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回顧

在文檔中 宋代書院教育發展之研究 (頁 11-17)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傳承的功能。前之所述乃是就宋代書院發展的鉅觀現象而論,至於在書院中的微 觀史實為何?是以,我們要進一步申問,士人在書院求學,其學習與生活樣貌究 竟為何?而此亦是本研究所欲掘發的重點。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有關宋代教育與中國書院的研究,過去已經累積有豐富的成果。大致可分為 四個面向。其一,以宋代科舉社會作為背景,論述科舉、官學、書院與政府政策 決定間的關係。其二,透過數量分析與地理分佈,觀察宋代書院設置的原因與相 關現象。其三,關於書院本身的「目標、事業與性質」、「組織與經費」、「教育內 容、教學與考課」與「學生資格與入學」諸項進行討論。22其四,就宋代教育發展 進行總體性的考察,探討書院作為教育機構之一的角色定位。

壹、科舉、官學、書院與政府政策決定

第一個面向先舉賈志揚(John William Chaffee)的研究為例,賈志揚在書院的 論述有幾個重點,一、北宋時期的書院少數有官學作用,大多數是非正式的小型 學校或學者的書齋。二、南宋時期的書院在很大程度上拒絕準備科舉考試,提倡 新儒學23的自我修養。不過,賈志揚也承認,書院中對於科舉生活的反對實際上有 限,與書院相關的人很少完全拋棄官場,士人可能既在書院讀書,又去參加科舉 考試。而官方對於書院的影響也是有的,例如書院接受賜匾、皇帝命令創辦等。

但即使是如此,他仍然肯認南宋書院的廣佈,有助加強士人的道德權威與意志自 由。24

從書院與科舉間的非抗拒性出發,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 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一書是很好的例子。其基本論點是:雖然書院蘊含道之 尊嚴的「私學理想」,但並非與科舉制度截然對立,書院的真實面貌必須回到科舉 與教育的關係來理解,她的研究發現,宋時期的官學到書院,「選」到「養」,都 跟科舉有關。其論述的角度乃自發展脈絡觀察制度和理念的互動,認為教育與社 會文化有聯繫關連,將教育史還原作為歷史的一部份,書院的發展則置於整個宋 代社會的歷史特性與兩宋教育發展的脈絡之中。25梁庚堯〈宋元書院與科舉〉一文,

更是提出南宋書院的私學理想未必與科舉制度對立,即使是理學家26講學的書院也

22 本面向參考周愚文檢視中國教育發展中,所提出的書院教育之各種面向。見周愚文,《中國 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頁 279-300。

23 這裡稱為「新儒學」,或許是譯自 Neo-Confucianism 一詞,其所指即為宋代道學。

24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頁 135,140-142。

25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4)。

26 本研究後續論及「理學」概念俱以「道學」稱之,現依原文獻說法援引。

5

不必然排斥舉業的教學。27對於書院與科舉間的關係,李兵《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

提出兩宋書院發展面向的複雜度:自北宋初朝廷無力辦學,書院以「替代官學」

之貌出現,其中乃是順應士人求學,書院因重新修復而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另 有豐富藏書與名師巨儒之任教者,並提供跨地求學機會,北宋中晚期後因三次興 學之故,官學興起,書院漸次沒落。至南宋,新儒學興,書院發展雖批評科舉取 士但並不等於反對科舉制度,形成德業與舉業並重之況。28

貳、書院的數量分析與地理分佈

關於書院研究的第二個面向,乃是以數量分析與地理分佈為要。曹松葉〈宋 元明清書院概況〉(1929)、孫彥民〈宋代書院制度之研究〉(1963)、賈志揚《宋 代科舉》(1985/1995)、顧宏義《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1995)、白新良《中 國古代書院發展史》(1995)、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1997)、

楊布生、彭定國《中國書院文化》(1997)、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2001)、李 國鈞等著《中國書院史》(1998)、鄧洪波《中國書院史》(2004/2006)等研究,均 先後針對宋代書院數量與地理分布進行統計。其中,民國早期曹松葉〈宋元明清 書院概況〉一文,是書院數量研究的開創之作。氏將書院分以「創設」、「興復」、

「改造」與「毀亡」等項,並據以列表說明總結:自空間論,江西省為最多;自 時間論,理宗極盛,若分南北宋分析,南宋盛於北宋。人物分析亦是其創見,據 其歸納,民立書院所占 50%,書院數量不以都城所在的浙江最盛,除民立之外,

地方官、督撫、京官、勒奏總和比率據其統計表占 31.85%,氏認為宋代書院乃屬

「官私合辦」時期。29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一書針對中國歷代書院進行數量分析,

其方式是將北宋與南宋分開計算,並列表進行分析,統計分有依各朝廟號與今地 理省分進行計算,另外分省與依各朝統計數量與排名、繪製書院發展軌跡參考圖,

並據以說明宋代書院數量所表示的歷史意義。30美國學者萬安玲(Linda Walton)

針對南宋書院的地理分佈做分析,利用書院碑記及其他原始資料,繪製南宋 250 餘所書院的地理分佈圖。她發現嶺南和東南沿海呈現平衡的分布,中心與周邊各 居一半,但長江中游與下游呈現鮮明的對照,中游地區建在周邊的書院數是中心 區的兩倍;長江下游則剛好相反;長江中游地區,東部中心與周邊的比例大約是 1:10(例如吉州位居長江中游東部周邊,書院最多,科舉成功率一直很高),西部 地區中心與周邊的比例大約是 4:1,萬安玲得出的結論是,單憑經濟力量不能決定 書院的數量,書院的數量與科考的成功一樣,是和學術文化傳統著名相關。31

