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明清詩學的韓詩評論及其在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明清詩學的韓詩評論及其在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8 學年度第 2 學期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吳彩娥.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明清詩學的韓詩評論及其在 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研究生:許友齡. 中華民國 99 年 6 月. v.

(2) 論文目次 論文目次........................................................ 1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研究動機........................................................................................ 7 第二節:前人研究分析.............................................................................. 11 一、台灣地區研究概況...................................................................... 11 (一)碩博士與期刊論文之研究分析 ........................................... 11. 政 治 大. (二)〈台灣地區 50 年韓愈研究概況(1949~2000)〉一文之分 析.......................................................................................................... 13. 立. ‧ 國. 學. 二、大陸地區研究概況...................................................................... 14 (一)碩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概況 ................................................... 14. ‧. (二)期刊論文研究概況 ............................................................... 15. Nat. sit. y. 第三節:研究方法...................................................................................... 20. n. al. er. io. 第四節:研究步驟...................................................................................... 24. i Un. v. 第五節:明清以前之韓詩評價.................................................................. 25. Ch. engchi. 一、韓愈自評與晚唐評價之定位...................................................... 26 (一)韓愈自評─顛覆傳統的古文及詩歌創作者.................. 26 1. 「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詩人」─以古文大家自居 .... 26 2. 「自笑平生誇膽氣,不離文字鬢毛新」─以膽氣發為 詩自嘲.......................................................................................... 27 3. 「險語破鬼膽,高詞媲皇墳」─以險語突破詩格自豪 ...................................................................................................... 27 (二)晚唐司空圖對韓詩之評價─不可抗拒的詩歌創舉...... 28 (三)小結─膽氣與奇險的氣勢開拓者.................................. 30 1.

(3) 二、宋人對韓詩之理解與定位.......................................................... 30 (一)歐陽脩對韓愈的定位─『餘事作詩人』 ........................... 31 (二)陳師道對韓愈的定位─『以文為詩』.......................... 34 (三)蘇軾對韓詩的定位─『詩格之變』.............................. 39 (四)張戒對韓詩的定位─『變態百出』.............................. 41 三、晚唐與宋代對韓詩之接受與疏離.............................................. 44 第二章 明清詵學對韓愈詵歌體製之評論............................ 48 第一節:古近體的多重觀照...................................................................... 48 一、《詩》、《騷》之裔.................................................................. 49. 政 治 大. 二、不規矩於蹈襲風、雅.................................................................. 53. 立. 三、以險韻、奇字、古句、方言矜其餖輳之巧.............................. 55. ‧ 國. 學. 四、意與語俱盡的近體詩.................................................................. 61. ‧. 第二節:聯句詩之多面評論...................................................................... 62 一、韓、孟俱好奇,故兩人如出一手.............................................. 63. y. Nat. io. sit. 二、層疊鋪敘,段落不分.................................................................. 65. n. al. er. 三、製為大篇,誇示奇麗.................................................................. 67. Ch. i Un. v. 第三節:「陳言務去」與「無一字無來歷」之相對闡釋...................... 68. engchi. 一、「陳言」之闡釋.......................................................................... 69 二、「無一字無來歷」之闡釋.......................................................... 72 三、創意造言,各不相師,而其歸則一.......................................... 74 第四節:「以文為詩」之多元看法.......................................................... 77 一、「文以載道」之思想底蘊.......................................................... 78 二、「詩與文不同體」之辨體.......................................................... 81 三、〈符讀書城南〉與〈示兒詩〉教子以取富貴之爭議.............. 86 四、韓詩開宋代「以文為詩」風氣現象之評論.............................. 90 2.

(4) 第三章 明清詵學對韓愈詵歌風格之評論............................ 95 第一節:「奇險」風格之理解與詮釋...................................................... 95 一、艱深奇澀...................................................................................... 96 二、雄奇怪偉...................................................................................... 99 三、奇情鬱起.................................................................................... 105 第二節:「往往造平淡」之探討檢視.................................................... 109 一、「往往造平淡」之風格檢視.................................................... 109 二、「平淡」風格之接受情況........................................................ 112 第三節:「氣豪辭雄」之驗證闡釋........................................................ 114. 政 治 大. 一、韓詩中之氣勢呈現.................................................................... 115. 立. (一)直抒心中不平 ..................................................................... 115. ‧ 國. 學. (二)借鋪敘山水景物呈現氣勢 ................................................. 117. ‧. (三)轉折藉物抒情 ..................................................................... 118. 二、韓詩中辭雄之慣式.................................................................... 119. y. Nat. er. io. sit. (一)不平則鳴 ............................................................................. 119 (二)排比鋪敘 ............................................................................. 121. n. al. Ch. i Un. v. (三)轉折跌宕 ............................................................................. 121. engchi. 三、「氣豪辭雄」之評論與接受.................................................... 123 (一)「氣」乃韓愈人格與自然氣質之展現 ............................. 123 (二)「氣」乃詩文之所從來 ..................................................... 125 第四節:韓詩「博大」的創變之歸結.................................................... 126 一、韓詩「博大」風格之背景........................................................ 126 二、韓詩「大變盛唐」之討論........................................................ 130 三、韓詩「博大變化」之接受與影響............................................ 134 (一). 韓詩「博大變化」之接受 ............................................. 134 3.

(5) (二) 韓詩「博大變化」之影響 ............................................... 136 第四章 明清韓詵評論之文學批評史定位........................... 142 第二節: 明清詩學中韓愈詩歌評論之特色歸結.................................. 142 一、明代評韓理論之復古與重情.................................................... 143 (一)明代批評的復古現象 ......................................................... 143 1. 「吐詞暗與古合」與「不啻村學究語」之看法差異 .................................................................................................... 144 2. 「不失唐詩聲調」與「神韻全乖」、「漸流外道」之 不同評議.................................................................................... 145. 政 治 大 二、清代評韓理論之地域性與返經歸本........................................ 150 立 (二)明代批評之內省與重情傾向........................................ 147. 1.虞山詩派 ........................................................................ 151 2.秀水詩派 ........................................................................ 154. ‧. ‧ 國. 學. (一)清代批評之地域文化色彩............................................ 150. sit. y. Nat. 3.桐城詩派 ........................................................................ 156. io. er. 4.毗陵詩派 ........................................................................ 157. al. iv n C hengchi U 1.黃宗羲─對於獨創性的尊重與堅持 ............................ 161. n. (二)清代批評審美之返經歸本............................................ 159. 2.顧炎武─以詩意為優先的音韻考量 ............................ 164 3.王夫之─言志抒情兼具的詩學理論 ............................ 165 第三節:明清韓詩評論在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168 一、明代韓詩評論中對唐宋詩之評論之總結................................ 168 (一)揚唐抑宋─尊盛唐詩而輕韓詩 ......................................... 168 (二)持平唐宋─『詩盛於唐,壞於宋』之反動與韓詩定位之躍 進........................................................................................................ 172. 4.

(6) (三)揚宋抑唐─『韓,詩之聖也;蘇,詩之神也』之性靈觀點 ............................................................................................................ 174 二、清代韓詩評論呈現唐詩學的總結與傾宋的新里程................ 175 (一)在韓詩評論中呈現融通唐宋的唐詩學總結 ..................... 176 1.唐宋詩歌價值客觀化─韓詩為詩家注目之一類,且為清 代宗宋評論之典範.................................................................... 177 2.唐宋詩人並稱大家─韓愈為唐代一大家,且為宋詩品評 之準的........................................................................................ 183 (二)韓詩評論確立韓愈在詩歌史上承唐啟宋的重要地位 ..... 190 1. 對韓詩的模仿─開宋詩風 .......................................... 190. 政 治 大. 2. 對宋詩的學習─祖紹韓愈 .......................................... 194. 立. 第五章 結論................................................... 198. ‧ 國. 學. 一、明清韓詩評論議題乃深化且總結歷代的韓詩評論........................ 198. ‧. 二、明清對於韓詩的接受與學習呈現兩代的詩學評論面向................ 202 三、研究明清韓詩評論具體呈現韓詩客觀且多面向之價值................ 204. y. Nat. io. sit. 附錄:韓愈生帄簡述............................................. 205. n. al. er. 參考書目...................................................... 210. Ch. i Un. v. 壹、專著.................................................................................................... 210. engchi. 一、詩文集及詩話類(依出版年代先後).................................... 210 (一)韓愈詩文集.................................................................... 210 (二)其他詩文集及詩話........................................................ 210 二、其他專著(依出版年代先後)................................................ 213 (一)研究韓愈之專著............................................................ 213 (二)文學理論類專著(依出版年順序排列).................... 214 (三)文學史料類 ......................................................................... 216 貳、期刊論文............................................................................................ 217 5.

