,反華女 3] (強化語氣)

(87) 安全性的觀點來說的話..應該((重音))要有採取比較嚴格的..

比方說審查 (2C)

[#17,核能,反日男 1] (強化語氣) (三) 「(我)覺得」

Wang (1997)認為出現在反對意見前的「(我)覺得」可以導入說話者的主張內 容,這樣的用法有緩和反對意見的強度的功能(linguistic hedging device),使說話 者的主張委婉一些,例句(88)的「我覺得」的情況也同樣的情況,反對者用低調 的語氣說出「我覺得」開始這段語步,並減弱後續的總結的強度,低調的語氣在 例句中以箭頭表示,日籍學習者的例句(89)也是相同的功能。此外,在語料中發 現有些「我覺得」音調比較高,如例句(90),這些用法似乎和例句(88)、(89)的緩 和用法稍微不同,這兩句似乎沒有緩和功能,反而擁有強化反對意見作用的可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的例句(93)也是相同的功能。

以上分析「可能」的用法,因為「可能」只有一個功能,所以出現次數也沒 有「那」「應該」「(我)覺得」這三者多。

(92) [#8,體罰,反華女 2] (緩和語氣) 序

號 語

步 例句

16 2C 「體罰這種東西..呃..<@通常是印象深刻的..

會讓你覺得身體很痛心裡也很痛@>..」

17 2C →「那心理的創傷可能平常很難表現出來」

(93) 我有聽說..呃..就..在..在那邊((核災區))..長大的小孩子可能會有..就是…

(N)可能會有..有..什麼就是…(N)不太..可能會..長大之後可能會..跟..

其他地方長大..長大的人比起來會有..可能會有比較..不健康的地方 (2C) [#23,核能,反日女 2] (緩和語氣)

(五) 「我們」

「我們」為代詞,其基本語意是稱包括自己在內的若干人(呂叔湘,1999:558)。

Weng (2008:33)認為在反對意見表達中「我們」有緩和反對意見強度的功能,下 面例句(94)討論核能發電,反對者在例句中使用「我們」,這個人稱代詞所指的 是台灣地區,或者全體台灣人,反對者試著透過內聚力來拉近對方的心理距離,

以此緩和反對意見強度,日籍學習者的例句(95)也有代詞的用法。另外發現,有 些「我們」其實不只單純代詞的作用,為了表達更強的內聚力而使用。如例句(96) 的主語是「台灣」,而「我們」其實是多餘的,說話者為了加強你我一體的內聚 力而使用。但日籍學習者的語料中沒有這樣的用法。

從以上的分析發現,「我們」身為代詞緩和語氣,另外發現進一步加強內聚 力的兩個用法。母語者有這兩個功能,但日籍學習者只有緩和語氣代名詞的用法。

在圖 6的分析中發現,母語者的頻率(12.12%, 32 次)比學習者(4.82%, 8 次)高。可 能的原因有二:第一,母語者使用的功能比日籍學習者多,前者使用兩個功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強化語氣;「(我)覺得」有緩和語氣、強化語氣;「可能」緩和語氣。只是兩組的

「那」和「我們」的用法稍微不同,「那」有導入新語步、導入結果、填充詞的 三個功能,但在母語者在反對意見表達中只發現訊息轉換點和導入結果的兩種的 用法,然而日籍學習者語料有三種用法都有,訊息轉換點、導入結果和填補詞。

「我們」用代詞和強化內聚力的兩種用法,在母語者的語料中有這兩種用法,但 日籍學習者只有代詞的一種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