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索臺灣童軍團推動環境教育現況、障礙及未來發展需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索臺灣童軍團推動環境教育現況、障礙及未來發展需求"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探索臺灣童軍團推動環境教育現況、障礙 及未來發展需求 Exploring the Status, Barrier and Developing Needs of Taiwan Scout Troop o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研究生:李岱倫 指導教授:周. 儒博士.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八月.

(2) 謝誌 感謝這趟路程所有陪伴我的人,我們一起走過這段艱難卻也美好的路。 謝謝周儒老師的引領,指導我的論文,不厭其煩地與我討論,還有平時的關懷與打 氣,讓我得以邁出每一步,也謝謝老師與我分享人生的精采,富足我稚嫩的靈魂。也謝 謝周家班的大家,給我文獻與精神上的支持,喜青學長、東東、玟旭、小夫研究室就交 給你們了! 感謝呂建政老師與蔡居澤老師,在我感到徬徨的時候給予指引,即使我已經是畢業 了的老學生,仍然不厭其煩;感謝童軍總會的張文鑫大哥,總是耐心地幫助我,讓我在 錯誤中學習;感謝王騰謙主任在環境教育的努力,並與我分享;感謝秀婕團長與芳瑀團 長,給我童軍團實務上的建議;感謝所有回復的童軍團長,因為大家的緣故,成就了這 篇論文。 於環教所學習期間,謝謝周儒老師、蔡慧敏老師、張子超老師、王順美老師、葉欣 誠老師、方偉達老師、汪靜明老師,面對環境教育,不同的切入點與多元的視角,開啟 了我對環境教育的視野與想像。同時也感謝京蕙助教於所上行政事務上的細心,讓我專 注於課業的同時無後顧之憂。 感謝三年來共同學習成長的夥伴,文義、彩虹、智翔、宜亭、小鶴、昭元、夢嫻、 筠宜、喬茵、小菌、依純、居煒、艾可、子芮、愛莉、昭儀、曉欣、美媛,好喜歡大家! 每當我很辛苦的時候,想起環教日還有導生聚跟一起煮飯的日子,讓我總是有繼續走下 去的動力,我們一起完成了好多事,雖然各奔東西,但希望以後能時常聚聚。還有環教 所的大家庭成員,無論是傳說中的學長姊,還是活潑可愛的學弟妹,原諒我無法一一列 出你們的名字,但你們的笑容總是給予我很大的動力與勇氣;特別謝謝昭元,包容我在 衝刺階段的壞脾氣,用你的信件陪伴我,給予我繼續努力的動力,謝謝你伴我走過最艱 難的這一段。 謝謝爸爸和媽媽,總是支持我的決定,給予我無盡的後援,謝謝你們的愛與包 容,原諒我總是忘記打電話回家,讓你們擔心,終於完成了我的階段性任務,在往前邁 向另一個進程之前,我想把這份榮耀獻給你們。 李岱倫. 謹誌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2015 年八月 I.

(3) II.

(4)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我國童軍運動推行環境教育的現況與推行過程當中所遭遇之困難, 以及未來發展環境教育的需求,採用訪談與文獻建構研究工具,利用問卷調查方法蒐集 資料,發放網路問卷 160 份與紙本問卷 102 份。回收了網路問卷 154 份與紙本問卷 98 份,總共 252 份問卷,其中重複填答或空白等無效問卷共計 8 份,扣除之後的有效問卷 為 244 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 93%。 研究中重要結論如下: 一、我國童軍運動發展環境教育之現況:童軍團達成環境教育目的的知識層面程度 最高,但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較為薄弱;童軍團活動經常選擇的環境相關主題 是水資源、廢棄物處理、生物多樣性與健康促進。 二、我國童軍對環境教育的困難與限制:童軍團長在觀念上的障礙較小,但環境教 育觀念模糊;後勤障礙排序依次為缺乏專業人才、經費不足、缺乏適合的場地 與設施以及缺乏合適的教材;教育的障礙中排序第一為缺乏專業成長機會,其 次為自我環境知識不足;態度的障礙小整體態度傾向正向。 三、我國童軍環境教育未來發展需求:童軍團長認為環境教育課程教材為最需要, 其次為專業成長增能機會,需求第三順位為環境教育相關資訊;而環境教育專 業成長課程方面,排序依次為:環境教育教學方法與教材設計、環境教育方案 規劃、自然環境資源相關背景知識。 本研究並依上述結論針對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地方童軍團長與後續研究者提出各項 建議。. 關鍵詞:環境教育、童軍團、需求. III.

(5) IV.

(6)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exploring the status and the difficulty of Taiwan scouting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needs for Taiwan scouting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is study use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to construct the research tools, and collect data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re were 252 scoutmasters responded the questionnaire, and 244 were data sample.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is 93%. The important results in this study are: 1.. I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bjective Taiwan scouting reached, the level of achievement o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is highest, and the skill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lowest. The environmental topics that Scouting activities are often selected. are water resources, waste management, biodiversity and health promotion. 2. The scoutmasters have less conceptual barriers abou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ut have vague no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Logistical barriers sequentially are a lack of the sort of professionals, inadequate funding, lack of suitable space and facilities, and the lack of suitable materials. Educational barriers sequentially are a lack of professi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and a lack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inal barriers are low. 3. Scoutmasters considers tha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aterials for most needs, followed by energizing opportunitie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third overall 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related information. The need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growth courses sequentially ar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desig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aiwan scouting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cout troop, Needs.. V.

(7) VI.

(8) 目次 謝. 誌. …………………………………………………………………………. Ⅰ. 中文摘要. …………………………………………………………………………. Ⅲ. 英文摘要. …………………………………………………………………………. Ⅴ. 目. 次. …………………………………………………………………………. Ⅶ. 表 目 錄. …………………………………………………………………………. Ⅸ. 圖 目 錄. …………………………………………………………………………. Ⅹ.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目標 …………………………………………………….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目標與實踐 ……………………………………………. 9. 第二節 環境教育教學上的困難 ……………………………………………. 15. 第三節 童軍運動 ……………………………………………………………. 17. 第四節 童軍與環境教育……………………………………………………. 26. 第五節 國外童軍推動環境教育之案例探討……………………………….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6.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VII.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5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 55. 第二節 童軍運動推動環境教育現況調查…………………………………. 61. 第三節 推動環境教育之困難………………………………………………. 65. 第四節 推動環境教育之需求……………………………………………….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5. 第二節 建議 …………………………………………………………………. 79. 參考文獻 ……………………………………………………………………85 附錄 …………………………………………………………………………93 附錄一 問卷初稿……………………………………………………………. 93. 附錄二 問卷審查專家名單…………………………………………………. 107. 附錄三 正式調查問卷………………………………………………………. 111. VIII.

(10) 表次 表 2-1. 童軍運動發展情形的相關大事年表………………………………. 23. 表 2-2. 童軍類別進程表……………………………………………………. 25. 表 2-3. 世界童軍計畫環境教育目標方案對照……………………………. 33. 表 3-1. 推動環境教育現況調查問卷題項…………………………………. 47. 表 3-2. 推動環境教育之困難因素問卷題項………………………………. 48. 表 3-3. 推動環境教育之需求問卷題項……………………………………. 50. 表 3-4. 環境教育專業課程設計問卷題項…………………………………. 51. 表 3-5. 問卷校正內容………………………………………………………. 52. 表 4-1. 童軍團組成類別……………………………………………………. 56. 表 4-2. 童軍團所屬地區……………………………………………………. 57. 表 4-3. 童軍團性質…………………………………………………………. 57. 表 4-4. 團長接受訓練情形…………………………………………………. 58. 表 4-5. 團長性別……………………………………………………………. 58. 表 4-6. 團長教育程度………………………………………………………. 59. 表 4-7. 參與環保團體或保育團體的會員分布……………………………. 59. 表 4-8. 團長參與環境教育相關增能活動次數……………………………. 60. 表 4-9. 團長環境教育資訊來源……………………………………………. 60. 表 4-10. 對世界童軍環境計畫情況之了解…………………………………. 61. 表 4-11. 對中華民國童軍總會推動環境計畫的了解………………………. 62. 表 4-12. 團長參加環境增能活動狀況………………………………………. 62. 表 4-13. 童軍活動達成環境教育目標程度…………………………………. 63. 表 4-14. 童軍活動選擇環境主題之情況……………………………………. 64. 表 4-15. 推動環境教育之觀念障礙礙認同程度……………………………. 66. 表 4-16. 推動環境教育之後勤障礙礙認同程度……………………………. 67. IX.

