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十) 大藍圖( big picture thinking for all )

第二節 專業學習社群的相關理論

第二節 專業學習社群的相關理論

探討完專業學習社群的背景與定義後,第二節將接續討論專業學習社群之相 關理論。研究者於研究背景中探討到環境變化造就變革的發生,而「學習」即是變 革的關鍵動力,意旨學習的產生就等同於變革的發生。在國外的相關研究中,也提 到透過組織學習以支持系統變革,且以專業學習社群所建立的學習文化,便會啟動 集體效能的發生(Christiansen & Robey, 2015)。更進一步地,組織學習與專業學 習社群的密切關聯性在於:個人會將學習置於組織的脈絡情境下做反思與探究式 的實踐,進而促進個人經驗不斷更新,且更有助於組織整體可以持續學習的發展機 制。所以,研究者將以組織學習之相關理論觀點來探討專業學習社群。而在組織學 習領域中,就不得不提到有組織學習之父稱號的 Argyris,以及把學習型組織概念 發揚光大的Senge。

壹、 個人層次的學習:

Argyris

Argyris 指出,組織學習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個人的防衛性反應,他把研究對象 鎖定在組織內的高階領導人身上,透過實證研究發現,組織內的高素質管理人才通 常會對外向性的學習充滿熱情,例如:學習如何調整組織結構、策略等,原因在於 學習外在性的改變最能體現高階管理人才的價值。然而,當要進行內在性學習時,

就產生極大的阻力,即是防衛性反應,他們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會把組織發展 停滯的原因歸咎於外部因素,Argyris 把這種防衛現象稱之為熟練性無能(skilled incompetence)(Argyris, 1990)。

因此,Argyris 提出行動科學(action science)的研究方法,此種方式不斷地把 研究中所得到的知識結果應用於研究過程本身,有別於一般科學研究方法是試圖 保持研究的客觀性與公正性。Argyris 提倡此種研究方法,應該由組織中的領導者 與成員自行進行,並且建立在持續迴圈的基礎上。所以行動科學的目的在於創造行 動的知識與人們可以改變世界的知識。再者,Argyris 與 Schön 認為,人們總是在 設計自己的行動,即使在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人類的腦袋裡都會產生如何有效 行動的計畫。但是,人類不可能在各種狀況下都重新設計自己的行為,所以他們就 提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有效的行動理論(theories of action)(Argyris & Schön, 1978)。

Argyris 與 Schön 認為人類的行動理論分為兩種:信奉理論(espoused theory)

與應用理論(theory-in-use)。信奉理論,指的是人們宣稱自己行為所依循的理論,

常會以個人價值觀與信仰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應用理論,即是人們實際做出來的行 為,通常需要透過觀察才能夠推斷出來的理論。Argyris 與 Schön 又發現每個人的 信奉理論完全不同,卻有相同的應用理論,由此可知,人類行為的兩個理論並不一 致,且實際上兩者存在極大差距,而人們卻很難意識到這差距的存在。因此,人們 在組織中常常會使用習以為常的應用理論,造成組織中的許多矛盾與困境,所以 Argyris 與 Schön 認為,若能把人類的應用理論顯性化,就能解釋、預測人類行為 在組織中的困難,而清楚認清後就有改變的基礎。接著,Argyris 提出應用理論模 型,其中主要包含主導價值觀(governing values),意指行動者在行動中必須滿足 的價值觀,它是一個富有彈性空間的可接受範圍;而行動者為了滿足主導價值觀所 採取的行動,即稱之為行動策略(action strategies),人們相信自己所採取的行為

會達到預期的結果,倘若沒有達到原先期望的結果,行動者就會重新設計行動,直 到達成可接受的範圍為止(Leslie & William, 2017)。當人們的行動策略未達到主 導價值觀的可接受範圍時,就會產生兩種學習模型,如下圖 2-2 所示。

圖 2-2. 單路徑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與雙路徑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

資料來源:參考自Argyris, C., Putnam, R., & Smith, D. M. (1985). Action science.

