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早期語言能力的發展

二、 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表示,要提升孩童的「知識競爭力」,必須從小開始培養閱讀習 慣,於閱讀中找尋學習的樂趣,並大量累積智能,期盼建立幼兒終身學習的概念(曾志 朗,2000)。大多數人認為幼兒在還未接受正式讀寫教育之前,無法發展閱讀活動。然 而,閱讀活動從嬰幼兒出生即開始進行,經由幼兒期的學習,就能夠影響著神經網絡的 形成,而神經的網絡連結越發達,突觸連接越密集,觸類旁通的機率越高(洪蘭,2002;

陳燕惠,2010;齊若蘭,2002)。因此,為促進幼兒神經發展,應鼓勵幼兒大量閱讀。

幼兒在兩歲半時就能複述他們喜愛的圖畫書,閱讀為基本能力也是學習的基礎,早期閱 讀有助增進幼兒的認知發展、促進語言的發展、啟發創造力及想像力,當幼兒擁有閱讀 能力,才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且透過閱讀學習便能夠輕易掌握資訊,成為新時代的知 識人(王慕瑄,2006;陳淑琴譯,2005)。王瓊珠(2002)及路喬甯(2010)指出幼兒 大量的閱讀是能夠提升閱讀能力的不二法門,透過與成人分享閱讀,並接受成人的帶 領,幼兒有機會模仿閱讀的方法,培養對閱讀的趣味性及增進閱讀量。

Goodman(1986)發現,大約 60%的三歲幼兒與 80%的四至五歲幼兒能夠閱讀環境 中各種文字,也能夠知道文字具有傳達訊息的功能,並能說出常見的物品,例如:聯絡 簿、信件。簡而言之,幼兒在環境中常接觸的商家招牌、條碼標籤、廣告傳單、交通號 誌乃至普遍可見的圖畫書,皆是閱讀材料及文字。由上可知幼兒正確閱讀前,已學會許 多閱讀行為,而閱讀行為並非一定要透過正式的教導才能進行學習,而是於實際有使用 閱讀的自然情境中產生學習,例如:家庭、社區與學校生活,此種讀寫行為雖尚未完全 具備傳統書寫語言的特徵,但仍被視為真正閱讀和書寫的行為,閱讀行為發展是緩慢而 自然發展過程。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研究顯示,三至八歲是建立幼兒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而八歲 前則是幼兒吸收文字知識的關鍵時期。五歲更是幼兒對書寫語言最感興趣的年齡,若從 進行閱讀活動,對日後閱讀習慣皆有顯著影響,曾有相關研究指出幼兒五歲時的閱讀發

展能夠有效預測幼兒在七歲時的閱讀能力表現(林武憲,2001;吳凱瓴,2009;Weinberger, 1996)。如果在早期對閱讀發生困難的兒童,日後的讀寫將會落後其他幼兒,也將影響 幼兒對讀寫方面的態度,沒有閱讀經驗的幼兒進入一年級就讀時,通常會落後一般幼兒 四到六個月,因此,對老師教學內容較難以理解(王珮玲,2006;陳淑琴譯,2005)。

例如:閱讀障礙的兒童,進入一年級後因未具備基礎的閱讀能力與經驗而影響學習,因 此可知閱讀能力是幫助學童理解教師教學內容,進而成為早期閱讀者的基礎能力(蔣姿 儀、駱明潔、阮淑宜、魏美惠、林珮伃、謝瑩慧、謝明昆等,2012;Snow, Burn & Griffin, 1998)。

研究發現二至四歲幼兒在閱讀圖畫書的歷程由為圖畫書命名至評論圖畫書,最後發 展成有策略性的閱讀(汪榮才、汪宇琪,2007;Suzby, 1985)。而五至六歲的幼兒在閱 讀熟悉的圖畫書時,會試圖讀出文字的語音以建立文字和語音間的關係;李連珠(1992)

的研究結果顯示,國內三到六歲幼兒未接受正式書寫語言,但對中國文字的概念也能夠 逐漸的產生,且對語言代表的各種意義有所興趣。閱讀並非是辨認單字的過程,而是一 種理解故事過程,因為故事並非是字與字的組合,而是讀者和作者掌握語言複雜運作及 文章方式,讀者才有可能理解文章(洪月女譯,2005)。而幼兒閱讀相關研究顯示,幼 兒的口語發展和接觸的圖書經驗多寡有其關係,意即閱讀可以幫助幼兒語言的發展,並 且瞭解周遭世界的意義,最終將帶領幼兒超越原有的語言能力(張鑑如,2002;游雅玲,

2005)。

Goodman(1986)提出閱讀並非辨認單字,而是種理解文章的過程。因為文章不單 是單字的組合,且讀者和作者需掌握複雜的語言運作過程與文章方式,而幼兒的語言素 養與語文經驗多寡成正面相關,亦即幫助一般學齡前幼兒理解生活周邊的意義,閱讀行 為特徵顯示,發展中的幼兒會開始對書本有一定的興趣,爾後再以各種方式主動探索,

