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學生宿舍內人際問題及處理方式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學生宿舍內人際問題及處理方式研究"

Copied!
3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國大學學生宿舍內人際關係問題,探討學生對大學宿 舍內人際關係問題的困擾程度;學生面對人際問題的處理方式及其對處理方 式的效果評價;以及處理方式與效果評價的一致性;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 改進與建議,希望能有助於我國大學學生宿舍品質的提升,發揮促進學生發 展之教育功能。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提出研 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陳述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從教育部(2008)的統計資料發現,目前國內大專校院學生對於宿舍的 需求量相當大,有超過總人數一半以上的學生有住宿需求,床位數不足便成 為各校住宿輔導工作的共同困境(教育部,2002) 。近年許多學校為因應床位 不足的問題,而興建校內的學生宿舍,或以 BOT 的方式來滿足學生住宿的需 求。在硬體設備品質漸漸提升的情況下,學校更開始重視學生宿舍以往被忽 略的教育功能,在宿舍中舉辦學習成長、休閒交誼等等方案,希望能夠善加 利用學生宿舍的場域,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伴隨著學生事務工作理念 由以往「代替父母角色」 ,逐漸轉變為「幫助學生學習發展」的角色,學生宿 舍的輔導規劃也應朝此方向邁進。本研究之研究背景如下:. 一、 學生宿舍應能促進高等教育目標之達成 大學的教育目標是培育人才,根據近年來通識教育學者的意見,人才的. 1.

(2) 定義不僅是擁有專業知識的人,而必須是才德兼備的全人,其應該是擁有人 文素養、能夠在社會上生活、過著有品質的生活,甚至能促進世界進步的人 (郭為藩,2006) 。美國大學相當重視學生投入校園對學習的重要性,近年來 在學生事務上非常強調如何充分運用學校資源促進大學生投入以幫助學生學 習,而學生宿舍正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與場所,因為住宿生比通車生有更多 的時間待在學校,有更好的資源如圖書館、師長、同儕可以利用增進學習。 又如同美國早年所設立享有盛名、具英國殖民時代色彩的大學,也都秉持著 「課程、圖書館、教授和學生不足以構成一所學院」的信念,認為學生宿舍 是高等教育中最主要的核心(張雪梅,2003) 。史丹佛大學學生宿舍網頁更刊 載著「學生宿舍是學生學習人生的場所」 ,指出學生宿舍有促進學生發展與幫 助學生學習的功能,只要透過用心的方案設計、良好的輔導管理,幾乎都可 助於達成大學的教育目標(張雪梅,2003) 。國外學者指出校園內的社交網絡 (social networks)對住宿生的學習成功與否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宿舍可以成 為住宿生們社交能力發展的中心(Astin, 1993; Tinto, 1993; Bose, 2008)。美 國對於學生宿舍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正因其了解學生宿舍能夠將學生們集 結起來的功能,有效運用此種場域特殊性規劃宿舍輔導,住宿學生便能獲得 額外的學習與發展機會。雖然許多國外的實證調查結果在在顯示出住宿對學 生學習有重要影響,且住宿同時可以促進自主性和成熟人際關係發展,但國 內的研究卻並未呈現類似的結果,張雪梅(2000)的研究發現住校學生在自 評個人認知學習及自我發展的進步情況時,自認進步最少,住宿與大學生的 自我發展存在負向關係;另外,黃玉(2000)依據美國學者Chickering 七向 度的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所作通車生與住宿生的比較,結果發現通車生 在目標發展上較四年完全住校的住宿生為高。我國學生宿舍的問題為何?何 以我國大學住宿生無法獲得更好的學習與發展?張雪梅(2003a)指出,可能 是因我國學生宿舍缺少適當的輔導所致。綜觀國內外研究可知,我國宿舍輔 2.

(3) 導規劃若能夠吸取、學習國外經驗,充分發揮宿舍積極的教育功能,必能成 為達成高等教育目標的重要推力,並培養出才德兼備、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的 全人。. 二、 宿舍人際關係良窳將影響大學生學習與發展 人無法脫離群體而生活,與他人接觸、互動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ㄧ環, 人際關係品質的好壞,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品質與心理感受(陳志賢、徐西 森、連廷嘉,2008)。加上華人特別重視人際關係,人際之間引發的衝突特 別具有文化上的意義,而華人社會的倫理特色,更時時牽動著人們喜怒哀樂 的情緒(吳和懋,2002),因此人際關係好壞對大學生四年內的學習與發展 有重要的影響。Lindgren(1976)亦認為,一個人被所隸屬的團體接納與否, 會影響其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因此,個人在團體中與他人的互動方式若是 良好,將可滿足個人本身的許多需求,經由社會肯定的方式以促進個人成長, 而個體也較容易發展出健全的人格。大學四年對許多大學生來說,是相當重 要的發展與轉換階段,從 Erikson 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大學生 處於後青春期與成年前期之間,除追尋自我認同之外,與同性和異性建立情 感交流也非常重要。Erikson 認為友情與愛情的滿足,能夠使人產生親密感, 反之則會產生疏離感。大學生的社交網絡對其校園成功有很大的影響,且對 住宿學生來說,學生宿舍是他們發展社交的核心,也是社交網絡發展的主要 環境,學生們能夠在宿舍跟其他學生連結,此為學生願意投入校園的很重要 的一部分(Astin, 1993; Berger, 1997; Tinto, 1993)。可知大學生人際關係的 好壞,對其大學生活適應及學習滿意度都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宿舍是大學生 最常活動的場所,也是人際互動最頻繁的地方,故學生事務者亦應關心宿舍 內的人際互動情形,並且了解大學生人際問題,以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個人心. 3.

(4) 理社會發展。. 三、 現今大學生人際能力之重要性 大學裡的學生來自各地,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得以接觸家庭以外的人 群,因此必須學習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並且建立彼此良好的互動關係,故 發展健全的社會關係與社交能力,對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Riahinejad & Hood, 1984)。桃園縣長朱立倫在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表示,做人比做事難, 做事又比做學問難,所以做學問是最簡單的。大學培養學生的不是專業能力, 而是社會化的能力,也就是人際關係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朱縣長在其大 學經驗中最大的感觸。他認為光有學問,不會做事,根本無法在社會上工作; 若只會做事,不會做人、不會跟別人團隊合作,就只能做小事,不能做大事 (蕭富元,2007)。大學生的年紀大約在青少年晚期至青年早期,個體的發 展在尋求自我認同、生涯發展的定向,以及從青少年進入成人角色的學習, 而離家就學的新鮮人所面對的生活轉變,對大學生的人際適應與自我控制能 力來說,是一項重大的挑戰與考驗。. 貳、 研究動機 楊娟(2008)研究大學生人際衝突基本表現調查顯示,大學生人際衝突 主要發生在寢室群體中,占全部衝突事件的 55.1%;與班上同學(不包括室 友)發生人際衝突的占 25.2%;與外校大學生發生人際衝突的占 7.0%。由此 可知,大學生在寢室群體中的人際衝突發生比重最高,而寢室人際關係的好 壞將影響大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因此,大學生宿舍內人際問題情況及其輔導 工作是大學學生事務重要課題之ㄧ,亦為研究者欲詳加了解之主題。本研究 之研究動機如下:. 4.

(5) 一、 了解我國大學學生宿舍內的人際關係情況 隨著高等教育就讀人數比例日漸攀升,大學逐漸成為教育的最後把關機 構,而教師與學務人員則成為最貼近學生的教育者、把關者。大學生是一個 特殊的群體,他們正從未成熟邁向成熟階段,也因此在這段期間,心理社會 發展有許多過渡性的特點,加上他們很多人第一次離開家長保護與約束而走 入集體生活,在宿舍內與來自各地的同儕相處、互動,與室友共同生活在一 個空間中,宿舍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互動機會增加,產生人際互 動問題的機率也隨之上升,如何處理同儕間的衝突與爭執,是每一位大學生 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大學學生宿舍內的人際互動狀況同 儕間互動方式很多元,且不同的互動類型也會有不同的結果(Astin, 1993)。 學校除了被動的給予諮詢、輔導協助外,也應該主動了解學生宿舍人際互動 的情況。. 二、 探討大學生在學生宿舍中所產生的人際問題及其處理方式 對大學生來說,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李坤 崇(1998)的研究發現在大學生心理需求滿足方面,人際需求、成長需求、 生存需求會互動並相互依存,大學生同時追求人際需求與成長需求的滿足。 而在一項以六所大學 1,904 位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中發現,有 28% 的大學 生不滿意自己現在的人際關係,有 85.5% 的大學生認為有好人緣對自己來說 非常重要,有 73.9% 的大學生認為學校需要加強人際關係輔導。另外,住宿 生及外宿生共占所有受試學生的 67.3%,而在目前最困擾的人際關係類型 中,有 10.6% 的學生選擇室友,換算可知大約有 16% 的學生有室友關係上 的困擾(世新大學學生輔導中心,2000) 。學生宿舍是學生課餘最常待的地方,. 5.

