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語口語中反對意見表達之語步分析:母語者與日籍學習者之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華語口語中反對意見表達之語步分析:母語者與日籍學習者之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士學位學程 博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尤雪瑛教授 Advisor: Prof. Hsueh-ying Yu. 華語口語中反對意見表達之語步分析: 政 治. 大. 立 母語者與日籍學習者之比較. ‧ 國. 學. ‧. Move Analysis of Disagreement in Oral Mandarin Chinese: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ative Speakers and Japanese Learners’ Data.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栗原祐美 Name: Yumi Kurihara. 中華民國 106 年 1 月 January, 2017. v.

(2) 謝 辭. 此篇論文完成之際,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尤雪瑛教授,在寫作過程 中為我花很多時間耐心指導。因為每次當我遇到困難時,老師幫我指出盲點 並給我正確的方向,所以我的撰寫一路都是非常順利,快樂的過程! 這篇論 文之背後有著許多看不到的是老師的付出與關懷。除了論文之外,從老師身 上學到很多東西。還記得第一次上老師的課時我的學術和教學觀整個都改變, 因為老師將理論徹底應用到教學上,讓我所學到的學以致用。能請尤老師指 導論文是我這輩子的福氣!. 立. 政 治 大. 在論文口試期間,感謝曹逢甫教授、李櫻教授、蘇文郎教授、謝佳玲教. ‧ 國. 學. 授在寒風中特地前往政大細心審查,教授們給我的建議非常寶貴,使我論文. ‧. 增色許多。感謝在就讀博士班期間曾經傳授我知識的何萬順教授、吳政達教. y. Nat. 授、宋國誠教授、徐東伯教授、詹惠珍教授、鍾曉芳教授。感謝曾給予我幫. 也想感謝曾經在撰寫過程中幫助我的所有人。.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助的張幼群助教,謝謝華文學程的學姐及學弟妹們,尤其美慧、瓊淑和雪芹,. i n U. v. 最後想謝謝支持與關心我的家人、同事以及朋友們,一直耐心等候我的 龜速寫作,論文終於寫完了,在此分享這份喜悅給您們!. 栗原祐美 謹 中華民國 106 年 1 月. i.

(3) 中文摘要 本文透過口語語料的分析探討華語反對意見(disagreement)的表達方式。 這二十年來有關反對意見表達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然而探討華語語步結構 (move)和語言形式(language form)的文獻不多,但其實對學習者來說從語步 結構、語言形式等具體的因素著手學習比較有幫助,因此本研究從這兩方面 進行研究。本文提出兩個研究問題:第一個問題為語步方面,華語母語者和 學習華語的日籍學習者提出反對意見時用什麼樣的語步結構?兩組之間是 否有異同?第二個問題為語言形式,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表達反對意見. 政 治 大 本文透過誘發會話法(elicited conversation)收集參與者的語料,分別為華 立. 時,常用哪些預告標記、情態語、語氣詞等語言形式,兩組之間是否有異同?. ‧ 國. 學. 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每組各有十六篇語料,共三十二篇。參與者討論核 能發電以及體罰的兩個議題,由一位參與者簡短發表其意見,誘發另一位參. ‧. 與者提出反對意見。. sit. y. Nat. 語步的分析結果發現,母語者的語步結構為「開始語步:直接反駁或間. al. er. io. 接反訴→ 中間語步:假同意、陳述理由與舉例說明、提案→ 結束語步:總. v. n. 結或話輪轉讓」的結構;日籍學習者則為「開始語步:直接反駁或間接反訴. Ch. engchi. i n U. → 中間語步:假同意、陳述理由與舉例說明、提案」的結構。兩組的結束 語步不同,母語者有明顯的結束語步,然而學習者沒有很明顯的結束語步。 為了回答第二個問題,本文分析語步中的語言形式,結果發現兩組之間有相 同處,兩組都是預告標記的使用次數最多,其次情態語、語氣詞。此外,兩 組都常用的預告標記為「就是」「因為」;情態語為「應該」「(我)覺得」「可 能」 「那」等;語氣詞為「嗯」 「呃」 「啊」 。但也有相異之處,華語母語者和 日籍學習者的用法不同,母語者的「然後」 「我們」 「嗯」的用法比學習者多, 但「那」「啊」的用法母語者比學習者少。語言形式的用法分析中發現,語 言形式和功能並非一對一的關係,一個語言形式有數個功能,一個功能可以 ii.

(4) 數個語言形式來達成。除此之外,母語者的預告標記在各副語步中有特定偏 向, 「雖然」 「可是」 「因為」 「然後」 「所以」分別集中在假同意、間接反訴、 陳述理由與舉例說明、提案、總結的副語步,他們善用這些預告標記導入副 語步,但日籍學習者的特定偏向比較少,只有「雖然」「所以」集中在假同 意和總結的兩項副語步。 根據以上的結果,最後提出針對華語教學的一些建議:教學步驟可按照 三個步驟進行:教師介紹學習重點、演練、進一步練習與產出。最後讓學習 者進一步練習自己所要表達的反對意見,此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習者按照開始. 政 治 大 見,中間語步可以陳述理由或提出替代的方案等,在結束語步可以簡單一、 立. 語步、中間語步、結束語步的順序展開語步,開始語步不妨馬上提出核心意. 兩句總結自己主張的重點,這樣的語步結構可以讓母語者更容易了解反對者. ‧ 國. 學. 的主張。另外,在反對意見中可以搭配預告標記、情態語、語氣詞等語言形. ‧. 式,可以導入反對意見、緩和或強化語氣和填補詞的功能。. n. al. er. io. sit. y. Nat. 關鍵字:反對意見表達、語步、語言形式、華語教學、日籍學習者.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the Mandarin native speakers and Japanese learners express disagreement in oral data. Many scholars have devoted their studies into disagreement for decades, however, few studies are used in the expressions of disagreement about the mov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orms. The researcher believes that the analysis of mov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orms would be helpful in explaining the components of a disagreement discourse and in offering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This study has two main research questions.. 政 治 大 structures differ between the data of native speakers and Japanese learners? 立. First, what are the move structures of disagreement in Mandarin? Do the move. Second, what kinds of language forms do the speakers of the two groups use the. ‧ 國. 學. most? Are th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the elicited conversation. It includes 32 oral. sit. y. Nat. data, with 16 units from each group. Two participants in one group discuss one of. io. er. the issues: the establishing of nuclear power plant and the application physical punishment. One subject initiates the conversation briefly to elicit and the. n. al. Ch. opposing opinions for the other subject.. engchi. i n U. v.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following. First, the move structures of the native speakers, data shows the pattern as follows: “Starting move: Direct disagreement or indirect agreement→ Middle move: showing token agreements, account and announcing examples, offering suggestions → Concluding move: summary or returning turns” : the pattern of the Japanese learners on the other hand is “Starting move: direct disagreement or indirect agreement → Middle move: showing token agreements, account and announcing examples, offering suggestio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s that the native speakers used concluding moves in the end of discussion while the Japanese learners iv.

(6) didn’t. Second, the result of linguistic form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re-announcement markers were used in the most, followed by modals and final particles. Beside, “Jiushi” and “Yinwei” were used in the most in pre-announcement markers both in native speakers and the learners; “Na” “Yinggai” “(Wo)juede” “Keneng” in modals; and “En” “E” “A” were the most in final particles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usages, for example, native speakers had more kinds of usages of “Ranhou” “Women” “En” than Japanese learners; although Japanese. 政 治 大 speakers had particular correration between language forms and submoves, they 立. learner used more usages in “Na” “A” than Native speakers. Moreover, native. had “Suiran” in showing token agreement, “Keshi” in indirect agreement,. ‧ 國. 學. “Yinwei” in giving account or examples, “Ranhou” in offering suggestions and. sit. y. Nat. in showing token agreement and “Suoyi” in summary.. ‧. “Suoyi” in summary. Japanese learners although had few correlation, just “Suiran”. io. er. This study also proposes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The three teaching steps was proposed as follows: the teacher presents the. al. n. v i n C hpractice. In the final key points, practice and further step, the teacher can make engchi U. learners aware of the order of moves when they disagree with others: they can. show their main claim first in the starting move. In the middle move, account and giving examples, suggestion can be used to elaborate in the claim. They can summarize their main idea briefly in the concluding move to make the hearer understood their opinion clearer. They can also combine language forms like pre-announcement markers, modals and final particles to introduce, mitigate or strengthen the opinion or to make verbal fillers. Keywords: Disagreement, Move, Language Form, TCSL, Japanese Leaner. v.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3. 一、. 語步 .................................................................................................................. 3. 二、. 語言形式 .......................................................................................................... 4. 政 治 大 言語行為理論 ................................................................................................. 5 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六節. y. 語言形式 ........................................................................................................ 18. al. v i n Ch 小結 ............................................................................................................... 28 engchi U 語用與語言教學 ........................................................................................... 24. n. 第五節. 語步 ................................................................................................................ 15. io. 三、. 定義 ................................................................................................................ 13. Nat. 二、. 反對意見表達研究 ....................................................................................... 12. sit. 一、. 語言溝通模式 ............................................................................................... 11. ‧. 第四節. 學. 第三節. 文化對言語行為的影響 ................................................................................. 7. er. 第二節. ‧ 國. 第一節.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2. 第三節. 分析架構的建立 ........................................................................................... 34. 一、. 語步分析架構 ............................................................................................... 34. 二、. 語言形式分析架構 ....................................................................................... 36. 第四節. 前導研究 ....................................................................................................... 36. 一、. 語步結構分析之前導研究 ........................................................................... 37 (一) 主語步 1 ................................................................................ 37. (二) 主語步 2 ....................................................................................... 40 vi.

