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個案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個案分析"

Copied!
2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勝分.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個案分析 A Research about the Adaptive Reusing of Unused Spaces. - The Case Study of Huashan1914‧Creative Park. 研究生:黃盈嘉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2 月.

(2) 銘謝詞 還記得剛推甄上研究所時對文化與社會議題充滿熱情與多感觸的心情,至 今仍未澆熄我那滿腔熱血的抱負。美好的演出總是有謝幕的一刻,求學過程一路 走來我覺得很幸運,求學之路順遂之外,每一階段都收穫良多,任何一個人都能 給我許多正面的力量,不論是知識或是精神方面的支持。 首先,這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要獻給我的父母,父母的肯定讓我無後顧之憂朝 向第一個擁有碩士學位的女兒邁進。再來是指導教授勝分老師,於研究所階段 中,老師給我許多機會參與外面實務界的相關研究,從中的知識累積外還讓我瞭 解社會需要有更多力量對社會倡議;擔任靖惠老師的研究助理將近三年的時間, 在老師身邊學到許多蒐集文獻、多元化思考等方法;擔任慧萍老師的國科會助理 期間,從老師身旁學到做研究的嚴謹態度以及研究方法的執行;兩位口試委員孫 煒老師與奕華老師給我許多建議,進而讓我在最後論文的研究上有許多有趣和深 度的發現。 同時我也要感謝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老師們,在研究所的求學過程中許多知 識基礎都是大學老師們的教導,研究方法與統計分析奠定深厚的基礎,而讓我在 研究所的求學過程中能應用得更廣泛;還要感謝新科台北市文化局長,東吳大學 的維公老師,從大學過程中老師的講授興起我對文化和社會議題的興趣,在研究 所階段老師也不時幫助我,引薦我到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中實習,才有今天研究 的成果。當然研究中最重要的受訪者:文建會處長、華山的陳總經理、李經理和 哲維,尤其是哲維在我實習時給予我很多協助和機會參與華山的活動事務,在論 文撰寫時協助我協調受訪者,能讓我認識你們真的很感謝,每個人都是我的貴人。 最後,要謝謝我的研究所夥伴們,因為你們讓我學習很多,每個人都有擅長 的才能,同時也是我最大精神支柱,佩綸、德鄰、沛瀅、學億、適華、宥融、鈞 祥、耀霖、曉玫、珮瑄、勻祺、柏鈞等等,還有尚逸對我的耐心,太多人不及言 謝,而未來將會帶著這些正面力量和知識,努力向新階段邁進。 盈嘉 2012 年 春.

(3) 中文摘要 全球化思維之衝擊下激發出在地化的火花,為達到環境永續,從古蹟保存 至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的發展至今,華山 1914 文創園區過去為一閒置空間再利 用的個案,現今已成為政府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的文創產業園區。 過去以政府為首採取「由上而下」之治理途徑,隨著空間解嚴、民主社會與 民意政治之興起輔以「由下而上」的模式,在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中則提供民間 團體參與公共事務與空間經營之機會,即為政府與經營者「雙向道」的公私協力 夥伴關係,然而華山作為一產業園區,其具備經濟效益的政策以及扶植藝文團體 展演的公益性目的,商業行為與公益使命之間如何連結;華山 1914 文創園區為 市定古蹟與歷史建物,具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意義,故此一公共空間可為社會教 育中文化體驗和文化教育的場域;空間能夠永續經營需要民眾的參與,透過公民 意識與公民參與行為探討參與華山 1914 文創園區的民眾特性,參與民眾提供建 議以供政府與經營者在未來華山的發展和方向能夠永續經營。最後,依據研究發 現提出研究建議,以供政府與實務界參考。 本研究採取文件分析、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等方法進行,深度 訪談內容以質化分析軟體 MAXQDA 進行分析,而問卷調查內容則是以 SPSS19.0 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則由文化培力之政府、文化經濟之經營團隊與文化創意之參 與民眾,分析上述三者間資源合作的方式、資源涉入的程度以及資源的影響。 透過資料分析,進而得出本研究結論:一、文化培力與文化經濟:公私協力 夥伴的關係與促參法的結構因素;二、文化經濟與文化創意:空間定位特殊性與 參與群眾之特性;三、文化創意與文化培力:文化體驗與文化教育;四、華山 1914 文創園區空間性的社會生產:園區變遷過程、雙向道互動模式以及混和性 經營模式。. 關鍵詞:閒置空間再利用、公私協力、社會教育、公民參與、公共空間.

(4) A Research about the Adaptive Reusing of Unused Spaces - The Case Study of Huashan1914‧Creative Park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globalization attacks the localization to achieve the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 monuments preservation to adaptive reusing of unused spaces, the Hushan1914 Creative Park was an adaptive reusing case before. But now the government promotes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olicy, it has become a creative park already. The Government takes the governance approach of top-down in the past. While the democratic society, public opinion and spaces reusing inspire the bottom-up approach. In the case, the government and management team take two-way traffic to thei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 creative park has both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public welfare missions, one of the research purposes is how to connect with them. Huashan1914 Creative Park has plentifu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meanings as a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spaces. According to civic engagement, the research wants to interpret the citizen’s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c awareness attitude and civic engagement behavior in Hashan1914 Creative Park.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 research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and management team. The study undertakes document analysis,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content of in-depth interviewing applies MAXQDA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uses SPSS19.0 to analyze. In accordance with research findings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1.Cultural empowerment and cultural economic: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nd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factors. 2. Cultur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reative: the specific of spaces and civic characteristic.3..

(5) Cultural creative and cultural empowerment: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4.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Hushan1914 Creative Park spaces: the change of the creative park, two-way traffic models and mixed manage model.. Keywords: adaptive reusing of unused space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social education, civic engagement, public space.

(6) 目錄 目錄……………………………………………………………………ⅰ 表目錄………………………………………………………………… ⅲ 圖目錄………………………………………………………………… 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8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16. 第四節. 研究流程…………………………………………………………………18. 第五節. 名詞釋義…………………………………………………………………19. 第二章 文獻檢閱………………………………………………………21 第一節.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意涵………………………………………………21. 壹、 閒置空間再利用…………………………………………………………21 貳、 公共空間…………………………………………………………………32 第二節. 理論探討…………………………………………………………………38. 壹、 公民參與…………………………………………………………………38 貳、 公私協力…………………………………………………………………41 參、 社會教育…………………………………………………………………44 第三節. 個案介紹…………………………………………………………………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實施…………………………………………………………63. i.

(7) 第四節. 研究工具…………………………………………………………………70. 第四章 研究發現………………………………………………………91 第一節. 受訪者背景資料分析……………………………………………………91. 第二節 資源合作的方式…………………………………………………………100 第三節 資源涉入的程度…………………………………………………………118 第四節 資源的影響………………………………………………………………132 第五節 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行為量表的差異性分析…………………………1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1 第一節 研究結論…………………………………………………………………15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5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163. 參考文獻……………………………………………………………164 附錄……………………………………………………………………174 附錄一 訪談大綱:政府…………………………………………………………174 附錄二 訪談大綱:經營團隊……………………………………………………176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178. 附錄四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民眾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行為預試問卷………179 附錄五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民眾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行為正式問卷………183 附錄六 深度訪談逐字稿…………………………………………………………187 附錄七. 民眾對政府在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政策推動之看法………………215. 附錄八. 民眾對華山 1914 文創園區經營規劃之看法………………………217. 附錄九 不同背景變項與公民意識之差異分析…………………………………220 附錄十. 不同背景變項與公民參與行為之差異分析………………………224. ii.

