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研究"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淑芳 博士

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

之研究

研 究 生:留美琪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2)

摘 摘 摘 摘 要 要要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 法,以瞭解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國中 學生的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差異情形,並探討國民中學學生心理需求對網路 沉迷之預測力。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師人員、學生家長、國中學生及未來 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以臺中市、臺中縣、彰化縣及南投縣四縣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正式 問卷施測的母群體,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 771 份,回收有效問卷 709 份,問卷可用率為 99.43%。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生活經 驗調查問卷」,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 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沉迷之現況為中等程度。 二、國民中學學生心理需求之現況為中下程度。 三、國中學生對網路沉迷的程度,會因為性別、年級及每週平均上網時數之不 同而有差異。 四、國中學生對心理需求的程度,會因為性別、年級及每週平均上網時數之不 同而有差異。 五、國中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具有顯著相關存在。 六、國中學生心理需求對網路沉迷具有預測力。 關鍵字:國民中學、網路沉迷、心理需求

(3)
(4)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in the natio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wa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according to students’ different backgrounds. Besides, it was to explore the predic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in the natio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four natio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ich are the main groups of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Taichung City, Taichung County,

Changhua County and Nantou County. And the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a sampling survey and 709 samples were surveyed with a ratio of 99.43%. The

instrument of the study wa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 the Internet Experience of Life Through Questionnaire" Th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re data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 current status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moderate.

2.The current status of psychological need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below moderate.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Internet addic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erms of gender, grade and average weekly Internet hours.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psychological need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erms of gender, grade and average weekly Internet hours.

5.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fo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

6.Psychological need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uld predict Internet addiction significantly.

Finally, this study could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educators, parent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5)
(6)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網路沉迷的意涵……….. 9 第二節 心理需求的意涵與相關理論……….. 22 第三節 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相關研究……….. 41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第五節 實施程序……….. 67 第六節 資料處理……….. 68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研究結果與分析研究結果與分析研究結果與分析 ……… 69 第一節 目前國中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現況分析……….. 6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差異分析….. 72 第三節 國中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間之相關分析……….. 82 第四節 國中學生之心理需求對網路沉迷之迴歸分析……….. 83 第五節 綜合討論……….. 89

(7)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與結論與結論與結論與建議建議建議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 107 一、中文部分……… 107 二、英文部分……… 113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 ……….. 119 附錄一 專家效度……….. 119 附錄二 預試問卷……….. 125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29 附錄四 網路沉迷量表……….. 133

(8)

表 2-1-1 網路沉迷定義與內涵摘要………... 10 表 2-1-2 國內外學者針對網路沉迷界定標準之對照………... 16 表 2-2-1 Maslow 與 Alderfer 需求概念之比較 ……… 31 表 2-2-2 國內外心理需求相關理論之對照………... 34 表 2-3-1 國內外網路沉迷相關研究之性別分析………... 42 表 2-3-2 國內外網路沉迷者與非沉迷者平均每週上網時間時數比較…………... 44 表 2-3-3 網路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動機………... 46 表 2-3-4 國内外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相關研究之對照………... 48 表 3-3-1 中部四縣市不同學校規模之公立國民中學數量及正式問卷施測校數 總覽………... 53 表 3-3-2 正式樣本分佈情形………... 54 表 3-3-3 國中學生基本資料摘要………... 55 表 3-4-1 建立內容效度之專家學者與教育人員名單……… 57 表 3-4-2 網路使用經驗調查之專家內容效度結果分析……… 58 表 3-4-3 生活需求經驗調查之專家內容效度結果分析………... 59 表 3-4-4 網路使用經驗調查預試各層面題目分配………... 60 表 3-4-5 生活需求經驗調查預試各層面題目分配………... 60 表 3-4-6 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生活經驗調查問卷項目分析………... 61 表 3-4-7 「網路使用經驗調查」因素分析結果摘要—直交轉軸……… 64 表 3-4-8 「生活需求經驗調查」因素分析結果摘要—直交轉軸……… 65 表 3-4-9 問卷信度分析結果………... 66 表 4-1-1 網路沉迷各層面及全量表之平均數及標準差之摘要………... 70 表 4-1-2 心理需求各層面及全量表之平均數及標準差之摘要………... 71

(9)

表 4-2-1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各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與 t 值…… 72 表 4-2-2 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各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73 表 4-2-3 不同每週平均上網時數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各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75 表 4-2-4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網路沉迷的差異性之綜合整理………... 77 表 4-2-5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在心理需求各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與 t 值…... 77 表 4-2-6 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在心理需求各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78 表 4-2-7 不同每週平均上網時數國中學生在心理需求各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80 表 4-2-8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心理需求之差異性之綜合整理………... 81 表 4-3-1 國中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 82 表 4-4-1 個人背景變項與心理需求對網路沉迷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84 表 4-4-2 國中學生之心理需求各層面預測網路戒斷反應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84 表 4-4-3 國中學生之心理需求各層面預測網路沉迷耐受性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85 表 4-4-4 國中學生之心理需求各層面預測時間管理問題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86 表 4-4-5 國中學生之心理需求各層面預測人際與健康問題反應逐步多元迴歸 分析………... 87 表 4-4-6 國中學生心理需求預測網路沉迷之逐步多元迴歸綜合整理…………... 88

(10)

圖 2-2-1 行為表現的過程……… 23 圖 2-2-2 Maslow 之需求層次金字塔 ……… 29 圖 2-2-3 李坤崇的△形需求結構分類模式……… 33 圖 3-1-1 研究架構……… 49

(1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針對國中學生網路沉迷與其心理需求進行研究,本章的內容除了說 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外,並提出欲研究之問題與名詞釋義,及研究範 圍與限制。全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從網際網路使用以來,對人類的生活已經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僅改變人 類的生活習慣、加速資訊的傳遞與便利、訊息的發佈與流傳,更使得人際的相 處、親情倫理的維繫、乃至於溝通的方式都產生變化。雖然網際網路的發明帶 給人們相當先進的文明生活,但有學者研究,在工作場域中,網路沉迷的有越 來越嚴重的現象,不僅逐漸蔓延且已有些失控(Griffiths, 2000; Young, 1998)。雖 然網路具有輕點滑鼠,就能讓許多喜歡追尋刺激的現代人,與全世界連結的超 媒體特性。然而,由於操作簡易、聲光效果一流,因此讓許多喜歡追求刺激的 現代人,常流連忘返於網路世界中,沉迷其中,導致逐漸上癮而卻仍渾然不知 (Rowland, 1997; Wallace, 1999)。 「網路沉迷症」一詞,最早是由 Goldberg(1996)所提出,而所謂「網路 沉迷」(internet addiction),亦即「網路沉迷行為」,係指「由於重複的網路使用, 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著迷的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慾望與衝 動。同時並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退縮等現象,對於 上網所帶來的滿足感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周榮、周倩,1997)。研究 報告皆證實網路使用情形和網路沉迷程度有密切的正相關(Young, 1997),亦即上 網頻率愈高,使用時間愈久,其網路沉迷的機率愈大。因此,在網路的使用過 程中,如何克制過度的網路使用慾望,而不至於在網際世界迷失自我,也成了

(12)

