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從古至今吃的議題一直是全人類關注的焦點。從兩千年前開始,基督徒每日祈禱 的主禱文裡即提到「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聖經馬太福音第六章第九 節)。

本章說明本研究進行的背景,以及促使研究動機產生之原因;其次說明本研究進行 所欲達到的目的;界定本研究的對象,此外說明研究流程,並對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詞 彙加以定義並進行釐清。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一)食物被統一定義的當代社會

當全球化的潮流席捲全世界,不單政治上、經濟上甚或是文化上都做著跨域國際 的流動(洪泉湖等,2007)。吃,到底應當如何進行?再更深一點去思考:到底什麼是 食物?以「吃」之對於人們身心的意義來說,應該如何去定義我們所咀嚼進去的每一 口?甚或去觀照我們一飲一食間的身心狀態?究諸全球化的今日,食物對吾人與所處 之土地,到底關連是否存在?更深的問,土地之地理空間,是否還在食物的生產過 程,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事實上隨著科技發展、交通工具方便所帶出的全球化 (globalization),包括貿易、財經等機制與組織的形式、運輸、通訊系統與網際網路的 整合,使得農業工業化復又朝向全球化的發展。這些力量及農業全球化劇烈地改變了 差異性的農業生產體系。由於它們整合進入全球經濟,積極性的促使了家庭為生產單 位的農業系統的消失中(黃紫翎,2011)。同時也改變了一些重要糧食,尤其是玉 米、黃豆、小麥、稻米、大豆、甘蔗的生產流程。全球化當中,地球村形成的結果,

藉由世界性之種子公司的存在,無遠弗屆的提供了農夫們種子來進行播種,農夫們復 又透過機械化方式來耕種量產,並以大量殺蟲劑噴灑,並施以化學肥料來增加收穫。

無論產地於何處,可能是美加、中國、澳洲或巴西等地,空間氣候條件截然不同之

2

處。收成後,農作物再次進入多國企業所組成的全球食物供應系統中被貯藏、加工、

分配、再加工、再分配、包裝、行銷及販售。產業分工專殊化,使得每個環節都由互 不相識的個體與組織結合而成。又因利潤極大化的考量,而大量生產、壓低成本、加 強行銷策略與美化產品,成為了這個龐大體系裡的唯一選擇(黃紫翎,2011)。在這 絕對利益為原則的思考下,資本家於是四處尋找可以大量生產並擁有願意接受工資低 廉的勞工(或農夫)的土地,且在加工的過程,應用各種減少成本大量製造的策略 (Knox and Marston, 2007)。

而這今日被統一定義之食物或美味,正是農業工業化的成果。包括麥當勞、肯德 基、摩斯漢堡……為何可以遍及全球?大量材料以及一貫性作業,形成了一統江湖式 的「食品」口味,加上強勢歐美文明結合大傳媒體的洗腦,全面改寫了人們對飲食的 態度,「快速飲食」成為一種風尚,致令進食質變成為一種工具性的行為,吃是為了讓 身體有體力,復又投入工作。換句話說,吃的意義被詮釋成為只是一種手段,有體力 持續為資本家賣力才是目的;甚或人也被工具化,人的存在亦復是勞動。以致於飲食 之作為生活當中重要的一環以及經由飲食而致令身心安歇的歷程,甚或由咀嚼與吞嚥 當中所油然而生的滿足,乃至於在餐桌與家人、友朋共進一頓餐食的快樂,已然被速 食業者極度簡化並極度忽略。至於速食業者所定義的美味,更是一種被極度統一的口 味,純粹由美國為主體而發展出來,完全忽略了在地不同民族、不同環境下,飲食習 慣的差異。

且不只是歐美速食業如此,當我們走在街道上,看到以連鎖經營為標榜的餐廳、

飲品店,是否曾經去思考過:為何可以連鎖?背後難道不是像速食業般,透過一套 SOP,由業者制定了一套「美味」食物產製的標準,且業者又以其利潤為最大考量,

去統一選取食材?在這樣的市場潮流之下,飲食之於個人的意義漸次被泯滅,甚或被 統一化。

(二)對於速食概念的反撲與顛覆

20 世紀末,對飲食之個別性的認知便已萌芽。1986 年的羅馬,美食專欄作家

3

和社會活動家Carlo Petrini 經過西班牙廣場時,看到新開幕的麥當勞門口,有很 多年輕人一字排開,坐在西班牙廣場的台階上,人手一個,津津有味的大啖漢堡。

他開始憂心傳統的義大利菜即將被遺忘。因此Petrini 採取積極的反思行動,聯 合廚師、歌手、演員新聞工作者、作家、左派知識份子共同推動飲食的文化復興 運動(賴守誠,2008)。事實上由 Carlo Petrini 所提出之速食業大舉入侵後,對 羅馬城鎮所擁有的世界文化遺產及其既有秩序所造成破壞的擔憂。吾人亦可發現慢食 之推動,不只局限於飲食,而是藉由飲食所浮現如冰山一角的文化與生活方式的詮釋 權的再次奪回。

「目前的全球資本主義迫使我們不計任何代價地製造得更快、工作得更快、

消費的更快、生活的更快。」(Carl Honore, 2005)台灣由農業進入工商業社會,

歷經對於歐美文明的歌頌與崇拜之後,亦復展開了如此的反思及批判。如生態旅 遊作家劉克襄(2004)即以系列散文對工商業社會所強調的令人無法片刻喘息、

人之存活以工作之完成為導向及存在意義的生活節奏,提出了質疑,進而帶出慢 活、慢食的生活主張:

那天,坐在白色的長條木椅,隔著綠意濃厚的木窗遠眺,記錄著對面甘仔店的 內容時,候車室洋溢著飄送來的花香,隔著一個廣場和車站相對的甘仔店,旁 邊有一個磚灶,倚著屋牆修築而成。老婦人蹲在灶口,不斷地用木柴生火,正 在準備稀飯當早餐。炊煙地飄進了候車室。突然間,覺得被某種旅行的巨大愉 悅包圍著,充滿著溫煦的幸福。

因著看到老婦人蹲在灶口、要準備的稀飯,而油然而生巨大的愉悅,所帶出溫煦的幸 福,正是作家遠離台三線、遠離現代城市內被資本家所刻意營造出的急驟步伐,而重 新恢復自我慢活主宰權利後的甘美滋味。換句話說,慢食以及所立基的慢活運動,正 是全球化襲捲全球,各地在地意識萌發的結果。

4 Halil Akmese, Eda Gunes, Sercan Aras, 2016)。

何況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來臨(Pine II & J. Gilmore, 2000),消費者的情緒體驗,無 異牽動著之後消費決策和推薦行為,對服務提供者影響甚大(王明元、王慧貞, (Chen-Tsang Tsai, Yao-Chin Wang, 2016)。Long (2003) 曾經論述道:即使餐飲不是某趟 旅遊的主要焦點,但「吃」這件事卻是必須的,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體驗的最終目 標。而創造難忘的體驗又是旅遊產業提升、增加產品價值的一種方法。同樣地,Hall et al. (2003) 在著作中強調「餐飲」是旅客旅遊體驗中必要的元素之一,而且亦可藉由餐 飲來體驗新國家或地區的一種方式。在觀光旅遊策略上,餐飲消費的延伸程度對旅遊 和觀光產業具有重要的指標 (Hall et al., 2003)。

根據Telfer與Wall (1996) 研究指出,要從觀光取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可從增加旅客 數、延長旅客停留時間以及增加旅客的整體消費三種方式來獲得。該研究亦提出要提 升觀光利益的一個補充方法,便是把當地的「餐飲」與觀光連結起來。

以台灣而言,餐飲美食正是在亞洲各國中最具競爭優勢觀光項目,也是最能吸引觀 光客來台旅遊首要因素(鄧安琪,2006),談及台灣方興未艾,在海洋資源之使用上 具有藍海意義的遊輪產業來看,學者即提供:建立24小時旅遊服務中心、提供完整的

5

郵輪物流服務、邀請國外郵輪經營者檢查專項資源,並與亞洲其他國家進行跨國性的 政府單位合作,並針對不同年齡與世代的喜好規劃並開發獨特的旅遊資源 (Chun-An Chen, 2016),其間美食自然為其中重要的體驗。

針對日本來台觀光之旅客進行研究,其間餐飲消費體驗不僅會影響整體旅遊體 驗,也會影響旅遊行為意圖(劉元安、詹佩文、蘇文瑜,2008)。

以台灣而言,台灣以美食著名,其中飲食平民化的夜市小吃,向來被認為是旅客 認識台灣文化的重要媒介(陳貞吟,2011)。不只象徵著實的庶民文化,同時也展現 地方特色與歷史,不僅帶給遊客獨特的感官體驗,也具有無形的情感價值,即能幫助 觀光客感受台灣的特有精神與文化。陳貞吟、孫妤鑫,(2008)從消費者觀點,以方法 目的鏈模型 (means-end chain) 探索三十年以上傳統小吃在遊客心目中的價值,發現遊 客認爲傳統小吃具有「美味」、「懷舊」、「滿足」、「堅持」與「傳承」等核心價值,而 之所以形成這些價值的原因來自「真材實料」、「古早味」、「地方特產」、「歷史悠久」、

「名聲遠播」等小吃特性,而這些特性讓遊客產生的內心感覺有單純的慕名而去、也 有爲了感受地方的獨特性、或因爲喜歡或常去而形成的地方情感、甚至形成非他不可 的執著感(陳貞吟、孫妤鑫,2008)。

以各旅遊景點而言,韓秀利(2012)針對北台灣之著名觀光聚落九份,進行研究 發現以觀光環境重點在於自然資源觀光、利益回饋及資源永續經營特殊旅遊型態。做 為要吸引遊客不斷前來的景點,文化資產的保護和觀光發展有著密切的合作互動,要 有文化吸引點、自然吸引點、活動吸引點、遊憩吸引點、娛樂吸引點。遊客不僅是追 尋一種全新經驗,還要尋求解說員及觀光經營者協助與指導,增進對當地文化深刻了 解。

二、研究動機

Ritchie 及 Zins (1978) 指出,食物是文化旅遊的一部分,食物代表地方文化。而如 Humphrey 及 Humphrey (1991),Martens 與 Warde (1997),Hjalager 及 Richards (2002)

6

Hall, Mitchell, & Sharples, 2003; Long, 2004)。近幾年的相關研究發現,目的地飲食意象 與遊客滿意度以及重遊有正向的關係 (Lertputtarak, 2012; Ling, Karim, Othman, Adzahan,

Hall, Mitchell, & Sharples, 2003; Long, 2004)。近幾年的相關研究發現,目的地飲食意象 與遊客滿意度以及重遊有正向的關係 (Lertputtarak, 2012; Ling, Karim, Othman, Adza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