(11) 表 4-17. 推動環境教育之教育障礙礙認同程度……………………………. 68. 表 4-18. 推動環境教育之態度障礙礙認同程度礙認同程度………………. 69. 表 4-19. 推動環境教育之需求分布…………………………………………. 71. 表 4-20. 童軍團長環境教育專業成長課程之需求…………………………. 73. 圖次 圖 2-1. 環境教育的趨勢圖…………………………………………………. 11. 圖 2-2. 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圖………………………………………………. 21. 圖 2-3. 各級童軍組織圖……………………………………………………. 24. 圖 3-1. 研究流程圖…………………………………………………………. 43. X.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環境保護議題為當前各國所重視之國際性議題,人類為了追求經濟發展,造成環 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衝擊著人類的生活,也引發了人類的環境意識,因而環境議題 逐漸受到重視,人們發現環境問題源於各地人類的思想與行為偏差,除非人人都能對 環境具有正確的認識,否則環境問題會持續地出現(曾華璧,2001)。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工業發展快速,許多環境問題逐漸產生,1972 年 6 月聯合 國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人類環境會議」,會議中通過「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 (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on Human Environment)」 ,曾稱「為了現在及將來的世 代,維護和改善環境已成為人類的主要目標。」,認為解決世界環境危機最佳工具之 一就是發展環境教育(王鑫,1994),並設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為聯合國在環境 問題上的全球性和地區性機構;世界各國也體認到,若要轉化環境問題的威脅,對於 成人與年輕世代的教育實為重要,因此,聯合國環境署於 1985 年開始與國際青年相 關組織合作推動環境教育,於 2003 年參與兒童和青少年相關的活動,並與國際或區 域青年組織成立合作夥伴關係。聯合國環境署與世界童軍總會於 2004 年簽訂合作備 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建立世界童子軍運動組織和環境署之間的合作 關係,世界童子軍運動組織也將參與環境署長期的環境計畫(UNEP , 2004)。. 1.

(13) 童軍運動自英國貝登堡爵士(Baden-Powell)於 1907 年創立後,已有超過二億五 千萬個童軍參加童子軍運動,年齡在 6 至 30 歲,遍及 215 多個國家和地區,堪稱世 界上最大的青少年組織之一(UNEP, 2004) 。2004 年簽訂合作備忘錄後,2005 年第三 十七屆世界童軍領袖會議開始強調環境教育與永續的重要性,而 2008 年第三十八屆 世界童軍會議結案報告中,介紹童軍原則中的環境教育,通過青年方案找出環境教育 新的機會(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 ,簡稱 WOSM , 2008a) ,世界總會 給各國的文件當中,包含完整的童軍原則中的環境教育介紹、架構、方案以及資源, 提供各地區童軍運用。. 在世界童軍總會所出版的刊物中,特別強調環境是童軍方案與發展世界公民的關 鍵元素,從童軍創始初期,年輕人便積極走向戶外、向大自然學習,並為當地與全球 環境採取積極的行動。而相較於童軍的創始初期,現在世界更是充滿多樣的環境挑戰, 因此童軍應該更具環境思維,讓童軍有更積極正向的改變(WOSM, 2009) 。童軍的價 值著重於戶外活動,因此瞭解自然的重要性,更應該善待且保護環境,用環境思維看 待環境,將環境維護視為己任,才能取於自然回饋於自然。. 世界童軍總會於 2008 年開始推動「世界童軍環境計畫(World Scout Environment Programme)」,該方案是一套環境原則與目標,是童軍發展環境教育的基礎,包含: 原則、目標以及世界童軍推行環境教育的架構,協助各地童軍發展當地的環境教育方 案與相關資源(WOSM, 2011) 。童軍運動環境計畫致力達成這樣的世界:一、人與自 然系統有乾淨的水和清新的空氣;二、為了支持本土物種,自然棲息地的存在是重要 的;三、將有害物質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最小化;四、採取最合適的環保措施;五、 因應環境的危害和自然災害。透過環境計畫,世界各地童子軍共同進行環境教育活動 並改善環境,協助各地成立屬於童軍的環境中心,把握環境資源,與其他環境組織建 立夥伴關係(WOSM, 2015)。. 2.

(1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公民訓育學系於 1994 年師資培育法修正後,將環境教育納 入選修,目標是提升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具備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童軍教育課程之中的 能力;李義男 1996 年於公訓學報當中發表《童軍自然教育思想之探討》 ,認為童軍應 該關注國際的動向,將國際討論的環境教育、人權教育等納入現有的童軍體系。教育 部 1999 年將環境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將環境教育融入各科課程;臺灣於 2011 年 環境教育法開始實施,顯示環境教育在臺灣逐漸地受到重視,為回應國際與社會的動 向,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也在 2012 年成立環境組,致力推動世界童軍環境計畫,以活 動串聯人力、基地與方案,凝聚環境教育的資源,期望能全面提升童軍環境教育的推 動,如:辦理研習會議、研討會,促進國際與學界的交流;舉辦團長研習營,提升團 長能力並累積人力資源;與各界夥伴合作,聚集資源,確立合作關係。. 研究者於大學就讀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並參與師大童軍團,遇到了形形色 色的童軍人,發現童軍教育理念的包容力極大,年齡層範圍甚廣,從幼年到成年(6-26 歲),系統化培養青年領袖的過程當中,加入環境思維,勢必能夠在未來環境教育的 推動成為一股助力。國際間的動向,讓世界童軍總會也認為環境問題應該被重視,將 環境思維放入童軍運動,為環境盡一份心力。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為了回應國際與世界 童軍總會的期望,積極推動環境教育,研究者因而產生好奇,臺灣童軍推動環境教育 的現況為何?遇到了什麼困難?需要什麼樣的協助?. 研究者希望能夠藉由本研究瞭解臺灣童軍在現場推動環境教育的現況與所遇到 的困難,釐清臺灣童軍推動環境教育之需求。以期能提供研究成果,供中華民國童軍 總會與致力於環境教育的童軍夥伴參考,使資源有效運用,並促進環境教育在童軍領 域的發展。.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是瞭解我國童軍推行環境教育的現況與推行過程當中所遭遇之困 難,以及未來發展環境教育的需求,希望能藉由本研究,提供童軍推動環境教育之協 助。基於以上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 我國童軍運動發展環境教育之現況為何?. 二、. 我國童軍對環境教育的困難與限制為何?. 三、. 我國童軍環境教育未來發展需求為何?. 第三節 一、. 名詞釋義 需求(needs). 國際教育百科全書(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中 Suarez(1994) 認為需求含括三種意義:需求是一種實際狀況與目標狀況間的差距(discrepancy); 需求是個體一種想要(want)或偏好(preference)的狀態;需求是個體感到的不足 (deficit) 。本研究對需求的定義指的是「童軍團長對於利用童軍活動推動環境教育 所感到的不足」。. 二、. 童軍(社)團(scout troop). 童軍團組織是推展童軍活動的基本單位,有指揮、統率、訓練的責任,按童子 軍教育的綱領和法制,主持童軍團事務的進行並領導團員活動。凡是一個教育組合、 民眾團體、黨政、地方機構、社會創辦童軍團,必須履行法定手續,經中華民國童 軍總會核准,童軍團正式成立。本研究所述之童軍團,特指平時有團集會的童軍(社) 團,不含童軍教育(正規教育的童軍、綜合活動課程)。 4.

