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其父親與母親之依附關係與幽默風格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其父親與母親之依附關係與幽默風格之相關研究"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學志 博士. 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其父親與母親 之依附關係與幽默風格之相關研究. 教 育 心 理 與 輔 導 學 系.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幽 默 風 格 之 相 關 研 究. 自 閉 症 學 生 之 幽 默 風 格 與 其 父 親 與 母 親 之 依 附 關 係 與. 研究生:安志佩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 安 志 佩 撰 一 ○ 二 年 六 月.

(2) 誌謝 回想起過去的一年,從蕾頻學姊邀請我一起加入學志老師的 612 研究室,彼 此一起勉勵,終於一起通過口試,完成論文。 過程中,不斷有學志老師的勉勵及指導,讓我在遭遇研究瓶頸時,能適時指 引我方向,謝謝在 612 研究室的大家,在每次報告中不吝給予指導與鼓勵;更感 謝清麟學長,在研究中遭遇瓶頸及統計問題,總能細心、有耐心,無論多晚,都 能回信幫我解答,引導我的論文逐漸完成。謝謝當天口試委員雨臻老師細心的提 醒,正芬老師的專業意見,對我的研究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幫助我釐清方向。 在問卷發放中,需要大量自閉症學生的親子樣本,具有相當困難度。感謝在 全臺各地師大特教系的學長姐、學弟妹們,能不斷接受我的騷擾,協助我幫忙收 集親子問卷,讓我能順利完成本次研究,真的非常感謝你們。 謝謝蕾頻學姐一起邀請我加入 612 研究室,讓原本從對於論文主題毫無頭緒 到逐漸成形,發問卷時的幫忙,研究結果的討論,三不五時的相互鼓勵,多虧蕾 頻的陪伴,讓我在這一年時間不覺得是孤軍奮戰,而是倍感溫暖。最後感謝同班 一起加入研究室的薌如、怡婷、品喻,有大家的支持終於可以一起畢業了。感謝 學校同事們在我口試前給予各項的指導,謝謝以婷這三年來經常下班後送我到師 大上課;謝謝貽萍借出可愛不失端莊的戰袍,讓我口試當天能順利通過,謝謝成 功國中的可愛同事們。 謝謝我的母親總是在我身旁默默的關心支持我,終於讓你等到我畢業了! 還有感謝在我身邊最重要的你,謝謝你這一年的支持、包容與督促,謝謝你 陪我見證最重要的一刻。 感謝所有協助我研究論文的人。 102.06 志佩 i.

(3) 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其父親與母親之依附關係與幽默風 格之相關研究 中文摘要 幽默可以在社交情境下調劑氣氛,促進人際關係之一種特質,過去研究使我 們了解自閉症在人際互動與社交情境上表現困難,而自閉症在幽默表現經常不易 理解或使用錯誤方式與人互動,研究者想要了解自閉症在幽默的使用是否受到與 父母親依附關係影響,抑或是自閉症學生本身特質影響造成其在幽默風格使用與 一般學生之不同,若能了解此情形,或許可以針對自閉症幽默風格進行教學輔導。 研究者以「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 、 「依附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立意取樣, 抽取全臺灣 179 組自閉症學生與其父母,回收後之有效樣本為 69 位學生、44 位 父親及 88 位母親。結果顯示: 一、自閉症學生父母在各類型幽默風格皆未達顯著差異。 二、自閉症學生對母親依附顯著高於父親依附;自閉症學生對母親依附的「信任」 、 「溝通」、「整體依附」顯著高於父親;自閉症學生對父親、母親在「依附- 低疏離」並無顯著差異。 三、父親「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溝通」有顯著正相關;母親「親 和型」幽默風格與母親「依附-低疏離」有顯著正相關;母親「攻擊型」依 附風格與母親「依附-低疏離」有顯著負相關。 四、父親「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溝通」有顯著正相關;母親「親 和型」幽默風格與母親「依附-低疏離」有顯著正相關;母親「攻擊型」依 附風格與母親「依附-低疏離」有顯著負相關。 ii.

(4) 五、自閉症學生「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溝通」、「父親依附」有 顯著正相關;自閉症學生「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低疏離」 有顯著負相關;自閉症學生「攻擊型」、「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與母親「依 附-低疏離」有負相關。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職是之故,研究者建議學校或相關單位可辦理不定. 期親職教育講座或親職團體課程,父母可學習正向之幽默風格,藉此降低父 母之負向幽默風格使用,對學生展正向幽默風格;此外,對於自閉症學生, 學校或相關單位可藉由開設社交技巧或小團體將幽默融入課程中,提升自閉 症學生之幽默能力,增進人際關係。. 關鍵字:自閉症、亞斯伯格、親子、幽默風格、依附關係. iii.

(5)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or Style and Attachment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and Their Parents Abstract Humor can adjust the atmosphere in the social situations, a way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ast researches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the autism had. difficulities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social situations. They often have difficults to underst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umor or use mistaken manner interacting with othe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nted to clarify how autism affects to use humor styles an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by their parents.And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with autism and general students.These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s, perhaps we can use more useful teaching for autism counseling of humor styles. The measurements used we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of the Humor Style Questionnaire (HSQ-TC) and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 69 students with autism from Taiwan, 44 fathers and 88 moth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ed: 1.. Among their par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rents in all types of humor styles.. 2.. The attachment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to moth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ather;. the attachment of "trust", "communication", "mother attachment“ to. students with autism to mother attachmen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ath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with autism in the father and mother.. iv.

(6) 3..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nhancing humor style of fathers and affiliative humor style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However, there is a pos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ggressive humor style of fathers and self-enhancing humor style of stuedents with autism. In addition, the affiliative humor style of mothers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ffiliative humor style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4.. There is a pos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nhancing humor style of fathers and communication with fathers. The alienation of mother attachment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ffiliative humor style of mothers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aggressive humor style of mothers.. 5..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nhancing humor style of stuedents with autism and the attach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father attachment with fathers. However, the self-defeating humor style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father attachment. All negatively humor styles of students with autism hav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ttachment of alienation to mothers.. After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humor styles of parents had a correlation with students with autism , and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parents. Therefore, school could offe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humor style of parents. In addition, all negatively humor styles of children hav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ttachment.School could offer interpersonal and humorous courses to improve the humor style of students.. Key words:Autism, Asperger, parents, humor style, attachments. v.

(7) 目次 誌謝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v 目次 ................................................................................................................................. vi 表次 ............................................................................................................................... viii 圖次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幽默及幽默風格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 11. 第二節. 依附關係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 20. 第三節. 自閉症相關研究 .................................................................................... 32. 第四節. 幽默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6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6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6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68.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73. 第一節. 自閉症學生之父親與母親幽默風格之差異分析 ................................ 73. 第二節. 自閉症學生對父親與母親依附關係之差異分析 ................................ 76. 第三節. 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其父母親幽默風格之相關分析 ................ 79. 第四節. 自閉症學生之父親與母親幽默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相關分析 ............ 83. 第五節. 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相關分析 ................................ 87 vi.

(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3. 第一節. 討論 ........................................................................................................ 93. 第二節. 結論 ...................................................................................................... 104. 第三節. 限制與建議 .......................................................................................... 106. 參考文獻 ...................................................................................................................... 109 中文文獻 .............................................................................................................. 109 英文文獻 .............................................................................................................. 116 附錄 A:授權同意書 .................................................................................................. 127 附錄 B:施測同意書 ........................................................................................... 130. vii.

(9) 表次 表 2-1-1. 幽默風格量表(HSQ)架構 ...................................................................... 15. 表 2-3-1. 亞斯伯格與自閉症的比較表 ...................................................................... 36. 表 3-3-1. 施測樣本人數分配 ...................................................................................... 66. 表 3-3-2. 施測樣本父母、學生共同填答問卷數次數分配表 .................................. 67. 表 3-4-1. 幽默風格各分量表之題數分配 .................................................................. 69. 表 3-4-2. 依附關係各因素之題數分配 ...................................................................... 70. 表 4-1-1 自閉症學生之父親與母親在幽默風格的量表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相依 樣本 T 檢定 .................................................................................................................... 74 表 4-1-2. 一般國中生之父母親在幽默風格的量表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相依樣本. T 檢定 ............................................................................................................................. 75 表 4-2-1 自閉症學生之父親與母親依附關係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相依樣本 T 檢定 ................................................................................................................................ 77 表 4-2-2. 國中生之父親與母親依附關係上的平均數、標準差及相依樣本 T 檢定78. 表 4-3-1. 自閉症學生幽默風格與其父親幽默風格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 .............. 79. 表 4-3-2. 國中生幽默風格與其父親幽默風格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 ...................... 80. 表 4-3-3. 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其母親幽默風格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 .......... 81. 表 4-3-4. 國中生幽默風格與其母親幽默風格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 ...................... 82. 表 4-4-1. 父親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 .............................. 83. 表 4-4-2. 國中生之父親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 .............. 84. 表 4-4-3. 母親幽默風格與母親依附關係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 .............................. 85. 表 4-4-4. 國中生母親幽默風格與母親依附關係之交互相關係數矩陣 .................. 86. 表 4-5-1. 自閉症學生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之相關 .......................................... 88. 表 4-5-2. 國中生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之相關 .................................................. 89. 表 4-5-3. 自閉症學生幽默風格與母親依附關係之相關 .......................................... 91. 表 4-5-4. 國中生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關係之相關 .................................................. 92. viii.