(7) 一、碩博士論文(依出版年代先後)............................................ 217 二、期刊論文(依照發表年代排列) ................................................. 218 (一)韓愈相關研究.................................................................... 218 (二)明代詩學相關研究............................................................ 220 (三)清代詩學相關研究............................................................ 221 (四)中國詩學相關研究............................................................ 222 參、電子資源............................................................................................ 22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Un. v.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本論文題名為「明清詩學的韓詩評論及其在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擬以明 清詩學批評論著1中對韓詩的詮釋與評論為出發點,針對明清詩學對於韓詩所提 出的多面向議題加以歸納析探;同時兼及明清詩學理論與背景之探討,最後期望 透過呈現韓詩在明清詩學中之評論的各種樣貌,歸結出其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 意義。. 政 治 大. 對於選定韓愈詩歌作為研究對象,乃是來自對韓愈多方面的文學成就之中, 韓詩文學史地位的一種思索。韓愈在古文所居的領導地位自是不言而喻,但是在 古典詩歌的這個國度,語言、型態與古文皆有很大的差異,韓愈是如何在古文八 大家的光環之下,開創出古典詩歌的一片新天地?這是個十分值得探尋且引人入. 立. ‧ 國. 學. ‧. 勝的問題,這問題不僅意味著韓愈詩有別於盛唐以來唐詩既定的風格特色以及創 作範式,更意味著韓愈詩能開一代新詩風,並影響了後人詩歌創作的思維。歷代 詩論對於韓詩的「詩格之變」有著豐富的論述。晚唐司空圖說:「愚常覽韓吏部 歌詩數百首,其驅駕氣勢,若掀雷挾電,撐抉於天地之間,物狀奇怪,不得不鼓 舞而徇其呼吸也。」2這「掀雷扶電,撐抉於天地之間」正是對韓詩不同前代、 自創一格之肯定。宋代蘇軾也說:「詩之美者,莫如韓退之。然詩格之變,自退. n.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v. 之始。」3指出了韓詩「詩格之變」的開創性地位。明代李東陽《懷麓堂詩話》 說:「昔人論詩,謂『韓不如柳,蘇不如黃。』……是大不然。漢魏以前,詩格 簡古,……其勢必久而漸窮。賴杜詩一出,乃稍為開闊,……韓一衍之,蘇再衍 之,於是情與事,無不可盡。」4以韓詩為杜詩之後的一個變格。清代葉燮《原. 1. Ch. engchi. 本文所採用明清詩學論著,係指詩論、詩話、詩說、詩律、詩史、詩箋等等,一切 有關論述中國詩歌的源流、派別、風格、發展演變過程和詩人詩作品評諸方面的著述。 2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收於《大本精印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 務印書館 1979 年)頁 10(引言文字依據四部全書版本) 3 (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收於《宋詩話輯佚本》(台北:華正書局 1961 年) 頁 109 4 (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收於《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6 年) 頁 1638 7.

(9) 詩》亦說:「唐詩為八代以來一大變,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 崛起特為鼻祖。」5此乃韓詩「詩格之變」的另一肯定。 明代王世貞對韓詩持反面看法,他說:「韓退之於詩本無所解。宋人呼為大 家,直是勢利。」6雖然他的這段評論,是對於韓詩的無法理解,但視「宋人呼 為大家」一句,卻也暗示了宋人對韓詩的高度重視與韓詩對宋詩的影響,這正是 韓詩所開出的一代新風氣。此外,明代後期,胡應麟在《詩藪》中說:「元和而 後,詩道浸浼,而人才故自橫絕一時。若昌黎之鴻偉,柳州之精工,夢得之雄奇, 樂天之浩博,皆大家材具也。今人概以中、晚束之高閣。若根腳堅牢,眼目精利, 泛取讀之,亦足充擴襟靈,贊助筆力。」7提到韓詩的「鴻偉」詩風,具有大家 材具,亦點出韓愈不同於前代的新風格。清代吳喬《圍爐詩話》中也說:「于李、 杜後,能別開生路自成一家者,惟韓退之一人。既欲自立,勢不得不行其心之所 喜奇崛之路。」8指出韓詩的「別開生路自成一家」,且指出韓愈所開出的乃是 自成一家的「奇崛之路」。此外,在清朝四大詩論中,格調派的代表沈德潛在《唐 詩別裁集》中也說:「昌黎從李、杜崛起之後,能不相沿習,別開境界;雖縱橫 變化不迨李、杜,而規模堂廡,彌見擴大,洵推豪傑之士。」9指出韓詩「別開 境界」,且此境界是「規模堂廡,彌見擴大」的;而現代學者張清華在《韓愈研 究》一書中說:「韓愈不但是我國中唐時期偉大的散文家,也是一位有理論、有.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創作實踐、有獨特風格、能開一代新詩風的傑出詩人,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享有 特殊的地位。」10更明白指出韓詩「能開一代新詩風」,更加肯定了韓詩在文學 史上的開創性地位。由以上的韓詩評論中,可以歸結出韓詩既有「詩格之變」, 又兼「開一代新詩風」的詩歌成就,可見韓愈在古文的光環之外,仍佔據了詩歌 的重要地位。不過,雖然韓詩的文學地位是被肯定的,但是歷代對韓詩的評論仍 是褒貶相參,畢竟韓愈強調「陳言務去」,又強調「無一字無來歷」,這樣的表. n.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v. 達風格本身就帶著些許的矛盾,而「以文為詩」的創作方式也衝擊到傳統詩學的 辨體論,所以明清兩代之褒貶評論也使得韓詩的這些矛盾議題,得到更清晰的呈 現,以及公允的美學評價。. Ch. engchi. 至於匡定在明清詩學為範圍的韓詩評論,始於對清代「格調」、「神韻」、 「性靈」、「肌理」等四大學說的理論之完備體系的認肯,清代四大詩學理論是. 5. (清)葉燮《原詩》卷一〈內篇〉上,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頁 570 6 (明)王世貞《全唐詩說》(台北:廣文書局 1971 年)頁 11 7 (明)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收於吳文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 設 2006 年)頁 5593 8 (清)吳喬《圍爐詩話》(台北:廣文書局 1970 年)頁 222 9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頁 238 10 張清華《韓愈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 年)頁 483 8.

(10) 可以上溯至明代、宋代、唐代、魏晉、漢朝、甚至於詩經時代,一整個時代相串 連、有根有源的詩論精華與總體歸納。郭紹虞說: 清付學術有一特殊現象,即是沒有他自己一付的特點,而能兼有以前各付的 特點。……即以文學論之,周、秦以子稱,漢人以賦稱,魏、晉仐朝以駢文稱, 唐人以詵稱,宋人以詞稱,仍人以曲稱,明人以小說或制藝稱,至於清付的文學 則於上述各種中間,沒有一種足以付表清付的文學,卻也沒有一種不成為清付的 文學。蓋由清付文學而言,也是包羅萬象兼有以前各付的特點的。 所以清付的文學批評也是如此。以前詵論的種種主庼,……種種相反的或調 和的主庼,在昔人曾經說過者,清人無不演繹而重行申述之。五花八門,無不具 備,真是極文壇之奇觀。由這一點言,清付文學批評可以稱為極發達的時付。…… 所以清付的文學批評,四帄八穩,即使是偏勝的理論,也沒有偏勝的流弊。若在 由這一點而言,則清付的文學批評,更可稱為集大成的時付。11. 政 治 大. 吳文治所編《韓愈資料彙編》12共分四冊,蒐羅由唐至清代,所有文學評論 對於韓愈及其文學作品,包括散文與詩歌的評述,不可謂不完備。其中,明清兩 代的評論就佔了三冊之多,而關於韓詩的評述主要更集中在明清兩代,是故如欲 研究韓詩之諸多議題,並企圖透由後人評論呈現韓詩之特色風貌與文學地位者,. 立. ‧ 國. 學. 13. ‧. 明清是不可忽視的重點。既然清代詩學乃「集歷代詩學之大成」 ,且「實別有 創新者在」14,那麼選擇清代詩學為韓詩之主要讀者應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然而 清代之詩學,乃是承繼明代、發揚明代詩學而來,試觀清代四大詩派之格調派與 明代前後七子之復古派有不可分之連續性;王士禎的神韻說「遠承司空圖與嚴滄 浪,近宗徐禎卿、胡元瑞」15,更是與明代一脈相連;袁枚的性靈說,脈絡可上 循至明代公安派以及李贄童心說;而翁方綱之肌理說,「最重要的詩學觀點,是. n.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v. 『神韻』、『格調』、『肌理』三者互通」,既是與神韻、格調互通,那麼受明 代之影響自是不在話下。當然本文並不以四大學說為侷限,或是拿來當作主要理 論根據,然而僅就清代之文學批評場域之現象論之,便可見明清兩代之不可分割。. Ch. engchi. 明代之文學批評,有復古與趨新之兩股互相拉扯的勢力,郭紹虞說:「明代 文學批評固然仍有騎兩頭馬之處,然言其特點則正以別出手眼、不騎兩頭馬見 長。明代之文學批評,即使以偏勝之故罅漏百出,受人指摘,然而一段精光,不 16. 可偏廢者亦在此。」 此言正說明了明代批評理論之學術價值與地位,正由於兩 種相反的方向,使得研究面因而增廣,且各自締造出不可抹滅的成就,不僅承先, 11 12 13 14 15 16.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年)頁 11~12 吳文治《韓愈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4 年)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台北:台灣書局出版 1986 年)頁 2 (明)王世貞《全唐詩說》(台北:廣文書局 1971 年)頁 11 蔡鎮楚《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頁 351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年)頁 9~10 9.

