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节    书法辩证法与书法艺术美

一、书法艺术充满了辩证法

天下一切事物都充满了辩证法。同样,一切艺术,包括书法艺术在内,

也充满了辩证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艺术和艺术的魅力。书法 属于艺术的领域,辩证法属于哲学的范畴。

历代大书家在书写作品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书法辩证法。历代 书法理论家一代又一代地辛勤探索书法辩证法和阐述书法艺术美。

从中国书法史的全部过程来考察,由殷商时代通行的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楷书、行书,尽管书体各异,其造 型的共性也都是由点、画、线条构成单个的表意形体。点画、线条或结构单 位,在不违背表达文字意义的造型规律的前提下,具有充分的可变性与表现 力。汉字很早就具有艺术的美学因素。中国书法在从象形文字发展到抽象文 字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书法,也无论是哪一种形体的书法,都 充分显示了抽象的表现手法所具有的特殊艺术感染力,使人们得到美的感 受。就书法而论,大约有 36 对矛盾。如:顺逆、向背(揖让)、起伏、轻重、

刚柔、燥润(枯湿)、增减、险夷(夷者,安稳也)、疾徐、疏密、肥瘦、

浓淡、断续、脱接、大小、方圆、长短、欹正、巧拙、丑媚、收纵(擒纵、

聚散、合开)、钝锐、抑扬、顿挫、乖合、屈伸、首尾、仰覆(俯仰)、藏 露、虚实、曲直、远近、呼应、平侧、覆载(上覆下承)、黑白(计白当黑。

所谓“ 分行布白,当于无字处求之” 即是)等等。

书法艺术结构中的各种对比,如:疏密、长短、曲直、俯仰、轻重、点 线等等,均显示出美学价值和造型依据。

毛笔在运用中所出现的刚柔不同性能,最能说明矛盾的两个方面。刚与 柔相互依存。笔锋未着纸,笔头不发生弯曲,刚柔都不存在;笔锋一着纸,

笔头弯曲,刚柔便同时出现。刚柔又相互转化,其转化又具有多样性。

有矛盾,才生动,生动就是艺术。书法艺术美寓于矛盾统一中。诸如:

章法上有欹正,布局上有黑白,行气上有擒纵,结体上有险稳,运锋上有中 侧,方圆,藏露,风格上有内擫、外拓等一对又一对矛盾,就看书法家怎样 恰到好处地把它们统一在书法艺术美之中。

有了矛盾,还得统一。书法家的任务就是要力求做到“ 贯气而自然” 。 既入法,又出法(即所谓“ 自有法入,得无法出” 是也);既服从规律,又 驾驭规律,从“ 必然王国” 走向“ 自由王国” 。

在美术上,有“ 参差而均衡” 、“ 变化而统一” 、“ 对比而调和” 等原 理。所谓“ 参差” 、“ 变化” 、“ 对比” 就是制造矛盾,而“ 均衡” 、“ 统 一” 、“ 调和” 又把矛盾加以联系,使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反相成” , 从而产生了美感。而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在书法乃至音乐、舞蹈、建筑和各 种艺术中都普遍地被采用。如果没有虚实、强弱、显隐等对比手法的采用,

艺术的形式美,如节奏感就不可想象。

自古“ 书画同源”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文字决定的——象形字,一个 是工具(毛笔)决定的。本来毛笔字不好写,但握在我国历代书法家和画家 的手里却能产生好多珍品。他们正是充分运用这一宇宙间的根本规律,泼墨

挥毫,留下了不朽之作。

总之,书法艺术本身充满了辩证法。历代书家和书法理论家,正是遵循 并且运用了这一宇宙间的根本法则刻苦临池、精研覃思而攀登上书法艺术的 高峰的。

书法艺术如此,其它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

雕刻等莫不皆然。

在书法艺术的宝库中,书法珍品(实践产物)与书论精髓(理论结晶)

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而行。实践来自生活,

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有待我 们去深入发掘。

二、垂范久远的典型

让我们先从“ 书圣” 王羲之说起:梁武帝和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精湛 造诣和妙趣天成,曾先后给予高度的评价。梁武帝赞之为:“ 龙跃天门,虎 卧凤阙” ;( 10) 唐太宗赞之为“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11) “ 烟霏露结,

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 12) 这几句话概括地评述了王 羲之书法中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方面的优点,说明王羲之的书 法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后世论赞,亦赓和不绝。

明代解缙赞《兰亭》云:“ 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 一分太短” ,( 13) 恰到好处。古人形容美女,也有类似描绘。“ 欲把西湖比 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秾不短,纤不长,丽质天生,令人赞美。

清代包世臣赞《兰亭》亦云:“ 《兰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 。

( 14)

王羲之本人在《书论》中鲜明地揭櫫其审美情趣和艺术主张。他说:

每书欲十迅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 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

