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雙語教育的教育心理學基礎

第二章 雙語教育在教育學上的基本觀點

第二節 雙語教育的教育心理學基礎

保存、多元 雙語、多元文化

浸淫型 多數語言族群 雙語,強調第 二語言

多元 雙語、多元文化

第二節 雙語教育的教育心理學基礎

實施雙語教育對學生的智力和認知能力究竟有何影響?在教育心理學上,

對雙語教育有數種不同的理論,本文簡要摘述如下:

一、平衡理論(the balance theory)

71 BAKER, supra note 57, at 215.

20

早期的教育研究支持平衡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雙語有壞處,學習單語較 佳,理由有二:第一,大腦能容納語言、知識的空間是有限的,若兩種語言共 存在大腦中的話,必須維持總空間的「平衡」,假如大腦要騰出空間來學習第二 語言,自然會壓縮第一語言的生存空間,導致學生用第一語言學習知識時產生 困惑與挫敗72;第二,兩種語言運作的基礎是分離而不相影響的(separate underlying proficiency model of bilingualism),如果學生在學校和家裡都使用西 班牙語學習,則大腦中只有西班牙語的部分被刺激到,而英語的部分就沒有被 刺激到,如此一來英語的部分將逐漸萎縮變小73

雖然平衡理論符合邏輯,也契合一般大眾的直覺想法,但新的教育心理學 研究已經推翻了平衡理論,理由有二:首先,對大腦空間有限的假定就是錯誤 的,大腦空間不僅能容納兩種語言,更能容納多種語言,學習第二語言並不會 壓縮第一語言的空間;其次,兩種語言的學習是會互相影響的,大腦認知系統 可以在不同語言間作遷移(transfer),例如老師用西班牙語教了數學乘法,學生 腦中可以自動轉換成英語來理解,而不必用英文再教一次乘法的概念74二、思想庫模式(think tank model)

思想庫模式與平衡理論不同,視大腦為一個思想庫,雖然兩種不同語言中 字詞的意思、文法特徵會有差異,但語言的熟練程度都取決於大腦中共同的語 言能力(common underlying proficiency model of bilingualism),不論雙語者使用 哪一種語言來聽說讀寫,腦中思想庫的認知運作基礎都是一樣的,兩種語言共 同刺激了思想庫的成長,進而提升學業表現,刺激其中一種語言並不會扼殺另 一種語言75。但是,如果在學生對第二語言還不熟的時候,就強迫他們使用第 二語言來學習學科,而壓抑母語,可能會影響思想庫的正常運作,甚至最後兩 種語言都表現不好76

72 BAKER, supra note 57, at 167.

73 COLIN BAKER &NANCY F.HORNBERGER,AN INTRODUCTORY READER TO THE WRITINGS OF JIM CUMMINS 130 (2001).

74 Jim Cummins, Teaching for Transfer: Challenging The Two Solitudes Assumption 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BILINGUAL EDUCATION 65–75 (Jim Cummins & Nancy H. Hornberger eds., 2nd ed.

2008).

75 COLIN BAKER,KEY ISSUES IN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172-74 (1988).

76 Id , at173-74.

21

思想庫的功能強大,可以儲存和比對兩種不同語言的文法、字彙,並在各 種情境下,精準的判斷、轉換兩種語言來與人交際,因此學習雙語者,對字義 的理解能力和語感會比單語者更好77。思想庫模式比平衡理論更正確、有說服 力,不過仍不夠細緻,因此,教育心理學上另有提出臨界理論和依存假說,能 更充分的解釋雙語者的認知發展。

圖 1:平衡理論和思想庫理論,對人類大腦接受兩種語言刺激的想像模型78

三、臨界理論(the threshold theory)

臨界理論設定了兩個臨界點,來說明雙語教育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影響。通 過第一個臨界點,可以使學生脫離雙語的負面影響,通過第二個臨界點,則可 以獲得雙語的正面效應。

