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香港新音樂開創者─林樂培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香港新音樂開創者─林樂培"

Copied!
1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研究與保存組 碩士論文. 香港新音樂的開創者—林樂培. 指導教授:黃均人 教授 研究生:林于琪 撰. 中華民國一0一年六月. 1.

(2) 致謝詞 能夠完成這篇論文,真的要感謝很多人,尋尋覓覓題目很久之後,竟然是在 我最忙的一個學期,將這個階段的重要任務完成,人非單靠一己之力,很多時候 也許想自己完成些什麼,但沒有其他力量的支持,路會走得很辛苦,感謝我身邊 的師長與親朋好友,謝謝你們給我很多的包容與協助,若這本論文有任何貢獻與 一點點值得稱讚的地方,都要歸功於你們。 首先感謝林樂培老師願意當我的研究對象,除了提供我研究上的資料,細心 的回答每一個問題,也會關心我的進度,適時給我必要的協助。跟林樂培老師相 處就像多了一位父親,雖然相處的時間不長,但跟老師的情誼卻如同家人一般, 老師說我是他的另一個女兒,讓我覺得非常開心也非常榮幸,自己何德何能有這 麼一位「重量級」的父親,我真的是上輩子有燒好香吧!也謝謝家琦姐姐寫信來 鼓勵我,跟我分享她的「重量級」父親,讓我實現當小妹的心願。 再來感謝許多幫助我的師長,謝謝您們的提攜與照顧,讓我學到除了論文之 外更多重要的事。謝謝王維真老師從找題目到完成論文,給我很多的意見和想法, 連搬到國外都還要聽我抱怨替我操心,比母親還要關心我給我幫助,能夠當您的 學生,是我這輩子的福報。感謝吳玲宜老師在學習的路上給我很多支持與照顧, 能夠真心去感受與關懷民族音樂,您給予我很多啟發。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黃均人 老師,忙到天昏黑地還要抽出時間,來教導我這個不才的學生,希望以後有機會 可以替老師分勞解憂。 感謝蔡淩蕙老師和潘皇龍老師讓我到 ACL 大會當接待人員,沒有這個經驗, 我不會認識樂壇上優秀的作曲家,不會見到林樂培老師,更不可能有這篇論文, 也感謝潘皇龍老師和錢善華老師當我的口試委員,給我論文上很多的指導。謝謝 陳錦標老師給我機會到香港做訪問與資料收集,若沒有您打開這扇國際的大門, 我無法看見與學到更多,在香港受到您很多的照顧與幫忙,我由衷的感謝。謝謝 曾葉發老師和周凡夫老師,百忙之中還接受我的訪問,讓我受益良多。謝謝蔡燦 煌老師、中大 Janet Chui 小姐、港大圖書館特藏部陳國蘭副主任、麥偉鑄老師,讓 我在資料收集上便捷許多。 還要感謝我的朋友們,沒有你們加油打氣,給我意見和幫助,我應該很難寫 完論文。謝謝筱青幫我這個電腦白癡,搞定好許多論文與電子產品的問題,也跟 我一起到香港等地方收集資料,有這個最佳戰友的相互扶持,論文才得以順利生 產。謝謝晴崴、瑀真、鈺婷,我的室友小夙、小白、貞妏,因為有妳們的鼓勵與 支持,寫論文才能一直有向前的動力。感恩謝明哲同學即將從美返臺的前一天, 還替我大修英文摘要。感謝香港的朋友們,赴港時的熱情接待,讓我對香港留下 美好的回憶。 最後一定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在這條音樂路上,如果沒有你們給我支持與 力量,我不會有今天的小小成就,謝謝愛我的家人,我也愛你們。最後若還有沒 感謝到的,我想真的要謝天,因為這是對所有人事物的感恩與答謝,在這裡致上 我最高的敬意。. i.

(3) 摘要 林樂培(1926 年 8 月 5 日─)出生於澳門,在澳門聖若瑟修院接受音樂教育 啟蒙,後移居香港持續參與音樂活動。1953-1964 年先後至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與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進修。1964 年返港至 1994 年間,林樂培活躍於香港文化 界,更是香港樂壇的中堅份子,在作曲、指揮、教學、評論、推廣新音樂、製作 電視、電臺音樂節目等,都有很高的成就與貢獻,也獲得許多獎項。 他畢生致力於中國新音樂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兩相歡》 、 《塵埃不見咸陽橋》 、 《東方之珠》、《突破》、《謝灶君》、《秋決》、《昆蟲世界》等,其創作「從傳統尋 根,在前衛找路」 ,曾在 51 個城市演出。林樂培生平刊載於葛羅夫(Grove’s)音樂及 音樂家辭典 2001 版本中,他對香港樂壇貢獻良多,其作品也啟發後輩作曲家,使 他獲得「香港新音樂之父」的美譽。. 關鍵詞:林樂培、香港新音樂、中國新音樂. ii.

(4) Abstract Doming Lam (5 August, 1926 - ) was born in Macau. Enlightened by the music education in St. Joseph Seminary Church (Seminário e Igreja de São José), he continued participating in musical activities after moving to Hong Kong. In 1953-1964 Lam studied music at the Royal Conservatory in Toronto and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During 1964-94, Doming Lam enlivens the cultural circles in Hong Kong. Furthermore, serving as the nucleus in Hong Kong musical circle, he not only makes high achievement but gain many awards in composing, conducting, teaching, commenting, popularizing “New Music” , and producing musical programs for TV and radio station. Domming Lam devotes his whole lif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 Music”, and his famous music compositions include: Like is their Delight. The War Bridge. Sonata:Oriental Pearl. Breakthrough. Thanksgiving to Joe-Kwan(the Kitchen God). Autumn Execution. Insect Word. Integrating arts from convention to contemporary ages, Domming Lam’s compositions have been widely performed in 51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His biography is printed in 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001 edition. Lam has much contribution toward Hong Kong musical circles. Furthermore, his works not only inspire many young composers but make him win the reputation of “The father of Hong Kong New Music”.. Keyword: Doming Lam, Hong Kong New Music, Chinese New Music. iii.

(5) 目 錄 致謝詞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 錄 ..............................................................................................................................iv 圖目錄 ............................................................................................................................... v 譜例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 21 第二章 聲樂及合唱作品 ............................................................................................... 25 第一節 李白夜詩三首 ........................................................................................... 25 第二節 李白驪歌兩首 ........................................................................................... 29 第三節 兩相歡 ....................................................................................................... 33 第四節 塵埃不見咸陽橋 ....................................................................................... 37 第三章 室內樂作品 ....................................................................................................... 42 第一節 東方之珠 ................................................................................................... 42 第二節 板橋道情 ................................................................................................... 46 第三節 突破 ........................................................................................................... 48 第四節 風雲變 ....................................................................................................... 51 第四章 管弦樂及民族管弦樂作品 ............................................................................... 56 第一節 謝灶君 ....................................................................................................... 56 第二節 秋決 ........................................................................................................... 59 第三節 昆蟲世界 ................................................................................................... 67 第四節 古曲新譯兩首 ........................................................................................... 76 第五節 問蒼天 ....................................................................................................... 81 第五章 結論 ................................................................................................................... 87 參考文獻 ......................................................................................................................... 93 附錄 ................................................................................................................................. 97 林樂培生平年表 ..................................................................................................... 97 林樂培作品年表 ................................................................................................... 100 作品館藏一覽表 ................................................................................................... 113. iv.

(6)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1:幼時的林樂培與母親 .......................................................................................... 3 2:ARCT作曲文憑 .................................................................................................... 6 3: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畢業照(最後排正中) .................................................. 6 4:羅沙入室弟子 ...................................................................................................... 7 5: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就讀時期 .................................................................. 7 6:受香港電臺 Clive Simpson 訪問與電臺合作的第一部電子音樂 ................... 9 7:任麗的電視臺編導 .............................................................................................. 9 8:協助臺灣作曲家許常惠成立亞洲作曲家聯盟(ACL)(左一) ...................... 11 9:1993 年作品《秋決》被北京選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 12 10:於日本二十世紀最後一個文化日,被稱為亞洲五巨匠之一 ...................... 12. v.

