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Copied!
2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 博士論文.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 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A Study of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s of Cleft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German with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指導教授:鄧守信博士 研 究 生:楊尤媛 撰 中華民國 一〇四年七月.

(2) 謝辭. 本論文得以完成,首先最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鄧守信老師所給予的鼓 勵與學術上的訓練。在修習博士課程期間,除了受到極大的知識性的啟 發以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到分析與批判思考的能力,才能完成這本論 文。 感謝華研所的老師們這幾年在課程上的培育,更感謝陳振宇院長的 教育理念,不放棄每一位學生,並以不斷的鼓勵給予學生信心的方式, 讓我在艱苦的環境中能夠繼續努力。 感謝論文大綱和論文口試的委員教授們:鄧守信教授、屈承熹教授、 戴浩一教授、蔡美智教授、王萸芳教授,以嚴謹的態度與專業加以指正 與指導,並提出宏觀的建議,讓學生更加兢兢業業地繼續努力,走向學 術研究的領域。 感謝家人與朋友的支持,同學們的切磋與砥礪,特別是立元姐、芳 芳、靜子和昱蓉所給予的協助,讓我在學術的道路上得到很多溫暖。 謹將此研究獻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 楊尤媛 於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15 年 7 月.

(3)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 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中文摘要 關鍵字:信息結構、漢語分裂句、基式結構、變式結構、焦點標記 漢語的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主要研究的是漢語的基式 結構(basic structure)因交際的需要而改變其句法、語義而產生的變式 結構(derived. structure) 。對以漢語為目標語的學習者來說,當無法以. 基式結構的句法或語義來說明時,往往會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因此解釋 變式結構表達信息的句式和功能就成了教學上的一大重點。漢語分裂句 (cleft sentence)是漢語表達焦點的信息結構,以往的研究最早是由 Teng (1979)提出的,接著湯廷池(1981)等語言學家也對分裂句作出了後 續的研究,然而對於“是”與“的”的詞性和功能,在很多研究中各有不同 的看法。 本論文以 Teng(1979)提出的漢語分裂句的研究為基礎,對“是” 的詞性進行了論證。鄧提出“是”為焦點標記,其功能是標記句中的焦點 成分,並輔以方梅(1995)對焦點標記的定義而找出“是”為焦點標記而 非動詞的論點。關於“的”則由表“過去時制的確定語氣”,以信息結構的 角度論述為“預設”的標記,並與德語分裂句作弱式的對比分析,找出與 德語分裂句的相對應形式,以期對以德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有所助益。 在教學語法方面,本論文針對以德語為母語的學習者編寫漢語分裂 句的語法點描述與內容,並以顯性與隱性教學法相互配合設計教學步驟。 在此部分,首先定出漢語分裂句的困難等級以及跨語言距離加以排序, 接著再對現今華語教材加以檢視其對漢語分裂句在編寫上的不足之處 提出建議。. i.

(4) A Study of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s of Cleft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German with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Abstract Keywords:information structure, Chinese cleft sentence, basic structure, derived structure, focus marker.. Chinese information structure is a derived structure, extended from basic structure by modifying syntax and semantics for purposes of communications. As information structures are very often understood as basic structures, learners frequently struggle with such sentences. Therefore, explaining the syntax and function of derived structures is a major pedagogical issue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 cleft sentence structure in Chinese indicates informational focus within a sentence. Teng was the first to study Chinese cleft sentences in 1979; Tang (1981) and other linguists have continued this research. However, all of them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function and the syntactic category of "是" (shi) and "的" (de) within these sentences. This thesis uses Teng's (1997) theory of cleft sentence structures to demonstrate that "是"(shi) acts not as a verb, but as a focus marker, using Fang's (1995) definition of focus markers. While others consider "的" (de) to be a "past tense affirmative particl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 it acts as a "presupposition" marker. Furthermore, this work uses the weak formulation of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cleft sentences in order to assist native German speakers in their pursui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is dissertation provides a pedagogical grammar for describing the grammar points and content of cleft sentences to native speakers of German, using both overt and covert instruction where appropriate to design a teaching sequence. This section first defines the difficulty levels and cross-languages distances of Chinese cleft sentences to establish the teaching sequence. Current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examined and deficiencies in teaching cleft sentences are addressed to appropriate suggestions. ii.

(5) iii.

(6)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 目錄 .............................................................................................................................................iv 圖目錄 ......................................................................................................................................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的相關理論 .................................................... 7. 第二節. 焦點(focus)的相關研究 ................................................................................... 13. 一、. 焦點的定義 ............................................................................................................ 13. 二、. 焦點與新舊信息的論點 ........................................................................................ 14. 三、. 焦點的種類與表現形式 ........................................................................................ 16. 第三節. 分裂句相關研究 .................................................................................................... 17. 一、. 分裂句的定義 ........................................................................................................ 18. 二、. 分裂句的結構形式 ................................................................................................ 18. 三、. 分裂句中“是”的詞性研究..................................................................................... 23. (一) 鄧守信(Teng , 1979) ............................................................... 24 (二) Li& Thompson (1981) ............................................................ 26 (三) 黃正德(1988) .......................................................................... 27 (四) Paul & Whitman (2008) ......................................................... 29 第三章. 漢語的信息結構 .................................................................................................... 33. 第一節. 漢語信息結構的理論基礎 .................................................................................... 33. 第二節. 漢語信息結構的形式特徵 .................................................................................... 37 iv.

(7) 一、. 語序 ........................................................................................................................ 37. 二、. 兩分的結構特性 .................................................................................................... 42. (一) (二) (三) (四). 主題(theme)與述題(rheme) ............................................... 42 無主題與多主題 ........................................................................... 46 話題與說明 ................................................................................... 48 焦點(focus)與預設(presupposition) ................................... 55. (五) 無標記與有標記之分 ................................................................... 59 1. 無標記 ........................................................................................... 59 2. 有標記 ........................................................................................... 62 第三節. 信息結構的焦點研究 ............................................................................................ 66. 一、. 焦點的概念與本質 ................................................................................................ 66. 二、. 焦點結構的類型 .................................................................................................... 68. 三、. 焦點的表達形式 .................................................................................................... 74. 第四節. 焦點在分裂句的理論基礎 .................................................................................... 81. 第五節. 分裂句的焦點與預設的溝通功能 ........................................................................ 88. 第六節. 分裂句的焦點與制約 ............................................................................................ 90. 第四章. 漢語分裂句的類型與功能 .................................................................................... 93. 第一節. “是”的屬性 ............................................................................................................ 93. 第二節. “是”在等同句和分裂句中的特性 ...................................................................... 105. 一、. “是”當作焦點標記的來由 .................................................................................. 105. 二、. “是”字句的句法和語義的關係 .......................................................................... 106. 三、. “是”在等同句和分裂句中的特性 ...................................................................... 108. 第三節. “的”字分析 .......................................................................................................... 114. 第四節. “是” 與“的”在分裂句中的出現情況 ................................................................. 123. 一、. 有“是”無“的”....................................................................................................... 123. 二、. 無“是” 有“的”..................................................................................................... 128. 三、. 有“是” 有“的”..................................................................................................... 130. 第五節. 漢語分裂句的句法、語義和語用結構 .............................................................. 133 v.