(11) 更能啟後。此外,提到詩論,文人詩話是塊不容忽視的沃土,明代在詩話這個領 域呈現了可觀的質與量。吳文治在《明詩話全編》前言中說:「詩話發展到明代, 形成了中國詩話發展史上繼宋詩話之後的第二個高潮。不僅詩話數量多,而且涉 及面廣,前人論述的不少詩歌理論問題也有不同程度的縱向拓展。」17是故明代 與清代的詩論有著質量俱精且相為連屬之不可分關係,這便是本文取明清詩論作 為一個研究整體的考量。 中國文學之迷人,尤在詩歌;詩歌之迷人,在言有盡而意無窮之餘韻;無窮 之餘韻,存在於千秋萬代讀者的一雙澄澈的詩眼18、一副易感的肝腸。「讀者」 之地位,補足了「作者」與「作品」所留下的空白餘響,那正是中國詩歌獨具的 美感所在,更塑造了中國詩歌讀者之地位的不容忽視。陳文忠在《中國古典詩歌 接受史研究》中說:「詩歌的創作和詩評、詩話寫作的雙線並存,互為推進,是 中國詩歌史的獨特景觀。」19這樣讀者與作品地位並駕齊驅的美學表達,便是西 方的接受美學所表述的研究理念。以姚斯與伊瑟爾為代表的接受美學,提倡一種 新的文學及文學史研究方法,即改變傳統文學作品與作者本位的研究方式,為讀 者對文學作品接受的研究角度。.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讀者對作品的接受理解,構成作品的存在。每一次具體的閱讀,都是對歷史 與現實的有意識的調節。文學史尌是文學接受史。不僅如此,任何文學研究,從. ‧. 本質上說,都是文學史研究,研究現實的接受帉頇涉及歷史接受構成的接受經驗 的史前史。「期待視野」是姚斯文學史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期待視野」是 閱讀一部作品時讀者的文學閱讀經驗構成的思維定向或先在結構。在閱讀活動 中,與接受主體的期待視野相對的是接受對象——作品的「客觀化」,即與一個 客觀的標準相符,才能獲得接受,而這種超主體的客觀標準,恰恰又是期待視野。 文學史實際上尌是歷史與現時視野的調節史,兩種視野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歷.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Un. v. 時性消失在共時性中,歷時性的視野結構只有在共時性的閱讀系統中,才能實現 其功能。20. engchi. 本文以明清詩論家為讀者,以其詩學理論與背景為其「期待視野」,試圖透 過晚唐、宋至明清之韓詩歷時性視野結構之審視,呈現出明清韓詩評論在文學批 評史上之地位。這唯有透過接受美學的研究方法方能實現這一期望目標。 由於明清的韓詩評論資料龐大且面向多層,句句評論亦猶如評論家文學創作 之小品文呈現,令人愛不釋手。是故本文將由明清對韓愈詩歌的評論著手,抽絲 剝繭出其中關於韓詩體製與風格兩大面向中較為集中討論的幾個議題,並觀察明 17. 吳文治《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6 年)頁 1 此處詩眼所指乃是詩歌讀者的賞鑒能力與觀察力。 19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8 年)頁 2 20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合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 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年)頁 6 10 18.

(12) 代與清代的評論之間的異同與文學批評意義,運用接受美學之理論為支架,架構 出明清詩學對韓詩的評論在文學批評史中的價值與意義。. 第二節:前人研究分析 韓愈身兼古文運動擘手,以及中唐詩歌奇險詩派的掌旗者,再加之以「文以 載道」的雄厚思想背景,以及「進學解」一文中所表述的教育理念,是故歷來關 於韓愈的研究不但數量可觀,並且包羅這四大面向,或對某一面向之一二議題進 行深入闡論,或直接就某一面向之整體加以宏觀歸納。以下將針對「韓愈詩歌」 之研究論文,分「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兩區域之學位論文以及期刊論文, 來做一個主題式的整理分析,以期釐清韓愈詩歌研究現狀與尚可發掘的新空間。. 立. 政 治 大. 一、台灣地區研究概況. ‧ 國. 學 ‧. (一)碩博士與期刊論文之研究分析. Nat. y. sit. n. al. er. io. 利用網路資源針對台灣地區發表過的論文加以搜尋,首先在「全國碩博士論 文資訊網」搜尋以「韓愈」為主題的論文,年代設定由 1956 年 2007 年,共可得 到 35 筆資料,探究其內容,以韓愈思想與散文方面的議題居多,而與詩歌相關. i Un. v. 的論文共有 12 筆;其次在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21中搜尋 以「韓愈」為主題的論文得到 86 筆資料,其中與「韓愈詩歌」相關的論文共有 11 筆資料。在這二十三筆資料中,與「韓愈詩歌的整體總論」有關的論文有 6 筆:. Ch. engchi. 韓愈詩歌特點淺探 邱文俊 中國語文 2008 年 5 月 韓愈之詩學 林惠蘭 復興學報 1999 年 12 月 韓愈詩探析 李建崑(博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 1991 年 韓愈詩研究 高八美(博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 1985 年 韓愈詩觀及其詩 張慧蓮(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1975 年 21. 此資料庫收錄台灣及部份港澳地區自民國 87(1998)年以來所出版的中西文學術期 刊、學報,以及讀者利用頻繁之各類期刊所(參考收編期刊一覽表)發表之單篇文獻著作, 包括學術性文獻及一般性作品。學術性文獻以研究論著為主,其餘如報導性、休閒性、生 活化與文藝作品、通訊消息、會計報告、人事動態、定期統計資料、產品介紹、隨筆漫談 等均屬一般性文獻。 11.

(13) 韓愈生平及其詩研究. 吳達芸(碩士論文)台灣大學 1971 年. 這六篇論文,或以韓愈詩學、或以韓愈詩觀、甚至拓及生平,皆是對韓詩的 一個整體面向加以宏觀歸納,並未涉及讀者接受角度的探討,且題目之主題設定 頗為相近,亦無以某代之批評架構為主要對象之評價分析,故由此可知,在這個 方面,台灣地區的研究並未觸及「讀者」的接受角度。 其次,除了這六篇筆論文,主題與「韓詩的創作體製」有關的論文共有 8 筆,羅列如下: 論韓愈〈聽穎師彈琴〉引發的「聽琴」與「聽琵琶」之爭及其內涵 高慎濤 逢 甲人文社會學報 2006 年 12 月 韓愈律詩研究 吳燕玲(碩士論文)中山大學 2006 年 韓愈詩修辭藝術探究 陳顯頌(碩士論文)中興大學 2004 年 韓愈送別文學研究 林怡君(碩士論文)中正大學 2004 年 韓愈古體詩之音韻風格 陳穩如(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2003 年 從韓愈詩觀其人格操守及創作特色--以贈示家人詩作為研究範圍 洪錦淳國 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 2002 年 8 月 山水的「行旅」與「遊覽」--韓愈「南山詩」、白居易「遊悟真寺詩」之析.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論 蓋琦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2001 年 6 月 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 大學 1999 年. ‧. 張蜀蕙(博士論文)政治. y. Nat. sit. n. al. er. io. 以上這八筆論文,有關於「律詩」、「修辭藝術」與「古體詩的音韻風格」 等特定體製的整體探究;也有關於「送別文學」與「示家人詩」限定題材的體製 探討;還有兩篇是針對單篇作品如「聽穎師彈琴」與「南山詩」的研究。值得一. Ch. i Un. v. 提的,〈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已觸及韓詩的讀者角 度,內容是透過北宋文人對韓愈的詮釋,以理解北宋文人的書寫觀,文中以北宋 文人為綱領(歐陽脩、「館中夜談詩」的三位文人、蘇軾、王安石、黃庭堅)探 討韓愈的創作理念對北宋文人的影響及其定位。在這八筆論文中,只有此文觸及 韓詩的讀者接受,並對接受情況進行多角度的探究,這樣深入推究的精神值得取 法,然探討以北宋為主,並無歷時性的比較與分析,於此尚有發展空間。. engchi. 此外,在「韓愈的風格特色」方面的研究共有 4 篇如下: 韓愈詩美學研究 黃舜彬(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 2003 年 韓愈「餘事作詩人」析論 柯萬成 文理通識學術論壇 2001 年 10 月 尋常詩家難相例--宗法杜韓的近代詩學意義 吳淑鈿 人文中國學報 2000 年 7 月 孟郊、韓愈奇險詩風比較研究 王麗雅(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1995 年. 12.

