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前

美國從「獨立戰爭」(The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1775~1783)開始,

當時即對於美國在新大陸所應擁有的武力及抵禦外侮的需要,著有討論。50直到「南 北戰爭」(The Civil War, 1861~1865)時期,林肯總統基於軍事上的需要,開始有 系統地運用總統的軍事職權,更形成針對總統軍事統帥權的諸多研究。

美國的獨立戰爭,堪稱為美國建國初期最重要的一役。戰前,美國各地由於 對英國政府的高壓統治及利益傾軋的不滿,陸續發生「波士頓屠殺事件」(Boston Massacre, 1770)51及「波士頓茶黨事件」(Boston Tea Party, 1773)52等反抗行動,

加深英國政府與美國殖民地人民的緊張關係,導致英國政府加強派軍,並與殖民

(James Madison)、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與傑約翰(John Jay)等開國元勳的提倡。See Hamiltom, Alexander., James Madison. & Jon Jay. 2014. The Federalist Paper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pp.363-365.

51 發生於西元 1770 年 3 月 5 日的「波士頓屠殺事件」,起因於當時派往美國波士頓維持秩序的英

國紅衫軍,與當地人民爆發衝突,英軍開槍擊斃5 名群眾,導致殖民地發生叛亂;事後,美國總

統亞當斯(John Adams)與《獨立宣言》共同起草人潘恩(Robert Paine)雖然參與審判,卻挽回 不了走向軍事尋求獨立的革命。See Kjelle, Marylou M. 2013. The Boston Massacre: Foundations of Our Nations. Minneapolis: ABDO Publishing Company. 4-13.

52 西元 1773 年,英國國會頒布《茶葉法案》,特准東印度公司壟斷殖民地的茶葉買賣,引起輝格 黨(Whig Party)、茶葉商與部分走私客的聯合抵制;12 月 16 日晚間,號稱「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

的群眾,偷偷潛入東印度公司的船上,將多達342 箱茶葉,悉數倒入海中,引起大譁,終致殖民 地走向獨立。See Allison, Robert J. 2007. The Boston Tea Party. Carlisie, Massachusetts:

Commonwealth Editions. 38-46.

南北戰爭時期,美國聯邦政府的林肯總統(President Lincoln)擔任北軍統帥,

下轄包括史坦頓(Edwin M. Stanton)、葛蘭特(Ulysses S. Grant)、薛爾曼(William T. Sherman)及麥克里蘭(George B. McClellan)等主要將領;南軍統帥則為戴維 斯(President Davis),任用包括李(Robert Lee)、賈克遜(Thomas J. Jackson)及 史都華(James E. B. Stuart)等重要將領,對抗北軍。此時,所謂軍事統帥權的行 使,開始有系統性的慣例與討論。這其中,最值得觀察的事件,當然包括林肯與 戴維斯兩位領導者本身的政治與軍事主張、對於將領的指揮任用,以及在歷次的 主要戰役,例如「安提坦戰役」(又稱「馬里蘭會戰」【Maryland Campaign】)、「蓋 茨堡戰役」(Gettysburg Campaign)及「維克斯堡戰役」(Vicksburg Campaign)等 戰事當中的指揮與任用,將在本章中有所述及。

然而,在政治與軍事的分類上,當時的北方政府(美國聯邦、美利堅合眾國)

與南方政府(邦聯政府、美利堅聯盟國)並非是處於同一地位上;南方政府被北 方政府視為是「叛軍」,也不承認其合法地位。而戰爭結束後,領有南方部分州的 南方政府,也的確因而瓦解,從而使得美國聯邦政治制度得以維繫,也不致走上 分裂的地步。因此,在軍事統帥權的分析上,仍將以聯邦政府的林肯總統及其統 帥權的行使,做為主要分析對象。53

美國的南北戰爭,歷時四年(1861/4/12~1865/4/9),是觀察當代美國總統的軍 事權力與軍事領導的重要素材。戰爭期間,美國北方(聯邦政府)的林肯總統與 南方(美利堅邦聯國)的戴維斯總統,各自任命重要將領,率軍參戰;在此之間 的軍事領導與任命關係,開啟了後來美國總統在軍事上行使職權的先河。

                                                                                                               

53 Kostyal, Karen. 2009. Abraham Lincoln's Extraordinary Era: The Man and His Tim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eographic. 95-144.