(10) ix.

(11) 圖次 圖 2-2-1. 成人依附模式(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27. 圖 2-4-1. Samson 研究使用刺激樣本 ......................................................................... 49.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63. x.

(12) xi.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閉症學生與其父親與母親幽默風格和依附關係兩者之間的 關係,並依據研究結果歸納結論與研擬建議,期待能夠作為日後學校教學輔導工 作與未來研究的參考。本章第一節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第二節將提出研究 問題與假設,第三節為名詞釋義,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校園裡,下課間的嬉鬧聲、課堂上的哄堂大笑、很多在我們認為有趣好笑 的事情對自閉症學生來說,他們無法理解也不知為何,有的學生會視情況陪笑有 的則是面無表情、滿臉困惑。自閉症學生在上述情境下常會無法做出適當的反應, 相對於一般學生如此輕易的「引發笑意」(展現幽默、或理解幽默的反應),身 為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研究者,在每日與自閉症相處過程中,卻發覺他們幽默表 現在質與量上似乎與一般學生有所差距。 研究者在某日課堂上,大家交換改考卷時,一位自閉症學生說: 『老師我沒帶 紅筆。』老師回答: 『你想想可以怎麼辦?』學生答: 『跟同學借』,但是當時大家 都只有一支紅筆,同學說: 『不然你咬破手指頭,就有紅筆了!』頓時間,大家都 笑成一團,唯獨自閉症學生臉上有著滿臉困惑的表情,也不知道大家為什麼笑。 他問同學這有什麼好笑,同學說:『因為流血就有紅筆了!』自閉症學生答:『流 血怎麼會有紅筆,咬破手指頭很痛,要去健康中心包紮。』 這是一個不協調的例子,其實同學是暗喻咬破手指就會流血,流血就會有紅 色,如此用流血的手指頭改考卷跟用紅筆改是一樣的功能。而同學卻語帶玩笑的 說出了不符合其實際狀況的用途。一般而言,當出現了不符合預期的事件時,會 產生失諧,而因為打破了理性規則性的思考,容易因此產生幽默狀態。上述的實 1.

(14) 例,當同學說出超乎預期之外的答案時,自閉症學生反應相當嚴肅,旁人可能會 想:「他很沒幽默感或是不有趣!」,但是從事實上他無法理解暗喻的話語,也 不覺得是「好笑」的事。 「老師你看,我的頭髮油油的,同學叫我油油蟲,是不是很可愛?」 「老師我講個笑話給你聽,有一個人一直走路,走到自己變成鹿(路與鹿同 音)就跑掉了。」 上述這些例子是研究者在實際教學情境下所發生的,由以上實例可知自閉症 學生對於幽默理解、笑話欣賞、甚至被嘲笑的都不自知,這些反應都與其自閉症 特質有關。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而引發的廣泛性發展障礙,主要行為特徵包 含: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障礙、行為固著、人際關係的障礙。自閉症者從小就開 始出現語言理解、表達困難、不易和身旁的人建立情感、對各種感官刺激常有異 樣反應或持續固定和特殊行為,以致在社會生活適應有顯著困難。尤其在人際社 會溝通表現困難,在社交情境中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 對的能力,因此從幼兒時期起,便可能表現出不理人、不看人、對人缺少反應、 不容易和親人建立親情關係、缺少一般兒童的自動自發模仿學習能力、無法和同 儕遵守共同的規則,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不會以一般人能接受及理解的 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及想法等方面等的困難,如:表現出滔滔不絕地和朋友分享 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但不會覺察朋友是否想要聆聽;在朋友對話時突兀地插話; 在晚上十一點聽到鄰居買電腦衝到鄰居家按門鈴;聽不懂隱喻式的語言;一般人 習以為常的不成文社會規範,對自閉症而言卻感到難以理解及困惑。由於這樣的 缺陷,常被同儕誤解為沒有同理心、沒禮貌、怪異或常成為嘲弄的對象。然而自 閉症學生雖然缺乏社交技巧,但他們心裡其實是渴望與人互動,尤其是青少年時 期,他們會希望擁有同儕關係,因而容易出現同儕認同的問題(Green,2000),再加. 2.

(15) 上某些輕度自閉症的認知能力尚可,他們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能力差以及人際互 動受到挫折而產生負向自我概念等問題,導致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難以與他人建立 同儕互動,因此自閉症學生與同儕互動較少,社交問題成為他們壓力最大的來源, 所以在各方面表現更容易受到家庭的影響。 對大部分的兒童和青少年而言,家庭是他們最常接觸的環境,父母是最重要 的親密者。從人類學、心理學或是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學生 的人格、學習都肯定具有影響作用(陳啟濃,2000) 。可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 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的言行、個性 及價值觀影響著孩子。 「當父母鼓勵孩子以幽默的態度生活時,他們可能同時教導 孩子一個重要方法,用來應付生活無盡的困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幽默,這與 積極的生活態度及良好的自我形象都有重要關聯 (Martin, Kuiper, Olinger & Dance, 1993)。當家長及老師運用幽默時,兒童便會觀察、模倣及主動地學習他們, 這些學習經驗不獨為兒童帶來歡笑及趣味,也會令他們從中得到各種認知及群性 方面的好處。McGhee(1979)指出,幽默對兒童的智能、社會和情緒各方面的能 力和行為,都有很大的助益。幽默其實是以語言為主要思考工具的智能遊戲,語 言的幽默包含一語雙關的創意,不僅可以培養兒童的創造力,也可以增加字彙和 閱讀的技巧。幽默也能幫助兒童管理情緒,建立友好關係和自尊。 幽默在人際互動中是時可以調節情境,增進人際互動,但對於自閉症學生而 言,經常在情境下較難表現幽默或是在錯誤的情境中展現個人幽默,或許影響其 幽默風格發展的因素除了個人特質、校園中的同儕文化,再來便是家庭環境的因 素。目前國內較少探討青少年幽默風格與家庭之間的關係,僅有薛申剛(2006) 針對高中生家長設計幽默訓練課程,能有效提升親子溝通效能,以及劉禕翎(2007) 認為國小學童的幽默感與其家庭氣氛有顯著相關,和湯佳偉(2012)認為國中生 的幽默風格與其親子依附關係有顯著相關。國外則是 Kazarian 與 Martin(2006)在 研究中發現攻擊型幽默與家庭適應具顯著的負相關。由此可知,幽默在家庭中不 3.