一門值得去深入研究與探討的課題。 衡諸國內外有關網路沉迷的相關研究,大多以大學生為對象(游森期, 2001;楊佳幸,2001;蕭銘鈞 1998)。根據知名入口蕃薯藤調查網(2000)一項針 對臺灣網路使用的調查報告,以二十至二十四歲之大學生為多。值得警惕的是 近年來,可以發現長時間曝露在網路世界的使用者平均年齡有遞減的趨勢,其 中以 12 至 15 歲此年齡的增加比例為最快。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TWNIC)在 2009 年 7 月的調查報告中,12 至 15 歲的網路使用者從 2003 年到 2009 年之網路使用比例有遞增的現象,從 2003 年的 0.38%、2004 年的 1.12%、 2005 年的 1.39%、 2006 年的 1.76%、2007 年的 3.41%、 2008 年的 3.67%、到 2009 年的 4.25%。此調查結果雖然可能反映出中學教育階段的電腦設備建置完 善或家用網路設備的普及外,更可能反映出網路沉迷使用者的年齡有向下到國 民中學的現象(吳齊殷,1999;郭欣怡,1998;蘇芬媛,1996;TWNIC 電子報, 2009)。 此外,許多學者發現,網際網路已經造成使用者身心方面的不適應,以及 交友、工作、學業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嚴重困擾或失序(disorder)(黃德祥, 2002;Brenner, 1996; Young, 1998),尤其是行為能力尚未成熟的在學青少年, 更容易上癮,並且已經嚴重的影響其身心發展、生活適應、課業成就與行為表 現(林姍如,1998;韓佩凌,2000;游森期,2001)。儘管網路的使用是國家亟欲 發展或學校教學的課程計畫所大力推行,但就以上的研究與相關單位調查研究 結果中,可看出國中學生未完全發展成熟的身心狀況下,容易在網路這個充滿 誘惑的世界迷失自我的情形下,教學過程的諄諄提醒及網路正確使用的普遍原 則指導,則不可不注意。例如:根據研究者的經驗,研究者所任教的國中二年 級中有部分學生,常常喜歡假日到網咖,上網結交朋友,或玩網路連線遊戲, 經常沉迷於網路,因而造成上課不專心,成績一直退步。在此背景下,更加深 自己想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去探索國中學生網路沉迷的原因與種種現象,期望能

(13)

從研究的過程中得知學生網路使用的不當習性,並藉此於課堂教學中教導學生 較合適的網路使用規範。 中學時期的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發展上的重要關鍵,舉凡學習能力的建立、 人際關係的學習與發展、自我認同的展現、身心健康的發展奠基等,都是至為 重要的發展關鍵。根據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在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 極力追尋自我的時期,生活的範圍也逐漸的從家庭向外擴展,同儕也常成為其 重要他人,這個時期的孩子面臨了生理成熟、課業壓力、親子關係及同儕友誼 等多重成長壓力(張春興,1991),在這些壓力狀況下,網際網路成為青少年紓解 壓力休閒活動的管道之一。網際網路的匿名性、便利性、虛擬性、以及跳脫性, 讓青少年無論任何時間只要想要上網,只需擁有電腦都可以即刻利用網路,來 帶給他們心理的滿足感。 因此,若就國中學生使用網路的心理需求來探索網路沉迷的種種現象,則 意義更大。提到心理需求,則不能不提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 Maslow 建立的心理 需求理論,他認為人類有五大需求,各種需求間並呈階層上升之勢,低階層的 需求是上階層需求滿足的基礎。這五大需求是:1.生理需求:這是人類的基本需 求,包括對食物、水、性的需求。第一層次的需求又是求生存的需求;2.安全需 求:這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人類需要安全感、規劃與穩定;3.隸屬與愛的 需求:人類需要有歸屬感,能愛人與被愛;4.自尊需求:人類需要被人所尊重; 5.自我實現需求:人有滿足慾望,追求理想與發展潛能的需求(黃德祥,2000)。 而青少年經由網路工具的使用進而滿足了哪些需求?是研究者欲加以深入探 討,並尋求實徵數據的課題。 總而言之,網路時代的來臨,網際網路潮流快速席捲全球,傳統社會型態 也隨著虛擬社會的到來有所轉變,現實社會與網路便利功能緊密結合,資訊快 速傳遞,帶來生活中的便捷。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帶

(14)

於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仍須面對成長或課業各種壓力與挑戰的情況 之下,網路這個多采多姿同時也暗藏許多陷阱的虛擬世界,對青少年造成一些 負面的影響,產生類似「網路沉迷」的依賴現象,是現今進入網路資訊時代所 必須注意警惕的。 而現今有關國中學生網路行為的教育相關研究,多數在探討國中學生網路 使用行為、人格特質或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網路沉迷之間的關係(黃玉蘋, 2004;溫嘉民,2006;韓佩凌,2000),對於國中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方面 則較少著墨。因此,本研究以中部四縣市國中學生做為研究的對象,希望透過 對國中學生的研究,讓更多的家長及教師了解目前國中學生的網路沉迷與心理 需求的狀態,並且期望能夠探索學生的網路沉迷與其心理需求的關係,以做為 自己未來教學的參考,並提供教育行政主管單位,在頒訂資訊網路相關課程時, 做為課程內容擬定的參考依據。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將探討國中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間的關 係,以下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一、瞭解國中學生網路沉迷之現況。 二、瞭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心理需求之現況。 三、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之差異情形。 四、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國中學生在心理需求之差異情形。 五、探討國中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的關係。 六、探討國中學生之心理需求對網路沉迷的預測力。

(15)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問題

問題

問題

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擬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國中學生網路沉迷之現況如何? 1-1 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的強迫性上網行為如何? 1-2 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的戒斷行為或退癮反應如何? 1-3 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的網路沉迷耐受性如何? 1-4 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的時間管理問題如何? 1-5 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的人際與健康問題如何? 二、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的心理需求現況如何? 2-1 國中學生在網路生理需求如何? 2-2 國中學生在網路愛與隸屬需求如何? 2-3 國中學生在網路尊重需求如何? 2-4 國中學生在網路自我實現需求如何? 2-5 國中學生在網路知識與理解需求如何? 三、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上是否有差異? 3-1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是否有差異? 3-2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是否有差異? 3-3 不同每週平均上網時數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是否有差異? 四、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在心理需求上是否有差異? 4-1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心理需求是否有差異? 4-2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心理需求是否有差異? 4-3 不同每週平均上網時數之國中學生在心理需求是否有差異? 五、國中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間是否有相關? 六、國中學生之心理需求對網路沉迷是否有預測力?

(16)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為了使研究中所用的變項名稱在意義上能更為明確,以下分別將「國中學 生」、「網路沉迷」、「心理需求」等名詞加以界定,說明如下:

壹、

、國中學生

國中學生

國中學生

國中學生

國中學生年齡為介於13歲到15歲之間的國中學生。本研究以98學年度中部 四縣市公立國民中學學校學生為研究對象。

貳、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 (internet addiction)

本研究所指稱的「網路沉迷」是由於網路使用者因過度地使用網路造成本 身難以抗拒的心理上沉迷狀態,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並且對日常生活的人際 關係、學業、健康與行為也間接產生不良的影響。 本研究參考陳淑惠等(2003)所編製之「陳氏網路沉迷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之前的名稱為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陳淑惠等,2003), 編製成「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生活經驗調查問卷」中第二部分之「網路使用 經驗調查」,內容包含「強迫性上網行為」、「戒斷行為」、「網路沉迷耐受性」、「時 間管理問題」、「人際與健康問題」五個層面。本研究依陳博士所研究定義,樣 本在「陳氏網路沉迷量表(CIAS)」總分得分排序最高的5%為網路沈迷高危險群, 相對的其他95%研究樣本為一般網路使用者

參、

、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

(psychological needs)

所謂的心理需求,相較於生理需求,它是較高層次的需求,才能真正給予 人們較持久的歡樂,這些高層次需求多半來自個人與環境互動後,經由學習而 產生,這類需求即是所謂的心理需求。 本研究中,係指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個體所知覺的內在心理需求。本研 究以Maslow(1970)的心理需求理論為基礎,來編製成「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

