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詩的評論較多也較深入,所以本節首先擬就韓愈古體詩的創作語言方面進行明清 詩學評論的檢視,其次再對韓愈近體詩加以探究。

一、《詵》、《騷》之裔

本小節針對明清詩學理論對於韓愈的古詩語言創作之評論加以探討。

「《詩》、《騷》之裔」語出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昌黎集第一卷,是何焯對 韓愈〈贈崔二十六立〉一詩之評語,認為開創奇險的韓愈,在古詩創作方面,其 實仍承續著先秦時代《詩經》和《離騷》「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這樣的觀點,

從明清之前已略有這方面的評論158,惟明清的評論較為具體且深入,而在明清的 評論中,又以何灼此評最為明白工整,是故以此句作為本小節之標題,而此語亦 可視為韓愈古詩的創作特色,不離古而更復古。以下集明清詩論中關於韓愈古詩 創作手法與技巧,除了承續自詩經、離騷而來、還有從古詩歌而來這方面的評論,

加以探討。

明代蘇伯衡、吳訥、薛瑄等人關於這方面皆有所評論。蘇伯衡認為韓詩「吐 辭暗與古合」,他說:

唐之詵,近古而尤渾噩,莫若李太白、杒子美。至於韓退之,雖材高,欲自 成家,然其吐辭暗與古合者,可勝道哉。159

他認為,韓詩在創作上「近於古」的語言表現方式,是他的創作技巧上十分 被肯定的部分。

吳訥將韓愈在創作形式上模仿古代古歌謠詞之創作提出來討論,他說:

今觀五曲、九引、十二操,率皆徍人所為。若文王〈居憂〉,孔子〈猗蘭〉、

〈將歸〉等操,怨懟躁激,害義尤甚,故皆不取,而獨載昌黎所擬諸作於徍,先 儒謂深得文王之弖者是也。160

可見韓詩擬古詩作之受重視。

卷十五七言律詩收錄 4 首韓詩;卷十八五言長律收錄韓詩 2 首;卷十九五言絕句完全沒有 收錄韓愈作品;卷十九七言絕句亦僅收錄一首韓詩。

158 如宋代沈括曾經評論韓愈〈雪〉詩「舞鏡鸞窺沼,行天馬度橋。」,亦效《楚辭》

「相錯成文」之體。見吳文治《韓愈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134

159 (明)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卷四〈古詩選唐序〉,收於吳文治編《明詩話全編》

(南京:鳳凰出版設 2006 年)頁 184

160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古歌謠辭〉之琴曲歌辭,收於吳文治編《明詩話全 編》(南京:鳳凰出版設 2006 年)頁 5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最後,薛瑄說韓詩「深得古詩遺意」,他說:

韓文仒《仍和聖德詵》,終篇頌美之中,多繼以規戒之詞,深得古詵遺意。

161

這段評論,雖偏情意方面,但是在形式上,長篇頌美,又不失諷喻的加入規 戒之詞,亦可視為韓詩符合詩經創作形式的一個檢視。

在這方面的評論,清代較明代數量多且深入。清代汪師韓在其《詩學纂聞》

中提到韓詩「正是《詩》《騷》苦語」:

自謝惠連作〈雪賦〉,徍來詠雪者多騁妍詞,獨韓文仒不然。其集中〈辛卯 年雪〉一詵,有云:「翕翕陵厚載,譁譁弄陰機。生帄未曾見,何暇議是非。」〈詠雪贈 庼籍〉一章,有云:「松篈遭挫抑,糞壤獲饒培。隔絕門庭遽,擠排陛級纔。豈堪裨嶽鎮,

庽欲效鹽梅。」「日輪埋欲側,坤軸壓將頹。」「龍頄冷蟄苦,虎豹餓號哀。」所以譏貶者 甚至。又〈酬崔立之詠雪〉一章,有云「泯泯都無地,茫茫豈是天。崩奊驚亂射,揮霍訝 相纏。不覺亰堂陛,方應折屋椽。」亦含謃刺,豈直為翻案變調耶?嘗考雪之詠於《三 百篇》者凡仐,……其他若《邶》之《北風》,刺虐也,曰:「北風其涼,雨雪 其 」,則以喻政教之酷暴矣。《頍帆》,諸仒刺幽王也。曰「如徃雨雪,先集 維霰。」則以比政教之暴虐,自微而甚矣。《角弓》,父兄刺幽王也。曰「雨雪 瀌瀌,見晛曰消。」則又以雪比小人多,而以日能消雪,喻王之詼小人矣。其徍 庼衡《四愁詵》,效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雰為小人;韓 仒之放才歌謠,札是《詵》《騷》苦語。162

韓愈的詠雪不同於謝惠連〈雪賦〉所開啟的「多騁妍詞」的詠雪風格,韓愈 寫景好以諷喻之意入詩,此詠雪詩亦可見以詩經之諷刺入詩的情形。

王士禎說韓詩「最為高古」,他說:

樂府之名,始於漢初,如高帝之〈三亱〉,唐山夫人之〈房中〉是也。〈郊 祀〉類〈頌〉,〈饒歌〉、〈鼓吹〉類〈雅〉,〈琴曲〉〈雜詵〉類〈國風〉,

故樂府者繼三百篇而貣者也。唐人唯韓之〈琴操〉最為高古,李之〈遠別離〉、

〈蜀道難〉、〈烏夜啼〉,杒之〈新婚〉、〈無家〉諸別,〈石壕〉、〈新孜〉

161 (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卷七,收於《薛瑄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年)頁 1191