(6) 在宿舍內有很多人際交往機會,出現人際困擾與人際衝突的機率也較高。因 此,若能了解學生宿舍內存有哪些人際問題,以及學生面對這些人際問題的 因應方式及其效果,則能夠做好宿舍人際問題的預防工作,並給予面臨人際 問題之學生適當、有效的協助與輔導。. 三、 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宿舍輔導工作的參考 楊極東(1989)指出,現代社會中應有的健全心理適應態度,其中包含 重視人際關係、培養對人的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大學對於學生的 輔導也應關注學生人際互動的狀況並給予輔導與協助。國外學者更點出新生 有認同和聯繫的高度需求,而學生宿舍正是一個適合的場域,其擁有最理想 的物理環境以及學生們對目標的共同性,所以可以提供一個絕佳的機會去強 化這些需求(Upcraft & Pilato, 1982)。陳志賢、徐西森、連廷嘉(2008)的 研究顯示,團體諮商可以有效降低大學生的人際困擾,建議大學輔導機構可 以採取團體諮商方式進行人際困擾的輔導。方紫葳(1996)以 1,364 位大學 生為對象,研究其人際衝突因應方式,結果顯示,發生人際問題後若選擇壓 抑,而未加以溝通,長期下去對雙方的關係有負向影響。因此,學校應掌握 宿舍內人際關係情況,並且了解宿舍內產生的人際關係問題,藉相關輔導方 案來教育及協助學生。. 四、 國內相關研究闕如 學生宿舍是學生間人際交往最頻繁的場所,故宿舍內存在哪些重要的人 際關係問題是需要被關注的焦點。然而,目前國內探討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相 關研究較少將場域設定在學生宿舍,僅在大學校園裡做整體性的探討,研究 者認為有必要深入學生宿舍中,了解宿舍內所存在的特有人際問題,以及學. 6.

(7) 生們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加上國內外許多文獻皆提及住宿舍可促進大學 生人際能力發展、增進學生適應校園,但卻未探討宿舍內人際交往情況及常 見人際問題,亦缺少住宿生處理人際問題的方式之相關研究。故研究者希望 深入了解宿舍內人際互動情況、人際問題的來源以及學生的處理方式,以充 足高等教育學生事務的相關研究。. 7.

(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 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聚焦於大學學生宿舍內所產生之人際關係問題的 描述與分析,主要目的在了解學生宿舍內有哪些人際問題,學生及宿舍背景 變項與人際問題的差異情形,再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於產生人際問題後採取的 處理方式,以及學生對其處理方式之效果評價,並依問卷與訪談之所得結果, 建議大學住宿輔導工作應給予的支持輔導方案。 一、了解我國大學宿舍內人際問題現況。 二、了解住宿學生之人際問題處理方式及其效果評價現況。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宿舍內人際問題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人際問題處理方式及效果評價差異情形。 五、探討住宿學生人際問題處理方式及其效果評價之一致性。 六、根據調查結果,提出輔導宿舍人際問題之建議,供學校宿舍輔導單位、 住宿學生、家長及未來學術相關研究之參考。. 貳、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探討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我國大學宿舍內人際問題之現況為何? 二、住宿學生宿舍內人際問題處理方式及其效果評價之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住宿學生之宿舍內人際問題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住宿學生之人際問題處理方式及其效果評價是否有顯著差 異? 五、住宿學生採取之人際問題處理方式及對處理方式之效果評價是否一致? 8.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討論的重要名詞,包括大學學生宿舍、人際問題、人際問題處 理方式以及人際問題處理效果評價,以下分別就其一般性定義及操作性定義 來界定之:. 壹、 大學學生宿舍 大學法第三條規定, 「大學分為國立、直轄市立、縣(市)立及私立,國 立大學由教育部審查全國情形設立之;直轄市、縣(市)立大由各級政府依 序報經教育部核准設立之。私立大學之設立,應依私立學校法之規定辦理」。 雖大學法第一條、第二條所指稱的大學包含「獨立學院」(大學法,1993), 但本研究所指之大學為綜合型大學,不包含名稱為「學院」及「科技大學、 藝術大學、醫學大學、教育大學」等學校。學生宿舍指學生在求學期間得以 於校園中居住的場所。本研究所指的大學學生宿舍是指,台北縣市地區之 15 所(公立 5 所;私立 10 所)大學校內的學生宿舍,不包含學校向外承租之外 包宿舍及 BOT 宿舍。. 貳、 人際問題 人際問題指的是人與人的交往互動過程中,因種種原因而產生的個人心 理與彼此互動的問題。個人心理問題意指在與人相處中所產生的人際困擾, 屬內部問題;而雙方互動所產生的人際衝突則屬外部問題。 本研究探討學生宿舍中存在的人際問題,依據前導訪談住宿學生及住宿 輔導人員的意見,並參考經素(2006)所自編的「大學生宿舍中人際衝突來 源問卷」 ,修改編製成適合我國大學生使用之「大學學生宿舍內人際問題問卷」. 9.

(10) (詳附錄四)。本問卷採用李克特氏(Likert)四點量表,學生依照其實際情 況在「困擾極大」、「困擾大」、「困擾小」、「沒有困擾」四個選項中做選擇, 以 4、3、2、1 計分,得分越高表示人際問題越大;反之則越小。旨在了解目 前大學學生宿舍中所存人際問題對於學生的影響程度。. 參、 人際問題處理方式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1997),處理一詞意指「治理、解決」,而人際問 題處理方式指個體在面臨人際問題與衝突時,為解決眼前的問題,所採取的 因應及解決方式。依據 Kilmann & Thomas(1977)所提出的衝突處理欄杆模 式,人際問題處理方式可用「強制」與「合作」兩個向度,區分出五種處理 策略,分別是:競爭策略、逃避策略、順從策略、妥協策略、合作策略。 本研究所指的人際問題處理方式,參考 Kilmann & Thomas(1977)衝突 處理模式的二向度思考,及經素(2006)自編之「大學生宿舍人際衝突處理 方式及其效果問卷」 ,編製成本研究使用之「大學生宿舍中人際問題處理方式 及其效果評價問卷」(詳附錄四),並將大學生宿舍人際問題處理方式分為三 種:1. 競爭攻擊處理;2. 合作處理;3. 遷就忍耐處理。本問卷採用李克特 氏(Likert)四點量表,學生依照其實際情況在「總是使用」 、 「較常使用」 、 「較 少使用」 、 「從未使用」四個選項中做選擇,分別以 4、3、2、1 計分,得分越 高表示越常使用;反之則越少。本研究使用此問卷來了解我國住宿學生面臨 宿舍人際問題時較常採用的處理方式。. 肆、 人際問題處理方式效果評價 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1997),效果指的是「功效、效率」;而評價一詞 表示「評估人、事、物的優劣、善惡美醜、或合不合理」 。本研究所指之人際. 10.

(11) 問題處理方式效果評價,是指住宿學生認為、評估該人際問題處理方式解決 問題之功效為何。 本研究為了解學生對於人際問題處理方式的效果評價,以大學生宿舍內 人際問題處理方式之相同題目,搭配效果評價的選項,編製成「大學生宿舍 人際衝突處理方式及其效果問卷」 (詳附錄四) 。依據李克特氏(Likert)四點 量表方式設計,學生依其主觀意見給予處理方式效果評價,選項有「效果很 好」、「效果較好」、「效果較差」、「效果很差」,分別以 4、3、2、1 計分,得 分越高表示效果越好;反之則越差。另外,為讓沒有發生此狀況的學生能夠 順利填答,加入「因未使用無法回答」選項,不作計分。. 11.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題為「大學學生宿舍內人際問題及處理方式研究─以台北地區 大學為例」 ,主要研究我國大學宿舍中人際問題、學生處理方式之現況。以下 針對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加以說明。. 壹、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是以台北地區(台北縣、台北市)公私立大學共八所大學學生宿 舍作為取樣範圍,不包含外包宿舍及 BOT 宿舍。研究對象為台北地區八所綜 合型大學住宿之大學生,不包含獨立學院、科技大學、藝術大學、教育大學、 醫學大學及其他地區之大學,以及碩士、博士研究生。. 二、 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旨在進行大學學生宿舍內人際問題及處理方式之現況調查與差異 研究。然學生宿舍研究涵蓋範圍極廣,宿舍內人際關係亦有許多層面,本研 究僅限於學生宿舍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問題,有關學生與教授、宿舍輔 導人員的人際關係問題則未在本研究討論範圍內。. 貳、 研究限制 一、 研究樣本方面 本研究主要是以台北地區大學住宿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然大學法第一章. 12.