(8) 第六節. 漢語分裂句的限制 .............................................................................................. 136. 第七節. 結語 ...................................................................................................................... 140. 第五章. 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漢語的相對應形式 .................................................. 143. 第一節. 德語句法與信息結構有關的基本框架 .............................................................. 143. 第二節. 德語的話題與篇章的關係 .................................................................................. 147. 第三節. 德語中的焦點表達方式 ...................................................................................... 151. 一、. 焦點重音 .............................................................................................................. 151. 二、. 焦點助詞 .............................................................................................................. 151. 三、. 語序 ...................................................................................................................... 152. 四、. 分裂句作為表達焦點的特殊句式 ...................................................................... 157. 第四節. 德語分裂句(Spaltsatz)的基本框架 ................................................................ 158. 第五節. 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漢語的相對應形式 .................................................. 166. 第六章. 使用分裂句的情況調查 ...................................................................................... 185. 第一節. 調查假設 .............................................................................................................. 185. 第二節. 調查對象、人數以及問卷設計 .......................................................................... 187. 第三節. 問卷調查結果 ...................................................................................................... 190. 一、. 漢德分裂句翻譯 .................................................................................................. 190. 二、. 德漢分裂句翻譯 .................................................................................................. 192. 第四節. 出現這種結果的可能原因 .................................................................................. 194. 第七章. 漢語分裂句的教學語法 ...................................................................................... 199. 第一節. 教學語法架構 ...................................................................................................... 200. 一、. 教學語法的理論基礎 .......................................................................................... 200. 二、. 漢語分裂句對以德語為母語的學習者的學習等級難度之判定 ...................... 202. 三、. 漢語分裂句“是...的”結構的語法點排序............................................................ 206. 四、. 漢語分裂句的語法點描述內容 .......................................................................... 207. 第二節. 檢視教材並提出編寫建議 .................................................................................. 210 vi.

(9) 第三節. 漢語分裂句的教學設計 ...................................................................................... 219. 一、. 漢語分裂句教學語法的原則 .............................................................................. 219. 二、. 顯性(overt)教學與隱性(covert)教學 ........................................................ 222. 三、. 漢語分裂句的教學示例 ...................................................................................... 224. 第八章. 結論 ...................................................................................................................... 229. 第一節. 總結 ...................................................................................................................... 22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的建議 .............................................................................. 230. 參考文獻 .................................................................................................................................. 232. vii.

(10) 圖目錄 圖 三-1 信息結構的要素 ............................................................................................ 36. viii.

(11) 表目錄 表 三-1 主位與述位成分 .............................................................................................. 43 表 五-1 德語表情態的語序 ....................................................................................... 144 表 表 表 表. 五-2 五-3 五-4 五-5. 德語表陳述的語序 ....................................................................................... 144 德語基本語序的分界 ................................................................................... 153 德語話題焦點的語序 ................................................................................... 153 英語分裂句的三種結構 ............................................................................... 160. 表 表 表 表 表. 五-6 六-1 六-2 六-3 七-1. 德語分裂句的三種結構 ............................................................................... 161 英語與德語表達焦點的句式 ....................................................................... 186 德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使用焦點類型的比例 ....................................... 192 德語翻譯漢語分裂句的類型 ....................................................................... 194 華語教材對漢語分裂句的內容與語法點描述 ........................................... 210. 表 七-2 漢語分裂句的教學示例 ............................................................................... 224. ix.

(12)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動機 語言從本質上來說,是傳遞信息的工具,也可以說是人類最重要的 信息載體。人們說話是為了傳遞信息,聽話是為了獲取信息。語言是一 種形式,在使用語言中說話人通過語言形式把信息傳遞出去,聽話人則 是通過語言形式把信息提取出來,語言只是傳達信息的形式,而信息是 靈活的,為了傳達不同的信息,語言形式就會產生變化,這種變化的形 式就是“信息結構”。信息結構說明在語言溝通時,說話人與聽話人雙方 如何建立對有關信息的認識,即是如何從最小的信息共知進而達到最大 的信息共知(鄧守信,2012)。 信息結構就是把語言組織成為“信息單位”的結構,在此結構中的信 息單位是信息交流中的基本成分,而所謂的信息交流即是在言語活動過 程中已知內容和新內容之間的相互作用。信息結構負責句子信息傳遞的 連接和完整意義的傳達。 信息結構單位由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兩大類構成,已知信息指的是 由上下文或說話的語言環境中或背景部分所提供的信息,是說話人和聽 話人所共有的知識,不一定是由說話人所提供給聽話人的,有時是由聽 話人經由自己的經驗與判斷得知的,甚而由存在的背景語境或文化語境 之中得到的信息。而未知信息指的則是無法從上下文或語言環境預測的 信息,一般來說,新信息通常是由說話人所提供的。語言交際的過程實 際上就是一種信息傳遞的過程,說話人發出信息時,必須把有意義的語 言單位按一定的語法規則組成信息結構,此過程也可稱為信息的編碼。 聽話人收到信息之後,就必須根據說話人所發出的句子來分析對方所要 表達的意義,也可說是信息的解碼過程。 為了讓聽話人能在最快限度內了解說話人的意思,說話人就會設想 他所要傳遞的信息中哪些是聽話人已經知道的已知信息,哪些是新信息, 在說話時為了讓聽話人減輕記憶的負擔,就會選擇已知信息作為出發點,. 1.

(14)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放在句首,也就是說先把聽話人已經貯藏在記憶中的信息調動並激活 (activate)起來,然後再將說話人所認為的未知信息加上去,讓聽話人 能以最合乎理性步驟的方式去獲取說話人話語中的信息。此外,在言語 生成過程中,為了突出主要信息,往往會把已知信息以隱含的方式表述 為預設命題,並以此作為信息傳遞的背景信息,以達到突出信息的目 的。 語言信息結構理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布拉格學派, 主要是從功能語言學、形式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不同視角進行探討。 Mathesius(1939)提出“句子的實際切分”理論,認為有必要將句子的形 式切分與實際切分區別開來,針對句子成分的信息功能進行研究,此一 觀點也被稱作“功能句法觀”。之後 Halliday(1967)以此為基礎創建了 信息結構理論,認為信息結構中的信息單位是由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兩 種功能所組成的,“已知信息”是說話人看作可以通過指示語或情景進行 “復原”的信息;“未知信息”指的並不是從未出現的新信息,而是說話人將 其當作新內容而呈現的信息(Halliday,1967:211)。 與此相關的研究有 Chafe(1976, 1987)的“信息包裝” (information packaging), Lambrecht(1986, 1987,1994,2001)建立了一套自然語 言中連貫的信息結構理論,他的理論框架是從信息結構所體現的句法和 交際功能的關係中演繹而成的。Lambrecht 區分了信息和意義,認為意 義既可以是詞彙意義,也可以是關係意義,他注重關係而不只是語言成 分,此外,也將句法表達、認知心理和語用交際等因素納入信息結構理 論中,他認為信息從嚴格意義上而言,只能通過命題關係來表達 (Lambrecht,1994:37, 46) 。同時也指出信息不是由詞彙或句法成分來 傳達,而是語言表達所指和命題之間的關係,因此,信息“關係論”是其 信息結構理論中的關鍵。Lambrecht 將“話題”與“焦點”看作是關係而非成 分,它們表達了說話人對命題與命題成分的關係。 信息焦點是信息結構理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概念,焦點的分類和焦 點的表達方式是本文的重要部分。Halliday(1967)認為焦點是強調的 一種,是說話人話語中標記出的、期望聽話人將其解釋為信息重心的部. 2.