(16) 三、. 童軍運動(Scout Movement). 《世界童軍組織憲章》(1989)對童軍運動所下的定義:這是一個自願參加、 不具政治色彩的教育性活動,它不分階級、種族、信仰,開放讓所有青少年都有機 會參加,它是根據童軍創始人的構想,以目的原則和方法來實施的活動。為協助青 少年充分發揮其體格、智識、群性及心靈方面的潛力,使其成為獨立、有責任感的 公民,並能在地方、國家及國際社會上貢獻一己之力。因此,童軍運動在本研究的 定義為根據創始人貝登堡先生的理念,依原則與方法達成教育青年品格的目的的童 軍社團活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採取問卷調查方法為主進行資料蒐集,以童軍團為對象,以量化資料 為主,並輔以蒐集到的質性資料,以求降低量化之誤差。基於研究方法、因素,本研 究仍然有抽樣誤差、方法與推論上的限制,茲各項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 童軍團長. 依據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5)章程第十三條規定,凡居住國內年滿二十歲 之公民,願意遵守中國童子軍諾言、規律、銘言及有關規章,並義務為中國童子 軍服務者,均得申請登記為中國童子軍服務員。凡持有童軍木章基本訓練結業證 書者得擔任童軍團長、副團長。聘請童軍團長都要符合此項規定,以取得法理的 身分及地位。 童軍團略分為學校團與社區團,社區團如同上述,通常是由熱心的服務員 擔任團長的角色,學校團團長則是學校的童軍老師兼職,而童軍老師多半是畢. 5.

(17) 業於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因此本研究在討論童軍團長背景會將公民教育 與活動領導學系的課程納入,但僅限於團長背景,童軍教育不再討論的範圍之 內。 (二)、. 研究場域. 研究範圍限定在臺灣各個童軍團每年向童軍總會進行三項登記,包含稚齡童 軍、幼童軍、童子軍、行義、羅浮,103 年三項登記(102 年 9 月 1 日起至 103 年 2 月底)共有 1837 個童軍團。北、中、南、東四區依行政區劃分,臺灣北部: 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連江縣、金門縣;臺灣中 部包括臺中市、苗栗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花蓮縣及金門縣;臺灣南部 包括高雄市、臺南市、嘉義縣、屏東縣、澎湖縣、嘉義市、雲林縣;臺灣東部: 臺東縣、宜蘭縣、花蓮縣。. 二、研究限制. (一)、. 抽樣誤差. 研究者因經費及研究時間,未能進行普查,因此採用立意抽樣抽取樣本,抽 樣誤差為各種方法不可避免的現象,將會降低代表性或結果準確性。本研究所選 取之樣本應具有代表性,但研究者無法得知是否會因為各種因素而失去本研究選 取樣本之代表性。. (二)、. 研究方法的限制. 研究主要是以問卷的方式針對童軍團團長進行資料蒐集,受限於填答者對於 環境教育的認知或有其他看法,但受限於研究工具的特性,而無法呈現個別問題 的真實情況;且研究對象本身對於問卷的態度與心理反應,在填答時是否有所保. 6.

(18) 留或臆測,或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導致調查結果受到影響,研究者無從得 知。 (三)、. 研究結果推估的限制. 本研究針對臺灣童軍團長推動環境教育的需求進行調查,做概括性的分析與 討論,因此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僅在探索有限對象所表達出來的現況與需求,無 法概括推論到其他時空背景相異的族群或國家。 (四)、. 童軍團的主要活動並非環境教育. 由於童軍團的主要活動是品格教育與童軍技能,近年來才慢慢加入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本就不屬於童軍進程或原本童軍活動的技能,且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也沒 有強制的要求,因此環境教育的實施取決於童軍團長的推動意願。. 7.

(19) 8.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透過文獻回顧來瞭解環境教育與童軍運動以及世界童軍總會發展環境計畫的 現況,以此作為本研究的基礎,並為現況做暫時性的瞭解。. 第一節. 環境教育的目標與實踐. 本節透過國際環境教育的演進,以及臺灣環境教育的發展,了解環境教育的目標與 實踐。. 一、國際環境教育的演進 美國學者 Kirk 認為環境教育源於保育/自然研究運動(Conservation/Nature Study Movement)和露營/戶外教育運動(Camping/Outdoor Education Movement) ,為美國 環境教育的主要成分,也是環境教育的根源(Kirk,1997)。戶外教育方面,1922 年 William Gould Vinal 在美國成立自然知識學校(Nature Lore School) ,由於他的努 力,使得美國童子軍總會跟全國遊憩協會發展出許多的夏季露營計畫,讓許多學生 獲得露營的機會。 在 1940 年代,學校露營發展成為戶外教育,戶外教育計畫在美國被普遍實施。 1950 年代初期,戶外教育開始強調在戶外進行傳統科目的教學,對戶外教學目的逐 漸明確,就是要補充和加強學校課程,增加學習的效率。1950 年代晚期,出現另一 種趨勢,從強調充實課程轉移成為培養正確利用自然的態度,當時整個教育界都重 9.

(21) 視戶外教育可讓學生獲得對土地管理的直接經驗,因此,1960 年代戶外教育從課程 補充轉移到保育態度的培養(楊冠政,1997)。 Palmer(1998)將 1960 年至 2000 年環境教育重要的發展趨勢與融合領域整理 如圖 2-1,1960 年代主要是從自然研究、田野工作開始發展,由具有特殊專業的專 家帶領,學習關於植物與動物的物理系統,因當初屬環境教育發展早期,參與的研 究多具自然科學專業背景,受實徵主義科學邏輯影響(高翠霞,2002)。 由於戶外/冒險教育、田野研究中心、保育教育與都市研究逐漸興起,1970 年 代逐漸的關注環境教育人文方面的發展。1980 年代受到全球教育、發展教育、價值 教育的影響,對於環境更寬廣的視野,透過個人經驗進行價值澄清,開始討論具有 政治面向的環境教育。 環境與人的衝突漸增,1990 年代至 2000 年代以溝通、能力建構、問題解決及 行動,目的在於解決社會環境的問題,透過永續教育及夥伴關係為主軸的教育,透 過社會的共同參與,無論兒童、學生、教師、NGOs、政治人物以達到改變行為並 改善生態問題。在二十世紀末國際上的環境教育研究議題在「人」 、 「社會文化」 、 「環 境」三者間發展許多巧妙連結的研究議題,以符應社會生活實際需要。. 10.

(22) 1960 年代. 自然學習(Nature study) 學習關於植物與動物,以及支持他們的物理系統 田野工作(Fieldwork) 由具有特殊專業的專家帶領,如:生物學、地理學等等. 1970 年代. 戶外/冒險教育(Outdoor/Adventure education) 增進對自然環境的第一手經驗 田野研究中心(Field Studies centres) 田野及環境/戶外一類的環境中心透過實際活動與調查,以 發展人們的覺知 保育教育(Conservation education) 教導關於保育議題 都市研究(Urban studies) 關於人造環境、街道工作的研究. 1980 年代. 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 對於環境更寬廣的視野 發展教育(Development education) 具有政治面向的環境教育 價值教育(Values education) 透過個人經驗進行價值澄清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同儕領導的問題解決方式解決社區問題,包含田野調查. 1990 年代 賦權(Empowerment) 溝通、能力建構、問題解決及行動,目的在於社會環境問題 的解決 為永續未來而教育(Educ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參與行動,明顯的方法去改變行為及解決生態問題 2000 年代. 伙伴社區(Community of partners) 兒童、學生、教師、NGOs、政治人物共同努力及解決社會 生態問題. 圖 2-1 環境教育的趨勢圖 資料來源:Palmer, J. A. (1998).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ey to thepresent day.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pp. 3-31). New York, NY: Routledge. 11.

