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德希達對胡塞爾之意義理論的反省

第七節 內時間意識中當下的自觸發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第七節 內時間意識中當下的自觸發

幾何學的理想客體能夠在歷史中、在不同的主體之間流傳之前,必須要先能 夠在單一的主體內被重複喚起。也就是說,最嚴格意義下的主體際性早已在單一 主體內出現,亦即,在時間意識中的上一刻、此刻與下一刻之間出現,意義在每 個時刻之間傳遞的關係就如同在我與他人之間傳遞一樣。在進入到經驗世界中非 屬己的領域之前,意識如何在「我自己的」每個當下之間保有理想對象的觀念同 一性?這已然牽涉到一種關於自身與他者的問題。如果說德希達對於意義流傳的 批評是為了指出「透明的」意義流傳媒介的不可能,那麼在另一方面,他對於意 義發生的批評,則旨在說明單純、不假他求的起源之不可能。這個起源就是現象 學的聲音,德希達在說明聲音的現象學價值時就比較概括地指出:「因此讓我們 試著去質問這個聲音的現象學價值,它〔聲音〕相對於其他指意實體(substance signifiante)的高貴的超越(la transcendance de sa dignité)……我們試著去展示 這種超越只是表面的。」(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66)。相較於其他的符 號,相較於其他能夠「指向」的東西,聲音的價值與優位就在於它將主體與對象 在非經驗世界的層面緊密聯繫,現象學為了克服主體哲學傳統的主客對立關係,

必須要借助在意識中自說自聽的聲音來將主客兩者綁在一起,使得客觀性寓於主 觀性當中。但是德希達認為這種優位(也就是上引文所謂的「超越」)只是表面 的,也就是說,其實符號、空間、書寫痕跡等早已在這種表面的背後運作。

如前所述,對胡塞爾而言,當我們追溯到意義發生的起源處,最終將發現,

意義乃是透由內時間意識的活動給出其形式上的同一與統一性,因而,德希達對 於意義發生的批評亦由內時間意識的批評開始。首先,德希達認為,胡塞爾對於 指號與表達的區分預設了一個時間上不可分的、作為起源的活的當下。之所以獨 語的時候不需要指號進行運作,就在於此時意識中的那個對於含義的體驗以一種 同一且統一的方式被我們掌握。此時這種體驗並不需要像溝通語言一般,經由傳 達的功能而被我們掌握。在溝通的話語中,聽者需要倚賴符號的感性符號來傳達 說者的心理體驗,也就是我們需要一個從A 物指向 B 物的符號;而在非溝通的 獨語中,我們並不需要倚賴一個符號來傳達某個心理體驗,因為那個心理體驗本 來就是「屬於我的」心理體驗。它並不需要「經過指號的中介」(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50)來指示「另一個對象」。,而是在那個時間當下作為「同一個」

對象向我們顯現,也就是說自身對於自身而言,不需要借助符號為之指向與中介。

下面的引文可以看出胡塞爾對於獨語中不存在指號的運作的說明,其關鍵正是在 於對於意識活動的體驗這種「自身與自身的關係」的特性:「在獨語中字詞不可 能以它去指示心理活動的存在的方式運作……這些活動本身就在那個當下(im selben Augenblick)被我們體驗著。」(Husserl, Logical Investigations 1: 191)。97

97 事實上,德希達亦批評此種自說自聽的自身關係,認為此種現前域中已經隱含了一種非現前 者,即一種「作為間距的觀看」,詳見下一章的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3

在此我們特別關注於上引文中的「在那個當下」這個時間副詞,此時在我們 意識中被掌握的體驗不但本身是「同一個」體驗,並且這同一個體驗是在「『同 一個』當下」被我們掌握(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51)。也就是說,此處 隱含的是一種絕對不可能被加以區分開來的同一性(不管是就其本身進行區分或 是在時間上進行區分)。在這樣的同一之下,這個體驗不需要經由其他對象的「代 理(proxy)」而被掌握,它並不需要借助別的東西來指向「它自身」。獨語時的 體驗作為一種自我現前之物,必須來自於在時間上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51),一個不可分割的當下,因為如果這個體驗 的出現的時間點分裂為兩個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要仰賴一種符號去聯繫這兩個 時間點,也就是從時間點A 指向時間點 B。

除了最本原的當下之外,為了保有時間的連續性,胡塞爾提出了滯留與前攝 兩種意識活動的模式,對胡塞爾而言,滯留跟前攝都歸屬於現前域當中,也就是 說,它們跟當下瞬間的知覺一樣都是本原的,都同樣作為現象學活生生當下的一 部份,因為唯有讓滯留、當下與前攝三者同屬於現前域中,才能保持時間的連續 性。然而,根據德希達的批評,問題在此產生:就現象「被給予」的方式而言,