(8) 表目錄 表 1-1 國內五大文化園區營運單位一覽表……………………………………5 表 1-2 國內閒置空間再利用研究之主題分類……………………………………10 表 2-1. 閒置空間再利用經營方式與運作…………………………………………30. 表 2-2.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方式之主要類型………………………………………31. 表 3-1. 深度訪談對象及代碼一覽表………………………………………………67. 表 3-2. 深度訪談對象代表性………………………………………………………68. 表 3-3. 本研究問卷之回收情形……………………………………………………69. 表 3-4. 參與民眾於歷史發展、政策發展、經營規劃與意見互動之題項………76. 表 3-5. 公民意識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78. 表 3-6. 公民意識量表之公民責任態度題目修正…………………………………79. 表 3-7. 公民參與行為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82. 表 3-8. 公民意識量表正試問卷之建構性與操作性效度…………………………86. 表 3-9. 公民意識量表正式問卷之因素分析與信度考驗…………………………87. 表 3-10 公民參與行為量表之因素分析與信度考驗驗……………………………89 表 4-1. 深度訪談對象及代碼一覽表………………………………………………92. 表 4-2. 問卷受試者個人背景變項之分布情形……………………………………95. 表 4-3. 問卷受試者個人背景變項之居住地分布情形……………………………98. 表 4-4. 閒置空間、文化園區與文化產業園區概念整理…………………………101. 表 4-5. 問卷受試者來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之目的………………………………114. 表 4-6. 問卷受試者如何得知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之資訊………………………115. 表 4-7.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民眾參與次數和同行伴侶之分布情形……………128. 表 4-8.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參與民眾之公民意識量表分析摘要表形…………130. 表 4-9.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參與民眾之公民參與行為量表分析摘要表………130. 表 4-10 避免閒置空間二度閒置之策略規劃……………………………………134. iii.

(9) 表 4-11 主管機關、政策推動與經營規劃滿意度之分布情形……………………136 表 4-12 民眾對華山 1914 文創園區的文化歷史瞭解分布情形…………………138 表 4-13 民眾認為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應增加和減少功能之分布情形…………140 表 4-14 民眾向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提供過建議或感受之分布情形……………143 表 4-15 年齡與公民意識之差異性………………………………………………147 表 4-16 性別與公民參與行為之差異……………………………………………148 表 4-17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部分建物是否為市定古蹟與公民參與行為之差異 149 表 4-18 是否知道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主管機關與公民參與行為之差異性……150. iv.

(10) 圖目錄 圖 1-1 文化政策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發展歷程 ……………………………………4 圖 1-2 華山文創產業旗艦中心模型圖……………………………………………6 圖 1-3 國內研究論文期刊篇數統計………………………………………………9 圖 1-4 公部門非營利化與私有化…………………………………………………13 圖 1-5 華山小學堂塗鴉課程………………………………………………………14 圖 1-6 研究流程圖…………………………………………………………………18 圖 2-1 公共空間之社會生產………………………………………………………34 圖 2-2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市定古蹟與歷史建築 ………………………………48 圖 2-3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園區發展歷程………………………………………50 圖 3-1 民眾參與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之訪談架構……………………………….51 圖 3-2 民眾參與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之問卷架構……………………………….52 圖 3-3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社會生產………………………………………………54 圖 3-4. MAXQDA 質化資料分析軟體操作步驟……………………………… 58. 圖 3-5 參與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之三股力量…………………………………….66 圖 3-6 本研究問卷設計流程………………………………………………………75 圖 4-1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三個引入民間參與經營之促參案…………………105 圖 4-2.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 ROT 案利害關係人…………………………………108. 圖 4-3.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內部進駐店家………………………………………110. 圖 4-4.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內部營運模式與空間規劃…………………………120. 圖 4-5.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之組織屬性與經營目的……………………………123. 圖 4-6.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關於社會教育相關方式之體現……………………126. 圖 4-7.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之策略分析…………………………………………135. 圖 5-1.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的社會生產…………………………………………151. v.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探討且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動機,進而釐清研究目的與其重要 性,確立研究問題。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動機,第三節 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流程,最後第五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本節以全球化的資源再分配與利用說明永續發展之關係,閒置空間再利用 包括文化價值及資源再分配的實踐方式,然而閒置空間再利用過去十年的文化政 策歷經政黨與主管機關之首長輪替,對該議題則有不同目標及理念,最後終有共 識為文化創意產業定下新的契機,閒置空間在文創政策之定位確立後,再利用進 而以新階段於文創目標中持續進行。 壹、從全球化走入永續發展 當代面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衝擊,以經濟實體為核心,將國際與在 地間之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等有形與 無形資本相互跨國交流、碰撞、衝突與融合。在全球化趨勢發展的過程中,隨著 時間積累,產生區域發展不均衡、城鄉資源分配不公、社會高齡化、資源短缺、 環境汙染和生態浩劫等問題,嚴重威脅著社會生活與環境生態。為回應環境變遷 的問題,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1的「全球思考,在地行動」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 的 理 念 , 亦 為 追 尋 發 展 與 生 態 之 間 的 平 衡 , 以 利 永 續 發 展 (sustainability)。 永續發展的概念,聯合國(1992)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議 (Earth Summit)提出《二十一世紀議程》 (Agenda 21)2,強調環境發展的第一 項原則為人們應以永續發展為主要核心與自然和諧共存,享有健康且富饒的生 1 2. 1980 年代日本企業集團發展出來的行銷策略(Ohmae, 1990; Robertson, 1995) 。 Agenda 21 website of the United Nations.查詢日期:2011 年 06 月 14 日,取自: http://www.un.org/esa/dsd/agenda21/res_agenda21_01.shtml. 1.

(12) 活。 永續發展概於 1987 年由聯合國 Brundtland Commission 在第 42 屆聯合國大 會所提出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3中提出,永續發展 概念其原意為「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並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 。 永續發展係以保護生態環境和天然資源的「永續環境」為基礎,經由有效的「永 續經濟」為手段,塑造生活品質不斷提昇的「永續社會」為目的(張世賢,2004: 136) 。在科技發展之下,環境急速變遷,都市面臨的主要課題為都市人口日益增 加、都市郊區蔓延以及自然環境遭破壞,因此都市存在著環境貧窮的問題,唯有 將資源重新再分配及再利用方能解決環境、經濟與社會之間的問題。. 貳、空間資源再利用-閒置空間再利用 台灣人口與空間高密度的需求下,因社會經濟產業結構改變、外在環境因 素、時代變遷、長期與社會系統脫節所遺留下的產物,像是古蹟、歷史建築、產 業建物(酒廠、糖廠、菸廠) 、鐵道倉庫、學校、軍事設施、村里民活動中心等, 不僅經濟結構重組,甚至影響空間重組,外在環境因素改變與社會變遷的結構性 轉變,產生離根(disembedding)作用,社會關係從在地的互動脈絡中「向外抬 離」 (lifting out)的過程,使人們與在地之間出現了斷裂的關係(劉維公,2001)。 1980 年代以後,台灣社會出現劇烈轉型壓力,在全球化的衝擊下,在地特色及 文化趨勢崛起,社區營造及城鄉風貌運動展開,帶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活化地區 與資源共享之理念。閒置空間(unused Spaces)可重新啟動其文化意涵與空間功 能的生命力,以「再利用」(reuse)的活化方式,希望能夠保存具有歷史價值的 舊有建築物、善用現有資源達到資源永續。 基於上述背景,閒置空間再利用與文化資產保存及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脈絡 無法切割獨立探究,本研究認為全球化能思考資源永續,而在地化(localization) 3. UN Documents.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查詢日期 2011 年 06 月 03 日,取自:http://www.un-documents.net/wced-ocf.htm 2.

