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權力分享式民主與其對當前台灣民主困境的回應

第二節 協合式權力分享

3.2.3 實行協合式民主的九個有利條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3 實行協合式民主的九個有利條件

協合式民主理論是以經驗為基礎的規範性理論,因此實行協合式民主的有 利條件不是推論出來的,而是由經驗的比較歸納出來的。以下的九個有利條件節 錄自:Lijphart(1985: 120; 1996: 262-263):

一、沒有一個區塊的人口佔絕對多數。

二、每一個區塊的大小幾近相同。

三、區塊數目小。

四、人口規模不宜過大。

五、外在威脅有助於促進內部團結。

六、具有跨越區塊的共同效忠感。

七、各個別區塊的社經狀況並無重大差異。

八、各個別區塊具有地域性。

九、社會上已有妥協與和解的傳統。

然而,Lijphart 認為這九個有利條件,並非實行協合式民主的充分條件,也 非必要條件,只能由或然率的觀點去考慮。換言之,即使不滿足所有條件,實行 協合式民主雖然困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反之,符合所有條件,雖然有助於實 行協合式民主,但也未必保證一定會成功。

在表 3.2 中,本文比較了台灣與其他國家實行協合式民主的有利條件的評 估。首先,就本文的定義而言,台灣的政治分歧是被視為藍、綠兩大區塊的對立,

而藍綠這兩大區塊的大小,儘管從 2000 年到 2008 年間,藍綠雙方的實力互有消 長,但雙方的差距通常還是相當接近。如果我們不考慮 2008 年民進黨因總統醜 聞而在立委與總統選舉均大敗的狀況,2004 年總統大選可能是一個經典的對 比,在該次選舉中,藍綠雙方得票數相當接近,而且也沒有一個區塊能長期擁有 絕對多數的優勢。其次,台灣只有藍綠兩大區塊,區塊數目小,台灣的人口規模 不大,約有兩千三百萬人,這與馬來西亞(約兩千八百萬人)接近,因此在人口規 模小這個項目,我們也比照 Lijphart 給馬來西亞的評分,給予台灣「++」的評分。

在外在威脅這個項目,由於台灣長期受到中共武力威嚇,軍事上的首要假想敵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中共,這個項目給予「++」的評分。在「跨區塊的共同效忠感」這個項目上,

顯然台灣是較為缺乏的,不管是台灣在國際環境下被打壓,或者其他涉外事務,

往往也被捲入藍綠二元對立的漩渦中,並被轉化為政治鬥爭的議題。藍綠雙方的 民眾僅在少數狀況下能夠凝聚共識,例如在奧運、亞運等大型國際比賽中,「為 中華台北/台灣的選手加油」仍是藍綠雙方少有的共識。因此,在這個項目我們 給予「-」的評價。另外,在「各個別區塊的社會經濟狀況並無重大差異」這個 項目,依據本文在第二章第二節所做的比較,藍綠雙方支持者在社會經濟條件(特 別是在教育程度、職業別、階級位置)上或許確實存在某種差異。然而,雙方在 認同上的差異,特別是泛綠支持者對台灣人政權的堅持,反而是藍綠支持者間更 為關鍵的基本差異。因此在這個項目,我們給予「+」的評價。至於在「各個別 區塊具有地域性」這個項目,本文已在第二章第二節中指出,台灣的選舉地理明 顯呈現出一種北藍南綠的格局,這似乎形成了藍綠分歧背後一條明顯的地理界 線。不過,即使如此,這也只是說明藍綠雙方在南北各佔優勢,但在其佔優勢的 地區,也只是相對性的優勢,並不是一面倒地支持其陣營,仍至少有 30%到 40%

之間的選民並不支持其陣營。因此,在這個項目,我們給予+的評價。最後,在

「社會上是否已有妥協與和解的傳統」這個項目,在台灣目前民主內戰的格局 下,妥協與和解的精神無疑是缺乏的,因此我們給予「--」的評價。另外,在 圖 3.1 中,則說明了實行協合式民主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可能造成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3.2 根據實行協合式民主有利條件對某些國家的評分

協合式民主

的有利條件 南非 比利時 塞浦

路斯 黎巴嫩 馬來

西亞 瑞士 台灣 1. 沒有一個區塊的人口

佔絕對多數 ++ - -- ++ - - ++

2. 每一個區塊的大小幾

近相同 + + -- + - -- ++

3. 區塊數目小 - 0 0 - ++ ++ ++

4. 人口規模小 + ++ 0 ++ ++ ++ ++

5. 外在威脅 0 0 -- -- 0 0 ++

6. 跨區塊的共同效忠感 + 0 - 0 0 ++ - 7. 各個別區塊的社經狀

況無重大差異 -- - - - -- + +

8. 各個別區塊具有地域

性 - - + - - ++ +

9. 社會上已有妥協與和

解的傳統 0 + 0 ++ + ++ --

總得分 +1 +1 -7 +2 0 +8 +9 資料來源:表格取自 Lijphart (1985: 120),台灣部份的評分由作者完成。

評分說明:

++ 非常有利

+ 有利

0 既非有利,也非不利

- 不利

-- 非常不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利條件 多元社會

+ 協合式民主 和平+民主維持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多元社會

+ 多數決民主 暴力+民主崩潰 不利條件

非 民 主

圖 3.1 實行協合式民主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可能造成的影響 (資料來源:Lijphart, 1985: 85)

Lijphart(1969)認為,實行協合式民主有四個必要條件:一、區塊菁英有能 力去調和其內部次級團體的分歧利益與需求。二、區塊菁英有能力超越區塊間隙 而與競爭區塊次級團體的菁英共同努力。三、區塊菁英有能力維持制度的穩定性 與增進其內部的凝聚力。四、假設所有區塊菁英都體認到政治分裂(political fragmentation)的危險性。Lijphart 認為,只要滿足這四個必要條件,就應嘗試去 建立協合式民主制度。區塊菁英應聯合去營造這九個有利條件。一些可行的手段 包括(Schneckener, 2002: 224):

─ 採行建立互信與和解的政策,最終會形成跨越區塊的共同效忠感。

─ 資源的重新分配有利於弭平不平等的社經狀況。

─ 結合政治與法律仲裁的手段可促使區塊間的妥協。

─ 內閣制遠較總統制有助於大聯合政府的運作。

─ 比例代表制不應過渡延伸。但是當區塊規模不相等時,在領導階層的超 額代表或同額代表不失為具有建設性的手段。

─ 在否決權的形式方面,直接行使否決權應受到憲法上的限制──為減少 停滯不前的困境,大部分的否決權的賦予,應該屬於延緩性或間接性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至於在自主性方面,為了避免政府各個層級間的不斷爭鬥,明顯界定各 級政府的權限至關重要。

由於在文獻中,實行協合式民主的有利條件有多種不同的版本,有關這些 不同版本的比較,詳見本章末之附錄。

多數決民主不是一種權力分享的民主制度,而共識決民主與協合式民主都 是權力分享的民主制度。以下本文將分別說明多數決民主、共識決民主與協合式 民主三者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