(14) 其中,〈尋常詩家難相例--宗法杜韓的近代詩學意義〉一文,以「以學問性 情為詩的詩論精神」、「詩與人合一的主導精神」以及「杜韓並稱的意義」三方 面,來探討近代詩學以杜甫、韓愈為學習典範的意義。著眼於「宗法杜韓」的現 象所展現的近代詩學意義。以「近代」為時空範圍,「宗法杜韓」為現象討論, 最後交織出現象背後的意義。這樣的探討脈絡甚為縝密,然亦非全然的讀者接受 與批評之研究。 最後的四筆資料則偏重在「考據」方面: 韓愈貶潮行跡與三詩繫年新論 柯萬成 新亞學報 2007 年 1 月 韓愈詩繫年考辨二十則 柯萬成 科技學刊 2003 年 3 月 韓愈詩文在唐宋的整理刊行及其影響 趙飛鵬 故宮學術季刊 2002 年 12 月 韓愈詩繫年四家異同比較研究 柯萬成 文理通識學術論壇 2000 年 8 月. 政 治 大. 其中〈韓愈詩文在唐宋的整理刊行及其影響〉一文有特定時空之探討,但僅 限於「韓愈詩文整理刊行」的情況與影響,並未以讀者角度與接受美學之方法來 研究韓詩。. 立. ‧ 國. 學. (二)〈台灣地區 50 年韓愈研究概況(1949~2000)〉一文之分析. ‧. n. al. er. io. sit. y. Nat. 本論文發表於《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 18 卷第 1 期(2001 年 1 月) , 作者是台灣大學博士研究生兵界勇。文中從傳記研究、散文研究、詩歌研究、思 想研究、比較研究和版本研究 6 個方面,對台灣地區 50 年來韓愈研究的概況進 行總結與介紹。在「詩歌方面」,文中指出:「本地韓詩研究之質量,遜于韓文。」 22. i Un. 關於文中所提到台灣地區的韓詩研究情況如下:. Ch. engchi. v. 整體研究之專著有前面已經提過的學位論文部分,作者舉出李建崑《韓愈詩 探析》、高八美《韓愈詩研究》兩篇論文。此外文中還提到幾篇單篇的論文:李 建崑〈韓孟詩人集團之詩歌唱和研究〉、段醒民〈由韓愈的感春詩評騭韓愈人格 型態的發展歷程〉、柯萬成〈韓愈「以文為詩」的問題〉。在單篇作品研究方面, 以〈南山詩〉最受研究者矚目。作者認為值得一提的有顏崑陽〈從南山詩談韓愈 山水詩的風格〉、張夢機〈杜甫北征與韓愈南山詩的比較〉、傅錫壬〈韓愈南山、 猛虎行二詩作意辨識〉。 作者最後作結論說:「綜觀本地韓愈研究的創獲,成績頗高,不容忽視。早 期的錢穆、鄭騫諸先生,典型不遠,影響仍在;繼之而起的前輩學者如羅聯添、. 22. 兵界勇〈台灣地區 50 年韓愈研究概況(1949~2000)〉,收於《周口師範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第 18 卷第 1 期(周口:周口師範學院,2001 年 1 月)2001 年 1 月頁 9 13.

(15) 胡楚生,以至於中青輩學者如陳素素、方介、王基倫、李建崑,皆持續在韓愈研 究上貢獻心力。……未能再進一步聯繫成全面的「韓學」研究。展望未來,當在 現有的基礎上,擴大研究者間的聯繫,加強論題的深入探討……」23在「加強論 題的深入探討」這一項結論上,看出台灣的韓愈研究,同時也是韓詩研究的努力 方向,再加之前面所提「本地韓詩研究之質量,遜于韓文。」更凸顯韓詩研究是 一塊尚待耕耘的沃土。 由以上兩大點之分析可以看出,台灣尚未有以明清詩論家為讀者的韓詩接受 美學之討論論著,在這個方面尚有發展之空間。. 二、大陸地區研究概況. 政 治 大. 在張忠綱與趙睿才合著的單篇論文〈新時期大陸韓愈研究述評〉中指出:截 止到 1998 年底,新時期大陸韓愈研究(側重於詩歌)繼承與創新表現在以下幾 方面:一、全集整理校箋與資料彙編;二、生平、思想研究;三、綜合研究專著; 四、文學主張與詩歌藝術研究;五、詩歌影響及歷史地位;六、韓學史研究;七、 韓詩的普及等。雖然存在著詩歌理論及詩歌復古與創新關係的研究尚欠深入的問. 立. ‧ 國. 學. ‧. 題,但就研究著述而言,在數量與質量上都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發展態勢。24. n. al. er. io. sit. y. Nat. 的確,一經搜尋便會發現,關於韓愈的研究論文不勝枚舉,而且面面俱到, 以下將針對大陸自 1999 年至今的博碩士論文,以及 1994 年至今的期刊論文加以 分析整理。. Ch. (一)碩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概況. engchi. i Un. v. 在「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5設定查詢範圍為「文史哲」,關 鍵詞為「韓愈」共得 48 筆資料;在設定題名為「韓愈」則得 19 條,與韓愈詩歌 有關的論文有 5 篇,茲顱列如下: 論韓愈音樂詩與「不平則鳴」說. 23. 李群芳 廣州暨南大學 2007. 語見兵界勇〈台灣地區 50 年韓愈研究概況(1949~2000)〉,收於《周口師範高等 專科學校學報》第 18 卷第 1 期(周口:周口師範學院,2001 年 1 月)頁 11 24 語見張忠綱、趙睿才〈新時期大陸韓愈研究述評〉摘要,收於《周口師範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第 17 卷第 3 期(周口:周口師範學院,2000 年 5 月)頁 4 25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出版之搜尋系統,是目前大陸相關資源最完備、 高質量、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至 2007 年 9 月 30 日,累積 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文獻近 49 萬篇。收錄年限:1999 年至今 14.

(16) 中朝詩家論韓愈詩 王成 延邊大學 2007 從「道統」觀和詩文創作實踐看韓愈的文學理論 左剛 陜西師範大學 2004 韓愈詼諧詩風研究 查金萍 安徽大學 2004 韓愈詩歌在北宋的接受歷程及其詩學意義發微 谷曙光 安徽師範大學 2003 以上五篇碩士論文,前四篇偏重在韓詩創作體製方面的研究,而《中朝詩家 論韓愈詩》著重探討清代趙翼和朝鮮李溟對韓愈詩的論述,設定域內、域外兩個 詩評視角來比較研究。雖已涉及讀者接受,然偏重兩位韓詩讀者,並未涉及跨朝 代與多評論的比較與歸納。此外,《韓愈詩歌在北宋的接受歷程及其詩學意義發 微》雖涉及接受美學與讀者接受,但僅限於北宋之歐陽脩、王安石、蘇軾、黃庭 堅之接受,而韓詩的意義僅以「以文為詩」對宋詩的影響為主,並未有歷時性與 多議題的比較與探究。 在「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6設定查詢範圍為「文史哲」,關鍵詞 為「韓愈」共得 6 筆資料,與詩歌有關的有二筆,如下:.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韓孟詩派傳播接受史研究 劉磊 武漢大學 2005 年 韓愈詩文研究 周敏 南京師範大學 2002 年. 〈韓孟詩派傳播接受史研究〉將接受美學引入唐詩接受史研究,並選擇以. ‧. 韓孟詩派為對象,以韓愈、孟郊、李賀、賈島為主要考察對象,由中晚唐五代時 期至明清時期,研究各時期的接受背景,以及各詩派的自我接受和接受概況,有 時會擴及與同時代其他體派的比較,有時是以同一時期中,詩派詩人個體的接受 概況。作者在明清時代的評論家只提及徐渭為韓孟詩派的讀者與學習者,並未擴 及其他詩論家的評論。〈韓愈詩文研究〉全文分為二章,第一章「韓愈的詩歌歷 程」論述了韓愈詩歌的發展過程,將韓愈詩風的變化分為三期討論。第二章則是. n. er. io. sit. y. Nat. al. 「韓愈的古文歷程」。. Ch. engchi. i Un. v. (二)期刊論文研究概況. 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27設定查詢範圍為「文史哲」,主題為「韓愈」 共得 2010 筆論文,再縮小範圍設定篇名為「韓愈詩」共得 58 筆,扣除一筆重複. 26.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出版。是目前國內相關資源最完備、高質量、 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至 2007 年 9 月 30 日,累積博士學位論文 全文文獻 7 萬篇。收錄年限:1999 年至今 27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出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 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目前收錄 8200 多種重要期刊,內容覆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農業、 哲學、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其中核心期刊 1735 種。至 2007 年 10 月 31 日, 累積期刊全文文獻 2000 多萬篇。收錄年限:1994 年至今 15.