(7) 譜例目錄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1:第一首創作《搖籃曲》 ................................................................................... 4 2:類似戲曲追腔的手法 ..................................................................................... 26 3:類似戰鼓聲的伴奏音型 ................................................................................. 27 4:變換節奏、移調與鋼琴伴奏音型,類似詩人醉後步履蹣跚 ..................... 28 5:樂句a、樂句b ................................................................................................. 30 6:依序出現的 12 音 ........................................................................................... 30 7:A段主題動機a ................................................................................................ 30 8:A段主題動機b ................................................................................................ 31 9:B段重複出現的音型 ...................................................................................... 31 10:《迴紋曲》一頁樂譜兩頭用 ......................................................................... 32 11:《天使的食糧》 ............................................................................................. 33 12:歌聲仿繁腔 ................................................................................................... 34 13:鼓和琵琶為主要伴奏樂器 ........................................................................... 35 14:結尾對各樂器詳細的描述與指示,歌聲仿京腔念白作結 ....................... 35 15:配樂以笙為主,部分伴奏採用有定形的即興 ........................................... 36 16:散板獨唱之「比例式」記譜 ....................................................................... 38 17:樂曲中特殊符號 ........................................................................................... 38 18:類似鼓聲的伴奏音型 ................................................................................... 39 19:101 小節「誰」的細語 ................................................................................ 40 20:主題 ............................................................................................................... 43 21:副題 ............................................................................................................... 43 22:主題再現 ....................................................................................................... 43 23:京劇曲調的主題 ........................................................................................... 44 24:大跳後接密集音型、小提琴的顫音類似琵琶的輪指 ............................... 45 25:第三樂章主題再現 ....................................................................................... 45 26:主題A ............................................................................................................ 47 27:主題B ............................................................................................................ 47 28:三段相同的開頭與自創奏法 ....................................................................... 48 29:B段長笛與大提琴互為倒影 ........................................................................ 48 30:大提琴與長笛的特殊奏法 ........................................................................... 49 31:樂曲結束前模仿京腔 ................................................................................... 50 32:主題A ............................................................................................................ 52 33:主題B ............................................................................................................ 53 34:小提琴的主要發展動機「Fa 、升Do、升Sol、Mi」 .............................. 53 35:第三段樂器節奏型態 2+3+6+3+3、鋼琴與打擊的頑固音型 ................... 54 vi.

(8)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譜例. 36:搖鎖匙扣的「希望之音」 .......................................................................... 55 37:長笛似清香煙霧 .......................................................................................... 57 38:運用「音簇」和「即興演奏」、配合鑼鼓聲響,表現過年的熱鬧氣氛 57 39︰類似傳統戲曲武場的鑼鼓 .......................................................................... 61 40:京劇舞臺工架 .............................................................................................. 62 41:樂器模擬角色臺詞 ...................................................................................... 62 42:「冤枉啊!」三字的音調為主題動機 ........................................................ 63 43:含冤處決,六月雪飄 .................................................................................. 64 44:不對稱節奏 .................................................................................................. 66 45:拉弦組的機遇性即興(improvised micropolyphony) .................................. 70 46:拉弦組營造流水聲、管樂與打擊仿鳥鳴聲 .............................................. 71 47:第二樂章主題旋律 ...................................................................................... 71 48:長笛重響第一樂章旋律片段 ...................................................................... 72 49:點著塘兒水花起 .......................................................................................... 72 50:革胡與低革胡以泛音奏出如輕絲般的引子 .............................................. 73 51:琵琶與揚琴急奏的碎音,帶出象徵蠶的洞簫 .......................................... 73 52:巴烏描繪蠶脫繭而出的樣貌 ...................................................................... 73 53:笙象徵「穿花蝴蝶」 .................................................................................. 74 54:最後所有樂器再奏主題,如水滴聲的定音鼓結束全曲 .......................... 75 55:鋼琴仿琵琶「輪」、「揉」 .......................................................................... 78 56:彈撥與鋼琴仿海浪拍岸聲 .......................................................................... 79 57:鋼琴的斷奏類似琵琶的「輪」 .................................................................. 80 58:鋼琴連續彈奏和弦類似琵琶的「掃」 ...................................................... 80 59:鑼鼓與鎖吶象徵迎神會的熱鬧場景,彈撥如看熱鬧的人群 .................. 83 60:仿高麗樂為複拍子,聖詠為單拍子 .......................................................... 85. vii.

(9)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這東西文化快速交會的今日,很多傳統觀念被改變重新建立,很多舊有規 則被打破重新創造,從上個世代至今,音樂的創作也隨著時代與環境改變,有了 更多的發展,從傳統的作曲到結合不同領域的創作,作曲家面對的是更多元的創 作道路。在多種文化的衝擊下,對於長期接觸傳統文化的工作者來說,肩負著保 存與延續傳統文化的使命,除了研究與保存,延續傳統、開創新局,這個課題始 終圍繞著人們,如何根植於傳統而創作新意,在音樂創作上,是許多作曲家共同 面對的問題。 1958 年當我從校長手裡接過作曲家文憑的時候,我就定下決心要將中國音樂 現代化! 1林樂培的音樂作品,對於早期華人音樂圈是相當現代化的,尤其當時中 樂作品數量不多,但林樂培卻一舉將中樂創作帶至新境界,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 兼首席指揮閻惠昌曾說: 大師林樂培數十年來對音樂文化的建立貢獻良多…他推動中國音樂不遺餘 力,一直致力於建立民族樂團交響化的工作上,「從古思中尋根,在前衛中 找路」,創新地將中國傳統音樂素材以現代手法演繹,為「新音樂」譜上生 命,並讓中國音樂走向世界… 2 著名作曲家譚盾也說過: 林樂培先生是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作為亞洲及中國現代音樂文化的推 1. 林樂培, 〈我實踐“中國音樂現代化”的過程〉 《中國新音樂史論集:回顧與反思》 (香 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2) ,382-389。 2. CD 介紹冊。現代音像有限公司,《尋找中國新音樂 林樂培作品集》,香港中樂團 演奏─閻惠昌指揮,HKCO-CD-5-2006-4〔CD〕,2006。 1.

(11) 動者,他的音樂極富個人的創造性,同時又和傳統的中國文化緊緊相連。他 影響了很多中國及亞洲的年輕作曲家,為後來的亞洲作曲家走向世界,開拓 了路,樹立了榜樣。 3 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林樂培的音樂作品保留傳統的精神,亦有突破與開創性 的大膽實驗,這樣一位影響香港樂壇,甚至是亞洲作曲家的先驅者,其音樂作品 相當值得研究。由於作曲者並沒有完整留存自身音樂創作,很多作品保存於各處, 筆者欲趁此論文研究機會,查出這些作品目前留存的地方,希望能提供後來欲研 究者資料搜索的方向,也藉此傳達這位作曲大師對創作的理念與構想,讓我們了 解如何根植於傳統而創新,也對自身的音樂文化有不同的省思與啟發。.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本次論文研究範圍,以筆者所能收集到的樂譜與有聲資料為主,並參考樂界 與作曲者推薦之創作,是為研究範圍。論文內容之探討,包含樂曲分析─從樂譜、 影音、訪談等資料論述,將作曲者創作背景與動機、樂曲等,做詳細的分析與介 紹;書面與影音資料探討─與作者等相關人物探討交叉比對;訪談記錄─記錄作者 親身講述關於作品的點點滴滴,與其他重要經歷。以下簡要敘述作者生平,其他 關於作曲者的創作背景,將於各章節作品探討時詳細分述。 林樂培 (Doming Lam) 1926 年 8 月 5 日生於澳門。 4父親林頤山是澳門同善堂 的值理(常務理事) ,前後娶了三位妻子,共育有二十一名子女,母親李玉貞十六 歲便嫁入林家,在澳門聽道受洗成為天主教徒,子女也由其帶領入教。童年的林. 3. 同上。. 4. 部分資料記載其生日是為農曆 8 月 5 日,依據本人回覆: 「生日是 1926.8.5,農曆 早已不用了。」因此寫 1926 年 8 月 5 日。另外,林“樂”培原名林“嶽”培,因“嶽” 字過於複雜改成“岳”,後因作曲事業改為林“樂”培,意為培養音樂之意。其英文名因 與前澳門林家駿主教同是 Domingos Lam,為了易於分別,所以把名字改作 Doming。 2.

(12) 樂培活潑好動,對唸書不感興趣,在中學一年級時,偶然在教堂晚會中聽到司馬 榮神父演奏小提琴,悠揚的樂音打動了他,林樂培主動要求母親買一把小提琴給 他,而林樂培也獲得司馬榮神父(Fr. Guillherme Schmid , SDB, 1910-2000)的教導, 在此因緣際會之下,打開了林樂培的音樂之路,更造就了未來的「香港新音樂之 父」。. 圖 1:幼時的林樂培與母親. 在澳門培正中學完成中一後,母親送他到聖若瑟修院讀書,1944-1948 年進入 修院期間,林樂培展開了音樂啟蒙訓練,他隨奧地利籍音樂導師司馬榮神父學小 提琴、小風琴,並參與 30 多人的管弦樂團和合唱團,奠定讀譜和指揮的基礎。這 四年間,林樂培接觸了大量的中世紀及文藝復興的聖樂,雖未開始學習作曲,但 奠定了創作聖樂的基礎,目前定居香港的林樂培,仍持續創作聖樂,2011 年教會 更為其舉辦了《林樂培聖樂作品欣賞會》。 戰後 1948-1953 年林樂培於香港定居,持續音樂活動。他參加中英樂團(香港 管弦樂團前身)的排練,也先後擔任天主教座堂及玫瑰堂合唱指揮,並多次製作 3.