(2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開始大量消耗自然資源,而產生許多環境問題,1962 年瑞秋‧卡森女士出版的《寂靜的春天》 ,描述農藥 DDT 對環境的迫害,成為美國 環境運動的起始。一直到 1972 年 6 月聯合國於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人類環境會 議」,各國政府共同討論當代環境問題,探討保護全球環境的策略。會中通過「聯 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 (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on Human Environment)」, 簡稱「人類環境宣言」,曾稱「為了現在及將來的世代,維護和改善環境已成為人 類的主要目標。」並認為解決世界環境危機最佳工具之一就是發展環境教育;同年,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與英國舉 辦國際環境保護教育師資訓練課程以三個主題為環境教育主軸:「教導關於環境的 事物(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在環境中教學(Education from the environment)」、「為環境而教學(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王鑫,199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聯合國環境署 1977 年於前蘇聯喬治亞共和國的伯利西 (Tbilisi)舉行國際環境教育會議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發表伯利西宣言,給環境教育明確的的環境教育目的類別: A.. 覺知(awareness):協助社會群體和個人可以察覺環境變化或環境問題,培 養團員對於環境問題的敏感度(sensibility)。. B.. 知識(knowledge):協助群體和個人獲得對環境及環境問題的基本瞭解與人 的責任。. C.. 態度(attitude) :協助群體和個人獲得關切環境的價值觀,允諾主動參與環境 改進和保護。. D. 技能(skills):協助社會群體和個人獲得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 E. 參與(participation) :協助社會群體與個人發展對環境的責任感,並主動參與 各階層環境問題解決的工作。. 12.

(24) 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1987 年出版的《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替「永續發展」下了明確 的定義:「不損及未來世代滿足需要的能力下,進行滿足當代需要的發展」(王鑫, 1999),1992 年在巴西里約所舉辦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又稱地球高峰會(或稱里約 會議),以朝向「永續發展,使所有人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為目標,達成環境保護 與社會及經濟永續發展宣示的重要性,並對永續發展作多方面的承諾(Palmer, 1998), 聯合國於 2002 推動「永續發展十年教育計畫」(the 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2014, DESD)(引自梁明煌,201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2013 年推出「全球行動計畫」(Global Action Programme on ESD;GAP)作為接替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在 2014 年結束後的後續行動, 201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永續發展教育全球會議上,正式宣布開始全球行動計畫, 預計 2015 年的世界教育論壇(World Education Forum)就會開始評估全球行動計 畫的執行成果(王順美、張子超、康世芳、林素華,2014)。. 二、臺灣環境教育發展 臺灣對於環境的注重起步較晚,在 1970 年代末期我國環保意識開始萌芽,1980 年代初期衛生署環境保護局開始籌劃環境教育推行計畫,並開始執行環境教育活動 (張子超,2003) ,行政院於 1987 年將衛生署環境保護局升格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頒布「行政院現階段環境政策綱領(1987-1992)」 ,以保護自然環境為目標,以求世 代永續利用,並規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加強推動環境教育計劃(1988-1992)」五 年計畫加強推動環境教育,工作重點分為三個面向:一、加強環境教育政策研擬, 強化教育能量與基礎研究;二、學校環境教育之輔助與推動;三、社會環境教育之 輔助與推動(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89)。但此階段環境教育尚在起步階段,各部. 13.

(25) 會無專責人員或單位統籌規劃推動,當時民眾仍缺乏環保知識及價值觀,較難有環 保共識及保護環境的行動(環保署,2007)。 教育部依循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加強推動環境教育計劃的重點工作,1990 年成立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整合各級學校校園污染防治之輔導,負責各級教育機構 之環境保護及環保教育工作;1992 年時,國家環境保護政策主要依循「環境保護五 年中施政目標(1992-1996)」 。此階段完成之「環境教育綱領」為臺灣後續重要的環 境教育推動指導原則,原為教育部擬定之「環境教育綱領」 (草案) ,經報行政院修 正核定後更名為「環境教育要項」,並指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應會商各有關機關研 擬本案執行要點,以具體推動環境教育工作。 目前臺灣地區的環境教育皆以「環境教育要項」為指導原則,由行政院環境保 護署負責協調相關機關,統籌我國環境教育工作,但由於行政院環保署的行政位階、 專業人員以及其他原因,環境教育要項的執行並未徹底執行,環保署自我定位在非 正規環境教育,將正規環境教育由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負責(周儒、高翠霞,2007)。 1993 年開始環保署與教育部共同委託不同的合作機構於台灣北、中、南、東各設置 一個環境保護教育展示中心,全面性的提升臺灣對於環境資源保護的價值觀 (周儒, 2011)。 因應永續發展的趨勢,1997 年成立「行政院國家永續委員會」,負責永續發展 政策諮詢,以追求永續發展,同年,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 會研擬「中華民國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行動策略(1998 年至 2004 年)」,可謂臺灣第一份以永續發展為主題的環境教育政策規劃。永續會於 2000 年 擬定「廿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作為台灣推動永續發展的依 據(梁明煌,2010)。 教育部 1999 年將環境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將環境教育融入各科課程;2000 年開始進行臺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透過網站希望樹,鼓勵學校自立自發,發 14.

(26) 展成綠色學校(教育部,2012);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於 2007 到 2009 年成 立了八個自然教育中心,為台灣提供環境教育學習優良的場所(周儒,2011);因 應國際環境教育的趨勢、專家學者與民間團體的促成與行政立法的努力,臺灣於 2011 年開始實施環境教育法,是臺灣推動環境教育重要的里程碑,有了法源的依據, 讓環境教育全面的落實。 臺灣環境教育雖起步較晚,但仍然亦步亦趨地隨著國際趨勢,從國內外的環境 教育發展可看出源於自然研究與戶外教育,也因環境汙染而逐漸受到重視。環境教 育的目標在於提升個人的覺知、知識、態度、技能與參與,進而達成永續的終極目 標。. 第二節. 環境教育教學上的障礙因素. 推動環境教育之困難根據 Ham & Sewing(1987-88)鑑於環境教育進步緩慢,歸 納相關研究,並將障礙因素分為四大類: 一、觀念上的障礙(Conceptual barriers):即對環境教育的範圍和內容的誤解。認為 環境教育只和科學有關,或是認為環境教育等同於戶外教育。 二、後勤障礙(Logistical barriers):如缺乏時間、經費、資源、適當的班級大小、教 材以及校長的態度、交通問題、戶外場地的取得、安全問題、責任上的顧慮因素 等。 三、教育的障礙(Educational barriers):教師擔心自己環境教育專業能力不足。教師 在某一學科的背景能力差,便會缺乏興趣或沒有意願教導該科。 四、態度的障礙(Attitudinal barriers) :教師對環境教育態度正向,才會實施環境教育。 Ham & Sewing(1987-88)調查東華盛頓及西愛荷華地區六個學區的小學老師, 經由個別訪問 115 位小學老師,發現四大類的個別障礙因素:. 15.