(8) (三) 主語步 3 ....................................................................................... 41 二、. 語言形式分析之前導研究 ........................................................................... 42 (一) 預告標記 ...................................................................................... 43 (二) 情態語 .......................................................................................... 43 (三) 語氣詞 .......................................................................................... 45. 三、. 前導研究結果 ............................................................................................... 46. 第五節. 正式研究之規劃 ........................................................................................... 48. 一、. 參與者背景 ................................................................................................... 48. 二、. 譯寫原則 ....................................................................................................... 51. 三、. 語步分類及語言形式分析方式 ................................................................... 52. 第四章 語步分析.................................................................................................................... 57. 三、. 語步的組合和發展情形 ............................................................................... 68. Nat. 一、.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比較................................................................ 65. ‧. 第三節. 日籍學習者 ................................................................................................... 62. 華語母語者 ................................................................................................... 68. y. 二、. 華語母語者 ................................................................................................... 60. 學. 一、. sit. 第二節. 政 治 大 副語步的頻率 ............................................................................................... 59 立 主語步的頻率 ............................................................................................... 58. ‧ 國. 第一節. (一) 開始語步 ...................................................................................... 70. io. er. (二) 中間語步 ..................................................................................... 72. al. n. v i n 日籍學習者 C ................................................................................................... 82 hengchi U (一) 開始語步 ...................................................................................... 83 (三) 結束語步 ..................................................................................... 79. 二、. (二) 中間語步 ...................................................................................... 84 (三) 結束語步 ...................................................................................... 89 三、.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比較................................................................ 91 (一) 開始語步 ..................................................................................... 92 (二) 中間語步 ..................................................................................... 93 (三) 結束語步 ..................................................................................... 95. 第四節. 語步分析的結論 ........................................................................................... 96. 第五章 語言形式分析.......................................................................................................... 103 第一節. 整體的語言形式 ......................................................................................... 104. 第二節. 預告標記 ..................................................................................................... 105 vii.

(9) 第三節. 情態語 ......................................................................................................... 118. 第四節. 語氣詞 ......................................................................................................... 127. 第五節. 語言形式分析的結論 ................................................................................. 135. 第六章 結論 ......................................................................................................................... 13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39. 第二節. 教學應用 ..................................................................................................... 14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146. 第四節. 未來研究方向 ............................................................................................. 147. 參考文獻 ............................................................................................................................... 148. 政 治 大. 附錄 ...................................................................................................................................... 161. 立. 錄音說明 ..................................................................................................... 161. 附錄二. 同意書 ......................................................................................................... 162. ‧ 國. 日籍學習者的語步發展(兩個以上單元)之語料 ....................................... 163. ‧. io. sit. y. Nat. n. al. er. 附錄三. 學. 附錄一.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0) 表目錄 表 1 表 2 表 3 表 4 表 5 表 6 表 7 表 8 表 9. 10 參與者一覽表 ........................................................................ 49 11 TOCFL、HSK 和 CEFR 對照表 .......................................... 51 12 語步分類之一致性係數的統計結果 .................................... 57.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31 32 33 34 35 36. ‧ 國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日籍學習者的副語步使用頻率 ............................................ 63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副語步使用頻率 .................... 66 華語母語者的語步組合 ........................................................ 69 華語母語者的開始語步 ........................................................ 70 華語母語者的中間語步 ........................................................ 73 華語母語者的語步發展(一個單元) ..................................... 74. 學.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政 治 大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主語步使用頻率 .................... 58 立 華語母語者的副語步使用頻率 ............................................ 60. sit. y. Nat. io. 華語母語者的語步發展(兩個以上單元) ............................. 76 華語母語者的結束語步 ........................................................ 80 日籍學習者的語步組合 ........................................................ 82 日籍學習者的開始語步 ........................................................ 83 日籍學習者的中間語步 ........................................................ 85 日籍學習者的語步發展(一個單元) ..................................... 85 日籍學習者的語步發展(兩個以上單元) ............................. 87 日籍學習者的結束語步 ........................................................ 89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語步組合 ................................ 92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開始語步 ................................ 93. n. al. er. 表 表 表 表. Nguyen 的語步分類 ................................................................ 17 倉田芳彌、楊虹的語步分類 .................................................. 18 前人研究的華語語言形式一覽表 .......................................... 20 前人研究的日語語言形式一覽表 .......................................... 22 前人研究的英語語言形式一覽表 .......................................... 23 初步語步分析架構 .................................................................. 35 初步語言形式分析架構 .......................................................... 36 語步分析架構 .......................................................................... 47 語言形式分析架構 .................................................................. 47. Ch. engchi. i n U. v.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中間語步 ................................ 93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中間語步之單元數 ................ 95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結束語步 ................................ 95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之整體的語言形式 .................. 104 華語母語者的預告標記 ...................................................... 106 日籍學習者的預告標記 ...................................................... 109 ix.

(11) 表 37.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預告標記 .............................. 110.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華語母語者的情態語 .......................................................... 118 日籍學習者的情態語 .......................................................... 119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情態語 .................................. 120 華語母語者的語氣詞 .......................................................... 127 日籍學習者的語氣詞 .......................................................... 128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語氣詞 .................................. 129. 38 39 40 41 42 43. 圖目錄 圖 1 Leech 的溝通模式 ...................................................................... 11 圖 圖 圖 圖. 2 研究步驟 .................................................................................... 31 3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主語步使用頻率分配 ................ 59 4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副語步使用頻率分配 ................ 66. 政 治 大 5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預告標記頻率分配 .................. 111 立 圖 6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情態語頻率分配 ...................... 120 ‧. ‧ 國. 學. 圖 7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語氣詞頻率分配 ...................... 12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 i n U. v.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前人研究指出,華語和日語的反對意見表達(disagreement)的方式有所不同 (倉田芳彌、楊虹,2010、梶原綾乃,2003、王萌,2013),在日本文化中,表達 反對意見、拒絕等比起道謝、請求等其他言語行為(speech act),是比較不被鼓勵 的言語行為(Robinson, 1992)。例如 Beebe and Takahashi (1989)提出如下的例子:. 政 治 大. 有一位美國教授聘請一位日籍研究助理,一起討論研究論文。該位研究助理在討. 立. 論中用暗示的方式表達反對意見四次,但由於他的表達方式過於委婉,因此無法. ‧ 國. 學. 讓教授明確知道其實他提出反對。最後教授發現自己論文的矛盾點時才想起其實 助理曾多次提出反對。. ‧. y. Nat. 除了如上的文化因素以外,學者們指出言語行為學習的難點:外語學習者對. er. io. sit. 語法的錯誤很敏感,然而對語言使用適當與否往往掌握得不好,說話時常犯語用 方面的錯誤(Bardovi-Harlig and Dornyei: 1998、Mastumura, 2001、舒兆民, 2007)。. al. n. v i n 尤其反對意見表達可能會引發衝突性的話語(冉永平,2011),需要對語言很高的 Ch engchi U. 掌控力,所以在各種言語行為中屬於比較複雜的言語行為。道謝、請求等言語行 為有固定的表達方式,如道謝常用「謝謝」「感謝你」;請求則有「請…」「可不 可以…」等慣用的表達方式。然而反對意見表達幾乎沒有固定的表達方式,其結 構比較複雜(Levinson, 1983),所以對學習者來說比較難學。 這二十年來有關反對意見表達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但目前大部分文獻都從 策略(strategy)和社會語言學方面來分析,而探討語步(move)和語言形式的文獻不 多。其實對學習者來說從語步、語言形式等具體的因素著手學習比較有幫助,因 此本研究擬從這方面進行研究。 1.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文試著探討華語的反對意見表達是否有典型的語步結 構,另外也比較華語母語者和學習華語的日籍學習者的反對意見表達情形,並探 討其異同,進向將研究結果希望可以應用到華語教學上。本文希望根據研究結果 具體指出日籍學生的學習難點。若能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有效提出反對意見,並準 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對日籍學習者學習華語時會有所幫助。. 立. 政 治 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國. 學. 為了達到以上的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以下的兩個研究問題:. sit. y. Nat. 2).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提出反對意見時用什麼樣的語步結構?兩組 之間有何異同? 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表達反對意見時常用的語言形式為何?兩組之. ‧. 1). io. al. er. 間有何異同?. v. n. 第一點,本文希望探討反對意見結構的語步結構。Nguyen (2011)、倉田芳彌、. Ch. engchi. i n U. 楊虹(2010)等前人研究認為英、日語的反對意見有三個語步。那麼,華語也是否 有類似的情形?本文將透過華語口語語料的分析試著找出幾種語步。另外,華語 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表達反對意見的語步結構是否有異同?語步中的發展方式 如何?前人研究發現,華人的會話方式比起日本人更「踴躍表達反對意見」(王 萌,2013:255); 「比較簡潔,也比較重視明確表達事實」(倉田芳彌、楊虹,2010:161); 「主張自我意見的意識相對較強」(梶原綾乃,2003:93)。而日本人的會話方式「比 較重視和諧,盡量避免衝突」(Yamada, 1990:271), 「為了避免正面衝突,說話者 從很多不同觀點提出不同意的看法」,「在爭論中避免直接討論論點的核心」(宮 內敬太郎,2006:168) , 「喜歡用分散觀點的方式避開正面衝突」(Watanabe, 1993: 2.