(13) 宗教小歌劇!另外,林樂培也隨富亞教授(Prof. Arrigo Foa)修習小提琴、關美楓老 師學樂理,並於 1953 年成功考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八級樂理,當時林樂培發表第 一首作品《搖籃曲》,受關老師推薦至其母校─多倫多皇家音樂院進修,此後,林 樂培展開美加十年的求學之路。林樂培的海外學生生涯相當困苦,因父親早逝、 家道中落加上戰後時局不佳,除第一期學費,期後所有費用都靠自己賺取,在火 車站當苦力、在工廠做工、在唐人餐館當服務生等等,當時他還去聖堂唱彌撒, 與同學兩人對著棺木彈鋼琴並對唱。工讀的生涯雖辛苦,但最後憑著積極向學的 精神,考取了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的作曲文憑(ARCT)。 5. 譜例 1:第一首創作《搖籃曲》. 5. 「ARCT 作曲文憑是專業証書。多倫多大學的皇家音樂院如同歐洲的音樂院一樣,. 是考試制度:共設有十級,然後到文憑級。是任何人,任何年歲,只要你認為自已夠能力 就可以投考。因為我沒有大學的文憑,所以只好考這個 ARCT (Associate of Roy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Toronto)。」引述林樂培回信。E-mail:2012.06.14 4.

(14) 在加拿大七年的求學期間,因未完成中學課程,只能在大學旁聽、自修作曲, 林樂培說: 七年浪費時間半工半讀的生涯─是我沒能遇到有料、有心、有能力的好老師, 帶領我更上一層樓,原來我在澳門和香港獲得的音樂知識,足以應付加拿大 和美國的要求,但留學的好處是:西方的音樂風氣更強烈,參考資料很多, 推動自修去自我增值。 6 因而,除了學校課程,圖書館可以說是林樂培最重要的「老師」,在圖書館裡, 他查閱各式音樂書籍與唱片,遍讀許多重要作品, 7雖無教授的指導,但憑著努力 自學,嚴格的考試測驗,再加上優秀的創作作品,讓林樂培於 1958 年考取加拿大 皇家音樂學院ARCT作曲文憑。他回憶到: 考這個試,我要先送上一組作品(1.李白夜詩三首 2.小提琴奏鳴曲《東方之 珠》第一樂章,3. 弦樂四重奏 No.1)然後接受五天,每天三小時的即粔場作作 曲試。 第一天:嚴格對位=多聲部的 Canon,宗教經文合唱曲等。 第二天:自由對位=寫賦格曲。 第三天:和聲=作藝術歌曲及弦樂四重奏。 第四天:配器。 第五天:樂曲分析=我要分拆 Schubert 的「磨坊少女」和 Copland 的 Appalachian Spring。 看來比B.A.的水準高,所以考這個文憑的人很少。 8 畢業時的三首作品,至今仍被演奏亦有唱片錄製出版。由於當時在圖書館閱覽各 式資料,卻找不到一本中國人的作品,林樂培從校長手中接下文憑時,便下定決 心要將中國音樂的創作推向世界。. 6. 引述林樂培回信。E-mail:2012.04.04. 7. 2012.01.09 赴港訪談時,林樂培亦介紹兩本書 Joseph Machlis 的《The Enjoyment of Music》和 Leon Dallin《Twentieth Century Composition》 , 「我認為在留學期間的最大收穫, 是買到兩本好書,可以領導我去自修:其一是在多倫多買到的 The Enjoyment of Music by Joseph Machlis。其二是在美國買到的 Twentieth Century Composition by Leon Dallin。」 《Twentieth Century Composition》臺灣由康謳翻譯, 《二十世紀作曲法》 (全音樂譜出版社, 1982)。 8. 引述林樂培回信。E-mail:2012.06.14 5.

(15) 圖 2:ARCT 作曲文憑. 圖 3:多倫多皇家音樂學院畢業照(最後排正中). 勤學不輟、求知若渴,1959 年因電影《賓漢》 (Ben- Hur) 9的場面與音樂震撼 了林樂培,他便寫信給電影音樂的作曲者羅沙博士(Dr. Miklos Rozsa, 1907-1995), 期盼能向大師學習,1960 年遂順利轉往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就讀。赴美四年 期間,林樂培開始接觸電影製作,他積極的學習態度,讓攝影、燈光、剪接等師 傅們,都教他拍攝竅門,熱心的他也為電影製作的同學配樂,學習期間,林樂培 9. 電影 Ben- Hur 臺灣譯為《賓漢》 ;香港譯為《賓虛》。 6.

(16) 也屢次獲獎,包括最佳學生作品獎及全美國最優異學生作品獎,而這一切,都為 他日後在香港電視界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圖 4:羅沙入室弟子. 圖 5: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就讀時期. 總結美加十年的求學日子,林樂培說: 在多倫多皇家音樂院七年最大的收穫:1.遇到一位很熱誠的小提琴老師─約 翰‧莫斯高(John Moscow),把我的小提琴技巧從頭培訓,到可以奏貝多芬的 《春天》奏鳴曲,考取 10 級文憑。由於基礎薄弱,無法當演奏家,但是足以 應付交響樂團的曲目。2.參加音樂院交響樂團,演出過華格納的《名歌手》序 曲,Tippet (1905-98)的清唱劇《我們時期的孩子》A Child of Our Time (1938) ; 和 Carl Orff (1895-1982) 的 Carmina Burana (1935)。 7.

(17) 在美國南加洲大學電影學院 USC-Cinema Department 四年,學懂:1.電影音樂 歷史及分析。2.電影的製作技術。3.電影配樂的實習 4.參加更優良的交響樂團, 演 奏 過 : 史 特 拉 汶 斯 基 Stravinsky(1882-1971) 的 歌 劇 The Rake’s Progress(1951)、Bartok(1881-1945)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Alban Berg(1885-1932) 的小提琴協奏曲 (1935)和莫索斯基/Ravel 的展覽會之畫。5.認識小提琴首席王 子工(T.K.Wong 紐約出生的華人) ,他演出我的《東方之珠》小提琴奏鳴曲, 是我生平首次聽到自己的作品在公開場合,由專家演譯。當 T.K.讀完碩士, 去莫斯科參加國際小提琴比賽時,他在自選曲中奏《東方之珠》 ,他說:給國 際樂人認識你的作品就夠了。之後我為他加上第 2、第 3 樂章,又改編了《古 舞曲三首》和作了《板橋道情》小提琴獨奏曲兩樂章,第二樂章「獨釣寒江 雪」演出最多。 這些收穫,都是當時在港澳不可能的。 10 1964 年林樂培回到香港,當時的環境,創作嚴肅音樂難以維生,時逢香港電 視臺開播,需要影視人才,在朋友的引薦下,1965 年林樂培加入麗的電視(亞洲 電視前身)作編導,製作文化、青年及綜合節目,其節目在當時極受歡迎,並與 多位影視明星如黃霑、汪明荃、張敏儀等合作,林樂培也利用在電視臺的機會, 製作了許多音樂節目,推廣音樂文化。1970 年林樂培離開電視臺,與友人合組廣 告公司,他將公司業經營的有聲有色,並擔任創作總監至 1977 年。1968-1973 年 間,林樂培主要從事配樂及廣告音樂工作,直至參與亞洲作曲家聯盟(Asian Composers League)後, 11才開始改變其音樂創作風格與工作方向。. 10. 引述林樂培回信。E-mial:2012.04.06. 11. 「 亞 洲 作 曲 家 聯 盟 Asian Composers League」( 簡 稱 曲 盟 ) 為 亞 太 地 區 歷 史最悠久,且最重要之國際文化組織。它的成立,係由我國已故作曲家許常惠 教 授 於 1971 年 12 月 所 發 起 , 他 邀 集 了 日 本 作 曲 家 入 野 義 朗 、 藝 術 經 紀 人 鍋 島 吉郎、南韓現代音樂協會負責人羅運榮以及香港作曲家林聲翕等,在臺北召開 籌備會議達成共識;期盼聯合亞洲音樂界,透過論壇與新作發表等形式,拓展 亞 洲 音 樂。於 是 曲 盟 於 1973 年 在 香 港 舉 行 成 立 大 會,由 香 港 與 來 自 臺 灣、日 本 等 地 的 作 曲 家 共 同 舉 辦 第 一 屆 音 樂 節 。 1974 年 在 日 本 京 都 舉 行 第 二 屆 大 會 。 1975 年 在 菲 律 賓 馬 尼 拉 舉 辦 第 三 屆 大 會 確 定 了 組 織 章 程。從 此,定 期 由 會 員 國 輪流主辦大會暨音樂節,共同推展亞太地區音樂創作風氣,發揚亞洲音樂之文 化傳承;同時也成為亞洲傳統音樂研究、保存與發揚光大的重要國際組織。 摘 自 亞 洲 作 曲 家 聯 盟 臺 灣 總 會 官 方 網 站 : http://www.acl-taiwan.org.tw/ 亞洲作曲家聯盟原文此後內文改以縮寫 ACL 標明。 8.