(17)

生活經驗調查問卷」之第三部分「生活需求經驗調查」,內容包含五個網路心 理需求向度,分别為「網路生理需求」、「網路愛與隸屬需求」、「網路尊重 需求」、「網路自我實現需求」與「網路知識與理解需求」等五大向度來分別 測得學生的心理需求狀態。並以各向度之得分作為網路心理需求的操作定義, 得分越高者,表示在該向度所滿足的需求越高。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所採行的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壹、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可從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以中部四縣市(臺中市、臺中市、彰化縣與南投縣)公 立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學生為限,以此為取樣的母群體,但不包含其他縣 市學校。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調查國中學生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相關。在研究內容上,首 先,以問卷調查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現況,再依據不同背景變項 的國中學生進行分析,加以探討其在網路沉迷與心理需之差異情形。其中,學 生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每週平均上網時數等。最後依據問卷調查結果與 統計分析來探究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相關及預測力。

貳、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者對於本研究之設計、實施、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之撰寫均力求周延、 嚴密與謹慎、但囿於研究者有限的人力、資源與時間的客觀因素,固本研究有

(18)

以下數點限制。

一、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來收集資料,只能就受試者在調查工具上的整體表現 來做瞭解,無法深入分析個別狀況。另外,本研究所探討的網路心理需求,乃 屬於個人的內在心理需求,受限於時間與人力,本研究僅能從參考陳淑惠等 (2003)所編製之「陳氏網路沉迷量表(CIAS)」,並編製成「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 用生活經驗調查問卷」中第二部分之「網路使用經驗調查」與以Maslow(1970) 心理需求理論為基礎,來編製「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生活經驗調查問卷」中 第三部分之「生活需求經驗調查」,作為測量工具。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之樣本為中部四縣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以此為取樣的母群體,但 不包含其他縣市學校。因此,在研究結果之解釋與推論時,受限於地域因素。

三、研究樣本的限制

本研究樣本基於人力、物力與現實考量下,僅能以班級為單位來抽樣,無 法做到真正的隨機抽樣。

四、研究變項的限制

影響國民中學學生的網路沉迷因素很多,本研究僅探討學生在網路之心理需 求滿足程度與網路沉迷的關係。其他可能會影響學生網路沉迷的因素,則未列 入本研究探討的範圍。

(19)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將針對網路沉迷、心理需求與其相關研究,進行文獻之探討與歸納, 作為本研究的概念架構與理論基礎。全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網路沉迷的意涵; 第二節為心理需求的意涵與相關理論探討;第三節為網路沉迷與心理需求之相 關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的

的意涵

意涵

意涵

意涵

現今網路盛行,帶來了便捷性,但青少年過度的投入網路世界可能使正常 作息受到干擾進而影響健康,甚至形成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混淆,影響正常 生活的功能,這些是探討網路沉迷現象所必須分析的問題。本節將分別介紹網 路沉迷之界定與內涵、網路沉迷之問題類型與網路的特性。

壹、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之界定與內涵

之界定與內涵

之界定與內涵

之界定與內涵

以下將分別探討網路沉迷之定義與網路沉迷之界定標準,分別敘述如下:

一、網路沉迷之定義

網路沉迷是一種心理上的沉迷行為,因為網路使用者藉著使用網路科技所 帶來的心理滿足感,而花費更多的時間上網,形成過度依賴電腦所產生生理、 心理、人際關係與身心健康之問題(傅義婷,2008)。對於網路過度使用所造成 的綜合行為反應組型,在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中,並未提 出診斷的準則(Young & Rodgers, 1998)。而目前對於網路沉迷所使用的量表,亦 多半參照DSM-IV其他相似的沉迷行為診斷標準所改寫而成(林珊如、蔡今中, 1998;陳淑惠,1999;Armstrong, Phillips & Saling, 2000; Brenner, 1997; Greenfield, 1999a; Young, 1996)

究竟何謂網路沉迷?相關之議題研究頗多,且國內外學者對於網路沉迷的 定義各有不同的說法,至今尚未有一個完整的定義,故研究者整理相關研究,

(20)

依照年代順序整理如表 2-1-1:

表 2-1-1 網路沉迷定義與內涵摘要 研究者 年代 網路沉迷之定義與內涵(依年代順序排列) 周榮、 周倩 1997 由於重複的網路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著迷的狀 態,並帶來難以抵拒的再度使用之慾望與衝動。同時並會產 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退縮等現象,對 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游森期 2001 由於過度使用網路,而對於網路產生心理依賴的一種控制失 序行為,並伴隨和上網有關的耐受性、戒斷、否定、強迫性 行為,以及生活相關問題。 盧浩權 2005 「網路沉迷」定義為:因網路複合媒介的特性(hybrid media) 帶給使用者心理上的快感,或滿足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需 求,讓使用者過度使用網路,並不斷地快樂與需求滿足經驗 中逐漸著迷,而後失去網路使用的「時間感(timing)」,並對網 路產生心理依賴的衝動控制失序行為。(引自傅義婷,2008) Goldberg 1996 因過度使用電腦,造成個人在職業、學業、社交、家庭、財 務、心理與生理功能上的不適的現象。 Jennifer 1996 認為「網路沉迷」是一種伴隨著耐受性、戒斷性症狀因而造 成一些偏差社會性的活動,如人際關係干擾的現象,而這種 現象有漸漸增加的趨勢。 Young 1997a 認為「網路沉迷」是一種心理上沉迷,沒有涉及任何和麻醉 藥物的使用,是一種過度衝動下失去控制表現的失序行為, 與以病態性賭博行為(pathological gambling)相似,於是以「病 態性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來形容這種過 度使用網路而沉迷的網路行為。

美國心 理學會

2000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0) 指出,因為過度的進行網路活動可能會形成類似酒癮、藥癮、 毒癮、病態性賭博等無法自拔的上癮行為(引自陳怡安, 2003)。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1)

本身難以抗拒的心理上沉迷狀態,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並且對日常生活的人 際關係、學業、健康與行為也間接產生不良的影響。

二、網路沉迷之界定標準

「網路沉迷」一詞的發展,最早是由美國心理醫師 Goldberg(1995)在網路上 提出「網路沉迷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的現象觀察,認為網路的 過度使用會造成學業、工作、課業、社會、家庭、身心功能的減弱,並提出七 項特徵來做為「網路沉迷症」判定標準,他認為只要連續十二月中,出現三項 以上(含)症狀,便可診斷為「網路沉迷」,這七項特徵包含: 1.耐受性;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得到原先的滿足感。如果上網時間不增 加,滿足感的程度便會下降。 2.戒斷現象;因停止或減少網路過度使用,而在數天到一個月中, 開始會 出現不安、焦慮、上網念頭盤據等現象,並損害個人社交、工作或其他重 要功能。只要有上網或類似的線上服務,便可紓緩或避免此一症狀。 3.上網時間或次數常超過原來的預期。 4.無法有效地控制網路使用行為。 5.花費很多時間在網路的相關活動上。 6.因使用網路而放棄或減少日常生活上重要的社交、工作或娛樂。 7.不理會生理、心理、社交或職務上之問題,仍持續使用網路。 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 Young(1997b)將網路沉迷的現象指稱是病態性的 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也列出八項標準來判斷網路使用者是 否有網路沉迷現象,她認為只要在下述問題中,回答「是」的問題有五項或是 超過五項,即符合網路沉迷的標準,這八項標準包含:

1.全神貫注在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並且在離開網路之後仍會盤旋剛才上 網的情形。

(22)

2.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網路上才能得到滿足。 3.曾多次努力要控制或停止網路使用,但總是失敗。 4.企圖減少或是停止使用網路,會因此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是脾氣容易 焦躁。 5.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預期的還要長。 6.為了上網而寧願冒著會損失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之 危險。 7.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來隱瞞自己涉入網路之程度。 8.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者是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 沮喪。 不同於 Young(1997b)於網路界定標準,Brenner(1997)的網路沉迷相關行為 不純粹是傳統精神病理學對於沉迷行為的定義(耐受性、戒斷、以及渴望),更加 入網路上虛擬友誼依賴、真實世界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以及網路中介愛情的 因素。 Kandell(1998)則認為「網路沉迷」是指過度使用網路,而對網路產生一種 心理上的依賴,並且持續增加上網的時間,無法克制使用網路的慾望,並且伴 隨著耐受性、克制、戒斷的現象,產生一種類似酒癮、毒癮、藥癮、病態性賭 博等現象的沉迷行為。Suler(1998)對「網路沉迷」的看法,與 Young 或 Goldberg 的判定標準略有所不同,其中包括: 1.劇烈地改變生活形態,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上網。 2.不顧個人健康情形,刻意的減少一般肢體性活動,只為了節省時間上網。 3.忽略重要的生命活動,如睡眠減少、休閒時間減少。 4.社交活動的時間或頻率減少,造成朋友減少。 5.拒絕花費上網以外的時間與家人及朋友相處。 6.因全心上網而忽略工作及個人應盡的義務。

(23)

英國心理學家 Griffiths(1998)將網路沉迷當作一種「科技性的沉迷」(電腦 沉迷、電玩沉迷、電視沉迷),屬於一種人與機械互動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且不牽涉物質攝取的行為性沉迷,與藥物成癮依賴物質的介入不同,科技性沉 迷通常含有許多引誘,且具有不斷強化的特質,導致人們無法克制的沉迷其中。 Griffiths 將科技沉迷以六項標準來界定(引自游森期,2001): 1.顯著性(salience):顯著性是指某種行為已經變成當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活 動,並且能夠主宰他們的思考、感情以及行為,例如:專注於該行為而且 認知有扭曲的現象、在感情上會有渴望的心理感受以及在行為上會有社會 化行為退化的現象。 2.情緒調節(mood modification):情緒調節是指當事人在進行該沉迷行為所 產生的主觀經驗,而且當事人利用該行為來因應生活中的負向情緒。該行 為會帶給當事人一種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心理平靜、逃避現實或麻 木痛苦。 3.耐受性(tolerance):當事人必須持續增加該沉迷行為的量,才能達到和以 前相同的滿足程度。玩家必須不斷地增加玩遊戲之時間,才能得到和以前 投注較少時間時相同的滿足陶醉感。 4.戒斷症候群(withdrawl symptoms):如果當事人停止或減少該沉迷行為,會 導致心理上或生理上之不適的症狀(例如:顫抖、心情低落、暴躁易怒)。 5.衝突(conflict):該沉迷行為會造成當事人社交的衝突,以及其他活動的衝 突(社交、興趣嗜好)或個人內心的衝突。 6.再犯(relapse):當事人在戒除沉迷行為後,能不斷地復發去重複過去沉迷 行為模式。 Suler(2004)參考心理學家的界定標準,提出一套更明確、普遍的界定問題, 來詢問網路使用者,藉以判斷是否網路沉迷:

(24)

2.你是否會因為上網而中止與某些重要人物間的關係? 3.在與你有關的重要人物間,是否會因為你的上網行為感到失望與生氣? 4.你是否曾經去試著為自己的上網行為作掩飾或隱藏? 5.你是否曾在上網時感到不安或罪惡感? 6.你是否曾經試著縮短自己的上網時間,但最後卻失敗了呢? 7.當其他人糾正你的上網行為時,你是否積極幫自己辯護? 8.若你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上網行為,是否是因為有另一個需要隱藏的原因? 在國內研究方面,學者陳淑惠(2003)依循傳統沉迷症狀的診斷概念模式, 並以側重心理層面的原則所編製中的「中文網路沉迷量表修訂版(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Revision, CIAS-R)」修改編製的「陳氏網路沉迷量表」,主張網 路沉迷量表之概念模式,從以下幾向度來界定網路沉迷的現象,說明如下:

1.強迫性上網行為(compulsive internet use):所指稱的是一種難以控制的上 網的渴望與衝動。在看到電腦時有想要上網的欲望或動機,在上網後精神 變得較振奮,並渴望得到更多的上網時間。

2.網路戒斷反應(withdrawl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網路使用者在被 迫離開或中斷上網行為時,容易產生不愉快或挫敗的情緒反應。例如:情 緒低落、生氣、空虛感、注意力無法集中、心神不寜、坐立不安等。 3.網路沉迷耐受性(tolerance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隨著網路使用

經驗的增加,網路使用者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增加上網的時數,才 能得到原來所感受的上網樂趣。

4.時間管理問題(time management problems):所指的是沒有辦法好好規劃 時間因而影響到生活。例如睡眠時間、上班上學、或學業等。

5.人際及健康問題(interpersonal & health problems):花太多的時間在網路 上,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生活,導致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出現危機及身體 不適的現象。

(25)

此外,陳冠名(2004)綜合許多研究提出網路沉迷的五個徵狀,並依據陳淑惠 等(2003)所編製之「陳氏網路沉迷量表」增訂「心理防衛向度」,以下說明這五 個向度: 1.耐受向度:隨著使用的增加,需要更多的上網時間或瀏覽更多內容才能得 到原來相同程度的滿足感。 2.戒癮向度:對重度網路使用者而言,減少或停止網路使用會感到沮喪、情 緒低落、脾氣暴躁、心神不寧或注意力不集中等。此外,對於想要嘗試控 制或是停止網路的使用,卻是經常地失敗。 3.強迫向度:指一種難以克制的上網渴望與衝動,一看到電腦就有上網的欲 求與衝動,上網後精神振奮,難於脫離電腦,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停留在網 路上。 4.心理防衛向度:個體為減少超我與本我衝動而生焦慮時所形成一些改變本 質的行為,這些行為稱為防衛機制(張春興,1994)。心理防衛向度是將網 路視為可以是逃避現實痛苦,形成防衛方式的地方,例如:轉移作用 (displacement);投射作用(projection);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補償作用 (compensation)。換言之,當個體長時間使用網路時,可以釋放諸如無助 感、罪惡感、焦慮、沮喪等感覺,利用上網的方式形成因應的機制,以逃 避現實生活中的適應困難,並滿足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需求,如被人重 視、與人親密或具有能力等,故主觀地將網路虛擬世界認為是自己所適合 的世界。 5.生活功能問題:所指的是長時間使用網路,產生諸如下列現象:忽略家庭 生活或社交生活、和朋友疏遠、耽誤學業甚至是工作、會因上網行為而說 謊。另外,又因為長時間專注地使用電腦,造成各種身體不適的現象,例 如:眼睛乾澀、手腕受傷、睡眠不足、腸胃不適等。

(26)