(16) 僅見於親子間的溝通、家庭氣氛中,甚至與個體知覺到的家庭適應有關。因此, 研究者想要了解自閉症學生的幽默風格是否會受到父母幽默風格之影響。 親子依附是一種必要的人際關係,也是瞭解親子關係的重要概念;依附情感 的連結,存在於親子雙方之間,而依附關係的品質,對孩子行為與人格發展有顯 著影響(Goulet,1998);然而,自閉症心智能力、動作反應且較缺乏情感性行為及 注意力,會影響親子間的互動行為。王建雅(2010)曾提到早期親子間的互動勾 勒了個體與人互動的原型,影響幽默風格建立的傾向。特別是研究者相當好奇在 自閉症學生中,因其特殊性在依附關係上有別於一般同年齡發展之個體,想要了 解自閉症知覺到父母的依附關係品質是否有所差異。 國內目前探討幽默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研究僅有兩篇,王建雅(2010)以國中 生到成人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個體的安全依附和焦慮依附風格最能預測幽默風 格的表現;湯佳偉(2012)探討國中生與父母幽默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研 究結果顯示國中生正向幽默風格與父母親依附有正相關,負向幽默風格與父母親 依附有負相關;國外則有 Cann、Norman、Welbourne 與 Calhoun(2008)探討焦 慮依附和逃避依附與幽默風格、衝突風格的相關性。因此研究者預期自閉症學生 在幽默風格與親子依附關係會與一般生有不同差異,可能受到生理因素、親代遺 傳因素、或是學習習得因素,皆有可能造成自閉症學生在幽默風格與親子依附關 係與一般生之差異,假如能知道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對親子依附關係之影響, 或許能藉由幽默訓練課程,培養自閉症學生在提升幽默能力及正確使用幽默方式, 加強社交技巧,提升人際互動表現。 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資料庫中,搜尋近 10 年,以「自閉症」、「親子」 作為關鍵字搜尋相關文獻目前有 8 筆;以「自閉症」、「幽默」作關鍵字搜尋結果 1 筆,自閉症與依附尚未有相關研究,國內目前尚無直接探討自閉症與其父母幽 默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研究者期望能對這兩者的脈絡有更清楚的認識, 進而做為未來實務工作之參考方向。 4.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歸納本研究擬達成的目的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了解自閉症學生之父親與母親的幽默風格的差異。 (二)了解自閉症學生之父親與母親的依附關係的差異。 (三)了解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其父親與母親幽默風格之相關情形。 (四)了解自閉症學生之父親與母親幽默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相關情形。 (五)了解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其父親與母親依附關係之相關情形。 二、待答問題 (一)分析自閉症學生之父親與母親幽默風格的差異。 (二)分析自閉症學生之父親與母親的依附關係的差異。 (三)分析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其父親與母親幽默風格之相關情形。 (四)分析自閉症學生之父親與母親幽默風格與依附關係之相關情形。 (五)分析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其父親與母親依附關係之相關情形。. 5.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幽默風格(Humor Styles) 幽默風格係指個體表現幽默的方式,本研究所指之幽默風格,為Martin、 Puhlik-Doris、Larsen、Gray 與Weir(2003)之幽默風格分類,包含有自我提升型 幽默(Self-enhancing humor)、親和型幽默(Affliliative humor)、自我貶抑型幽 默(Self-defeating humor),以及攻擊型幽默(Aggressive humor)四種類型。 (一)親和型幽默(Affiliative humor) 親和型幽默風格是一種人際型幽默,以幽默來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屬於外 向度正向型的幽默風格。有此幽默傾向的人能降低緊張並且使關係的建立變得容 易,他們能用笑話和趣事來娛樂其他人,很容易就能將人們聚集在一起,是一種 非敵對型的幽默。 (二)自我提升型幽默(Self-enhancing humor) 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為一種健康的心理防衛機制,來避免負向情緒的產生, 屬於對內向度正向型的幽默風格。此類型的人將幽默視為是一種健康的心理防衛 機制,避免產生負向情緒,有此幽默傾向的人,能用較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任何事, 在逆境中自我提升。 (三)攻擊型幽默(Aggressive humor) 攻擊型幽默指的是以幽默攻擊他人為樂,屬於外向度負向型的幽默風格。具 有此幽默傾向的人,傾向於用一種嘲笑、輕蔑、諷刺、玩笑的表達方式來貶低對 方,當對方受傷愈深,他們得到的滿足也愈大。一個恃強凌弱的人,會常使用這 一種攻擊型幽默,因此,有此傾向之人可能有道德上的問題。 (四)自我貶抑型幽默(Self-defeating humor). 6.

(19) 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即透過自嘲的方式,使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愛及重視,屬 於對內向度負向型的幽默風格。這種向度被假設是一種防衛性負面的幽默使用, 或傾向以幽默行為來隱藏負向感覺,逃避問題。. 二、依附關係(Attachment) 依附是指個體對特定對象所產生的一種強烈且持久的情感連結,而且是一種 互惠的情感關係(Bowlby, 1997; Holmes, 1993)。在本研究係指自閉症的國中生、 高中職生與其父親、母親的互動品質與情感連結。 本研究的依附關係量表採用Armsden和Greenberg(1987)所編製的「青少年與 父母、同儕依附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簡稱IPPA)中的 「父親依附分量表」與「母親依附分量表」,由黃靜宜(2007)翻譯成IPPA中文 版。兩個分量表皆可得「信任」、「溝通」以及「疏離」三個因素的得分。施測 時,此量表分為兩個獨立分量表,分別以兩個分量表得分總分之高低,做為受試 者知覺父親依附關係與母親依附關係的指標,「信任」、「溝通」及「疏離」因 素得分愈高,表示其依附關係愈好;反之則依附關係愈差。信任、溝通以及疏離 的意義如下(Armsden & Greenberg, 1987): (一)信任(trust): 指個體知覺來自依附對象的了解、尊重、信任、接納其情感需求並有所回應, 因而心中感到安全的程度。 (二)溝通(communication): 指個體知覺與依附對象互動時,溝通的內容和品質。 (三)低疏離(low-alienation): 指個體知覺對依附對象感到氣憤並形成情緒分離(emotional detachment)的 狀態,屬不安全依附的類型,該因素採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個體較少知覺 7.

(20) 對依附對象感到氣憤並形成情緒隔離的狀態」 ,亦即對依附有較佳的安全依附關係, 為避免誤解解釋,因此在本文定義為「低疏離」。. 三、自閉症學生(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DSM-Ⅳ-TR(2000)使用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一詞來包含典型自閉症及其他類似自閉症兒童。目前通稱之為「自閉症光 譜障礙」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簡寫 ASD;或 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s,簡 寫 ASC)或泛自閉症障礙。自閉症光譜通常包括:. (一)典型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發生於三歲前,含社會互動、溝通、想像 性遊戲等三種障礙,並存有定型的行為、興趣及活動。 (二)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s):社會互動障礙及拘限的興趣和活動, 無明顯的語言障礙,智商約在中等或中等之上。 (三)兒童崩解症(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 (四)雷特症(Rett syndrome) (五)廣泛性發展障礙非特定型(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not otherwise specified) 或一般所稱的「非典型自閉症」(atypical autism) 我國教育部(民 101)據之,在新頒布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定義為: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 嚴重問題,致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 前項所定自閉症,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 (一)顯著社會互動及溝通困難。 (二)表現出固定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 本研究之自閉症學生意指符合下列條件者: 8.

(21) 1.. 生理年齡介於 12 到 18 歲之學生。. 2.. 經公私立醫院評估為亞斯伯格或輕度高功能自閉症學生或經各縣市鑑輔 會鑑定為輕度自閉症學生目前就讀國中、高中職普通班之亞斯伯格 (Asperger syndrome)和高功能自閉症(Hign Function Autism)學生。. 9.

(22)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閉症學生的幽默風格、父母親的幽默風格及依附關係之間 的相關性。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幽默及幽默風格的內涵與相關研究;第二 節為依附關係的內涵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自閉症之相關研究;第四節為幽默風 格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幽默及幽默風格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一、幽默的內涵 Humor,源自於拉丁文,原指液體或流體之意(liquid or fluid);後來由於時代 之變遷,humor 多次被賦予不同意義,直至十七世紀時,humor 才從負面意義轉 變為正面意義,意指能夠欣賞或是表現使人笑的能力。東方文化中,「幽默」一詞 始見於屈原的《楚辭·九章·懷沙》 「眴兮杳杳孔靜幽默」 ,意思為寂靜無聲。而humor 的中文譯名—「幽默」則源自於林語堂在《論語》雜誌的創刊號中發表〈幽默與 妙語的討論〉採音譯而創出的語詞,在未有這個詞之前,是以類似的詞彙,如: 滑稽、詼諧、諧趣、風趣、調侃等,來形容令人發笑的行為(蕭颯、王文欽、徐 智策,1991)。 由此可知,無論東西方文化皆顯示幽默的定義隨著時代不同而經歷多重轉變。 或許幽默一詞源自西方,但東方對於幽默行為並不陌生。儘管東西文化的「幽默」 各自具有不同的歷史沿革,最後「幽默」結合中西文化的智慧,並讓「幽默」的 意義更加寬廣,但也因此加深定義上的困難。英國哲學家索列(James Sully)曾言: 「語言中幾乎沒有一個詞彙比幽默這個熟悉詞彙更難下定義。」 (鄭慧玲譯,1987) 。 許多學者也認為要為幽默下一個完整定義,並非易事(陳學志,1991;蕭颯等, 1991;Martin, 2001) 。回顧過去的研究可發現,不同研究者在探討幽默有不同的界. 11.