(18) 圖 6:受香港電臺 Clive Simpson 訪問與電臺合作的第一部電子音樂 12. 圖 7:任麗的電視臺編導. 1970-1990 年,是林樂培在香港音樂界耕耘的黃金時期,1973 年他協助臺灣作. 12. 此圖為林樂培留學返港時,受電臺邀約,創作的第一部電子音樂作品,也是香港. 最早的電子音樂作品。但因為當時電子器材並不普及,電子音樂只創作了一首之後,便沒 有機會再繼續創作這類作品了。部分資料記載《鋼琴研究之一》(Piano Study No.1)為 1954 年創作,其真正的時間應該是 1964 年,在本論文中特別改正。 9.

(19) 曲 家 許 常 惠 (1929-2001) 成 立 亞 洲作 曲家 聯盟 (ACL) , 並 擔 任 十年 香 港 區主 席 (1973-1983),之後將區會改組為香港作曲家聯會(The Hong Kong Composers' Guild),13任名譽會長(1983),也協助成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The Composers and Authors Society of Hong Kong Limited),14是為創會會員,並為該協會連任時間 最長的理事(1977-1994)。此外,在他努力奔走下,香港正式成為國際現代音樂協 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會員(1988),15這一年他將亞洲作曲 家聯盟(ACL)大會與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大會聯合舉辦,一舉將香港樂壇推向. 13. 香港作曲家聯會成立於 1983 年,是本地嚴肅音樂作曲家為培育及推介音樂創作而 成立的一個專業組織,現有 110 名會員。除定期舉辦新作品音樂會、作曲比賽、研習班、 講座展覽、委約創作、出版樂譜及唱片錄音外,香港作曲家聯會更致力提高大眾、特別是 青年人對作曲的興趣,並定期指派作曲家到學校培訓下一代創作人材,及在香港將音樂作 為一種極為重要的創意藝術來推動其各方面的發展。作為香港的文化大使之一,香港作曲 家聯會已經與許多國際組織建立緊密的聯繫,並在國際現代音樂交流方面擔當一個非常重 要的角色。除了是亞洲作曲家同盟的創會成員國(地區)外,聯會也是國際現代音樂協會 的會員國(地區) ,也與香港電臺合作,每年派出一名作曲家代表香港出席巴黎舉行的聯 合國文教科學組織「國際作曲家論壇」 。香港作曲家聯會的前身是成立於 1973 年的亞洲作 曲家同盟香港分會。在歷任主席林樂培(1973-1983)、曾葉發(1983-1993)、陳永華 (1993-2004) 、陳錦標(2004-)及歷屆多位理事會成員的領導下,香港作曲家聯會共在 香港主辦了以下多項音樂盛會。這些活動對推動香港的音樂發展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摘自香港作曲家聯會官方網站:http://www.hkcg.org/home.php?&lang=chi 14. 早於一九四六年,英國的演奏權益社(PRS)已在香港成立了一個機構,專責保護其 會員和海外聯會的會員的音樂版權,為他們徵收演奏版權費。到了七零年代,樂迷對本地 粵語歌曲的需求亦漸大,加上香港有著一群活躍和熱心的本地作曲家,他們非常樂意為他 們的共同利益合作。在此種背景下,PRS 與這群香港作曲家在一九七七年達成協議,成 立了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The Composers and Authors Society of Hong Kong Limited)。CASH 遂於一九七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在香港按公司條例成立為一間註冊有限公 司,不擁有資本,於一九七七年十月一日起運作,並於十月二十日在文華酒店舉行記者招 待會,宣布正式成立。 摘自香港作曲及作詞家協會官方網站。http://www.cash.org.hk/hk/home.do 15. 國際現代音樂協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ntemporary Music 為國際最大與歷史最悠 久之音樂組織,創立於 1922 年 8 月 11 日,是由包括魏本、亨德密特、巴爾托克、高大宜、 奧乃格、米堯...等作曲家,在奧地利薩爾茲堡所成立為倡導當代音樂演出之國際性組 織,並於 1923 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世界新音樂節」(World New Music Days)發表會員 作品,目前的成員已有歐洲、美洲、亞洲以及大洋洲等五十餘會員國,每年均由會員國輪 流舉辦世界新音樂節。 摘自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臺灣總會官方網站:http://taiwanesemusic.blogspot.tw/ 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原文此後內文改以縮寫 ISCM 標明。 10.

(20) 國際。 1980-1985 年林樂培應香港電臺之邀,製作節目─「樂壇精英」共五十輯,自 任策劃、製作、編導、主持和後期製作於一身。他也經常在香港電臺第四臺主持 節目,介紹當代作品、推廣香港音樂創作。1984-1989 年間,林樂培獲聘為澳門室 樂團(澳門樂團前身)的音樂總監,指揮了五十多場音樂會,1984 年林樂培也擔 任香港兒童合唱團音樂總監,帶領合唱團出訪澳洲和日本。1985-1994 年獲香港大 學聘為駐校作曲家及導師,更得到香港大學學生會頒贈「最佳教學獎」。. 圖 8:協助臺灣作曲家許常惠成立亞洲作曲家聯盟(ACL)(左一). 1988 年林樂培與金庸、周潤發等人同獲香港藝術家年獎,同年獲得澳門政府 頒發文化功績勳章;1993 年作品《秋決》被北京選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1999 年得到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成就大獎、同年於日本二十世紀最後一個文化 日,與另外四位國際級作曲家,同稱為亞洲五巨匠, 16並舉行音樂會;2002 年更 獲得澳門特區政府頒發榮譽獎狀。 16. 亞洲五巨匠是為─林樂培、伊福部 昭、周文中、尹 伊桑、Jose Maceda。 11.

(21) 圖 9:1993 年作品《秋決》被北京選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圖 10:於日本二十世紀最後一個文化日,被稱為亞洲五巨匠之一. 12.

(22) 退休後的林樂培仍活躍於樂壇,1994 年曾移居加拿大一段時間,2006 年又返 回香港定居,除了繼續出席港、澳和世界各地自己的作品音樂會外,2010 年續寫 畢業時的弦樂四重奏,改編成《長調─五段錦》,作品在港、澳、日本演出,並獲 選 2010 年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頒發「最佳正統作品金帆奬」。目前林樂培仍 創作不輟,除集結歷年聖樂作品出版,亦改編早年創作素材重寫成《西皮再變》、 編寫《民歌串燒 13 首》,並受香港中樂團委託創作《平常心》,同時也參與研討 會與音樂會,持續關注音樂界的相關活動。 林樂培的生平刊載在葛羅夫(Grove's) 音樂及音樂家詞典 2001 版本中,能輯錄 於這樣權威的音樂書裡,相信其音樂上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林樂培的作品是香 港新音樂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作品從傳統尋根、在前衛找路,與眾不同、獨樹 一格,每首作品的風格與題材各有特色,並曾在國際 50 個城市演出,在本論文中, 將論述部分經典創作,來討論其作品對樂壇的影響。.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本節探討林樂培相關之書籍文獻、影音資料、出版樂譜,部分未出版或已被 典藏之資料,將以表格呈現於論文附錄中,提供欲研究林樂培相關文獻者,一個 查詢的管道。另外,本節所探討的文獻資料,多數也記錄香港音樂的發展史,關 於此歷史背景,在這一節中也會一併討論,使其後作品分析的研究,有一個歷史 背景的框架與脈絡,再就不同的作品與時間點分述詳細的創作背景。. 13.

