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專業學習社群的國內相關研究與現況分析

(四) 重視行動與經驗( action orient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

第四節 專業學習社群的國內相關研究與現況分析

第四節 專業學習社群的國內相關研究與現況分析

分析完國外專業學習社群的相關研究後,接著研究者將聚焦於臺灣專業學習 社群的相關研究。研究者以「臺灣專業學習社群」為關鍵字,在華藝線上圖書館搜 尋出五十筆繁體中文的文獻資料。接續將以這五十筆文獻資料,爬梳國內對專業學 習社群探究之方向與特殊焦點。最後,針對目前臺灣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現況加以 分析。

壹、 臺灣專業學習社群相關研究之探討

在五十筆的文獻資料中,可發現多數研究探討的主題為下列三方面:「參與計 畫」的專業學習社群活動、以「課程創新、教學方法改進」為專業學習社群組成目 的,以及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困境與策略」等相關文獻資料。首先,在參與計畫 的專業學習社群活動中,李玲惠(2012)提到在迎接十二年國教所推動的高中優質 化方案,目標是在協助各校革新校務,建立學校特色,以達到校校優質,學生就近 入學的理想,且高中優質化的核心工作在於教師專業成長、改進教師教學、創新課 程、以增進學生學習;郭俊麟(2016)提到教育部 100 學年度推動之現代公民核心 課程改進計畫,是透過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與融合專業教育的教學改進社群,共同 設計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相關課程與教學活動;林裕豐、游瑩如、楊美珠、秦義雯、

陳曼青與姜振田(2016)依據 99 課綱多元選修精神與十二年國教適性揚才主旨,

發展出生態藝術的特色課程,透過科技部高瞻計畫國立中央大學的支持而進行「跨

科教師社群」整合以達到課程創新之目的;吳俊憲、吳錦惠、紀藶珊與姜宏尚(2016)

以 102 學年度臺南市所推動的「臺南市教師社群精進輔導計畫」,主要目的在於建 立一套精進教師社群發展之運作模式,包含成立校內社群、凝聚成員共識、教師增 能、共同備課、公開授課、入班觀課、共同議課等。綜合上述所提到的相關研究,

可以發現專業學習社群只是一個為了達到計畫目的之形式,並無重視專業學習社 群內部成員的狀況與成長,也就是說教育工作者積極想實踐課程創新與教學改進,

卻忽略了「個人層次的學習」才能發揮專業學習社群的實質效果,進而達到課程與 教學方法的改進。

同時,以「課程創新、教學方法改進」為專業學習社群組成目的之相關文獻也 不少。鄭章華、林成財與蔡曉楓(2016)提到由於學生的數學成就存在嚴重落差,

因此邀請數學領域教師組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共同研究數學差異化教材,並提出 問題解決方針;吳采陵與掌慶維(2017)主要在探討中學體育教師如何透過專業學 習社群,來支持教師們在學校實施理解式教學;李珮育與楊玉珍(2018)以國小中 年級教師所組成的專業學習社群,來探討推動國文課程共備之成效。從上述的討論 中可發現,以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進為專業學習社群組成目的之相關文獻,多是由同 領域的相關教師所組成,原因在於其組成目的就是為了共同發展出教學方法或創 新課程。

另一方面,對於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困境與策略」的文獻討論,也是佔了些 許篇幅。陳文瑜(2017)點出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困境,在於專業學習社 群缺少共同願景、缺少領頭羊、師資不穩定不利於社群發展、教師無充裕時間進行 專業發展等。而許家驊(2017)也提出在臺灣教師專業發展政策下之教師專業學習 社群,其運作困境包含成員參與意願低、缺乏專業人員實際協助、難有共同參與社 群的時間等。在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困境與策略的討論中,因為每個專業學習社群

的組成完全截然不同,所以得出的困難點與策略也就不同。此外,也有部分文獻是 以「教師領導」、「分散式領導」對專業學習社群做概念性的分析,如蔡進雄(2011)

闡述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關係;黃道遠、吳婷婷(2012)以英語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為研究對象,探究教師領導在專業學習社群中的因應策略。在教師領導與 分散式領導對專業學習社群的討論中,可以得知探究重點為教師角色在專業學習 社群中的個人定位。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研究方向外,也有以較為特殊的觀點來討論專業學習社群,