(14) 203)。以上的前人研究只有華語母語者和日語母語者,未探討學習華語的日籍學 習者,因此本文試著探討日籍學習者表達反對意見的方式。 第二點,反對意見表達有沒有常用的語言形式,華日兩組之間是否有差異? 本文搜集華語反對意見表達慣用的語言形式,並將之分類。如果能提出常見的語 言形式,學習者就可以從形式著手學習反對意見的表達方式。雖然有些前人研究 提出華語語言形式方面的分類(Kuo, 1992; Lin, 1999; Liu, 2009; Wang, 1997; Weng, 2008),但這些研究未探討語言形式和語步的關係,也因為他們的研究目的並不 是以教學為出發點,因而分類過於複雜,難以應用到實際教學。本文希望可以提 出適合華語教學的分類。. 學.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一、語步. ‧ 國. 立. 政 治 大. sit. y. Nat. 語步是篇章分析中的結構概念,主要目的在於分析篇章中的單位(McCarthy,. al. er. io. 1991:15; Swales, 1990:141)。Muntigl and Turnbull (1998)也提出類似看法,提出如. v. n. 下的例子。在下面的會話例句中可以看到三個語步,每個語步都有不同的功能。. Ch. T1 父親: 那個男生是笨蛋1。. engchi. i n U. T2 小孩: 不,他不是,爸爸。 T3 父親: 這個嘛,我看過安德魯和其他男生,不能和他們比了。 (Muntigl and Turnbull, 1998:227). 在上列的例子中,父親和十四歲女兒在家庭中討論一位男同學,在例句中可 以看到 T1-T3 之三個語步結構。第一句 T1 首先父親提出意見,接著第二句 T2 女兒陳述對父親的反對意見,第三句 T3 父親再次對女兒提出反對。三個語步都 1. 原文為: T1 Dad: The guy was a jerk. T2 Child: No, he wasn’t, Dad. T3 Dad: This, I met Andrew and too many of the other guys, and there’s just no comparison. 3.

(15) 有不同的功能角色,都有不同的溝通目的。本研究假設華語反對意見表達也有類 似如上的語步,將從華語教學的觀點分析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生在使用語步上的 異同。 二、語言形式 本文所指的語言形式主要都是標記(marker),其中包括預告標記、情態語 (modal)、語氣詞等。Fraser (1990,1998)認為標記的功能是結合訊息和訊息,說話 者透過標記來表達目前信息和先行篇章之間的關係。Schiffrin (1987)認為標記是 「 語 言 或 非 語 言 性 的 成 分 , 它 為 其 所 在 的 語 句 提 供 其 語 境 訊 息 (contextual. 政 治 大. coordinate)」,如英文的標記有 oh, well, and, but, or, so 等。她比較著重在標記的. 立. 結構特性描述,她認為標記有下列特性,但一般來說不是每一個標記都具有這四. ‧ 國. 學. 個特性。. 標記是在句法上獨立出來的成分。. 2). 標記一般位於話語的開頭部分。. 3). 標記具有某些音律特性,如重音、停頓、語音弱化等。. 4). 標記在篇章的微觀和宏觀的層面起作用,可在不同層面起作用,它可以有語意,. ‧. 1). io. sit. y. Nat. n. al. er. 也可以沒有語意。. Ch. engchi. i n U. v. Schiffrin (1987:328). 本研究分析反對意見表達中常用的語言形式,在第三章詳細介紹其定義並比 較華語母語者和日籍學習者的使用差異2。. 2. Mori (1996)研究同意意見(agreement)和反對意見中的語言形式,並提出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 然而因為本文之研究主題為反對意見,因此只分析反對意見表達中的語言形式。 4.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在第一章提出的研究目的,本章的文獻探討主要分六個主題:言語行為 理論、文化對言語行為的影響、語言溝通模式、反對意見表達研究、語用與語言 教學以及本章的小結。第一節為言語行為理論,由於表達反對意見是一種言語行 為,因此該節介紹言語行為的理論背景和主要概念;第二節討論文化對言語行為 的影響,包括跨語言的言語行為研究等;第三節探討語言的溝通模式以及和本研 究的相關性;第四部份探討前人提出的反對意見表達的研究,包括各學者提出的 定義、語步以及語言形式;第五節為語用與語言教學,包括語用教學方法、語言. 政 治 大. 遷移等;最後的第六節則是本章的小結,簡單總述本章的重點,並指出前人研究. 立. 的不足。. Nat. y. ‧. ‧ 國. 學 第一節 言語行為理論. sit. 因為表達反對意見為一種言語行為,所以本節探討言語行為理論。有關言語. er. io. 行為理論的最主要文獻有 Austin (1962)、Searle (1969, 1975)等。. al. n. v i n (1962) 認 為 語 言 的 物,還可以透過行事動詞 C功h能 不 只 是 描 述 事 engchi U. Austin. (performative verb)執行某些行為,因此提出了行事理論(performative hypothesis)。 例如,“I name” “I do” “I bet” “I give”等動詞分別執行命名、結婚、打賭、授予等 行為。這些語句對現實世界產生某些影響力,這些影響力可分三種: 言內行為 (locutionary act)是指實際產生出來的語句;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則透過語句 表達說話者所執行的行為;言後行為(perlocutionary act)則為對說話者和聽話者產 生的影響。但後來 Austin 的行事理論被批評,因為不只這些行事動詞才能執行 言 語 行 為 , 其 實 用 其 他 的 語 言 方 式 也 可 以 執 行 言 語 行 為 (Gajaseni,1994; Thomas,1995)。. 5.

(17) Searle (1969, 1975)在 Austin 的理論基礎上將言語行為有系統地整理成五大 類,宣告(declarations)、報告(representatives)、抒發(expressives)、指引(directives) 和遵行(commissives)。另外,他提出直接言語行為(direct speech act)和間接言語 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的差別,對言語行為理論有很大的貢獻。以下介紹 Searle (1975:60)提出之間接言語行為的特性: 在間接言語行為中,說話者和聽話者不是只依賴話語來溝通,聽話者還會藉由 語境、共有的語言及非語言的知識,並加上邏輯推理來推測。. 政 治 大 下列 Searle 的例句中學生 X 提議一起去看電影,學生 Y 則使用間接的方式拒絕。 立 簡單來說,表達間接言語行為的語句必須透過語境才能判斷語意。例如,在. ‧ 國. 學. 學生 X: 今晚去看電影吧3。 學生 Y: 我要準備明天的考試。. ‧. (Searle, 1975:60). sit. y. Nat. 學生 Y 的答案表面上只陳述明天有考試這件事,但其實學生 Y 以「明天有. al. er. io. 考試」這一句拒絕學生 X 的提案,執行拒絕的間接言語行為。那麼我們為什麼. v. n. 可以知道以上例句有拒絕之意? Searle 透過十個階段來解釋推論的過程。首先在. Ch. engchi. i n U. 第一階段學生 X 對 Y 所說出的句子產生某些效果;在第二階段,Y 會配合合作 原則提出回應;第三階段則推出有關邀請的回應通常是接受、拒絕或繼續討論; 在第四階段,X 發現 Y 的回應不是接受或拒絕,卻是準備考試;在第五階段,X 認為 Y 使用以上語句回答一定有其意義,並不單純陳述要準備考試;接著在第 六階段,X 從一般知識知道通常準備考試需要很多時間;在第七階段,X 從階段 六的知識推論 Y 無法同時完成準備考試和看電影兩件事;在第八階段,X 推斷 Y 在利用前面的幾個階段的命題條件表達他的意思;在第九階段,X 知道 Y 表示 3. 原文為: Student X: Let’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Student Y: I have to study for an exam. 6.

