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書院學禮

在文檔中 宋代書院教育發展之研究 (頁 141-145)

第五章 士人生活、學規學禮、舉業與書院教育

第三節 書院學禮

有關宋代書院學禮的文獻,包括「釋菜禮」、「謁先師禮」與「謁先師禮」的 相關祝文,本節將依此三種學禮分別敘之,另旁及相關文獻,以窺書院學禮的施 行。

《朱子語類》曾經錄有朱熹於新書院告成,祭祀先師的過程:

新書院告成,明日欲祀先聖先師,古有釋菜之禮,約而可行,遂檢《五禮 新儀》,令具其要者以呈。先生終日董役,夜歸即與諸生斟酌禮儀。雞鳴起,

平明往書院,以廳事未備,就講堂行禮。宣聖像居中,兗國公顏氏、郕侯 曾氏、沂水侯孔氏、鄒國公孟氏西向配北上。(並紙牌子。)濂溪周先生、

(東一。)明道程先生、(西一。)伊川程先生、(東二。)康節邵先生、(西 二。)司馬溫國文正公、(東三。)橫渠張先生、(西三。)延平李先生(東 四。)從祀。(亦紙牌子。)並設於地。祭儀別錄。祝文別錄。先生為獻官,

命賀孫為贊,直卿居甫分奠,叔蒙贊,敬之掌儀。堂狹地潤,頗有失儀。

但獻官極其誠意,如或享之,鄰曲長幼並來陪。禮畢,先生揖賓坐,賓再 起,請先生就中位開講。先生以坐中多年老,不敢居中位,再辭不獲,諸 生復請,遂就位,說為學之要。午飯後,集眾賓飲,至暮散。68

依此敘述,朱熹於新書院告成之際,參照《五禮新儀》施行學禮。《五禮新儀》為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夏四月所成,其禮凡二百二十卷。69由上,書院的學禮乃 是由朱熹與諸生商討而行,該學禮祭奠有:中置宣聖(孔子);配祀:兗國公顏氏

(顏回)、郕侯曾氏(曾參)、沂水侯孔氏(孔伋)與鄒國公孟氏(孟子);從祀:

濂溪周先生(周敦頤)、明道程先生(程顥)、伊川程先生(程頤)、康節邵先生(邵 雍)、司馬溫國文正公(司馬光)、橫渠張先生(張載)與延平李先生(李侗)。從 這些祭奠對象看來,可知朱熹所重為孔孟之學與周敦頤以下的諸位道學家。另外,

由於一般論及宋代道學家與道學時,並不會談到司馬光,但此祭奠對象含有司馬 光,可見朱熹對他的重視,此外,其中又另祭有李侗,應是因其為朱熹師之故。70

68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收入《朱子全書》第 17 冊(修訂本),卷 90,〈祭〉,頁 3028。

69 周愚文,〈宋代的學禮〉,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臺北:臺灣大學出 版中心,2005),頁 41。

70 朱熹從師李侗時間為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至宋孝宗隆興元年,朱熹編為《延平答問》。見:

朱熹,《延平答問》,收入《朱子全書》第 13 冊(修訂本),〈校點說明〉,頁 303。

135

以上引文簡要提到書院祭奠對象,並清楚指明神位座向,祭奠由朱熹擔任獻官,

其他人各有其職。對於學禮祭奠座向,朱熹是有堅持的,相關言論可從《朱子語 類》所錄得知:

孔子居中,顏孟當列東坐西向。七十二人先是排東廡三十六人了,卻方自 西頭排起,當初如此。自升曾子於殿上,下面趲一位,次序都亂了。(此言 漳州,未知他處如何。)又云:「某經歷諸處州縣學,都無一箇合禮序。」

71

事實上,關於學禮的舉行,朱熹《紹熙州縣釋奠儀圖》有詳論。該書編有〈申請 所降指揮〉、〈淳熙編類祀祭儀式指揮〉、〈文公潭州牒州學備准指揮〉、〈州縣釋奠 至聖文宣王儀〉、〈神位〉、〈殿下兩廡神位圖〉與〈禮器圖〉各部,其中〈州縣釋 奠至聖文宣王儀〉更細論「時日」、「齋戒」、「陳設」、「省饌」與「行事」等細部 規範。72因本研究限於討論書院學禮,至於朱熹於《紹熙州縣釋奠儀圖》細節則不 在討論之列。