例如:以結構縫隙為切入點,揭示結構縫隙與政策空間對於激發教師變革意願和持 續投入的重要性,讓專業學習社的成員在制度縫隙中找到行動的機會(陳佩英,

2015)。另一方面,以建立集體智慧為目標,將整體學校視為一個專業學習社群,

如梁金都、林明地(2015)主要探究校長如何領導校內的專業學習社群達成集體智 慧的目的;林進山(2010)討論形塑專業發展學校的可行性策略。此外,也有少數 文獻以理論模式來分析專業學習社群的概念。例如:陳佩英、曾正宜(2011)應用 活動理論與展化學習,揭示高瞻目標引發教師社群的專業成長、社群和課程與教學 創新行動之間的辯證關係。

綜上所述,在臺灣專業學習社群的相關研究中,多數在討論「以計畫為組成方 式」的專業學習社群活動;以「課程創新、教學改進」的專業學習社群之組成目的;

以「困境與策略」來探討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方式。然而,因參與計畫而組成的專 業學習社群,多被視為一種形式,即是成員們「聚在一起」就能達到預期目標,然 後因達成目的就認為專業學習社群的成員們同時已經學習成長。如下圖所示,圖 2-3 為研究者承襲前三節的文獻討論,認為「個人層次的學習」為核心重點,若要發 揮專業學習社群的實質功能,其先後順序應是教育工作者加入專業學習社群,而專

業學習社群主要目的是促進成員個人層次的學習,再因專業學習社群而建立集體 能力,最後才是達成計畫目的。

圖 2-3. 臺灣專業學習社群的參與路徑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再者,專業學習社群的組成目的主要是為了改進課程或是教學方法,其中多為 相同領域所組成,因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即是產出同領域的課程與教學。而討論整體 專業學習社群的困境與策略,可以發現每個專業學習社群的組成因素不同,而各有 不同困境需要去解決。最後,在專業學習社群的相關研究中,以教師領導或分散式 領導的觀點,就是在釐清「教師角色的個人定位」。總結上述對臺灣專業學習社群 的相關研究,可得知「教師個人層次的學習」與「教師個人定位」是發揮專業學習 社群實質成效的重要因素。若教師個人缺少對自我的認同與學習的方法,一味要求 教師設計創新課程、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是有其難度的。同樣地,不同的運作困 境,其突破的關鍵在於:教師個人內心的阻礙。例如:連安青(2013)指出,教師 們多數都樂於成長與相互分享,但是在信任感與安全感尚未建立之前,是很難跨出 改變的第一步。因此,唯有從教師個人的角度出發,開啟個人層次的學習,讓教師 獲得對自我的認同後,相關的計畫目的、課程創新,以及運作困境的解決策略,將 會順其自然的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相關研究中,只有少數的研究觀點將專業學習社群放到整 體教育制度中做討論,例如:以政策提供彈性空間與學習機會讓教師們在集體活動 中進行研討和反思並且持續發酵,形成一個「跨校專業學習社群」。此一觀點,有 別於以往多數研究者「向內」探究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策略,對於專業學習社群

「向外」的影響力反而較少鑽研。因此,研究者將接續此一特殊焦點,進一步分析

「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的相關文獻資料。

貳、 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相關研究之探討

研究者以「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為關鍵字在華藝線上圖書館搜尋文獻資料,發 現僅有三筆研究是針對此一主題進行探究。首先,陳怡君、張國保(2019)分析一 個英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個案。從中發現其社群之特點,包含運作機制多元且客 製化,朝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歷程發展、成員長期參與社群之動機強烈,植 基於教師追求自我成長、異質性的成員組合、社群效益以及情感支持等因素,以及 具備促進參與教師持續精進專業、改善學生學習、帶動校內教師學習氛圍之效益。

其二,蔡進雄(2017)提出教師領導三層次的理念。第一層的教師領導是止於 教師在教室內對班級學生的領導;第二層的教師領導是奠基於第一層面又將其影 響力擴及至教室外,像是與同儕的對話分享、對新進教師的輔導、參與校務和家長 溝通互動等;第三層是教師領導的影響力擴展至學校之外,進行跨校或更大的社會 服務與影響。因此,本文首先探討教師領導三層次的意涵,其次分析教師領導三層 次的相關理論基礎,之後闡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網路科技可促進教師領導三層 次,而最後探析教師領導三層次之困境與省思。

最後,陳正專(2017)提出跨校專業學習社群是小校課程活化的契機,透過跨 校整合策略,將同學區不同校之健體領域學科組成同一社群,讓成員在專業學習社 群之中,可以互相學習成長,達成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目標。而在文中也整理出跨

校專業學習社群的困境,並且在文末提出因應策略,提供小校未來推動教師專業學

校專業學習社群的困境,並且在文末提出因應策略,提供小校未來推動教師專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