除此之外,美國總統軍事統帥權的傳統,也要述及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和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這兩次重要的全面性戰爭。在這兩次大戰當 中,美國都是從原先的「保持中立」到參戰,甚至領導主要戰役,並與世界主要 國家,結成聯合陣線,最終擊敗侵略國家,贏得戰爭勝利。

在第一次大戰(1914~1918)當中,美國在任總統是威爾遜(President Woodrow Wilson),也是當時戰後「十四點原則」(Fourteen Points)的主要倡議者。54威爾遜 總統對和平的堅持,一如其對於足以代表其時代環境的「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

的堅信一般,相信藉由不輕啟戰端、維持和平繁榮,以及透過國家機制的努力,

可以為現代國家社會帶來進步和繁榮等。在威爾遜的總統第一任期(1913~1917),

他極力避免美國參加大戰;但在第二任期的競選當中,卻必須要求已經無法避免 戰事的美國上下,能夠「遠離戰爭」(out of the War)。威爾遜發行公債、籌資成立 戰爭基金、設立「戰爭工業委員會」(War Industry Board)、反對「反戰運動」,並 且改善美國軍人待遇,並在第二任期就任後,立即提請國會對德國宣戰(1917/4),

並且贏得戰爭。

美國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歷經小羅斯福總統(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與杜魯門總統(President Harry S. Truman)兩任主政,並在西元 1945 年擊敗軸心 國(小羅斯福於同年 4 月 12 日去世),贏得大戰勝利。羅斯福領導的美國,經歷

「珍珠港事件」(Pearl Harbor Incident, 1941/12/7),被迫參戰,與世界主要國家如 中、英、法、蘇等,結成軍事同盟,合縱連橫,獲得勝利。

前述的兩次世界大戰,各有其成因與後來對世局產生的影響。然而,從第一 次大戰到第二次大戰當中,無論武器裝備的現代化、作戰指揮的系統化,以及戰                                                                                                                

54 Moore, Kathryn. 2007. The American President: A Complete History: Detailed Biographies,

Historical Timelines, Inaugural Speeches: From George Washington to Barack Obama. New York, NY:

Fall River Press. 326-329.

術觀念的巨大改變,都堪稱是人類文明在二十世紀的巨大翻轉與革新。戰爭被稱 為是破壞人類過往建設的膾子手,卻也是創造更進一步新文明的締造者,並非虛 言。著名的社會與人類學家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曾將戰爭本身及其所帶來 的影響,以「槍砲、病菌與鋼鐵」來形容人類歷史與文明社會的縮影與變化,可 說是非常傳神且生動的觀察。55

一般而言,兩次大戰與世界整體政經情勢的發展有關,也與人類環境的變化 迭有關聯。就世界各國來看,政治制度的設計與發展,不外乎滿足或解決人類實 存的日常需要、自我實現及生存進步等方面的需求與問題;然而,這些需求與問 題被滿足或解決的過程,也會產生摩擦、衝突或不足。在某些層面上,這些問題 或需求,可以以更為周延的設計,來從中解決;或是,尋求摩擦或衝突的排解、

斡旋。但是,當問題大到相當的層面(不容易解決,或是形成普遍而巨大的問題)

時,可能就必須訴諸政治衝突(如示威、抗議等政治動員),或是戰爭等方式。

任何一種政治制度,在設計上,都賦予主事者(或具有決定權的人)相當的 權限或授權,以適應環境或狀況的變化,做出正確或及時的決策,解決問題。不 過,每一次的狀況和問題,也是對既有機制與設計的考驗,可以評斷出制度設計 的適用性、優缺點與承受度,並進而做出修正或重整。這些,都可說是人類智慧 在政治制度與環境上的實際貢獻。進一步言,本論文所要討論美國總統在不同時 期的統帥權運用,也是此種制度設計下的產物。

在美國的政治歷史上,對於總統的職權設計或賦予,以及權限的擴張或限縮,

向來具有非常多的探討與論辯。一般而言,主張總統應該根據聯邦憲法授權,積 極任事,凡憲法未規定者,或是國家遇重大災變及緊急狀況者,即應主動為之;

                                                                                                               

55 Diamond, Jared. 1998. Guns, Germs, and Steel: A Short History of Everybody for the Last 13,000 Years. London: Vintage. 35-44.

或是主張應謹守聯邦憲法及權限分際,以不侵犯各州職權為主。此兩種論辯均有 Rebellion, 1791~1794, 又被稱為「威士忌起義」【Whiskey Insurrection】)56、「1812 戰爭」(1812 War, 1812~1815, 又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57及「美墨戰爭」

(Mexican-American War, 1846~1848)58等軍事行動;但是,真正大規模的軍事戰                                                                                                                

56 「威士忌暴亂」是肇因於西元 1791 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項抗稅運動所引起。當時的美國聯 邦政府通過新稅法,對威士忌酒開徵消費稅,以圖增加政府稅收,彌補獨立戰爭時期欠下的大舉 債務;然而,此舉引起賓州農民的不滿和暴動。當時華盛頓總統(President George Washington)

支持財政部長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的措施,親往賓州弭平暴亂。See Hogeland, William.

2015. The Whiskey Rebellion: George Washington, Alexander Hamilton, and the Frontier Rebels Who Challenged America’s Newfound Sovereignty. New York, London, Toronto, Sydney: Simon & Schuster Paperbacks. 207-237. of 1812: A Forgotten Conflict.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83-228.

58 「美墨戰爭」是因德克薩斯州(Texas)與墨西哥的邊界問題而起。1836 年德州宣告獨立,與之 接壤的墨西哥,不承認其獨立;美國在德州併入版圖成為第28 州之後,對墨西哥宣戰。結果,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