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與在地小農之連結

新鮮在地之食材,絕對不會是歐美放牧式種植的成果,相對的必然是台東在地小農 耕作的産品,受訪者由小農取得食材,藉由食材之取得為中介,而產生了連結。

一、 經濟效益的轉化

本計劃之受訪者之食材,均與在地小農配合。與在地小農配合之結果,是讓在地小 農之農產品有了銷售的管道。

對,如果小農可以供應,我都盡量的跟小農。那例如我常用的蔥、地瓜葉、小白 菜之類的有沒有,我光蔥農的電話我就有十支,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季節他會有

(J)。

以台東而言,在地小農原本農作之目的,大多為了自己食用,如今透過本計劃而能將自 己多餘的農作,轉成經濟收入,無異是一種變相的鼓勵,鼓勵在地小農更多投入農作,

提供無害、潔淨而新鮮的食材。

62

對,還有就是在地小農大部分他們都強調,這個是我自己吃不完我拿出來賣,那 農藥方面比較少,那我也比較相信他們講的話,那他如果真的沒辦法供應我們,

我們還是需要對外去購買(J)。

受訪者也由小農處得到了新鮮無害的食材,可以提供給消費者,這種經濟上的協助,不 只是鼓勵,也讓小農的在地農作更加得到支持。

其實我覺得蓋亞那在崁頂是一個非常幸運得事情,因為崁頂好像什麼都有。因為 我們有一個阿姨,阿美族的,她是專門在賣野菜的。她就去山上找野菜,阿我就 野菜部分我就專門跟她拿,有些阿嬤她行動不方便沒辦法賣黑豆,她又喜歡種黑 豆。她就會拿給我,妹妹,我有黑豆,給妳!她給我,可是我不好意思,我會給她 錢。所以之後有些阿嬤都會開始傳說,你如果有多的你就問 IBU 要不要買。所以 整個崁頂部落都知道我會跟她們買(E)。

當崁頂整個部落都知道有多餘的農產品可以問IBU 要不要買,關係已經開始接近。何況 對如喜歡種黑豆卻因行動不便而無法賣黑豆的阿嬤而言,能夠得到錢,豈不是又滿足了 興趣,又滿足了生活所需嗎?這種對在地小農實質經濟的幫助,最後形成一種正向循環:

變成我現在,我只要今天去跟這個小農買了什麼東西,我今天回到家、回到餐廳,

我可以處理的,真的就是當季、當天、新鮮,真的就是他們每天現摘的食物這樣 子。小農如何回應?其實我覺得如果可以增加他們多一點的收入,然後都有我們 這樣子很穩定的跟他們購買,當然第一個就是改善經濟狀況,他們其實也都蠻高 興的(A)。

以受訪之餐飲業者而言,他們擁有了「真的就是當季、當天、新鮮,真的就是他們每天

63

現摘的食物這樣子。」而在地小農則是「增加他們多一點的收入」、「當然第一個就是改 善經濟狀況,他們其實也都蠻高興的」,形成一種彼此協力的正向態勢。

二、 成為互助伙伴

受訪者之使用在地小農的農作物,以農作物本身之特性而言,是必須趁新鮮盡快食 用,以小農而言,設若沒有及時販出也會枯乾或失去新鮮。如此形成了一種特定持間內 必須攜手合作的模式,例如受訪者J 所言:

有時候這個人沒有,那個人有,他們知道我用了,他們有的時候,會打電話告訴 我,都在出的時候,我就今天跟他叫,過兩天用完我再跟他叫,都均勻一下,不 要說只跟一個人叫。因為我在沒有的時候,我問他們有,他們也是會支持我,特 別是颱風的時候。像妳跟這些小農比較有這樣子的一個平時的互動,他不會像東 部商業區價錢給妳拿那麼狠,他們會有一點點人情的面子在,價錢沒有像屏東過 來的,嚇死人真的。所以這是跟小農之間的一個互動,變成朋友(J)。

如同受訪者 J 所言,「他們知道我用了,他們有的時候,會打電話告訴我,都在出的時 候,我就今天跟他叫,過兩天用完我再跟他叫,都均勻一下,不要說只跟一個人叫。」

是輪流向不同小農購買的,是致令每個小農的種植都能帶出一定的經濟效益,如此可說 是以每個受訪者為中心,向周邊可以提供所需食材而展開的一種人際網絡的建構,一種

「朋友」、「有一點點人情的面子在」的關係。

對,那就是,因為他說他就是種很多,妳就幫忙用,好,我幫忙消化,我跟誰買 也是買,阿我能幫助在地人我又何樂而不為? (J)

藉由農產品的行銷,加深了在地小農與經營者之間的互助關係。

64

因為像弟弟、媽媽他們也都是蠻高興的,都會主動參與,比如說摘桑葉阿,還有 媽媽做的那個蘿蔔乾,還有鹹菜乾,還有那些小辣椒,因為畢竟媽媽也都會主動 幫忙,就是去問鄰居,然後說有什麼東西的話我們這邊都會幫忙,就是幫你們行 銷這樣子,那些小農也都是蠻樂意的,很開心。他們也是很,都會說謝謝謝謝,