(13) 能實踐文化永續與社區參與,閒置空間再利用能落實全球在地化。. 參、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政策背景 閒置空間再利用與文化資產保存及社區總體營造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 《文建會九十年度試辦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第二點,閒置空間定義為:依 法被指定為古蹟、登錄為歷史建築或未經指定之就有閒置之建物或空間,在結構 安全無慮,仍具有可利用以推展文化藝術價值者(曾梓峰,2002)。 因此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空間是被文化資產保存所規範之下,再者閒置空間藉 由經濟再結構的過程中,以文化和歷史價值的力量尋求經濟成長,社區與閒置空 間的認同意識,致地方、文化、經濟三者間產生高度的共生關係(莊翰華,2005) 。 文化政策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過程中,歷經政黨輪替與文建會將其列為施政重 點,自 2000 年起,推動一系列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策略,關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 推行,此政策分別在中央與地方各自展開。2002 年 5 月起,中央政府將「文化 創意產業」列為「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文化創意產業 發展成為國家發展的重點計畫,文化創意產業將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創意文化園區 納入其推動策略及主軸(陳怡君,2006;陳怡君,2009);地方政府推動地方產 業發展方案,2009 年青年創業「滅飛計畫」 ,結合地方產業,整合政府各部會與 地方資源,利用青年創意活化各地方閒置館舍,落實創意並帶動地方產業發展。 文建會延續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理念,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此計畫並 非一個補助新建(興建)新設施的計畫,而是將硬體設施的閒置空間再利用作為 基本理念,藉由軟體改善,與政策相互結合。透過地方藝文團體注入,將地方資 源整合凝聚共識,為地方、社區可以永續經營文化空間(文建會,2010)4。文 化政策從文化資產保存法開始,政府意識到既有空間之重要性,其歷史意義與文 化機能不可隨社會結構而變遷,有形實體的閒置空間運用,而「再利用」 (reuse) 4. 文化建設委員會。地方文化館,查詢日期:2011 年 06 月 05 日,取自: http://www.cca.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6 3.

(14) 如無形軟體,將舊有記憶與文化透過使用和參與而傳承,地方響應政府推動閒置 空間再利用之政策,社區總體營造強調文化面向的營造,社區以地方資源和文化 基礎下持續發展,使地方居民凝聚地方文化認同,由下而上的參與方式擴散、深 耕。目前文建會的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2008-2013)正在進行,以健全全國 文化生活環境為目標,致力打造各地方文化館為地方文化生活圈的重要基石,透 過民間文化力量的引出與地方現有資源的結合,加上民眾的參與,進而改善地方 整體文化環境,提升生活品質。 因此本研究透過一系列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文化政策,將其整理為圖 1-1 的文 化政策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發展歷程,以利對閒置空間再利用歷史時間序列概念等 釐清。. 圖 1-1 文化政策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肆、文創政策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旗艦中心 2000 年政府公布實施「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 (簡稱促參法)後,促使 台北市文化局積極推動古蹟委外經營之趨勢。然而促參法的核心價值之一,即為 鼓勵民間單位參與公共建設的投資與經營,以減輕公部門在文化資產管理事務上 的負擔,其中 ROT(Rehabilitate-Operate-Transfer)或 OT 是應用在以古蹟或歷史 建築為主的文化資產最為普遍的模式(榮芳杰,2008)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園區 2007 年取得 15 加 10 年5的 ROT 整建及營運權利,2010 年文建會推動台灣文化 5. 華山文化園區 ROT 案得標者可取得 15 年經營權,約滿後若其經營績效佳,將可評估再延長經 4.

(15) 創意產業發展欲打造台灣文創產業旗艦中心(圖 1-2),文建會前主委盛治仁表 示,華山 BOT(民間投資興建營運)案簽訂契約,對於文建會推動文創產業是 重要的里程碑,希望讓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更加完善,成為台灣文創產業的示範 園區,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經濟日報,2010)6。文化園區是文化創意產業其中 的重點項目,政府和民間企業的合作,投入資本和資源,華山 1914 文創園區將 以文創發展為策略性產業,以國貿為策略性發展,國發基金投資成立兩百億創投 基金作為文創投資,將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為亞太文創產業會流中心,若成功打造 將帶能動台中、嘉義、台南、花蓮的創意文化園區串連地方產業鏈,達到集聚效 應,此為本研究選擇華山為個案研究的重要動機。 表 1-1 國內五大文化園區營運單位一覽表 所屬單位. 營運單位. 備註7. 台北華山 1914 文創園區. 文化建設委員會. 台灣文創發展 股份有限公司. 2007,ROT8 15 年經營權. 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9. 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 計畫 PPI, 以自行營運中. 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 預 2011,PPI 將分區委外. 台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 2011 ROT 進行中.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文化建設委員會. 太魯閣文化創意 10 股份有限公司. 2011,ROT 15 年經營權. 五大創意文化園區.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研究者認為華山為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之發展的重要據點,包含華山 1914 文. 營權十年。李至和(2007 年 06 月 18 日) 。華山文化園區 ROT 經營權拍板。經濟日報,A11。 鄭秋霜(2010 年 08 月 12 日) 。華山文創園區 BOT 案簽約,經濟日報,取自: http://blog.brightideas.com.tw/?p=355 7 資料來源皆參考各文化園區網站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第二期)修正計畫 97-102 年核定本。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第二期)修正計畫 97-102 年合訂本,文建會,取自: http://cci.culture.tw/cci/upload/law/20100604102504-539c2aeb8ea3e223d9f7bbb3bb8bdf60.pdf 8 目前華山 1914 文創園區中包含 ROT、OT 以及 BOT,本研究主要探討 ROT 的部分,亦即台灣 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為營運單位的範疇。 9 台中文化創意園區於 2005 年 6 月命名為台灣藝術‧設計與建築展演中心。 10 林怡秀(2011 年 11 月 08 日) 。花蓮文創園區 ROT 正式簽約,典藏今藝術,取自: http://210.59.230.13/magazine/report/cl/artouch_artco/6139/132068160056974017006.htm 6. 5.

