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八节    清代的绘画

清代(1644—1911 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末一个王朝。清初画坛受董其 昌影响,文人绘画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最高统治者是满族贵族,强烈的民族 矛盾促使文人画家中分离出一批遗民画家。中期由于政权巩固,宫廷绘画得 到发展,但因思想控制严厉,社会矛盾加深,绘画中也出现了异端,隐晦曲 折地表达了士大夫阶层的愤懑和不安。晚期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外来文 化也影响到画坛。随着清帝国的崩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新的思潮 猛烈冲击着封建旧文化,中国绘画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 四僧” 和遗民画家

中国历史上曾经两次出现过所谓的“ 遗民画家” ,一次是元初,代表有 郑思肖等;第二次便是清初,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文人画发展与异 族统治相结合而产生的。清初遗民画家人数之多、声势之大、影响之远,在 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其代表人物除“ 四僧” (弘仁、髡残、朱耷、

原济)外,还有龚贤、项圣谟、陈洪绶、方以智、傅山、肖云从、程邃、查 士标、梅清、徐枋、姜实节、黄道周等等。

弘仁(1610—1663 年),号渐江,俗姓江,安徽歙县人。明亡前习举子 业,侍母至孝。明亡后离家出走,入福建武夷山,可能是去参加抗清活动,

就在那里他出家作了和尚,师父是古航禅师。返歙后住西干五明寺。擅长山 水兼画梅花,山水学倪瓒,多写黄山风景。用笔清刚,墨如海色,山石层叠 多方折,则不受倪法束缚。画梅花清秀可爱,画松千姿百态,不落陈规。作 品有《黄山图册》50 幅,《枯槎短获图》、《晓江风便图》等。弘仁与查士 标、孙逸、汪之瑞一起称“ 新安四大家” (或称“ 海阳四家” )。又有汪家 珍、郑旼、程邃等均为歙人,后人呼为新安画派。

髡残(1612—1673 年),字介丘,号石谿、白秃等,俗姓刘,湖广武陵

(今湖南常德)人。青年时自己剪发为僧,清兵入湖南,曾遁迹武陵山中,

受种种磨难。后到南京,住牛首祖堂山幽栖寺。与顾炎武、熊开元等抗清志 士遗民往来,尤与程正揆过从密切。正揆,字端伯,号清鶒,曾创作《江山 卧游图》五百卷。时号“ 二谿” 。髡残为人鲠直,个性倔犟,有着强烈的民 族爱国热情。所作山水,多取黄山及南京一带风景入画,高山巨壑,叠■ 层 峦,烟云氤氲,草木蓊郁,元气漓淋,千变万化。而笔墨不事修饰雕琢,一 任纯朴自然,因而有“ 粗服乱头” 之称。主要是继承元四家特别是王蒙的笔 法,而参以荆、关之意,在当时画坛别具一格。作品有《雨洗山根图》、《云 洞流泉图》等。

朱耷(1626—1705 年),明宗室后裔,江西南昌人。明亡后落发为僧,

字雪个,别号人屋、个山等,59 岁后号八大山人,人云四字联缀类“ 哭之” 、

“ 笑之” ,寄意亡国隐痛。其弟“ 牛石■ 亦善画,签名类“ 生不拜君” ,用 意相同。朱耷心怀国破家亡之痛,有时装聋作哑,于门上大书一“ 哑” 字,

不与人接谈,有时又跑到市上去,边歌边哭,然后大笑而走。种种狂态,不 一而足。然而他的绘画却异常冷静,山水从董其昌处得笔意,意境荒寒萧瑟,

满目苍凉,曾在《为黄研旅写山水册》中题诗云:“ 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 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 语意双关。花鸟画淋漓 奇古,题诗晦涩难读。技巧上继承陈淳、徐渭大写意画法,而于水墨渗透效

果的控制运用,更加得心应手灵活自如。运笔浑园厚朴,不假矫筛。造型夸 张,越出常规,生气活泼。作品有《杨柳浴禽图》、《双雀图》、《河上花 图》等。

原济(1642—1707 年),号石涛、大涤子、清湘陈人、苦瓜和尚等。本 姓朱,明宗室广西靖江王后裔。其父代福王监国,为人所杀。他逃走后很小 就出家为僧,漫游各地。先后到过庐山、黄山、浙东一带,后到南京,晚年 定居扬州。明亡时,原济年尚幼,成年后正是清王朝巩固发展时期,因此他 的遗民意识较少,曾经到北京,与清室权贵交往,在扬州时,两次为康熙皇 帝召见,曾有诗画赞颂清王朝,因而后人多有微词。擅长画山水、兰竹。山 水初似梅清,后自成面貌。用笔纵横恣肆,奔放洒脱,不拘古法。画兰竹,

如野战,略无纪律,而规矩法度在其中。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万 点恶墨图》、《余杭看山图》、《高呼与可图》等。除了绘画创作外,在绘 画理论上,石涛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理论主张除散见于他的题画跋语中外,

集中体现在《画语录》一书中。全书共 18 章,主要针对当时画坛临摹尚古之 风,对“ 泥古不化” 提出批评。他提倡到真山水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 以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他试图运用哲学思想对画理进行精深的探索和阐述,

体现了见解的高深。《画语录》是中国画论史、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项圣谟(1597—1658 年),字孔彰,号易庵,浙江嘉兴人。明末大收藏 家项元汴之孙,好读书,不取功名,以画自隐。曾创作有三卷《招隐诗画图》

以明其志。明亡后,作品多寄托对故国江山的怀念,如《大树风号图》,画 一株古树参天而立,下一老人柱杖仰首遥望远处青山暮霭,徘徊沉吟,不忍 离去,并题诗云:“ 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