除前論書院學禮外,在書院尋常生活亦有拜先聖像之禮,此類情況可見《朱

子語類》的記錄:

先生每日早起,子弟在書院,皆先著衫到影堂前擊板,俟先生出。既啟門,

先生陞堂,率子弟以次列拜炷香,又拜而退。子弟一人詣土地之祠炷香而 拜。隨侍登閣,拜先聖像,方坐書院,受早揖,飲湯少坐,或有請問而去。

月朔,影堂薦酒果;望日,則薦茶;有時物,薦新而後食。73

上引的紀錄,可見書院日常生活中,講論者陞堂後率子弟列拜,另有一子弟詣土 地之祠而拜,接著講論者拜先聖像,然後開展書院中一天的生活。

前引《朱子語類》所錄朱熹於新書院告成,祭祀先師之禮較為簡略,而〈滄

洲精舍釋菜儀〉則所述更詳:

前期,獻官以下皆盛服。(今用深衣涼衫)。掌儀設神座,用席,先聖南向。

配位西向,從祀位東西向。設祝版於先聖位之右,設香爐、香案、香合於 堂中,設祭器於神坐前。每位各左一籩,(今用漆盤,實以脯果。)右一豆。

(今用漆盤,實以笋、菜。)設犧尊一於堂上東南隅,(今以瓦尊代。)加 勺、幂。設燭四於堂中,二於東西從祀位之前。設洗二於東階之東,(盥洗 在束,爵洗在西。)卓一於東,卓上箱二。(巾東,爵西。)設獻官位於堂

71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收入《朱子全書》第 17 冊(修訂本),卷 90,〈祭〉,頁 3026。

72 朱熹,《紹熙州縣釋奠儀圖》,收入《朱子全書》(修訂本)第 13 冊,頁 11-61。

73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收入《朱子全書》第 17 冊(修訂本),卷 107,〈雜記言行〉,頁 3505。

136

下,北面,分奠者二人次之,諸生又次之,皆北向西上。及期,獻官以下 序立於東廊下,掌儀帥執事者升堂實酒饌。贊者一人引獻官升堂,點閱,

降,就堂下位。分奠官及諸生各就位。贊者一人離位,少前,再拜訖,進 立於主人之右,西向,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掌儀、祝、司尊者皆 升。掌儀立於東序西向,祝立於阼階上西向,司尊者立於尊南北向。贊引 獻官詣盥洗之南,北向立,盥手,蛻手,升,焚香,再拜,降,再詣盥蛻 如初。詣爵洗南,北向立,洗爵以授贊。升,詣尊所,西向立。贊以爵授 獻官,司尊舉幂,酌酒,獻官以爵授贊,俱詣先聖前。獻官北向跪,贊跪 授爵。獻官執爵三祭,奠爵於籩之間。俛伏,興,少立。祝詣獻官之左,

東向跪,讀祝訖,興,復位。獻官再拜,次詣盥洗爵如初。洗諸配位爵訖,

贊者以盤兼捧,升,酌,詣配位如初儀,但不讀祝。獻官復位。當獻官詣 配位酌獻時,贊者二人各引分奠官分行東西從祀禮,盥洗以下並如配位之 儀。(東先,西後。)分奠訖,復位。在位者皆再拜,退。

獻者。(贊者。) 分奠二人。(贊者二人)

祝。 掌儀者。

司尊。74

由上可知,〈滄洲精舍釋菜儀〉針對獻官以下的服裝、各神位的方位、祭器種類、

祀品之別、參與的獻官諸人位置與儀式等做規定。

除上述釋菜儀外,在書院有關祭祀祝文亦有之。以朱熹為例,朱熹在白鹿洞 書院興復後為有〈白鹿洞成告先聖文〉與〈白鹿洞成告先師文〉,滄洲精舍成後亦 有〈滄洲精舍告先聖文〉。今人陳榮捷以為朱熹所以勸告先聖者,主要是對孔子有 熱烈的宗教信仰,其證在於:朱熹於年二十四、五始見李侗,李侗只教看聖賢言 語,其後朱熹回頭看釋氏之說,漸見破綻。75以下分別就〈白鹿洞成告先聖文〉、〈白 鹿洞成告先師文〉與〈滄洲精舍告先聖文〉三文分析之。