表 2-1-2 國內外學者針對網路沉迷界定標準之對照(依年代順序排列) 編製者(年) 界定的標準 重要發現及貢獻 陳淑惠(2003) 1.強迫性上網行為 2.網路戒斷反應 3.網路沉迷耐受性 4.時間管理問題 5.人際及健康問題 1.第一篇本土化中文沉迷量 表。 2.綜合沉迷的概念模式、臨床 實務的個案以其刺激-反應 連結原則的編製。 3.網路沉迷每週上網 19.5 小 時;一般使用者每週上網 8.6 小時。 4.不同性別、學院、使用網路 的歷史出現網路沉迷的比 例無顯著差異。 陳冠名(2004) 1.耐受向度 2.戒癮向度 3.強迫向度 4.心理防衛向度 5.生活功能問題 根據陳淑惠網路沉迷判定標 準加入心理防衛向度。 Goldberg(1995) 1.耐受性 2.戒斷現象 3.上網時間或次數常超過原來的預 期。 4.無法有效地控制網路使用行為。 5.花費很多時間在網路的相關活動 上。 6.因使用網路而放棄或減少日常生 活上重要的社交、工作或娛樂。 7.不理會生理、心理、社交或職務上 之問題,仍持續使用網路。 1.最早提出網路沉迷症。 2.連續十二月中,出現三項以 上(含)症狀,具有網路沉迷 症。

(27)

表 2-1-2 國內外學者針對網路沉迷界定標準之對照(續)(依年代順序排列) 編製者(年) 界定的標準 重要發現及貢獻 Young(1997b) 1. 全 神 貫 注 在 網 路 或 線 上 服 務 活 動,並且在離網之後仍會盤旋剛才 上網的情形。 2.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網路上才能得 到滿足。 3.曾多次努力要控制或停止網路使 用,但總是失敗。 4.企圖減少或是停止使用網路,會因 此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是脾氣容 易焦躁。 5.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預期的還 要長。 6.為了上網而寧願冒著會損失重要 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 會之危險。 7.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來隱瞞 自己涉入網路之程度。 8.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者是釋放 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感、焦 慮或沮喪。 1.第一篇實徵性的網路沉迷 研究。 2.量表根據 DSM-IV 對病態性 賭博的標準修改而成。 3.八項標準中,含有五項或是 超過五項,即符合網路沉迷 的標準。 Brenner(1997) 1.耐受性 2.戒斷 3.網路沉迷相關問題 4.虛擬友誼依賴 5.網路中介愛情 1.不同於 Young 網路沉迷判 定標準,加入虛擬友誼依賴 與網路中介愛情。

(28)

表 2-1-2 國內外學者針對網路沉迷界定標準之對照(續)(依年代順序排列) 編製者(年) 界定的標準 重要發現及貢獻 Suler(1998) 1.劇烈地改變生活形態,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上 網。 2.不顧個人健康情形,刻意的減少一般肢體性 活動,只為了節省時間上網。 3.忽略重要的生命活動,如睡眠減少、休閒時 間減少。 4.社交活動的時間或頻率減少,造成朋友減 少。 5.拒絕花費上網以外的時間與家人及朋友相 處。 6.因全心上網而忽略工作及個人應盡的義務。 不同於 Goldberg 與 Young 網 路沉迷判定的標準。 Griffiths(1998) 1.顯著性(salience) 2.情緒調節(mood modification) 3.耐受性(tolerance) 4.戒斷症候群(withdrawl symptoms) 5.衝突(conflict) 6.再犯(relapse) 網路沉迷是一種「科技性的 沉迷」與藥物沉迷依賴物質 的介入不同。 (引自游森期,2001) Suler(2004) 1.你是否會因為上網而忽略掉某些重要的事 情? 2.你是否會因為上網而中止與某些重要人物 間的關係? 3.在與你有關的重要人物間,是否會因為你 的上網行為感到失望與生氣? 4.你是否曾經去試著為自己的上網行為作掩 飾或隱藏? 5.你是否曾在上網時感到不安或罪惡感? 6.你是否曾經試著縮短自己的上網時間,但 最後卻失敗了呢? 7.當其他人糾正你的上網行為時,你是否積 極幫自己辯護? 8.若你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上網行為,是否是 因為有另一個需要隱藏的原因? 其界定標準比較偏個體內心 對上網行為後情緒的感覺。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9)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網路沉迷的界定標準多以「行為性沉迷」的判斷 標準來界定網路沉迷現象,亦即不離「戒斷」、「耐受」、「強迫性行為」等向度 為主。網路沈迷界定的標準大致有幾點特徵:1.本身無法克制上網的行為,常常 有一種渴望的心理需求。2.一旦沒有上網,自我的情緒就會變得煩躁不安、不愉 快或焦慮的情形。3.每次上網的時數有不斷增加的現象,如此才可以達到原先滿 足的程度。4.網路過度地使用,而無法好好規劃自己的時間,造成學業、工作或 生活運作不良的現象。5.由於沉迷網路的關係,造成自己與他人互動減少,且對 自己的身心健康產生一些不適的狀況。 其中Griffiths(1998)研究中「情緒調節」的向度,有別於其他學者所提出網 路沉迷界定標準之看法,說明網路沉迷患者將網路視為自我逃避現實的工具, 自我心理形成自我防衛的方式,以舒緩某些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情境或滿 足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發展需求。 此外,根據陳淑惠(2003)所發展的研究結果發現,與本文獻的內容相符合, 及與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均一致,故本研究之研究是以參 考陳淑惠等(2003)所編製的《陳氏網路沉迷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做為主要構念,內容包括:「強迫性上網行為」、「網路戒斷反應」、 「網路沉迷耐受性」、「時間管理問題」與「人際與健康問題」五個層面,來 作為檢視網路沉迷的判斷標準。

貳、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

網路沉迷的問題類型

的問題類型

的問題類型

的問題類型

網路沉迷的問題類型依使用內容加以區分,可分為五大類(Young, 1999;引 自王智弘,2008):(1)網路之性沉迷:深受網路上與性相關的網頁內容所吸引, 或沉溺於網路所引發的情色活動中;(2)網路之關係沉迷:沉溺於網路上的人際 關係活動之中;(3)網路之強迫行為:包括沉溺於網路遊戲、網路賭博、網路購 物及交易等活動;(4)網路之資訊超載:沉溺於網路資訊的搜索與收集之活動;

(30)

與(5)網路之電腦沉迷:沉溺於與網路有關之電腦操作與探求之活動。五類沉迷 的強度不一,而網路沉迷當事人的網路沉迷行為有可能會橫跨兩類以上。

參、

、網路的特性

網路的特性

網路的特性

網路的特性

網路工具具有一些特質,這些特質恰巧滿足青少年需要,以及符合青少年 發展特徵。

一、互動多樣性

網路沉迷者比非沉迷者有更依賴網路人際關係的現象(蕭銘鈞,1997)。網 路沉迷者最常進行之活動,包括聊天室、網路遊戲、新聞群組等(陳冠名,2003; Young, 1998a),其共同性便是人際互動。人際需求不滿足之青少年,可以輕易 地從網路中獲得滿足。 此外,網路世界包羅萬象,隨個人喜好與需求任君挑選。不同人的不同人 際需求,同一個人的不同人際需求,都可以從網路各式各樣活動中得到滿足。 當網路滿足青少年情感支持、成就感、情緒紓解,消除青少年之孤獨感、 寂寞感後,便能增加青少年繼續投入之動機。這也就是為什麼傾向「虛擬情感」、 「虛擬社交」網路活動之青少年,愈容易有沉迷傾向(朱美慧,1999)。

二、匿名性與虛幻性

網路世界的匿名性,免除青少年面對面之尷尬、因外型不佳而遭受拒絕或 因身分暴露而後患無窮,因此青少年可以大膽開放內心世界、紓解情緒、結交 朋友,以消除孤寂感。 網路世界之虛幻性,提供青少年機會構築各種虛擬社會,扮演各種角色, 穿梭古今與現代,跨越現實生活各種限制。青少年在現實世界無法實現之理想 與角色,都可以在網路世界中得償所願。 張仁獻(2003)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危險群使用之網路功能,以網路連線 遊戲最多,使用之動機以「扮演現實生活中不同角色」最高。因此,網路連線