(16) 創園區與華山文創產業旗艦中心。華山 1914 文創園區內的建物修繕、營運資金 等係由遠流出版、仲觀設計與國賓飯店組合成台灣文創旗艦聯盟,其異業結盟之 特殊性在台灣目前五大文創園區中最具代表性;而華山文創產業旗艦中心則是由 永豐餘集團(永豐餘投資、永豐創投、成餘創投)遠流出版、有信投資、仲觀設 計與國賓飯店等民間企業,投注大量文創基金於文創產業旗艦中心建案中,綜合 上述,研究者認為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是為文創發展與文化園區中,異業結盟與 文創資金最豐厚之據點。 在 2001 推動閒置空間在利用國際研討會中,傅朝卿(2001)認為閒置空間 是在創造生機,是一種潛力開發並非空間解嚴,它的機能是多樣性,最後所追求 的是一種永續經營而非短暫的延續。政策制定能指引社會文化的目標與方向,不 論未來政策的走向為何,文化政策的制定皆需民眾參與和挹注資源,使空間生命 的重生、再生與再現,隨著文化創意產業概念興起,文化經濟價值的創意結合可 創造生機。. 圖 1-2 華山文創產業旗艦中心模型圖 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11 綜合上述,全球化議題之目的為永續發展與資源利用,具文化價值的文化資 產保存與在地實踐的社區總體營造,帶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法規政策,如今文. 11. 江昭倫。華山 BOT 案正式簽約台灣文創旗艦中心 3 年後啟用,2010 年 08 月 11 日,取自: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53763&id=5&id2=1。 6.

(17) 建會推行文化創意產業,未來文創產業將帶動文化創意經濟與就業機會,然而該 如何實踐閒置空間「再利用」後的經營和創新,以及閒置空間再次活化而避免再 閒置,才能將文化價值的歷史意義和資源分配利用實踐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7.

(18) 第二節 研究動機 黃瑞茂曾指出:閒置空間的發展與台灣的文化有趣味性之關聯,台灣之所以 擁有這麼多的閒置空間,乃自於台灣房地產的發展模式為將老房子擺在一邊,開 發性地尋找地基,再蓋新房舍、廠房,隨著經濟結構轉型空間就閒置了(蔡文婷, 2003) 。文化,文化人類學提出的文化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 而閒置空間被閒置除了時代變遷結構轉變以外,這與台灣人的生活方式有關,社 會生活是日常生活、都市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藝術生活、宗教生活的總 稱。在熟悉的台北都市,華山 1914 創意文化園區、台北信義公民會館、松山菸 廠等,地處於台北市區都市計畫中的經濟核心地帶,是年輕人的假日聖地,有藝 術展覽、創意市集、休閒踏青等,更重要的是有歷史意義和休閒藝術。不但是年 輕人的現在生活更是連結過去的時代的生活記憶,透過舊廠房的空間遺留,民眾 沉浸在釀酒、眷村生活的歷史脈絡中。. 壹、學術性動機 閒置空間再利用自 2000 年以來推動至今,國內相關研究共計 114 篇,搜尋 碩博士論文網,輸入閒置空間再利用為關鍵字,共計 70 篇;台灣期刊論文索引 系統,輸入相同關鍵字,共計 44 篇12。首先由研究篇數與年代可看出閒置空間 再利用發展趨勢,再以研究主題歸納,主題多元且多為經營管理與再利用之個案 研究。 一、 研究篇數與文化政策之關係 2000 年起閒置空間再利用發展至今已有 10 年,自此概念開始推動,國內研 究也開始注意這項文化政策,由圖 1-3 所示,2002 至 2003 年國內研究論文篇數 大幅增加,其中以 2003 年、2007 年與 2009 年篇數最為繁多,可推論 2002 年政 府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政策,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文化創意園區亦為文創產業之範 12. 本研究盡可能將相關文獻列出,然而國內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並非所有都是以閒置空間 再利用 為關鍵字,而致本文所列舉之著作仍有闕漏。 8.

(19) 疇,此為文化政策一大突破,故 2003 年後,研究相關議題論文數增加。閒置空 間再利用之政策經由政黨輪替歷經複雜過程,閒置空間面臨再利用後再二度閒置 的可能,因此研究主題多為探討營運管理和成功因素皆避免再閒置,然而 2009 年政府的滅飛計畫就是避免空間再度閒置,華山 1914 創意文化園區的旗艦計畫 更是使閒置空間再利用成為文創發展的基地契機,因此 2009 年為閒置空間推動 以來最多研究篇數的一年,然 2010 年以後的研究,碩博士論文網尚未上傳更新, 故未能統計。 相對的,國內研究期刊自 2000 年推行此概念時便有相關研究,其中以 2002 年與 2005 年研究篇數繁多,如同上述研究論文篇數增加原因為 2002 年文化創意 產業政策制定,2005 年相關研究主題皆為台灣各地閒置空間的個案研究和發展 歷程,說明閒置空間再利用在各地方館舍接二連三響應此政策理念。. 圖 1-3 國內研究論文期刊篇數統計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二、研究主題多樣性 蒐集近十年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研究主題,然而每篇研究中涵蓋多項研究核 心,因此研究者將研究篇幅中的核心主題計分列之,若研究同時探討經營管理與 發展理論,則此兩項(經營管理、發展理論)為該研究之主題。由於主題多元複. 9.

(20) 雜,因此研究者將眾多主題全部歸納區分為四個層面,分別為環境、政策、經營 和社會層面。由表 1-2 所示,政策層面包含:文化政策、政治干預,共計 12 分; 經營層面包含:運作經營模式、委外經營管理、經營成功因素、公私協力與行銷 策略,共計 33 分;社會層面包含:地方滿意度、居民參與、公民教育推廣、社 會關係與地方認同,共計 12 分;環境層面包含:永續發展、二度閒置、都市再 生、再利用情形、再利用策略、評估模型與發展歷程,共計 57 分。其中以環境 層面的個案研究以及經營層面的運作經營模式為最多研究的核心主題。 表 1-2 國內閒置空間再利用研究之主題分類 研究主題. 期刊. 研究論文. 政策層面. 4. 8. 經營層面. 6. 27. 社會層面. 3. 9. 環境層面. 18. 39.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研究者整理近十年的研究主題發現,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研究雖繁多,仍有 其研究必要性和價值,如下述: (一)是否能增加社會性觀點? 相關研究較少以社會角度觀察,閒置空間是一個公共空間,而公共空間的基 本單位就是民眾,因此公民參與在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成功因素是不可少的。方金 媛對高雄城市光廊的研究結果指出,由於民眾參與及認知不足,城巿光廊的公共 藝術介入空間改造並未造成迴響(方金媛,2005)。因此民眾參與程度會影響政 策與經營的成功與否,然而過去研究較缺乏社會參與的因素來探討閒置空間,研 究者認為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成功脈絡應包含政府政策、組織經營與社會民眾參 與。 (二)是否閒置空間皆應朝向永續發展之必要性? 喻肇青: 「不是所有閒置空間都要再利用,有時候它空在那裡,帶來綠地與 植物,帶來呼吸的空間,有時候不用比用了更好。」(蔡文婷,2003:18)。空. 10.