(17) 共有 57 筆;為「韓愈研究」共得 23 筆;為「韓詩」扣除「韓詩外傳」共得 40 筆。其中有幾個篇章是針對當前及 50 年來的韓愈研究所做的研究,從中可看出 大陸的韓愈研究情況。1998 年在孟州舉行的韓愈國際學術研討會,為了將韓愈 研究規範成獨立的學科體系,故提出建立「韓學」的提議,並出版《韓學研究》 一書,作為「韓學」建立的基礎。28以下將就三種搜尋結果分別加以說明,並另 外針對統整韓愈研究的幾篇論文加以說明。 為避免有遺珠之憾,故在搜尋時,針對「篇名」分別鍵入「韓愈詩」與「韓 詩」做兩次的搜索,得到結果如下: 當「篇名」設定為「韓愈詩」時,得到 57 筆資料,針對韓詩風格特色研究 的篇章最多,共有 17 篇,其中又以「以文為詩」的主題最多,共有九篇: 〈從字法、句法、章法看韓愈的“以文為詩”〉、〈韓愈“以文為詩”說質疑〉、 〈從賦法、議論、選材、用韻看韓愈的“以文為詩”〉、〈韓愈“以文為詩”的氣勢 美及其影響〉、〈韓愈“以文為詩”與唐代古文運動〉、〈論李白的以文為詩──.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兼及李白韓愈豪放風格的不同〉、〈韓愈“以文為詩”的氣勢美及影響〉、〈論詩 歌自律和主觀選擇對韓愈“以文為詩”的影響〉、〈韓愈“以文為詩”舉隅〉。 此外,關於「險怪詩風」的有五篇:. ‧. 〈韓愈險怪詩風成因分析〉、〈論荊楚文化與韓愈險怪詩風的關係〉、〈論 韓愈奇崛詩風的特征及其成因〉、〈韓愈尚怪詩新探〉、〈韓愈謫陽及其險怪詩 風的形成〉。. n. er. io. al. sit. y. Nat. 關於其他韓詩風格特色研究的篇章有:. i Un. v. 〈韓愈“以詩為戲”論〉、〈韓愈以賦為詩論(下)〉、〈韓愈以賦為詩論(上)〉、 〈試論韓愈詩以丑為美的審美內涵〉、〈論韓愈詩的喜劇精神〉、〈韓詩佛辨—— 兼論韓愈詩歌之于唐宋詩風變遷的過渡意義〉、〈尋找陌生——論韓愈的詩藝創 新〉。. Ch. engchi. 關於韓詩的分類有多種類別,其中以「貶摘詩」共有 4 篇、「南山詩」2 篇、 「雙鳥詩」2 篇為多,其他研究只限於一篇,有「落齒詩」一篇、「園林詩」、 「感春詩」、「琴詩」、「音樂詩」、「釣魚詩」、「俳諧詩」、「詠花詩」、 「酬贈詩」。還有「韓詩修辭」1 篇、「詩學思想」類 5 篇、「略論韓詩」類 2 篇、「詩派」1 篇、「詩倫理」1 篇、「考據」1 篇。 關於「讀者詮釋」方面有六篇:. 28. 見張清華〈「韓學」的起點—記 1998 年孟州韓愈國際學術研討會—〉,收於《中國 唐代學會會刊》第十期(臺北:中國唐代學會 1999 年 12 月)頁 19 16.

(18) 〈蘇軾《海市》詩對韓愈的同情和誤解辨〉 馬麗梅 現代語文(文學研究 版) ,2007,第 1 期 〈韓詩之變與蘇詩的變中之變——論蘇軾對韓愈詩歌的承傳創變與宋代新 詩格的確立〉 谷曙光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第五期 〈從唐詩之變到宋詩風貌的形成——韓愈詩歌對宋詩影響之背景分析〉 吳河清 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5,第三期 〈論歐陽修對韓愈詩歌的接受與宋詩的奠基〉谷曙光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5,第三期 〈李賀對韓愈的接受及其在詩境上的新開拓〉盧嬌 樂山師範學院學 報,2004,第四期 〈從韓愈的詩評看其詩學觀〉. 章繼光. 學術研究,2004,第四期. 以上六篇論文,有四篇是以宋代、一篇以唐代為讀者詮釋背景,最後一篇則 是以歷代為背景作簡單的說明,皆未從明清這個背景作為研究重點。. 政 治 大. 當「篇名」設定為「韓詩」時,扣除「韓詩外傳」共得 40 筆,在扣除與「韓 愈詩」的搜尋重複的部分共得 38 筆。. 立. ‧ 國. 學. 其中以「韓孟詩派」的研究最多,佔了 20 筆,題目分別為:. ‧. 〈試論韓孟詩派之“怪”〉、〈淺談顧況詩歌的藝術特色及其對韓孟、元白詩 派的影響〉、〈近十年來韓孟詩派研究綜述〉、〈從歷代選本看韓孟詩派之傳播. n. al. er. io. sit. y. Nat. 與接受〉、〈20 世紀韓孟詩派藝術成就論辯述要〉、〈韓孟詩派會聚洛陽期間 的創作及其意義〉、〈論韓孟詩派的形成〉、〈論韓孟詩派創作特色之成因〉、 〈論韓孟詩派的組合條件及其文化史意義〉、〈評《韓孟詩派研究》〉、〈佛教 心性論與韓孟詩派創作的主體精神〉、〈韓孟詩派怪奇詩風審美特徵芻議〉、〈韓. i Un. v. 孟詩派之奇崛生新的美學追求〉、〈心靈創造的世界——韓孟詩派研究〉、〈論 韓孟詩派生硬勁峭的內在品質〉、〈論韓孟詩派主體心性的強化與藝術表現的變 異〉、〈從自然和社會走向自我──韓孟詩派研究〉、〈論韓孟詩派的思想傾向 與文體觀念〉、〈論韓孟詩派的功利主義詩歌思想〉、〈韓孟詩派詩歌的深層意. Ch. engchi. 蘊〉。以上 20 篇關於「韓孟詩派」的論文中,雖以多角度切入瞭解韓孟詩派, 但仍沒有以明清詩學之評論為研究主軸的。 其次以「韓詩」的研究為多,佔了 11 篇: 〈韓詩自然意象分類統計研究〉、〈韓詩、蘇詞議論之比較〉、〈試論韓詩 中的虛詞運用及其對後代詩歌的影響〉、〈從《聽穎師彈琴》的爭論看韓詩的復 古文化內涵〉、〈韓詩“以醜為美”新論〉、〈師法、變異與重構——歐陽修對韓 詩的學習及其文化史意義〉、〈詩畫的交融與詩境的遷變——以韓詩為中心考 察〉、〈韓詩與密宗“曼荼羅”畫〉、〈韓詩怪奇意象的多元成因〉、〈韓詩用韻 17.

