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整理各國軍隊協力災害防救的經驗,不難發現我國災害防救工作 因各部會機關的問題,在此建議國軍加強配合地方政府實施災害防救講習,
增加聯合救災訓練,提昇救災人員知能。另外,中央政府應適度增加編列國 軍災防訓練及添置高科技裝備預算,以強化國軍救災能量,確保國家安全,
針對國軍支援災害防救任務的建議如次:
一、培養全民的危機處理共識:
(一)現代的災害是多元的,在臺灣政府的大量赤字預算公部門有限的人力、
財才下,難以達到人民災害防救的期盼,是以,建立全民國防意識,結 合政府部門、企業財團、非營利組織及每位國人的力量,在戰時保家衛 國,平時協力災害防救,方是最佳良策。
(二)此論點,「全民國防」理念必須由學校教育自「國中以下」、「高中」、
「大學」完成連貫的教育,將災害防救、工業安全等危機管理課程列入 動員教召之 3 分之 1 時數,並製發「危機處理基本能力合格證書」,納 入公、私部門「工業安全」評鑑指標,增加民間重視程度,始能建立一 個有「心」的動員組織。
(三)將國防部「後備動員管理學校」與中部災害防救中心合併,改制為「國 家危機處理管理研究院」(在全募兵制實施時,移至台中成功嶺),專 責「全民國防」、「動員制度」、「災害防救」、「社會安全」等教育 訓練,提供為軍、警、消、公務人員研究所專業進修管道。
二、建立專責危機處理機構:
(一)臺灣現行救災裝備及人力,以消防署為主,國軍主要任務投資項目,
仍以建軍備戰為主,而逐年精減的人力,使國軍的訓能、戰備人力備 受考驗,是以,建立一個專責危機處理的機構,統合有限的軍隊、消 防、警力、非營利組織及全民的機制,將危機管理體系(災害防救)、
戰爭準備及動員機制結合,發揮國家整體動員及應變能力,本研究之 建議系在全募兵下,把後備司令部移至行政院下成立「國家災害危機 管理部」。
(二)「國家災害危機管理部」併編「憲兵、警政、消防、後備軍人、營建」
等單位,藉以統合「社會治安」、「社會保全」、「民防組織」、「新 兵訓練」、「動員教召」、「全民國防」任務,落實「常後分立50 (張
50常、後分立」是將國軍地面部隊明確區分為常備與後備兩個系統,以改正既往各地面部 隊須在動員後,始具備全戰力的「常中有後」兵力結構,以因應未來戰爭型態戰鬥節奏快、
無固定戰線、無前後方之分的特質。自 93 年起,國軍本「常備機動打擊、後備城鄉守備」
理念,以「常、後分立」為導向,結合「精進案」第一階段施行,調整常、後備部隊兵力 結構,使三軍常備部隊平、戰時編裝均一致,以去除動員整備負荷,專注快反制變、機動 打擊的戰力整備。三軍地面後備部隊則移編後備司令部,統由其負責後備部隊「編、管、
選、召、訓、裝」等戰力整備事宜。資料來源: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 1/eb0231.htm。
原萱, 2006)」,並且達到精減國軍,建立一個平時災害防救,戰時動 員整備長治久安的機制。
(三)並建議國軍加強配合地方政府(消防局)實施災害防救講習,增加聯合 救災訓練,提昇救災人員知能。
三、充實防災設備及經費,
(一)災害防救之設備,應編列專款經費,區分為「災害預防」、「災害搶 救」、「營後復員重建」的相關科子目來區別,由「國家災害危機管 理部」轄屬之單位來執行計畫,全程管控災前預防、防災教育、災害 動員、災害搶救、災害搶修、災民安置、災民補助、災後復原等工作。
(二)政府往往購置裝備、設施,大都只有完成裝備申購,未適時編列適當 保養維設預算,致使裝備未能保持良好的妥善率,是以,災防裝備應 建立完成的後勤保修機制,並且配合部隊及災防演習適時驗證及實施 裝備更新汰除,以增加裝備完善度。
(三)中央政府應適度增加編列國軍災防訓練及添置高科技裝備預算,以強 化國軍救災能量,確保國家安全。
四、平戰工事結合,發揮動員能量:
(一)平時的災害救援的工事、建築、通信、醫療、交通、運輸設施,應與 戰時的災害防救體制相結合,使災害防救與軍事作戰減少重複投資,
並且發揮全民國防動員的能量,支援災害救援及軍事作戰之需求。
(二)國軍在現有人力無法滿足支援救災及擔任好守土保鄉的主要職責 時,應適度參考美國軍隊動員後備教召兵力救災的可行性,以及考量 部隊先行部署救災兵力,造成的防衛間隙,以確保國家安全。
五、建立人民強化國防觀念:
從臺灣國軍應適度向人民宣導救災任務為「支援」性質,非主要任務,
避免過度參與救災而延宕建軍備戰之本務。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分:
《災害防救法》,2010 年 8 月 4 日修正公佈。
《災害防救法》,2008 年 5 月 14 日修正。
《災害防救法施行細則》,2009 年 1 月 16 日修正。
《國防法》,2000 年 11 月 24 日修正公佈。
《國軍支援災害處理辦法》,國防部。
《國防部後備司令部辦事細則》,2008 年 1 月 04 日修正。
Augustine, N. R. ,2001,〈管理無法避免的危機〉,吳佩玲譯,《危機管理》, 頁 1-35。台北:天下遠見。(原書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crisismanagement.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0.)