建立多元閱讀能力,例如:念故事書或者接觸充滿文字的環境,幼兒便會對書本、字彙 及書寫有更多的認識,而閱讀語言能夠引領幼兒超越原有的階段。黃瑞琴(1993,1997)

將閱讀行為發展分為三階段,分別為(一)萌發的讀者(emergent reader);(二)早期 的讀者(early reader);(三)流暢的讀者(fluent reader),三個階段都有其閱讀行為特 徵,參見表2-2-3:

2-2-3 幼兒閱讀行為發展特徵表

階段名 閱讀行為特徵

(一)萌發的讀者

(emergent reader)

1. 有興趣拿取手上的書本。

(early reader)

1. 瞭解文字是有意義的。

(fluent reader)

1. 閱讀的能力建立在前階段之上。

2. 能夠處理文字的細節。

3. 能夠閱讀各種形式的文字,例如:散文、詩詞。

4. 能以合宜文字形式進行閱讀。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自黃瑞琴(1993,1997)。

Sulzby(1985)指出幼兒階段初期,為閱讀和書寫累積的時期,在此時期學者認為 並非不是準備閱讀之階段,而是讓幼兒轉變具閱讀能力的過程,探究幼兒閱讀喜愛的圖 畫書時,呈現的閱讀行為類型可分為四階段11 個類別。而國內研究楊怡婷(1995)以 零到六歲幼兒為對象,探究其閱讀圖畫書呈現的閱讀行為,結果發現幼兒的閱讀行為可 以分為三個階段八種類別。研究者將學者對幼兒閱讀行為的分類整理彙整如表2-2-4:

表2-2-4 閱讀行為發展階段與類別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自汪榮才、汪宇琪(2007);陳燕惠(2010);黃瑞琴(1997);

楊怡婷(1995);Sulzby (1985)。

綜上所述,幼兒閱讀發展是持續進行,並具有明顯行為特徵,可幫助我們理解幼兒 閱讀行為。研究者將幼兒的閱讀行為特徵,主要以Sulzby(1985)四階段分別述說幼兒 閱讀階段行為之特徵:第一階段:看圖,未形成故事,為年齡較小幼兒閱讀行為特徵,

主要是看圖說話,接著能注意圖畫書中的動作,並將其看成正在發生的行為且述說動 作;第二階段:看圖,用口語並形成故事,幼兒能夠將每頁圖畫當作獨立頁面,使用口 說方式述說圖畫,但還未能串連每個頁面,爾後以口語對話方式述說圖畫書,故事中會

包含許多連接詞;第三階段:看圖並用口語及書寫形成故事,幼兒以日常口語方式表達 故事內容,而且故事與書中情節相仿,接著使用類似書面語言的形態述說故事內容,並 能嘗試逐步的回憶故事;第四階段:注意文字閱讀,幼兒逐漸能夠將閱讀焦點放於他認 識的字,對於不認識的字省略不念、其他句法替代,或是需要成人協助,經過前述幾項 階段特徵後,幼兒便能夠獨立閱讀,獨立的讀出書中的字,並能夠自我糾正不賴以成人 協助,不認識的字依舊會省略不念或改變故事說法,但使用符合原意句子替代。最終,

因幼兒的識字量增加後,幼兒便能夠自行的閱讀整本故事書。研究結果也顯示,幼兒閱 讀圖畫書的行為發展先由看圖,未形成完整故事,接著看圖說出完整故事,最後試著閱 讀文字;並隨著幼兒年齡的增加,其閱讀發展行為也會越成熟。此研究並發現,幼兒閱 讀行為受閱讀興趣及頻率的影響,幼兒閱讀興趣越高,閱讀行為階段也將越高,由此可 知閱讀對幼兒之重要性(楊怡婷,1995)。

學者Chall(1983)所提出的「閱讀能力發展階段論」,他認為閱讀應從零歲開始談 起,因為從零歲開始到成人的閱讀發展,閱讀行為會產生質與量上的變化,從出生到成 人的閱讀發展可以分為六個階段:早期閱讀識字階段(early literacy or pre-reading);正 式閱讀期(decoding or initial reading);流暢期(comfirmation and fluency);閱讀學習期

(reading for learning);多元觀點期(multiple viewpoint);建構與重建期(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參見表 2-2-5。

本研究之個案對象於研究期間為五歲幼兒,幼兒正處於前閱讀期的階段,需要以具 體事物幫助思考學習,閱讀的教學重點在於培養幼兒學習喜歡閱讀培養閱讀習慣,把握 閱讀的關鍵時期,培養幼兒靈活善用各種閱讀策略增進閱讀理解之討論技巧。

2-2-5 閱讀能力發展分期表

2-2-5(續)閱讀能力發展分期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資料自Chall(1983)。

由上表可知從學前到國小階段閱讀發展的過程中,幼兒先學習如何閱讀(learn to read),接著發展閱讀的知識與技巧,再透過閱讀能力進行各學科領域的學習(read to learn)。因此,閱讀能力是奠定學習各學科領域知識的基礎。

(宋慶珍,2005;蔣姿儀等譯,2012;陳淑琴譯,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