(23) 目前香港中央圖書館(藝術資源中心)、 17香港大學圖書館(包含特藏部與音 樂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包含中國音樂資料館),皆藏有林樂培之音樂 作品。香港中央圖書館網站查詢作品時,有詳細的資料說明,部分樂譜還有林樂 培致贈的親筆簽名;香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珍藏許多林樂培之相關文獻,有節目 單、樂譜手稿等,音樂圖書館則有樂譜之複印本,便於提供讀者查閱;香港中文 大學圖書館收藏之樂譜較少,但於中國音樂資料館可查到林樂培剪報資料,多篇 林樂培本人撰述投稿於報刊的文章,皆收錄於剪貼本中。關於上述三個圖書館的 館藏,筆者也整理成館藏資訊表附於論文附錄中。 林樂培自撰的一篇論文〈我實踐“中國音樂現代化”的過程〉,收錄於劉靖之主 編《中國新音樂史論集:回顧與反思》研討會文集中,18此篇論文為林樂培自述其 音樂寫作歷程與創作理念的著述,是相當重要的參考文獻,論文後也記錄了當時 與會的討論意見。另外,林樂培亦有其他投稿的文章,刊載於《聯合音樂》(總 7(1982-9)、總 9(1983-2)、總 14(1984-6)) 、 《樂覽》第十八期(2000-12)、 《人民音樂》 (第二期)(2004) ,從投稿的文獻資料,可以研究林樂培對音樂創作的想法,與 當時作品發表後的評論。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陳耀紅《對林樂培〈秋決〉之分析》,對林樂培 《秋決》之創作背景作詳細的說明,作品分析從各面向詳細論述,此論文就單一 樂曲寫作而言,時間脈絡清晰,亦掌握了林樂培創作的時代背景與對樂壇的貢獻。. 17. 2001 年香港中央圖書館設立「香港音樂特藏」 ,收藏香港音樂,特別是香港作曲家 有關的各種手稿、書信、樂譜、資料、圖片等,超過十年的收藏,藏品日漸豐富,為日後 欲研究香港音樂作品的重要寶庫。─周凡夫 2012.8.4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轉化‧超美」之 研討會講稿。 18. 此論文集集結 1990 年香港「中國新音樂研討會」大會中發表的論文,並記錄了當 時與會人討論的內容,林樂培的論文收錄於 382-389 頁中。 14.

(24) 陳明志編著的《中樂因您更動聽─民族管弦樂導賞(上、下冊)》 ,書中介紹了相當 多經典的民族管弦樂作品,其中包含林樂培的《秋決》與《昆蟲世界》;吳贛伯 主編的《二十世紀香港中樂史稿》 ,第六章香港的中樂創作,簡述林樂培的創作背 景與《秋決》的分析;朱瑞冰《香港音樂發展概論》多次提及林樂培於香港樂壇 的背景與創作,是了解作曲者與時代背景相當好的參考書目,其中第 206-216 頁之 「附:樂譜及唱片目錄」的表格,在多筆出版資料中,也收錄到幾個林樂培的作 品。表格提到的作品有─(粗體字標註為筆者未查到的出版資料) 19 音樂集: 出版 書名 年份. 曲名. 作者. 頁數. 林 樂 培 《獻給香港 《香港‧香港》 曲、盧景 頁 5-7 文詞 1991 兒童合唱團 歌集 I》 林 樂 培 《沙里洪巴》 頁 41-47 改編 《獻給香港 林 樂 培 頁 51-60 1991 兒童合唱團 《靈山遠路》 改編 歌集 II》 《中國鋼琴 曲集》*附樂 19.《序曲》 頁 林樂培 1998 曲解說及作 20.《詼諧曲》 111-117 者簡介 個人音樂創作集: 出版 作者 作品名稱(創作年份) 作品分類 年份 不詳 林樂培 《李白驪歌兩首》(1964) 高音與橫笛 1975. 林樂培. 《舅舅組曲》(1960). 兒童鋼琴曲. 1975. 林樂培. 《輪迴》(1975). 小提琴二重奏. 1979. 林樂培. 《天籟》(1978). 管弦樂. 19. 編輯. 出版社. 唐少偉. 香港兒童 合唱團. 唐少偉. 香港兒童 合唱團. 劉美蓮. 亞洲作曲 家聯盟中 華民國總 會. 出版社 樂韻出版社 臺灣文凱 樂府聯合出 版社 臺灣文凱 樂府聯合出 版社 亞洲作曲家 同盟(香港. 頁數 6頁 7頁. 2頁 41 頁. 朱瑞冰, 《香港音樂發展概論》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206-216。 15.

(25) 1979. 林樂培. 1992. 林樂培. 唱片目錄: 唱片 出版 分類 年份. 33 1/3 轉黑 1979 膠唱 片. 雷射 唱片. 1988. 雷射 唱片. 1990. 雷射 唱片. 1994. 雷射 唱片. 1995. 雷射 唱片. 1997. 《昆蟲世界》(1979) 中樂合奏 《塵埃不見咸陽橋》 合唱與雙鋼琴 (1983). 唱片名稱. 作曲家/作品名稱 /創作年份. 演奏者. 區會) 香港中樂團 44 頁 香港作曲家 22 頁 聯會. 唱片公司及 編號. 小提琴:王子工 大提琴:林克明 鋼琴:利約翰、 林敏怡 《 香 港 現 1.《東方 之珠》 雙 簧 管 / 英 國 飛 利 浦 代 作 品 集 (1963 重訂)小提 號:舒馬田 B598978 I》 琴奏鳴曲 長笛:衛庭新 法國號:納大衛 豎琴:甘唯真 敲擊:朴光緒、 林敏怡 《香港現 代 作 曲 家 5. 《 謝 灶 君 》 香港管絃樂團 香港唱片公司 管 弦 樂 作 (1976) 指揮:葉詠詩 8.242119 品選》 《香港現 1.《春江花月夜》 代作品集 羅乃新、蔡慧 香港唱片公司 (1971) 鋼琴作品 雯、譚家傑 8.242142 《昭君怨》(1964) 選》 《香港音 香港音樂新環 樂 新 環 境 4.林樂培:《風雲 境合奏團、東風 香 港 作 曲 家 聯 精 選 第 三 變》(1990) 合 奏 團 、 馮 嘉 會 CGCD-9403 輯》 祥、蔡國田 雨果製作有限 《香港作 6.林樂培: 《突破》 俄 羅 斯 愛 樂 管 公司(與香港作 曲家室樂 弦樂團 (1976) 曲家聯會合作) 作品》 HRP798-2 1.《秋決》(1978) 2.《昆蟲 世界》 《 昆 蟲 世 (1979) 中國中央民族 3. 《 問 蒼 天 》 雨果製作有限 界─林樂 樂團、費明儀、 (1981) 公 司 培民樂交 王靜 4.《功夫》(1994 HRP7184-2 響作品》 指揮:關迺忠 重訂) 5. 《 兩 相 歡 》 (1980) 16.

(26) 梁茂春《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陳錦標《香港作曲家聯會介紹》是為介 紹香港作曲家的輯錄,兩本書都簡明的介紹了林樂培生平與作品年代,前者以文 章方式記述,後者以年代條列式記錄,皆為清楚而簡潔的書面資料。 《律韻芳華─費明儀的故事》,在描述費明儀各演唱生涯的文篇中,部分提及 演唱林樂培聲樂作品的時間、地點與情況,在講述大環境背景時,亦有相關論述 與記錄照片,另外,收錄關於費明儀本人撰寫之文章,其中〈中國歌曲裡的月亮〉 一文,就提到《李白夜詩三首》之樂曲背景、意涵與簡明的樂曲分析。費明儀是 香港音樂界相當重要的人物,香港早年各音樂活動與樂界盛事,幾乎都有她的蹤 跡,欲研究香港音樂發展,從她的傳記中,可以找到相當多關鍵的線索。 《林樂培:豐盛人生》一書,為林樂培告別香港,退休移居加拿大的紀念專 書,當中收錄了相當多珍貴照片資料,編輯者周凡夫亦與林樂培商討,確定下林 樂培之出生日期,由於早年的人多半晚報戶口,出生日期多有各種記錄與說法, 但編輯者認為林樂培是為香港樂壇重要作曲家,出生日期應有明確認定,故與林 樂培本人討論後,訂下往後書面出版資料一貫使用的出生年月日。另外,同為周 凡夫主編的《愛與音樂同行:香港管弦樂團 30 年》,此書蒐集了相當多關於香港 管弦樂團的報導,其中也有林樂培作品演出的時間、地點與情況,亦包含林樂培 在樂界的相關報導。 香港中樂團出版的《林樂培作品集》,收錄了大部分林樂培的民族管弦樂作 品,也以照片方式,簡明扼要的記錄了林樂培在音樂創作路上的重要經歷,亦收 錄了林樂培於香港中樂團舉辦「中國發展國際研討會:中國民族管弦樂發展的方 向與展望」發表之論文─〈《秋決》及《昆蟲世界》如何以「洋為中用」 ,為香港中 樂團奠下「現代交響化」的基礎(1997)〉,欲研究林樂培民族管弦樂作品,此書是. 17.