(19) 考〉、〈“牛鬼蛇神”與中唐韓孟盧李詩的荒幻意象〉,亦以多角度切入瞭解韓詩, 但仍沒有以明清詩學之評論為研究主軸的。 此外,以「韓孟聯句」為研究對象的有 3 篇: 〈論韓孟聯句的藝術特質及其詩學謀略〉、〈試論韓孟聯句詩〉、〈韓孟聯 句詩探析〉。 以「韓柳比較」為主題的有一篇:〈韓柳詩論差異性述論〉。 其他有版本比較方面的有一篇: 〈《韓愈全集校注》詩歌部分與《韓昌黎詩系年集釋》之異同〉。 提到宋代梅聖俞詩學韓愈的論述為:〈梅詩師韓之奇險論〉。 與「韓愈研究」相關的論文有 23 筆,扣掉非關詩學的論文,剩下 12 筆:.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20 世紀韓愈詩學研究〉、〈1991-2004 年韓愈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五十年韓愈研究著作述評〉 、 〈臺灣地區 50 年韓愈研究概況(1949~2000)〉 、 〈九十年代日本韓愈研究概況〉、〈新時期大陸韓愈研究述評〉、〈二十世紀的. ‧. 韓愈研究〉、〈韓愈研究論著索引〉、〈唐代的韓愈研究〉、〈宋代的韓愈研究〉、 〈韓愈研究二題〉、〈鄭珍對韓愈研究的學術貢獻〉。. sit. y. Nat. 其中〈韓愈研究二題〉是針對韓愈詩中「不平則鳴」與「以文為詩」的兩個 面向來加以探討,並無歷時性的整理歸納。〈唐代的韓愈研究〉是針對唐代對韓. n. al. er. io. 文的評價,並指出「唐人對韓愈的詩並未做出明確的評價」29。〈宋代的韓愈研 究〉則從學術史角度介紹宋代韓愈文集校注的主要成果,評述宋代韓愈研究的主. Ch. i Un. v. 要歷程和成就。以上兩篇是針對韓文的研究。〈鄭珍對韓愈研究的學術貢獻〉是 以清代鄭珍著作《巢經巢文集》中的讀書筆記對韓愈的論述紀錄,分成「正本清 源、排謗去誣」、「考定交遊、知人論世」、「補正舊說、闡明詩旨」、「辨析 詩意、釐定繫年」四點逐一論述。. engchi. 其他則都是對韓愈研究的歷時綜述: 首先,〈韓愈研究論著索引〉30僅列出 1977 年~1997 年間韓愈研究論著 85 部的書目,並無論述。而〈臺灣地區 50 年韓愈研究概況(1949~2000)〉一文 已於上一節中說明。. 29. 見陳新璋〈唐代的韓愈研究〉,收於《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 15 卷第六期 (周口:周口師範學院,1998 年 12 月)頁 31 30 趙永建〈韓愈研究論著索引〉,收於《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 15 卷第六 期(周口:周口師範學院,1998 年 12 月)頁 35 18.

(20) 〈1991-2004 年韓愈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則是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對 1991~2004 年間有關韓愈的研究論文進行數據上的統計分析,做出客觀的 描述以及建議,結論摘要如下:1.韓愈研究呈現了好的發展勢頭,與 1991 年以 來成立了韓愈研究會有關。2.韓愈研究較分散於不同單位,使得學術交流受到了 限制。3.韓愈研究多產作者相對較少,除了張清華、劉國盈、劉真倫、卞孝萱、 楊國安等韓愈研究專家與學術帶頭人發表文章略多外,其餘作者發文量並不大。 鑑於上述狀況,韓愈研究想要有所突破,作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繼續發揮韓愈研究會的組織協調作用 2.發現與培養韓愈研究的後備力量,因 為研究發現,發表五篇以上論文的 13 名作者中,以 50 歲以上中年人居多,此 外,在研究隊伍中有 90%以上的作者是高校教師。3.繼續發揮《周口師範學院 學報》、《中州學刊》等刊物的理論陣地作用。31 〈20 世紀韓愈詩學研究〉指出自 20 世紀 50 年代陳寅恪在《論韓愈》中倡 立「韓學」以來,到 1998 年張清華《韓學研究》的出版,標示著「韓學」研究 的真正成熟和走向全面深入。而韓愈詩學作為「韓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 總體上看,其研究內容相當廣泛,大致包括:韓愈詩集整理、詩歌選注等文本研 究、詩歌藝術風格、詩史意義的探討、韓孟詩歌流派及其詩歌理論的探究、韓詩 接受史及韓詩學史的研究等等。由本論文可得到幾個訊息:「韓詩」的研究在大.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陸學術界已是十分普遍的情況,題材內容都十分豐富,而且「從學術史的角度看,. ‧. 20 世紀的韓詩研究,仍然是對傳統國學研究,尤其是明清詩學的延伸與擴展, 但研究視野更開闊,研究方法豐富多彩,在 20 世紀,尤其後 20 年取得了顯著 的成就。」32. sit. y. Nat. n. al. er. io. 〈二十世紀的韓愈研究〉 33一文將 20 世紀的韓愈研究的發展情況分成三 個區塊,以三小節來介紹,世紀初的二三十年,學者都是清末民初的跨世紀人物,. Ch. i Un. v. 繼承清人的研究方法:偏重於詩文字句與文獻資料的具體考析、直觀印象式的評 點、個人博及群書及審美經驗的積澱。後五十年學者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 物主義觀點方法進行研究,使韓愈研究起了轉折性變化。七十年代末開始,韓愈 研究達到空前撥亂繁榮的嶄新局面。文中並提到許多學者之論文與著作,有助於 資料的蒐集與查考。. 31. engchi. 李喬〈1991-2004 年韓愈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收於《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 22 卷第 6 期(周口:周口師範學院 2005 年 11 月)頁 9~18 32 吳振華〈20 世紀韓愈詩學研究〉,收於《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5 卷第 2 期,(周口:南陽師範學院,2006 年 2 月)頁 76 33 張清華〈二十世紀的韓愈研究〉,收於《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 17 卷第 1 期(周口:周口師範學院 2000 年 1 月)頁 1~6 19.

(21) 〈新時期大陸韓愈研究述評〉34已於本節前面略加介紹,故不再贅述。文中 亦提到許多學者之論文與著作,有助於資料的蒐集與查考。 〈五十年韓愈研究著作述評〉35對 1949 年以來 50 年大陸學術界所出版的關 於韓愈研究的著作分類予以評述,認為 50 年以來,尤其是近 20 年來,是韓學研 究史上的鼎盛時期,碩果累累,成就斐然。文中分成「韓集校注及重要選本」、 「生平傳記與學術評傳」、「韓愈詩文研究著作」、「資料彙編及會議論文集」 四個方面對此做出了評價。文中並提到許多學者之論文與著作,有助於資料的蒐 集與查考。 〈九十年代日本韓愈研究概況〉36介紹在日本的古典文學界,對於 韓愈的研究,從早期的不興盛,但直到 50~80 年代,也湧現了不少韓愈研究的專 家,以及一些學術專著。到了 80 年代湧現了一批中年學者將學術視角轉向韓愈 研究。90 年代以來,韓愈研究與其他唐代作家一樣受到高度重視,研究成果層 出不窮。《中唐文學的視角》一書可說是為 90 年代的韓愈研究畫下了一個完美 的句號。. ‧ 國. 學. 第三節: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 由於在閱讀韓愈詩歌文本中遇到許多疑問,諸如「辨體」的問題、「風格」 的問題、以及「知人論世」的問題,於是向外尋求詩學方面與批評史料的詮解, 便一腳踏入中國詩學批評史的豐富史料之中。說是豐富史料,不足以代表文學批 評史中每一個自成系統、各自表述、充滿個性的理論表現,不如說是一個接著一 個,充滿異動性與流動性,或相連屬、或別如天壤的文學批評理論,就像是一個 一個個性迥異的詩學大師,在各自的時空中,提出各自對於韓愈詩歌的種種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Un. v. 法。這已經跳脫韓愈詩歌的文本本身,也已經跳脫韓愈的個人理解,而是進入了 讀者對韓愈詩歌文本的一種詮釋,以及一種接受角度的研究。. engchi. 這正是一種接受史的觀點,本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即打算以「讀者——作 品」之角度切入,並視明清之詩學理論為主要讀者、接受者、詮釋者,來對遠在 唐朝的韓愈詩歌,進行一次接受情況的檢視,也藉此釐清韓愈創作詩歌的各種面 向,更能整理出明清對韓愈詩歌之接受在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檢視是否成為文 學發展的某種軌則,如此意義便成立。. 34. 張忠綱、趙睿才〈新時期大陸韓愈研究述評〉摘要,收於《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學報》第 1 卷第 3 期(周口:周口師範學院 2000 年 5 月)頁 4~10 35 作者王永波,刊載於《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 21 卷第 3 期(周口:周口師範學院 2004 年 5 月),頁 11~16 36 作者郝潤華,刊載於《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 17 卷第 4 期(周口:周口 師範學院 2000 年 7 月)頁 14~15 20.