(18) 不能接受 X 的提案;在第十階段,X 最後明白 Y 是拒絕 X 的提案。 以上的推論過程很複雜,對聽話者來說,推論的過程 很耗時。Thomas (1995:130-135)解釋使用這麼複雜的表達方式的理由。她認為人類使用間接言語 行為都是有動機的,有可能是基於禮貌原則中的面子(face)等人際關係方面的考 量。反對意見表達是一種面子威脅行為(FTA, face threatening act),所以會用許多 間接言語行為來避免不禮貌的面子威脅行為。 最後總結言語行為理論的變遷和主要概念。Austin 從 1960 年代開始研究言 語行為的基礎理論。其主要概念為「語言的功能不僅止於陳述語意,同時也在於. 政 治 大. 執行某些行為」(李櫻,2012: 97),而 Searle 在 70 年代提出直接和間接言語行為. 立. 的概念,對言語行為研究有很大的貢獻。本文認為反對意見表達屬於 Searle 的「抒. ‧ 國. 學. 發」 ,抒發的方式再可細分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如 Thomas (1995:127)指出,在不 同文化之間的言語行為的使用情形有差異。那麼,表達反對意見的言語行為時,. ‧. 說話者傾向比較多使用直接還是間接的方式? 在華人文化中,為了明確表達自己. y. Nat. sit. 的見解,而使用直接的方式,還是為了維護對方的面子而使用間接的方式?華語. n. al. er. io. 母語者和學習華語的日籍學習者是否有差異? 本文希望在分析過程中可以回答 這些問題。.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節 文化對言語行為的影響 上一節探討言語行為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很大(Thomas, 1995),因此這一節 探討文化對言語行為的影響。本節先探討有關中國文化的研究,接著探討日本文 化的研究。 有關中國文化的言語行為研究有 Chen (2006)、Cheng and Tsui (2009)、Tuan (2006)、Yang (2010)、Yang (2011)、王萌(2013)、謝佳玲、李家豪(2010)等。Cheng and Tsui (2009)分析香港人和英語母語者的二十五筆自然語料後發現,兩組的反 7.

(19) 對意見表達是截然不同的。一般認為華人比起西方人不太敢表達反對意見,但語 料中的香港人在會話中使用妥協、笑著帶過等策略盡可能避免直接的衝突,或者 使用緩和詞“I think”“well”等委婉的方法來表達反對意見。她們以文化價值觀的 差異來解釋此研究結果,因為中國文化傾向集體主義(collecitivism),遇到語言衝 突時必須要考慮和對方的關係,因此比較傾向妥協、笑著帶過、緩和詞等的方式。 Yang (2011)用問卷法和訪談法分析中文母語者和美國英語母語者的反對意見表 達情形,他也提出和 Cheng and Tsui 類似的研究結果。中文母語者使用委婉的方 式表達反對,中國人常使用「間接修飾反對(adjunct indirect disagreement)」的頻. 政 治 大 傾向選擇「直接修飾反對(adjunct direct disagreement)」的頻率高於中國人,如「我 立 率高,如「海外旅遊? 聽起來不錯,不過咱們要考慮考慮錢的問題」。美國人則. 覺得綠色和其他裝飾的顏色不搭配,所以我反對」4。另外,他發現中國人對社. ‧ 國. 學. 會地位比較敏感,針對高地位者表達反對意見時避免直接衝突,以委婉的方式表. ‧. 達自己的反對意見;針對低地位者選擇直接的方式。Tuan (2006)的研究結果也和. y. Nat. Cheng and Tsui (2009)和 Yang (2011)的類似,雖然她的研究對象為台灣籍英語學. er. io. sit. 習者和英語母語者,但台灣籍英語學習者比起英語母語者對社會地位更敏感,針 對高地位者表達反對意見時避免直接衝突,以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 al. n. v i n 針對低地位者選擇直接反駁、指控等方式。由此結果她推論,文化的因素對言語 Ch engchi U. 行為確實有影響的,由於美國人傾向個人權益(indivisualism),所以對他們而言禮 貌策略是個人選擇,但因為華人傾向集體主義,所以表達反對意見時必須要考慮 對方的面子。Chen (2006)設計十八個情境的問卷來調查台灣大學生和美國大學生, 結果發見台灣學生常避免表達反對意見,但美國大學生常使用直接的方式,並同 時兼用多種具緩和功能的正面詞語(positive remarks)。 以上的研究都認為文化對言語行為有影響,但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謝 佳玲、李家豪(2010)和 Yang (2010)的研究結果和前四位學者稍微不同。謝佳玲、 李家豪設計四種情境的問卷並探討華語母語者和英語母語者在說服行為中的反 4. 原文為:I think green doesn’t accord with other decorations’ color, so, I disagree. 8.

(20) 對意見表達情形。研究結果發見,華語組和英語組的策略使用趨向基本上多很像, 兩組提出反對意見時以「勸告」的策略最多,其次「批評」 「推測」 。Yang (2010) 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設計四種情境測驗華語母語者和英語母語者,華語母語組再 分台灣人以華語對話的情形和台灣人以英語對話的情形。研究結果發現,不管相 對社會地位及性別的不同,華語母語者在反對意見表達的使用策略上,比起其他 組別更為直接,她指出台灣人的語言使用已經有所變化,台灣華語母語者在這數 十年來言語上變得更為直接而大膽的可能性。但她同時指出,雖然華語母語者說 華語時使用的策略很直接,但禮貌標記(politeness marker)的使用率是比英語母語. 政 治 大 研究結果推論,這可能是因為這些禮貌標記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從小即被強調禮 立. 者高的,華語母語者多使用「我覺得、可能、有點」等修飾語來緩和語氣。她從. 貌標記使用的重要性。王萌(2013)則使用語篇補全測試(DTC)和自然會話分析的. ‧ 國. 學. 方式比較中國人說中文和日本人說日語的情形,結果發現中國人都很踴躍表達反. ‧. 對意見,也多用明示的方式。. sit. y. Nat. 有關日語的反對意見表達的研究有 Beebe and Takahashi (1989)、Haisa (1996)、. io. er. Takahashi and Beebe (1993)、王媛(2012)、村田和代(1996)、李善雅(2001)、重光 由加(2005)、宮內敬太郎(2006)、陳靜雯(2010)等。學者們指出,一般來說日本人. al. n. v i n 即使在會議等需要表達意見的場合,為了自己和對方之間保持和諧,不踴躍表達 Ch engchi U. 自己的意見(重光由加,2005),日本人比起美國人多使用假同意、轉移話題或以. 笑搪塞過去等方式來避開表達反對意見 (村田和代,1996)。 但也有學者們提出不一樣的看法。Beebe and Takahashi (1989b)和 Takahashi and Beebe (1993)分析問卷法調查日本人和美國人的反對意見表達情形,他們發 現日本人對高地位者(lower to higher status)和對低地位者(higher to lower status)的 表達方式不同,對高地位者使用提問等間接的方式表達反對意見,但對低地位者 用直接的方式。Haisa (1996)也使用問卷法比較日本人和美國人的反對意見表達, 他也提出和 Beebe and Takahashi 類似的看法,日本人表達反對意見時會依對方的 社會地位調整表達方式,針對高地位者表達方式很委婉,但針對低地位者很直接。 9.