(24) 定。 (一)特質論 幽默為特質的一種,指個人對某件事物的不一致或失諧,而產生愉快或負面 的感受。人格心理學家Maslow(1954)則將幽默視為一種成熟的人格應該具備的 核心態度。McGhee(1979)提出幽默是一種能敏銳察覺對不一致的情境或關係產生 的氣質,也發現或欣賞荒唐滑稽或不合理的想法的心智經驗。張如鈞(1990)與 吳鈺婷(2003)認為幽默是個體在面對情境、事件或人物變得不一致而產生的感 受且能讓人感到愉快的心理特質。高源令(1991)認為幽默的特質是可以讓人覺 得有趣、快樂荒謬、滑稽、歡笑,讓人發笑、聰明的,並可能是有益的。張鐿霏 (2006)也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詮釋,她認為幽默也可以幫助自己或他人釋放壓力、 轉移怒氣,並能夠幫助甚至能分享歡樂的一種心理特質。 (二)反應論 幽默是一種反應,其行為表現包括:笑、分享、創作、敘述、笑話等心理反 射。McGhee(1979)認為幽默可依據個人心理對欣賞滑稽、有趣、不協調的想法、 事件或狀況的產生出笑的表現。幽默也是一種感受,陳學志(1991)認為幽默為 一種主觀上產生好笑的感覺,而且其幽默的計量以主觀的感受為評量。幽默時常 與笑、有趣、好玩、笑話、機智、荒謬、好笑、喜劇以及微笑等概念相互交換使 用。 Martin(2000)也以多層次的觀點來說明,幽默是一種外在刺激,心理歷程,是 一種反應且包含認知、情緒、行為、心理的、生理的、及社會等概念,劉莉芬(2003) 與鄧佩玲(2007)與Martin(2000)相似,認為幽默的產生一定由滑稽可笑、矛盾或 不協調的事件等外在刺激的來源,而產生認知、情緒、身體外顯的反應。邱發忠 (1999)透過多向度的觀點,將幽默定義為五種層面:1.幽默刺激:指具有「笑」、 「好玩」成分的刺激因子的集合體。2.、幽默經驗:幽默刺激使個體知覺之後,能 12.

(25) 產生認知或情緒上的經驗。3.幽默反應:可由「幽默」產生之後一些外在可觀察的 反應,作為判別依據。4.產生創造幽默的能力:對周遭環境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並 依情境的變化創造出各種幽默事件。5.理解幽默的能力:對幽默刺激材料能夠認知, 進而產生好笑的感覺。另外,Kuhlman(1994;引自管秋雄,2002)提到幽默是在 特定脈絡條件下,某些種類的反應與某些種類的刺激兩者之間,所發生或存在的 一種想像連結。幽默可包含三個次級概念:1.幽默反應。2.幽默刺激。3.幽默脈絡。 同時,Kuhlman也認為幽默應被視為一種互動歷程。 蕭颯等(1991)認為幽默指理解和表達可笑事物或使他人發笑的一種才能、 生活藝術。而幽默也是一種理解能力,何茉如(1998)與李嘉雯(1999)皆認為, 個人在社會情境設計中,對於幽默的訊息具有後設認知的敏感度,能敏感地知覺、 偵測或掌握到外在幽默關鍵線索,能掌握並喜歡此幽默要點,並將它轉換為實際 的言行,以口語或非口語之方式表現出好笑的話語,使人覺得有趣。因此幽默的 理解能力就是個體對於事物所產生的幽默刺激、來源與線索,經由認知理解後表 現出笑、肢體、語言等幽默表現。 由上述各學者之說法,我們可以理解幽默為暨複雜又抽象的概念,而非單一 簡要定義可以概括。不同人對幽默看法不同,因此對幽默的測量,也有許多不同 方式。整體而言,過去研究常用來的測量幽默的方式有:1.觀察法:在自然環境下 或在實驗室中觀察受試者的幽默反應或幽默行為。2.晤談法:以結構式、半結構式 以及非結構式的訪談,從受試者的陳述、表情、肢體動作中得到資料。3.社會計量 法:根據受試者日常生活中與同儕或親友的互動狀況,來評量其幽默感。4.實驗法: 利用標準化的實驗程序,觀察受試者的幽默反應,並比較不同對象的幽默偏好或 特性等。5.測驗法:以自陳式量表、能力式量表或其他幽默刺激,來瞭解個體的幽 默理解、幽默因應幽默態度等不同面向的幽默能力(李維光,2004)。 根據上述整理對幽默測量的方式,可以發現過去量表多把幽默視為一正向的 特質或能力做為探討,例如Martin 與Lefcourt 在1984 年所編製的幽默反應情境量 13.

(26) 表(SHRQ) ,以及Thorson 與Powell 在1993 年編製的多向度幽默感量表(MSHS) 等,鮮少以負向觀點去探討幽默特質,忽略幽默表達也可能對接收者造成傷害。 陳學志(1991)亦曾指出目前心理學家對幽默與幽默感在定義上尚未有一致的看 法,就像許多概念一樣,會因研究者主觀認定與研究興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幽默風格的內涵 適當使用幽默可以自娛娛人,增添生活情趣,增進人際關係,我們可以藉由 風趣來化解衝突,緩和焦慮,紓解壓力,每個人的幽默風格各有不同,例如有人 詼諧風趣,有人喜愛說笑,有人自我調侃,有人玩弄文字,有人故作玄虛,有人 嘲弄他人,更有人扮演丑角。然而在這些不同風格當中,卻都具有創意性與趣味 性的共同特質。 Craik (1996)利用 HBQD 自陳式量表(Humorous Behavior Q-sortDeck), 調查 456 名大學生的幽默行為,並利用主因素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歸納出五項幽默的風格類型,包括有:社交和諧 VS 冷漠式幽默風格 (Socially Warm versus Cold),幽默反射 VS 粗野式幽默風格(Reflective versus Boorish),勝任 VS 無能式幽默風格(Competent versus Inept),草根性 VS 壓 抑式幽默風格(Earthy versus Repressed),以及親切 VS 卑劣式幽默風格(Benign verse Mean-spirited)。 研究中指出個體日常表現幽默的行為,同時具有正向及負向的複雜結構,也 說明個體使用幽默具有正向或負向的意圖。使用正向方面,個體可能運用幽默來 達到社交目的、反射性應對當下情境、具有機敏的幽默因子、不忌諱地開玩笑, 以及運用親切有益的幽默;使用負向方面,個體可能會對幽默表現逃避冷漠、造 成氣氛尷尬、無法善用幽默、壓抑並保留幽默感,以及利用卑劣的幽默去攻擊別 人。根據前述,過去對幽默的定義偏於正向的定義,不過自幽默風格發展以來, 14.

(27) 帶領後續的研究從正向和負向的角度去看待幽默。因此幽默的定義開始有別於傳 統。 近期Kirsh 與Kuiper(2003)根據Craik(1996)等人提出概念,對166名受試 者進行施測,研究結果提出三種不同的幽默風格,分別為:正向幽默風格:技巧 型的幽默(Social Skilled Humor),負向幽默風格:粗魯攻擊型的幽默(Boorish Humor),以及負向幽默風格:做作型的幽默(Belabored Humor)。 Martin、Puhlik-Doris、Larsen、Gray 與Weir(2003)以幽默風格的概念為基 礎,進一步以「對自己或及對他人」、「善意的或惡意的」兩個向度為架構,發 展出2X2 的四種幽默風格類型,編製成「幽默風格量表」 (Humor Style Questionnaire,HSQ)。四種幽默風格類型詳見表2-1-1。 表2-1-1 幽默風格量表(HSQ)架構. 善意. 惡意. 對自己. 對他人. 自我提升型幽默. 親和型幽默. (Self-enhancing humor). (Affiliative humor). 自我貶抑型幽默. 攻擊型幽默. (Self-defeating humor). (Aggressive humor). 茲將四種幽默風格的簡述如下: (一)自我提升型幽默(Self-enhancing humor):係指個人傾向於運用幽默,來改 善或提升自我的情緒機制,屬於對內的正向型的幽默風格。Martin 等人(2003) 認為這也是最接近於傳統定義的幽默。 (二)親和型幽默(Affliliative humor):係指個人傾向於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增進 人際關係,屬於對外的正向型的幽默風格。 15.