(15) 第一章. 緒論. 分或全部信息,他認為一個信息單位或者有一個主焦點 (primary focus) , 或者有一個主焦點加次焦點(secondary focus) 。然而,Lambrecht(1994: 329)則認為一個句子的既定命題不能表達一個以上的斷言,也就是說 焦點只有一個,他舉證如下: 1. 一個句子不能有兩次分裂,如*“It is YOUR foot that it is HE that treads on.” 2. 多項疑問句不能包含分裂結構。如*“It is who who ate what? ” 分裂句是表達焦點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不同語言之間有各種的表現 形式,有的使用語音形式,如加強語調重音;有的使用詞彙語法手段, 如在焦點之前加上焦點標記;有的以關係子句的方式呈現,不同的信息 結構所表示的信息量可能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這種表達焦點的句子 並不會改變句子的概念意義,即是說與語義相關的施事受事角色、論元 等結構並不會改變,而是與句子的功能,也就是與說話人發話的目的有 關。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即在探討漢語和德語信息結構中表達焦點的形式, 即所謂的“分裂句(cleft sentence)”,分裂句在英語和德語中是指在複合 從句中,帶有焦點的成分置於主句繫動詞後,而剩餘的部分則依附在從 句中的陳述部分。漢語在分裂句中則是以焦點標記“是”表示新信息,是 說話人所要傳達的重要信息,例如: (1) a.林小姐昨天坐飛機去美國。 b.是林小姐昨天坐飛機去美國的。 c.林小姐是昨天坐飛機去美國的。 d.林小姐昨天是坐飛機去美國的。. 德語和英語都以主句加從句的複合句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將焦點 提到帶有關係子句中首句的繫詞之後,例如: (2) He came from New York by train yesterday. a. It was yesterday that he came from New York by train.. 3.

(16)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他是昨天從紐約坐火車來的。) b. It was from New York that he came by train yesterday. (他昨天是從紐約坐火車來的。) c. It was by train that he came from New York yesterday. (他昨天從紐約是坐火車來的。) 鄧守信(2012:287). 然而,德語的表現方式與英語有所不同,德語可分為兩種類型: 類型一:主句(es“it”+繫動詞 sein“be”+名詞短語)+關係從句 類型二:主句(名詞短語+繫動詞 sein“be”+es“it” )+關係從句 例如: (3) Peter. hat. die. (彼得 助動詞. Vase zerbrochen.. 定冠詞. 花瓶. 打破了). 彼得打破了花瓶。 (4) Es. war. Peter,. (它 繫動詞. der. die. Vase zerbrochen. 彼得, 指代詞 定冠詞 花瓶 打破了. hat. 助動詞). 是彼得打破花瓶的。 (5) Peter war (彼得. es,. der. die. Vase zerbrochen. 繫動詞 它, 指代詞 定冠詞 花瓶. 打破了. hat. 助動詞). 是彼得打破花瓶的。. 本論文最主要的目的是針對一直以來有些語句只討論句法結構卻無法 解決的問題,而以信息結構的角度切入來釐清,使語法分析與語法教學有更 完整的語法研究架構。除此之外,還要論證焦點標記“是”的屬性不是動詞或助. 4.

(17) 第一章. 緒論. 動詞,而是焦點標記。漢語分裂句中作為焦點標記“是”幾乎可以出現在句中的 所有成分之前(除了賓語與補語以外) ,而英語和德語則不能將動詞置於繫詞 之後,因此,動詞不能作為焦點成分,這些相異之處也是本論文在分裂句的教 學語法所要探討的部分,以便分析以德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所造成的偏誤的原 因,進而在進行漢語教學時無論在教材或教學法上都能有效率地教與學。畢 竟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要求學習者理解或掌握漢語單句的語法,而是 引導學習者如何傳達信息與溝通。.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分為三大部分,一是探討信息結構,特別是漢語 的信息結構,二是分裂句,包括漢語和德語的分裂句結構與功能,其中 也會對照英語的分裂句,三是漢語分裂句的教材設計與教學語法。 本論文分成八章,第一章闡明研究範圍與動機,說明研究的目的與 方法。第二章探討有關信息結構和分裂句的文獻。第三章進行信息結構 的研究,特別是漢語信息結構有關語序、主語與謂語、主題與述題、話 題與說明、預設與焦點之間的關係,特別著重與漢語信息結構的焦點部 分,並從焦點的角度分析漢語分裂句。第四章對於漢語分裂句中的焦點 標記“是”的屬性進行論證,並詳細研究分裂句的類型與功能,此外,也 分析漢語分裂句的句法基礎、語義和語用功能 。第五章則對德語分裂 句的信息結構與漢語的相對形式進行弱式的對比分析,也對漢德分裂句 結構的分類進行探討。第六章進行漢德分裂句的雙向調查研究,以德國 海德堡大學漢學系的學生和在德國學習德語的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為 對象,調查他們對漢德分裂句的習得成果,分析其所出現的問題。 第七章則分析目前的教材對分裂句的編寫與功能的說明的不足之 處,並針對以德語為母語的學習者,編寫分裂句教材與設計分裂句信息 結構的教學方案。第八章為結語,並提出將來對此方面可能繼續研究的 方向。. 5.

(18)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西方語言學信息結構的理論探討漢語分裂句的焦點與預 設的關係,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對信息結構與漢語、德語分裂句進 行分析,研究這兩種語言在分裂句中的信息結構的異同,分析它們在分 裂句的各自表現形式。第二部分進行分裂句的語言研究調查,以德國海 德堡大學漢學系的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研究他們漢語分裂句的習得成 果,分析其對漢語分裂句的困難點。第三部分則是針對漢語分裂句教材 的研究與編寫,並對漢語分裂句的教學設計教案,以期在教學時能得到 最有效率的教學。 研究漢語分裂句信息結構的目的是要解決一般在句法中的基式結構 下無法解釋的問題。本論文是特別針對以漢語為目標語的德國學生學習 漢語分裂句所作的研究,結合漢德弱式對比理論分析與教學的實踐。在 後續的研究中,除了漢語分裂句的限制以外,漢語的信息結構研究領域 未來尚有很多可研究的專題及方向,值得繼續努力。. 6.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的 相關理論 首先,在信息結構方面,有關信息結構理論的研究可追溯到布拉格 學派,之後的研究影響較大的有 Halliday(1967,1985,1994,2004), Chafe (1976, 1987), Strawson(1964), Stalnaker(1974)和 Lambrecht (1986, 1987, 1994) ,以下對 Halliday 與 Lambrecht 在信息結構的理論背景和架 構進行探討並分析其處理信息成分、信息焦點的核心理論觀點。 (一)布拉格學派 布拉格學派從功能的角度看待語言,把語言看做是一個交際手段, 為實現某種目的服務的功能系統,他們認為語言不能孤立的去分析,必 須有與同一語言中共存的其他成分之間的關係。其學派創始人 Mathesius 在 1939 年提出“實際切分理論”或稱“功能句子觀”(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的理念,他認為要作基於語法分析和基於交際功能的句子 的實際切分,根據交際功能把一個句子劃分為“表述出發點”和“表述核心” 兩個部分。“表述出發點”是在語境中已知的或認定對方容易得知的事物, 被說話人作為話語的引入點,“表述核心”則是說話人關於表述出發點的 所述內容或與其有關的內容。Mathesius(1939)認為,每個句子都是一 個基本單位,根據話語具體的上下文或語境1中的交際目的,可以把句子 分成三個部分:主位(theme),述位(rheme)和連位(transition)(胡 壮麟、朱永生、張德祿,1989:135)。主位是“話語的出發點”,通常是. 1 Fribas(1964)也對“語境”概念作了進一步分析,他認為所謂語境是: 1.交際雙方共有的經驗知識。 2.交際雙方正在進行時的直接語境比前一種範圍窄。 3.剛剛出現的上文,範圍更窄。 4.當前所說的句子本身,範圍最窄。. 7.