(31)

遊戲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關係最高。

三、刺激性、挑戰性、與競爭性

陳金定(2007)青少年充滿「出生之犢不畏虎」之傻勁,偏好危險性、刺 激性、挑戰性與冒險性之活動。網路世界之特性,適巧滿足青少年需要。 此外,網路世界中千奇百怪之活動俯拾即是,不像現實環境之休閒活動, 費時、費力、趣味相投者幾稀。比較付出之代價與得到之收穫,網路世界之豐 富性、方便性與趣味性,遠超過現實環境之活動,因此讓青少年趨之若鶩,愈 陷愈深。

四、彈性與同步性

網際網路去除了空間、時間、地理等限制,在網路上進行互動時,使用者 可以自行選擇訊息進行溝通,可以立即進行雙方溝通、自由發表言論、每個使 用者都是擁有自主權的主體,能夠以一對一或一對多、多對多的方式同時進行 互動。除了立即性的互動外,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自行掌握傳播的過程,自行 決定何時發出訊息、何時回應。電腦傳播具有非同步溝通特質,免去人們進行 面對面溝通時必須立即回應的壓力 (陳俞霖,2003) 。

五、接近性

在今日的社會中,網際網路是非常普及的生活設備,人們幾乎是走到那兒 用到那兒,學校、家庭、圖書館、辦公室、網咖、餐廳……都是可能上網的地 點。尤其是以大學中的學術網路最受學生歡迎,因為它的免費使用、速度快速, 可以讓大學生們在學生宿舍中不限時使用,使得學生們非常樂於使用它們(施 香如,2003)。此外,鄭綺兒(2002)提到網路具有接近性,使用者可以隨時上 網瀏覽、閱讀與下載資訊。

六、不負責任性

(32)

網路特質是由網路的「隱蔽性」發展出來的。由於個人的真實身分在網際 網路上是隱蔽性的,所以人的膽子就大起來了,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事都敢做。 網路犯罪、網路色情、在網路上大放厥詞,都是這麼來的,因為做的人心想: 我是誰?誰知道!所以心存僥倖,不負任何責任(楊游勳,1999)。

七、數位性

網路能提供多媒體資訊,以數位化的方式結合不同的媒體形態,例如文 字、影像、聲音、動畫等,以整合的方式,將多媒體融入單一的設備上(黃孟 元,1999)。數位化的資訊易於使用、儲存,便於資訊來源的生產、傳輸、編修、 複製(周倩、楊臺恩,1998;劉嘉逸,2000)。也因此,讓網路多樣、豐富,其 圖文並茂、聲光效果可吸引人們的注意及產生感官上的滿足、共鳴(周倩、楊 臺恩,1998;施香如,2003,劉嘉逸,2000)。

八、全球性

網路是無遠弗屆的,使用者不論何時、何地,只要能上網,便能獲得世界各 地的資訊,打破時空上的限制(劉嘉逸,2000)。網路的相連打破原本地理上、 空間上的限制,形成虛擬的網路空間,因而資訊可以跨越國界的傳播(劉綺兒, 2002)。全球各地網網相連,使用者能透過網路了解其他國家的資訊,因此產生 了全球化的傳播環境(周倩、楊臺恩,1998)。

第二

二節

節 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的意涵和

的意涵和相關

的意涵和

的意涵和

相關

相關

相關理論

理論

理論

理論

本節首先對需求的定義與心理需求的意義作一解釋,並就近代心理需求之 相關理論作一探討。

壹、

、心理需求的意

心理需求的意

心理需求的意

心理需求的意義

需求是一個複雜的概念,狹義地去解釋,需求是指個體生理上一種匱乏的

(33)

狀態,當此匱乏狀態達到體內平衡作用必須調節的程度時,個體本身就會感受 到需求的存在,具有生理上的意義。在現代心理學上,需求的意涵不僅用於生 理上的匱乏,並擴大用以表示心理上的匱乏狀態,例如:友愛的需求、隸屬感 的需求、被人尊重的需求等(張春興,1991)。 所謂生理需求,是最強勢且優先於任何其他需求,它是維護個體生存的各 種條件;而心理需求,它亦屬於人類天性的一部分(莊耀嘉,1993)。Horrocks(1976) 也認為透過學習,人類天生的基本驅力會逐漸社會化而發展成心理需求,而心 理需求的作用是在引發個體的行為動機,促使個體為了維持內在的平衡,讓個 體表現出降低緊張的行為。例如:當個體常在生活中覺得自己很孤寂、寂寞或 得不到他人的關愛,長期在這樣的情緒下,個體的生理與情緒便會感到不愉快, 有了這樣現實中未滿足的心理需求,個體為了達到被愛需求滿足的動機,便透 過網路與他人互動建立關係,以達成自己被愛需求的目標,來獲得被愛與歸屬 感的需求,經過這樣過程,個體自我的生理與情緒也便能達到平衡的狀態。其 中心理需求、動機、行為間的關係如下圖 2-2-1 所示。

圖 2-2-1 行為表現的過程 生理狀態 自我(情緒) 狀態 未滿足的心理 需求 心理需求的 滿足 目標行為 目標達成

(34)

貳、

、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相關

心理需求

相關

相關

相關理論

理論

理論

理論

心理需求的相關理論相當多,包括 Maslow 的動機需求層次論、Alderfer 的 ERG 理論、Glasser 的現實治療理論與李坤崇的△形需求結構理論,分別說 明如下:

一、Maslow需求層次論

Maslow(1970)的理論是以性善為基礎,相信人們具有向善的內在本質(inner nature),而生命的意義在發展和實現內在的本質,注重人的價值與尊嚴,以及 人性的整體性,主張人具有邁向自我實現的能力,因為這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動機」是 Maslow 人格理論的核心,他對人類抱持著「整體又分層」的看法(李 坤崇,1990),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因為需求產生動機所引發,當較低層次的需求 獲得適度滿足後,較高一層次的需求才會產生。各種需求發展並不是固定不變 的,而是交迭的,而需求間關係的變化,則與個體的本質與生長環境有密切的 關係。Maslow 受到 William James 和 John Dewey 的功能主義傳統,以及 Max Wertheimer、K. Goldstein 和完形學派的整體論之影響,並結合和 S. Freud、E. Fromm、K. Horny、C. Jung 和 A. Alder 精神動力論融合的結晶,同時透過實徵 性研究、個人觀察和已知事實,逐漸發展出整體動力論(holistic-dynamic theory), 及著名的「需求層次論」(need hierarchy),或稱「基本需求理論」(莊耀威,1993; 彭運石,2001)。

(一)Maslow需求層次論的基本假設

Maslow(1970)之需求層次論屬於人本心理學派,強調人的主體性和個人的 尊嚴。因此,我們先從對人類動機的基本假設做個深入了解,再從Maslow對需 求的分類模式,探討需求間的層次關係,以求了解Maslow的理論與概念。李坤 崇(1996b)在參閱Maslow的著作後,將Maslow對於動機的基本假設從十六項精簡 為九項,分項敘述如下:

(35)