(21) 宮內敬太郎(2006)則分析日本和德國的政治討論節目發現,德國人幾乎 90%的情 況先提出結論後再陳述理由或證據;日本人雖然也會提出意見,但表達方式和德 國人不同,將近 40%的日本人先陳述理由或證據最後提出結論。李善雅(2001)透 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探討日韓爭論中意見表達的差異。受試者為八位日語母語者和 八位韓籍日語學習者,兩組都是平均年齡二十九歲的男性,參與者都是第一次見 面的疏遠的關係。研究中請受試者討論文化習俗、就業問題等話題,研究結果發 現日語母語者雖然會表達反對意見,但傾向考慮對方的立場,多提出假同意「那 裡也不錯,但…」,然而韓籍學習者爭論時很少表達對方的同意,也不常表示自. 政 治 大 會表達反對意見,但使用「我覺得」等使用修飾語的比例比中國人多。陳靜雯(2010) 立. 己意見的缺點。王媛(2012)則比較日本和中國的電視連續劇後發現,日本人雖然. 則使用訪談法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設計六種情境探討華語母語者和學習華語的日. ‧ 國. 學. 籍學習者的異議語策略及語言特徵。結果發現,兩組都受人際關係的影響;日籍. ‧. 學生雖然會表達反對意見,但受社會地位的影響大於心理距離,而華語母語者受. y. Nat. 心理距離的影響大於社會地位。在關係熟識與地位平等的情況下,日本學生無論. er. io. sit. 在社會地位高低、心理距離遠近的等變項情況下,皆以積極禮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的比例高;華語母語組傾向於使用直接無補償地策略(bald. al. n. v i n on-record strategies),如「你們這個意見沒用啦」 。另外,她發現日籍學習者在語 Ch engchi U 言使用特徵上與華語母語者比起來,運用華語的能力仍顯單調、生澀,因此兩組. 在的語言使用特徵方面的表現有差異。 透過以上的文獻探討可以知道,因為中日兩個文化都屬於東方文化,所以有 些共同之處:由於中國文化傾向集體主義,所以在中國文化中表達反對意見時, 要考慮對方的面子是很重要的;而日本文化因為很重視和諧,所以一般認為幾乎 不表達反對意見。但兩個文化其實都要視情況,針對高地位者表達反對意見時很 委婉表達反對意見,對方的權勢差異平等或低地位時會直接表達。以上本節探討 之大部分的研究比較中國和西方國家或日本和西方國家,直接比較中日反對意見 的研究目前不多,似乎只有王媛(2012)、王萌(2013)和陳靜雯(2010),而且研究方 10.

(22) 向也都偏重策略的分析,研究語步和語言形式的文獻比較少,從前人研究中未能 充分探討兩個文化之間是否有文化對反對意見表達的差異。. 第三節 語言溝通模式 由於本文的研究目標是華語口語溝通中的反對意見表達分析,因此希望可以 討論到說話者在口語溝通中如何溝通,因此以下探討語言溝通模式。 Halliday (1970:143)認為語言的功能有三,分別是概念功能(the 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組篇功能(the textual function)。. 政 治 大. Leech (1983:56)則進一步展開 Halliday 的理論,並介紹更詳細的功能。各功能的. 立. 定義如下:. ‧ 國. 學. 1) 概念功能:語言有表達外在世界的事物之功能。此功能可再細分兩個副功能: 經. ‧. 驗功能和邏輯功能。. 2) 人際功能:語言有反映人際關係的功能,例如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態度或行為方. y. Nat. 面的影響力。. sit. 3) 組篇功能:語言有建構篇章的功能。例如在口語或書面中語言從小單位的詞彙、. er. io. 句子到完整篇章的建構。. al. n. v i n 以上(a)(b)(c)的三個功能並不是獨立的,三個功能相互運作才成立溝通模式。 Ch engchi U. Leech (1983)將以上的三個功能進一步圖示化,分成三個層次來解釋。. 圖 1 Leech 的溝通模式. 上圖中,第一層為人際功能,第二層為概念功能,第三層則為組篇功能。左 11.

(23) 半邊,也就是狀態 1、2、3 表示說話者傳達信息的過程,右半邊,也就是狀態 4、 5、6 則表示聽話者理解信息的過程。最左邊的狀態 1 為溝通模式的出發點。首 先在狀態 1 到 2 的階段,說話者衡量和聽話者的人際關係而選擇自己所要表達的 想法(sense 或 ideational content)。由於人際修辭(interpersonal rhetoric)要求合作原 則和禮貌原則等,說話者輸出時要考慮這些原則的限制。狀態 2 到 3 則是符號化 (encoded)的過程,說話者透過語法或語音等符號來輸出自己所要表達的想法。狀 態 3 至 4 則構成語篇(text)。狀態 4 到 6 為聽話者的處理過程,需要透過逆轉的 方式解讀該篇章,從第三層往回第一層。聽話者在狀態 4 到 5 接收語篇符號,接. 政 治 大 目標,聽話者了解說話者在狀態 1 的意圖或想法。 立. 著在狀態 5 至 6 透過解讀瞭解說話者想表達的內容。狀態 6 就是語言溝通的最終. ‧ 國. 學. 以上探討語言溝通模式中的三個功能。因為反對意見是透過語言的溝通而成 立的,所以本文認為反對意見表達也在溝通模式中進行,說話者依循圖 1 的溝通. ‧. 模式輸出反對意見。圖 1 中的三個功能都和反對意見表達的言語行為有關係:人. sit. y. Nat. 際功能為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人際關係,反對者開始表達反對意見時,首先考. al. er. io. 慮和對方的人際關係來調整情態等語言形式的使用。概念功能是根據反對者的經. v. n. 驗或邏輯呈現出來的反對意見內容。組篇功能則是透過語步結構以及語言形式組. Ch. engchi. i n U. 織口語溝通中的語篇。本文根據 Leech 的語言溝通模式研究華語的反對意見,反 對意見是反對者和聽話者之間表達出來的語言溝通,透過語步結構和語言形式表 達自己的反對意見,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語步架構及語言形式,和這三個功能層 面的互動。分析架構的細節在下一章詳細討論。. 第四節 反對意見表達研究 討論反對意見表達的相關研究之前,首先在本節討論「反對」的定義。此外, 承 Leech (1983)的語言溝通模式,本節探討反對意見的語步結構和語言形式。 12.

(24) 一、定義 一般認為「反對」是不同意對方意見之義(侯迺慧,2013:311),但語言學者 們從各方面提出更詳細的定義。本節首先探討學者們對反對意見表達的定義。另 外,本節試著掌握反對意見的幾個特徵,以便在第四章進行分析。 Honda (2002)、Kakavá (1993)、Lin (1999)、Rees-Miller (2000)、Sifianou (2012)、 夏玉瓊、崔義平(2008)、倉田芳彌、楊虹(2010)和薄井良子(2007)都提出類似的定 義。Rees-Miller (2000:1088)提出的定義比較狹窄,她認為「當說話者認為對方所 支持的命題不符合事實時,就會表達反對意見」。Honda (2002:1088)提出更具體. 政 治 大. 的定義,她認為表達反對意見為「表明相反意見的語言活動,雙方表達對立的立. 立. 場」 ,Kakavá (1993: 36)和夏玉瓊、崔義平(2008:80)認為是「對先前的言語(或非. ‧ 國. 學. 言語)行為一種反對的觀點或立場(言語或非言語的)」 ,倉田芳彌、楊虹(2010:159) 認為是「針對對方的意見或提案表達不同意的發言內容」。Sifianou (2012:1554). ‧. 則認為是「表達和另外一位說話者不同觀點」。Lin 和薄井良子都提出事實、評. y. Nat. sit. 價等具體的反對內容,Lin (1999:21)認為「反對就是針對事實、評價、義務、權. n. al. er. io. 力、態度、感覺表達反對意見的場面」 ,薄井良子(2007:5)則認為反對意見表達就. i n U. v. 是「針對對方所提出的事實、評價、批評、意見、提案等表達不同意的觀點或發 言內容」 。. Ch. engchi. 至於反對意見的特徵,Levinson (1983:336)認為反對意見表達為相鄰話對 (adjacency pair) 中的 回應話 輪 (second part) 。回應 話輪可 分為 符 合期待 回應 (preferred response)和不符合期待回應(dispreferred response),前者通常是接受、 同意等合意回應,後者則為拒絕等不合意回應,反對屬於後者。反對意見表達有 四個部分:(1)延緩(delays),也就是開始反對前的停頓、發言權的轉換等。(2)序 言(prefaces),通常使用 uh, well 等篇章標記,或道歉作為表達反對的準備。(3) 解 釋 (account),開始小心翼翼地說明表達拒絕 或反對意見的理由 。(4)拒絕 (declination component),針對相鄰話對的起始話輪提出表達拒絕。Pomerantz 13.