(20)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已知的信息,至少在語境中是交際雙方都有的共知;述位是“話語的核 心”,是說話人對主位所要表述的話,或對主位有關的說明,往往是新 信息;連位是連接主位和述位的過渡成分(Brown and Yule, 1983)。隨 著許多語言學者的研究,將這三個部分分為兩部分,把連位視為述位的 一部分而形成主位與述位兩部分。 布拉格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Fribas 於 1964 年在“功能句子觀” (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 的 理 念 下 提 出 “ 交 際 動 力 ” (communicative dynamism)理論,這一理論把話語看作一個逐步展現 意義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話語各個成分所負載的交際動力程度不同, 對整個交際發展所產生的作用就不同。他認為交際不是靜態現象,而是 動態現象,交際動力是在信息展開過程中交際本身具有的特徵。任何語 言成分,只要有一定意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交際動力,但其價值是不 等的。句子各部分所傳達的信息量不同,一個語言單位交際動力的大小 就是它對交際展開過程貢獻的大小,即推動交際向前發展的作用的大小。 例如: (6) He was angry.(他生氣了。 ). he 交際動力小,因為是已知信息。 angry 交際動力大,因為是新信息。 was 交際動力為零,因為繫詞只是聯繫 he(本論文不涉及指示形式 及功能) 和 angry,没有信息結構的價值,交際動力應為零。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載有已知信息的成分對交際的發展作用低, 載有新信息的未知信息對交際發展的作用高。在句子中的交際單位(句 子成分)通常按其交際價值由低到高線性排列,這也就是所謂的句末中 心(end-focus)原則。句子成分排列的位置會影響到聽話人對成分信息 量的判斷。 Mathesius(1929)根據不同成分在句中的作用,按照語境將句子切 分成基礎部分和核心部分,後來德國學者 Boost(1955)據此提出主位. 8.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theme)和述位(rheme)這兩個術語。系統功能學派之後以功能的角 度界定主位為信息的起點(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message)和小句的出 發點(the ground from which the clause is taking off) 。語用學中的主位和 述位與語法學中的主語和謂語的定義2非常相近,用這樣定義的主位和述 位去分析句子和語篇的信息,將會導致混亂。因此,雖然 Halliday (1994) 之後也提出了在語言的語篇功能中,將句子分析成主、述位結構和信息 結構,但是後來他把這兩個結構分開,認為主位/述位結構是屬於句法的 問題,而信息結構屬於語用層面。以主位來說,句首的成分表達的是已 知信息還是新信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出現在句首,在句首有 什麼功能。他認為新信息是必須出現的,而已知信息則是非必要出現的。 在主位與信息之間的關係上,他提出了一個“正當理由 ”(good reason principle),即除非有“正當理由 ”,否則主位一般表示已知信息,述位 表示新信息(朱永生,2004)。 然而主位結構的分析是以說話人的角度去考慮的,從語句的線性排 列出發,反映語句各成分信息分佈的位置,根據說話人的話語結構、語 氣和交際需要選定說話的起點成分,先說出來的是主位,後說出來的是 述位,構成一個完整的信息單位。 根據趙元任(1968),主語在中文句子的語法意義是主題。主題是 敘述的出發點,也可稱之“話題”,一般表示已知的信息或不重要的內容, 而述題是敘述的核心,是指對主題的說明和解釋,一般表示新的信息或 重要的內容,這些都是從語義方面來說的。至於主題在前,述題在後, 2 主位:Halliday(1994:38)從功能出發,主位是消息的起點,是小句開始的基礎;從 形式出發,位於句首,是句法的第一個成分。 述位:從功能出發,述位是信息的主體,是說話人所要傳遞的新消息;從形式出發, 句子其餘部分為述位。 主語: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1994)對主語的定義如下:1.邏輯學上指命題中居 於主位的詞項。2.語法上指作為主體的人或物,一般位於謂語之前,是謂語陳述 的對象。 謂語:謂語說明主語所發出的動作或具有的特徵,陳述說明主語的語言成分,由動詞 承擔。. 9.

(22)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才是“位”的問題,這是“無標序”(unmarked order) ;也有相反的“位”, 即述題在前,主題在後的“有標序”(marked order)“。例如: (7) 我的哥哥,我不能傷害他。 主題:我的哥哥 述題:我不能傷害他 主題在前,是已知信息,述題在後面,是敘述的核心,承載 了新信息,這是正常序。 (8) 我不能傷害他,他是我哥哥。 述題雖然承載新信息,位置卻在前面;而主題是舊信息居於後面, 但是是不能省略的,這是有標序。其理論依據是:句子的組成部分因其 所包含的信息對於當時的交際活動的價值有高低的不同,對無標詞序來 說,因為人的思維運作總是由已知發展到未知,所以句子的信息排列往 往把重要信息置於句末;但是說話人使用有標詞序的目的是要專注於表 述核心,而將重要信息盡快說出,等說完再補充說明已知信息。因此, 信息的新舊與其交際價值有關,但是承載新舊信息成分的位置跟交際力 沒有直接的關聯,語用結構應以語序為研究重點,而信息結構則以信息 焦點為研究重心。 (二)Halliday 的信息結構理論 Halliday(1967)的信息結構理論得自於布拉格學派的“功能句子觀”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的句子成分的信息功能研究,之後 Firbas(1974,1992)提出交際動態論(communicative dynamism),以句 子成分中所承載的交際動力來定義主位(theme)和述位(reheme) ,將 交際功能引入語言分析中,為信息結構理論奠定了基礎。Halliday (1976) 將信息結構從主位結構中獨立出來,探討其構成規律及推動語篇組織的 作 用 , 創 建 了 信 息 結 構 理 論 。 然 而 之 後 的 《 功 能 語 法 導 論 》(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985, 1994, 2004)則結合主位結構 對信息結構作了更進一步的研究。他闡述了已知信息或舊信息、未知信.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息或新信息、信息單位等在語篇組織上的意義。他將信息看作是一種“可 被計算的意義”(Halliday, 2003:3) 。Halliday 認為信息單位是由已知信 息和未知信息組成的結構,已知信息是說話人假定可以通過指示語或情 景進行復原(recoverable)的信息;未知信息指的並非是未出現過的信 息,而是說話人認為是聽話人尚未知道的新信息(Halliday,1967:211)。 從結構上看,信息單位=新信息(必要的)+已知信息(可選擇的) (Halliday,1994:296) 。Halliday 沒有對信息結構下明確的定義,只將語 言組織為“信息單位”的結構,也可以說是已知信息與未知信息相互作用 而構成信息單位的結構(胡壯麟 2005:172) 。他認為新舊信息之間的互 動即可達到交際的目的,並未特別定出“結構”這一概念。但是 Halliday 對信息結構的看法缺乏嚴謹的理論框架,他只是說明了已知信息和新信 息在語篇上的意義,缺少了形式語法、認知心理和語用交際等多方面的 層面,因為信息結構涉及的因素極多,並不是只以新舊信息的層面即能 涵蓋與應用,在沒有理論架構的基礎上,很容易出現漏洞。 (三)Lambrecht 的信息結構理論 然而,Lambrecht(1994)對信息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 “形式和意義互相影響”,因此發展出了信息結構中的句法形式和語篇意 義之間關係的理論架構,他的理論架構區分了信息和意義,他指出意義 既可以是詞彙意義也可以是關係意義,而信息只能通過命題關係來表達, 而不是由詞彙或句法成分來表達的(Lambrecht, 1994:37,46) 。他指出 “語言成分”和“語言關係”之間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進而引入了“命題” 這個概念。他指出語言成分本身不能代表新信息,摒除了“新舊信息成 分說”,而將其與整個命題建立起關係。Lambrecht(1994)闡釋了“語用 預設”與“語用斷言”這兩個命題的定義: 語用預設:句子中通過詞彙語法反映出的一組命題,是發話時說話人假定 聽話人已知或者準備認同的命題。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The set of propositions lexicogammatically evoked in a sentence which the speaker assumes the hearer. 11.