(27) 不可或缺的經典參考書目,也是本論文多數中樂作品曲譜的研究版本。 除了上述香港中樂團所出版的民族管弦樂作品集,亦有其他出版樂譜。 《林樂 培作品集(1)鋼琴篇》、《林樂培作品集(2)小提琴篇》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贊助出版的 樂譜,林樂培的鋼琴與小提琴作品幾乎都收錄在這兩本樂譜中。基督教文藝出版 社所出版的《香港聲樂作品集》集結了香港作曲家的聲樂作品, 《香港聲樂作品集 I》是為目錄本,記錄本套樂譜所載錄之香港作曲家生平簡介與聲樂作品目錄,其 中 II、IV、VIII 集收錄了林樂培的聲樂作品,作品集 II:《塵埃不見咸陽橋》、作 品集 IV: 《李白夜詩三首》 、作品集 VIII: 《The Farewell Songs》 、 《Ah! Sunflower》。 兒童鋼琴曲集《舅舅組曲》 、小提琴作品《輪迴》、聲樂作品《李白驪歌兩首》亦 有單獨出版,前二者為 1975 年文凱‧樂府聯合出版、後者為樂韻出版,樂譜上未 註明出版年份。另外,天主教香港教區聖樂委員會編輯《林樂培聖樂作品》於 2011 年出版,其官方網站上亦可供查詢,關於林樂培聖樂作品分析、生平介紹、創作 自述等等也可在此網站搜尋。 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製作之《香港音樂新環境 精選第三輯》,收錄了林 樂培創作的《風雲變》;雨果製作之多張專輯,皆有林樂培的音樂作品:《香港 作曲家室樂作品》收錄林樂培的室內樂作品《突破》(為長笛及大提琴而作)、 薛偉演奏中國小提琴名曲《鄉夢》,則錄製了林樂培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東 方之珠》、《昆蟲世界》為關迺忠指揮中國中央民族樂團,演奏錄製林樂培民樂 交響作品、《樹上的果子》則收錄林樂培聲樂作品《啊!向日葵》;現代音像有 限公司出版之《尋找中國新音樂 林樂培作品集》,是為閻惠昌指揮香港中樂團演 奏林樂培民族管弦樂作品,另林樂培提供兩 DVD,《Live at KLARA FESTIVAL Belgium》收錄作品《秋決》,是 2011 年閻惠昌指揮香港中樂團於比利時之演奏、. 18.

(28) 《唱遍全球的天主經─林樂培聖樂作品欣賞會》,是 2011 年慶祝林樂培八十五歲 壽辰,教會為其舉辦的音樂作品欣賞會。 關於上述的文獻資料,或多或少都提到了香港音樂的發展,俗話說「時勢造 英雄,英雄造時勢」 ,在這裡特別論述此一歷史背景,比較容易了解林樂培何以在 香港樂壇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也能了解其作品帶給當時的影響與啟發。 由於香港的地理與政治背景,為香港種下東西音樂的種子,使香港音樂有著 多元化的發展。因為地理位置,中原文化與廣東文化是香港音樂特徵的根源,民 間音樂發展多以此為主,又因為英國殖民統治,雖殖民政府不重視音樂文化,但 教會為傳播宗教,而使音樂教育產生,也使得教會音樂對香港有一定的影響。 另外因為特殊的政治立場,香港成為一個較自由的城市,大陸遭逢天災人禍 時,皆提供赴港避難的音樂家一些發展空間,也影響香港的音樂。如 1932 年因抗 日戰爭,赴港定居的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其編寫的廣東音樂作品與灌製的唱片, 在香港流傳並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另一受戰爭影響的音樂家馬思聰,除在港期間 創作了《第一交響曲》、《祖國大合唱》等作品,1947 年香港中華音樂院成立,還 由馬思聰出任院長,是為香港最早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林聲翕、黃友棣等人以 西方傳統音樂手法創作中國新音樂,其作品與教學活動,對香港新樂創作有深遠 的影響。1960 年代如吳大江、施金波、關迺忠等,許多大陸音樂家來到香港發展, 也帶來大陸當代的音樂文化傳統。 除了上述音樂環境的發展,培育音樂專業人才,繼而推行音樂工作,也是相 當重要的。1949 年開始,香港政府對音樂教育開始有所建樹,香港教育司署(教 育局前身)音樂科主管傅理沙(D.J.F Fraser) 大力推動英式學校音樂教育,並創辦 第一屆校際音樂節,許多香港青年作曲家,從音樂節的比賽中嶄露音樂才能,另. 19.

(29) 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考試在香港舉行,也發掘了許多優秀音樂人才,林樂培可 以說因為這項考試,有了出國深造的機會。1950 年代後,香港經濟開始發展、社 會漸趨穩定,這一時期許多出國深造的音樂家返港,也帶來國外不同的音樂文化 觀,像林樂培、黃育義等作曲家,將國外的現代音樂創作技法運用到作品中,為 香港現代音樂開拓了道路。 香港國內高等教育方面,1965 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音樂系,培養出香港音 樂的中堅人物,如曾葉發、陳永華、陳偉光等等,1972 年香港浸會學院成立音樂 藝術系、1981 年香港大學成立音樂系、1984 年香港演藝學院成立音樂學院,使得 專業音樂教育大力提升,培養出音樂演唱、演奏、創作的專業人才。 1970 年代香港經濟轉型朝多元化方向發展,經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並快速成 長,香港音樂隨著經濟起飛,獲得明顯的發展,從音樂組織的成立與國際音樂交 流的增加,就可窺知一二。1973 年林樂培協助許常惠成立亞洲作曲家聯盟(ACL), 香港音樂開始有了國際的交流機會,香港作曲家逐漸形成一股發展的力量。1977 年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成立,不但健全音樂版權法,其下的音樂基金,更資 助香港許多音樂活動也培育大批音樂人才,對香港音樂的發展,產生許多正面的 幫助。1977 年香港中樂團成立,為因應這世界最大規模的民族樂隊之一,帶動了 中樂創作的市場。 1983 香港作曲家聯會組成,並於 1984 年成為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的正式 會員,三次舉辦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大會暨音樂節,更將香港推向國際樂壇, 香港作曲家曾葉發亦是第一個擔任該會主席的華人。這些組織與樂團的創立,都 促使音樂演出與創作機會增加,並取得國際間交流的機會,使香港樂壇也活躍於 世界。. 20.

(30) 香港在 1950 年代前的音樂環境,沒有政府當局的支持,但在一些文化活動下 開始萌芽,1950 年代後隨著香港經濟起飛,音樂環境提升,新音樂創作大幅成長, 早期如黃友棣、林聲翕等,嘗試將音樂創作跳出傳統調式與和聲體系;海外學成 返港的作曲家如林樂培、黃育義等,更帶來新音樂的創作技法,他們超越前輩作 曲家,使音樂作品更具現代化;大陸來港的作曲家如吳大江、關迺忠等,也帶來 不同的創作風格,使得香港音樂作品多元並存,同時因香港成立亞洲作曲家聯盟 (ACL)香港區會、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等等組織,使得香港音樂演出 與創作獲得提升與發展。 林樂培六十年的音樂創作生涯,正好經歷了香港音樂的發展,雖然他是澳門 出生,但創作生涯幾乎都在香港度過,林樂培海外學成歸國後,香港音樂發展開 始起飛,他用的是二十世紀歐洲作曲技法與風格,但卻主張「從古思尋根、前衛 找路」的創作思想,以傳統為根本、用現代為枝葉,去開展他的音樂作品,可以 說在中西不同文化的創作中,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除了自身作品的展現,林 樂培也不忘推動音樂相關的組織與活動,因為曾在海外學習多年,返港後又在電 視臺與電臺任職,亦有在外創業的經驗,擁有廣闊的人脈與各方良好的關係,結 合各方資源,讓香港新音樂有較佳的發展環境,如此為樂壇貢獻,「香港新音樂 之父」的稱號其來有自。.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筆者於 2011 年亞洲作曲家聯盟 (ACL) 大會期間,接待榮譽會員林樂培,並 獲得大師的首肯,研究其音樂作品,也獲得亞洲作曲家聯盟主席陳錦標博士的協 助,能夠親赴香港作訪談並搜尋有關資料。 21.

(31) 關於林樂培之音樂創作,作曲者表示,因每次聽完作品演出,覺得不滿意的 就不再留存,且曾經移居加拿大,故多數作品已散佚或捐贈,又作曲者在退休後, 就學懂用電腦作曲,因而極少留存手稿。為此,在樂譜取得上,本研究除了已出 版之作品(詳見附錄作品類型年表) ,其餘多從香港大學之圖書館蒐集樂譜。關於 作曲者手稿,目前保存於香港大學圖書館與香港中央圖書館,館內藏有數件樂譜 手稿或林樂培親贈之作品,香港大學亦有〈林樂培特藏〉 ,保存不少手稿原件,是 相當珍貴的特藏文獻資料,香港中文大學也有少部分的樂譜與剪報資料。由於樂 譜多已收藏至圖書館,部分原件有取得上的困難,故以出版的樂譜為主要研究對 象,又因為研究地區與時間因素,無法實際一一做詳細的整理與比對,是為研究 限制。 在搜尋各圖書館館藏目錄後,筆者一一整理成作品館藏一覽表(詳見附錄), 赴香港各存有林樂培作品之地方取得樂譜,並與林樂培本人討論作品創作動機、 構思與理念,也訪談香港重要作曲家、樂評,從其他不同的觀點,來撰寫本文。 在上一節,除了介紹林樂培的相關文獻,也特別提到香港音樂的發展,這些 培養香港新音樂的環境,林樂培多半參與其中,很多重要的協會與組織,林樂培 更是幕後的推動者,因此,筆者在訪談相關人物時,他們除了對於林樂培創作的 肯定,也非常推崇林樂培對香港音樂環的境推動與提升。 對香港新音樂發展有了一定的認知框架,並實際取得樂譜與有聲資料後,筆 者在論文各章節,將分析與敘述林樂培的音樂作品,就音樂的創作與背景,來了 解這位香港新音樂的開創者。 林樂培的大型作品多集中於七十至八十年代,前後期音樂創作皆偏向小型聲 樂作品,尤其是九十年代多為教會創作聖樂作品。因此,本論文研究將以作品類. 22.