1.每個人都是一個統一、有組織的個體。 2.動機須顧及潛意識和非動機性行為。 3.動機須兼顧環境文化、個體本身資質等兩方面的因素。 4.動機是複雜多樣的,人類行為常由多種動機所引發。 5.動機分類須以個體基本的目標或需求為基礎,不可將各種動機孤立化。 6.動機是連續不斷的、無休止的、與起伏的。 7.人類慾望是遞進的,一個慾望滿足後,另一個慾望即接踵而來。 8.人天生就具有「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的潛在趨勢。 9.處於顛峰經驗(peak experience)的個體具統整性。 從以上的整理中可以發現,Maslow的需求層次論對個體人性發展的趨勢抱 持積極和樂觀的看法。而當我們在閱讀Maslow對於心理需求的假設與定義時會 發現「需求」與「動機」二詞在Maslow的論述中不時交互出現,可以看出Maslow 把「需求」與「動機」二詞視為同意。如果按照Maslow的看法,需求是動機產 生的基礎和泉源,動機是直接推動人行為活動的的內在驅力,這種內在驅力是 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與引發的,例如:一個口渴的人,會出現飲水的 需求而產生相對的動機,並導致於尋找水喝的行為活動。因此,如Maslow所強 調的內在驅力如同需求一般,當需求產生,個體如果能順其內在驅力而為,將 會同時引發行為的動機。所以,需求與動機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張春興 (1991)認為需求的意義可涵蓋生理與心理上的匱乏狀態,所以就需求的廣義用法 來看,需求已成動機的同義詞。

(二)Maslow需求層次論的七種需求

Maslow(1970)主張人類有基本需求與成長需求,基本需求包含「生理需 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與「尊重需求」;成長需求包含了「自 我實現需求」、「知識和理解需求」以及「審美需求」。基本需求(basic need)

(36)

或匱乏需求(deficiency need)是指個體不可缺少的普遍生理和社會需求,它是人 類共同具有的。他認為當個人存在這類需求時,主觀可以體驗到某種缺失感, 如缺水感到口渴。此外,它是屬於低層次需求,其中低層次需求未得到基本滿 足就難以產生高一層次的需求,直到這些匱乏需求都被滿足為止。而成長需求 (growth need),又稱超越需求(meta need)或存在需求(being need)是指個體自身 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趨向所激勵的需求,雖然成長需求對生存較不具必要性, 但若能滿足此需求,則有助於自我成長與發展得更有意義與價值。根據Maslow 的觀點,這些需求之間存有高低層次之分,如同三角錐形依序循序漸上,只有 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個體才會採取行動以滿足高一層次的需求。以下便將 七種需求分述如下(呂明、陳紅雯譯,1992;車文博,2001;孫大川譯,1992; 張春興,1991): 1.生理需求(physical need) 生理需求是維持個體生存與種族發展的需要,在所有的需求中,生理需求 既是最基本的、最強有力的、最需優先滿足的一種需要。它是人類與動物所共 有的,包括食物、水、性交、排泄與睡眠等。假如一個人在生活中所有的需求 都沒有得到滿足,那麼生理需求最有可能成為他的主要動機。Maslow認為生理 需求雖是基本的,卻不是人類唯一的需求。對人來說,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是最 重要的需求,才能帶給人們持久而真正的歡樂。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 安全需求是指個體希望獲得穩定、安全、秩序、保障,免於恐嚇、焦慮和 混亂的折磨等需求。當生理需求基本滿足後,安全需求就會作為支配動機出現 了。Maslow提到安全需求普遍存在各種環境中,在家庭內,例如父母的爭吵、 發怒、以懲罰恐嚇小孩、大聲叫喊、嚴厲訓斥、父母離婚或死亡,可能會使小 孩子感到特別恐懼與痛楚,而影響他們健康成長;在社會裏,一個和平、安定、 良好的社會、常常會使人們感到安全;在學校中,教師苛責,同學的冷落和秩

(37)

序混亂等,均可使學生感到安全受到威脅。 3.愛與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愛與隸屬需求是個人對友伴、家庭的需求,對受到組織、團體認同的需求。 當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基本滿足後,個人就會產生愛、情感和歸屬的需求。例 如,當個人強烈地感到缺乏朋友、情人、妻子或孩子,個人會渴望在團體中或 同事之間有著深情的關係,並且將為達到這些目標而做努力。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 尊重需求是個人對自己的尊嚴和價值的追求。上述三種需求滿足後,個人 生活就會受尊重需求所支配。在這個層次中,Maslow認為有包括兩個方面,一 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如得到關心、賞識、讚許、支持或擁護等,由此產生 認可、威信、地位等情感。二是個人對自己的尊重,有此產生勝任、自信、自 強、自足等情感。這兩種情感通常都產生於社會有意義的活動之中。Maslow指 出,尊重如能得到滿足,那麼人們就會產生信心,覺得自己是最有價值、有實 力、有能力、有成就的人,否則就會引起自卑感、軟落感和無能感。也就是說, 自我尊重必須植基於他人尊重之上,亦即Maslow說的「最穩定的,也是最健康 的自尊,是以別人給他應得的尊敬為基礎的,而不是來自外在的名聲、榮譽或 諂媚」。 5.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 自我實現需求其意思是說個體不斷地實現自己的潛能,進而促使自己達成 目標,並邁向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依據Maslow的觀點,他把自我實現 看成個體人格發展的歷程,不過,雖然每個人都可能有自我實現需求,但並不 是每個人都會真正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此外,Maslow在自我實現論點中有另 一項重要理念,稱為高峰經驗,是人進入自我實現和超越自我狀態時所感受到 的一種豁達與及樂的瞬間體驗。

(38)

6.知識和理解需求(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need) 知識和理解需求亦稱為認知需求(cognitive need)。Maslow認為一個精神健康 的個體擁有的一個特點,就是具有先天的好奇心,所以對於知識和理解的需求 更加強烈,而認知需求比理解需求更強的,它在理解需求出現以前必須得到滿 足,在認識不斷深化與擴展的過程中,人有一種理解、組織、分析事物、使事 物系統化的慾望,一種尋找諸事物之間的關係和意義的慾望以及一種建立價值 體系的慾望。 7.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 審美需求包括了對秩序、對稱、閉合、結構性以及存在於大多數兒童或某 些成人身上,對行為完滿實現的需求。雖然審美需求不像其他需求那般強烈, 也對個體生存不具任何重大影響,但只有個體具有追求與創造美感的需求傾 向,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以達到實現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就像Maslow所說 的,從最嚴格的生物學意義上說,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飲食需要鈣一樣,美有 助於使人變得更健康。 Maslow從研究達到自我實現者的個體經驗發現,個體若長期以滿足高層次 的需求為努力方向,漸漸地就會孕育出較為健康的性格,不再強烈地需要依賴 低層次需求作為滿足的根源,並且對於低層次需求的匱乏,也能產生較高的容 忍力。如此一來,個體之整體生活便有了長期的方向、目標和意圖性。

(三)Maslow需求層次論的層次關係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以一種階層的和發展的方 式,以一種強度和先後的秩序,彼此關聯起來的」(李文湉譯,1987)。依照Maslow 所描述,需求層次論的七種需求必然是在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之後,它就不再 具有支配的力量。這時,將有更高的一層次需求取得支配的優勢,但是需求並 非是要完全的滿足,才能尋求更高一層次需求的滿足。謝文全(2005)認為Maslow

(39)

的七項需求層級之間並無截然的界線區分,而是有相互疊合的地方,因此並非 要等某一需求得到百分之百的滿足之後,另一層級的需求才會顯現。依據Maslow 的論點以及李坤崇(1996b)對於需求分類之順序,將Maslow的前五項需求予以排 列順序,而將知識和理解需求與審美需求納入自我實現需求之中,完成Maslow 七項需求之層次順序,如圖2-2-2所示。 圖 2-2-2 Maslow 之需求層次金字塔 資料來源:李坤崇(1996b:19)。