(24)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already knows or is ready to take for granted at the time the sentence is uttered. 語用斷言:句子表達的命題,是發話時說話人期望聽話人聽話後得知或認 同的命題。 PRAGMATIC ASSERTION: The proposition expressed by a sentence which the hearer is expected to know or take for granted as a result of hearing the sentence uttered. Lambrecht(1994:52). Lambrecht(1994)認為信息是通過命題中成分之間的關係而非命題 成分本身產生的,他對信息結構定出了含有以下要點的定義: 1. 信息結構作為句子語法的組成部分,同句法、形態、語音和語義 地位等同。 2. 信息結構與事件概念的命題和詞彙語法結構相匹配。 3. 特別指出“結構即關係”的概念,而不是單獨的成分。 4. 信息結構有形式上的表達(詞彙語法結構)和交際意義上的功能, 又考慮到心理狀態,結合了句法、語用功能、語篇及認知各個方 面的信息結構。 Lambrecht(1994)的信息結構理論注重關係而不是語言成分,提出 意義既可以是詞彙意義,也可以是關係意義,而信息“從嚴格意義上而 言只能通過命題關係來表達”(Lambrecht,1994:37,46)。他認為包含 預設與斷言的句子即可被看成是一個信息單位,並以這兩個概念提出了 三個主要的範疇: 1. 詞彙意義和關係意義。 2. 語言表達的意義和語言表達的具體所指。 3. 語言表達的具體所指和該所指在大腦中的抽象心理表徵。 (Lambrecht,1994:37). 12.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Lambrecht(1994)指出,分析信息結構主要是比較語義相同而形式 不同的句子,即句式變體。他將“話題”與“焦點” 看作是關係而非成分。 信息焦點是信息結構理論中特別重要的一部分。Halliday(1967)指出 焦點反映新信息,是說話人在話語中標記出的,期望聽話人將其解釋為 信息重心的部分或全部信息塊。信息焦點在語音上以“調核重音”表現, 是交際中說話人最想傳達的內容。他界定新信息對應三種焦點:斷言中 的新信息焦點、對比焦點和疑問焦點。Halliday & Greaves(2008:205-205) 將焦點區分為二: 即“常規焦點,焦點句末(unmarked)”和“標記焦點,焦 點在其他位置(marked)”。. 第二節 焦點(focus)的相關研究 一、 焦點的定義 焦點(focus)的定義最早是由 Halliday (1967)所提出的,他指 出焦點反映新信息 (new information) ,是句子中語調凸顯的部分,是 交際中說話人最想傳達的內容,是說話人將其視為信息重心的部分 (Halliday, 1967:204) 他認為焦點有時與新信息結合,有時是新信息 中最突出的部分;也就是說,他所謂的焦點是新信息的一部分,而其他 部分的新信息的信息量就沒有他所認為的焦點的高。Halliday 的新信息 相當於其他學者(如端木三,2007;Matthiessen et al. 2010:99)的焦點, 而他的焦點是從焦點結構中再分出信息量最大的那個部分,即“焦點中 的焦點”。 Jackendoff(1972) 從預設的角度給焦點下定義,他認為焦點是說 話人假設不為聽話人所共知的信息。Lambrecht(1994)則認為焦點是: “語用結構命題中語用斷言區別於語用預設的語義成分”(1994:213)。 他指出焦點結構是信息結構與句子形式的結合,是一種在整個句子或命 題層面的語義關係,這種語用包裝為句子的形式,就是焦點結構。他的 焦點結構理論框架和 Halliday(1967)的沒有相對應,只是有一部分的 焦點有重合之處(如論元焦點) 。 至於焦點與信息單位數量的多寡問題,. 13.

(26)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Halliday (1967)指出一個句子中的信息單位的數目是“1-n”(最少為 1, 最多為 n,n 表句中構成成分的總數,Halliday,1967:201) 。他認為一 個信息單位不止有一個焦點,可能有一個主焦點(primary focus) ,或者 有一個主焦點加次焦點(secondary focus) ,此部分可由語調重音來區別。 包括一個必有的“重音成分”和一個可選擇的“次重音成分”,筆者認為, 在一個句子中,如何從語調上來判斷高音與次高音,這在生理上難以有 一個客觀的標準。Halliday (1967)這個觀點被 Lambrecht(1994)所 提出的一個論證所質疑,他認為一句話雖然可以有多個重音,但“重音“與 “焦點”不是一一對應的。Lambrecht(1994:329)認為一個句子的既定 命題不能表達一個以上的斷言,也就是說焦點只有一個,他舉證如下: 1.. 一個句子不能有兩次分裂,如*“It is YOUR foot that it is HE that treads on.”. 2.. 多項疑問句不能包含分裂結構。如*“It is who who ate what? ”. 除了 Lambrecht(1994)以外 ,Beninca(1998) ,潘建華(2000) , 顧鋼(2001),張和友(2004)等也都認為焦點具有唯一性,否則就失 去了焦點的意義。. 二、 焦點與新舊信息的論點 對於信息新舊的問題,最常見的說法是焦點是非預設的部分,是新 信息,然而,Van Valin & Lapolla(2002)指出,某個單一的成分無所謂 信息的新舊,也不是所謂的“新”信息本身具有信息價值,而是“新“、“舊” 信息之間的關係使得新信息具有信息價值。Schmerling(1976)也指出 用新信息來給焦點下定義的困難在於舊信息也可以是焦點成分,他舉例 如下: (9) John hit Mary, and then SHE hit HIM.. 上句中 SHE 和 HIM 都是舊信息,但卻是句子新的斷定聲明,是句 子的對比焦點成分,方梅(1995)指出常規焦點與對比焦點的根本差別. 14.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於兩者的預設不同,如果句子的預設是“有 x”,整個句子都應該是跟這 個”x”相關的,這時句子的焦點成分是成線性的,屬於常規焦點。然而, 如果說話人預設聽話人認為某事是 B,而實際上是 A,說話人說出這個 句子的目的在於指明“是 A 而非 B”,此時句子的焦點成分是對比的,屬 於對比焦點。此外,焦點與新舊信息的關係,很多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黃瓚輝(2003)認為焦點是新信息,這是焦點定義中最常見的;范曉、胡 裕樹(1992)也提出“焦點是陳述句所傳遞的新信息的核心與重點”。 Rizzi(1997)也認同焦點與新信息在很多情況下是一致的,因為說 話人想要凸顯的信息(即焦點),一般來說是說話人想要讓聽話人特別 注意的部分,很有可能是聽話人所不知道的新信息,此種信息常置於句 末位置,動態交際值(CD 值)高,也可稱之為自然焦點(張伯江、方 梅,1996) 。 雖然徐杰(2001)提出新信息並不總是說話人想要特別突出的部分, 舊信息也可透過不同的手段,如重音、特殊句式或使用焦點標記給舊信 息賦予焦點功能3“是”將其後的成分焦點化,因而焦點成分的位置是靈活 的,不一定就是新信息,但是筆者認為使用焦點標記的目的是說話者要 標記句中最重要的信息,是說話人認定聽話人所不知道的新信息,才會 使用焦點標記將其標出。例如: (10) 李明去年用獎學金買了一部電腦。 a. 是李明去年用獎學金買了一部電腦的。 b. 李明是去年用獎學金買了一部電腦的。 c. 李明去年是用獎學金買了一部電腦的。 d. 李明去年用獎學金是買了一部電腦的。 (粗體字代表焦點). 3. 本論文不討論“語調重音”的焦點功能,只專注於特殊句式和焦點標記與信息結構的關 係。. 15.