(25) (1984:70)和 Schegloff (2007:67)也提出類似的看法,Pomerantz 提出五個特徵:延 緩(delays)、澄清要求(requests for clarification)、部分重複(partial repeats)、其他修 復啟動語(other repair initiators)、話輪序言(turn prefaces)。而 Schegloff 也提出五 個特徵:延緩(turn-initial delay)、預先解釋(anticipatory account)、話輪中沉默 (inter-turn gap)、假同意(pro “forma” agreement)、為了搶接而拋出不符合期待的話 語(pre-emptive reformulation with preference reversal)。木山幸子(2005:169-172)則 將反對的特徵細分「內容」和「方式」兩方面。在內容方面,又分對事實和意見 的反對:. 1). 政 治 大 反對。如在下列例句中,說話者 IF17 根據自己並不是部長代表的事實提出反 立 對。 事實:針對和現實社會中的真假值所提出的反對。說話者在「事實」上提出的 5. ‧ 國. 學. IF18: 你不是部長代表嗎?. ‧. IF17: 我不是代表。. y. Nat. 2) 意見:根據說話者的立場或觀點提出的反對意見。如在下列例句中,IF20 認為. al. er. io. sit. 自己的故鄉並不會人口過少,根據自己的意見提出反對。. n. IF19: (IF20 的故鄉)恐怕人口將來會過少((…省略)) 。. Ch. IF20: 對,不過我覺得人口不會過少的。. engchi. i n U. v. 在方式上,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反對方式: 1) 直接:透過字面上的語意可以判斷的反對意見。如在下列例句中,IF20 使用否 定句,因此從句式上就可以判斷 IF20 提出反對。 IF19: 你是在清酒店買零食,嗯,對不對? IF20: 我不會在清酒店買零食啦@@。 IF19: 是喔@@ IF20: 在超市. 5. IF 代表受試者,informant。 14.

(26) 2) 間接:間接言語行為不能透過字面上的語意來判斷,而是透過語境或說話者和 聽話者共有的知識背景才能推測出來。如在下列例句中,IF22 其實不同意 IF21 的「乖乖地去找工作」這個說法,只能從語境判斷她的反對意見。 IF21: 應該(從英國)回來後,所以乖乖地 IF22: [<@乖乖地@>]。 IF21: [乖乖地]…應該說,什麼…那個,那個…想找工作,大概。 (木山幸子,2005:169-171 由本文翻譯). 最後簡單總結學者們對反對意見的定義。學者們都認為反對意見就是說話者 提出和對方不同觀點的發言內容(Honda, 2002; Lin, 1999; Rees-Miller, 2000;. 政 治 大 實際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內容,有些根據事實,有些根據意見;還可細分直接和間 立. Sifianou, 2012; 倉田芳彌、楊虹, 2010; 薄井良子, 2007)。發言內容一般是指透過. ‧ 國. 學. 接(木山幸子,2005)。. 本文認為此定義可當作反對意見的判斷指標,語料具有以上定義時,本文認. ‧. 定該段落為反對意見。根據以上的定義,本文將分析口語語料中透過語言呈現之. y. Nat. sit. 不同觀點的發言方式,不包含表情、手勢、眼神等非語言表現方式。另外,前人. n. al. er. io. 研究認為反對意見具有延緩、序言、解釋、拒絕等四個特徵。雖然這些特徵並不. i n U. v. 是反對意見表達的必要條件,不一定每筆語料都具有以上四個特徵(Levinson,. Ch. engchi. 1983, Pomerantz, 1984, Schegloff, 2007),但這些特徵可以加強反對意見表達的定 義,可當作一個參考的指標。 二、語步 上一節發現研究反對意見之定義的學者有很多,但由於反對意見表達等不符 合期待回應的結構比較複雜(Levinson, 1983),所以反對意見表達的語步結構研究 相對起來比較少(Wang, 1997)6。雖然本文的分析語言是華語,但由於未蒐集到華. 6. Wang (1997)有不符合期待回應的結構(the structures of the dispreferred responses)的研究,主要分 析華語的反對意見表達。但她所謂的結構為相鄰話對中的回應話輪,與本文所謂的語步結構不 同。 15.

(27) 語語步結構的前人研究,只蒐集到幾篇英、日語語步結構分析,因此本小節探討 英日文的情形。 首先討論英文的語步結構,Muntigl and Turnbull (1998)、Gruber (2001) 和 Langlotz and Locher (2012)透過英文自然語料的分析發現反對意見表達有 T1-3 的 三個語步,下面介紹 Muntigl and Turnbull 的例子: T1 父親: 那個男生是笨蛋7。 T2 小孩: 不,他不是,爸爸。 T3 父親: 這個嘛,我看過安德魯和其他男生,不能和他們比了。 (Muntigl and Turnbull, 1998:227). 政 治 大 但有些學者認為反對意見表達的語步其實是更複雜的(Kunpattaranirun, 2012; 立. ‧ 國. 學. Nguyen, 2011; Tsukimi, 2012; Yang, 2010;李吉鎔, 2002; 杉本明子, 2002; 倉田芳 彌、楊虹, 2010)。Nguyen 分析在藥局蒐集的藥師和病人的英文自然口語語料,. ‧. 並發現 T1-3 的三個語步過於簡化,其實反對意見表達的語步是更複雜又細膩的。. sit. y. Nat. 她將語步分為三個主語步,主語步底下再細分兩到三個副語步。表 1 為 Nguyen. al. n. 「藥 1」代表見習藥師,「藥 2」為資深藥師。. 7. Ch. engchi. 原文請參考第 3 頁的註解。 16. er. io. 的語步分類,表中介紹病人和兩位藥師的對話, 「病人」代表來藥局領藥的病患,. i n U. v.

(28) 表 1 Nguyen 的語步分類 分類. 例句. 1) 衝突出現. ((藥師向病人詢問對藥物是否有過敏)). ① 開始衝突. 病人:((點頭))盤尼西林,然後呃.. 藥 1:那嗯..我們需要檢查,因為.. 病人:我之前吃過速博新.. ((…省略)). 2) 衝突調整階段. 藥 1:馬文,有問題想問你一下((…省略)). ① 邀請第三位會話參與者. 藥 2:速博新是氟喹諾酮類. ②. 藥 2:醫生知道((你的藥物過敏情形))嗎?. 解決衝突. 病人:知道,我告訴他了 藥 2:好((…省略)) 3) 解決後的調適. 病人:我先生在家裡的時候吃藥好了,如果我開始呼吸. ① 調整後的談話. 困難,他可以幫我打給醫生... 政 治 大 立病人:所以我希望我不會有事 藥 1:請注意觀察((…省略)) 藥 1:好的. 學. 藥 2:然後做檢貼布試驗... 病人:他們曾經幫我做貼布試驗,檢查我是否能接受盤. ‧. 尼西林,然後他說不行. io. sit. Nat. (Nguyen,2011:1756 由本文翻譯). y. 藥 1:那..我想我們有可能需要換另外一種別的…. er. ③ 第二次衝突. ‧ 國. ② 繼續調整的談話. 倉田芳彌、楊虹(2010)研究日文的語步結構,也和 Nguyen (2011)提出類似的. al. n. v i n Ch 看法,認為反對意見的語步是複雜的。她們從一百一十五分鐘的日語口語語料中 engchi U. 整理出三個主語步,主語步底下有二到六個副語步8。表 2 為倉田芳彌、楊虹的 分類,參與者討論旅遊地點,表中顯示的例句都是反對者的反對意見部分,他們 都反對去北京。. 8. Nguyen (2011)和倉田芳彌、楊虹(2010)都未使用「主語步」「副語步」一詞,但這些結構相當 於本文的主語步和副語步,因此在本節使用這些用語。 17.

(29) 表 2. 倉田芳彌、楊虹的語步分類. 分類 1). 2). 3). 例句. 不同意前的發言 ① 暫時同意. 對,對啊. ② 確認事實. 西安大家去過嗎. ③ 保留判斷. 是喔. 不同意發言 ① 否定. 還是不要去北京比較好. ② 否定理由. 可是我已經去過北京呢. ③ 提出替代方案. 可是我覺得西安比較好. ④ 替代方案理由. 北京…北京的大學太多. ⑤ 保留立場. 我不太清楚. ⑥ 保留立場理由. 上海和西安我沒去過,只有上課時((書上))看過. 政 治 大 可是現在很大…很有名的大城市. 不同意後的發言. 立. ① 接受. ② 道歉(針對不同意對方這件事). ‧ 國. ⑧ 提問. 學. ⑦ 評價. 不好意思啊@@@@ 我覺得那個好像沒問題. XX((名字))同學,你喜歡嗎. ‧. (倉田芳彌、楊虹,2010:159 由本文翻譯). y. Nat. io. sit. 以上的前人研究可分兩種的分析:一種是提出比較簡化的分析,也就是說話. n. al. er. 者 A 和 B 兩人之間比較簡略的 T1-3 三個語步(Muntigl and Turnbull, 1998; Gruber,. Ch. i n U. v. 2001; Langlotz and Locher, 2012);另一種也是兩人之間的對話,但只關注單一說. engchi. 話者的語步。他們提出比較複雜的語步,將語步依據功能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副語 步 (Kunpattaranirun, 2012; Nguyen, 2011; Tsukimi, 2012; 李吉鎔, 2002; 松本明子, 2002; 倉田芳彌、楊虹, 2010)。 由於本文希望最後可應用到華語教學上,希望可以分析出單一說話者如何開 始反對意見,發展並結束,所以本文認為後者之倉田芳彌、楊虹(2010)等的架構 對學生來說比較有幫助,因此採用後者的研究架構。 三、語言形式 前小節探討語步的文獻,除了語步以外,「說話者會使用加強詞或緩和詞等 18.