(13) 第二條所界定之大學包含「獨立學院」 ,但在本研究中,名稱為「學院」的學 校以及其他地區的大學住宿大學生,則不在本研究範圍內,為本研究研究樣 本之限制。另外,本研究的研究樣本僅包含住宿大學生,碩、博士等研究生 則不包含在研究樣本中,故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住宿之研究生。最後,本研 究於上學期實施宿舍內人際問題問卷調查,然大一新生九月甫進入校園,未 避免測得結果多為適應問題,故預試之樣本盡量避開大一新生,而正式問卷 於十一月初施測,大一學生為住宿的主要對象,因此在取樣上占很大的比例, 雖已開學兩個多月,但可能仍有學生尚未適應,而無法測出真正的人際問題, 此為本研究限制之ㄧ。. 二、 理論與文獻方面 由於國內有關大學學生宿舍住宿生人際關係及人際問題的研究較為缺 乏,因此本研究所引用的理論與文獻,以中國與美國的研究居多。但本研究 兼採量化與質化的研究方法,目的即是依據量化結果找出背後的原因,稍可 彌補不同國家文化適切性之問題。. 三、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量化研究部分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由於研究工具屬自陳量表, 且於宿舍、寢室內填寫,每位住宿生填答的時空不同,研究者無法控制情境, 加上室友或許也在同一空間內作答,因此受試者在填答時可能會受到情緒、 態度等因素干擾,然研究者均假定所有題目受試者都是依照真實情況作答。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方法為調查問卷,為進一步了解量化研究結果之原因,而 輔以焦點團體座談,因此質化研究部分未佔太大篇幅,亦僅呈現出焦點團體 成員們的意見,此為本研究之限制之一。. 13.

(14) 14.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問題與目的,本研究將探討我國大學學生宿舍內之人 際問題,並提出相關結論與建議。本章主要探討大學學生宿舍工作現況、學 生宿舍的角色與功能、人際問題之內涵與理論、以及大學生宿舍內人際問題 相關研究。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大學學生宿舍工作現況及其使命與功能, 第二節為人際問題的內涵及相關理論,第三節為宿舍經驗及人際問題相關研 究,第四節為大學宿舍人際相關輔導方案。. 第一節 大學學生宿舍工作現況及其使命與功能 本節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我國大學學生宿舍的輔導與管理工 作,包含目前學生人數與住宿現況、學生宿舍輔導與管理的意義與重要性、 我國大學學生宿舍輔導與管理工作現況,第二部分探討大學學生宿舍的使命 與功能。. 壹、 我國大學學生宿舍輔導與管理工作 一、 學生人數與住宿現況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08)的資料顯示,九十六學年度我國大專校院學 生共 1,121,723 人,其中住校的學生有 271,812 人(含學校向外承租之宿舍), 在校外租屋的學生共 301,567 人,通車的學生共 548,344 人。進一步換算成百 分比,住學校宿舍的學生約占總人數之 24%;在校外租屋的學生約占學生總 數之 27%;通車生約占學生總數的 49 %。比較八十七學年度,大學在學生總 人數約為 109 萬餘人,有住宿需求的學生約為 87 萬餘人,占當年度全體學. 15.

(16) 生人數的 40% (教育部,2002) 。目前國內大專校院有住宿需求的學生人數 相當可觀,共有 57 萬餘人共占 51%的學生有住宿需求,超過學生總人數的 一半。由此可知,此九年間學生總數以及住宿需求學生數不斷地向上攀升, 宿舍床位的需求量也為之大增。部分通車學生可能亦有住宿需求,可見住宿 需求量相當龐大。 近年來教育部對大專校院的宿舍興建與住宿管理問題十分重視,在九十 學年度的「全國大學校院住宿問題觀摩研討會」中,教育部范政務次長即具 體的宣布,自九十一學年度起,凡是不能提供學生宿舍床位達學生總人數四 分之一的大專院校,將不能增設新的系所,期能達到至少讓大一新生有宿舍 可以住的目標,以保障學生的權益與安全(教育部,2002) 。根據教育部統計 資料,九十四年到九十六年間,台灣公立大專校院學生之住宿比例在33%至 43%之間;私立大專校院之學生住宿比率在14% 至40% 之間(教育部, 2008) ,顯示公立大專校院皆已達到教育部的規定,至少提供該校學生總數四 分之一的學生宿舍床位;但仍有部分私立大專院校尚未達到此標準。 在目前各校積極增建宿舍、BOT合作方案及向外承租民房以擴充床位數 量的同時,我們必須謹慎思考學生宿舍除了提供學生一個安全、舒適的居所 外,其是否能夠發揮積極的教育功能、可否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地方。國立 台灣大學住宿服務組的核心價值為「生活與學習」 ,肯定學生宿舍是學習人生 的場所(台灣大學住服組,2009) ;東吳大學前校長劉俊源先生提出「安住居, 樂學業」的理念,指出學生宿舍發揮教育影響功能的重要意義(引自王淑芳, 2004:14),而這六個字也成為東吳大學學生住宿組的核心工作目標。張雪 梅(2000)更指出,當宿舍的輔導與管理忽略了其對學生的影響力及教育功 能時,學生就不會因住學校宿舍,而增加其有關學術活動方面的參與。由此 可知,若學校宿舍僅是提供一個空間讓學生居住,而沒有適當的管理輔導或 16.

(17) 介入方案,則與在外租屋及住在家裡並無不同,住校學生對學校有較少認同 感及歸屬感,而學校亦失去了幫助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良好機會。. 二、 學生宿舍輔導與管理的意義與重要性 (一) 學生宿舍輔導與管理的意義 宿舍輔導與管理包含兩個意義,輔導指的是宿舍之教育功能,偏重人際 環境,並以學生為導向;管理指的是管理功能,偏重物理環境,以設備為導 向。在討論學生宿舍輔導管理,應先討論管理再談輔導,因二者雖是彼此獨 立,但仍有先後順序的相互關係,Ricker & Decoster 在 1971 年的研究中指出 宿舍的五個輔導管理層次,如圖 2-1-1(引自張雪梅,1994a:36):. 管理功能. 物理環境 層次一:藉興建與整修宿舍,提供舒適的住宿環境 (設備導向) 層次二:良好的修護與保養各種設備. 層次四:發展彼此關懷、有助學習、具共同感的環境. 教育功能. 層次三:建立能夠合作共處的居住空間. 人際環境 (學生導向) 層次五:創造各種有助個人成長與發展的環境 圖 2-1-1 宿舍輔導與管理的五個層次 資料來源:出自張雪梅(1994a:36). 上述的五個層次都是宿舍的目標及學生的需求,前面的層次會影響後面 層次是否能滿足,因學生若是在吵雜、讀書設備缺乏的環境下念書,很容易 就會因為爭搶資源而產生爭執。因此宿舍的管理有其層次性,在宿舍興建、 設計上應考慮周詳,如有隱私性、自主性的寢室以及公共空間,網際網路連 線裝置,亦需有專業水準的人力來管理及維護宿舍,宿舍業務人員應具有學. 17.

(18) 生事務知能,需能教導學生參與自治管理,辦理研習、講座來建立工作共識 及增進管理技巧(張雪梅,1994a)。 (二)學生宿舍輔導與管理的重要性 大學宿舍輔導是屬於教育的一部分,其內容包含有:1. 促進個別學習與 發展的居住學習環境;2. 維護良好、安全的設備,整潔衛生的公共環境;3. 服 務的管理,以確保有秩序及有效率的行政工作;4. 提供對住宿學生有幫助的 宿舍生活方案;5. 膳食設施及相關服務,以有效符合學校與宿舍生活方案的 目標(廖千淳,2003)。 根據 Upcraft(1993)的研究,學生住宿可促進其發展之原因,是宿舍充 分地提供學生人際互動的機會,其中同儕彼此在生活與課業上的分享與支 持,就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宿舍的教育功能則是指在學生為導向的人際 環境中,發展彼此關懷、有助學習、具共同感之環境,與創造各種有助於個 人發展與成長的機會(張雪梅,1999)。 張雪梅(1995)對大學院校學生宿舍管理與發展的調查發現,我國學生 選擇住學生宿舍所考慮的因素依序為:1. 交通方便,節省往返時間;2. 學校 收費較低;3. 父母比較放心;4. 可認識較多同學,增進人際關係;5. 方便 參與校內各種活動。而得知我國大學生選擇宿舍有交通、經濟、安全、社交 及學習上的考量,所以各大專院校應該要了解,學生宿舍不僅是為學生提供 一個擋風避雨的地方,而是要看見學生的各項需求,營造更適切的宿舍環境, 賦與宿舍更積極的教育與學習功能。 顏若映(1989)為了解國內大學生對學校生活的意見、態度及校園疏離 感,對 1,058 位大學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校園疏離感與其年. 18.

(19) 級、學校性質無關,但與學生性別,自我統整,師生非正式互動,及社團參 與程度有顯著關聯。就整體而言,校園疏離感較強烈的大學生是男生、自我 統整程度低者。而師生非正式互動品質對校園疏離感而言,是最重要的一項。 張雪梅(1994b)亦指出大學生普遍對大學產生疏離感,即是大學生對大學的 生活環境產生無能為力、無意義、疏離、孤立的感覺,使大學生表現出冷漠 或悲涼的感覺,對學校產生消極的態度。然而學生若與學校之間疏離,將會 影響教育功效與品質,使教育偏離人文主義全人教育的理想,教育將變得形 式化、空洞化。由此可知,欲改善大學生對學校生活的態度避免疏離感之強 化,應加強課後的師生互動機會及品質,若學校能提供足夠的學生宿舍床位, 將可發展適當的輔導方案,促使學生有時間與師長接觸,使學生有更多參與 課外活動的機會。 近年來學生的生活習慣有轉變,並且呈現兩極化,例如:習慣熬夜、晚 睡晚起、夜不歸營、沉迷上網…等等,這些學生很容易面臨學業危機,此種 情況較常發生在大一、大二學生身上,研究指出某些大一新鮮人進入大學後, 脫離了父母親的貼身管教,心情放鬆加上缺乏管裡,生活便會變得很糜爛, 在宿舍裡喝酒、打牌,或是到夜店享受夜生活,從這些負面性為來看,可能 都是宿舍缺乏良好的輔導規劃所致(盧瑞麟,2004) 。宿舍安全管理的落實也 是宿舍輔導規劃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宿舍是學生保護自己身體受到庇蔭的地 方,且宿舍通常容納幾百位學生,故宿舍的安全管理實為重要,例如:民國 97 年中原大學女學生為與別系男同學吃宵夜,而從宿舍二樓跳下闖門禁,造 成該女學生右腳開放性骨折的意外(中時電子報,2008);民國 92 年慈濟大 學宿舍車棚發生火災,校方卻沒能在第一時間控制火勢,而造成極大的損失; 另外,各校宿舍皆會發生的偷竊事件,亦是宿舍安全管理輔導的缺乏所導致;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於 2007 年 4 月所發生的學生宿舍與教室之濫射事件,共造. 19.