滯留跟知覺的活動是不同的(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55)98,滯留發生的 時間點已經在活生生當下之後,並且其被給予的內容是剛剛知覺到的內容的一種 留存,所以滯留不可能與知覺「同樣本原」。但是德希達指出,為了保持時間的 連續性,胡塞爾只好放寬「當下」的界線,將滯留跟前攝都納入當下的範圍當中

(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57)。並且,基於現象學對於現前的價值的需求,

胡塞爾又主張滯留(初級記憶)與回憶(次級回憶)是絕對區分的。回憶是把曾 經在當下知覺的體驗「再一次」喚回到當下的意識當中,因而其經驗內容並非在 當下以本原的方式被給予,但滯留是在當下把剛剛知覺到的經驗向後推移沉積,

並依然跟當下屬於同一個本原的領域。為了維持現前的價值,對於當下與非當下 的區別,或說本原與非本原的區別,這個德希達所謂的「鴻溝」就被設置在滯留 跟回憶之間(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58)。

因此,根據獨語論證對於當下的同一與統一性的要求,滯留、當下與前攝必 須成為一個不可分的連續整體,但此時就不可避免地將非知覺、非現前的滯留與 前攝一併劃入本原的領域中。胡塞爾的困難即在於,滯留與前攝皆他異於知覺,

但卻必須共同歸屬於現前域當中。因而,對於德希達而言,當下不可能是簡單的

(simple)、純粹的(pure),因為非現前已經蘊含在當下當中。

活生生當下中自說自聽的聲音,不可能是一個不假他求,自給自足的源點。

德希達從聲音的自說自聽這種「自身對於自身的關係」著手,他將此種無需任何 符號中介、無需任何外在之物幫助的自我關係稱為「自觸發(auto-affection)」。

然而,這種聲音的自觸發並非無中介地在屬己的領域自行發生,而是已經隱含了 一種更為原初的分裂,也就是說,當我們以「自身對自身的同一」的方式思考的

98 參考 Edmund Husserl, The Phenomenology of Internal Time-Consciousness, 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4

時候,前一個「自身」與後一個「自身」就已經蘊含了他異性(alterity),此他 異性意味著一種「非」現前者的運作:一方面它是一種指向與替補的關係,亦即 一種「符號」的運作,而「符號」理應是被現前的價值所貶抑之物99;另一方面,

在此分裂中的兩者打開了一間距,此間距則意味著理應被還原的外在空間。德希 達指出,自說自聽的聲音在現象學中必定具有一關鍵的地位,因為正是此種聲音 才使得現象學得以說明一種既內在於主體,又能在重複中保持其同一性的自身關 係,內在於主體意味著聲音可以免除經驗性塵世(mundane)的威脅;而其同一 性的維持意味著它滿足於現象學對於理想對象的要求。作為一種自說自聽(內在 性)中的觀看(超越性),聲音就處在整個現象學的拱頂石的位置,在它的其中 一邊是經驗的領域(經驗性的指號),在它的另一邊則是超越的領域(觀念性的、

絕對普遍的理想對象),而聲音自身就處在其界限之上,成為這兩個圈中間的接 點(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68)。

但此種自身關係並非如此單純,它總已經隱含了差異,或者說,自身對自身 最近的接近性中,蘊含的是一延異的運動(mouvement de la différance)(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71)。德希達指出:「自觸發在與自身之差異(la différence

d'avec soi)中,將相同者(le même)生產(produire)為與自身的關係(rapport à soi)中,將相同者生產為非同一者(le non-identique)。」(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71)。我們要如何思考什麼叫做「相同者」?無非是要透過對於「它

跟它自身」的關係我們才能如此思考,而這樣的關係就已經使得自身必須要分裂 成兩個非同一的他異之物。德希達特別使用「生產」這個字,是因為這種自身關 係並不是任何現成事物的特性,這種現成事物的特徵就是我們可以透過它的同一 性對其進行肯認:「它是它」。而自觸發並不是此種「已經是它自身」之物的特性

(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71),自觸發並不屬於那些已經獲得自身同一性 的東西,而是「使其得以自身同一」、「使得『它是它』」,亦即,自觸發是這些事 物的發生本身,這些事物之所以成為它自身的起源,它使得自身「成其為自身(to be itself)」,因而它是關於存有的發生、生產與創新,但在此種自身關係中生產 出的,並不是同一者,而是非同一者。

更進一步,根據德希達,自觸發並不僅僅涉及自說自聽的聲音,它不僅僅涉 及表達,它並非無關乎前表達的意義,而是已經運作於意義最為本原的發生之處,

運作於任何先驗對象的發生當中。因而,我們必須再次回到意義發生的起源,回 到現象學的時間意識理論,因為即便是前表達的意義,也必須是時間性的,也必 須在時間「當中」發生(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71)。正是在此處,德希 達展示了自觸發如何是一種差異的運動。

首先,在內時間意識理論當中,一個新的當下如何發生?新的當下之意識內 容,其出現並非是「被生產的」(Derrida, Voice and Phenomenon 72),新的當下

99 在下一章中,我們將更進一步討論此種「符號」概念在德希達批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