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維高斯基的社會建構學習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建構主義的語言學習觀

二、 維高斯基的社會建構學習論

維高斯基提出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 theory),「文化」一詞簡而言之是能夠傳 遞給下一代思考方式,包含價值、信念、習俗和社會團體技巧。兒童發展也是由社會互 動(social interaction)及文化的角度觀點出發,幼兒在真實活動與社會互動,能夠習得 思考方式和適當的表達,為幼兒語言發展之必要條件(李美芳、黃立欣譯,2009;劉惠 美,2006)。維高斯基強調語言的社會性,主張由社會互動的角度出發才能瞭解人類認 知發展之歷程,語言能力除了能夠增進社會行為的發展、並且形成自我概念,以及促進 幼兒的智力發展(王筱如,2010;谷瑞勉譯,1999;李維譯,2007;吳金香等譯,2009;

黃慧真譯,1994)。

(一) 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幼兒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提出的「近側發展區」之概念,對學習和發展的關係提 出新看法,主張幼兒的認知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其一為實際之發展層次,幼兒能力能夠 獨力解決問題的層次;其二為潛在之發展層次,為幼兒藉由他人的協助或能力較佳的同 儕支持後,進而能夠解決問題(吳金香等譯,2009)。

(二) 鷹架作用(scaffolding)

他人或同儕支持與協助又稱為鷹架作用,這兩個層次間的差異便是維高斯基所謂的

「近側發展區」範圍,藉由此區的鷹架作用以提升學習能力。成人或是年紀較長的幼兒 能夠提供年幼的幼兒鷹架的協助,而幼兒需要依賴他人協助,使近側發展區往更高的層 次發展,經由他人協助使認知內化後,透過建構與回饋的過程之中,幫助幼兒發展獨立 解決問題的能力(李長燦,2003)。幼兒語言發展與學習也能以近側發展區的概念說明,

幼兒經由成人或能力較佳的同儕為語言活動架設鷹架支持後,例如:他人協助幼兒進行 語言問答遊戲及平日社交活動,幼兒便會嘗試使用欲表達的言語並建立合邏輯的思考模 式,幼兒對語言的理解也藉由他人的協助而有所提升(王珮玲,2006;吳金香等譯,

2009)。

(三) 社會學習理論支持語言發展觀點

根據維高斯基的觀點,與學習有關的經驗都必須具備社會意義,幼兒的社交生活不 僅影響認知概念及思考方式,問題解決能力與邏輯推理方法也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當 幼兒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透過成人或同儕提供假設與有效回饋推展心智歷程,協助幼 兒完成操作活動。根據維高斯基的理論,在社會情境下幼兒較容易發展心智歷程,學習 成人與同儕使用的社會語言,也是社會學習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李維譯,2007;蘇 建文譯,2002)。維高斯基也相信幼兒經過表達與討論後,才能夠理解一個新的概念,

成人提供語言刺激的經驗,能夠幫助幼兒對概念上的學習;而語言是學習不可或缺的工

具,可以用來描述新的學習情境,並且釐清問題的本質並建構解決問題的整體結構。當 幼兒能夠內化成人的語言刺激時,代表已經開始建構並獲得相關的知識。

再論,幼兒如何經由語言活動內化語言,語言的內化過程是經由與他人互動形成的 歷程,當成人重複語詞後,並將動作配合言語一同執行,語言與動作的搭配成為遊戲,

幼兒在獨立遊戲時,將使用同樣語言及動作(王珮玲,2006;吳敏而,1998;蘇建文譯,

2002)。

維高斯基認為人類學習語言,有三大特徵及三種內容:

1. 語言學習三大特徵。

(1) 實際操作社會活動的相關經驗。

(2) 與同儕的引導與幼兒互動的過程。

(3) 幼兒本身能夠內化社會活動所使用的動作及語言。

2. 語言學習三大內容

(1) 社會語言,使用年齡為三歲以前,目的為控制他人行為。

(2) 自我中心語言,使用年齡介於三到七歲,目的為控制自己的行為。

(3) 內化語言,孩童七歲以後使用,主要目的為引導自身思考方式和行為 模式。

五歲幼兒語言的內容正處於自我中心語言,兒童嘗試解決問題時,會發生自言自語 的現象,當解決問題的過程有阻礙時,自言自語的行為會增加,此種非社會性話語在維 高斯基的觀點中並非自我中心,而是具溝通性質對自己說的話,有助於幼兒計畫事件與 行為推演以解決問題。因此,自我中心語言於幼兒的認知發展中扮演關鍵性角色(李維 譯,2007)。

依據維高斯基的說法,認為嬰幼兒天生擁有知覺、注意及記憶能力,「示意性手勢」

(pointing gesture)為幼兒最初之語言,最初的語言表達方式透過使用手勢的比弄替代 口語語言;而示意性手勢在語言及邏輯運算前就已經出現,維高斯基指出兩歲幼兒就進

入,發現並暸解語詞符號功能的智力階段,而思維與語言也跟隨著互動交會,爾後則能 夠使用口語語言表達想法(李維譯,2007)。語言的發展透過與環境直接的接觸,而有 所發展,語言快速的成長也引發幼兒思考的大幅進步,發展出幼兒個人進行豐富的社會 互動機會,當幼兒熟悉了社會文化的運作後,就能夠以類似的對話方式與自己溝通,而 後便能夠具備人類獨有的心智能力且具高度的認知性(黃瑞琴,2003;Fang,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