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

在文檔中 宋代書院教育發展之研究 (頁 158-163)

第六章 結論與啟示

第三節 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主要透過歷史分析,以窺宋代書院教育的發展,在進行研究之前,研究

152

者抱持「宋代書院教育的『私學理想』性格是否確實被實踐」之問題意識。研究 發現,宋代書院的發展,還有「學以為己」理想性格以外的其他類型,例如與舉 業合流。但除與舉業合流之外,是否還有更多可能性?亦是後續研究者可以探索 的方向,例如透過更微觀的個案研究、地方史或區域史研究,或許將可看見許多 不同的書院教育面貌。

復次,本研究原欲以社會學概念進行歷史分析,如運用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關於「場域」(field)與「資本」(capital)的概念進行理解,原將「書院」認定為 一個「場域」,接著產生以下思考:從北宋到南宋的發展過程,士人治學的方法與 特色是什麼?書院提供了什麼樣的條件?書院提供了士人什麼樣的「慣習」?在 書院中,有哪些勢力滲入?因此而型塑的「書院文化」與「科舉」間的互動關係 又是如何?然而最後本研究並沒有使用此理論框架,原因在於研究者思考:若遷 就某一框架而進行歷史研究,會不會因而受到此框架的限制?不過,如果要跳脫 原本歷史研究的方法學,一個新的思考理論框架是可以考慮的,建議後續研究者 或可以此理論作為討論的憑藉,而不必然全以此框架作為研究基礎。

最後,本研究未進行大規模的書院數據與地域分析,而是採取政書、語錄、

士人文集與書信等史料,進行宋代書院面貌的拼湊,此面貌或因個人之書信與門 人語錄所錄的立場,只能看見書院教育某方面的面貌,例如本研究大量使用輯錄 朱熹言說的《朱子語類》,而所型構的歷史圖像,便可能較趨朱熹的立場,對於反 對朱熹者,或是不同於朱熹者,也許是後續研究者要納入討論的面向。

153

參考文獻

壹、 中文

一、史料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宋]王應麟,《玉海》,京都:中文出版社,2002。

[宋]石介撰,陳直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宋]朱熹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8。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 範大學出版社,2010。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修訂本),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宋]呂祖謙撰,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8。

[宋]李覯撰,王國軒點校,《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周敦頤撰,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

[宋]洪邁撰,孔凡禮校點,《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胡宏撰,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

[宋]范仲淹撰,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

2002。

[宋]范成大撰,孔凡禮點校,《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張載撰,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19。

[宋]陸九淵撰,鍾哲禮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

[宋]程顥、程頤撰,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

[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2016。

[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 書局,2018。

〔清〕王夫之撰,劉韶軍譯注,《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17。

〔清〕王懋竤撰,何忠禮點校,《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

〔戰國〕荀子撰,熊公哲註釋,《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四川:線裝書局,2004。

154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學規集成》,上海:中西書局,2011。

二、近人專書

[比]魏希德(De Weerdt, Hilde)著,胡永光譯,《義旨之爭:南宋科舉規範之折 衝》,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方彥壽,《朱熹書院門人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方笑一,《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王瑞來,《近世中國:從唐宋變革到宋元變革》,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 出版社,2015。

田浩(Hoyt C. Tillman)著,《朱熹的思維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田浩(Hoyt C. Tillman)著,《旁觀朱子學:略論宋代與現代的經濟、教育、文化、

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

朱漢民,《宋學‧理學‧心學:朱漢民學術論集》,貴陽:孔學堂書局,2017。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出版社,

2003。

李才棟,《白鹿洞書院史略》,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李國鈞等,《中國書院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杜海軍,《呂祖謙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7。

束景南,《朱子大傳:性的救贖之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周愚文,《宋代的州縣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

季嘯風主編,《中國書院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林嘉文,《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曆新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徐宗林、周愚文,《教育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袁征,《宋代教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155

陳谷嘉、鄧洪波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 出版社,2004。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1978。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戴景賢,《宋元學術思想史論集(上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

謝善元,《李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顧宏義,《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三、論文

田浩(Hoyt C. Tillman)著,黃梓根譯,〈宋代中國的儒家書院〉,《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 19 卷第 6 期,2005,長沙,頁 3-9。

朱漢民,〈范仲淹的慶曆興學與書院教育〉,《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0 卷第 2 期,2016,長沙,頁 5-10。

李弘祺,〈朱熹、書院與私人講學的傳統〉,《國立編譯館刊》第 19 卷第 2 期,1990,

臺北,頁 1-13。

李弘祺,〈范仲淹與北宋的書院傳統〉,收入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編,《范仲淹一千 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399-1426)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 學院,1990。

李弘祺,〈精舍與書院〉,《漢學研究》第 10 卷第 2 期,1992, 臺北,頁 307-332。

李弘祺,〈宋代的科舉與教育的關係—論宋代士人對科場及學術傳承的態度〉,收 入柳立言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世中國之變與不變》(頁 183-219),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李光生,〈宋代書院的科舉文學教育〉,《蘭州學刊》,第 5 期,2015,蘭州,頁 69-75。

李兵,〈官學的替代機構——北宋前期的書院〉,《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第 5 卷第 4 期,2003,石家莊,頁 90-95。

李勁松,〈略論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實施的教育模式及其歷史作用〉,《江西教育學 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9 卷第 4 期,2008,南昌,頁 99-103。

周愚文,〈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156

未出版。

周愚文,〈宋代的學禮〉,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頁 37-70)。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周愚文,〈宋代科舉報考人數與錄取人數失衡問題因應對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 刊》第 58 輯第 3 期,2012,臺北,頁 105-134。

張亨,〈張載「太虛即氣」疏解〉,《台大中文學報》第 3 期,1989,臺北,頁 55-97。

曹松葉,〈宋元明清書院概況〉,《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 10 集,

1929,廣州,頁 4425-4453。

梁庚堯,〈南宋教學行業興盛的背景〉,收入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 30 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

梁庚堯,〈宋元書院與科舉〉,收入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 33 輯,臺 北:蘭臺出版社,2003。

陳榮照,〈宋初教育家胡瑗──體用之學的實踐〉,收入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 集》第 25 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琳達.沃爾特(Linda Walton)著,鄧洪波譯,〈南宋書院的地理分佈〉,《湖南大學 社會科學學報》第 1 期,1993,長沙,頁 97-100。

葛兆光,〈置思想於政治史背景之中一再讀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收 入田浩主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頁 371-411),

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賈志揚(John W. Chaffee)著,潘海桃譯,〈朱熹與白鹿洞書院的復興(1179 - 1181)〉,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9 卷第 6 期,2005,長沙,頁 15-22。

劉子健,〈略論宋代地方官學與私學的消長〉,收入國立編譯館主編,《宋史研究集》

(第四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

四、電子資料庫

「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漢籍全文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在文檔中 宋代書院教育發展之研究 (頁 15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