(32) 型分章節,再就不同年代按順序分述。而論文選擇之研究曲目,除了公認的經典 作品、作曲者建議的樂曲,以民族風格較鮮明或用傳統音樂素材創作之作品為主 要研究對象,所分析的樂譜以最新校訂版本為主,樂曲分析前先敘述作曲者創作 背景與動機,再逐一分析樂曲,並從各樂曲分析中帶出林樂培音樂作品對樂界的 影響。 以下就作品年表中的曲目(詳見附錄) ,統整成兩個小表。從表格中可以看出 各類作品的數量與各年代作品的數量。 作品數量統計表: 16 14 12 10 8 6 4 2 0 管弦樂. 民族管弦樂. 室內樂. 鋼琴獨奏. 聲樂. 合唱. 其他. (總數為 68 件作品,包含舊曲重作). 23.

(33) 創作時期各類作品數量:. 其他. 1984年之後. 鋼琴獨奏 管弦樂與民族管絃樂 室內樂. 1964年-1984年. 聲樂與合唱. 1964年之前. 0. 2. 4. 6. 8. 10. 12. (其他:包含電影配樂、現代舞樂). 從第一個作品數量表看起來,林樂培的作品總數並不多,除了因為學習時間較 長,後來健康因素也有很大的影響,但對林樂培來說,他認為作品不多沒關係, 能不能成為好又經典的創作,才是最重要的。從第二個時期作品的數量表來看, 管弦樂與民族管弦樂創作集中在 1964-1984 年,這與香港音樂發展有相當關係。以 下就各作品類型分章、以樂曲分節,較詳細的去討論林樂培作品的特色與其時代 背景的影響。. 24.

(34) 第二章 聲樂及合唱作品 第一節 李白夜詩三首 這首聲樂套曲完成於 1958 年, 20是林樂培早期的創作,亦為應考多倫多大學 皇家音樂學院ARCT作曲文憑的其中一首樂曲,相較於中晚期的作品,寫作技巧算 是保守的,根據費明儀 1981 年上海的演出記錄提到: …和他一九八○年所寫的女高音唐詩聲樂獨唱組曲《兩相歡》相比,《李白夜 詩三首》的寫作技巧已是屬於非常保守了,但對內地聽眾而言,這部作品仍 然是新奇,是富於時代感的印象派作品。 21 《李白夜詩三首》引用李白的詩詞作為歌詞譜曲,這首聲樂套曲的感覺頗能與詩 相互呼應,此時期的林樂培於海外求學,遊子的思鄉情懷,也反映在樂曲上。 〈夜思〉 單曲體,複拍節奏(只有第 17 小節為 3/4 拍),Andante,tempo rubato 〈夜思〉所採用的歌詞,即是李白家喻戶曉的詩句〈靜夜思〉—「床前明月 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模仿是學習的第一步,作曲者嘗 試把京劇的演唱風格與感覺,揉粹至樂曲中,因此在創作手法上,巧妙運用了中 國戲曲的句法與節奏,使得音樂句句都有戲曲音樂的影子。 「樂曲由一句像大提琴 沉思的引子牽起遠處的鐘聲,把聽眾帶到沉思的境界」, 22這是樂曲一開始要給聽 眾的氛圍,接下來第一、二句如京腔的演唱方式唱出,第三句開頭「舉頭」二字 20. 「 〈夜思〉完成於 1958 年,〈子夜秋歌〉和〈月下獨酌〉於 1960 年代初完成,這 是正確的。為了方便,三首統稱完成於 1958 年。」引述林樂培回信。E-mail:2012.3.22 21. 明儀、周凡夫、謝素雁, 《律韻芳華─費明儀的故事》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 公司,1999),251-253。 22. 引述林樂培回信。E-mail:2012.6.14 25.

(35) 是全曲的高點,句末的伴奏以類似戲曲「追腔」的手法寫作;23最後一句「低頭思 故鄉」 ,以散板的形式帶出樂句的長腔,句尾結束前一字多音的形式,也是戲曲音 樂唱腔的特點。 這首短小的曲子,可以看出作曲者在伴奏部分,也相當用心的配合演唱句子, 使得樂曲情境,有很好的烘托效果,前三句歌詞的伴奏,都是較豐富的,但在末 句只剩下一個三度的音程,作為陪襯,然後以三下鐘聲做結。整首樂曲除了對應 詩句,更想表達遊子在外的孤寂,思鄉之情一唱三嘆表露無疑。. 譜例 2:類似戲曲追腔的手法. 〈子夜秋歌〉 二段體,單拍節奏,Lento con espressione/Allegretto(第 24.25 小節為 Adagio) A:第 1-9 小節 B:第 10-25 小節 〈子夜秋歌〉以李白〈子夜吳歌〉四首詩中秋季的詩句為歌詞, 「長安一片月, 萬戶擣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樂曲同樣 著重音樂的意境,A 部分即詩句的第一、二句,以吟唱的方式帶出,B 部分速度變. 23. 「追腔」:樂隊伴奏用語,意為唱完一句後,樂隊跟著唱腔旋律伴奏。 26.

(36) 為小快板,速度所帶來的焦慮感,暗喻妻子擔憂出征在外的丈夫,第 18 小節戰鼓 似的伴奏形式,烘托末句唱出「良人罷遠征」的衝動與悲憤,曲末十二下子夜鐘 聲敲響,樂曲最後一小節完全靜止結束,用沉默對戰爭做無聲的抗議。這裡戰鼓 似的伴奏形式,在後來的合唱曲《塵埃不見咸陽橋》,有相同的運用方式。. 譜例 3:類似戰鼓聲的伴奏音型. 〈月下獨酌〉 單曲體,單拍子(只有第 22 小節為 12/8 拍),Allegro Vivace 〈月下獨酌〉歌詞引用的正是同名詩詞〈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 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樂曲前奏是急速的快板,彷彿詩人酒意已濃,歌體以反覆方式演唱,中段變換節 奏並移調,鋼琴伴奏的音型,皆表現出詩人醉後步履蹣跚的形象,最後兩句「永 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樂句皆收束於高音,營造出飄渺與無窮盡的惆悵感。. 27.

(37) 譜例 4:變換節奏、移調與鋼琴伴奏音型,類似詩人醉後步履蹣跚. 林樂培留學初時只懂粵劇,但後來在創作中常引用京劇元素,是因為認識了 四、五十年代香港的粵劇名伶,他們除了演唱粵劇,亦對京劇唱腔有研究,並融 合京腔加入粵劇中,這首《李白夜詩三首》 ,便是模仿戲曲加強中國化的作品。作 曲者創作這首作品時,以寫京劇的方式寫作,語言、發音與旋律配合文字的抑揚 頓挫,又為了突破黃自等前輩音樂家的風格,雖以五聲音階為主,但音階採浮動 與混合的方式運用,並非從一而終,企圖找出突破傳統的方法和新思維,雖短短 一曲,卻有巧思。 林樂培說: 「那些前輩的創作是穿著西洋服的中國人,我是穿著中國服的中國 人。」前者說明中體西用,已開始有文化交流的意味;後者純中國式的,說明作 曲者保存傳統的決心。但筆者認為,更貼切的說,林樂培的音樂創作,更像中國 的改良式旗袍,原先端莊典雅的中國服飾,因加入了西式的思維,呈現了女性穠 纖合度的身體曲線,在中式風格中更添一分現代的時尚感,用改良式旗袍來做比 喻,更能展現林樂培的創作雖力求突破,但不脫離中國傳統的風格與樂感。. 28.