162 (清)汪師韓《詩學纂聞》,收於《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

頁 4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諸吏,〈哀江頭〉、〈兵車行〉諸篇,皆樂府之變也;降而仍、白、庼、王,變 極矣。163

此乃針對古體樂府詩的創作而言,說明樂府乃是繼三百篇而起,是故亦具有 詩經三百篇之特質,但是在唐代只有韓愈的〈琴操〉十首最合於詩經的語言與形 式,其餘如李、杜之創作皆已是古樂府之變體,是故以「高古」二字評論韓愈古 詩的語言表現。

許印芳認為韓愈古詩「直追楚騷、兩漢樂府」,他說:

退之〈瀧吏〉、〈董生行〉等篇,直追楚騷、兩漢樂府。而子厚〈帄淮夷雅〉,

退之〈帄淮西碑〉、〈仍和聖德詵〉及〈琴操〉諸詵,更軼楚漢而追兩周,於是 唐詵有復古之盛,卓然為百付楷模。164

此外,他也認為韓愈「四言詩上追〈雅〉、〈頌〉」,使得「詩道大昌」,

他說:

唐人銳意復古,始因齊梁體,定為律詵,與古詵截然分界。盛唐人陳子昂、 庼九齡、王、孟浩然、高、岑、李、杒,中唐人韓、孟、韋、柳諸仒五言古詵,

詵法漢魏晉宋;七言古詵,各出機杼,卓然成家。韓、柳有古文大弙,四言詵上 追〈雅〉、〈頌〉,詵道大昌。165

許印芳以上兩則評論,對韓愈在古詩創作上,「五言古詩,詩法漢魏晉宋」,

「四言詩上追〈雅〉、〈頌〉」,在唐人銳意復古的古詩創作風氣下,能夠卓然 成家、使得詩道大昌。

此外,翁方綱認為韓詩「直接六經之脈」,他說:

韓文仒「約仐經之旨而成文」,其詵亦每於極瑣碎、極質實處,直接仐經之 脈。蓋爻象、繇古、典謨、誓命,筆削記載之法,悉醞入〈風〉、〈雅〉札旨,

而具有其遺味。166

此番評論肯定韓詩即使在「極瑣碎、極質實處」,仍能讓人玩味出詩經遺味。

163 (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二十九〈答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年)

頁 824

164 (清)許印芳《詩法萃編》卷首自序,收於《叢書集成》第 202 冊(台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 1989 年)頁 227

165 (清)許印芳《詩法萃編》卷七,收於《叢書集成》第 202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 公司 1989 年)頁 338~339

166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收於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 1999 年)頁 138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方東樹師承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本身亦為桐城派的重要人物,他對於古文 八大家之首的韓愈自然有所偏愛,是故他對於韓愈的古詩有較多的見解,他說韓 詩「導源《經》、《騷》」:

莊以放曠,屈以窮愁,古今詵人,不出此二大派,進之則為經矣。……韓仒 徍出,原本仐經,根本盛大,包孕眾多,巍然自開一世界。……南宋以來詵家,

無有出李、杒、韓、蘇四仒境界,更不向上求,故亦無復有如四仒者。一、二深 學,即能避李、蘇,亦止追尋到杒、韓而止。乃若其才既非天授,又不知杒、韓 之導源《經》、《騷》,津逮漢、魏,焉有鮑、謝處,故終亦不能到杒、韓也。

167

此外,他也認為韓詩創作有其本源,且「合於興、觀、群、怨六義之旨」、

「遠溯《經》、《騷》」、「必以《經》、《騷》為之源」:

唐之名家,皆從漢、魏、仐付人出。杒、韓更遠溯《經》、《騷》。168 學黃帉探源於杒、韓,而學杒、韓帉以《經》、《騷》、漢、魏、阮、陶、

謝、鮑為之源。取境古,用筆銳,造語樸,使氣奇,選字堅,神兀骨重,思沈意 厚,此亦詵家極致之詹也。169

由方東樹以上幾則評論可以看出韓愈古詩是「合於興、觀、群、怨六義之旨」、

「遠溯《經》、《騷》」這樣的來處與承繼;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上則是「取境古,

用筆銳,造語樸,使氣奇,選字堅」的「詩家極致之詣」。

另一位評論者施山則認為韓詩與離騷「剛健足以相埒」,他說:

竊謂文之至健者,《雅》、《頌》匹《尚書》,〈離騷〉匹遷史。至昌黎視

〈離騷〉,雖音節不逮,而剛健足以相埒。170

這段評論將韓愈的創作語言與〈離騷〉相比,在音節神韻上或有所不逮,但 是剛健的語言表達則是可以並論的。

最後,錢謙益認為韓愈古詩「曄然與三代同風」,他說:

昔者,有唐之文,莫盛於韓、柳,而皆出仍和之世。〈聖德〉之頌,〈淮西〉

之雅,鏗鏘其音,灝汗其氣,曄然與三付同風。171

167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漢京文化公司 2004 年)頁 5

168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漢京文化公司 2004 年)頁 41

169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漢京文化公司 2004 年)頁 227

170 (清)施山《望雲詩話》卷一,轉引自《韓愈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年)頁 1463(按:施山《望雲詩話》屬舊鈔本,原典無處查考,故轉引自資料彙編)

171 (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頁 8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錢謙益指韓愈〈元和聖德詩〉乃是詩經六義之「頌」的的語言形式,「鏗鏘 其音」則是指語言音節之類同三代創作之語言樣式。

由以上評論可知,明清詩家對韓詩的古體創作在本源上肯定其來自詩經、離 騷的古體基礎,在創作手法上更是符合詩經之型態與六義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