(27) 一、. 觀念上的障礙:教師對環境教育的定義,傾向知識層面,情意層面被忽略,並 認為教導環境教育最適當的科目是自然科學,其次是社會研究。. 二、 後勤障礙:主要為缺乏時間、教材和經費。 三、 教育的障礙:半數以上的老師認為自己環境教育知識不足。 四、. 態度的障礙:教師態度正向,但僅有 42%的教師有實際進行環境教育討論或活 動。. Tewksbury & Harris(1982)調查北紐約州 119 位校長,指出全面性發展環境教育 課程的障礙因素依序為時間(63%) 、經費(56%) 、在現有科目中加入環境教育的教 學有困難(51%)、缺乏專家意見(29%)。 國內研究方面,邱詩揚(1990)調查臺北市國中教師實施環境教育障礙因素發現: 教師個人因素方面,有四成的教師認為自己環境教育知識不足,有三成認為自己對環 境教育的各種教學法不熟悉;環境教育教材方面,有八成的教師認為課本中環境教育 教材不足;教學資源方面,九成的教師認為欠缺環境教育教師手冊,八成認為欠缺教 師在職教育與輔助教材;後勤方面,八成以上認為戶外教學太少,現有課程時間不足、 四成認為缺乏經費。 陳淑齡(1991)調查環境教育教學障礙因素結果發現:九成老師認為欠缺輔助教 材是最大的因素;有八成的老師認為教學設備不足;有七成以上的老師認為欠缺在職 教育。 謝定祐(1992)調查臺北市國中小教師 298 位,認為阻礙達成環境教育目標的教 學因素主要為缺乏教學媒體和設備,其次是沒有適合的教材。 綜合以上的文獻可以了解,實施環境教育障礙因素複雜,時空背景與族群的不同, 甚至是組織結構不同,所受的侷限與障礙也各不一樣,這也是研究者進行研究的原因。 因此研究者會參考文獻結論與訪談結果,在研究工具當中列為題項。. 16.

(28) 第三節. 童軍運動. 黃茉莉(2006)研究中提到,貝登堡童軍思想乃兼融斯巴達、羅馬、中世紀騎士 精神、日本、原始部落民族之青少年教育精神與當代歐洲的體能觀念,而以戶外自然 為活動環境、童軍三大制度為教育方法、活動實踐為原則、正向積極為教育態度。 世界童軍運動組織介紹童軍運動,於 2015 年 4 月 13 日取自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網 站上,認為童軍運動之所以能夠如此繁盛,主要是因為其中的七樣元素: 一、諾言與規律(law and promise) :規律能具體的了解童軍的價值,誓詞則是個 人承諾。 二、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不是理論指導,而是第一手經驗,反映知識、 技能與態度的積極,說明童子軍實際的教育方法。 三、小隊制度(the team system or patrol system):每個小隊通常由 6-8 人一組, 其中一人擔任經營團體的小隊長。童子軍依據每個隊員的能力分配,安排自 己的生活,作為一個群體,彼此分擔責任並組織、實施與評估自己的活動。 四、象徵架構(a symbolic framework):是一個童軍希望促進的概念,也是其代 表元素,其目的要建立年輕人的能力、創造與發明。 五、大自然(nature):自然環境提供童軍方法可以運用的理想場域,開發體魄、 智力、情感和社會的精神潛力。 六、個人進程(personal progression):個人進程是要幫助每個人自覺和積極參與 自己的發展,漸進計畫是支持童軍方法的主要工具。 七、成年人支持(adult support):童軍運動是青年運動,年輕人做活動有成人的 支持(World Scout Bureau,1989) 。成年人在童軍當中的角色是活動的領導者、. 17.

(29) 教育者和小組主持人,以確保青年團員個體促進童軍的發展以及該團作為有 意義的活動。. 童軍創始人貝登堡先生曾說:「童軍運動絕不能使技能的份量超過道德,戶外生 活、伐木、露營、旅行、行善和世界大露營都只是(童軍運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品格。」 (呂建政,1994) 。1999 年南非舉行第三十五屆世界童子軍領袖 會議,通過 3/99 號決議文「童軍運動的使命宣言」;童軍運動使命宣言最主要之目的 在於強調童軍運動在社會中應扮演的角色。宣言當中清楚闡述,童軍運動的使命是以 童軍諾言、規律為基礎的價值系統,致力於青少年的教育,期使人人健全發展並能在 社會中扮演具建設性的角色,以建設更美好的世界(黃克仁,2011)。. 戴季陶先生對童軍運動做了一個定義:「童子軍為一種特殊之教育,自理論以至 於最小動作,自組織群體以至於每一個兒童,皆在自由天地之間,以自動的精神,平 民的方式,受嚴格的訓練,過規律的生活,以道德為法律,以自由意識為群體生命, 以技術能力之培育,於無言之中,實現其誠正修齊治平之哲學……」(陳鐵,1992)。. 童軍運動從創始人貝登堡先生的理念與精神,到建立組織與制度,依著童軍原則 與方法,系統性達成教育青年品格的目的,並期許對各地社會有所貢獻,健全社會, 達成社會公民的角色。. 一、童軍運動起源 童軍運動創始人羅伯特‧貝登堡出生於英國(全名為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於 1876 年選擇進入步兵學校,展開其軍旅生涯。回到英國後,Ernest Thompson Seton 在 1906 年 10 月與貝登堡會晤,並送給了貝登堡一本他的著作《The Birch Bark Roll of the Woodcraft Indians》,分享青少年訓練的見解。. 18.

(30) 為實踐青少年訓練的理想,在 1907 年貝登堡創立了一個方案「小隊計畫」 ,同 年 8 月,在南英格蘭普勒港中的白浪島上,貝登堡舉辦了白浪島童軍露營用來試驗 並應用他的訓練理念。1908 年,《Scouting for Boys: A Handbook for Instruction in Good Citizenship》以分成六期的方式出版,在 20 世紀時總銷售量達到大約 1.5 億, 成為 20 世紀第四大暢銷書籍(蔡唯嶸,2010)。 在《Scouting for Boys: A Handbook for Instruction in Good Citizenship》出版後, 童軍運動開始在英國各地,自發性的快速成立相關組織與小隊。第一個在當時海外 英國自治領特許成立的童軍團是加拿大,其後跟進的是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 在 1910 年,阿根廷、丹麥、芬蘭大公國、法國、德意志帝國、希臘王國、英屬印 度、英屬馬來亞、墨西哥、荷蘭、挪威、俄羅斯、瑞典和美國都有童軍組織(Snowden & Jeff, 2014)。 童軍運動是一個草根性的運動,自下而上的結構,透過對等網絡的領導與當地 童軍團的支持,使用的是同一套價值系統,但適合每一個獨特的社區 (WOSM, 1989) 。貝登堡所創始的童軍運動,原只為當時英國之青少年及社會的需求而設計, 然而在美、法、丹麥、希臘、智利、日本、中國等國家相繼迅速且自發的接受此運 動下,乃從英國本土向外擴展而成為一世界性的青少年運動。 世界童子軍總部祕書長納吉(Laszlo Nagy)曾指出,童軍運動之所以使用「運 動」(movement)這個字,意味著童軍活動具有彈性與變遷的特質。且童軍運動之 所以能歷久不衰,是由於童軍運動的課程具備了現代性、實效性與忠誠性。雖然童 軍運動創始人貝登堡強調,童軍活動是以義務服務為基礎的青少年運動,而非一種 組織,然而隨著童軍運動的擴展,各國及世界童軍組織相繼建立(國家教育院,2014)。 世界童軍運動的成形與正式運作,完全超脫貝登堡原先的預期與理想,從未預料自 己會成為世界性組織的領袖,當童軍活動自然而然地吸引各國青少年的興趣和目光 後,便藉由世界童軍運動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簡稱. 19.