(38) 第二節 李白驪歌兩首 此曲為林樂培 1964 年,留美學成返港後的第一部作品,兩首歌曲都根據英 譯李白詩(譯者姓名不詳)譜成─ 〈Saying Farewell to a Friend〉(送友人) 原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成。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英譯:「The green mountain lies beyond the north wall of the city, where the white water winds in the east. Here we part. The solitary sail will attempt a flight of a ten thousand li, the flowing clouds are dreams of a wandering son, the setting sun, the affection of an old friend. So you go, waving your hands only the bark of the deer.」 〈Leaving White Emperor City at Dawn〉(下江陵) 原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 重山。」 英譯:「At dawn amid coloured clouds I left White Emperor City. A thousand miles to Chiang-ling I was there in a day! Chattering monkeys on the cliffs, no end to their howling. So the light boat slipped slipped pass the ten thousand mountains.」 〈Saying Farewell to a Friend〉 二段體,單拍節奏,Tranquillo A:第 1-15 小節 B:第 16-30 小節 A’:第 31-43 小節 音列的運用在 A 段與 A’段,長笛可分做兩個樂句─樂句 a 和樂句 b,重複出現 多次且頭尾呼應,從中可以排列出十二個重覆運用的音(C F# B G# D# A# C#E A D F G),雖非每次都完整的出現,但如同作曲者所說,更像頑固音型的運用, B 段類 似對位的手法,讓歌聲及長笛的技巧與配合,有精緻的發揮。. 29.

(39) 譜例 5:樂句 a、樂句 b. 譜例 6:依序出現的 12 音. 〈Leaving White Emperor City at Dawn〉 二段體,複拍節奏,Allegro grazioso A:第 1-54 小節 B:第 55-76 小節 尾奏:第 77-93 小節 A 段有兩個主題動機,樂曲開始就出現了主題動機 a,第 20 小結出現主題動 機 b,在歌聲加入後,可以看到主題動機 a 的變形,第 42 小節也有主題動機 a 的 變形;B 段一開始出現的音型,在這一段重複的被使用,此段整體音型表現出「兩 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意;最後尾奏主題動機 a 和 b 再次出現, 正好呼應了 A 段。. 譜例 7:A 段主題動機 a. 30.

(40) 譜例 8:A 段主題動機 b. 譜例 9:B 段重複出現的音型. 兩曲分別表達離別時的兩種不同情緒。 〈Saying Farewell to a Friend〉題贈給一 位真正的美國同學,表示友誼永固;〈Leaving White Emperor City at Dawn〉)題贈 給一位老華僑,表示不要留戀美好的地方,要有堅決回國服務的志向。雖然樂曲 解說上寫道:「音樂採用自由調性和十二音列的作曲技法」,但這裡的十二音列技 法並非傳統的應用方式,因為作曲者並沒有按照十二音列的嚴格規定,在樂曲中 依次序出現十二音。林樂培說: 運用十二音列的作曲法不合我心意,所以在《李白驪歌兩首》我刻意在撗笛 伴奏上用十二音列ostinato重覆地,也不一定依次序那麼死版。而歌曲則是自 由創作的,變則通,就是這首作品的特色,結果是新鮮的和好聽的。 24 《李白驪歌兩首》可以看出林樂培早期研究作曲技法的過程,雖說成功的作 曲家有異於常人的天份,但努力學習也是成功的關鍵,這一首樂曲使用了音列的 概念創作;另一首《迴紋曲》 ,則是接觸了巴赫的作品,運用對位法作曲的創意之 作,一頁樂譜兩頭用的小提琴二重奏,頗具趣味。林樂培來臺講述他作曲六十年 的心得時, 25還舉例了中國的迴文詩,「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壺空. 24. 引述林樂培回信。E-mail:2012.5.10. 25. 2012.8.3 林樂培應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之邀請,來臺參與【轉化‧超美】之講座,其 講演題目是《林樂培作曲 60 年》 。 31.

(41) 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來說明自己的創意,竟與中國的迴文詩不謀而 合。. 譜例 10:《迴紋曲》一頁樂譜兩頭用. Panis Angelicus《天使的食糧》(1956)是尚未找到作曲老師之前,林樂培研究 華格納所創作的作品,可看出受華格納浪漫風格的影響。林樂培說: 「華格納是十 九世紀末後浪漫派最權威的代表,他解放傳統作曲法的束縛而盡情表達情感和想 像的理論,開拓了我的思考,即模仿而寫出一首為男女高音獨唱、混聲合唱、大 32.

(42) 風琴伴奏有 16 頁的經文歌 Panis Angelicus《天使的食糧》 。」從這些研究作曲技法 的創作中,能夠看出作曲家在創造個人風格之前,汲取基礎的養分是必要且重要 的。. 譜例 11:《天使的食糧》. 第三節 兩相歡 樂曲於 1980 年完成,並與費明儀女高音及香港中樂團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世 界首演。此曲根據詩仙李白描述唐明皇與楊貴妃戀情的樂府《清平調》三段七言 絕句所譜成,歌聲嘗試探討唐詩的新境界。 (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 逢。 (二)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 新妝。 (三)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 倚闌干。 樂曲編制: 洞簫 1、高音笙 2、中國揚琴 1、西洋洋琴 1、琵琶 1、女高音 1、打擊(風鈴、木 魚、小京鑼、小京鈸、串鈴、小磬、蓮花板、拍板、小堂鼓、搖鼓、大鼓) 33.

(43) No.1 散序歌頭 《兩相歡》是取材唐代大曲與元雜劇的曲體寫作,以「散序歌頭」先寫入第 一段詩詞,樂曲開頭如唐代大曲的「散序」 ,由器樂獨奏、輪奏與合奏,營造西王 母所居的群玉山與瑤臺,在雲霧飄渺中若隱若現,演唱於第 20 小節加入,此處類 似大曲中的「中序」 ,節奏固定、速度為慢板,以歌唱為主、器樂為伴奏,歌聲仿 繁腔,26字多腔少,有京曲韻味,配樂以揚琴、琵琶為主,引出「聲隨風飄,或凝 或敬,悠然於竹煙波月之間」的意境。. 譜例 12:歌聲仿繁腔. No.2 入破 第二段樂曲轉入急板,似唐代大曲中的「破」或「舞遍」 ,連續而繁複,此處 用琵琶與鼓為主伴奏,也是「入破」後「袞遍」的主要樂器,而歌唱部分於第 25 26. 南曲的“繁腔”是由唱腔水磨調口法帶來的,是為裝飾音性質的“小腔”多,大 腔不追求繁雜,而追求質樸流暢;而北曲的繁腔,跳進行腔的本質特點,帶來的是字多腔 少,追求端莊華美。 34.

(44) 小節加入,節奏較為緊湊,但第 37 小節開始速度慢了下來,似大曲中的「虛催」, 由散板入節奏,在第 52 小節,才回到原速。第二段尾聲如大曲中的「歇拍」與「煞 滾」,第 71 接 72 小節節奏慢下來,隨後由風鈴、串鈴、星鈴等引起一片鏗鏘聲, 小鑼、京鑼、揚琴、琵琶、笙陸續加入,直高潮後各樂器疏落地散去,留下鈴聲 與蓮花板至曲終,而歌唱部分則仿京腔唸白作結。. 譜例 13:鼓和琵琶為主要伴奏樂器. 譜例 14:結尾對各樂器詳細的描述與指示,歌聲仿京腔念白作結. 35.

(45) No.3 樂曲第三段,林樂培自述: 「大曲中『入破以後必舞』 ,但不合我心意…」 ,所 以此處詩句的安排是無定向的,曲調有點「說書」的餘韻,配樂以笙為主,部分 伴奏亦採用「有定形的即興」方式。簫是本曲中唯一傳遞旋律的樂器(其他樂器 只用作伴奏),在每段詩句中穿針引線,將歌詞連貫成一大篇。. 譜例 15:配樂以笙為主,部分伴奏採用有定形的即興. 在演唱上,因中國詩詞曲特色為「以字行腔」 ,再加上樂曲以唐代大曲與元雜 劇的曲體變化而成,使得詩詞的歌唱,有了不同於傳統的演繹方法。元雜劇的曲 調,本就是以多種傳統樂曲為基礎,創新發展而成,林樂培混用兩種曲體,運用 元雜劇音樂發展的概念,又使音樂內容富含有機組合與變化,因而對此曲的重視, 可以想見,林樂培於樂曲解說中提到: 藝術歌曲我只寫八首,除「初耕集」 (1953-1957,作品第一號之一)三首新詩 外,餘皆李白的詩,計有《李白夜詩三首》 (1957,作品六) 、 《李白驪歌兩首》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中國春秋時期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in China) (770-476BC).. I am from the state of Lu in the Zhou dynasty. I am an official and over 60 years old. Her name is Yan

Heal the World Michael Jackson You Raise Me Up Secret Garden Climb Every Mountain Rodgers & Hammerstein You are My Hiding Place Selah. God Will Make a Way

就等同沒說明 śakra 為何譯成 brgya byin。再者,《新訂翻譯名 義大集》第 3140 條已規定:屬於世間天神類的 śatakratuḥ 要譯 作 mchod sbyin brgya pa,那麼若又指出 śatakratu

香港文匯報於 1948年9月9日創刊,以愛國愛港為宗旨,堅持“文以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