(20) 成 31 人身亡,為史上最慘重的校園槍擊事件,除引起全世界震驚與撻伐外, 也使得大學校園的安全管理工作再次受到各方重視(聯合報,2007)。 許多國外大學的宿舍改進方案是應用大學生發展理論,依據學者的發現 來進行一連串輔導與管理的革新,例如:以學生的人格特質來分配寢室;辦 理寢室內的活動,發展寢室的一體感;重新設計宿舍的物理空間;採取新的 過程來建立室規;增加學生個人化的感覺,如粉刷自己寢室的顏色。大學透 過這些輔導管理措施,增進宿舍與學生的合適度,這樣一來學生和宿舍工作 人員的關係將獲得改善,而同學之間的人際問題也會減少(張雪梅,2003a)。 學生宿舍是否能發揮其促進學生學習、發展的功能,端視此宿舍有無教 育性的輔導方案,學生宿舍若沒有輔導方案的安排,則與一般旅店或租屋沒 有不同,故宿舍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性活動方案,都是宿舍輔導規劃很重要的 層面,也是宿舍的品質與功能的評斷標準。. 三、 我國大學學生宿舍的輔導與管理工作現況 我國大專校院學生宿舍相關業務通常列為學務處的生活輔導組之下,而 宿舍輔導人員大多由軍訓室派教官支援。但隨著學生住宿需求改變,以及宿 舍之教育功能慢慢受到重視,近年來大專校院紛紛成立學生宿舍之專責單 位,在國內144 所大專校院中,學生事務處下設有學生宿舍專責單位的共有 32 校(楊一鳴,2008),約占全部的五分之一。 張雪梅指出(2003a)我國大學宿舍輔導與管理現況,主要受兩方面影響, 一是和高等教育的現況有關,指高等教育的理念與目標,長期以來我國高等 教育的目標及理念較偏重專業能力的培養,對於結合宿舍與學生學習之教育 理念也缺乏重視,但因學校數增加,大學院校開始感受到招生壓力,需要提 20.

(21) 升學生宿舍品質來吸引學生,因此宿舍的輔導管理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視;二 是和大學學生事務理念現況有關,學生事務的現況,受到人力編制、專業人 才以及經費缺乏的影響,其所屬的學生住宿業務自然也受影響而不利學生宿 舍的發展。 目前大專校院總數已達 162 所,公私立分別為 53 及 109 所(教育部, 2009) ,各大專校院為了招收足額學生,積極提升其辦學績效及服務品質,而 學生宿舍的設備及輔導管理也成為許多學校發展的重點,為提升高等教育的 競爭力及品質,學生住宿輔導管理的現況必須加以了解。依據教育部全國大 專院校學生事務工作調查分析報告(2002),針對 143 所大專院校進行有關 學生宿舍的調查如下: (一)行政管理工作 學生住宿輔導是學生事務處之職掌範圍,大約百分之二十的大專院校有 在學務處下設有專責單位,但絕大多數仍是屬於生活輔導組下的業務。宿舍 內的服務人員包含教官、輔導老師、舍監、工友、醫護人員及警衛等,部分 學校會聘請學生擔任宿舍服務工作。隨著「教官退出校園」政策的推行,目 前各國立大學漸漸以約聘雇人員或輔導老師,取代軍訓教官在宿舍所扮演的 角色。 由表 2-1-1 可知工友與舍監是宿舍中最主要的人力,而醫護人員僅 9%、 警衛僅 26% 的學校有設立,表示絕大多數的學校忽視此方面需求。另外, 宿舍設有輔導老師的學校數僅 64 所,約占全部的 47%,未編制輔導老師的 宿舍多以舍監取代,顯示台灣大專校院的學生宿舍工作仍以「管理」為主, 較無發揮教育與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而住校學生人數與服務人員的比例懸 殊,可見人力相當不足。 21.

(22) 表 2-1-1 宿舍人力配置表 類別. 單位:校數. 工友. 輔導老師. 舍監. 醫護人員. 警衛. 0人. 57. 71. 43. 121. 99. 1~5 人. 57. 40. 78. 12. 29. 6~10 人. 10. 12. 15. 0. 2. 11 人以上. 12. 12. 0. 0. 3. 136. 133. 133. 人數. 136 135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02:86) 校數總合. 在宿舍管理方面,教育政策希冀學校能讓學生自治,從公共事務的參與 中學習成長。目前幾乎所有大學都已擬定學生宿舍管理辦法,並且多以住宿 生普選的方式選出自治幹部,而學校亦設有獎勵辦法以提高學生擔任自治幹 部組織的意願,獎勵方式例如:免住宿費、給工讀津貼、記功獎勵等。 (二)宿舍之分配與增建 各大專校院之學生宿舍容量大多不足,普遍面臨宿舍床位供不應求之狀 況,而大學又比專科嚴重。然而 2002 年的調查卻發現,不少男女宿舍都有未 滿住的現象,許多學校存在著空床問題。由於學校床位嚴重不足,各校自行 決定宿舍分配辦法及住宿之優先順序,如表 2-1-2 所示。 表 2-1-2 學生宿舍優先分配方式 排名. 優先方式. 校數. 百分比. 1. 學校自訂住宿優先順序. 45. 32.4. 2. 依戶籍地遠近訂一標準分配. 34. 24.5. 3. 其他. 28. 20.1. 4. 各系依人數比例分配. 10. 7.2. 5. 以抽籤決定. 7. 5. 6. 只准女生住宿. 6. 4.3. 7. 只准一年及學生住宿. 5. 3.6. 8. 全校學生皆住宿. 3. 2.2. 1. 0.7. 只准低年級住宿,高年級抽籤 9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02:90) 22.

(23) 以台灣師範大學為例,學生申請住校的優先順序依序為:1. 僑生、外籍 生、生理障礙學生、績優宿委、積優修繕服務隊及領有政府低收入戶證明者; 2. 設戶籍並實際居住於台北縣(市)聯營公車不可到達地區之學生,由低年 及至高年級依序分配;3. 擔任學會、社團負責人、各班班代、校運動代表隊; 4. 設戶籍並實際居住於於台北縣(市)聯營公車可到達地區之學生,由低年 級至高年級依電腦亂數序號分配;5. 若仍有空床,分配修習超過九學分之延 畢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8)。 根據 2002 年教育部的調查報告顯示,寢室分配方面各校有不同的作法, 依照系所分配的占 55.4%,依班級分配的占 34.5%,刻意打散的有 7.2%,依 學院的占 5%,如表 2-1-3 所示。大多數的學校仍以系所為分配寢室的依據, 這樣的依據是為了使學生與熟識的人生活,或者是因為學校行政作業上的方 便,就必須再深入的探討其原因,但應以「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用」為 原則。而站在通識教育的角度來看,認為若以打散的方式來分配寢室,學生 能夠獲得更多的學習成長機會。 表 2-1-3 宿舍寢室分配方式(複選) 排名. 分配方式. 校數. 百分比. 1. 依照系別. 77. 55.4. 2. 依照班級. 48. 34.5. 3. 其他. 43. 30.9. 4. 刻意打散. 10. 7.2. 7. 5. 依照學院 5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02:90). 因學生宿舍床位嚴重不足,並且為了照顧大量的校外租屋學生,除了應 加強對校外租屋學生的輔導與協助外,最根本的作法應該是設法增加宿舍的 床位數量,主要有兩個辦法:一是將校外宿舍作區域性整合,大多數學校表 示同意此作法,共 127 校,不同意的僅 4 校;二是以 BOT 的方式興建學生宿 舍,僅 58 校同意,52 校不同意,33 校未填答。各校對自行增建宿舍大多認. 23.