(31) WOSM)的成立,引領全球童軍會員國的發展(周衍均,2009)。. 二、世界童軍運動組織 世界童軍運動組織(WOSM) ,建立在 1920 年早期,目的為協助會員國服務並 教育來自全球的所有不同種族、膚色、信仰和社會狀況的年輕人(胡品清,1986)。 為提升童軍教育的影響,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分為世界童軍委員會、世界童軍總部和 世界童軍會議三個部門,分別負責制訂政策、監督與協商。 世界童軍委員會和世界童軍總部組織單位決策、監督、執行,目的是推廣童軍 運動,促進世界童軍的拓展;世界童軍會議(World Scout Conference) ,為童軍最高 決策單位,創建制度,由世界童軍委員會(World Scout Committee)監督,世界童 軍總部進行推動,在各大洲委員會進行溝通協調(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09),組 織結構如圖 2-2。. 20.

(32) 160 個會員國. 制定政策. 世界童軍會議. 最高決策單位. 直接監督. 世界童軍委員會. 理事會. 執行決議 溝通協調. 世界童軍總部. 行政機構. 歐亞區. 非洲區. 阿拉伯. 亞太區. 歐洲區. 美洲區. 160 個會員國. 圖 2-2. 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圖.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09 a)。世界上的童軍組織【部落格文字資料】。2014 年8月24日取自http://scouting.edu.tw/Content.aspx?SeqNo=70&TabSeqNo=0&lang=big5. 21.

(33) 根據受訪者表示,近年來世界童軍總會改變作風,提供資源及夥伴關係,支 援各部會地區的童軍運動,協助的方式分為主動辦研討會或被動接受諮詢,各國 交流更加密切而深入,交流不再只是流於政治的上層交流,童軍運動也隨之更加 活躍。 長久以來世界總會很少提出具體的方案,不下指導棋,但在 2000 年的聯合國 MDG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出來之後,世界總 部花了五年的時間決定其未來方向,2005 年產生正式的決議案,世界總 部要扮演一個領導的角色,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給各國,雖然還是不 改變不下指導棋的傳統,但他變成一個資源的提供者,包含與外界夥伴 的關係,以拉近過去世界總部與各地童軍總會之間的距離。世界總會要 求各區辦事處(分支機構)協助各國總會,協助的方式分為主動辦研討 會或被動接受諮詢,以亞太區為例,這十年當中,24 個國家各國間的交 流比以前密切而深入(SA-a-01)。. 三、. 中華民國童軍運動. (一)、 歷史 童軍運動 1911 年傳入中國;1912 年嚴家麟於湖北武昌文華書院組成中國童 子軍第一團,實施童軍方法訓練並舉行宣誓儀,自此為中國童子軍之開端,亦為 中國童子軍最早組成的一團。該團成績斐然深得社會人士稱許,中國童子軍運動 遂逐漸展開;1949,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二月,大陸淪陷,政府 遷臺,因中國童軍總會遷徙不定,童子軍國際組織暫停我國會員國籍;1950 年重 新登記童子軍會員,致力於童軍復興;1968 年,教育部會同中國童子軍總會修訂 國民中學《童子軍訓練》 ;1997 年,國民中學童子軍課程併入綜合活動學程; 2011 年為童軍創始百週年,至今超過一百年,童軍運動仍持續推動,詳細如表 2-1。. 22.

(34) 表 2-1 童軍運動發展情形的相關大事年表 年份. 相關大事. 1912. 嚴家麟於湖北武昌文華書院組成中國童子軍第一團。. 1926. 三月五日,中國國民黨第二全大會通過,由國民黨領導全國童子軍教育。. 1928. 全國教育會議中,黃統提議中央成立童子軍師資養成所,中國國民黨黨 童子軍司令部成立。 六月,中國國民黨黨童子軍司令部改稱「中國童子軍司令部」,設童子 軍訓育科,附設短期教練員進修學校。 九月,教育部於國民中學內設置「童子軍」科目,試辦童子軍課程。 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標準。. 1929. 1932 1934 1943 1949 1950 1954. 1968. 教育部通令全國各校把「童子軍」列為初中學生必修課程。童子軍教師 由童軍專業人員擔任。 教育部公佈師範學校及簡易師範學校童子軍訓練目標。 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十二月,大陸淪陷,政府遷臺,因 中國童軍總會遷徙不定,童子軍國際組織暫停我國會員國籍。 中國童子軍總會隨政府播遷來臺,百廢待舉,致力於童運之復興。 一月,省府公布《臺灣省初級中學暨國民學校童子軍教練員檢點辦法》, 分試驗檢定與無試驗檢定。 教育部頒布《中國童子軍教育改進方案》,使得「童軍」在臺灣以「教 育」與「活動」分立而相輔的方式續推行。 國民義務教育從六年延長為九年。 教育部會同中國童子軍總會修訂國民中學《童子軍訓練》。 全國教育會議,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提案童子軍專修科應改為學系。. 1989. 教育部公告,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本的發行自由化. 1997. 國民中學童子軍課程併入綜合活動學程。. 2007. 中國童子軍總會為因應國際童子軍服務員培植方案,聘請人員進行研 究。 中國童子軍總會全國理事會通過將「中國童子軍」改名為「中華民國童 子軍」。 為慶祝中華民國童軍創立百週年,國家研習營暨人力資源開發委員會出 版《中國童子軍服務員訓練綱領》。. 2010 2011. 資料來源:修改自劉慶餘(2010) 。中華民國童軍創始 100 年學術論文集(頁 200-203)。 臺北市:中華國童軍總會;黃克仁(2012) 。童軍服務員訓練綱領(頁 1-10) 。臺北市: 中華國童軍總會。. 23.

(35) (二)、 組織 中國童子軍總會隨政府播遷來臺後,即積極展開童子軍組訓及各項改革工作, 民國七十九年,中國童子軍總會按內政部人民團體法規定,完成社會團體立案, 並辦理社團法人登記。中國童子軍目前的組織在全國設有總會,負責推動全國性 童軍活動以及參與國際性活動,省(市) 、縣(市)另設省(市) 、縣(市)中國 童子軍會,專責推動地方性童軍活動事宜(中國童子軍會,2009 b) ,目前中華民 國童軍將所轄的範圍,先將有直轄市背景的臺北市和高雄市以及金門縣的童軍會, 由總會直接管轄;其餘各縣市的童軍會,由總會所轄的臺灣省童軍會直接管理。 2010 年臺中縣市、臺南縣市與高雄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其所涉縣市童軍會仍 暫時分開運作,直到所轄童軍團團次(各縣市的童軍團順序)重整後再行合併。 如圖 2-3。.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臺北市童軍會. 臺灣省童軍會. 高雄市童軍會. 各類童軍團. 21 縣童軍團. 各類童軍團. 各類童軍團. 臺北市童軍會. 臺北市童軍會. 臺北市童軍會. 臺北市童軍會. 金門縣童軍會. 各類童軍團 圖 2-3 各級童軍組織圖. 臺北市童軍會. 資料來源:黃克仁(2012) 。童軍服務員訓練綱領(頁 17) 。臺北市:中華國童軍總會。 (三)、 童軍類別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章程第十一條(2009 年 7 月 22 日)說明中華民國童軍分為 稚齡童軍、幼童軍、童軍、行義童軍、羅浮童軍等五類進程。中華民國童軍團以 組成各類童軍之複式團為目標,但得先辦理任一類別童軍。. 24.