(28) (三)自我貶抑型幽默(Self-defeating humor):係指個人傾向於自我犧牲、自我 貶低的方式來討好或取悅他人,屬於對內的負向型的幽默風格。 (四)攻擊型幽默(Aggressive humor):係指個人傾向於運用輕蔑、嘲笑等幽默 方式來對待他人,屬於對外的負向型的幽默風格。 本研究認為 Martin 等人(2003)所建構的四種幽默風格之分類方式,其分類依 據容易理解,且幾乎涵蓋所有的幽默類型。因此,本研究採用 Martin 等人(2003). 所建構的幽默風格之定義進行研究。鑑於郭美君(2004)曾編修 Martin 等人(2003) 的 HSQ,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增刪修原題目,使該量表與 Martin 等人原先編製的 量表有所不同,又該量表經由驗證性因素分析的建構效度考驗結果亦不盡理想(詹 雨臻等人,2011)。後有詹雨臻等人(2011)將 HSQ 進行完整翻譯,保留該量表 的構念,完成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HSQ-TC),此量表具有良好之信效度,因此 本研究採用 HSQ-TC 作為施測工具。. 三、幽默風格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在國內外陸續有許多對幽默風格相關研究,以幽默風格和心理健康、 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職場文化等議題最為熱門,過去研究也探討幽默風格是否 具有存在性別差異等議題,茲詳述如下: 從性別上來探討幽默風格上,Martin 等人(2003)在研究平均 25 歲之成人發 現,性別在四種幽默風格上沒有顯著差異,但男性平均在攻擊型與自我貶抑型幽 默風格有較高分數。Chen 與 Martin(2007)針對 354 位中國大學生研究指出,性 別在四種幽默風格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 Kazarian 與 Martin(2006)針對 12 歲 至 83 歲的黎巴嫩居民發現,男性較常使用攻擊型幽默風格;在國內,陳學志、詹 雨臻與 Martin(2009)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中也發現到男性較常使用攻擊型幽默。 探討人格特質及自我概念上,Saroglo與Scariot(2002)以比利時高中生、大 16.

(29) 學生為對象,發現幽默風格與主要人格特質有關。研究結果指出親和型幽默與自 我提升型幽默皆與一致性、開放性、自尊有正相關,攻擊型幽默與一致性、勤勉 性有負相關,然而在自我貶抑型幽默與情緒穩定、自尊有負相關。Martin等人(2003) 發現親和型和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的人在與焦慮和抑鬱上呈現負相關。自我貶抑 型得分高者與焦慮、抑鬱和精神疾病症狀有相關。攻擊型和自我貶抑型的人都和 敵視、侵略有關。神經質部分與親和型無關,而與自我提升型呈現負相關,但都 和攻擊型與自我貶抑型呈現正相關。郭美君(2004)發現自尊與正向型幽默風格 呈正相關,與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呈負相關,但在攻擊型幽默風格則無顯著相關。 彭意維(2007)的研究顯示親和型與自我提升型幽默與「外向」、「親和」、「開 放」人格呈正相關。攻擊型幽默與「親和」、「嚴謹」、「開放」人格負相關, 自我貶抑則與「嚴謹」負相關。林水見(2009)針對高中職學生的研究發現五大 人格特質對自我提升的幽默風格預測力最大,其次是親和型、攻擊型、自我貶抑 型。何宜錚(2010)指出自尊與正向幽默風格正相關,自我貶抑型與其負相關。 情緒智慧與正向幽默風格正相關,攻擊型與其負相關。情緒認知及情緒表達與親 和型、攻擊型幽默正相關。情緒調節及情緒反省與自我貶抑型正相關,與攻擊型 負相關。 在探討人際關係上,Martin等人(2003)指出親和型得分高者與自我貶抑型得 分低者皆自陳有較親密的人際關係。在社會支持方面,自我提升型幽默與之呈現 正相關,自我貶抑型則為負相關。Martin與Dutrizac(2004)運用書寫日記的方式 了解個人社會互動情形。親和型幽默得分高者每天會和親密他人從事較頻繁的正 向活動,自我提升型幽默則會進行較頻繁的正向口語互動,攻擊型與自我貶抑型 幽默和負向的言語溝通、活動有關。自我提升型幽默給予和接受較多的同理,攻 擊型幽默則相反。該研究顯示幽默風格與他人互動的整體頻率沒有關係,幽默關 係到的是互動品質,而非社會互動的數量。 在幽默風格與嘲笑風格的相關性上,陳學志、詹雨臻與Martin(2009)發現攻. 17.

(30) 擊型幽默與愛笑人特質有高相關,親和型、自我提升型與怕被笑有低相關,外向 人格特質與正向幽默有高相關。蔡思賢(2009)則發現幽默風格可預測攻擊行為, 以攻擊型有最佳解釋力。幽默風格可預測嘲笑風格,以自我貶抑最有解釋力。 在依附風格部分,Saroglou與Scariot(2002)的研究發現,逃避依附與親和型 幽默呈負相關;焦慮依附與自我貶抑幽默有正相關。Cann、Norman、Welbourne 與Calhoun(2008)認為「衝突風格」與「幽默風格」,是依附風格影響關係滿意 度的中介變項。焦慮型依附與自我提升型幽默為負相關,與自我貶抑型幽默為正 相關。逃避型依附與親和型幽默為負相關,與攻擊型幽默為正相關。衝突風格與 親和、自我提升型幽默為正相關,與攻擊型幽默為負相關。王建雅(2010)的研 究結果為安全依附和所有正向幽默風格呈正相關,且能顯著預測所有正向幽默風 格。焦慮依附和所有正向幽默風格呈負相關,且能正向預測所有負向幽默風格。 檢視目前國內外的幽默風格文獻,可以發現國外較少聚焦在青少年族群進行幽默 風格的探討,僅有Erickson與Feldstein(2007)。國內則有四篇試圖探討國中生幽 默風格與自尊、情緒智慧、嘲笑風格、攻擊行為、創造力等之關聯性(任育瑩, 2010;何宜錚,2010;葉季蓉,2010;蔡思賢,2009),顯示幽默風格不止與其 他心理特質有關,更影響人際行為及作業表現。王建雅(2010)提及正向幽默風 格會在青少年初期逐漸成形,負向幽默風格在成年期後逐漸下降。湯家偉(2012) 探討國中生與其父母幽默風格的關係及依附關係的影響發現國中生正向幽默風格 與父母親依附有正相關,負向幽默風格與父母親依附有負相關。 整體而言,過去幽默風格的研究很少從人與人之間幽默風格的相關性做主題 式的探討。幽默可以鬆弛緊張的情緒,也可以自我解嘲,找到適當的臺階下,幽 默還可以消除尷尬的場面,調節人際衝突,帶來歡笑與快樂。目前國內親子間幽 默風格的相關僅有一篇,對自閉症更是以往未曾了解過,尤其自閉症在人際互動 上對於他人情緒狀態察覺能力不佳,無法理解、同理別人情緒狀態或感受;想要 交朋友但欠缺適當社交技巧,而常以令人不悅的方式與人互動,因此容易造成互. 18.

(31) 動上的挫折。遇到衝突或問題時,容易焦慮不安,但又不擅以口語表達自身情緒 狀態,以致其行為容易失控。長久下來,他們在人際互動中不斷挫折,導致自信 也逐漸減少,進而產生許多負面情緒。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本研究了解自閉症學 生與其父母親在幽默風格型態之間的關聯性,並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自閉症幽默技 巧之教學與輔導提出建立,進而改善其人際互動能力。. 19.

(32) 第二節 依附關係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一、依附關係理論 Bowlby 在 1960 年代提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依附是指兒 童早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時所產生強烈的情感連結(affectional bonds) (Ainsworth, 1969;Bowlby, 1977)。Bowlby 認為依附關係的建立主要是在嬰兒期及幼兒期, 嬰兒為了得到主要照顧者的注意及關照,會以哭、笑、發聲等「訊號行為」 (signaling behavior)與注視、吸吮、抓握等「親近行為」 (approach behavior)來維繫與照顧 者之間的互動,並獲得生理需求及渴望親近的滿足,讓個體得以生存(洪育玲, 2009)。Ainsworth(1989)則進一步說明依附不只發生在幼兒期,個體從青少年 至成人期階段,都持續與父母有依附的關係,對於較親密的朋友或是伴侶間的親 密關係,都可稱為「依附」。實際上, 「依附」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嬰兒時期與主 要照顧者的連結不受情境與時間限制,其關係雖然穩定但非固定不變,到了青春 期之後,早期依附關係可能會減弱或是增加其他依附對象,抑或被新的依附對象 取代。Bowlby(1988)提出事實上個體並不容易遺棄早期依附對象,他們的關係 通常持續。Sperling 與 Berman(1994)也指出青少年的依附關係與內在運作模式 是透過早期依附關係所發展而來。Soares 等人(2005)更進一步說明早期的依附 關係會持續到青少年之後,主要表現在個人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及知覺情感系統上(邱暐茜,2009)。 個體建立依附關係建立後,會以依附對象作為安全堡壘(secure base),持續向 外探索。在個體與依附對象及環境互動過程中,依附的經驗會隨著年增長發展成 一套心理模式,影響個人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如何知覺和解釋人際世界、引導 人際行為、預期行為、設定行動目標的目的和計畫(Lin,2003;王碧朗,2001;吳 幸怡,1998;孫世維,1995;劉修全,1997;Bowlby,1969,1997)。依附關係一旦. 20.