(24) 為無法承擔,必須有教育部支援。目前教育部政策是提供私立大專校院興建 學生宿舍之貸款利息補助,鼓勵公立大專校院以校務基金自籌方式貸款興 建,至於由教育部興建聯合學生宿舍則還需要審慎評估。93 年中正大學與昱 成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約,為國內國立大學學生宿舍第一件 BOT 案,台灣大學亦在 94 年與太子建設簽約合作。部分私立大學如淡江大學、逢 甲大學、東海大學,都以包租的方式來解決學生住的需求(李毓璱,2004)。 (三)硬體設施及寢室人數 學校提供的硬體設施主要有兩種,包含生活用品與休閒設施,如表 2-1-4。調查發現提供電風扇與電視機最為普遍,但有超過半數的學校沒有專 用廁所與浴室,亦有近四分之一的學校沒有提供書報、網路接點與電話,顯 示各校學生宿舍在硬體設備提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表 2-1-4 各校宿舍硬體設施 寢室設施. 宿舍休閒設備. 排名. 項目. 校數. 百分比. 排名. 項目. 校數. 百分比. 1. 電扇. 112. 80.4. 1. 電視機. 135. 97.1. 2. 網路接點. 108. 77.7. 2. 書報. 104. 75.4. 3. 電話. 106. 76.3. 3. 桌球. 73. 52.9. 4. 專用浴廁. 66. 47.5. 4. 錄影機. 47. 33.8. 5. 冷氣機. 49. 35.5. 5. 其他. 38. 27.3. 6. 其他. 28. 20.1. 6. 撞球. 37. 26.8. 7. 電冰箱. 12. 8.7. 除濕機 8 6 4.3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02:92) 除硬體設施外,寢室內的人數對居住品質影響亦大,2002 年教育部調查 國內學生宿舍寢室人數,如表 2-1-5。顯示學校宿舍的寢室人數偏高,可能引 來學生的抱怨,需重新設計寢室人數來提升住宿品質,而每所學校其宿舍寢. 24.

(25) 室的大小坪數不同,故也需要考慮每個人的使用空間。 表 2-1-5 各校大學部及研究生每間寢室的人數(複選) 大學部(專科). 研究生. 每間寢室人數. 校數. 排名. 每間寢室人數. 校數. 排名. 6人. 68. 2. 6人. 2. 6. 5人. 15. 5. 5人. 2. 6. 4人. 108. 1. 4人. 21. 2. 3人. 15. 5. 3人. 15. 4. 2人. 26. 3. 2人. 33. 1. 1人. 6. 6. 1人. 9. 5. 其他. 17. 3. 20 4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02:93) 其他. 近年來因大學錄取率逐漸攀升,學生挑選學校的機會增加,招生成為大 學的首要工作,因此,許多藉由提高學校硬體設施與教學品質,以招攬學生 就讀。學生宿舍設備是吸引學生就讀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例如宿舍公共設 施與環境新舊;一間寢室的人數多寡;寢室內是否設有衛浴設備、冷氣…等 等,皆是學生選擇學生宿舍的重點。許多學校為了吸引更多學生前來就讀, 以及考慮到現代人生活品質要求的提升,而增建許多符合學生要求的宿舍, 或以 BOT、外包宿舍的方式,提供較高級的學生宿舍;而未建新宿舍的學校, 亦編列預算將舊有的宿舍重新改裝翻新,例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近幾年將 學生宿舍的公共浴廁重新整修,改裝成美觀明亮且排水良好的廁所與洗澡間。 (四)生活輔導管理 宿舍之學生生活管理與規定會影響學生住宿舍之意願及滿意度,根據教 育部 2002 年的調查,有 18% 的學校規定住宿生統一在餐廳用餐;32% 的學 校有訂定熄燈時間;60% 的學校限時供應熱水;35% 學校不允許住宿生使 用個人電器用品,44% 學校是電器用品種類決定。. 25.

(26) 在學生宿舍門禁管制方面,絕大多數學校宿舍尤其是女生宿舍都有門禁 時間的規定,僅 10 所大學表示沒有訂門禁時間,如表 2-1-6 所示,大學男女 生宿舍門禁時間以 23:00 最多,其次為 24:00;而專科學校男女宿舍門禁時間, 則大多介於 22:00 至 23:00 之間。而門禁的管制方式,以人員管制最多,有 97 校;其次為刷卡方式管制,有 48 校;僅 7 校採用掌紋比對方式管制。另 外,仍實施晚點名的學校有 90 所,占 66%;實施外宿登記的學校有 111 所, 占 81%。顯示絕大多數的學校對住宿學生動向的掌握有相關的管理措施,但 此規範是否執行確實則需要進一步了解。 表 2-1-6 各類宿舍門禁時間及實施門禁校數 門禁 時間. 男大學部. 女大學部. 校數. %. 校數. %. 校數. %. 校數. %. 21:00. 4. 6. 4. 4. 6. 11. 12. 18. 21:30. 0. 0. 2. 2. 2. 4. 2. 3. 22:00. 3. 5. 11. 12. 14. 26. 17. 26. 22:30. 8. 1. 10. 11. 10. 19. 16. 25. 23:00. 21. 33. 25. 27. 14. 26. 12. 18. 23:30. 10. 16. 13. 14. 3. 6. 3. 5. 24:00. 16. 25. 23. 25. 3. 6. 2. 3. 24:30. 1. 2. 3. 3. 0. 0. 0. 0. 01:00 校數. 0. 0. 0. 0. 1. 2. 1. 2. 98. 53. 100. 65. 100. 63 100 91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02:94). 男專科. 女專科. 現因學生參與社團或在校外打工增加,各大學對學生宿舍門禁時間的標 準越來越放寬,以符合學生與時代的需要,例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以「掌 形機」來掌控宿舍出入,僅限定訪客在十一點必須離開,但並未限制宿舍關 門時間,只要是該棟宿舍的住宿生皆可以透過「輸入學號及掌形」進出宿舍。 目前大學所訂定之生活輔導規定,大部分以方便行政管理作業為主要考量, 很可能忽視了學生意見與需求。盧瑞麟(2003)研究宿舍經驗對大學生心理. 26.

(27) 社會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宿舍的門禁管制是對宿舍環境的維護是有 助益的,尤其是透過學生自治或代表參與的方式最佳,没有門禁管制對營造 理想的宿舍環境反而是不好的。雖學校宿舍規範無法滿足學生所有的要求, 但在訂定規則時亦應參考學生的說法,甚至讓學生共同參與宿舍規範訂定工 作,制訂出校方與學生兩方面皆同意的規定,除了得到雙贏結果外,亦可促 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四)住宿輔導之困境 目前我國住宿輔導工作的困境可由表 2-1-7 看出, 「宿舍床位不足」是學 校與學生的共同問題。而從教育部統計資料又可發現,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 之有申請卻未能住宿學生為最多,又大部分的學校所提供之女生宿舍床位數 皆比男生多。為解決宿舍床位供不應求的情況,興建宿舍是最根本的做法, 但工程浩大且需要其他單位配合,可能無法快速的解決此問題,故「輔導」 便是住宿輔導組織可以做的一部分,住宿輔導人員必須有因應之配套措施, 提供無法住學校宿舍或外宿同學所需之服務,諸如:安排校外租屋博覽會、 提供校外租屋安全資訊、定時公布宿舍候補名單等等。要減低或解決學生對 宿舍抱怨以及宿舍輔導工作的困境,應調查學生對宿舍之意見,設計學生住 宿滿意度及意見調查問卷,每學期發一次,宿舍便可以延續優點、改進缺點, 營造一個符合學校理念、使命,也滿足學生需求的宿舍環境。 表 2-1-7 學生宿舍輔導之困難排序 問題 項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未選之 校數. 宿舍床位不足. 72. 12. 5. 6. 2. 1. 2. 1. 1. 0. 30. 宿舍人力不足. 28. 31. 7. 6. 9. 2. 1. 4. 1. 1. 43. 門禁時間難訂定. 4. 3. 5. 13. 4. 7. 6. 2. 7. 1. 78. 住宿生管教困難. 10. 5. 14. 9. 11. 8. 3. 1. 1. 1. 70. 電器使用難管制. 15. 10. 15. 15. 9. 8. 3. 3. 1. 0. 52. 困難排序之校數(左至右). 27.

(28) 表 2-1-7(續) 設備請修困難. 8. 5. 5. 9. 4. 4. 10. 6. 2. 2. 76. 學生需求難滿足. 22. 21. 22. 9. 7. 5. 0. 3. 1. 1. 42. 宿舍安全結構差. 3. 0. 3. 1. 0. 1. 2. 1. 10. 13. 95. 休閒設施差. 11. 7. 13. 4. 6. 4. 7. 9. 3. 3. 68. 失竊嚴重. 12. 13. 9. 9. 8. 3. 3. 6. 2. 4. 65. 0. 0. 1. 0. 0. 0. 119. 4 0 1 1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02:99) 其他. 依據東吳大學 2001 年辦理全國大學校院住宿問題觀摩研討會,而進行全 國大學校院的調查,發現在十項輔導管理狀況中,宿舍業務承辦人員認為狀 況較佳的依序為:一、宿舍法規制定;二、宿舍安全防護工作;三、宿舍硬 體維護與設施改善檢查工作;四、宿舍清潔維護工作;五、經費與行政支援; 六、發展學生則任制度;七、學生自治組織運作;八、鼓勵學生舉辦活動; 九、宿舍人員編制;九、宿舍硬體規劃。最後並列九的兩個項目分數不到六 十分,由此可知,目前宿舍輔導管理最不理想的是宿舍人員編制及硬體規劃, 最理想的是宿舍法規制定及宿舍安全防護工作。而私立大學及學院的狀況最 佳,其次為私立的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同為第三名的是公立大學、學院及 公立科技大學、技術學院,私立的宿舍業務承辦人自評其宿舍輔導管理狀況 優於公立學校(張雪梅,2003a)。 依據張雪梅(1994a)的大學院校學生宿舍輔導規劃研究之調查,顯示大 學學生宿舍自治幹部的輔導與管理缺失亟待改進,宿舍工作人員自承學生自 治組織發展與運作未臻理想,而調查自治組織幹部擔任幹部的感受,結果依 序為「雖然很累,但是值得」佔 39.7%; 「工作不順,勉強支持下去」佔 25.5%; 「勝任愉快,有成就感」佔 21.1%; 「一團糟,無法再做下去」佔 12.8%。其 表示由於學校與學生的期望有差距,使得在執行宿舍管理相關規定時,常遭 同儕抗拒與排斥,因此幹部只願當溝通橋樑的角色,在管理與執行上較不積. 28.

