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質性研究認為研究者本身即為資料蒐集之研究工具,長時間親自進入情境中觀察,

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訪談,廣泛蒐集各種不同管道的研究資料,經由研究者蒐集、整理、

歸納、統整等步驟,逐步分析及詮釋文件資料,以瞭解研究對象之內在觀點(林淑馨,

2010;葉重新,2001;潘淑滿,2003)。因此,研究者本身所擁有的知識背景、長期的 經驗累積,皆為進行研究前的基本訓練,而專業知能與素養則對研究品質及研究真實性 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本章就研究者學習背景、訓練及資料蒐集方法分別說明如下。

一、 研究主題相關知識層面

研究者於研究實行前,大量閱讀與本研究主題相關之書籍、研究期刊及碩博士論 文;並於就讀研究所期間研修各類幼教專業課程,其中包含「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理論」、

「幼兒發展研究」、「當前幼教問題研究」等課程,加上教授指導與同儕間持續專業對話 下,逐步釐清研究主題。

研究者於研究實施後,充分閱讀國內外學者對於幼兒讀寫發展相關研究及發現,由 學者的研究發現中,進行理論及實務層面間探討,研究過程中適時的與指導教授進行專 業對話,皆有助於研究者分析歸納研究資料。

二、 研究方法層面

研究者於研究所時期修習「教育研究法」課程,在教育方法論課程,教授不斷訓練 研究者學習具有批判思考、瞭解各種研究方法之能力,並讓研究者對研究設計、訪談、

文件蒐集等皆有初步的概念。教授並強調研究者需具備嚴謹的態度及能力,引導研究者 多方參考相關碩博士論文,吸收他人經驗,並透過不斷討論下,增進自身研究能力。其 他相關課程讓研究者,瞭解當今幼兒教育理論與實務上情況,並且擴充研究者學術視野。

此外研究者修習「幼兒教育課程發展理論」、「幼兒發展研究」、「組織領導理論與幼

教實務」、「幼兒家庭與社會」、「親職教育專題研究」等課程,多門課程的期中及期末作 業也訓練研究者運用研究法之概念,研究者實地進行訪談及觀察做成研究報告,研究者 透過不同的專業課程學習,進而培養研究者背景知識並增進研究者之研究能力。此外,

研究者於研究所期間閱讀許多方法論相關參考用書,充實研究者對質性研究方法之概念 及素養。研究者並透過理論的閱讀、知識的理解、實際研究方法的練習,加上與指導教 授的專業對話,逐漸累積自身的研究能力。透過課餘時間,研究者積極參與系所上及外 校所辦理的論文發表研討會及相關知能研習講座,也廣泛閱讀質性研究相關書籍,期許 自己能將幼兒教育相關理論與實務相互做出合宜的結合。

三、 實務經驗層面

研究者於大學時期曾多次至幼稚園所進行實習工作,並且曾經參與「史懷哲計畫」

前身也就是「牽牽小手計畫」,至嘉義梅山山上某國小進行低年級學童的輔導,擔任孩 童暑期夏令營輔導員;於2007 年七月份,進入臺中縣某私立幼兒園進行為期一個月的 實習,有助於培養自身實務工作之經驗。於研究所期間,研究者於2010 年八月至 2011 年二月止進行實習,至中等學校進行實習。研究者進入國立臺中家事商業職業學校幼兒 保育科擔任半年的實習教師職務,並且於當年度取得合格中等教師資格。爾後,復學繼 續於研究所就讀時,於2011 年下學期的學習期間,曾至臺中市某私立幼稚園實習兩週,

在研究者至實務中進行,見到大班幼兒對於閱讀與書寫上有其個別差異,對讀寫便更加 有探究之興趣,透過研究者有深入認識及瞭解下,也藉著實務場域的經驗,培養研究者 幼教保相關實務上能具備專業知能。

四、 研究者角色

研究者知悉身為研究者必須謹慎的判斷及敏銳地思考,該如何處理被研究者觀點並 呈現真實資料,研究者於研究中所扮演之角色皆是研究者需要多加考慮的部分(李奉 儒,2001)。當研究進行前,研究者先行對研究場域及個案家長,說明本個案研究之重

要性與研究者需要協助並配合的部分(附錄一),爾後當徵得研究個案家長同意後,告 知資料處理方式與保障其隱私原則,並簽署參與研究同意書(附錄二),雙方維持良好 的互信關係。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參與觀察方式進行自然觀察記錄,讓個案恩恩在 園內自在表露讀寫相關經驗,並輔以文件蒐集方式收集研究相關資料,爾後各項資料加 以整理並分析,以期資料呈現客觀性及真實性。此外,為避免研究者主觀偏見對研究造 成影響,研究者將透過多元管道蒐集資料與同儕及指導教授持續討論,使研究者兼具資 料蒐集與分析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