可见右军在其艺术实践中深谙辩证法之理。

“ 迅急” 是书写时的节奏。曲直、藏出、起伏,则是一对对矛盾。而单 调、千篇一律,“ 状如算子” ,“ 不是书” ,就失去了艺术的特征。

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认为整个宇宙的美就在于它的多样统一。他说:

这个物质世界如果是由完全相象的部分构成的,就不可能是美的 了,因为美表现于各种不同部分的结合中,美就在于整体的多样性。(15)

艺术和谐,正是要求形式诸因素的多样统一。如《兰亭》中有“ 之” 字 二十处,波磔撇捺,互不相同,字字有特点,笔笔有新意,曲折多姿,引人 入胜。

王羲之的儿子献之的字是“ 既雄且媚” 。雄是刚,有如山岳鼎峙,雄镇 一方,是静态;媚是柔,媚化为美,是动态。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富于艺 术魅力。羲、献父子各领风骚,各擅胜场,千古奉为楷模。

但不管怎么千变万化,终不失法度。( 16) 熊秉明先生对此也有精辟的论 述。他说王羲之的字:

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比,也有谐和;有情感,也有明智;有法 则,也有自由。( 17)

这既是公允的评价,又是热情的讴歌。

王羲之的骨鲠、正直、萧疏、淡泊、识鉴、高远都寓于楮墨尺素之间,

都寓于这一灵活迁变的技巧之中,人与书,道与艺,殆不可分。他真不愧是 穷变化、集大成“ 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 (赵孟頫赞语),独步千载的

“ 书圣” ,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书法辩证法的杰出代表。

试再以张旭、怀素、颜真卿、苏轼、米芾、王铎、郑板桥等人为例:

张旭草书《肚痛帖》,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的 思想感情的高度艺术境界。今人钟明善说:

他写的字用笔的顿挫使转,刚柔变化,内擫外拓,千变万化,神采 奕奕。他的字有音乐的旋律,诗的激情,绘画的笔情墨趣。( 18)

真是出神入化,挥洒自如。

相传怀素有《草书歌》歌云:

含毫势若斩蛟蛇(龙),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 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峰)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 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

按此歌恐非全出于怀素手笔,其中真伪掺杂,可能有后人增益者。姑全 录以供参考。

五代释贯休《观怀素草书歌》是一篇分析草书辩证法和草书艺术美的佳 作。他认为:怀素草书,动中寓静,静中寓动,动不失规矩,静不失变化,

奇无不可,正无不可,完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所谓“ 东却西,南又北,倒还起,断复续” ,上下左右,有呼有应,大 大小小,断断续续,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通篇稳定和谐,别具一格,

美不胜收。怀素《自叙帖》写得活泼飞动,笔下生风,舒缓飘逸,从容不迫。

它既是狂怪怒张笔墨飞舞的狂草书,又是“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 宜” 的抒情之作。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怀素狂草似抒情诗、交响乐、霓裳羽 衣舞。李白赞怀素诗云:“ 吾师醉后倚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 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醉后提笔,纵横驰骋,似有神助,收到了意想不 到的神奇效果。

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不管怎样狂放不羁,怎样奔腾飞动,千变万化,终不 失法度,正像孔子所说:“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们多年临池,上 下求索,“ 自有法入,得无法出” ,中间当经过艰苦而漫长的过程。

“ 颠张醉素” ,有如双峰并峙,真不愧为书法艺术大师。

颜真卿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变法大师。颜体楷书是楷书革新定鼎之体。(19)

他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写得“ 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

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 。( 20) 今人沙孟海先生说:“ 论到唐以后 的书法,只有颜真卿变化最多,最神奇。” ( 21) 苏东坡评赞颜真卿有云:“ 诗 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尽天下之变,天下之 能事毕矣” (《东坡题跋》)。诸家评赞,均非溢美。

颜真卿不仅“ 完成了楷书变法大业” ,而且还“ 倡导了行草变化” 。( 22)

继《兰亭》之后,被誉为“ 天下第二行书” 的《祭侄季明文稿》(简称《祭 侄帖》),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种最具有抒情意识的盖世之作,为我们留下 了超完美的感情留注与起伏变化的珍贵痕迹。( 23) 人们通过线条的疾徐轻重 和空间距离的大小张弛的种种变化,可以默察到颜真卿书写此文时内心的悲 愤、激昂、沉痛、缅怀的情绪起伏。近人马宗霍所著《书林藻鉴》一书引王

文治论书绝句,其中有“ 间气中兴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 。

作为“ 宋四家” (苏、黄、米、蔡)之首和一人独擅“ 四绝” (诗、文、

书、画)的苏东坡,是一位“ 直可比侔达・芬奇,实为不可多得的奇才” 。

( 24) 黄庭坚对他评价极高:“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 本朝善书,自 当推为第一” 。东坡对杜甫“ 书贵瘦硬” 的主张曾提出异议,他曾自诩地说:

( 24) 黄庭坚对他评价极高:“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 本朝善书,自 当推为第一” 。东坡对杜甫“ 书贵瘦硬” 的主张曾提出异议,他曾自诩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