(29) 極,而幹部也表示,學校在幹部選舉及輔導上也不夠慎重。所以即使學生宿 舍硬體規劃改善,人員編制充足,但卻不重視學生自治組織幹部的感受、真 實情況,未確實協助自治幹部辦理活動以服務同學,未辦理幹部研習或提升 其領導管理的能力,則學生宿舍的輔導角色功能仍不可稱以充分發揮(張雪 梅,2003a)。. 貳、 大學學生宿舍的使命與功能 一、學生宿舍之使命 根 據 美 國 學 生 服 務 / 發 展 標 準 促 進 委 員 會 ( The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for Student Service/Development Programs)在 2001 編訂的「學生事務活動標準與導引」 (CAS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Student Service/Development Programs),學生宿舍的教育使命包含以下八項(王淑 芳、陳淑瓊、周富美,2003): (一) 了解如何管理個人的健康、金錢與時間; (二) 提供和他人合作居住的經驗; (三) 增進人際關係和溝通技巧; (四) 促進良好的社交行為,例如:不歧視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對異性無不 當舉止; (五) 發展和練習領導能力; (六) 學習支配休閒時間; (七) 對酒精與藥物濫用的了解; (八) 增進對社區環境安全的責任感。. 29.

(30) 隨著時代進步與教育理念的轉變,宿舍的使命與任務便有不同的關注焦 點。美國早期的宿舍主要角色是提供學生膳食與住宿,並管理、督導學生的 表現。而到了 1960 年代,學生宿舍的任務逐漸受到重視,並且將之結合高等 教育的目標,建立宿舍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學生學習、發展。自 1960 至今,美 國學生事務的專家不斷強調宿舍事教育場所的一部分,宿舍不應是教育中立 的,應該是要促進住宿學生的學業、社交、身體及精神各方面上有更好的發 展(張雪梅,2001)。 美加各國 30 餘個學生事務聯合組織在 2003 年出版了「高等教育專業標 準與指導原則」 ,其明確地提出了宿舍的任務為:(一)能夠鼓勵學生個人和團 體學習發展之社群;(二)乾淨、吸引人、維護良好、舒適便利、安全健康且 價格合理的居住場所;(三)有系統且有效率的管理和運作;(四)宿舍的設施及 相關服務能有效地達成學校任務及目標(王淑芳、黃玉,2006)。 早期歐洲大學的教會非常重視生活與學習的結合,其學生和教授一起生 活在宿舍中,宿舍內設有宿舍導師,學生有任何學習或生活上的問題都可以 請求導師幫忙,學習與授課不只發生於白天的課堂內,下課後跟教授在宿舍、 餐廳或酒吧的聊天、討論也是大學教育的一部分(黃德祥,1987)。 美國高等教育非常強調利用校園資源來促進大學生的投入與學習,學生 宿舍即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資源,與匆匆往返的通車生相比,住宿生有更多 時間及更好的資源如圖書館、師長、同儕可以利用。歷史悠久、享有盛名且 具有英國殖民色彩的大學,都和英國的劍橋、牛津大學一樣秉持著「課程、 圖書館、教授和學生並不足以構成一所學院」的信念,認為宿舍才是教育最 主要的核心場所(張雪梅,2003b)。. 30.

(31) 二、學生宿舍之功能 大專校院的教育目標對宿舍功能的影響極大,若宿舍輔導與管理能夠恰 當的執行,便能促進大學生全面、成功的大學經驗,而學生所居住的宿舍之 類型,亦影響學生發展社交網絡、學業學習以及管理其校園經驗的方式(Bose, 2008) 。根據張雪梅在 1994 年對全國 51 所大專院校 3,853 位住校學生,調查 其自評住宿對自身產生的助益,結果統計有 65.7%的學生認為「學生宿舍有 助於自主自律」,64.8%的學生認為「宿舍有助於增強社交能力」,其餘依次 認為學生宿舍可以「增進處理事情的能力」 、「讓生活情緒更穩定」、「增進課 業學習」 、「發展健全完整的人格」、「更能自我了解、自我接納」、「有助於價 值觀的建立與形成」、「幫助知性的啟發」等(張雪梅,1994b)。 許多學者專家支持學生住校對其學業知能、社交、心理等方面,均有正 向之影響。而國內學者黃炳煌指出,學生宿舍的寢室安排,若能夠打破以院 系為單位的傳統,採用「異質編室」的作法,如此能增進不同院系學生的接 觸與互動機會,擴大學生的視野,而無形中產生「通才教育」的功效(引自 張雪梅,1994b:9)。 根據我國及美國許多研究發現,宿舍生活對學生的求學、人際關係及人 格發展均有重大影響,因此大學不能僅將宿舍視為提供居住服務的場所,應 該深入了解、認識學生宿舍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積極做好宿舍管理。另外, 也要讓全體學生知道宿舍除了是交誼、休憩的地方外,更是幫助學生能夠學 習自己獨立生活及人格成長的最佳環境。國外學者 Upcraft(1986)整理近二 十篇住宿對於學生影響的研究,歸納出住宿的功能有以下十一點(引自張雪 梅,1994a:35):. 31.

(32) (一)更滿意大學的經驗; (二)成績更好; (三)較少輟學; (四)和教師接觸較多; (五)和同學互動較多,也有更滿意的社交生活; (六)參與更多的社團及休閒活動; (七)較少有情緒困擾,以及有更高的自尊; (八)追求較高的教育目標; (九)較少與父母起衝突; (十)價值觀的改變較大; (十一) 有更高的藝術興趣。 學生宿舍另一項功能是能夠增進大學新生成功轉化,原因存在於學生與 其他學生以及宿舍環境互動的脈絡中,宿舍因為空間的親近性和團體生活中 共同分享的規範價值和態度,使宿舍環境提供了學生之間互動的機會(陳淑 瓊,2008)。 學生住在有良好輔導管理的宿舍中,最主要的收穫是可以透過與來自不 同地方、具有不同習性的人共同生活,進而能夠從中學習互相配合、尊重, 並且學習適應群體生活的規範(張雪梅,2003a)。在學生宿舍中,學生不論 在對於自己的認識或人際關係的增進上,皆能夠獲益,學生更可以在宿舍這 個縮小的社會中,提早認識將來畢業後須踏入的社會,以及增進自己對社會 規範的批判或反省(張雪梅,2000)。 張雪梅(1994a)認為,學生宿舍的功能在使學生於良好的校園生活環境 中,進可能發揮最大的學習成果,並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而 Ricker 在研究宿. 32.

(33) 舍對學生學習影響時,提到大學宿舍包含了兩個主要功能,分別是:提供學 生滿意的居住環境;幫助學生學習成長(引自廖千淳,2003:14) 。宿舍是學 生在高等教育求學階段很重要的一個學習環境,更是學生在校園內停留最久 的場所,參考國內外文獻後,以下將宿舍分為居住休憩、學習與發展、人際 交往與休閒三項功能,詳細說明如下: (一)居住與休憩功能 宿舍是學生離開家求學暫時居住的地方,學生宿舍對那些離家較遠的學 生來說,是最簡單也最方便的選擇,如果宿舍能夠完善的管理、提供適當的 設施及合理的價錢,則讓學生在學習之餘,得充分的獲得休息,回到宿舍就 像回到家一般的放鬆、舒適,宿舍的居住功能可分為:1.作為學習過程中, 恢復體力、解除疲勞的場所,學習就好像工作一樣,需要靠體力來維持,學 生宿舍能提供舒適的休息場所,對學生的學習及健康而言非常重要;2.作為 歸屬感的中心,就像「家」的感覺,心理或精神如同身體一樣需要休息,若 回到宿舍就像回到家一樣,疲憊的心靈便能獲得補償,滿足心底的不安全感, 故學生個人隱私及和諧宿舍群體氣氛,是維繫歸屬感的重要課題(黃裕熙, 2000;廖千淳,2003)。 (二)學習與發展功能 現在的宿舍輔導目標轉為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國外有研究指出,住 宿生比起通車生發展的更好,因為住宿生可以與學習直接連結,幫助課業的 學習。而 Astin 所提倡的「學生投入校園」 ,近來年廣受學務工作參考,其非 常強調如何充分的運用校園環境資源,來促進大學生投入以幫助學生學習, 而學生宿舍便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資源;宿舍尚有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人格的 功能,因為學生離家在外,許多生活起居的細節都必須由自己負責,宿舍僅 33.