(22) 李元洛在《詩美學》一書中,提到讀者的「接受美學」是詩歌美學中重要的 一環,並且是中國源遠流長的一個美學思想,他說: 創作與鑑賞之間的美學關係,是美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讀者美學」或稱 「接受美學」,是過去我們的詵歌美學理論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從完整的嚴 格的意義上來說,文學活動應該包括創作與鑑賞這兩樣不可分割的仏容(真札的 審美批評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美學鑑賞)……可以說,否認了讀者的鑑賞,也 尌否認了創作自己本身,那樣一來,創作除了真札成為名副其實的「孤芳自賞」 之外,尌完全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更不論其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了。……(孔 子)他著名的影響徍世的「興」、「觀」、「群」、「怨」之說,卻也是對《詵 經》中所表現的詵歌美學思想的總結。而無論是「興」與「觀」,或者是「群」 與「怨」,離開了讀者的鑑賞與接受,則只能是詵人和理論家的單相思。……在 作者與讀者、創作與鑑賞這一問題上,中國詵歌自《詵經》與《楚辭》所奠定的 美學思想,在歷付詵人和詵論家中都得到了繼承和發揚。37. 政 治 大 所謂的「接受美學」,是一種文學理論,指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姚 立 斯和伊瑟爾為代表的德國康斯坦玆學派所提出,有別於前此的文學文本研究,將. ‧ 國. 學. 研究重點放在文學的接受研究、讀者研究、影響研究。在《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一書中指出:「接受美學不是美學中的美感研究,也不是文藝理論中的欣賞和批. ‧. 評研究,而是以現象學和解釋學為理論基礎,以人的接受實踐為依據的獨立自足 的理論體系。」38並說:「在接受美學那裡,作者發現了什麼是無所謂的,關鍵 是讀者發現了什麼。」39. sit. y. Nat. n. al. 40. er. io. 既然讀者主導作品的評鑑及解釋,那麼對於讀者的素質,在接受美學裡也有 一定的要求:「這就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修養,有一定. i Un. v. 的接受能力和審美水平。」 這也就是為什麼本文要以明清詩學為韓詩讀者與接 受者的緣故,雖然歷代都有詩學理論,但唯有明清詩學理論不只是個人感受的抒 發,或是以資談笑的一段品評,他是完備而具有文學批評水準的,就如同吳宏一 在《清代詩學初探》中所說,值得研究之文學理論必須是「理論本身完善」或「對 後世影響大」或「開創者或集大成者」41,至少要具有其中一兩項才值得我們去 研究。是故,以明清詩學為接受對象的研究,正如「接受美學」對讀者的要求, 是恰當而具有說服力的。. 37. Ch. engchi.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 年)頁 791~794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合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 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年)頁 4 39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合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 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年)頁 9 40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合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 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年)頁 9 41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修訂本》(台北:台灣書局 1986 年)頁 3 21 38.

(23) 因此,將接受美學運用在中國文學作品之中,這樣的研究方法固然援引自姚 斯的接受美學理論,但其精神仍不脫中國自《詩經》、《楚辭》時代而來的讀者 鑑賞的美學精神,是故思索是否能針對中國詩歌作接受美學之研究。在朱立元所 著《接受美學》一書中,便試圖建立「中國學派的接受美學」42,他提出: 吸收、綜合接受美學各派的合理因素和獨創成果,結合中國文學、美學的歷 史與現狀,從「讀者接受」這一特定角度切入,對相關的重要課題作出與傳統美 學不同的思考與回答,初步建立一個有自己仏在邏輯聴繫的、相對獨立和完整的 美學支學科——接受美學——的理論框架。43 本文採用這樣的理論框架與邏輯為大方向,視「明清詩學理論系統」為「中 國學派」之讀者定位,以「韓詩」作為中國詩歌接受美學之探討對象。 此外,陳文忠所著《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一書,「借鑑接受美學的理 論方法,以作為接受史料的歷代詩話為學術基礎,考察經典作品的接受史及其詩 學意義。」44,書中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的讀者做了一個分類,即:普通讀者(純 審美閱讀欣賞)、評論者(理性的闡釋研究)、創作者(接受影響和模仿借用) 45 。基於此,他將古典詩歌接受史的研究分析出三個方面來展開:以普通讀者為 主體的效果史研究;以詩評家為主體的闡釋史研究;以詩人創作者為主體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史研究。由於本文將針對韓愈詩歌在明清時代之接受情況,與韓詩在明清時代被 模仿的情況來加以研究,故本文採用陳文忠的「闡釋史」與「影響史」兩個角度, 來呈現韓愈詩歌在明清兩代的接受情況。. y. Nat. sit. n. al. er. io. 在韓愈詩歌的「闡釋史」方面,陳文忠指出闡釋史的任務與其意義有三:「其 一,展示闡釋歷程,發掘整體意義。」是故,本文將分明代與清代兩部分,將當 時的詩學闡釋情況加以展示、分析歸納,以期發掘出韓詩各項議題的歧異性與系. Ch. i Un. v. 統性解釋。這一部份,本文所採用的接受史料為《韓愈資料彙編》四冊中,摘選 出有關韓愈詩歌的資料,並事先加以分類、歸納,回對原典,以便之後針對詩學 理論的闡釋時可以展示闡釋歷程,並發掘整體意義。. engchi. 「其二,比勘前人精見,解決學術疑難。」在分類歸納韓詩資料的同時,有 幾個議題不斷被討論,而且有幾個議題之間呈現相互矛盾的狀態,例如:韓愈作 詩文強調「陳言務去」,也就是強調自我的開創,但是另一方面,韓愈詩文有類 似杜詩的「無一字無來歷」,這兩著之間有著矛盾但又同時存在於韓詩之中的情 形,有待透過明清詩學批評資料的比對與釐清。此外,韓詩「艱窮怪變得,往往. 42.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頁 365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頁 52~53 44 陳文忠《中國古代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8 年)頁 1 45 陳文忠《中國古代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8 年)頁 13 22 43.

(24) 造平淡」46,「艱窮怪變」對於好奇險的韓愈而言不足為奇,但是如何透過「怪 變」而達至「平淡」呢?這也是有待資料的釐清與比對的。還有,韓愈為什麼會 覺得樊宗師「詰屈聱牙」的詩句是「文從字順」的呢?這樣的情形詩論家是怎麼 去闡釋的呢? 「其三,立足作品實際,探索詩學規律」陳文忠說:「在闡釋史研究中,便 促使人們深入思考不同範疇之間的邏輯聯繫,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深化對詩學理論 與詩學體系的認識。」47本文除了對韓詩的接受闡釋史作出具體的分析之外,更 期能在諸多韓詩評論之中找出不同詩學派別的評論之間,是否有「家族相似性」 48 的存在?或是同一詩學流派中,是否有對韓詩某一項議題卻有不同的看法的情 形? 在「影響史」方面,陳文忠指出其意義有三:「參比異同優劣,提高鑑賞能 力」、「總結影響規律,豐富創作方法」、「開闊理論視野,更新詩學觀念」。 本文將找出韓愈詩歌影響的對象及其是否成為一種效法軌則,還有清代部分詩人 對於韓詩的仿效,是否正是美國學者哈羅德˙布魯姆的「影響的焦慮」?所謂的 「影響的焦慮」,指的是「詩的影響已經成了一種憂鬱症或焦慮原則。……但是, 詩的影響並非一定會影響詩人的獨創力;相反,詩的影響往往使詩人更加富有獨 創精神——雖然這並不等於使詩人更加傑出。」49;還有「詩的有意誤讀」這樣.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的概念。布魯姆認為:時至今日,一切詩歌的主題和技巧已被千年來的詩人們用 盡。後來的詩人想要嶄露頭角,唯一的方是就是把前人的某些次要的不突出的特 點在自己的身上加以強化,以造成一種錯覺——似乎這種風格是「我」首創的, 前人反而似乎由於巧合而在摹仿「我」。例如,韓愈的古文運動背景,加上歐陽 脩的推崇,韓詩在宋代也有不少的效法者;以及清代桐城派古文作家,自然受韓 愈影響,其詩歌創作也有模仿韓愈的成分;此外,是否還有未被發現的韓詩學習.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Un. v. 者呢?本文將透過明清及宋代的詩學詮解,來呈現韓詩的影響史意義。. 46. engchi. 此處「艱窮怪變」之「艱」字採用吳文治《韓愈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4 年)所引用之資料用字。見頁 1428 47 陳文忠《中國古代詩歌接受史研究》前言(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8 年)頁 21 48 維根斯坦「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也翻譯為「族似」,其意義為:「字 詞之間的多重意義之間有其相似性——就像家族成員間的相似性一樣。當我們觀看某個家 族成員時,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有某些共同特質,例如臉部的特徵、頭髮的顏色與類型、走 路的樣子、氣質、說話的方式等等。」約翰˙希頓(John Heaton)原著、茱蒂˙格羅弗絲 (Judy Groves)繪圖、朱侃如譯《維根斯坦》(台北:立緒文化出版 1998 年)頁 129。還 有一個維根斯坦自己的說明:「我不提出所有我們叫做語言的一些共同的東西,我要說的 是,這些現象沒有一樣東西是共同的,使我們對它們所有使用相同的字詞,——但它們以 許多不同的方式相互關連著。」福吉林著,劉福增譯《維根斯坦》(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4 年)頁 155 49 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台北:久大文化公司 1990 年)頁 6 23.