不堪回首望菰蒲。” 诗画相结合,表达出沉郁、悲愤、感伤的情绪。其它作 品有《且听寒响图》、《天寒有鹤守梅花图》等。其画风取宋人格法、元人 气韵合而用之,不受当时流派影响。

二、“ 四王” 吴、恽等正统派

“ 四王” 即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画家,同吴历、恽寿平 一起,并称为“ 清初六大家” 。四王等在绘画上是董其昌的继承者,而在政 治上则亲于清王朝,其绘画成就影响了整个清代,成为正统派画家。

王时敏(1592—1680 年),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人。出身官僚家 庭,以荫官至太常寺卿。家富古书画收藏,有此优越条件,他非常重视对古 画的临仿,特别是对黄公望的临摹学习更下功夫。其作品被认为“ 凡布置设 施,钩勒斫拂,水晕墨彰,悉有根底” 。意境则追求安闲自在,冲淡和平的 情趣。与董其昌等人称“ 画中九友” 。作品有《雅宜山斋图》等。

王鉴(1598—1677 年),字园照,号湘碧,江苏太仓人。明王世贞孙,

官至廉州太守。“ 画中九友” 之一。家亦富于收藏,追摹古人,于董、巨、

吴镇尤为着力。用笔沉着古厚,墨色浓重苍润。作品有《梦境图》、《仿北 苑山水图》等。

王翚(1632—1717 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江苏常熟人。早年家贫,

被王时敏、王鉴收为弟子。受师影响,于画极力追摹古人。但他对前人成果 的继承比较广泛,被认为是合南北二宗为一体和集唐、宋、元、明之大成的

“ 画圣” 。曾被召到宫廷,负责总体设计和绘制《康熙南巡图》12 卷巨作,

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他技巧熟练,工力深厚,临古不拘一家一法。中年以

前,笔法生动有致,晚年稍嫌习气。一生创作极其丰富,为作品最多的画家。

有《秋树昏鸦图》、《寒塘鸂鶒图》等。他有一大批弟子,如杨晋(字子鹤)

等,被称为“ 虞山派” 。

王原祁(1642—1715 年),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康熙时进士。

曾奉命鉴定皇室古书画,担任《佩文斋书画谱》和《万寿盛典》两书的总裁 官。他的绘画创作,一生追求摹仿黄公望,用笔讲究如“ 金刚杵” ,以干笔 皴擦,层层加厚,然后以赭石、花青、石青、石绿层层加染,因而他的画显 得厚重浑穆,有“ 浓而淡,实而清” 的艺术效果。作品有《辋川图》、《松 溪山馆图》、《秋山读书图》等。其弟子颇多,有“ 娄东派” 之称。

吴历(1632—1718 年),字渔山,号墨井。与王翚同乡,同时师事王时 敏,但两人政治生活态度有所不同。吴历以卖画为生,然“ 不肯向人” 。晚 年加入耶稣教会,居澳门多年。他也是师古的画家,以黄公望、王蒙为宗。

山水丘壑层叠,醇厚苍莽,晚年用干墨焦墨短皴,更为厚实凝重,人谓其喜 画“ 阴面山” ,意境新颖。作品有《横山晴霭图》、《兴福感旧图》等。

恽寿平(1633—1690 年),原名恪,字寿平,后以字行,更字正叔,号 南田,江苏武进人。幼曾随父参加反清武装斗争,失败后以卖画自给,不应 科举。初工山水,仿元人逸笔,尤得云林法,雅淡清秀。后见王翚,自谓不 能超越,耻居第二,则着力于花卉,托北宋徐崇嗣名,创“ 没骨法” 。墨与 色同时俱下,笔致超逸,蕴藉含蓄,细腻生动而清新雅丽,有富贵之态又含 野逸之情,深得上层社会的普遍赞赏,被尊为“ 写生正派” ,亦称“ 常州派” , 对清代花鸟画影响极大。作品有《锦石秋花图》、《灵岩山图》等,与恽寿 平同时的花鸟画家还有王武等。

“ 四王” 、吴、恽,出身和政治态度虽有所不同,但私人间有很好的友 谊,交往密切。作品表现了和平雅淡不食人间烟火的士大夫闲适情调,而笔 墨技法则强调无一笔无来历、受到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欢迎,被认为是山水、

花鸟画的“ 正宗” 、“ 正派” 。“ 四王” 之后的康熙、乾隆年间的王昱(原 祁族弟)、王愫(时敏曾孙)、王玖(翚曾孙)、王宸(原祁曾孙),称为

“ 小四王” 。再后的王三锡(昱侄)、王廷元(玖长子)、王廷周(玖次子)

和王鸣韶(嘉定人)称为“ 后四王” 。他们的作品,死守家法,缺乏生气和 创造性。

三、龚贤和“ 金陵八家”

南京在明末清初是画家集中之地,这是因为,南京作为明政府的陪都,

是江南的政治中心,清初遗民们多在此活动。另外,南京商业繁荣,交通便 利,古书画市场活跃,收藏家众多。靠卖画为生的画家多来此地求知音获名 望。髡残、程正揆、石涛等,都于此地成名。浙江名画家兰瑛(字田叔,号 蜨叟,善画山水人物及梅竹,落笔奇古,气象崚嶒。)和贵州名画家杨文骢

(字龙友,弘光时官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清兵至被执,不屈而死。)

都曾来南京,并被孔尚任写入《桃花扇》剧中。

都曾来南京,并被孔尚任写入《桃花扇》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