LerbingerOtto,2007,「危機管理」,第六版第 1 冊,張毓芬編輯, 于鳳娟 譯,台中市:楊榮川。
MBAlib 智庫百科,2011,「判斷抽樣」,9 月 19 日,網址:
http:
//wiki.mbalib.com/zh-tw/%E5%88%A4%E6%96%AD%E6%8A%BD%
E6%A0%B7
。WeitzRichard,2008 年 1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備兵力政策」,王文 勇編,國防譯粹, 三十五(1) ,頁 25-29。
youtube,2011,《南瑪都防颱大作戰:總統駐應變中心!裝甲車進新北!五 萬國軍投入動員!》,8 月 29 日,網址: http:
//www.youtube.com/watch?v=QIYY6Fg071A。
日本氣象廳,2011,《2011 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維基百科,5 月 28 日,網址:
http:
//zh.wikipedia.org/wiki/2011%E5%B9%B4%E6%97%A5%E6%9C%AC
%E4%B8%9C%E5%8C%97%E5%9C%B0%E6%96%B9%E5%A4%A A%E5%B9%B3%E6%B4%8B%E8%BF%91%E6%B5%B7%E5%9C%
B0%E9%9C%87
。王玉樹,2011,《當年 33 死 致命路徑像「敏督利」》,蘋果日報,8 月 28 日, 網址: http:
//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628475/IssueID/20110828。
王銘福,2008,《我國派遣軍隊從事災害救援之執行現況與問題》,國立中 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王紫薇,2004,《政府危機事件媒體溝通研究-以行政院環保署處理「阿瑪斯
號貨輪油污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www.cpa.gov.tw/lp.asp?ctNode=403&CtUnit=180&BaseDSD=7。
行政院內政部消防署中央災害應變中心,2011,《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撤除 各 部會持續災後復原工作》,8 月 31 日,網址:
http://www.ndppc.nat.gov.tw/NANMADOL/index.aspx。
行政院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2011,《臺灣地區 2008 到 2010 年天然災 害損失統計》,5 月 6 日,網址:
http://www.nfa.gov.tw/Show.aspx?MID=1024&UID=1029&PID=1024
。 行政院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2011,《各縣市消防機關設置員額資料》,4 月 21 日,網址:
http://www.nfa.gov.tw/Show.aspx?MID=1024&UID=1031&PID=1024
。 行政院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11,「中央氣象局颱風警報發布概況表」, 8月 29 日,網址:
http://rdc28.cwb.gov.tw/data.php?num=2011110823&year=2011&c_name=南 瑪都&e_name=NANMADOL。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2010 年會發展策略-國家安全研究報 告」。台北市: 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國防部國軍搜救協調中心,1995,國軍搜救協調中心作業手冊。台北 市:國防部。
行政院國防部發言人室,2011,《100.8.30 國軍各部隊執行南瑪都颱風救災 工作》,facebook,8 月 30 日,網址:http:
//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00548380008488.50222.160144950715 498&type=1
。
行政院國防部,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市:國防部。
行政院國防部,2011,民國 100 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市:國防部。
行政院國防部後備司令部,2010,「災害防救課程訓練講義」。台北市:國 防部。
行政院國防部後備司令部,2011,「各種災害防救體系關係圖」,8 月 19
日,網址:http://afrc.mnd.gov.tw/ActionManagement/net_34000.htm。
伕名,2011,南瑪都擺尾倒水 恆春半島重災,人間福報,8 月 31 日,網址: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36968。 邱毅,1999,危機管理。台北:中華徵信所。
邱毅,1998,「透視危機管理的內涵」。台北銀行月刊,28 卷 12 期:32-50。
李台京,2008,臺灣地方政府,台北:三民書局。
李自立,2009,《國防部:災害防救納國防白皮書》,中央社,8 月 21 日,
網址: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12215。
吳定等人,1996,「行政學」(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頁 247。
http://thchou.blogspot.com/2009/04/sampling-methods.html。
施邦築、曾昭衡,2003,「土木水利工程與永續發展」,中國土木水利學會
//ngis.moi.gov.tw/TheFiles/journal/34/P2.htm
。
高銘志、周佳宥、陳家瑀,2010,大規模災害後災害防救法制之研究,內政
網址:
http://news.epochtimes.com.tw/7/11/9/69976.htm。
張國城,2011,《台媒:日本自衛隊救災大規模「軍人領軍」屬罕見》,中國 新聞網,3 月 18 日,網址:
http://bbs.ezbar.cc/thread-12042-1-1.html。
陳火炎、熊光華,1999,「防救災體系與計畫之資料蒐集及資料庫建立之研 究」,內政部消防署專題研究報告書,6 月 10 日,第 50 頁。
陳亮全,2010,「因應氣候變遷之防減災調適策略」,長榮科技大學編,2010 年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頁 66,台南市。
http://www.npf.org.tw/post/2/3044。
詹中原,2005 年 1 月 25 日,「兵庫宣言是臺灣全球風險治理的預警」。聯
黃季敏、張建興,2000,「我國災害防救體系之探討」,全國災害危機處理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F%8E%E9%82%A6
。 維基百科,2011,「人為因素」,11 月 8 日,網址:http:
//zh.wikipedia.org/wiki/%E4%B9%9D%E4%B8%80%E4%B8%80%E8
%A2%AD%E5%87%BB%E4%BA%8B%E4%BB%B6
。 維基百科,2011,「基礎設施」,8 月 9 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F%BA%E5%BB%BA
。 維基百科,2011,「解放軍」,11 月 13 日,網址:http:
//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4%BA%BA%