Concepts, methods, and skills for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單路徑學習(single-loop learning)是指當主導價值觀與行動結果無法符合時,

就去修改行動策略,也就是說只改變行動方式,但不改變主導價值。反之,雙路徑 學習(double-loop learning)則是改變原來的主導價值觀,去尋求根本解,而這兩 種學習方式都有可能並存或交錯發生(Argyris, 1976)。因此,行動理論所要探究 的焦點是「雙路徑學習」的發生,重點是找出什麼樣的應用理論阻礙組織發展,又 有什麼樣的應用理論可以促使組織能夠進行雙路徑學習。

貳、 兼具個人、團隊、組織層次的學習:

Senge

在 Argyris 與 Schön 所提出的單路徑與雙路徑學習的模型中,主要是探討組 織學習的樣態,而 Senge 根基於這些理論,再更上一個層次提出學習型組織

(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與實際運用方法。其中,主要探討組織中的每位成 員可以如何共同學習,並且強調個人願景與自我超越的重要觀念。由此可見,Senge

所發展的學習型組織,是奠基於Argyris 行動理論所注重的個人、內在的改變與學 習,再加上團隊學習的整體學習樣態。

在《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中,Senge 提出了明確的學 習組織架構,分別為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與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齊若蘭、郭進隆,2018)。其中,特別強調第五項 修練—系統思考,因為Senge 認為無論是組織或是個人行為活動,都可視為一種系 統,彼此的行為都會相互影影並牽引著,我們身為複雜組織群體的一小部分是無法 看清整體樣貌,若要解決組織中的難題可說是難上加難。因此,Senge 所發展的系 統思考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組織整體變化的形態,並且了解如何有效地掌握變 化,進而開創新局。而下方接續為五項修練的內容概述。

一、 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

personal mastery

學習不斷地釐清自我、加深個人內心深處的真正願望,這就是自我超越的修練 法則,也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熟練於自我超越的人,能夠全心投入在創造與 超越,成為真正的「終身學習者」。而整體組織的學習能力,是奠基於組織成員個 別對學習的意願,然而可惜的是,很少有組織鼓勵他們的成員以這種方式成長。

二、 第二項修練:改善心智模式(

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在每個人的心中,我們卻常常忽視它的存在與影響。它影 響了我們如何理解這世界,以及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來行動,很多時候組織變革所碰 到的困難來自於此,即使努力去實施解決方式,卻沒辦法促使改變,原因可能在於 行動與強而有力的心智模式相互牴觸了。因此,發覺內心的心智模式首先就要讓內 心圖像浮上檯面,並且擁有開闊心胸,利用探尋的方式改善心智模式。

三、 第三項修練:建立共同願景(

building shared vision

建立共同願景,即是整體組織共同渴望想實現的目標,有了共同目標,成員們 會朝向同一個方向努力、學習去邁向卓越。然而,在Senge 這項修練中,更加強調 了「把個人願景,轉化為能夠鼓舞整體組織的共同願景」,由於許多領導者常忽略 成員的個人願景,因此始終無法達到更高層次的目標追求,組織也沒辦法走得長 遠。

四、 第四項修練:團隊學習(

team learning

團隊學習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為,能藉由深度匯談(dialogue)的過程,學習找 出有礙學習的互動模式,就如Argyris(1985)指出習慣性防衛(defensive routine),

往往根植於團隊互動中,若能使用有效的方式察覺它並使其浮現,這樣的學習效果 會大幅提升。此外,在現今的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隊而不侷限於個人,若 要在變動快速的環境中生存,「團隊學習」才有能力去應變無法預測的未來。

五、 第五項修練: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當我們面臨到複雜難解的問題時,即使我們如何努力,問題仍然重複發生,這 時就可以利用系統思考這工具來解決。由於「問題」常常只浮現冰山一角,當顯現 出外顯徵兆時,我們都會想立即解決它,然而解決了外顯問題卻發現問題依舊持續 發生,主要原因在於我們忽視整體因素,這問題可能是多重結構、事件彼此牽動而 產生反覆的外顯徵兆,因而系統思考是一個幫助我們見樹又見林歸因邏輯工具。

綜整上述對 Argyris 與 Senge 所提出組織學習的相關理論,可以發現兩者理 論的共同點在於「個人層次的學習」。而最大的差異之處為:Argyris 著重於個人 層次的學習,且學習是對錯誤的覺察、修正的過程。Senge 則兼具個人、團隊、組 織層次的學習,重視整體系統觀的學習,並且更為強調創造性學習比適應性學習重 要。然而,由第一節所討論的專業學習社群定義,點出專業學習社群的核心是以學

生的學習成效為目的,卻未重視本節所提及的「個人層次的學習」。所以在第三節 的內容中,研究者更進一步去了解國外運作良好的專業學習社群實例,深入頗析其 中順利推動專業學習社群的關鍵因素,是否以「學生學習成效為目的」才是核心關 鍵,還是「教師個人層次的學習」才是關鍵要素,亦或是還有其他因素仍未發現。

進而,討論完國外專業學習社群的相關實例後,研究者將進一步去思考與討論臺灣 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