(30) 語言形式來增減面子威脅度」(Muntigl and Turnbull, 1998),Leech 的溝通模式中 也扮演重要的腳色,因此語言形式也是影響反對意見表達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 本節探討有關語言形式的華語、日語和英語的主要前人研究。華語部分有 Kuo (1992)、Lin (1999)、Liu (2009)、Wang (1997)、Weng (2008)和 Yang (2010);日語 則有 Honda (2002)、Hosoda (2009)、Mori (1996)、大塚淳子(2005)、椙本總子(1999) 和薄井良子(2007);英語部分則探討 Rees-Miller(2000)和 Scott(2002)的兩篇研究。 英語的研究很多,但這兩位學者對後續研究有相當的影響力,她們的語料性質又 接近本文的語料,因此以這兩位學者為英語研究的代表。. 政 治 大 發現華人提出反對意見時,話輪的開頭部分常使用「算了、哪裡、不一定、不見 立 在華語方面,Kuo (1992)收集 20 小時以上之親近朋友之間的日常會話,並. ‧ 國. 學. 得」等標記。Kuo 雖然未提出詳細的分類,但是該研究是最早進行華語反對意見. 表達的分析,對後續的研究頗有貢獻。Wang (1997)則研究華語不符合期待回應. ‧. 有哪些特徵。她分析 5 小時之親近朋友之間的日常會話,從中找到 135 筆反對意. sit. y. Nat. 見語料,並整理出九種語言形式。因為 Wang 是提出華語反對意見分類的第一位. io. er. 學者,所以對國內後續研究也有相當大的貢獻。Lin (1999)則研究反對意見的語 言形式及語用策略。她分析了 45 分鐘長的親近朋友之間的日常會話語料,並用. al. n. v i n Ch Wang (1997)的架構來分析,提出了預告標記、修飾語「我不知道、我不曉得」 、 engchi U 情態語等十種語言形式。經過質化與量化兩方面的分析結果發現,最常見的分類. 有修復「我是說」等語言形式。Liu (2009)則分析政大口語語料庫(NCCU corpus of spoken Chinese)和日常生活中大約 9 小時的口語語料。她基本上採用 Wang (1997) 和 Lin (1999)的分類並提出預告標記、情態等六種語言形式。分析結果發現,否 定句、預告標記的使用頻率高於其他分類。Weng (2008)則透過自然語料、電視 節目、廣播節目和 BBS 的四種語料來分析情境和社會因素對反對意見表達的影 響。她採用 Rees-miller (2000)的分類並進行修改後,提出篇章標記、轉折標記、 語氣助詞等八種分類。雖然她未分析各類別的使用頻率,但透過四種情境的語料 19.

(31) 的比較,發現情境會對反對意見表達的方式有影響:在自然語料中,說話者傾向 選擇比較直接的表達法;而在電視或廣播語料中,說話者則傾向比較間接的表達 方式。Yang (2010)設計四種學術情境,並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測驗華語母語者, 從語料中整理出三大類,再細分七種華語語言形式9。 表 3 前人研究的華語語言形式一覽表 研究. 分類. 論文. 數目. Wang. 九種. 類別 1. 標記使用「我覺得、就是、我想、我是說、比如」 2. 轉折使用「可是、但是」. (1997). 3. 問句. 政 治 大. 4. 否定使用「不是、沒有」. 立. 5. 停頓. 6. 躊躇「呃、嗯」. ‧ 國. 學. 7. 附加問句「對不對」 8. 說明「因為」. 十種. 1. 預告標記「就是、問題是、我覺得」. 2. 轉折標記「但是、可是、其實、事實上、不過」. Nat. (1999). y. Lin. ‧. 9. 部分同意. sit. 3. 修飾語「我不知道、我不曉得」. al. er. io. 4. 情態「應該、好像、可能、大概、也許」. n. 5. 感嘆「哈」. Ch. 6. 問句「有沒有」. engchi. 7. 否定句)「不是、沒有」. i n U. v. 8. 停頓 9. 修復「我是說」 10. 打斷 Liu. 六種. 1. 預告標記「我覺得、可是、其實、因為、所以、唉呀」 2. 情態「應該、可能、好像」. (2009). 3. 程度標記「那麼、很、超、蠻、還」 4. 問句「嗎」 5. 否定句「不是、沒有」 6. 肯定句 Weng 9. 八種. 1. 篇章標記「我覺得、我想、我不知道」. Yang (2010)分析英語和華語的反對意見表達,結果發現英語部分有十種,但其中三種華語未有 例句(過去式情態、條件子句、強調的 do/does),因此華語部分七類。 20.

(32) 2. 轉折標記「但是、可是、不過、事實上」. (2008). 3. 語氣助詞「吧」 4. 緩和詞「不太、不一定、好像、似乎、應該、也許、可 能、大概」 5. 加強詞「真的、絕對、明明」 6. 第一人稱「大家」 7. 稱呼和頭銜「大師」 8. 問句「嗎」 七種. Yang (2010). 1. 禮貌標記「請、拜託、麻煩」 2. 弱化「有點、一點點」 3. 減弱「也許、可能」 4. 主觀標記「我想、我怕」 5. 第一人稱「我們」. 政 治 大 強調「到底、這麼、非常」 立. 6. 對比標記「但是、可是、然而、不過」. 學. ‧ 國. 7.. 在日語方面,Mori (1996)、Hosoda (2009)、薄井良子(2007)、大塚淳子(2005)、 椙本總子(1999)和 Honda (2002)都從 2 到 10 小時的自然口語語料中觀察到許多語. ‧. 言形式,但前五位學者並未做詳細的分類,只有 Honda 進行分類整理。. y. Nat. sit. Mori (1996)從 2 小時的自然會話分析日本人年輕人協調同意和不同意的言. n. al. er. io. 語行為,從中分析連接詞的使用情形。她發現日本人最常使用的語言形式有「可. i n U. v. 是、但是、因為、所以」 。Hosoda (2009)從 10 小時的自然會話,分析說話者和聽. Ch. engchi. 話者如何減輕反對的衝擊力。分析結果發現,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都利用語言形 式和語用策略兩方面的策略來試著減輕反對造成的衝突。語言形式的分析結果發 現,說話者常用「可是、呃、嗯、那個」等語言形式。薄井良子(2007)則研究日 語自然會話中的語言形式,從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之「日本語口語語料庫」 10、 現代日本語研究會之「女性語言、男性語言職場篇」11等大約 660 小時的大量口 語語料中發現十四種常用語言形式。分析結果發現,日語常見的語言形式有「可 是、我不知道、呃、啊、那個」等形式。大塚淳子(2005)則探討日本大學生在自. 10 11. 国立国語研究所「日本語話し言葉コーパス」。 現代日本語研究会「女性のことば・男性のことば 21. 職場編」 。.