以〈白鹿洞成告先聖文〉來說,該文第一部份談到覓得白鹿洞故地,敘述白 鹿洞過去歷史,並指陳過去朝廷嘗賜書籍,主於教化學者,但因日久淪壞,故議 興復:

維淳熙七年歲次庚子三月癸丑朔十八日庚午,具位敢昭告于先聖至聖文宣 王:熹昨按國朝故事及郡圖經,得白鹿洞之遺址於城東北十五里,蓋唐李 渤之隱居,江南李氏因以爲國學。及我太宗皇帝又嘗賜之書史,以幸教其 學者。而淪壞日久,莽爲丘墟。因竊惟念幸以諸生得奉詔條,顓以布宣敎

74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修訂本)第 23 冊,卷 69,〈滄洲精舍釋 菜儀〉,頁 3367-3368。

75 陳榮捷,〈朱子之宗教實踐〉,收入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頁 183。

137

化爲職,顧弗此圖,懼速譴戾,乃議復立,今幸訖功。76

祝文第二部分則自承書院講學乃遙接「先聖先師之傳」,延續道統意味濃厚:

將率同志講學其間,意庶幾乎先聖先師之傳,用以答揚太宗皇帝之光訓。

鼓篋之始,敢率賔佐,合師生恭脩釋菜之禮,以見于先聖,以先師兖國公、

先師鄒國公配。77

朱熹白鹿洞書院興復後,另一篇〈白鹿洞成告先師文〉亦是論及聖學之傳:

熹仰稽國典,建此學宮。鼔篋之初,恭脩釋菜之禮。惟公發揚聖藴,垂教無 窮,敢率故常,式陳明薦,從祀配神。尚饗。

鄒國公。云:惟公命世脩業,克紹聖傳。78

至於〈滄洲精舍告先聖文〉第一部份明白言及自三代以來之聖學道統:

維紹熙五年歲次甲寅十有二月丁巳朔十有三日己巳,後學朱熹敢昭告于先 聖至聖文宣王。恭惟道統,遠自羲、軒。集厥大成,允屬元聖。述古垂訓,

萬世作程。三千其徒,化若時雨。維顏曾氏,傳得其宗。逮思及輿,益以 光大。自時厥後,口耳失真,千有餘年,乃曰有繼。79

由上可知,朱熹告先聖至聖文宣王孔子,論及道統之說,先談此道統之論「遠自 羲、軒」,接著再論顏、曾「傳得其宗」。第二部分話鋒一轉,談到宋之道統承續:

周程授受,萬理一原,曰邵曰張,爰及司馬。學雖殊轍,道則同歸。俾我 後人,如夜復旦。熹以凡陋,少蒙義方,中靡常師,晚逢有道。載鑽載仰,

雖未有聞。80

有關宋之道統承續,朱熹論及周敦頤、二程與司馬光。其論此道統延續「學雖殊

76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修訂本)第 24 冊,卷 86,〈白鹿洞成告 先聖文〉,頁 4036。

77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修訂本)第 24 冊,卷 86,〈白鹿洞成告 先聖文〉,頁 4036-4037。

78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修訂本)第 24 冊,卷 86,〈白鹿洞成告 先師文〉,頁 4037。

79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修訂本)第 24 冊,卷 86,〈滄洲精舍告 先聖文〉,頁 4050。

80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子全書》(修訂本)第 24 冊,卷 86,〈滄洲精舍告 先聖文〉,〈滄洲精舍告先聖文〉,頁 4050。

138

轍,道則同歸」,而朱熹自己躬逢其盛,雖是「晚逢有道」,但其能「探原推本」,

故使聖學延續,於是開始第三部分的論述:

賴天之靈,幸無失墜。逮兹退老,同好鼎來。落此一丘,群居伊始。探原

賴天之靈,幸無失墜。逮兹退老,同好鼎來。落此一丘,群居伊始。探原

在文檔中 宋代書院教育發展之研究 (頁 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