(28)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一般而言,在自然焦點的理論中,新信息的位置在句尾,但是在實 際語言中,焦點卻是按照說話人主觀的需要,使用移動語序或增添標記 的方式等信息結構,表達說話人的焦點。說話人在交際中不但要傳遞給 聽話人新舊信息,最重要的是要傳達說話人的焦點,表達焦點的方式可 以分成音韻機制及語法機制,一般說話人普遍會使用重音或高音、拉高, 不太會使用語法。無論如何,焦點可說是說話人想要傳達給聽話人最重 要的信息,或是由於表達需要在句子內部被賦予信息強度最高的部分。 說話人可以任意將句子的一部分當作焦點4,此焦點跟信息的包裝和傳遞 有關,而信息的傳遞又跟語境有密切關係。交際雙方的共知語境決定了 信息傳遞中的包裝形式,而焦點和預設是語境的一部分。. 三、 焦點的種類與表現形式 Chomsky(1971,1976)和 Jackendoff(1972)則從預設的角度給焦 點下定義,他們認為句子的信息結構可看作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即預 設部分和焦點部分的劃分(focus-presupposition portioning) 。Lambrecht (1994)指出焦點是將斷言與預設區分開的語義成分,他從焦點所在的 句法單位大小給焦點分為兩類:“窄焦點(narrow focus)”與“寬焦點(broad focus) ”,與之相應的焦點結構也有三種:論元焦點結構、謂語焦點結 構和句子焦點結構。 E’.Kiss(1995),Van Valin & Lapolla(2002)提出焦點的表達形式 可能是音位的、形態的或句法的。一般說來,所有語言都會使用語調重 音 (intonation)來標記焦點,即焦點重音(focus stress) 。語調重音可 以落在句子中的任何一個成分上,通過重讀表示,而語序不改變,以英 語來說,英語語序較為固定,焦點可以以重音標記在句子中的任何一個 成分上。在形態標記方面,如日文使用 wa 標記話題,用 ga 標記句焦點. 4. 每一個語言標記焦點的句法形式或標記都受到某些限制,如英語分裂句的特殊句式中,. 動詞不能成為焦點,漢語分裂句中的賓語和補語也不能在焦點標記“是“之後擔任焦點 (湯廷池,1981)。. 16.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ga 輕讀)和窄焦點(ga 重讀)。有很多語言如英語、德語、法語、意 大利語等也可以使用句法手段,如分裂構造(cleft construction)來標記 焦點,而以句法形式來標記焦點的,如法語和義大利,如果動詞前的名 詞短語是焦點,或是整個句子是焦點,那麼法語可以用分裂句,而義大 利語除了可以用分裂句還可以用倒裝句的結構來標記焦點。此外,英語 和德語也可用分裂句或存現句等結構來標記。 徐烈炯(2001)指出漢語的焦點表現形式可歸納成四種:零形手段、 重音、語序和焦點標記。他說明當焦點為句焦點或謂語焦點時是零形標 記,也就是不需要重讀;重音則是同一句子中既有信息焦點又有話題焦 點時,兩者都可以讀得重又長些;介紹語序手段時則指出“漢語在句法 允許的條件下,把信息焦點置於句末”。Van Valin & Lapolla(2002)則 提出限制焦點成分出現在動詞之前,他們認為焦點都位於動詞之後;另 外一個是焦點標記如用“是”來標記焦點,也就是與英語分裂結構相對應 的漢語分裂句(cleft sentence),最早提出漢語分裂句結構的是鄧守信 (Teng, 1979) ,他認為漢語“是…的”结構與英語中的“It is X that…”都是 說話人對事件中的某一要素聚焦凸顯的形式,著眼於信息的分佈,是說 話人主觀的斷定。之後對分裂句進行研究的有湯廷池(1981),Wu(武 果) (1998),袁毓林(2003) ,張和友(2004、2005、2006、2007) ,何 文彬(2012)等學者。. 第三節 分裂句相關研究 以往的研究對“是”在分裂句中的詞性有各種不同的觀點,Hashimoto (1969) 、湯廷池(1981) 、Li & Thompson(1981) 、Ross(1983) 、Wu(1998) 等學者認為“是”是動詞;黃正德(1988) 、Paul & Whitman(2008)等學 者認為是助動詞; 曹逢甫、謝佳玲(2000)認為“是”是認知情態動詞, 而鄧守信(Teng 1979)、方梅(1995)則認為“是”是單純的焦點標記。. 17.

(30)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一、 分裂句的定義 首先要定義什麼是分裂句,如何判斷是否為分裂句,其標準為何? 分裂句最早提出的是研究英語的學者 Jespersen(1927) ,在這個結構中, 一個句子被焦點與預設的結構割裂成兩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有自己的 動詞(Quirk et al 1972:951)。漢語中而且任何語言中都可能存在著與 英語同樣標記焦點功能的句式,也可暫且稱之為分裂句 (cleft sentence) , 即說話人對言談中的某一個成分聚焦凸顯的手段。在漢語中為了說明這 兩個句式功能上的一致,因此也暫且使用“分裂句”一詞,也可直接稱之 為“焦點句”。Teng(1979)首先提出漢語的分裂句,其他學者大都使用 “是…的”強調句或判斷句(如呂叔湘 1943,1993 ;王力 1944,1985) , 也有使用“是…的”聚焦句(如張和友 2006,2012,2014) 。本論文使用 分裂句,除了能與其他語言進行比較之外,還能在句法、語義與功能方 面進行分析,不易與“是”字結構其他功能相混淆。分裂句以特殊的句式 或焦點標記將句子中的預設與焦點的信息結構很清楚地表達出來,以達 到說話人與聽話人在語言交際中所要達到目的。. 二、 分裂句的結構形式 在漢語中,呂叔湘(1943) 、王力(1944)將這類句子看作是“強調 判斷句”,一方面認為具有判斷性,一方面又指出其敘事性。接著,朱 德熙(1961)提出了句尾的“的”是否為語氣詞的論爭,他認為“我會寫的” 和“這本書是我的”是同一類型,其句尾“的”是結構助詞,將句首名詞所 指跟“是”後面的“的”字結構所指之間的看成是“成素一類”的關係。Teng (1979)反對所謂的分裂句就是“是…的”句,他以“分裂句”的功能當做 信息結構來討論這種凸顯焦點的句式,並且給這種句式定出標準。關於 漢語分裂句的標準,Teng(1979)提出如下的條件: 1. 標出焦點化成分的句法標記。 2. 不出現與焦點共指(co-reference)的名詞短語。. 18.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在全句的斷言與預設的分佈中,焦點化成分必帶有斷言的性質。 Teng(1979)提出“是”是分裂句中標記焦點的標記詞(marker) ,他 舉出以下的例子: (11) 我是在公園裡找到你的狗的。 (12) 是我在公園裡找到你的狗的。. Teng(1979)認為句(11)有歧義,但是句(12)沒有,因而由此 分析“是”在分裂句中的功能。(此部分將在第四章進行討論) 湯廷池(1981:103)認為所謂的分裂句是用表強調的判斷動詞“是” 把句子分為兩段,與表確定的語氣助詞“的” ,以表示“是”後面的句子成 分是訊息焦點。他提出,就句子新舊信息的分佈與句子的組成成分而言, 與主題有關的副詞代表舊信息,不能成為信息焦點,通常都出現於分裂 句的句首或湯所稱的“分裂動詞”之前,而主語與表時間、處所、情態、 原因、理由、目的、情狀等副詞或狀語,可以成為信息焦點而出現於分 裂動詞“是”的後面。然而動詞或介詞後面的賓語,不能單獨成為分裂句 的信息焦點。他提出了分裂句、分裂變句和準分裂句三種。湯廷池(1981) 的分裂變句即是趙元任(1956)所提出的“是…的”的討論,他認為這類 句式句尾的“VO 的”變成“V 的 O”,是北京話裡產生的一種特殊結構, 因為經常使用而無視於原來語義成分的不同,說話人選擇這樣的方式只 是求其簡短而已,是其他方言中所沒有的。但是他並沒有進一步說明其 原因。例如: (13) a.他昨天出院了。 b.他是昨天出醫院的。 c.他是昨天出的醫院。. 此外,湯廷池(1981)所謂的準分裂句也就是 Teng(1979)提出的 等同句,如“我昨天在公園裡找到的是你的狗”。筆者認為他對分裂句的 標準是以句法的標準來定義的,對於一個句子是否為分裂句並沒有判別. 19.