(34) 予以協助,故在宿舍裡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宿舍尚能增進學生其 他能力的發展,學生居住在學校宿舍裡,除了與學校學術資源較接近外,與 學校的連結也較緊密,各種知、情、意的刺激都比住家裡或附近民宅更多, 這些刺激都有助於學生的發展。宿舍就好比一小型社會,學生可以在宿舍中 提早認識將來的社會,除了課業學習之外,更能在人際關係方面獲益,並增 進自己對社會規範的批評與反省(王淑芳,2002)。 (三)人際交友與休閒功能 學生居住在校園裡,與老師和同儕相處的機會較多,有更多的校園投入, 並且透過參與課外的方案和活動而更欣賞校園和同儕,以及發展良好的人際 關係(Astin, 1993; Pascarella, 1994; Berger, 1997)。對大一新鮮人來說,住宿 舍是最能快速融入學校、同儕的方法,且居住於宿舍的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 故彼此能夠互相學習或交換知識,有與不同的同儕、文化接觸的機會,以及 人際交往、休閒活動等非學術性的交流。宿舍能夠提供學生有更多機會得以 接觸師長,並增加參與社團的機會,這對改善大學生對學校生活的態度、避 免疏離感的強化很有幫助;宿舍也作為非正式開放學習的場域,大學生發展 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並不一定是發生在教室中,學生在課外時間的學習更應 被重視,學生在宿舍的時間占求學總時間的二分之一,因此宿舍是處處充滿 非正式學習的一個場所,又如同杜威所說: 「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生 活中的大小事都可對大學生產生學習,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中,將對學生產生 深遠的影響;友善的宿舍更能夠激發強烈的社群意識,讓學生認同居住環境, 增加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國外的學生事務學者在其大規模的研究 調查中,均發現學生對社交的信心與人際關係方面,以住校學生表現最優, 其次是住校外學生,而以通車生表現最差(張雪梅,1994a)。. 34.

(35) 廖千淳(2003)研究大學住宿學生住宿滿意度,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 的住宿學生較滿意宿舍的休閒與交誼功能;其次滿意為宿舍的「居住」層面; 而對宿舍的「學習與發展」層面較不滿意。 綜上所述,許多研究證明學生住宿舍確實能夠在學業知能、心理健康、 社交能力上獲得良好發展,而住宿學生認為宿舍最主要的功能為人際交誼, 學校應依宿舍的特色與住宿學生的需要,進一步安排能夠促進學生各方面學 習與發展的支持系統或輔導方案,將宿舍的功能做最大的發揮。. 参、小結 從上述學生住宿概況及全國大專校院學務工作調查可知,我國大專校院 在學生宿舍的「量」上仍有努力的空間,尤是許多私立大學未能達到教育部 所規定之學生床位數標準。而從學生宿舍的使命與功能探究,則可更確定學 生宿舍的教育功能,藉由方案及輔導規劃來促進住宿學生之發展,徹底發揮 學生宿舍之居住、學習發展以及人際與休閒的功能。我國部分學校近年來受 歐美先進國家的影響,亦注意到生活與學習結合的重要,而發展一系列的宿 舍菁英教育方案及住宿學院,透過這些方案來增加其校園投入,以促進學生 全方面的發展,提升其競爭實力。此類辦理住宿與學習結合的宿舍,在美國 稱住宿學院(residential college) ,在這些住宿與學習融合的宿舍中,特別刻 意安排學術性活動,並且在宿舍內有教室、學習技巧中心、圖書館等設計, 也有專人協助課業的督導(advising)及教導(tutoring)(張雪梅,1994a)。 住宿生們因參與活動與方案而增加彼此間互動的機會,除了知識與專業方面 的學習外,更能夠促進其人際能力的養成。 總而言之,良好的宿舍輔導規劃可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帶來正面的影. 35.

(36) 響,若學校認同宿舍的教育使命,充分了解宿舍的角色與功能,並且重視宿 舍輔導規劃,則宿舍對學生無論是在課外經驗的投入,或課內之學業、人際 互動、心理社會與認知發展,均將有很大的幫助與正向影響。宿舍管理與輔 導工作是相輔相成的,有良好的宿舍行政管理作為根基,宿舍輔導規劃則能 更能發揮其潛在教育的功能。. 36.

(37) 第二節 人際問題之內涵及相關理論 本節將探討有關人際問題的內涵與相關理論,第一部分為人際關係的概 念,第二部分為人際問題的概述,第三部分為人際問題相關理論。. 壹、 人際關係的概念 對於人際關係一詞,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定義,而若個體在人際關係上 出現問題,則可謂其產生人際關係問題,而本研究將之稱為「人際問題」 。美 國精神醫學家 Sullivan(1953)是人際關係理論的創始者,他主張個體的大 部份問題是屬於人際層次,而非精神分析學派所歸納的生物驅力層次。此理 論的核心認為人際互動是在滿足個體「愛」與「權力」的基本需求。Sullivan (1953)相信每個人都有獲得「人際安全」(interpersonal security)的需求。 而 Newcomb(1953)定義人際關係是以共同取向(co-orientation)的觀點, 將其解釋為「兩個人彼此對於外在的目標所採取的一致行動。」 。Heider(1959) 則認為人際關係是少數人之間的關係,亦即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想法、期望、 知覺及反應(引自蘇逸珊,2002:15)。 國內學者劉若蘭(2004)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包括兩 個人之間的想法、知覺、期望、評價、感受等交互進行的動態關係。而許勝 雄(1980)認為,若就靜態觀點定義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有關聯;就 動態觀點來定義,則指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係。彭炳進(1992)認為人際關 係是人與人間,由互相的尊重發展到互相的理解,乃至互相的信賴,而後更 進展到互相協助與合作的過程。鄭和鈞、鄧京華(1995)指出人與人之間透 過某種方式進行接觸,從而在心理上或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在交往 的基礎上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稱為人際關係。. 37.

(38) 林欽榮(2002)在《人際關係與溝通》一書中指出,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即人際相處之道,亦可稱作人我關係或 人己關係。基本上,人際關係應該是和諧的、互助的,唯有和諧、互助的人 際關係,才能有助於個人人格發展與成長,進而增進社會的繁榮與進步。因 此,人際關係是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之間以及大學生及其他人之間溝通信息、 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協調行為的互動過程。對正處於學習和成長中的大學 生來說,良好的人際交往和融洽的人際關係是個體成長、學習進步以及事業 成功的必要前提(馮宗俠,2007)。 過去的研究較少給大學宿舍人際關係下一明確的定義,莊國波與唐平秋 (1999)認為,宿舍人際關係是宿舍成員在共同的學習和生活中的精神關係,以 語言、思想、知識、情感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結成的關係。而楊榮(2005)指出, 宿舍人際關係是指學生在校期間,與室友在宿舍裡交往互動所形成的心理關係。 楊娟(2008)在其碩士論文中定義宿舍人際關係為,學生在校期間與室友通過交 往互動而形成一種直接的心理連繫。. 貳、 人際問題概述 一、 人際問題之定義及其種類. 現代人無法永遠離群獨居,如何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現代人需要 具備的技巧與學習的課題。然而,有意願與人交往,卻沒有朋友的人亦不在 少數,這些人對人際交往感到困惑、無助,也無法擺脫心靈的孤寂,於是便 是產生了人際交往的問題(馮宗俠,200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1987) 。從學生的觀點來看,人際問題有兩大體系,ㄧ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橫. 38.

(39) 向的同輩關係問題,宿舍內指室友、樓友甚至棟友的人際關係問題;二是學 生與教職員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學生與除了本身以外的人在校園裡的互動關 係,有學術性的,亦有非學術性的。 馮宗俠(2007)透過調查與對心理諮詢資料的整理分析,發現普遍大學 生在校園中常見的人際交往問題主要有以下六種型態: (一) 缺少知心朋友:此類大學生通常能正常交往,人際關係也不錯,但自覺 缺乏能傾吐心事、同甘共苦的對象,有時不免感到孤獨與無奈。 (二) 與特定的人難以相處:這類大學生與多數人交往良好,但與特定的人交 往不良,可能是室友、同學或父母等與自己關係比較近的人,由於與這 些人相處不好,常會影響自身情緒。 (三) 與他人交往平淡:這一類大學生能與他人交往,但感到與人相處的質量 不高,缺乏影響力,沒有關係較為親密的朋友,多屬點頭之交,他們難 以發展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此類同學會感到空虛、失落。 (四) 感到人際交往有困難:此類大學生渴望交往,但由於交往能力有限、方 法不當、個性缺陷或交往心理障礙等原因,致使交往不盡如人意,很少 有人際交往成功的經驗,往往感到苦惱,希望改變社交狀況。 (五) 有社交恐懼症:這類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特別敏感、害怕,極力避免與別 人接觸,不得不交往時則表現出緊張、恐懼、心跳加快、語無倫次,他 們常陷入焦慮、自卑中,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 (六) 不想與人交往:此為較特殊的ㄧ類大學生,前五類同學都有交往的意願, 而此類同學則缺乏這種意願和興趣,他們遇事總是迴避退讓、自我封閉 或存有怪僻,在學習和生活中總是獨來獨往,不願與人來往。 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1987)指出,大專院校學生常見的人際關. 39.