(21) 間是無機的,真正使之再利用後的藝術空間才是有機,因此用與不用之間的取 捨,除了政策配套之外,最重要的民眾參與與接受度才是考驗一個閒置空間是 否能成為有機的空間。再利用是資源再分配的方式,而永續發展架構應包含生 態、經濟與社會(Munasinghe,1993) ,文化政策保留文化價值和歷史記憶,促進 資源分配使得閒置空間能永續經營,仍有再度閒置的可能,因此研究者認為永 續發展必要性可做為閒置空間再利用經營方向之參考。. 貳、實務面動機 根據促進民參與公共建設法之主旨為提升公共服務水準,加速社會經濟發 展,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行政院,2001) 。每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的國力指標評估,將民營化列為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之一,其中「政府業務委 外經營」更是民營化項目的主要模式,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方式,將行政機關引入 民間資源,運用各項資本擴大公共服務之範圍,以利提升服務品質,降低政府執 行業務之成本,也反映在閒置空間再利用上。面對全球化的浪潮,以政府業務委 外經營為優質國家治理的渠道,結合社會民間力量,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政府,進 而與全球治理接軌(李宗勳,2002:34;李宗勳,2008)。 依據台北市市有財產管理辦法結語指出:「政府辦理委託經營業務的目的, 不在於賺錢,而是將財產有效提供優質服務給市民,故消費者滿意度為委託經營 績效之重要評量指標」,近幾年,華山 1914 文化創意園區因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而面臨過度商業化之爭議,在藝術文化與商業之間的平衡點,將是創意產業發展 和華山的課題。 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於 2007 年文建會以政府業務委外經營方式招標駐園區營 運團隊,得標之經營團隊將與文建會斡旋 15 年,其中的從屬、角色關係與合作 模式的特殊性於台灣文化創意園區中極具代表性,然而得標之台灣文創發展公司 包含異業結盟(台灣文創發展聯盟)與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所組成,既為企業營 利公司又含括非營利組織的基金會,將如何運作?文創園區為市民活動之公共空 11.

(22) 間,閒置空間並非僅為藝術創作之空間,更是民眾參與營造及社會教育的基地。 綜上述,研究者欲了解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是否為公私協力之組織?是否能成為 社會教育的文化平台?藉由華山經驗之建議避免閒置空間二度閒置。. 一、是否為公私協力的組織? 近年來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組織行政法人化之影響,閒置空間再利用傾向公辦 民營或委外經營的方式,閒置空間官民合作的方式,源自於英國經驗,1968 年 英國藝術家有鑑於租金貴,因而自組成組織並以低價租得空間提供藝術家創作, 2008 年促使英國文化委員會(同文建會)組織全國藝術家工作室信託平台 (NFASP) ,提供藝術家低租金的創作空間(周美惠,2010 )13。自二十一世紀國 際間公共管理的發展趨勢,面對「第三波」 (third wave)時代,公、私部門已無 法獨力處理公共事務的複雜性和多元性,因此公私協力逐漸成為各國主要治理工 具之一,無論是公辦民營、政府業務委外、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等, 皆隱含公私協力的基本精神(楊信洲,2006)。 華山 1914 創意文化園區的經營組織形式與其他閒置空間經營團隊不同,在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經營團隊大多為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NPO),2007 年至 今,華山 1914 創意文化園區的經營者為台灣文創發展公司,台灣文創發展公司 由遠流出版社、國賓飯店與仲觀設計異業結盟,共同組成的台灣文創聯盟,並於 2008 年登記財團法人文創發展基金會。華山 1914 創意園區目前的營運者取得華 山民間整建營運後轉移模式(ROT)25 年整建及營運權利。 然目前尚未有相關研究個案的營運團隊像華山一樣,同時具備企業代表的台 灣文創聯盟與非營利組織的財團法人文創發展基金會,因此研究者欲探討複合式 組織在華山,分別代表何種角色?在公共空間的論述中,私有化的結果會不會使 得即使是看似公共的地方也不再公共(Banerjee,2001:14)?政府往往擔心與私人. 13. 周美惠(2010 年 08 月 22 日) 。英國經驗反思台灣官民合作,聯合報,取自: http://designartcorner.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3.html 12.

(23) 企業合作帶來「圖利」的困擾而無法前進,是文化的生機還是商人的商機? 榮芳杰(2008)在古蹟保存文化與經濟間的衝突中則有不同看法,過去傳統 思考古蹟保存,避免觸及經濟價值的因素,因多數將古蹟在文化與經濟兩者間過 度劃分,因此商業利益與文化價值兩者結合時則指責為破壞文化價值之嫌,然而 古蹟修復需要大量金費,經營團隊必須自負盈虧,若這些文化遺產欠缺經濟支 援,則無法予以保存。政府實行委外經營制度,面對閒置空間的空間「再利用」 的實體空間進行商業活動與古蹟文化價值間的永續發展仍有探討之必要性。 台灣文創公司 2008 年建立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是為閒置空間營運 的正當性因素嗎?如圖 1-4 所示,本研究亦要探討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 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在 ROT 的過程中,組織屬性與經營目的為何?在公益性與 商業性相容的問題上,商業與文化、公益與收益間如何產生平衡?. 圖 1-4 公部門非營利化與私有化 資料來源:參考江明修(2003:65)自繪. 13.

(24) 二、閒置空間是否能成為社會教育的文化孕育基地? 社會教育以本質而言,是有計畫地輔導社會全民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教育歷 程;以內容而言,包括人類共同生活環境中的組織之社會文化(林勝義,1995)。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機能,不再僅僅是藝術工作者的創作空間,而被賦予社區總體 營造與社會教育的意涵(漢寶德、劉新圓,2008),閒置空間富有歷史文化及藝 術的機能,研究者曾於 2009 至 2010 年參與華山 1914 創意文化園區華山小學堂 志工,小學堂給予小朋友與家長共同參與的創意課程,其中一堂課規劃講華山酒 廠圍牆上的塗鴉歷史的故事,並且讓小朋友參與塗鴉創作,研究者認為此方式就 是一種社會教育的傳承,透過故事內容告訴參與者過去與現在塗鴉牆上不同的背 景意義,也是藝術(過去;非古蹟所以塗鴉)和古蹟(現在;古蹟不可塗鴉)保 存間的界線正當性。. 圖 1-5 華山小學堂塗鴉課程 資料來源:華山小學堂14 如 Hall 所說,文化是「我們所想要保留下來的事情」之一,那麼閒置空間 的價值便會隨著不同世代之間與不同經營團隊經營,而有不一樣的定義和詮釋。 榮芳杰(2008)研究指出,台北故事館嘗試將經營的焦點放在古蹟的教育、美學 與文化價值上,古蹟本身的價值創造會牽動著委外經營者的信念以及對於經營目 標的適切性,不同經營團隊的經營風格與營運績效,對於理念之共識性亦有差 異,則成為遺產價值創造時所需面對的取捨。因此,研究者認為閒置空間有許多 14. 華山 1914 創意文化園區內部員工與志工組成,2009 年 7 月開始籌劃,2010 年 5 月結束, 華山小學堂創意小頑童課程於期間每周假日進行,查詢日期:2011 年 06 月 13 日,取自: http://www.wretch.cc/album/child1914 14.

(25) 不同的故事,將文化在此傳承至後代,是最好的社會教育機構,然而閒置空間再 利用之案例未能看見社會教育意義之基礎,故本研究欲要探討華山 1914 創意文 化園區是否能夠成為社會教育的基地。 三、如何避免閒置空間二度閒置? 閒置空間再利用最不願意看到的成果就是投入資源之後,卻成為蚊子館淪落 於二度閒置,這不僅是浪費資源,更是對環境的一大破壞。所以對於經營者最大 考驗就是,如何讓空間在利用之後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益並能永續營運(李斌, 2009)。不同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個案,其歷史經驗與政策補助皆不相同,也是考 驗營運團隊的經營管理,除了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成功因素,本研究欲反其道而行 談討如何能避免閒置空間再度閒置的條件。. 15.