(32)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的標準。黃正德(1988)從形式上對分裂句的生成過程提出解釋,他認 為分裂句是主語提升(raising)到不同位置便形成不同的分裂句,例如: (14) 是我昨天打了他。. 上句主語不提升,主語若提升,就成了句(15) (15) 我是昨天打了他。. 黃正德(1988)的解釋有兩個不足之處:1.在深層結構中就必須引 入標記詞,對表層結構中不同句式之間的關係無法提出解釋,2.無法解 釋“是我在昨天打了他”和“我是昨天打了他”有何不同。張和友(2012) 則從說話人的主觀性斷定來解釋分裂句,他認為漢語“是”字聚焦結構是 人們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用來表達焦點信息的。對正常無標記 (unmarked)的信息分布進行調整,繼而產生標記性(marked)的信息 結構,與焦點相涉的另一種概念“預設”,都是表達說話人的評價、態度 等主觀性因素。標記焦點的“是”字結構是說話人在敘事句5的基礎上使用 焦點標記對句中的某一要素進行焦點化而形成的一種結構。主觀化特徵 是說話人在話語言談中,含有“自我”的表現成分(沈家煊,2008:268; Lyons, 2000:336-342) ,在言談中對所說的內容作出評價,並表達對言 談內容的態度。張和友(2012)認為分裂句的語義特徵如下:分裂句是 對相應的敘事句中的某一成分的強調、確認,說話人是在傳遞信息的情 況下才使用此一句式。 研究分裂句“是…的”句式的學者有很大一部分研究“的”的功能,如 龍果夫(1958,中譯本) 、湯廷池(1981) 、杉村博文(1999) 、Wu (1998) 袁毓林(2003) 、木村英樹(2003) 、張和友(2012)等,從不同的角度 分析句尾“的”的功能。大致上分為兩派:一派為“結構助詞”,另一派為“語 氣詞”。龍果夫(1958)認為“的”總是出現在過去時間的句子中,是表過 去事件句子中的助詞,是一個“過去時制標記”。例如: 5. 敘事句(呂叔湘,1943;王力,1944;高明凱,1986)將“是…的”句看作是“强調判斷句”,. 一方面承認其判斷性,一方面又指出其敘事性,實際上是將這種句子看作敘事句。不同於陳述句 是對客觀世界的客觀報導,敘事句是主觀的,較能反映句子好現實事件的關係。. 20.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我是下禮拜一去看電影。 (未來) (17) 我是昨天晚上去看電影的。 (過去). 龍果夫(1958)指出如以上句式結構極為類似的例子中,句尾的“的” 的功能就是因為句(17)的時間是過去的,而得出句尾“的”是“過去時制 標記”的結論。杉村博文(1999)認為“的”的功能是“已然預設”,意思即 是指分裂句中的句尾“的”的語義功能是表示事件已經發生,他認為這類 句子是相應的帶“了”的敘事句的承指形式,可以稱之為“先 le 後 de” , 例如: (18) a.他昨天買書了。/ 他昨天買了書。 b.他是昨天買書的。/ 他是昨天買的書。. 杉村博文(1999)主張句尾“的”之前是已經發生的已然事件,應該 先有“了”,表示事情已經完成,之後才用敘事句將之置於“的”前面。木 村英樹(2003)看法是句尾“的”是結構助词,是從“S+V+de+O”的形式, 如“我媽媽做的飯”的“的”的功能擴展,是同一單位的兩個功能變體。袁 毓林(2003)針對朱德熙(1978)和杉村博文(1999)的觀點提出以下 的質疑:1.他提出有些標出焦點的“是…的”句與“已然預設”有矛盾之處, 例如: (19) 他明天是一定會來的。. 這個句子是將來的情況,含有“會”、“一定”的情態成分,但是句尾 還是有“的”,這個“的”並不是指已經發生的事。2.他對朱德熙(1978) 的句子:“小王是昨天晚上來的”的“小王”是“昨天晚上來的人”這個類中 的一個成素的說法表示懷疑,袁主張是前項的 NP 所指具有後面 VP 所 指的屬性特徵,即小王具有“昨天晚上來的人”這種屬性。這也就是袁毓 林(2003)指出“全局轉指”(globally-transferred designation)對“的”的 解釋,他認為“全局轉指”即是“VP 的”轉指由“VP” 造成的事態或屬性, 他將“VP 的”當作定語,但這說法並沒有解決“的”作為結構助詞的基本功 能,即“的”是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的功能的問題。. 21.

(34)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此外,黃伯榮(1997)還談到“的”是時間助詞,例如: (20) 他十點鐘到的北京。. 他認為上述句子的“的”不是結構助詞,而是表示過去時間的時制 (tense),有強調動作發生的時間的功能。但是看下列的句子,即可知 道上述的論點是無法立足的,例如: (21) 我是在曼谷轉的飛機。. 上述句子並沒有提到時間,有可能是“我明天是要在曼谷轉的飛機” 或是“我昨天是在曼谷轉的飛機”。 句尾“的”的另一派主張是湯廷池(1981)所提出的語氣詞一說,他 認為分裂句的“的”的主要功能是用來表示確定的語氣,是指認對象或是 指示句子的信息焦點的確定語氣,例如: (22) 他是學什麼的? 他是學語言學的。. 但是如果在敘述主語名詞的屬性,那麼這個就不是分裂句,因為這 種句子並不是指認事物或指示句子的焦點,例如:“天空是藍的、門是 開的”的“的”就是確定語氣詞。另一方面,張和友(2007)認為“的”應該 分為詞組層面和句子層面來看,在詞組層面“的”作為結構助詞,其基本 功能是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的定語標記;到了句子層面,“的”成為說話 人用以對事件中的某一個成分作出判定的功能標記,這一功能是作為動 態單位的句子賦予的,跟作為靜態單位的詞組中的“的”的功能有本質上 的差别,張和友(2007)並沒有提到“的”在分裂句中的信息結構的功能。 然而 Wu(1998)提到有關分裂句中句尾“的”的預設功能,他將包含“的” 句子分為三個形式,分裂句的“的”屬於第三種“NP Adv VP de”, NP 或 Adv 是焦點,句子的命題是“X have VPen”,即是說話人認為其中的動 詞短語的動作已經完成,焦點是動詞前的成分,例如: (23) 李思是什麼時候來的?. 22.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他昨天來的。. Wu(1998)認為動作已經完成的句子中句尾“的”前面的動詞短語是 預設的一部分。這又回到“將來式”的分裂句的出現的句尾的問題,仍然 沒有解決“我是明天去紐約的。”這類將來式分裂句尾“的”的功能分歧的 觀點。 分裂句結構的形成機制是“是”和“的”經歷語法化後固定下來的語義 功能標記。隨著語義的進一步淡化之後再虛化,其作為標記詞的功能就 進一步加強。分裂句中之所以經常以“是…的”形式出現在語言的信息結 構中是漢語中為了標出句子的焦點所使用的特殊句式,也是因為“是”與 “的”的語義不斷虛化,導致語言學研究者對其功能與詞性有不同的觀 點。. 三、 分裂句中“是”的屬性研究 在分裂句中的“是”的詞性、語義及在語用信息結構中的屬性一直存 在著不同的看法,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為“動詞”,如 Hashimoto (1969) 、Li & Thompson(1981) 、湯廷池(1981) 、Ross(1983) 、曹逢 甫、謝佳玲(2000) ;二為“焦點標記”,如 Teng(1979) ,張伯江、方梅 (1995)。第一類的觀點認為單純的焦點標記並不存在,它一定屬於一 個特定的詞類,並表現出該詞類的語法特點,而且遵守該詞類的語法規 則(徐杰、李英哲 1993) ,可以起標記焦點的作用。第二類的觀點認為 “是”為焦點標記,特別在書面語中,焦點標記的作用很大,能標記其後 緊跟隨的焦點成分,但它並不是句子的基本要素,不負載實在的語義, 可以被省略(鄧守信 1979、張伯江、方梅 1995) ,因此,“是”不是動詞 而單純僅是焦點標記。本論文支持焦點標記的理論,將提出論證反對“是” 為動詞。 以下分別舉出幾位學者對分裂句中“是“的句法特性的各種觀點進行 討論與分析。. 23.

