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S-3-05 能認識直圓錐、直圓柱與直角柱。

S-3-06 能理解簡單直立柱體的體積為底面積與高的乘積。 (N-3-17)

從表 2-1-3 之幾何的能力指標中,發現幾何形體數量性質(如角度、

邊長、面積)的內容也放入幾何的主題,在此只針對國小各階段所要學 習的平面圖形概念與性質作整理:

第一階段(一~三年級)的內容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 的外觀,平面舖設,位置,角,水平、鉛直、平行與垂直,直線、曲線、

線段,圖形的內部、外部、周界、周長,尺規畫圓。

第二階段(四、五年級)的內容有:三角形、四邊形、圓形的構成

要素名稱、個數,構成要素間的關係、性質,角度、量角器,全等,線 對稱,圓心角、扇形。

第三階段(六年級):利用形體性質解決幾何問題,放大、縮小、比 例尺。

林秀瑾(2004)對八十二年版課程、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暫綱、九年 一貫數學領域正綱的幾何教材綱要有所分析,在各年級階段分布的情形 發現:

1. 在理解形體組成要素及其關係之探究上,八十二年版先在一年級對直 線、平面等有初步認識後,形體構成要素部分則編排在三年級;九年 一貫數學領域暫綱亦在第一階段先對直線、平面等有初步認識後,形 體構成要素部分則編排在第二階段;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正綱則在一、

二年級先認識角、直線、平面,而後在三年級開始認識圓的構成要素,

對於三角形、四邊形構成要素何時引入並未有明顯說明。

2. 在形體性質之探究上,八十二年版在垂直平行、相似全等及對稱部分 的銜接情形較為適當,但在形體之轉換、變換部分分布較欠平均;九 年一貫數學領域暫綱則在垂直平行、對稱性質之銜接上較為連貫,而 在相似全等部分編排不足;至於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正綱之編排情形,

除了對稱部分所佔比例較少外,其餘在垂直平行、相似全等、形體轉 換變形部分均注意到課程的銜接與連貫,編排較為周延。

因此,從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暫綱與正綱比較中,正式綱要的「幾何」

主題能力指標比暫行綱要「圖形與空間」能力指標的內容有再增加,如 圓心角、扇形、放大縮小圖、比例尺等,且和八十二年版數學課程的內 容相似而更周延。比較三個不同時期的教材綱要編排順序,可知其共通 點就是都有注意到學童幾何思考的發展,提供學童多樣化的操作經驗,

進而探索形體的性質與關係,掌握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並重視課程的 連貫性。

三、五年級學童研討過之平面圖形概念與性質

本研究對象的五年級學童,一到三年級是接受八十二年版數學課程,

四、五年級接受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暫綱課程。

從表 2-1-1 可知,兒童於八十二年版一至三年級數學課程曾研討過之 有關平面圖形的幾何概念可歸納為:(一)簡單平面圖形的特徵;(二)觀 察全等、線對稱的現象;(三)三角形、四邊形的構成要素名稱與個數;(四)

周界、周長;(五)直角,長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的特性。

對應表 2-1-2,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暫行綱要課程四~五年級(第二階段)

圖形與空間中的平面圖形能力指標,最主要的是讓學童瞭解:(一)幾何 形體的構成要素;(二)形體的性質;(三)構成要素間的關係,兩形體的 差異比較;(四)平行、角概念;(五)線對稱。

由上分析可知,五年級學童雖歷經八十二年版數學課程及九年一貫數 學領域暫綱課程,其平面圖形的概念教材並沒有斷層之處,而僅是延續、

加深與加廣。這些概念在二階段教學之後,學童學習情況為何,應有加以 探討的必要。

本節文獻對本研究之啟示:

歸納八十二年版數學課程及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暫綱、正綱)課程小學 階段的平面圖形概念與性質可知,其內容、編排順序大致皆相同,主要都是 先對平面圖形的外觀做辨識、進而探究各類圖形組成要素及其關係、察覺各 類形體的性質、最後理解性質後,能對幾何問題加以解決與應用。唯此兩者 數學課程對於小學年段的分法有所不同,因此在八十二年版數學課程裡,三 年級時,就已先提及三角形、四邊形的構成要素與直角的概念,這部分是在 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暫綱課程第二階段的四、五年級才會學習到。換言之,對 於本研究五年級學童第二階段平面圖形學習之前,他們已經有部分舊經驗的 概念了。在教育課程漸次改革下,本研究五年級學童接受前後兩版綱要之課 程,其學習的表現會是如何,是值得本研究來研討的。

第二節 兒童的學習發展及有關幾何概念發展的理論

本節先就皮亞傑(Piaget)認知理論來說明兒童的學習發展,再以與兒 童幾何概念發展相關的研究理論:Piaget 和 Inhelder 的空間概念理論、van Hiele 幾何思考層次、Duval 幾何圖形的認知理解分別作探討。

壹、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兒童的學習發展研究,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1896-1980)的 貢獻最為卓越。他認為每個兒童的認知是以相同的順序經由四個階段來發展

(林美珍,1996;黃慧真譯,1994),其特性可整理如表 2-2-1:

表 2-2-1 皮亞傑認知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