(33) 然會話中如何提出反對,在大約 3 小時的會話中觀察到 151 筆反對意見語料。分 析結果發現,開始說話時 70%的情況都使用了「可是、就是、呃」等語言形式。 椙本總子(1999)則透過大約 9 小時的會議語料分析社會地位對反對意見表達的影 響。雖然她也未提出詳細的分類,但她發現最常見的語言形式有「也許、我覺得、 我認為」等語言形式。 而 Honda (2002)建立比較有系統的分類,她在大約 1 個半小時的政治性電視 討論節目中發現六種語言形式分類。由於她採用質性研究法,未提出各種分類的 使用頻率,但該研究發現日語常見的語言形式有特殊連接詞「可是、但是」、躊. 政 治 大. 躇「呃、那個」等形式。其分類一覽表如下:. 立. 表 4 前人研究的日語語言形式一覽表. ‧ 國. 類別. 學. 研究論文 分類 數目 Honda. 1. 特殊連接詞「可是、但是」. 4. 附加問句. 2. 躊躇「呃、那」. 5. 加強詞. 3. 緩和標誌. 6. 敬語加命令型. ‧. (2002). 六種. sit. y. Nat. n. al. er. io. 在英語方面,這十幾年來的主要研究有 Rees-Miller (2000)和 Scott (2002)。. i n U. v. Rees-Miller (2000)研究情境因素和 FTA 程度的關係。因為她的語料是課堂上的討. Ch. engchi. 論,針對某一個話題提出反對意見,相當接近本文要分析的語料性質,所以本文 認為該篇有參考的價值。她對 Brown and Levinson (1987:76)的估算 FTA 程度的 公式 Wx=D(S,H)+P(H,S)+Rx12提出疑問,她認為影響 FTA 程度的因素除了社會 地位、社會距離和特定文化中之 FTA 的強加級別的三個因素以外,還有情境因 素。她調查美國大學的課堂上、討論會、研討會中之大約四十七小時的口語反對 意見表達中發現 464 筆反對意見語料,並將語料歸納在十四項分類中。研究結果. 12. 根據 Brown and Levinson (1987),FTA 的程度是可以用公式來測量的,他們認為 D(S,H), P(H,S), Rx 的三種因素決定 FTA 的輕重。D(S,H)代表 speaker (S)和 hearer (H)之間的 social distance (D), 也就是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社會距離;P(H,S)則代表 hearer 和 speaker 之間的 power relation; Rx 則代表 ranking of imposition,代表特定文化中之 FTA 的強加級別。 22.

(34) 發現,在 61%的情況使用「我覺得」、弱化語氣、不確定動詞等語言形式。但她 的分類未分開處理語言形式和策略的差別,如在表 5 中的 1 到 9 屬於語言形式, 10 到 14 則屬於策略類,並非語言形式,因此應用到本研究時必需要調整這個問 題。Scott (2002)則探討英語電視節目中的典型語言形式類型。她調查 CNN 電視 節目大約兩小時中的反對意見,節目內容有新聞、主持人和來賓的討論等,從中 整理出十二項分類架構。雖然她提出了十二項的細膩分類,但未分開處理語言形 式和語用策略的差異,例如,下表中第 1 到 7 的篇章標記、情態、完成詞、強調 詞、問句、否定、第二人稱的七項屬於語言形式類,但第 9 到 12 的迴避、重疊. 政 治 大 的分類有以上的問題,研究語料方面也受媒體公開情境的影響,但因為她的語料 立. 或搶接、保持發言權、話輪長度不是語言形式,這四項屬於語用策略。雖然 Scott. 學. ‧ 國. 也是兩位參與者針對某一個話題進行討論,比較接近本研究的語料性質,因此本 文認為從性質類似的語料分析出來的架構有參考的價值。. 1. 「我覺得」. io. Rees-Miller 十四種. al. 8. 反問句. 2. 弱化語氣「並不」. n. (2000). Ch. 3. 第一人稱「我們」. (2002). 十二種. 9. 主觀詞語. i n U. v. 10. 正面回應. e n g c h i11.部分同意. 4. 不確定動詞「seem」. Scott. y. sit. 數目. 類別. er. 論文. ‧. 分類. 前人研究的英語語言形式一覽表. Nat. 研究. 表 5. 5. 強調. 12. 反對聲明. 6. 控告的第二人稱. 13. 幽默. 7. 問句. 14. 動詞重複. 1. 篇章標記「但是」. 7. 第二人稱. 2. 情態詞「can, may,. 8. 重複 9. 迴避. might」. 3. 完全詞「完全、從來不」 10. 重疊或搶接 4. 強調詞「只是」. 11. 保持發言權. 5. 問句. 12. 話輪長度. 6. 否定. 23.

(35) 以上探討十二位學者的語言形式分析。文獻探討後發現,幾乎每位學者都提 到預告標記和情態的兩種形式(Lin, 1999; Liu, 2009; Weng, 2008; Honda, 2002; Rees-Miller, 2000; Scott, 2002),這些分類都具有第一章提出的語言形式特性(第 4 頁),因此本文認為這些分類很有相當可靠的理論背景,將這兩種形式保留在初 步的分析架構中。另外,也有些學者提到語氣詞一類(Wang, 1997; Weng; 2008)。 因此本文採用三種語言形式「預告標記」「情態語13」「語氣詞」,在第三章的前 導研究驗證這三種形式可否納入華語語料中所有的語言形式。. 政 治 大. 第五節 語用與語言教學. 立. 為了最後提出教學建議,本節探討語用教學的相關議題。Kasper and Rose. ‧ 國. 學. (2001)認為研究語用教學時需要探討三個問題:語用能力可否在課堂上教授?若. ‧. 可以,課堂上應該提供什麼樣的學習機會?哪一種教學法對語用能力的習得最有. y. Nat. 效果?除了以上三個問題之外,由於本文關注日籍學習者的反對意見表達情形,. er. io. sit. 因此另外探討母語遷移(transfer)的問題。以下探討四大議題:學生對語用的關注 (awareness)對語用學習的影響、語用能否在課堂上指導(teachability)、教學方法以. n. al. 及遷移的問題。. Ch. engchi. i n U. v. 對語用的關注方面,Judd (1999)和黃雅英(2013)認為言語行為教學中,認知 意識(cognitive awareness)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語用的關注可以讓學習者加深 對華語語言文化的理解。他們認為透過討論或解釋的方式讓學習者關注到目標語 和母語之間的語用差異是很重要的。Niezgoda and Rover (2001)也認為語用關注 和語言發展是有關係的,語用方面的關注可以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Bardovi-Harlig and Dornyei (1998)也提出類似的看法。他們分別探討高成就的學 生(high-proficiency learners)和低成就的學生(low-proficiency learners),結果發現 13. Yang (2010)將“modal”翻譯成情態助動詞,然而本文的華語情態的詞類不只助動詞,還有副詞、 動詞等,因此翻譯採用「情態語」,在第三章詳細說明其分類方式。 24.

(36) 高成就的學生對語用和語法的關注都很高。 至於語用能否在課堂上指導的問題,Rose (2005)認為語用是可以在課堂上教 的。他認為雖然透過自然語言環境的暴露(exposure)也可以習得,但在課堂上受 過教學的人的語用能力比沒受過的人好。Bardvi-Harlig (2001)則提出學習效率方 面的討論,她也認為語用教學是需要的,因為可以幫助學生學得更快;如果沒有 適當的教學則學得比較慢,而且無法習得正確的語用。而 Pica (1983)的實驗中比 較課堂教學組、自然習得組和綜合組三組的學習效果,結果發現,課堂教學組和 自然習得組的學習效果沒那麼好,但綜合組的學習效果最好。雖然三位學者的著. 政 治 大 教學方法方面,最主要的討論有明示法(explicit)和暗示法(implicit)的討論。 立. 眼點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三位學者之間的共同點是語用是可以指導的。. ‧ 國. 學. House (1996)針對學習英語的德國學生進行請求、抱怨、提議等言語行為的指導。 在實驗中她設定兩組進行比較:明示教學組和暗示教學組。研究結果發現,因為. ‧. 明示教學法可以預防負遷移,所以明示組的表現比暗示組好。她發現,只有講解. sit. y. Nat. 的教學法其實對學生的習得不會起直接的作用,明示教學搭配實際的回應練習才. al. er. io. 能讓學生習得。這也說明,學生練習實際輸出後才能真正學會言語行為,教師講. v. n. 解後必須要讓學生進行實際練習。Tateyama (2001)則進行日語道歉、道謝等言語. Ch. engchi. i n U. 行為之語言形式教學。她也比較明示教學組和暗示教學組的兩組,研究結果發現 雖然事後測驗數據上的結果沒有顯著性差異,但質性分析結果發現受明示教學的 學生之表達方式比較正確又恰當。Koike and Pearson (2005)的西班牙語提議行為 教學研究則調查明示教學法和明示回饋(feedback)的作用。她們的明示教學法是 指在課堂上明示正確的西語提議行為的例子,明示回饋則教師明確告訴學生答案 是否正確,如果錯誤,也明確解釋錯誤的理由。暗示教學法則只介紹提議行為的 例子,但不講解何謂正確的提議行為。暗示回饋則是不明確告訴答案的對或錯, 當學習者犯錯時,教師只提供「什麼?」 「嗯,我不明白」等回饋。研究結果發現 受明示教學法和明示回饋的學生比起暗示教學法和暗示回饋的學生表現好。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課程除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外,還着重加強文學、中華文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設有「戲劇工作坊」選修單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

透過文學的學 習,引導學生 感受語言文字 和思想內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