(36)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一) 鄧守信(Teng , 1979) Teng(1979)首先提出“是”在漢語分裂句中可以當作焦點標記詞 (focus-marker),例如: (24) {是}我昨天在公園裡找到你的狗的。. 在上句中,“我”是預設-斷定(asserted element)的對象,此句的預設 是“某人在公園裡找到你的狗”,在這些人當中{我}是唯一符合預設之後 斷定的元素。 預設:某人在公園找到你的狗 斷定:X 在公園找到你的狗 焦點:X=我 焦點轄域:NP 名詞短語 以 上 是 句 ( 24 ) 的 焦 點 結 構 , 經 過 語 義 的 預 設 - 斷 定 (presupposition-assertion) (Lambrecht 1994) ,焦點標記在{我},其焦點 轄域是句首施事名詞。如果在等同句中,“是”所引出的並不是焦點成分, 例如: (25) 我在公園裡找到的是你的狗。. A. B. 上句是 A=B 的等同句 A=我在公園裡找到的(東西) B=你的狗 是=繫動詞,聯繫 A=B 或 B=A 你的狗是我在公園裡找到的。 B. A. 24.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鄧認為關於“是”的詞性之所以界定困難,是因為在句式上“是”可以 被否定,也可以進入副詞的轄域,從表面上看起來的表現像個動詞,例 如: (26) a.他不是昨天來的。 b.他可能是昨天來的。 c.*是他可能昨天來的。. 焦點標記在分裂句中的界限並不明顯,而且有時也不是必要的成分, 這是造成詞性不易分別的主要原因。正因為如此,在有些句子中既可以 解釋為等同句也可以分析為分裂句,例如: (27) 李明是 2001 年去德國念博士的。. 上句的斷言是“2001”,其餘的都是預設,符合分裂句的標準,其問 句應該是“李明是什麼時候去德國念博士的?”;可是另一方面還有一種 可能就是上句也是“誰是李明?”的回答,在此情況下就是對等句了。例 如: (28) 李明是 2001 年去德國念博士的(人) 。. A=. B. 句(28)是一個對等句(identification sentence) ,但是其名詞性成 分不能自由對等倒置(equation inversion ) ,也就是說 A=B,可是 B≠A, 原因是 A 是 B 的類屬中的一部分,不是等同的。 Teng(1979)指出雖然漢語中有時候對等句和分裂句可以互通,但 是當繫詞之後的部分含有數詞或指示詞時,則不能成為分裂句,因為數 詞和指示詞都需要指示對象,此即為句子中關係子句的中心語,所以分 裂句的深層結構中不能包含“的”之後的名詞性成分。例如: (29) a.他是昨天從紐約來的。 b.他是昨天從紐約來的那個人。. (a)句可能是分裂句,焦點是“昨天”,預設是“從紐約來的”,也可. 25.

(38)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能是對等句,“他是昨天從紐約來的人”,但是(b) 句一定是對等句, “昨 天從紐約來的”是關係字句,指示詞“那個人”是中心語。在(a)句中的 焦點標記“是”可以刪略,而(b)句的繫詞是不能省略的。例如: (30) a.他昨天從紐約來的。 b.*他昨天從紐約來的那個人。. 由此也可看出,分裂句的“是”是焦點標記,與繫動詞在句法上的表 現是不一樣的。. (二) Li & Thompson (1981) Li & Thompson (1981)指出“是”在漢語句子裡的功能都是繫動詞, 與其他動詞相比,繫動詞有如下的特點: 1.“是”不能與體貌助詞“了”、“著”、“過”共現。 2.“是”可以被“不”否定,但不可以被“沒”否定。 3.助動詞“能”、“敢”、“會”等不能與“是”同現。 然而,以上的特徵卻無法解釋下面的句子: (31) a.我是吃了飯才來的。 b.我是沒錢的。 c.明天我是會去的。. 以上的句子都打破了“是”當繫詞的規則,Li & Thompson (1981) 認為“是”是連接兩個或是等同或類屬的名詞短語,他們也論述了分裂句 的“是…的”結構,他們認為這個結構涉及到名詞化的現象。例如: (32) 她是昨天來的。 (Li & Thompson 1981:587). 26.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Li & Thompson(1981)認為“是”是繫動詞,“是”後面的隱藏名詞性 成分和主語是同一個人,而且“是”可以省略。事實上,繫動詞是不能隨 意刪略的,因為它有連接和判斷的功能,否則就不合語法。例如: (33) a.王先生是老師。 b.*王先生老師。. Li & Thompson(1981)認為所有的“是…的”句型都是從語用的角度 去分析的,他們指出這個句型是用來確認一個事實,描述一個事件發生 後的狀態,向聽話人確定信息。他們的主張很明顯地無法解釋分裂句中 “是”的功能。. (三) 黃正德(1988) 黃正德(1988)認為“是”在判斷句和分裂句中的功能不同,判斷功 能是基本的,他將判斷功能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是”前後的兩個名詞短 語可以互換,如句(34),另一種是後面的名詞短語是前面的特徵、性 質或歸類,如句(35)。例如: (34) a.我的故鄉是台北。 b.台北是我的故鄉。 (35) a.我的媽媽是醫生。 b.*醫生是我的媽媽。. 在判斷句中,動詞“是”是一個有意義的動詞,不能被刪略,是一個 二元動詞,根據論旨角色的不同而表示等同含義或類屬關係,但是並沒 有明確指出“是”在非分裂句中的句法屬性問題。例如: (36) a.他昨天是不是借了你的書? b.他昨天不是借了你的書。. 27.

(40) 現代漢語與德語分裂句的信息結構與教學應用. 句(36)並不是分裂句,“是”並不是焦點標記,不能省略,上述例 句都是確認句的問句和否定句,因為用于過去時間的分裂句句尾應該有 “的”當作預設標記。這個句子的深層結構為“他借了你的書”,加了確認 的“是”就成了“他是借了你的書”,句(36)即為上句的正反問句和否定 句。黃正德(1988)沒有解釋焦點標記為何可以省略,而判斷動詞與助 動詞一般都有功能,不是能刪略的。 黃正德(1988)反對鄧守信(1979)將“是”分析為焦點標記詞,他 認為“是”可以被否定以及當作“A 不 A”的正反問句,具備了動詞的特徵, 因而把“是”分析為助動詞。其特徵如下: 1. 助動詞能夠進入 A 不 A 問句。 2. 助動詞可以被否定。 3. 助動詞可以和動詞一起出現。 4. 助動詞不能帶“了、著、過”等語素。 5. 助動詞不能被“很”、“更”等程度副詞修飾。 6. 助動詞不能出現在主語之前。 7. 助動詞不能直接接賓語。 事實上,以上的特徵都是以句法的角度來分析的,這些論點是似是 而非的,無法令人信服“是”為助動詞。第一和第二點已經討論過;第三 點“是”在分裂句中可以置於動詞前當作焦點標記;第四點的時體標記跟 焦點標記無關,因為只有動詞才可以帶“了、著、過”,由此也可看出“是” 不是動詞,只是單純的標記;第五點跟第四點相似,分裂句的焦點標記 “是”前也不受任何修飾;最重要的是第六點,因為焦點標記可以直接置 於句首施事主語前面,標記主語為焦點,而助動詞是不允許出現在主語 之前的;第七點不能直接接賓語,是有其他的原因的。黃正德(1988) 將“是”當作助動詞,完全是以句法條件來決定,事實上其論點並不夠完 整。.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當矣。妻問安在?持卵示 之,曰﹕此是,然須十年,家當乃就。因與妻計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加強「漢語拼音」教學,使學生掌握

• 「在香港定居的非華語學生與其他本地學 生,同樣是香港社會的下一代。……為促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