(33) 建立,便具有獨特性、持續性,並且無法被意識所控制 (蕭佑儒,2009)。因此, 依附對於兒童各層面的發展之影響力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包括行為與情緒 (Richaud de Minzi, 2001)。個體藉由依附關係的建立,不但可以滿足身心與安全上 的基本需求,進而培養對自己的信心與自我價值感的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更是 個體人格發展的重要依據(蘇融禾,2007)。 Shaver, Hazan,與Bradshaw (1998)認為,個體內在運作的依附系統同時兼具情 感與知識層面,初期,依附者與被依附者的互動型態,牽引依附者形成對世界、 自我、依附對象的知識和期待,影響個體對事件的覺知與評估,以及對依附相關 事件的解讀與情緒交流(王建雅,2010)。 Elicker,Englund 和Sroufe(1992)發現,幼年時期在陌生情境測驗表現的依附類 型,可預測十年後受試者人格和社會的行為,Watera、Merrick、Albersheim和 Treboux(1995)追蹤50名受試約20年時間,結果發現若無發生重大負向生活事件的 影響,依附類型仍保有70%的穩定度,若有重大負向生活事件,依附類型也維持 50%的穩定度。國內研究亦支持依附關係並不因階段不同而有所差異(楊芳彰,1997; 黃秀惠,2004;賴怡君,2001),顯現依附穩定而一致的特性(王建雅,2010)。. 二、依附關係的理論基礎 Bowlby 延續傳統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理論,並整合學習理論、認知心理學、 進化論以及動物行為學,發展出依附理論(Bowlby, 1988),以下分別簡述相關的 理論基礎。 (一)心理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Freud以本能驅力觀點解釋親子間依附,認為嬰兒依附關係是建立在口腔活動, 因母親餵奶降低嬰兒飢餓的需求和壓力,認為嬰兒透過母親乳房餵養來得到滿足. 21.

(34) 和愛,因此嬰兒本能地接近母親,與母親產生情感連結,而彼此間的吸允關係也 奠定個體後來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簡千惠,2005;Ainsworth, 1969;Bowlby, 1958)。母親的餵奶行為及對子女需求的回應,會影響嬰兒的依附強度與安全感: 當母親對嬰兒的回應是一致且穩定的,會使嬰兒發展出信任;反之,嬰兒會發展 出不信任感。若嬰兒在此時期無法發展出基本信任,終其一生則很難與他人發展 出信任關係(賴佳伶,2003;簡千惠,2005;Erikson, 1950)。 (二)學習理論(learning theory) 早期學習理論學者認為嬰兒會藉由母親的輕擁、觸摸等舉動得到正向的情感 與食物的獲得,而使嬰兒感到舒適及滿足(簡千惠,2005)。藉著增強的原理, 嬰兒將這些正向經驗與母親連結,故嬰兒為會特別接近母親,將母親視為滿足基 本需求的來源,之後嬰兒也會學到透過某些行為,可從他人身上得到回應以滿足 自己的慾望,因此嬰兒與母親的關係是後來個體人際關係的起源(陳美冠,2004; Bowlby, 1958;Ainsworth,1989)。 (三)認知發展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認知理論對依附解釋主要源自Piaget的認知發展論。Piaget在理論中提出兒童 認知發展的階段性,與Bowlby(1969)所提出依附發展階段相呼應。根據依附理 論,嬰兒要能發展與主要照顧者之依附關係,必須能先區辨主要照顧者與其他人 的不同,並在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有哭泣或呼喊的依附行為出現(Schaffer, 1971) 。 因此嬰兒的認知功能,會影響依附的發展。如同認知心理學家Piaget 的觀點,指 出嬰兒要先區分母親與其他人的差異,再藉由物體恆存的概念,才能對母親產生 穩定的基模,進而產生依附關係,因此個體恆存的認知發展能力與依附有密切關 係(紀怡如,2002;Ainsworth, 1969)。 (四)動物行為論(Animal behavior theory) Bowlby對動物行為學與進化論研究模式有另一種想法:認為動物有本能,依 22.

(35) 附也有生物功能,同時也是人類為求生存所必須發展的條件與特性。由於人類嬰 兒無法自我保護,因此必須透過傳遞訊息以來得到照顧者的保護與接近,除嬰兒 需要發出訊息之外,照顧者也需對此訊息有所回應才能完成。所以母子之間的依 附關係可保護嬰兒免於生存的威脅,嬰兒天生的適應特質與主要照顧者間的互動, 彼此不斷調適以建立依附關係(林柏廷,2006;紀怡如,2002;Ainsworth,1969)。 (五)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hip theory) 早期Bowlby追隨Klien 學派之精神分析訓練,Bowlby後來發展強調環境(即 母親)對人類的影響之後與Klien分道揚鑣,但其理論仍受客體關係理論影響。客 體關係學者認為嬰兒出生之後即有能力主動與外在客體建立關係,在與母親的互 動關係中是雙向的連結,強調自體與客體互動的關係,彼此透過投射、內射、分 裂及投射性認同等,逐漸形成自體表徵(self-representation)和他體表徵 (other-representation),進而影響個體看待自己以及預期他人的想法與感覺(拉 文尼.鞏美之,1997/陳登義譯,2006;張秋蘭,2000;Bowlby,1969, 1973)。 Bowlby(1988)也曾指出依附關係是客體關係理論的改變,由此可知客體關係理 論和依附關係理論的密切。 綜合以上理論,個體在早期透過母親的乳房得到基本需求的滿足,之後藉由 與母親的互動過程中,得到舒服愉悅的感覺,個體也需一定的認知能力,才可區 分母親與他人的差異,並將這種正向的經驗與母親連結。在與母親互動的過程中, 個體必須不斷調適彼此的關係,逐漸形成穩定的自我表徵與他人表徵,進而影響 個體看待外在世界的感覺與人格的形成。依附是不斷循環的動態歷程,並隨個體 生命經驗調整且持續整個生命歷程的重要關係,受到人際關係影響,青少年的依 附模式比嬰兒期與孩童期更為複雜,即便青少年時期對父母緊密的依附行為不再, 但依附關係依然存在生命歷程中且深深影響個體行為表現與思考方式。青少年的 依附關係表現於尋求父母支持信念,得到父母正向教養、有信心持續得到父母的 支持的青少年,便能建立安全依附關係,有助於青少年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對 23.

(36) 事物也較能有正面的看法。 因此,從青少年依附發展角度來看,青少年是否實際尋求親近的依附行為並 不代表青少年來說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品質的優劣;青少年是否對父母有安全的心 理感受,決定青少年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品質。當青少年能得到父母的支持且有安 全感時,青少年才能建立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每當青少年遇到挫折時,便會再 次尋求父母的支持,當青少年能得到父母適當的回應時,便能擁有安全感而再有 勇氣再去探索世界,對於自己、他人及世界也會有較正面的認識。. 三、依附的類型 依附類型是指個人與依附對象互動時的依附行為類型。Bowlby(1969)認為 個人早期形成的依附類型可持續到五、六歲(洪育玲,2009)。以下就較著名的 分類方式加以介紹。 (一)Ainsworth 與Blehar 等人(1978)的三種依附類型 Ainsworth 與Blehar 等人(1978)根據Bowlby 的理論設計「陌生情境」的實 驗。將幼兒表現行為分為三種主要依附類型: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不安全矛盾型依附(insecure-ambivalent attachment)以及不安全逃避型依附 (insecure-avoidant attachment)。 1.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安全依附型幼兒將照顧者視為安全堡壘,所經驗到的是照顧者能提供安全的 基礎,使其可自由探索陌生的環境,與照顧者分離時雖會表現緊張和不愉快的反 應,但照顧者回來後又會露出愉悅的表情,並主動尋求與照顧者的互動 (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此類型的孩子較能接納別人、相信別人,並 擁有「值得被愛」及「有能力」的自我評價。. 24.