(2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閒置空間再利用是文化政策之策略,將閒置不用的建築空間活化成為藝文空 間,重新賦予舊建築的新生命,並藉以激發民眾的情感與創意,共同參與藝術, 帶動地方發展(黃水潭,2003)。再利用並非僅是閒置空間的運作手法,除了提 供藝術和展演場地,民眾參與是凝聚對地方(空間)認同,並且連結過去歷史酒 廠和未來創新的文化創意產業,將文化意義傳承下去,文化加上創意同時帶動經 濟發展。. 壹、研究目的 根據上一節的研究動機和內容,本研究擬定研究目的如下: 一、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經營團隊與政府間之公私協力關係、如何成 為社會教育基地及避免閒置空間再閒置之配套措施。 二、 參與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參與民眾其公民意識、公民參與行為及 背景特性,其對於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公私協力、社會教育及避免 空間再閒置之意見。 三、 依據研究發現提出研究建議,以供政府與實務界參考。. 貳、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定研究問題如下: 一、 公私協力關係的部分: (一)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經營團隊與文建會之合作方式為何? (二) 多元利害關係人在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的角色和分工,以及 資源涉入之程度為何? (三)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影響為何? 二、 社會教育的部分: 依《社會教育法》第一條規定,「社會教育依據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及第一 16.

(27) 百六十三條之規定,以實施全民教育及終身教育為宗旨」(行政院,2011:1)。 (一) 文建會與經營團隊在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提供哪些全民教 育與終身學習 之方式? (二) 未來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空間資源提供全民教育與終身學 習 之程度? (三) 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提供哪些全民教育與終身學習 之影響? 三、 公民參與的部分: (一) 多元利害關係人在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的參與方式為何? (二) 文建會與經營團隊如何看待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民眾參與 程度之變化為何? (三) 多元利害關係人對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之影響為何?. 17.

(2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依據上述之主要研究內容,研擬研究流程與架構,如圖 1-6 所示:. 圖 1-6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18.

(2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為釐清本研究內容相關的重要名詞之內涵,研究者在本節將「閒置空間再利 用」 、 「公共空間」 、 「公民參與」 、 「公私協力關係」與「社會教育」這六項名詞解 釋如下:. 壹、閒置空間再利用 「閒置空間」 (vacant or Unoccupied space)原指社會經濟結構快速改變下的 建築空間,已不再具有當初建造時的原本功能,而成了閒置不用的空間;它可能 是古蹟、歷史建築、一般民宅、也可能是廢棄不用的倉庫或學校,它的共同點就 是已失去其原有的建築功能,並已閒置不用。 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的九十年度試辦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 中提及試辦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文化功能之場所,「係依法指定為古蹟、登錄為歷 史建築或未經指定之舊有閒置之建物或空間,在結構安全無慮,仍具有可再利用 以推展文化藝術價值者」。. 貳、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public space)是指開放空間,夏鑄九(1994)指出公共空間是一 實體空間,更是社會的縮影,其最主要在於「公共」二字。公共空間應由社會關 係觀點切入作探討,公共空間的生產指涉社會生活發生之所在的主體與客體、意 識與存在、心靈與物質空間的社會生產。. 參、公民參與 公民參與(civic engagement)意指人的一種行為與涉入過程,其能主動參與 一個方案、團體、組織(機構)或環境當中的決策,這些包括影響他們的工作職 場、醫療院所、鄰里、學校、宗教集會、社會等。民眾對於政府公共事務的投入,. 19.

(30) 不單是以間接的方法表達民意,而是採取更直接的行動展現公共事務的決策權 力。. 肆、公私協力關係 公私協力(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關係指公部門的各級政府,與社區、 居民或私人企業所建構而成的合作方式,透過公共部門、私人部門的資源整合管 理,進而為社會創造新的效益。公部門最主要的功能在於提供人民服務與保障, 尤其市場機制所無法達成的服務(Batley, 1996)。此關係模式為公共政策推動上 的重要理念,公私協力的奠立於公民意識與參與的基礎上。. 伍、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social education)目前是由我國社教司推動各項社會教育,以終 身學習為目標。社會教育是包括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的教育,以建立不同學習 型態的體系。將幼齡至老年連成一繼續性的教育時程,以終身教育為學習理念, 建立教育多元管道,讓每個人都有學習的管道和機會,從出生到年老皆能持續獲 得自我成長的實現。. 20.

(31) 第二章 文獻檢閱 本研究欲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永續發展的可能,因此第二章文獻檢閱包 含閒置空間再利用、公共空間、永續發展、公民參與、公私協力與社會教育等相 關理論作探討,藉由本章的討論以釐清理論之內涵。. 第一節.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相關文獻. 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政府重要文化政策之一,然而閒置空間的意涵為何?如 何經營和執行?本研究有感於觀念的釐清,避免研究執行偏誤,因此探討閒置空 間再利用相關論述,包括文化政策的發展與經營策略,經營策略將探討公私協力 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與促進民眾參與公共建設法案(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 PPI)9的類型;再以公共空間理論及公共生產等論述 探討公共性和空間的關係;最後研究閒置空間之永續性為本研究核心,將探討永 續發展等相關理論。. 壹、 閒置空間再利用 空間展現出人們在某時某地的社會文化價值與心理認同,即便為不同的個體 若處於相同空間中,仍會有不同的體驗與感受(畢恆達,2001),空間與人的關 係,隨著科技發展與社會結構轉型,環境變遷讓這些舊有建築物和土地的原本機 能停擺且轉變,當階段性功能消失後,便只留下歷史記憶呈現閒置狀態。 一、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定義 閒置空間再利用必須分別由閒置空間與再利用概念分開而論,首先必須先釐 清閒置空間的概念。閒置空間常與古蹟、歷史建築與廢棄空間等名詞重疊,然而 上述名詞的文化價值皆有不同的意義(王鎮華,2005:19)。依據文建會閒置空 間再利用獎助辦法的定義,閒置空間為:「依法指定為古蹟、登錄為歷史建築或. 9.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促參小常識,查詢日期:2011 年 06 月 14 日,取自: http://ppp.pcc.gov.tw/bot10/sense.html 21.

