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本論文主要是以美國總統作為三軍最高統帥,依照憲法行使軍事最高統帥權

(Commander in Chief),以及與高階將領的軍事領導與相處關係為研究對象。

西元一九四三年十二月,當時的英美盟軍歐洲最高統帥艾森豪,正在倫敦與 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會晤,希望獲得指揮盟軍在法國 西北部諾曼第地區(Normandy)的反攻行動-「大君主行動」的認可,也成為邱 吉爾口中「歷史上權力最大的人物」。25

作戰當中,艾森豪普遍受到當時各國注意的,多半是他統御與整合包括英國 籍的地面部隊指揮官蒙哥馬利(Bernard Montgomery)、海軍艦隊司令雷姆賽、空 軍司令李馬洛、美籍的第一軍團司令布萊德雷(Omar Bradley)、第三軍團司令巴 頓 (George Patton Jr.,1885-1945 ) 與 參 謀 長 史 密 斯 將 軍 ( Gen. Walter Smith, 1895~1961, 暱稱“Beetle”【甲蟲】,被艾森豪稱為「完美的參謀長」)等著名將領的 領導能力,同時這也是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願意同意並授權艾森豪擔任此一要職 的原因之一。

美國政治與軍事學界曾經研究指出,美國長期以來極為重視軍事人才的培養,

以及一位高級將領的養成教育,平日即著重於人格特質、指揮訓練與軍事素養的 陶冶,以致於「當戰事來臨時,美國已經準備好了許多優秀的軍事領導者,運用 他們的才能來打贏各個戰役」。26可見一位優秀的軍事領導者與國家穩定及戰力精 良的重要關係。因此,一位優秀軍事將領的養成教育益形重要;然而,美國憲法                                                                                                                

25 Wukovits, john. 2006. Eisenhower.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107-108.

26 Puryear, Jr., Edgar F. 2003. American Generalship: Character is Everything: The Art of Command.

New York: Ballatine Books. 1-43.

賦予總統對於軍事將領龐大的任命權限,以及極為特殊的軍隊領導關係,也構成 了美軍將領升遷的特殊現象。

事實上,美國總統的軍事統帥權,在美國南北戰爭(Civil War, 1861~1865)

期間,即已建立起了令人矚目的傳統。當時,這場為蓄奴與否而掀起的美國內戰,

美國聯邦(北方各州)面對南方各州退出聯邦;在政治上,是美國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以軍事力量對抗南方各州,實際上,也主要是北軍的格蘭特將軍(Gen.

Ulysses Grant)對抗南軍的李將軍(Gen. Robert Lee)之間的軍事戰爭。27在軍事 力量對抗的背後,總統軍事統帥權的運用,殊值探討。

因此,本文也將對於美國憲法上各個時期的總統統帥權,包括南北戰爭以降,

至於近代的第一次大戰(World WarⅠ)、第二次大戰(World WarⅡ)、越戰(Vietnam War),以至於雷根總統的小規模用兵時期及布希總統的大規模用兵時期,做出整 體化的分析與全面性的探討。28

按照各國的軍事法制,將領的升遷除了戰時以作戰軍功升遷之外,平時多半 有嚴謹的考核制度。美國既擁有特殊的將領升遷體制,又有十分成熟的將領養成 教育,這一特殊的制度現象,成為本文希望探討及研究的對象。同時,美國總統 既可以按照「主觀」的需要,以及將領本身的條件與能力,大舉拔擢、晉升,則 一位美國總統,其平時與高階將領(包括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各軍種首長,以及 各海外司令部的軍事首長們)相處的關係為何?如何考核這些軍事首長,以便在 需要時可以給予擢升?這些,都是十分有趣而值得探討的議題。

我國在過去這些年來,曾經因為高階將領的晉升與任用等問題,備受社會各                                                                                                                

27 Gleeson, David T. & Simon Lewis, ed. 2014. The Civil War as Global Conflict: Transnational Meanings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4-31.

28 Anderson, David L. ed. 2011.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Vietnam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93-120.

界質疑,對於國軍的形象,也斲傷甚大;其中不乏「賣官鬻爵」的醜聞,也大舉 損害國軍的戰力與士氣,作者認為,在現代民主國家當中,如果擔任一國元首與 最高統帥者,竟是苟且貪污、畏縮敗壞之輩,則全國與全民都應該為其錯誤的民 主選擇,付上責任與代價。但是,如果是一個國家的體制、制度設計或人為的運 作,出了問題,則就應該在制度上下工夫,彌補(或挽救)其闕漏。

作者為軍職出身(自入伍服役軍旅 34 年,業已於前【103】年 11 月以軍職最 大年限退役),對於國防軍事之相關議題,本就具有極大興趣,也是作者歷年來 從事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回憶自碩士班求學開始,即對於國際政治、各國 政府、民主體制、政治哲學、政治社會學,乃至公共行政等領域,著有興趣(碩 士論文並且以「美國總統與文官制度」為主題撰述);此後在實務工作的經驗(國 防法制與戰略研究)上,則漸漸鎖定於軍事學術的領域。從具體的研究與撰述中 發現,我國的國防體制、政策與轉型,並非缺乏理念與人才,而是缺乏前瞻視野 與貫徹落實;這其中,尤其需要正確地去瞭解各國體例,並且全面研究、參考,

採取正確的做法,將國防戰略人才的研究成果,落實成為政策,並且有決心、有 毅力與膽識地去執行。

本論文藉此希望經由對於美國總統軍事統帥權的詳細研究與討論,將可對我 國的相關體制與經驗,發揮重要的借鑑與影響作用;同時,美國總統與政府的相 關體制,並非全然理想,我國在參考與仿效的學習過程中,要能夠建立起符合我 國國情與需要的制度,並且廣為周諮博議,使我國在相關議題的討論與改革上,

能夠更臻理性與完備。因而,對於總統的執政與換屆,能夠有一套因循與尊重(並 且防弊)的體制,使得我國總統並不因換黨、換政府,甚至因換人的因素,而使 國家體制受到戕害。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