(37) Ainsworth(1979)指出安全依附兒童較為合作,較少出現攻擊與逃避的行為, 擁有較正向的情感;在探索外在環境時,不但投入更多的時間,還表現較高的探 索興趣;在問題解決情境中,展現較多的熱情,注意力也較持久,擁有較多的自 我彈性,甚至認知發展也較佳。 2. 不安全矛盾依附型(insecure-ambivalent attachment): 不安全矛盾依附型幼兒在照顧者離開時僅會表現些許不悅,但照顧者再回來 後,孩子通常是不理會或是掉頭走開,不論照顧者離去與否,對他們似乎都沒有 太大的分別。逃避依附型的孩子在依附關係中會表現出「強迫信賴自己」的特質, 既無法探索內在資源,也害怕與他人建立關係(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 這類型的孩子常由照顧者那裏感受到敵意與拒絕,因此學會忽略照顧者的存在, 將自己視為孤獨、不被需要的,也認為人是不可信任的(洪育玲,2009)。 矛盾型的照顧者對幼兒所傳達出來的訊號相當不敏感,對幼兒的需求反應不一致, 導致其無法期待照顧者的回應。所以只有在依附對象表現出支持與贊同時,才會 有自信並主動探索外在環境(陳美冠,2004;簡千惠,2005;Ainsworth, 1979)。 3. 不安全逃避依附型(insecure-avoidant attachment): 不安全逃避依附型的幼兒與不安全矛盾依附型差異甚大。此類型的孩子在陌 生環境中會顯得焦慮,與母親缺乏情感的聯繫,主要照顧者與幼兒互動較少,且 照顧者通常較常出現生氣或拒絕的情緒,會讓幼兒有自己是不值得被愛與被拒絕 的感覺,害怕與他人接近(陳美冠,2004)。因此這類型的幼兒常表現出憤怒與 攻擊的行為,並將逃避視為一個防禦性的機制,他們發展出來的自我模式往往矛 盾、不確定,對他人表現出忽冷忽熱的情緒反應,對自我則感到缺乏價值(劉芳 其,2009)。這種現象可能源自於過去曾經尋求親密卻受傷的結果(Ainsworth, 1979)。 在Ainsworth 與Blehar等人(1978)提出的分類方式後,後續研究者增加其他 25.

(38) 依附類型:如:「解組依附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or disoriented attachment) (Main & Cassidy, 1988)及Crittenden 的「逃避/矛盾依附型」(avoidant / ambivalent attachment),這兩種都不在Ainsworth 的分類中。Main與他的同事發現 「解組依附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的嬰兒與主要照顧者有未分化的感覺, 並且呈現無條理的思考;且過去可能曾經遭受到嚴重的忽略,或是有過與依附相 關的創傷經驗和失落情緒;此外,這類型的嬰幼兒也常出現在充滿虐待、高危險 以及家庭裡有精神疾患的生活環境中。而「逃避/矛盾依附型」的嬰幼兒,Crittenden 與同事指出當主要照顧者遭受虐待、被憂鬱所困擾或是極端的忽視嬰幼兒時,嬰 幼兒就可能變成這種類型。除了上述的依附類型,也有研究者指出有些嬰兒無法 與照顧者形成任何依附關係,這些嬰兒被稱為「無依附」(non-attachment),他 們與照顧者分離不會產生任何焦慮,也難以控制自己有攻擊的衝動,甚至其中有 一些嬰兒的認知發展有受到損害(拉文尼.鞏美之,1997/陳登義譯,2006;黃 秀惠,2004;簡千惠,2005;Bretherton, 1985;Sperling & Berman, 1994)(引自 邱暐茜,2009)。 (二)Bartholomew與Horowitz等人(1991)依附類型 Bartholomew與Horowitz(1991)依附根據內在運作模式,以1.正向或負向的自我 認知與理解2.正向或負向的他人認知與理解,區分四種不同的成人依附類型,如圖 2-2-1 所示。包括:對自我及他人都持正向看法的「安全依附型」 (secure attachment) 、 對自我負向對他人正向的「焦慮依附型」(preoccupied attachment)、對自我正向 對他人負向的「拒斥依附型」(dismissing attachment)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皆負向的 「恐懼依附型」(fearful attachment),用以解釋青少年以至成人之後的親密關係 安全的依附、焦慮的依附、逃避的依附、和排除的依附,說明如下:. 26.

(39) 自我模式 正向. 他人模式. 正向. 負向. 負向. 安全型(secure). 過度依賴型(preoccupied). 親密且自主. 對關係付出全部心力. 拒絕型(dismissingg). 害怕型(fearful). 拒絕親密關係. 害怕親密關係. 圖2-2-1 成人依附模式(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 1. 安全依附型(secure) 對自己及他人都有正向的看法,將自己視為有價值、值得被愛的,感受到 自信兼具愛人的能力。與人相處時也樂於和他人分享,能在關係中尋求親密, 但又不失其自主性。 2. 焦慮依附型(preoccupied) 又可作「過度依賴型」,這類型的人認為別人樣樣都比自己行,而自己沒 有價值、不夠優秀,但對他人持有正向評價,並且會擔心別人忽視他,藉由依 賴他人的讚賞與認同獲取自尊,渴望追求親密關係,因此他們在人際關係上會 表現得十分依賴。此類型的人在關係中缺乏自主性,需要仰賴他人來肯定自己, 對親密關係非常渴望,但又害怕被拒絕。 3. 拒斥依附型(dismissingavoidant) 此類型的人對自己有積極正向的看法,重視自我的獨立感,卻覺得他人不 可信賴,會防衛性的與他人保持距離,不喜歡依賴別人,也不喜歡被依賴。這 類型的人對親密關係會逃避,目的是維持個人的獨立自主保護自己避免失望。. 27.

(40) 4. 恐懼依附型(fearfulavoidant) 此類型的人對自己及他人都抱持著負面的看法,一方面認為自己沒有價值, 擔憂被拋棄傷害,一方面也認定他人不可信賴,藉由逃避親密關係,保護自己 不受到傷害。在人群中會害羞、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他們渴望與人建立親 密關係,但又不能信任他人。因此他們會逃避親密關係,以保有自我的獨立感。 在人際互動上,十分疏離,與人相處有較大的困難,甚至容易造成衝突,傾向 自我中心而與保持距離(陳益綜,1997)。. (三)Armsden和Greenberg(1987)的分類研究 Armsden和Greenberg(1987)用與依附對象的依附程度來了解依附品質的高低。 運用此概念發展出「青少年與父母、同儕依附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簡稱IPPA)。IPPA為自陳量表,透過問卷方式了解青少年知覺到與 父母的依附關係,分為溝通、信任、疏離三個因素。信任、溝通及疏離(Armsden & Greenberg, 1987)的意義如下: (一)信任(trust) 青少年知覺來自依附對象的了解、尊重、信任、接納其情感需求並有所回 應,因而心中感到安全的程度。 (二)溝通(communication) 青少年知覺與依附對象互動時,溝通的內容和品質。 (三)低疏離( low-alienation) 青少年知覺到對依附對象感到氣憤並形成情緒隔離(emotional detachment) 的狀態,屬不安全依附的類型。 信任、溝通及和疏離的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知覺的依附關係品質越高,反 之,則表示依附關係品質越差。 國內測量青少年的依附關係,有些使用依附類型的方式進行研究(莊麗雯, 28.