(25) 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姚斯與伊瑟爾的「接受美學」理論為基礎,以陳文忠《中 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為方法,將吳文治《韓愈資料彙 編》中關於詩歌的評論資料加以整理歸納,並回對原典,追本溯源地將明清詩學 中對韓詩的評論,條分縷析地探討其價值與意義,更期能與明清以前之評論做一 個簡單的試探接軌,並與明清時期之評論相比對,以期能研究出意義與價值。. 第四節:研究步驟 本文第二到四章是主要部分,所要處理的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是 「韓詩」各項議題的評論,另一部份是著重在明清詩學的評論之意義。故研究步 驟亦循著這樣的脈絡進行:首先,第二和第三章針對韓詩的在明清詩學理論的評 論中所提到的議題,分為兩大類來整理與探討,第一類是關於韓詩體製方面的議 題,屬於第二章要討論的範圍。「體製」一詞係參照顏崑陽〈中國古典文學批評 術語疏解 10 則〉一文:「『體』即『文體』。……『體裁』或稱『體製』,乃 純粹由語言排列形式所構成,例如詩有五言體、七言體,文有散體、駢體等,此 即《文心雕龍˙神思篇》云:『文之製體,大小殊功。』」50之解釋,本文所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之「體製」乃由詩歌的語言創作形式之定義推而廣之,將明清詩論中韓愈詩歌的 幾個焦點議題,較偏向詩歌的文字創作層面定義的、評論屬於具體觸及韓詩某項 創作特色的議題亦歸類於此章,以求涵蓋之廣。.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二類是關於韓詩風格方面的議題,屬於第三章要討論的範圍。「風格」一 詞係參照王潤華〈司空圖《詩品》風格說之理論基礎〉及〈詩論看司空圖《詩品》 的風格論〉中對「風格」的解釋:「詩人的個性和氣質是構成風格的基礎。」51、. Ch. i Un. v. 「所謂風格,不是單指通常文學作品文字形式上所形成的關係總和之特色,他也 包括內在的風格,即能產生藝術力量的詩的全部內容與形式。」52及「西方現代 文學理論家給風格(style)的定義是:『風格有時是作者個性之表現,有時是作 品表現的技巧之特色,有時是文學作品之最高成就之表現。』除了風格的三層論 之外,西方學者也加以簡化,把風格只看作一個人作品或一派作品的共同特色。」 53 此外,更參考顏瑞芳、溫光華《風格縱橫談》一書提及之風格的四個特性,就. engchi. 是:「整體性、累積性、穩定性、獨創性」54,故本文對「風格」所下的定義是: 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內容與形式之特色與成就,將明清詩論中韓愈詩歌的幾個焦點. 50.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中正書局 1993 年)頁 361 王潤華《司空圖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9 年)頁 157 52 王潤華《司空圖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9 年)頁 169 53 王潤華《司空圖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9 年)頁 212 54 顏瑞芳、溫光華《風格縱橫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3 年)頁 10~11 24 51.

(26) 議題,較偏向詩歌的氣蘊、情思、格局開拓等等層面定義的、評論屬於韓詩創作 特色的抽象面議題亦歸類於此章,以求議題分類之簡明。 在這兩章中所期望要呈現的是韓詩在明清時代的接受與評論狀況,「體製」 猶如一個人的骨骼部分,而「風格」猶如人的皮肉,如此構成整體,以期構成接 近完善的討論範圍。由於韓愈詩文兼擅,故歷代對之評論頗豐,於詩於文皆有可 觀之評論量,再加之韓愈「以文為詩」之背景,有許多關於韓愈散文風格或特色 的評論,同時也是韓詩風格者,也列入考量對象,是故先將吳文治編《韓愈資料 彙編》之內容,依照作者分類,依序整理出曾對韓詩提出評論的詩論家,再將其 評論回對原典,然後抄錄在後,以供查考。先做出這第一層整理之後,再依照韓 詩的議題分類,再將作者的侷限打散,將同類型之評論抄錄在一起,試圖由這樣 的整理審視,可以觀察出關於明清之韓詩評論中,是否有其依循之軌則,或選汰 之標準。由這樣的條分縷析後,便將所有評論分成兩大類來論述,也就是試圖全 面性的包羅韓詩的各個面向,以期做出宏觀的成果。這也是「接受美學」的一個 堅持,既然言「美」,就要有欣賞內涵與學養的「讀者」,加之以客觀審美標準, 如此呈現出一條脈絡清楚的批評接受史。這也是本文所要達成的任務與期望。.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在將第一部份處理完妥後,進入第二部分,也就是韓詩接受的部分,這部分 置於第四章來詮釋。這一部份期望能歸結出這段批評的價值與意義。明清兩代之. ‧. 評論,構成一個不相干擾,但可以互相對照檢視的深入剖析,究竟評價的產生是 否是一代的偏見?抑或是改朝換代亦不改變的定評?這一個推理與演繹的過 程,期待將如大海之廣,包羅前兩章之批評精神;同時也能像水井之深、之清澈, 統緒歷代之評論而澄清其價值。.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第五節:明清以前之韓詵評價. engchi. i Un. v. 韓愈為中唐詩人(768 年—824 年,唐代宗大曆三年至穆宗長慶四年,年五 十七)他屬於在文學創作上自主性極高的一位文學家,從他推動古文運動,以及 改革大曆詩風,乃至成為韓孟詩派之領導性詩人這些豐功偉業看來,相信他對於 自己的創作也有著一番的評價。宋代歐陽脩喜愛韓愈,並帶動文壇習韓的風氣, 所以宋代也有可貴的韓詩評論有待討論,是故在全文開展之前,本文將明清以前 的韓詩評價在此節作一探討。以下第一小節將針對唐代的「韓愈自評與晚唐評價 之定位」進行討論,第二小節則針對「宋人對韓詩之理解與定位」進行分析。. 25.

(27) 一、韓愈自評與晚唐評價之定位. (一)韓愈自評─顛覆傳統的古文及詵歌創作者. 韓愈是個文學批評意味很強的詩人,閻琦《韓詩論稿》中說:「韓愈的詩論, 除了〈薦士〉外,大多是評價詩歌風格和議論創作方法的……最有名的,是他的 〈調張籍〉……此詩的包含比較複雜,主要是:一,他高度評價了李杜的詩歌創 作成就,全面系統地表示了自己對李杜的企慕與無限傾倒,並對毀謗李杜的群兒 們發出了無情的嘲諷……」55那麼韓愈對自己的詩是否也有一番評價?本小節將 針對韓詩中對自己詩作的評價,加以探討。. 立. 政 治 大. 1. 「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詵人」56─以古文大家自居. ‧ 國. 學. 韓愈是唐代詩與文俱為大家的兼才者,具備了博學承繼與開創新局兼顧的雄. ‧. 厚實力,但在詩與文之間,他自己反而並不這樣同等看待,他在〈和席八十二韻〉 這首五言古詩中,透露了作詩對於自己只是抒情之餘事,並非用力擴擘之擅場。. Nat. y. sit. n. al. er. io. 其實,在唐代,人們也都以「文至高」贊韓愈,並與孟郊合稱「孟詩韓筆」。 即便在死後,當時韓愈友人或弟子,甚至歷史記載,都以「文」許之。例如劉禹 錫〈祭韓愈吏部文〉:「典訓為徒,百家抗行,當時勍者,當出其下;古人中求,. i Un. v. 為敵蓋寡。」又說:「手持文柄,高視寰海;權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餘年, 聲名塞天。」57而韓門弟子如李翱、張籍、皇甫湜、李漢等皆只以儒家行道者和 古文家來讚譽他,《新、舊唐書本傳》58也是如此。. Ch. engchi. 而韓愈自己在〈上兵部李侍郎書〉中說:「謹獻舊文一卷,扶樹教道,有所 明白;南行詩一卷,舒憂娛悲,雜以瑰怪之言,時俗之好,所以諷於口而聽於耳 也。」59林惠蘭說:「韓愈平生以承儒家道統自居弘揚聖學,排拒佛老;又以提. 55. 閻琦《韓詩論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頁 190~191 (唐)韓愈〈和席八十二韻〉,收於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頁 962 57 (唐) 劉禹錫《劉禹錫集箋證》〈祭韓愈吏部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頁 1537~1538 58 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頁 1309~ 1325 59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世界書局 1960 年)頁 83~84 26 5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讀書必先識字,文言經典教學力求疏理文字之形、音、義,無可厚非。此

三、參加「大專校院社團評選」之社團,應於完成線上報名後,上傳核章後之 社團評選報名表(附件 1-1)、社團組織章程、社團簡介文字資料、校內 社團評選紀錄等

《評估工具》在中文閱讀(或識字)及寫作(或寫 字)方面的整體表現,以了解整體非華語學生中文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 學校在收集學生的個人資料前,必須徵得學生的同意,並向所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注意本文引用的語句典實及其內容。所有典實,不但須說明其意義 來歷,而且須說明其用法之巧拙…

編號 作者 篇名 出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