27 梁庚堯,〈宋元書院與科舉〉,收入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 33 輯(臺北:蘭臺 出版社,2003),頁 50。

28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頁 25-105。

29 見曹松葉,〈宋元明清書院概況〉,《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 10 集(1929,

廣州),頁 4446。

30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頁 62-122。

31 [美]琳達.沃爾特(Linda Walton)著,鄧洪波譯,〈南宋書院的地理分佈〉,《湖南大學

6

7

8

表 1-2 宋代書院統計表(依地理分布)

地區 時間 北宋 南宋 兩宋合計 直隸* 1/3/3 0/0/0 1/3/3/3/3

河南 4/5/6 1/0/0 5/8/5/11/6

山西 1/1/1 0/0/0 1/4/1/4/1

陝西 2/1/1 0/0/0 2/4/1/4/1

山東 2/4/4 2/0/0 4/5/4/0/4

江蘇 2/4/4 14/23/23 16/13/27/29/27

安徽 3/4/4 7/16/16 10/5/20/20/20

浙江 6/4/4 70/82/82 76/48/86/156/86

江西 9/23/23 116/147/147 125/138/170/224/170

福建 3/3/3 43/57/57 46/54/60/85/60

湖北 1/3/3 5/9/9 6/7/12/17/12

湖南 7/8/9 46/43/43 53/46/51/70/52

廣東 2/4/4 29/35/35 31/20/39/39/39

廣西 0/0/0 9/11/11 9/9/11/10/11

貴州 1/0/0 0/1/1 1/0/1/1/1

四川 1/4/4 10/18/18 11/15/22/31/22 資料來源:

1. 曹松葉,〈宋元明清書院概況〉,《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1929 年第 10 集,廣 州,頁 4427-4440。

2. 孫彥民,〈宋代書院制度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63),頁 15-16。。

轉引自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頁 277。

3. 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頁 4-5、17。

4.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頁 354-355。

5.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頁 66、114。

說明:

一、*各書地區是採清代行政區劃。

二、本表依北宋、南宋、兩宋合計分別計算。

三、各地區書院數量依資料來源作者姓氏順序表示為:曹/白/鄧。

至於書院的地理分布,由表 1-2 可知,宋代書院最多的五個地區為:江西、浙 江、福建、湖南、廣東。其中,江西與福建分別是朱熹居官與授徒之所,可能促 進書院數量的興盛,然其中道學的發展與朱熹書院講學歷程,更是本研究後續討 論的重點。

參、書院的設置與性質

第三個面向主要在於討論書院本身設置與性質。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為

9

代表性著作,該書屬中國教育專題史,關於「書院教育」一章,主要在比較歷代 之間書院教育發展的差異性,其中對於宋代書院的設置與性質可歸其要點為:一、

與官學不同,目標在於進德修業;二、事業內容含括:藏書、供祀、講學、刊刻 輯撫流亡士子。三、分析宋代書院的官私辦情況,其中私辦 70.60%大過官辦 15.19

%,14.20%為不明的狀態。四、宋代講學式書院與考課式書院兼有,但考課式為 特例。五、宋代書院負責人一般為:有志改革的名儒宿學,或絕意仕途的隱逸之 士,或為退職官員。六、經費來源乃是依賴「學產」,有官府指撥、私人捐贈及公 私共同負擔。七、書院教育支派有三:程朱理學、陸子心學與呂學。八、入學資 格方面,南宋少部分書院對於生徒要加以挑選。32而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指出,

清代以前官私書院學生無分種類,名額不定,與書院山長聲望相關,膏火添置,

亦無一定。33

肆、將書院置於宋代教育史的背景框架下,理學34因書院而獲體現。

關於第四個研究面向,是將書院置於宋代教育史的背景框架下,有謂理學因 書院而獲體現。35這是最一般性的宋代書院性格說明。書院自唐起,至宋趨於完備,

起初為學生傳道授業、做應舉之用,李弘祺認為南宋朱熹為發揮儒家教育理想,

書院擔負重要職責。在此前提下,宋代書院的特點在於:一、恢復私人講學傳統。

36二、組織仿效官學,以公田負擔支出、並輔以系統化的課程。三、因有藏書、刻 書功能,形成士大夫活動中心。四、教材出自理學家,是理學傳播的重要場所。37 從理學的興起,乃至於南宋書院教育復興運動,這其中有其相關性,袁征認為書 院復興有助理學傳播,亦與州縣學不同,書院可收外地生,這使書院應運而生。38 伍、小結

以南宋朱熹為首的書院教育,書院的「私學理想」性格非常清楚,即是為發 揮儒家教育理想,只是書院數量眾多,興衰原因不一,其中任教鴻儒亦各有見地,

前往學習士子面臨的生存考驗亦有差異,書院教育不見得只有上述的「私學理想」

性格。

如前所述,前人針對書院研究聚焦於四個面向:一、與科舉、官學、政府政

32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頁 279-300。

33 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1978),頁 272。

34 在此以「理學」稱宋代道學,乃是引自所耙梳之文獻,本研究後續論及相關概念,則以「道

34 在此以「理學」稱宋代道學,乃是引自所耙梳之文獻,本研究後續論及相關概念,則以「道

在文檔中 宋代書院教育發展之研究 (頁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