(36) 一個童軍團可以辦理一種或合併兩種以上類別的童軍團稱為複式團。中國童 子軍總會為提高童軍素質,運用童軍徽章制度,維持童軍訓練標準(中華民國童 軍總會,2004) ,各類別童軍另有進程,中國童子軍進程合格標準(2004 年) ,規 定了各個類別童軍的進程,如表 2-2。 表 2-2 童軍類別進程表 童軍類別. 參加年齡. 級別. 稚齡童軍. 六歲半至八歲半. 地球、星星、月亮、太陽. 幼童軍 童子軍 行義童子軍. 八歲至十二歲 十一歲至十五歲 十四歲至十八歲. 羚羊、狼、鹿、豹四級。 初、中、高、獅四級 高級、獅級、長城、國花四級. 十七歲至二十一歲 年滿二十歲. 見習、授銜、服務三級. 羅浮/蘭傑童子軍 服務員. 註:參加羅浮群之女性為蘭傑童子軍 資料來源:修改自中國童子軍總會(2004)。中國童子軍進程合格標準。臺北市: 中華國童軍總會 (四)、 團部的組織 成立童軍團之前,必須先成立一個團務委員會,由團務委員會向所在地童子 軍理事會提出申請成立童子軍團,完成登記手續,而後展開活動。團務委員會的 責任,在提供童子軍團各項活動的必要條件,聘請團長和副團長,並給予他們必 要的協助。 所以每一個童子軍團,都要由團務委員會來主辦,團長的各項團務工作,應 該對團務委員會負責,並負責童軍團與個別童軍的健全發展。團長應定期向團務 委員會提出活動報告、活動計畫、團活動經費預算與決算報告,並取得團務委員 會同意(中國童子軍會,1992) 。但游韋楓(2010)的研究指出,國中學校團的團 務委員對於童軍團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大多數團務委員會未曾召開,九成以上的. 25.

(37) 課程未經過小隊會議,皆由團長負責。團長於團務行政工作上佔有重要地位,學 校團在人力不足情況下,大多數的童軍團長由年度計畫的擬定與執行、團經費器 材的保管、文書資料整理及其他相關行政事務處理,都需一手包辦。 童軍團長是辦理童軍訓練與推展團務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在童軍團組織中, 童軍團長與團員互動最密切,對團員有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中國童子軍總會, 1992)。由團長與其他相關個人或單位間的關係可見,團長扮演著各縣市童軍理 事會、團務委員會、副團長、童軍以及童軍家長溝通橋樑的中介角色,亦是團內 童軍活動的規劃者與執行者,綜理童軍團務與訓練活動,是推展童軍活動的主要 負責人(林昭妤,2011),因此,在童軍團組織中的多位服務員當中,以童軍團 長為重要,因為團長對童軍團發展成敗有關鍵性的影響。. 第四節. 童軍與環境教育. 世界童軍總會(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發表的童軍運動基本 原則中指出,童軍與環境的關係十分的密切,自然環境被童軍視為實踐教育的場域及 方式,自童軍運動發展以來,大自然及戶外生活一直是童軍最理想的場所與方法。創 始人貝登堡先生十分強調自然環境對童軍的重要性…大自然能夠激發青少年的創造 力,是現在過度規劃的都市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正因為大自然提供青少年身心平衡的 理想場所,所以童軍活動在任何時候都應盡可能的接觸大自然(WOSM,1989)。. 在童軍方案當中,環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童軍透過了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 提供了機會,為年輕人創造與自然連結。所以我們也需要確保童軍也提供機會讓年輕 人來檢查與了解他們的行動對當地環境與全球環境的影響(WOSM,2008b)童軍活 動,這既包括價值教育和反思,是了解自然的性質和發展的行動能力,用以保護自然 的一種方式(Irmeli E. Palmberg & Jari Kuru, 2000) ;童軍方法與活動強調以自然環境. 26.

(38) 為場域,提供青少年學習的理想教室,向大自然學習是童軍的原則之一,因此童軍從 大自然習得許多知識、技能與態度,也更應回饋學習環境。. 本節藉由過去童軍與環境教育的相關研究、了解世界童軍環境計畫以及藉由文獻 與訪談所得之暫時性的童軍推動環境教育現況,來理解童軍與環境教育之間的連結。. 一、. 國內外探討童軍與環境教育之研究. 根據《童軍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國內外 1912 年至 2011 年,透過電子資料庫檢索 功能,以標題、摘要或篇名檢索「童軍」 、 「童子軍」 、 「scout」 、 「scouting」為關鍵字, 資料庫來源包含:「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奇摩學術網」;「國科會科學資料中心 碩博士論文」 ;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 「google 學術搜尋」及 28 所國內大 學碩博論文資料庫。共得 165 篇,國內碩博論文 63 篇、國科會 2 篇,國外碩博士論 文 100 篇,國內碩士論文主題以課程與教學為最多,國外論文則著重於童軍活動中的 男子氣概與領導議題(呂建政、陳麗敏,2012),討論童軍與環境教育的文章較少, 童軍教育的文獻相對短缺、缺乏分析童軍教育的學術訓練、缺乏隊童軍教育的深刻認 同,也都可能是造成與童軍教育直接有關之研究相對短少的原因(呂建政,2005)。 但許多探討環境教育重要生命經驗的研究,童軍是接觸自然重要的或是最初的經驗之 一(Joy A. Palmer, Jennifer Suggate, Barbara Bajd & Elissavet Tsaliki,1998;Louise Chawla,1998;Peter Blaze Corcoran,1999;李幸美,2010)。. 國外探討童軍與環境教育相關的文章,最早是 Sandell(1991),以童軍為案例, 討論戶外教育與環境行動的關係。瑞典的童軍經常採用一個戶外教育的線性模型,接 近自然就能使人們關心自然,並成為環境參與的基礎,但 Sandell 認為這個模型過於 簡化,不能明確陳述環境行動與戶外教育的關係,Sandell 指出這點是瑞典童軍運動與 公眾環境議題脫節的主因,延續這篇文章 Lovisa Lönegren(2011)針對位於瑞士的童. 27.

(39) 軍環境教育中心之一的 Kandersteg International Scout Centre 訪談 30 名來訪的童軍與 27 名工作人員,利用 three eco –strategy 來分析,結果顯示受訪者皆認為接近自然能 夠對自然產生尊重,普遍認為童軍運動與生態不衝突,大多數的受訪者認為可以透過 主動適應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且受訪者皆認為童軍有發展環境教育的需求。. 國內討論童軍與環境教育的相關研究剛起步,許書維(2005)國小童軍團水環境 服務學習統整教學活動之研究,高雄國小童軍團中的 19 人進行水環境服務學習活動, 利用前後測了解參與服務學習之童軍、未參與之童軍與一般生,在環境素養的知識、 行為與敏感度測值的差異,統計結果顯示參與水環境服務學習的童軍生,在環境素養 的知識、行為與敏感度測值上皆有明顯的提升,顯示出環境教育對於童軍的重要性; 賴昌伸(2005)的研究「幼童軍戶外活動進行環境教育歷程之行動研究-以台中縣大 元國小幼童軍團為例」,是以幼童軍為對象,實施環境教育融入戶外活動的幼童軍戶 外之行動研究,研究顯示可提供幼童軍環境學習之經驗、提升學童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建立正向之環境態度與環境倫理價值觀、有助於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透過環境教育 領域的融入,亦能提升教師專業,研究結果認為童軍進行環境教育有正向的影響。. 臺灣童軍運動推動環境教育現況. 二、. 由於工業汙染日益嚴重,為提升國人生活品質,行政院環保署於 1988 年開始加 強推動環境教育計畫,訂定制定多面向的全國性的策略,為擴大環境教育影響層面, 委託中國童子軍總會(現更名為中華民國童軍總會)進行「中國童子軍各類童子軍活 動進程規劃及推行環境教育計畫」研究,共同規劃系統性青少年非正規環境教育(行 政院環境保護署,1988),預計進行從分析童軍進程中環境教育的現況、編纂中國童 子軍手冊、訂定各級童子軍環境相關活動進程、設立戶外環境教育中心並進行推廣實 施等目標。. 28.