二、Alderfer 的 ERG 理論

Alderfer(1972)根據 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提出 ERG 理論,將 Maslow 五種 需求層次簡化為生存(E,existence)、關係(R,relatedness)與成長(G,growth) 三項需求,此三項需求分別為: (一)生存需求 生存需求是指個體對生存所需的各種生理或物質上的慾望,如:食物、空 氣、水、避難所等。此需求涵蓋了 Maslow 理論中的生理與安全需求,不過, Alderfer 的生存需求似乎較偏重於生理層面,而追尋安全的需求則橫跨的生存和 關係需求。

(40)

(二)關係需求 關係需求是指個體努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進而獲致團體的歸屬 感,及能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等,如:能與家人,朋友、同事分享生 活上的喜怒哀樂、能夠被所屬的團體成員接納。此需求涵蓋了 Maslow 理論中的 安全、愛與隸屬需求,是在安全的情境下,透過彼此相互關懷與支持的過程來 滿足需求。 (三)成長需求 成長需求是指個體努力追求個人心理成長、並獲得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的 慾望,例如:在工作職場上不斷克服困難、充分發揮長才與潛能、達成自己心 理所預設的目標。此需求涵蓋了 Maslow 理論中自尊與自我實現的需求。 Alderfer 的 ERG 理論有三個假設(謝金菁,1992):(1)每一層次需求滿足 程度減少時,越希望能夠被滿足;(2)當低層次的需求越得到滿足時,則對高層 次的需求有越多的渴望;(3)當較高層次的需求越不滿足時,對較低層次需求的 慾望越大。Alderfer(1972)並不強調需求間的階層關係,三種需求是同時存在 的,個體可同時追求不同層次的需求。他的理論和 Maslow 的理論差異如表 2-2-1 (李坤崇,1998a): 1.Maslow 需求層次論是以「滿足-前進」途徑為基礎,但 ERG 理論則提 出了「挫折-退縮」途徑的假設,較高層次需求未滿足或受挫時,將會退而求 其次於次一較低層次的需求。 2.Maslow 需求層次論強調需求必須循序漸升,強調需求的階層性,但 ERG 理論則認為個體可以同時追求不同層次的需求,強調連續性而非階層性,其需 求結構是較有彈性的。

(41)

表 2-2-1 Maslow 與 Alderfer 需求概念之比較 Maslow 的分類的分類的分類的分類 Alderfer 的分類的分類的分類的分類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物質性) 生存需求 安全需求(社會性) 愛與隸屬需求 名譽需求(他人尊重) 關係需求 自尊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 成長需求 資料來源:洪瑞黛(1987:23)。

三、Glasser 的現實治療理論

Glasser(1984)的現實治療概念受到Maslow的需求層次影響,因而在他的現 實治療概念中所提到的基本需求也與Maslow的需求層次有所關連。他的現實治 療理論之基本理念—即人需要為自己在生活中所作的選擇負責,因為他認為每 一個行為決定都是經過大腦的判斷與評估,人所選擇的行為在當時都是被認為 在最好的抉擇;而這些行為的選擇是為了滿足自我內在的需求,以致能滿足自 我,過著更豐富的生活。此外,Glasser(1996)提出選擇理論,認為所有的行 為都是植基於個人的選擇,主要是滿足人性的五種基本需求,這五種基本需求 包括生理需求及愛與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等心理需求。人的身體需求的與 生存的需求是基本的生理需求,例如:生理上對食物、空氣、呼吸、流汗、生 存與死亡等等的需求是一種生命的自然反應,無須意識來加以思考。心理需求 則與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有關,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四大心理需求而經過 最好的選擇而出現,它們亦同樣存在於人的基因中,是不可或缺的需求。以下 詳述四種基本的心理需求(張傳琳,2003): (一)愛與歸屬需求 愛與歸屬的需求在人的心目佔據及大部分,更勝於對生存的需求,人生具 有被愛與被屬於的需要,希望自己能成為團體中一員,或自己被團體所接納、

(42)

被關愛與被需要,自己所付出的愛也能被人所接受,期望在人際間的聯結,以 及渴望親密的關係,這些必須滿足才能讓生命具有意義,使生活滿意,否則就 會產生不平衡。例如:對友誼、家庭與愛的需求。 (二)權力需求 權力需求就像是一種控制感,是一種能掌握所有面對的事物和一切東西的 感覺,滿足這種權力的需求,則能使個人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人。例如:重 要、競爭、成就、敬重、讚賞、努力、技能與影響等等內在多種感覺。 (三)樂趣需求 樂趣需求是維持個體繼續學習與工作的動力。人不分年齡,人人需要娛樂, 它可幫助人學習與提高學習的效力,對生活的影響是相當重要的。例如:遊戲、 歡笑、學習、放鬆、享樂等需求。 (四)自由需求 自由需求指個人可以自己選擇所好的需求,不受干涉,心理與生理上的完 全自主權,即做抉擇之自由。例如:做自己喜歡的事、去自己喜歡的地方、買 自己喜歡的東西等需求。 以上需求有時會互相矛盾,如追求愛與歸屬感時,自由的需求會受到限制; 權力需求和愛與歸屬感也常衝突;樂趣需求和愛與歸屬需求、權力需求等也會 有所衝突;自由和愛與歸屬亦難以兼得(曾端真,1995)。 Glasser認為行為的產生是人試圖控制感覺系統以滿足心理需求時,所產生 的反應方式。他認為人因為有自我內在的基本心理需求,而為了滿足這些需求, 於是在腦海中形成一些滿足內在需求時的圖片。所有的行為都是人為了嘗試控 制外在真實世界以滿足內在需求而決定因應的行為(Glasser, 1989)。Glasser認為 人的行為並不是被外在事物所操控,而完全是因自我內在的力量所激發,所有 的行為反應都是企圖來控制自我的需求所作的最好選擇,這些選擇都要自己去 負責,以致能滿足自我,過更豐富的生活。這些行為反應便是「總合行為」(total

數據

表 4-2-1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各分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與 t 值……  72  表 4-2-2  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在網路沉迷各分量表之差異分析…………………..
表 2-1-2    國內外學者針對網路沉迷界定標準之對照 (依年代順序排列) 編製者(年)      界定的標準    重要發現及貢獻 陳淑惠(2003) 1.強迫性上網行為  2.網路戒斷反應  3.網路沉迷耐受性  4.時間管理問題  5.人際及健康問題  1.第一篇本土化中文沉迷量表。  2.綜合沉迷的概念模式、臨床實務的個案以其刺激-反應連結原則的編製。  3.網路沉迷每週上網 19.5 小 時;一般使用者每週上網 8.6 小時。  4.不同性別、學院、使用網路 的歷史出現網路沉迷的比 例無顯著差
表 2-1-2    國內外學者針對網路沉迷界定標準之對照(續) (依年代順序排列) 編製者(年)      界定的標準    重要發現及貢獻 Young(1997b)    1
表 2-1-2    國內外學者針對網路沉迷界定標準之對照(續) (依年代順序排列) 編製者(年)      界定的標準    重要發現及貢獻     Suler(1998)      1.劇烈地改變生活形態,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上 網。  2.不顧個人健康情形,刻意的減少一般肢體性 活動,只為了節省時間上網。  3.忽略重要的生命活動,如睡眠減少、休閒時 間減少。  4.社交活動的時間或頻率減少,造成朋友減 少。  5.拒絕花費上網以外的時間與家人及朋友相 處。  6.因全心上網而忽略工作及個人應盡的義務。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