兩個臨界點將雙語者的學習區隔成三個階段79

(一)第一階段──學生對兩種語言都還不夠熟悉,無法達到如本國人般的

77 Id , at173.

78 BAKER, supra note 57, at 168.

79 Id, at 171.

22

流利程度(native-like level),兩種語言的程度可能相當平衡,也可能有其 中之一較占優勢,這時只能稱為半語者(semilingualism)而非雙語者。語 言能力不足造成半語者聽課時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較差,和老師同儕的 互動品質也受影響80,故這個階段學習雙語將對認知產生負面影響。

(二)第二階段──學生的其中一種語言已達到像本國人般流利的程度,但 對另一種語言尚不夠熟悉,也就是其中一種語言居於優勢地位,此時學習 雙語對認知能力沒有好處,但也無害處,已可免於第一階段的負面影響。

(三)第三階段──學生對兩種語言都已達到如本國人般的流利程度,這個 階段的雙語學童和同年齡的單語學童相比,智力測驗的表現會更好,此時 繼續學習雙語可以促進認知發展。

許多實證研究支持臨界理論,它提供了一個框架來說明為何不同類型的雙 語教育成效不一,例如加拿大雙語浸淫課程中,對英語裔學生實施法語教學,

剛開始因為學生對英語和法語都還不夠熟悉,課業表現會暫時落後,不過一旦 他們的法語程度提升到足以理解課程內容之後,也就是通過了兩個臨界點,達 到第三階段,課業表現反而提高,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有益而無害81。然而美國 對少數族群語言學生使用弱勢的雙語教育,倘若他們英文程度一直很低的話,

就只能停留在第一或第二階段,雙語教育對他們並無法對他們產生益處82。 臨界理論的三階段效應,可表示如下圖 2:

80 Baker & Hornberger, supra note 73, at 71-72.

81 Id, at172-73.

82 BAKER, supra note 75, at 176.

23

圖 2:臨界理論示意圖。

四、依存假說(developmental 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

臨界理論並未說明兩種語言能力之間的關係,Jim Cummins 教授提出了依 存假說來補充,認為學童第二語言的程度高低,有部分是取決於第一語言的程 度如何。母語發展的越好,學習第二語言就越快上手;母語還尚未充分發展就 學習第二語言的話,因為壓抑母語,反而也限制了第二語言的發展基礎83

為何會有依存現象,必須把語言技巧區分為「基本人際溝通能力」和「學 術語言能力」,習得前者只需要兩年時間,後者因為認知要求較高、涉及複雜的 語言技巧,可能需要五到七年的時間才能精熟。雙語教育要成功的前提是,兩 種語言背後共通的認知能力必須先得到充分發展,如果學生充分熟悉母語的語 言技巧,可以他的提升認知能力,這種認知能力可以把知識遷移到第二語言的 學習上,因此持續學習母語,有助於他未來學習第二語言,也有利於他的智力 發展84

美國的過渡型雙語課程,經常因為 LEP 學生表面上英文流利,就讓他回歸 主流班級,但其實他只具備英文基本人際溝通能力,母語和英語的學術語言能

83 CUMMINS, supra note 74, at 68-69.

84 BAKER, supra note 57, at 176-77,180.

✦學習雙語對認知發展 有害處

第三階段:

兩種語言都達到流利程度

第二階段:

僅其中一種語言達到流利程度

第一階段:

兩種語言都尚不流利

第一個臨界點

✦學習雙語對認知發展 有益處

✦學習雙語對認知發展 無益處也無害處 第二個臨界點

24

力皆尚未精熟,無法應付課程的認知要求,導致課業成績落後,且從上述研究 可知,要學生在一兩年的過渡課程內,精熟第二語言(英語)的學術語言是不 可能的85

五、小結

早期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習雙語對學生的認知發展和智力有負面影響,

但新近研究已經推翻這種看法,只要選對雙語教育的方法,經過良好的課程設 計,學習雙語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反而有正面影響,甚至會超越只學單語的學 生,而壓抑母語將不利於兩種語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