(32) 未經指定的舊有閒置建物或空間。」 (蔡文婷,2003:10) ,故古蹟與歷史建築物 皆為閒置空間的範疇內。陳怡君(2006:15)認為閒置空間包含被指定之古蹟、 歷史建築、產業建物、鐵道倉庫、學校、軍事設施與村里民活動中心等等。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文建會)針對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初,於 2000 年針對藝術村的經營管理,『藝術 99 專輯』系列,其第三集《閒置空間‧ 新造化》中,指出:「我們所探討的閒置空間不等於廢棄空間,也不一定與古蹟 相等同,而市政府在都市開發計畫中,未妥善安排規劃的新空間,或因都市發展 不平均而形成的閒置空間」(楊智富,2000)。 學界對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相關研究,將其定義分為廣義與狹義之解釋。廣義 包含:它可以是一間被廢棄(deserted/abandoned/discarded)的工業廠房、一座被 人遺忘(forgotten/ignored/lost)的教堂古堡、一幢具有歷史價值(historical)的 舊建築、一棟富含時代意義卻認為是多餘(spare/superfluous)的古蹟,亦或是壞 掉的(damaged/not functioning) 、過度的(transitional) 、懸盪(suspended)的空 間。不僅限於公家財產,閒置空間無所不在,範圍從一間空屋、一條人行道、一 段街屋、一片聚落或一片荒地(王婉如,2001;劉舜仁,2001;蔡文婷,2003)。 閒置空間之狹義定義更指出機能使用與否。閒置空間為原有空間機能因不符 使用需要,故甚少或停止使用的建築及其周邊(曾能汀,2006)。另外傅朝卿 (1994:4-5)指出: 「閒置為狀態,空間為對象;閒置空間為沒有使用、沒有機 能的空間」。當歷史發展變動的過程中,建築原有狀態改變時,其功能上被閒置 下來(曾梓峰,2001)。 根據上述,以政府政策定義下,不論建築物是否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只要具 備安全性考量,皆被閒置空間定義所涵蓋,此閒置空間視為有形之實體空間,喻 肇青: 「一個閒置空間要能讓所有想像並存,若只能容納一種想像,那就是圍牆。」 然而古蹟、歷史建築、舊有建物三者所代表的文化價值不同,三者之間並不 能混為一談(王鎮華,2005:19)。因此,若僅以有形之閒置空間,其定義未能 周延,且「閒置空間」並非突然發生之場域,而是伴隨時代演進、歷史流變所產 22.

(33) 生,它並非以閒置為終極目的,而是經由使用機能之轉化過程,而呈現出的真空 狀態(王婉如,2001);以學界定義中,增加空間之有機因素,視為無形之文化 空間,僅只是空間閒置使用之過渡階段,空間經由社會變遷賦予文化歷史、美學 價值等社會意義。朱曼華(2005:177)將閒置空間再利用定義為「一種活化空 間的手段、一個避免空間閒置的策略,或者說一項必須在永續進行改造,在徹底 顛覆其閒置狀態時,意義始能成立的方案」。 閒置空間的主要目的為保存具有歷史價值、文化意義的舊有建築物,能以資 源利用方式達到再利用之永續目的,這些空間因外在環境因素改變與社會變遷的 結構性轉變,產生離根(disembedding)作用。原 Giddens 的離根作用概念指涉 為,社會關係從在地的互動脈絡中「向外抬離」(lifting out)的過程。以閒置空 間的內涵則因社會變遷被閒置、不再使用的過程。 因此,本研究將閒置空間定義為兼具有形與無形的空間概念。有形空間為實 體之空間,諸如古蹟、歷史建築、產業建物、鐵道倉庫等等,這些有形空間與無 形的社會及文化意義產生離根作用,然而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 保存具有歷史價值的舊有建築物,善用現有資源達到再利用的可能。 二、 再利用之相關概念 「再利用」是將建築本身以重新利用的行動。此名詞於歐美未有一個相對應 的專有名詞,傅朝卿(2001)指出:「常見的有整修( renovation)、修復 (rehabilitation)、改造(remodeling)、再循環(recycling)、改修(retrofitting)、 環境重塑(environmental retrieval)、延續使用(ex-tented use)、再生(reborn)、 可適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等。」每一字眼所描述之事有程度及意義上的不 同,其中,以可適性再利用最能表達舊屋新用的觀念,一般簡稱再利用。 針對上述,再以可適性再利用來探究其定義,美國國家信託會(The National Trust)對再利用的定義為「adaptive Reuse」,其代表轉換建築物至原設計時不 同用途之過程,有助於適應環境的再利用,藉由建物之性質轉換而達成,例如: 過去的酒廠,如今成為文化園區(林華苑,2001)。在《Adaptive Reuse:Issues 23.

(34) and Case Studies in Building 》中指出,再利用為舊結構藉由當代的觀念,將其 修復改善城市應當代卻又保存機能完整性之手法(張家甄,2005),可適性再利 用為對一地進行修改,以符合複合性及公眾期望的使用需求。 再利用之概念主要來自於國際古蹟保存對歷史建物保存觀念的演進。國內對 於再利用最常見的使用名詞為再生、活用、再利用,相對於國外較常見為上述的 整修、修復、改造、環境重建等,再利用的詮釋方式不同且由保存運動發展而來, 但與傳統對建物、空間的保存概念是不同的(劉文仕,2001)。國外對於歷史建 築活化用途主要分為四大類:博物館、作為學校圖書館或其他各種文化行政機關 使用、改作旅館或餐館,利用建築物本身作為參觀遊覽對象。 最早的「再利用」觀念是源自於西方社會,下列依據西方老建築再利用觀點 切入,將其分為幾個演進階段(傅朝卿,2005): (一)軀殼利用期 舊建築再利用並非由現在建築師所創,二○年代,現代建築尚未盛行前, 再利用是則認為舊建築之結構上可使用,絕大多數沒有大量重新空間設 計,而是保留原舊有建築之軀殼。 (二)建築保存期 二○年代後現代建築興起,多數人以追求現代性為目的,以致再利用的現 象並不普遍。於七○年代,因「保存」的觀念使空間改造顯得保守,建築 物本身僅有小規模增建,多數仍保持舊建物之保存。 (三)新舊共容期 八○年代開始,原初的城市中心因都市分化及更新結果,造成城市沒落, 而希望藉由建築再利用來復甦城市中心。由單點的歷史保存演化至整個都 市面向,驗證了「保存」觀念的進化過程。 (四)新舊共融期 九○年代後半,世界建築起了一些變化,永續經營與空間經營成為焦點議 題,再利用的方向也隨之改變,空間不再僅只有舊建築的既定模式,而賦 24.

(35) 予再利用的積極涵意。此時期的再利用風潮、都市策略與文化觀光有一定 關係,文化旅遊將再利用的案例成為文化觀光的對象,對舊建物的適度改 造,符合現代機能需求又不失其時代意義和文化價值。 台灣在舊建物、古蹟的保存運動較慢發展,然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與社區之 間的關係密切,從 60 年代開始,「再利用」的意識因社區發展而潛移默化進入 建築營造的思維;70 年代「再循環」的觀念,激發群眾起而效尤;直至 80 年代 「再利用」受到廣大的歡迎(朱曼華,2005)。那麼 90 年代閒置空間再利用視 為一種永續的口號,空間的洪流氾濫過後「蚊子館」亦產生。 本研究經上述整理,再利用規劃至執行過程,包含政治、經濟與社會等三個 不同層次:(一)政治為文化政策的制定;(二)經濟為重新轉化後延伸之附加 價值;(三)社會為文化價值被重新賦予歷史記憶的可能,雖有不同的目的,透 過再利用的手段使閒置空間能夠再生,再重新賦予不論是無形或有形的機能。 三、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政策發展 若閒置空間為保存、永續的策略,那麼再利用便為一種手段,文化政策的制 定即為過程。傳統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為「由上至下」的方式,通常由政府政策制 定,此經驗與歐美「由下而上」不同,本研究以歐美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發展與台 灣經驗的閒置空再利用發展分別敘述,並作統合性之整理,朱曼華(2005)將歐 美閒置空間發生的背景和再利用的模式歸納為三點: (一)封建制度瓦解後的貴族宅邸 歐洲君主封建的背景下,階級制度始終制約著人民的政經發展,隨著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發起自由、平等、博愛的口後下,資產階級階級在政治與 經濟上發展,象徵權勢與地位的皇宮城堡成為歷史中閒置的空間。因空間 保存其歷史意義,有許多歷史文物,在文化資產維護過程中,逐漸演變為 博物館。 (二)宗教建築的活化再利用 西方的教堂,具宗教意義的空間,這些歷史建築,在重視文化資產維護或 25.