(41) 2002;陳香利,2005;劉修全,1996),多數則是改編或引用他人改編自Armsden 和Greenberg(1987)根據Bowlby的依附理論所編製之「青少年與父母、同儕依附 量表」 (黃淑滿、周麗端、葉明芬,2008) ,由品質的角度了解青少年的依附關係。 根據Erikson(1968)的說法,青少年處於自我角色認同與混淆期,對自我的看法 還在發展與變動,此時要明確地將國中生按照依附類型的定義去分類或許有其困 難度(黃靜宜,2007), 本研究擬了解自閉症學生對父母親的依附關係品質,而 非以類型方式區分其依附風格,因此採用Armsden和Greenberg(1987)的IPPA, 根據得分的高低來探討自閉症學生與父母親依附關係品質之好壞。綜合上述學者 看法,眾多學者們將依附關係分成許多不同的類型,但主要為兩大類,即安全依 附及不安全依附。依附的分類奠基於早期親子互動型態,不但對個人的生命歷程、 適應能力造成極大的影響,並且對他人信任與否也將影響到往後是否能順利與他 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在依附關係相關研究中,由於目前國內外有關性別與依附關係的研究,直到 目前仍為分歧的結果,個體與父母的依附關係是否存有性別上的差異,國內外各 實徵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依據Bowlby 的理論,依附關係沒有性別差異,依附的品 質乃依主要照顧者對嬰兒是否一致與敏感的回應而有所不同(Ainsworth, 1978)。 過去許多研究也指出不同性別的兒童或青少年,與父親、母親的依附關係並無差 異(呂秋桂,2005;郭啟瑞,2005;黃秀惠,2004;楊芳彰,1997;楊淑萍,1995; 賴怡君,2002;劉修全,1996;Ainsworth、Blehar et al., 1978;Armsden & Greenberg, 1987;Ma & Huebner, 2008;Raja, McGee, & Stanton, 1992;Webster, 2000)。然而,部份研究指出不同性別的個體與父、母親依附有顯著相關(許瑞 蘭,2002;劉俊良,2002;賴佳伶,2003;簡千惠,2005;Diener, Isabella, Behunin,& Wong, 2008;Matsuoka et al., 2006)。Wilkinson(2006)在探討青少年和父母、同 儕的依附關係品質與心理調適、自尊的關係研究中發現,除了母親依附關係對青 少年自我認同和自尊有影響外,同時也發現母親對於女生的憂鬱情緒及自尊有較 29.

(42) 多的影響,而男生的心理調適則與父親依附有較大的關係,並且指出男生與父親 的依附關係,對其自尊與心理健康特別重要。Diener 等人(2008)發現女兒與母 親有較多的安全依附關係,兒子則與父親有較多的依附安全感,造成此差異的原 因可能是因為在兒童期早期之後,父母對於男女生的回應方式有所不同,例如父 親較常參與兒子的活動,並且認為對兒子應有更多的照顧,因此造成不同性別與 父母依附關係的差異。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研究結果支持不同性別的青少年與父親依附關係上無顯 著差異,但在母親依附關係方面卻有顯著差異(林麗娟,2005;洪聖陽,2002; 紀怡如,2002;陳敬淑,2006;蘇蕙芳,2005)。反之,也有研究指出不同性別 的青少年只與父親依附關係有顯著差異(林柏廷,2006;孫淑琴,2000;張秋蘭, 2000)。林柏廷(2006)在探討國中學生依附關係、自尊、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 的研究中顯示,國中男學生對父親依附程度較高,但在母親依附方面卻無差異存 在。然而,Buist、Deković、Meeus 與 van Aken(2002)探討青少年與父母、手 足的依附品質,以及性別在個體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時,發現在青春期階段 個體的性別與依附對象的性別,會影響依附關係的改變,且更進一步指出青少年 與其相同性別的依附對象,彼此依附品質較高,亦即女生與母親、姊妹的依附品 質勝於其與父親、兄弟的依附品質,反之亦然。 Buist 等人認為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可能與心理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al theory)中,個體的認同參考(a point of reference for identification)有關。換言之, 個體在青春期階段,會減少對父母的理想化,並企圖發展出自主性與追求自我認 同(self-identity),但相同性別的父母會成為他們很重要的參考指標。綜合上述 觀點可知,Bowlby 最早指出性別並不會影響個體與父母的依附關係(Ainsworth, 1978),但後續研究卻指出父、母親依附關係對不同性別青少年的重要性與影響 有差異。 研究者認為本次研究對象為自閉症學生,性別多數為男性,再加上自閉症之 30.

(43) 特質,因此父母親對於自閉症學生與一般生相比可能會有不同的互動方式。有鑑 於此,研究者推估自閉症學生與其父、母親依附關係之間有別於一般親子互動。 此外,國內多數研究在探討青少年依附關係與其自我效能、人際互動、幸福 感等心理變項相關(吳心怡,2007;吳明穎,2006;莊欣蓉,2006) ,結果顯示依 附關係不只影響親子互動品質,也影響青少年如何看待自我,以及青少年對關係 的滿意度。在家中,親子互動除了言語及情感外,也會展現在父母親的教養方式 上,讓國中生知覺不同的親子關係(徐珮旂,2009) 。而幽默風格便是一種人際互 動的形式,適當的幽默能使社交氣氛輕鬆、融洽,利於交流,幽默還有自我解嘲 的功用,更能促進人際關係和諧。本研究希望透過探討自閉症學生如何看待與父 親、母親的關係,以及親子間幽默風格的樣貌,來瞭解依附關係在其中扮演的角 色。. 31.

(44) 第三節 自閉症相關研究 一、自閉症的定義 自閉症一詞最早源自於一位德國醫師布魯勒 (Bleuler,1908) 用來說明曾為一 般人士但卻突然無法再與他人溝通且具有極端孤立的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肯納 醫師認為此名詞適用於描述他的十一名臨床個案之先天性的孤立特質,但為了與 前述後天性的精神病患有所區別,故命名為早期幼兒自閉症。自從肯納醫師(Leo Kanner,1943) 提出「早期幼兒自閉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以來,各學者依據不 同的論點與發現,嘗試多種臨床與教學的結果,線津我們對自閉症輪廓逐漸清晰, 雖然自閉症的部分症狀與原因仍是我們持續在深入探究成因,但多年努力的成果, 使我們對自閉症更加了解,且能在教學及輔導上提供適當的協助。 學者對自閉症的定義與診斷多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簡稱 APA)出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 DSM )、或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國際疾病傷害分類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簡稱 ICD)。上述二個組織皆對 自閉症的定義做了幾番修正,以 APA 為例,在 2000 年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 做修正;將自閉症由兒童期的精神病類的範疇,改稱作「廣泛性發展障礙」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簡稱 PDD),再改為「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 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 APA, 2000)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對自閉症之診斷標準如下: A.. 由(1)、(2)、及(3)共有六項(或六項以上),至少兩項來自(1), 至少各一項來自(2)及(3):. (1) 社會性互動有質的損害,表現下列各項至少兩項: 32.

(45) a.. 非口語行為,如視線接觸、面部表情、身體姿勢以姿勢規範社會性互 動等的使用上有顯著的障礙。. b.. 無法發展出符合其發展水準的同儕關係。. c.. 缺乏主動尋求與他人分享喜悅、興趣或活動的行為(如: 很少拿自己 感興趣的東西給別人看或指出來)。. d.. 缺乏社交或情緒的相互作用(reciprocity)。. (2) 溝通上有質的障礙,表現下列各項至少一項: a.. 完全沒有口語或口語發展遲緩。. b.. 有語言能力者,在引發或持續會話的能力上有顯著的缺陷。. c.. 使用刻板的、重複的語言或隱喻式的語言。. d.. 缺乏符合其發展年齡、富變化、自發性的假裝性遊戲或社會性模仿遊 戲。. (3) 行為、興趣、及活動方面有侷限、刻板、重複的形式,表現至少至少一項: a.. 在興趣方面,有一種或多種刻板的有限模式,其強度與焦點均迥異於 常人。. B.. b.. 明顯地對特別的、非功能的常規或儀式有異常的堅持。. c.. 有刻板而重複的動作,(如:晃動手或手指、拍手、擺動身體等)。. d.. 經常沉迷於東西的某一部分。. 三歲以前有下列領域中至少一種的發展遲緩或功能上的異常: a.. 社會互動。. b.. 社會性溝通時的語言使用。. c.. 象徵性或想像性遊戲。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摘要: 本文第一作者係台灣工業與應用數學會 (TWSIAM) 副理事長, 從事工程數 學教育二十餘年, 發現工程師不甚了解張量, 數學家不熟悉莫耳 (Mohr) 圓,

The function f (m, n) is introduced as the minimum number of lolis required in a loli field problem. We also obtained a detailed specific result of some numbers and the upper bound of

2.28 With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all-graduate teaching force policy, all teachers, including those in the basic rank, could have opportunities to take

Mathematical theories explain the relations among patterns; functions and maps, operators and morphisms bind one type of pattern to another to yield lasting

Finally, adding the discussion of cultural causes and the rise of Rome typef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thic script and the renaissance typeface design for the future study

為「妙有」,妙有非「實有」,故雖有而空淨不滯,故能圓照。就萬累盡去言謂之空無;空

林語堂《論幽默》中有言: 「滑 稽一詞包括低級的笑談,意 思只是指一個人存心想逗 笑。……幽默一詞指的是『亦 莊亦諧』 ,其存心則在於『悲

何況男女之情的美妙難言,心領神會,與禪之滋味也不乏相似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