他們也蠻開心。所以說在這方面倒是還好,因為畢竟我們有地緣的關係,做這方 面是還好。他們很開心,我們很開心,因為我們有幫到家裡的人,還有一些鄰居、

親戚、朋友,他們還蠻開心,所以這方面倒是還好(H)。

在此人際網絡中,受訪者透過在地小農的新鮮食材提供,逐漸得到消費者的肯定:

蠻喜歡的,因為畢竟我們用還是有差,小農的那個香蕉,像我媽媽也有種,那種 香蕉跟菜市場賣的不一樣,菜市場那個香蕉它很黃,就是表皮上看起來很黃。像 媽媽或是鄰居種的那個香蕉,它是綠色,綠色的時候其實它裡面已經是熟的,它 沒有經過那個催熟,而且那個吃起來比較 Q、比較香、比較有味道。如果買不到 的話,如果到菜販或是水果攤買,那個香蕉就沒有那麼香那麼 Q,還是有差(H)。 對,有時候他們來吃,咦,這個吃起來不一樣,真的香蕉好吃。我說:

對。那時候我們有時候是很開心,會拿說我們用的香蕉,有時候多的時候會給來 的客人吃,他們會說真的不一樣,跟他們在菜市場買的完全不一樣。他們還說:

「綠綠的可以吃嗎?」我說:「可以,這個綠綠的就是沒有經過催熟,反而對我們 身體是更好的。」他們也很開心,真的很開心(H)。

對對對,那這樣子客人他現在不是只有感覺到說你們家的某道菜很好吃,他會想 到說,你們是有一群有共同對食物的健康,或者是說對在地食物的使用是有所連 結的一個團體,我想這樣獲得消費者更多的認同(C)

消費者吃到當令食蔬都會特別開心,對於我們早上何時摘採野菜,野菜如何生產 與對待野菜的方式,消費者的反應特別好,感到自己親近了自然。新鮮當然就好 吃,消費者都可以接受(G)。

65

消費者的肯定自然直接回饋到餐飲經營者身上。消費者既肯定了餐飲經營者所推薦的食 材,同時此肯定亦會呈現月暈效應及於餐飲者的料理之上,換句話說這種互助伙伴關係 的形成,是把:在地小農、參與者(餐飲者)以及消費者三者之間連結起來。

既然獲得消費者的支持,如此便會致令受訪之餐飲業者相對的比較可以無需擔心餐 廳之經營問題,並在消費者的肯定下接納了在地小農之按照時令進行的有機耕作方式,

自然也影響及受訪者的經營內容:

就是食材的成本其實我覺得,就是在食材成本是高了一些。那我們會反應在價格 上面,那如果來店的客人他是了解這些食材的來源或者是他的口感,他也可以感 受到這個食材的新鮮跟甜美(D)。

那台東有什麼樣的菜色可以變出不一樣的東西?是不是會成本提高?建議事項?我 覺得成本提高其實都不是重點,因為我覺得小農花很多的心思去照顧他的農作物,

沒有打藥,沒有去添加一些不是很健康的東西。我覺得這些我們可以跟消費者去 做說明,當我們在出菜的時候,我們可以講明白這是小農的無毒的東西,那他們 相對的就會願意花這麼多的錢來我們店裡消費(A)。

由上述訪談可知,受訪者A 開始可以跳脫單純的成本考量,而去肯定小農所提供之「無 毒的東西」,進而讓在地小農之農作物,成為讓消費者願意「花這麼多的錢來我們店裡消 費」的原因。而受訪者亦因在地小農之食材的提供,委實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以致於:

因為我們為了要跟小農接,其實小農有的時候他想要種什麼,他就種什麼,當然 也是跟季節變化有關,就是什麼季節種什麼菜。那後來我就為了要跟小農可以搭 配,我就把我們家的客家菜轉成無菜單料理(A)。

食材轉變成為餐飲業者的主要訴求,也是消費者之所以前來消費的重要原因。這促使了

66

「就是什麼季節種什麼菜」,與小農搭配之「無菜單料理」的產生。換句話說,與小農的 連結所帶動的以生鮮食材為主線的食材取得理念,也改變了受訪者的經營模式。除了餐 廳之經營之外,小農更與受訪者因著食材供應的穩定性,而必須共同解決一些問題,例 如:

小農連結跟餐廳帶來的改變,如蟲害的問題,像日本的網室,這個部分可能要到 地方餐廳產業更壯大的時候,可以反過來要求小農去做改變,我是如此希望(G)。

另外即是農業技術的交換。

因為我跟農友,就是大家,因為我有西部的經驗,西部因為兩邊氣候不一樣,所 以在種植上農夫也開始會信任我的經驗。然後我們就會常常討論種植的季節,一 些技術性上的(D)。

也因此受訪者與在地小農之間,不只是為一種食材需要互助的伙伴,同時也彼此形成一 種有機的變異關係,以往由消費者主導,付錢是老爺的心態並不存在兩者之間,相對的,

也因此受訪者與在地小農之間,不只是為一種食材需要互助的伙伴,同時也彼此形成一 種有機的變異關係,以往由消費者主導,付錢是老爺的心態並不存在兩者之間,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