(36) 宗教信仰成為保留宗教的意義。 (三)工業革命後廠房的再利用 18 世紀工業革命展開,大量節省人力的機具、廠房與工業區的誕生,隨 著 20 世紀後半葉高科技產業的迅速發展,原工業發展的大型機具和廠 房,因為被新機具與新技術所替代。 (四)其他 除了上述幾種,也有因為戰爭或其他歷史因素而被歸類為歷史建築、遺址 或古蹟,以至於無法在都市規畫之初進行用途上的更替,但卻無損於他們 再利用的可能性。 台灣的閒置空間再利用,依照時間的推演,與歐美經驗有截然不同的風貌, 本研究將台灣經驗整理過後,分為生命延續期、機能替代期、空間營造期、永續 反思期,如下: (一)生命延續期 指日據時代 1895-1945 至台灣光復 1945 後的初期。這個時期所產生的閒 置空間,多半為日據時代政府機構遺留的舊辦公室、軍營和行館,由於原 建築體,尚有實用性價值,僅是內部使用者與組織的更替,因此閒置的年 份短暫,因而定名為生命延續期。此外,尚有許多鐵道驛站的相關建築體, 在這個時期經由國民政府接管後,延續鐵道空間發展的生命力。 (二)機能替代期 指六○年代至八○年代台灣農、工商業發展時期。隨著經濟起飛的衝擊, 大批城鄉移民的流動,促使鄉村空間使用機能的停滯或徹底轉型,人口大 量外移之下,空間利用由頻繁而遲緩,農業發展而大批工業機具的進駐, 由農業發展而大批工業機具的進駐,使得農村由勞力密集度高演變成機器 密集度高的生產型態。同時,也間接帶動城市空間的加速更替,形塑了都 市規劃的整體差異性,因而定名為機能替換期。然八○年代開始,隨著科 學園區的設置、高科技產業的初步發展,迫使許多老舊的工業廠房,面臨 26.

(37) 搬遷或荒廢的命運。鐵道、菸廠、酒廠等廢棄的倉庫,成為機能替換活動 後的閒置空間。 (三)空間營造期 泛指年代中期至九○年代。這個時期的閒置空間再利用,挾帶著全球化與 本土化的論戰,以及文建會對於社區總體營造補助措施的誘因,因而在地 方上猛烈展開。長期以來對文化事務的冷淡與不關心,這時期因為有政府 的大力補助,讓藝術文化事業得以搭配閒置空間的再利用而繁盛。藝術家 抬頭,讓這些空間充滿無限創意與想像。有許多藝術村的相繼誕生,一方 面顯示出台灣藝術的發展,已經逐漸與全球化的趨勢並駕齊驅,另一方面 卻也加深藝術發展假象的隱憂,隨著藝術村的熱潮散去,接下來是否有足 夠經費支援、藝術家支持、民眾參與力量的考量。 (四)永續反思期 九○年代末期,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法(1982)修訂草案的陸續誕生,九○ 年代成為閒置空間再利用作為藝術空間最繁盛的時期。隨著社區總體營造 的成熟運作,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實施,有許多社區組織、市民團體加入歷 史保存的領域,以歷史性建築的修復與保存作為重建社區與城市認同的起 點,1997 年華山藝文特區促進會的聯署、遊行、抗爭,以及同年由省政 府出面統籌展開的環島鐵道藝術網絡計畫。民眾的參與視為「以下而上」 的參與方式;隨後空間解嚴在空間再利用的脈絡中,代表民主化過程中, 透過政治權力解放空間權力的方式,將殖民統治權力的空間解嚴成為市民 空間。 空間保存政策思維的解嚴,目前公共權力建築中除官邸藝文沙龍、台北國際 藝術村與私人故居中林語堂、錢穆故居外,其餘不乏指定為市定古蹟、二級古蹟、 三級古蹟、歷史建築等藝文空間。殖民建築、產業文化透過古蹟保存運動、學者 與藝文團體的爭取,不僅將閒置空間形塑成為有別於公立美術館、私人畫廊系統 另類的市民藝文空間。同時進而撼動政策與制度的轉變為空間保存與再利用的正 27.

(38) 當性條件與工具,極為民主化的過程中,透過權力解放空間權力的方式。但當閒 置空間再利用被過度發展,許多閒置空間成為「二度閒置」,地方蚊子館,這就 失去永續的真正意義。 回顧三十年民眾參與古蹟保存的過程,可以發現保存的確由傳統自上而下的 教育,轉為民眾視為理所當然的認知,這種轉變的過程有無數的參與者共同努 力,是一份得來不易的起步。 四、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經營策略 國內的閒置空間多為藝文空間類型作為藝術用途,多數空間為公有財產,多 數由地方文化局或文建會管理,閒置空間成為公部門介入藝術的正當性範疇。過 去傳統為政府之業務與服務,如今將資源做最大發酵利用和分配,以委外的方式 交付給民間業者的委外形式,除了提升服務效率和品質亦能帶動經濟發展,創造 商業與就業之可能。再利用的方案成功與否仰賴民間活力是否能轉化為空間經營 之能力,除了考量經營團隊經營和企劃內容,亦要評估整體經營模式與空間使用 的最適度評估(黃金鳳,2006)。政府將閒置空間經營管理權力釋出給民間,主 要為公部門經費及人力資源短缺的現況,再者閒置空間需要大量經費修復和經營 管理,故此有效利用民間資源與公私部門合營(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之方 式,較能落實再利用之方案。有效利用民間資源與公私部門合營開發機制,以政 府監督下引進民間資源,透過專業人力與管理,達到公共服務的目的(陳怡君, 2006;黃金鳳,2006)。 (一)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模式 國內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方式,一般多以公辦公營與公辦民營為主,公有 民資民營則佔少數,目前公辦民營又稱為委外經營,將閒置空間以契約方式,其 經營權授予民間組織,期限屆滿再收回其經營權利,此為閒置空間再利用營運的 主要方式。針對公部門的營運策略,歷史空間再利用的經營方式與運作,依屬權 與經費的籌措方式不同等可分為公辦公營、公辦民營以、公有民資民營與私有經 營,分述如下:(引自洪愫璜,2002;黃金鳳;2006)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文學 文學 文學 文學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 學習.. 學習 過程 過程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由美國西來寺主辦,星雲大師在一九八六

本書立足中華文化大背景,較為深入系統地分析研究了回族傳統法文化的形成基礎、發展歷

32 明天 0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02 原創圖畫書 03 自製玩教具 04互聯網+ 05

城市面貌 社交生活 創科發展 交通運輸 鄉鎮發展 飲食文化 文物保護 環保建設 區域發展 消費模式 教育發展 國際事務 家庭生活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如何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加強中華文化的學習

佔地5.6 公頃 ,1914年創立的民營酒廠「赤司製酒場」為此區最初前 身,1947年後轉為台中酒廠。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