(40) 係多半與所屬團體有關,例如:班級、系學會、社團、宿舍等。而學生在這 些團體的互動中,會產生「問題」是因為有些「問題同學」 ,包含:(一)學業 第一個人;(二)獨來獨往的人;(三)裝模作樣的人;(四)喜歡佔便宜的人;(五) 我行我素的人;(六)出言不遜的人;(七)新潮時髦的人;(八)以社團為家的人; (九)懷舊的新鮮人;(十)難以適應的少數民族;(十一)情緒化的人;(十二)轉 科系生、復學生。. 二、 人際問題的相關概念 人際問題的概念可以從兩方面加以探究,ㄧ為個人的特質所產生的人際 困擾,較偏向內部的人際問題;二為與他人互動而產生的人際衝突,屬外部 的人際問題。以下研究者就此兩面向來說明人際問題的相關概念。 (一) 人際困擾的定義與類型 人際困擾是指在人際交往上,因個人的因素而產生及經歷的苦惱(吳麗 雲,1999)。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的研究指出,個體對自我、他 人意象的看法,會影響其自我概念、社交及人際問題。當個體對他人有正向 意象時,其社交性較高;反之則較低。當個體有正向的自我意象時,會有較 高的自我概念及較低的人際困擾;有負向的自我意象時,則有較低的自我概 念及較高的人際困擾。而人際困擾的發生原因是人際關係中的雙方或多方, 都各自擁有對自己及他人的角色期待,當期待未被滿足時,或當角色期待與 個人的狀況產生衝突時,關係就陷入僵局或困境中(李佩怡,1999)。 Gurtman(1996)以「對稱結構模式」(the cicumplex model)將人際困 擾分成以下四種傾向:友善支配(Friendly Dominant, FD) 、友善順從(Friendly Submissive, FS)、敵意支配(Hotile Dominant, HD)及敵意順從(Hotile 40.

(41) Submmissive, HS)。此模型為一圓形連續體,可由圖2-2-1 表示,用兩個軸 將其分割成四個象限,垂直的軸是「控制向度」,即指個體支配性的高低, 水平的軸是「情感向度」,即指個體對人的關愛或敵意(引自任以容,2003: 48)。. 支配+ 90. 愛-180. 敵意 支配. 友善 支配. 敵意 順從. 友善 順從. 0 愛+. 270 支配圖 2-2-1 一般的人際對稱結構 資料來源:出自任以容(2003:48) 為測驗人際困擾,Horowitz等學者(1989)發展「人際困擾量表」(IIP, The Inventory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Alden 等人(1990)以人際困擾量 表為基礎,編定「人際困擾架構量表」(IIP Circumplex Scales)。其中IIP 的 編定是以尋求心理治療之200 名個案為對象,將個案所陳述的人際困擾統整 而編成一個自陳量表,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份是以「對我來說是困難的」 為句型,包括四個分量表:有肯定困難的、有社交困難的、有親密困難的、 有順從困難的;第二部份則以「過度」為句型,包括兩個分量表:太有責任 的、太過控制的。而這些分量表與人際理論家Wiggins 在1979 年及Kiesler 在 1983年所主張的二個人際向度(權力、情感向度)不謀而合(引自吳麗雲, 1998:27)。另外,IIP 的架構量表(IIP-C)是Alden等人有鑑於人際理論學 者所主張的,亦即要瞭解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可以從他的人際行為及人際困 擾去瞭解。並配合為一般人際理論學者所認同之人際傾向的二個向度構念(支 41.

(42) 配─順從,友善─敵意),將IIP 量表編定成為人際困擾架構量表,此量表由 八個分量表所組成,如圖2-2-2所示,分別為:支配控制的(domineering)、 社交外向的(intrustive)、過度溫暖的(overly nurturant)、被人利用的 (exploitable) 、非自我肯定的(nonassertive) 、退縮內向的(socially avoidant) 、 冷漠無情的(cold)、嫉妒敵意的(vindictive)(吳麗雲,1998;汪珊妃, 2001)。. 控制支配的 嫉妒敵意的. 社交外向的. 冷漠無情的. 過度溫暖的. 退縮內向的. 被人利用的 非自我肯定的. 圖2-2-2 人際困擾對稱架構圖 資料來源:出自吳麗雲(1998:28) 吳麗雲(1999)在研究人際歷程團體諮商對不安全依附類型大學生人際 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中,依據上述兩個量表自編「人際互動評量表」,將人 際困擾分為八個向度,分別如下: 1. 退縮內向的:表示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焦慮、羞怯與困窘,難以主動 地與人社交性的互動。 2. 冷漠無情的:表示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很少和人有情感上及情緒上的. 42.

(43) 交流,通常無法感受到親近或喜愛他人,對他們來說,與他人維持長期的 關係是困難的。 3. 嫉妒敵意的:表示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很容易經驗到,及呈現生氣與 憤怒,時時想要對人報復、攻擊,反映出對人的不信任和猜忌。 4. 非自我肯定的:表示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缺乏自信與自尊,並且對自 己的能力懷疑,無法自我肯定,他們不喜歡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特別逃 避進入競爭、需要影響他人的情境。 5. 容易被人利用:表示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過度的友善順從,他們會努 力地去討好他人並贏取他人的贊同,試圖表現出不會傷害人的樣子,不願 意拒絕他人,很容易被別人說服。 6. 喜愛支配他人:表示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很難放棄想要控制的想法, 他們通常是太過於控制及想影響他人。 7. 喜愛表現自我:表示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友善的、外向的及愛交際 的,因為他們很容易想要去掌控他人,因此產生許多困擾,例如:與人在 一起的需求很強烈;顯耀自己的表現去贏得他人的注意;無法獨自一個人 消磨時間;不適當的自我表露;將別人的事看作自己的事,但他人並不領 情;為了解決他人的問題而不適當的替人承擔責任。 8. 過度在乎他人:表示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極端地溫暖、慷慨、仁慈、 富同情心、易原諒他人,他們通常太熱心於服務他人、太急於付出與給予, 使得他們在與人相處時,很難對人設限。 (二) 人際衝突的定義與發生原因 在探討人際衝突前,應先了解「衝突(conflict)」的定義。Robbins (1998) 定義衝突為一項過程,開始於甲方認為已受到或即將受到乙方的負面影響, 且這樣的影響正是甲方所關注的。此負面影響廣泛涵蓋所有可能的衝突原 43.

(44) 因,如目標不相同、對事實解釋差異、對行為期望不同等,而衝突現象從輕 微意見不合到明顯暴力行為皆涵蓋在內。再者,Thomas(1976)認為衝突是 他人反對當事人「所關切的事情」或「某些在意的事情」。 衝突的類型可分個人或團體,衝突所涉及的主體也可以是單一的,如: 個人衝突(personal conflict)、組織內衝突(intraorganizational conflict);亦 可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如:人際衝突(interpersonal conflict)、群內衝突 (intragroup conflict)、群間衝突(intergroup conflict)。個人衝突是指個人 在面對選擇無法做出決定,而使自己無法依據選擇來行動,最常見的個人衝 突有三種:雙避衝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指個人要在兩個都不 想要的目標裡挑一個;雙趨衝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指個人要在 兩個都想要的目標裡做挑選;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指個 人面對一個很想要的單一目標,因無法排除其負向作用而無法做出決定(徐 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 Guetzkow & Gyr(1954)發現在團體內人際間的衝突可分成兩種,一是 在實質意見上,成員對於任務有不同看法所引發的衝突;另一種是主觀、情 緒上,成員在情感的對立所引發的衝突,這兩種衝突在發生在討論進行時, 同樣會延遲整個討論的時間,但是就衝突的發生原因與在目的上卻是完全不 相同的。Guetzkow & Gyr(1954)亦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衝突做了定義:實 質衝突(substantive conflict)發生原因是成員對於如何達到團體目標有不同 意見所引起,衝突在受到其他人批評與評估之後即結束;而情感衝突(affective conflict)發生原因則是個人為了私人目的,想要獲得個人優勢或是地位所引 起,衝突會因為個人需求被滿足或是受到其他人的敵意與攻擊後而結束。. 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們一般所探究的不僅是科學及其經驗 方式的問題―我們所探究的是人的世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正誤題 清單 口頭提問 攝影作品 歌唱 日記及日誌 配對 問卷 口頭訪問 美工展品 舞蹈表演 學習紀錄 多項選擇題 閱讀 說故事 電腦圖像 樂器演奏 作品選輯. 填充題 書評

問題類型 非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自錯誤中學習 自錯誤中學習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每本主題冊會提供一些探討該冊主題內容的建議問題,列舉主題冊內容大綱及學生在

(8) 以往曾有領袖生訴說:「自從做了領袖生,很多同學對我退避三舍...」你認為這出了甚麼問 題?怎樣處理?.

避免不一致 的行為處理方法, 包括…. 不同人/同一人在不同時間對同樣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