(40) 此研究原訂為五年之計畫,但只進行為期一年的童軍活動教育有關環境保育課程 之評估研究,為了解童子軍各級進程活動內所涵蓋環境教育之現況,將內華達表 (Nevada Chart)的九大主題與民國七十六年,國立編譯館所主編的國民中學童軍教 育科學生手冊及教師手冊進行比對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環境教育內容非常缺乏,而建 議應向歐美各國童子軍學習,有完整的戶外守則與童子軍手冊,來指導童子軍活動, 需要系統性與本土化的環境教育(殷正言、黃守先、周儒、王敏男,1988)。 童軍教育方面,師資培育法於 1994 年公布後,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現 更名為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更動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師資培育課程的專門科目 與學分,新增了「環境教育」的選修學分,自修訂以來,一直委由臺灣師範大學環境 教育研究所的師資來進行教學,主要的課程目標是提升童軍教育專長教師未來能將環 境教育議題融入童軍教育課程之中(劉慶餘,2010)。李義男(1996)於公訓學報當 中發表《童軍自然教育思想之探討》,建議童軍應該與國際接軌,強調人權與環保, 不受到黨派與人情的影響,需培育下一代青年公民責任與態度;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與 1996 年出版《童軍環境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 ,內容包含環境教育理論探討與運用 童軍活動實施環境教育的方案設計,也列出國家公園與童軍營地的環境教育設計範 例。 教育部 1999 年將環境教育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將環境教育融入各科課程;臺灣 於 2011 年成立環境教育法,顯示環境教育在臺灣逐漸地受到重視,為回應國際與社 會的動向,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亦於 2012 年成立環境組,致力推動童軍環境計畫,從 人力、基地與資源著手,積極籌辦團長增能運動,辦理研習會議、研討會,促進國際 與學界的交流;舉辦團長研習營,提升團長能力並累積人力資源;與各界夥伴合作, 聚集資源,確立合作關係。以活動串聯,期望能全面提升童軍環境教育的推動,並於 2014 年墾丁鸚鵡螺基地通過世界童子軍運動組織認證成為全球 20 個童軍環境教育中 心之一。. 29.

(41) 訪談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環境組負責人表示,推動環境教育所遭遇的困難在於參加 活動的人很少,因為未將環境教育列入晉級制度內容,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狀況之下, 童軍團內的環境教育不受到重視,團長參與活動的動力低。 我們目前遇到的狀況是,辦理的增能活動都很少人參加,預定人數不 夠,只能不斷的延期,會浪費掉很多的資源,原本想參加的人也會越來越 少…因為未將專科章列入進程,因為考試領導教學嘛!當晉級制度還沒有 上線,大家忙著現有的東西,除非是對於環境教育有興趣的人,不然哪會 主動參與,自行負擔參與費用與時間 (SA-a-01)。. 三、. 屬於童軍的環境教育─世界童軍環境計畫. (一)、 緣起 世界童軍運動組織(2008a)在第 38 屆的會議結案報告當中提到,環境是 一個全球性的課題,童軍運動是一個全球性的運動,因此童子軍需要了解環境 問題,並決定什麼是他們可以採取的行動,以改善當地區域最適合的環保措施。 在第 37 屆世界童軍會議 18/05 和 20/05 決議上強調環境教育和永續發展。針對 上述決議,教育方法委員會,通過環境教育工作隊,先後開發了世界童軍環境 計畫(WOSM, 2009)。 聯合國環境計畫署(UNEP)於 1985 年開始進行國際青年的工作;2003 年 2 月,聯合國環境計畫署採取了長期的策略,並參與有關兒童和青少年的工作。 為了發展與青少年國際和區域組織的合作夥伴關係,2004 年 7 月 7 日與世界童 軍運動組織簽署合作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 ,備忘錄確 立世界童子軍運動組織和環境署之間的合作關係,世界童子軍運動組織的成員 以促進環保活動和行動為目的,參與世界環境日紀念活動與舉辦公眾宣傳運動 之間的聯合活動。在 2003 年通過聯合國環境署將支持世界童軍組織的環境行. 30.

(42) 為實施參與(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04 b) ,世界童子軍運動 組織也將參與環境署的長期策略。 世界童軍領袖會議的功能為討論童軍運動目標與標準,2005 年第三十七屆 世界童軍會議強調環境教育與永續的重要性,而 2008 年第三十八屆世界童軍 會議結案報告中,介紹童軍原則中的環境教育,通過青年方案找出環境教育新 的機會,開始推動「世界童軍環境計畫」(WOSM,2008a)。 (二)、 世界童軍環境計畫(World Scout Environment Programme) 世界童軍總會開始推動「世界童軍環境計畫」,該方案是一套環境原則與 目標,是童軍發展環境教育的基礎,包含原則和目標以及在世界童軍當中進行 環境教育的架構,協助各地童軍發展當地環境教育方案與相關的資源 (WOSM, n. d. )。 世界童軍環境計畫並不會與全國童軍組織的現有方案競爭,反而補充現有 方案,使各地童軍能夠憑藉著一套全球性的架構在地化,用全球性的觀點發展 在地性的環境教育。目標是童軍致力達成這樣的世界:一、人與自然系統有乾 淨的水和清新的空氣。二、為了支持本土物種,保存自然棲息地是重要的。三、 有害物質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最小化。四、最合適的環保措施的使用。五、對 環境危害的準備和應對自然災害。 世界童軍環境計畫為包括:童軍進行環境教育的原則和目標、環境徽章的 童軍和世界童子軍環境教育架構、計畫活動資源、SCENES-自然與環境卓越童 軍中心、世界童軍獎、合作夥伴(WOSM,2008b)。. 31.

(43) 童軍進行環境教育的原則和目標. 1.. 童軍運動的原則和目標能支持環境教育,讓環境教育更加穩固,目標提供童 軍更能意識到世界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並提供重點體察與解決這些問題。原 則:. 2.. (1). 環境是童軍計畫和發展世界好公民的關鍵要素。. (2). 童軍運動提供了體驗自然世界的機會。. (3). 童子軍積極參與教育計畫,以做出對環境明智的選擇。. 環境徽章和世界童軍環境教育架構 環境徽章和世界童軍環境教育架構是基於童軍運動原則和目的所產生,作. 為幫助國家童軍組織審查、更新環境教育活動的一種工具。世界童軍環境徽章 提供了和世界童軍環境教育架構的吸引力,意在重新調整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成 員的注意力,集中在從各地所面臨的環境挑戰。 3.. SCENES-自然與環境卓越童軍中心 作為世界童軍環境計畫的一部分, SCENES(優等品自然和環境的童軍中. 心)和 SCENES 網絡提供了資源參與童軍的學習和關懷我們的環境。預計更多 的國家童軍組織擁有自己的童軍中心,以確立營地的良好範例,提供自然的環 境、環境教育課程及良好的環境管理措施。現有 SCENES 中心可供支持環境教 育方案和環境的發展的 SCENES 中心。 4.. 世界童軍獎 該獎項是為了鼓勵高級及樂行童軍(15-26 歲)的社會發展,提高參與,. 使他們更了解全球性環境問題。世界童軍獎強調環境、發展與和平三個核心主 題,是世界童軍環境計畫署提供獎項。.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s issue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midst of pandemic disruption..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

校園環境品質除是永續校園 重要的指標之一,其優劣與否更 是攸關教職員生的身體安全與健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