E6%B0%91%E8%A7%A3%E6%94%BE%E5%86%9B
。 維基百科,2011,「民兵」,11 月 13 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5%85%B5
。 維基百科,2011,「國際原子能總署」,11 月 27 日,網址:http:
//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9%9A%9B%E5%8E%9F%E5
%AD%90%E8%83%BD%E6%A9%9F%E6%A7%8B
。劉孔中,2009,〈災害防救法制適時改進〉,《中國時報》,A14 版,10 月 6 日。
劉紹臣,2009,〈全球暖化〉,YAM 蕃薯藤,12 月 5 日,李姿瑩、戴榮賢報
導,網址:
http://n.yam.com/view/mkvideopage.php/20091205591923
。謝正昌,2010,因應氣侯變遷之國土規畫與開發,長榮大學 2010 年全國災
Ansoff, H. I.1991. “Critique of Henry Mintzberg’s ‘The Design School:
Reconsidering the Basic Premise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2,pp. 449-461.
Ansoff,H.I. 1998. 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arton, Laurence,1993. Crisis in Organizations: Manag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the Heat of Chaos.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Pub. Co.
Billings, R. S., Milburn, T. W., and Schaalman, M. L.,1980. “A Model of Crisis Perception: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5:300-316.
Booth, Simon A. 1993. Crisis management Strategy: Competition and Change
in Modern Enterprises, London : T. J. Press Ltd.
Brecher, Michael,1978.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 Jerusale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3, no. 2-3 , pp. 5-24.
Buchan, Alastair, 1979. “Crisis Management”, cited in Coral Bell, Crisis
Diplomacy: Stategic Though in the Nuclear Age. Baltmore, Md: Johns
Hopkings.Coombs, W. T , 1999. 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ning, Managing,
and Responding. CA: Sage.
Coombs, W.T., & Holladay, S.J , 1996. “Communication and Attributions in a Crisis :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vol.8,no.4,pp. 279-295.
Deutsch, Karl W, 1982. “Crisis Decision-Making: The Information Approach”, in Daniel Frei (ed.), Managing International Crisis. Beverly Hill: Sage Publication.
Fink, Steven, 1986.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 York,
NY: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Hermann, Charles. F, 1969. “Some Consequences of Crisis which Limit the Viability of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no.8,pp.
61-82.
Hermann, Charles. F, 1972. International crisis: insight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Hermann, Charles. F, 1986. Crisis in Foreign Policy.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http://sbaweb.wayne.edu/~absel/bkl/vol23/23ak.pdf
Jackson, Robert. ,1976. “Crisis Management and Policy-Making: An Explo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in Richard Rose (ed.), The
Dynamics of Public Policy. Beverly Hill: Sage Publication.
Jonathan Wilkenfeld, Michael Brecher and Sheila Moser, ,1988. “Cri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vol.2,Handbook of Foreign Policy Cris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p.69.
Kathleen, Fearn Banks,2002. Crisis Communications: A Casebook Approach.
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Lerbinger, O. 1997. The Crisis Manager: 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Litbowitz & Beckman, 1998. Knowledge Organizations: What Every Manager
Should Know, Washington, D.C.: CRC Press.
Marconi, J. 1997. Crisis Marketing. Lincolnwood: NTC Business Books.
McKercher, Bob; Ho, Pamela S. Y.;du Cros, Hilary, 2005.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Tourism Management ,vol.26,no4,pp. 539-548。
Mitroff, I. I., & Pearson, C. M., 1993. Crisis Management:A Diagnostic Guide
for Improving Your Organization’s Crisis Preparedn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