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是”在等同句和分裂句中的特性

第四章 漢語分裂句的類型與功能

第二節 “是”在等同句和分裂句中的特性

一、 “是”當作焦點標記的來由

焦點標記“是”的基本語義與“確實”有關,以傳統的觀點來看,含有“是”

的句子一般被稱作“判斷句”,是說話人對事物的斷定或確認。以歷時的過 程去追溯,“是”最早是指示代名詞,王力(1958)指出繫詞“是”並不是從動 詞,而是從指示代名詞發展而來的。第一個出現的“是”是確認助詞,用在 名詞短語之前,與句尾助詞“也”合用。當作斷定功能,如“是 NP/AP 也”,

後來“也”逐漸消失,而“是”就成了斷定動詞。

漢語分裂句的句式為“(…)是+(…)焦點 X+預設 VP+的”,跟英語 的分裂句“It is X(焦點) that / who …(預設)”相當,在語義上,漢語 和英語都用繫詞“是/be 動詞”來標記焦點,在信息結構方面,都將句子的

106

信息分為焦點與預設,在形式上,英語的兩個動詞必須同現,其中一個 是“be 動詞”,漢語則需要一個焦點標記“是”+“帶有情態、狀語+動詞短 語的陳述句”+“的”。其中“是”不一定要出現,“是”為焦點標記,不出現 並不會改變句義,英語則是可以省略“that”。這種句子的產生是說話人在 陳述句中以“是”將句中的某個成分焦點化(focalized),也就是說話人在 陳述句的形式上,以焦點標記“是”和預設標記“的”構成“是…的”結構,

以對事件的某一成分標記焦點的一種形式。這種的基式是普通的陳述句

(呂叔湘,1990:也稱為敘事句)加上焦點標記“是”在焦點之前,就形 成說話人的一種主觀的聚焦功能。張和友(2012)指出這個結構是說話 人深入事件(event)内部,將注意力的重心放在構成事件的某一要素上,

猶如物理學上的聚焦(focalization),他認為是說話人運用“焦點算子”

(focal operator) “是…的”突顯句中的某一成分,使其成為句子的焦點。

雖然聚焦足已說明“是”的功能,但是筆者不同意“是”是焦點算子,前文 已談過焦點算子仍然負載有實際的語義,而焦點標記“是”在分裂句中原 有的語義已經虛化,只能算是標記。Wu(1998)認為“是”在語用層面的 功能是標記含有焦點在內的說明 (comment),這是分裂句的特性,“是”

的位置向左移動,表示“評論說明”的擴展到含有話題成分。Wu(1998)

的主張無法解釋焦點標記置於句首時標記主語為焦點的情況,位於句首 的“是”之後的評論的對象是什麼。

至於“是”的主觀斷定功能是“是”的語義所產生的,將已經虛化的“是”

用在信息結構上當作標記,這個情況跟“連”一樣,“連”在語義上已經虛 化,發展到語用功能上就成了“反預期”;而分裂句的“是”在語義上也已 虛化,其語用功能則為主觀斷定焦點,因此,探討“是”字結構的用法及 語義的對應情況仍是有必要的。

二、 “是”字句的句法和語義的關係

漢語繫詞“是”的一般作用是將兩個實體項目連結在一起,表示說話 人的一種斷定,此時已從古代漢語中的“X,是 Y 也”的回指性代名词

107

(anaphoric pronoun)14語法化為斷定詞了(王力,2000)。在英語中,“實 體”“範疇最容易納入“X-be-Y”框架(方萬春,1997)。謂詞“to be”的意義 就是“等同、屬於、包含於”,這種關係可以通過名詞短語或句子來表示。

Halliday(1985/1994)將其分為兩類:等同類(identifying,簡稱 ID)與 屬性類(attributive,簡稱 IA)。例如:

(176) a. John is that boy.(ID)

b. John is the clever one.(ID)

c. John is a teacher.(IA)

例(a)和例(b)是等同類,例(c)是屬性類,等同類 X 和 Y 可 以倒置,可是屬性類不可。實際上作為屬性類的並非判斷句,而是描寫 句。在漢語中描寫句不需要繫詞,因為形容詞是靜態動詞的一部分,如 果加了“是”則有不同功能,即從描寫句變成說話人的主觀斷定,而不是 客觀陳述。例如:

(177) 小王很聰明。(描寫句)

(178) 小王是很聰明。(主觀確認並斷定,“是”重讀)

此外,由動態過程句變成靜態句也有類似功能,例如:

(179) 小李去北京了。(動態過程句,描寫)

(180) 小李是去北京了。(主觀確認並斷定,“是”重讀)

“名-是-名”的結構性成為一種最為普遍的“是”字典型結構是不難理 解的,因為名詞與名詞之間是一種穩定的靜態關係。而前後皆為動詞性

14 古代漢語表說話人主觀斷定一般採用 X(者),Y(也),其功能大致相當於今日“是

“字結構。X,是 Y 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X 是 Y VP 是 VP

語義上前後項所指符合“等同。類屬”的關係。動詞通過表述形態的變化由陳述而指

稱,前後形成一種靜態關係,納入名-名”的語義類別。(參見張和友,2012:26)

108

成分或至少一種是為動詞性成分的是準典型“是”字結構,例如:

(181) (你)考試作弊是要開除的。

在此說話人所要表達的兩種“命題”的類屬關係是說話人的主觀斷定,

這類句子的前項也可以是一個舊信息,後項是新信息,包括時間、地點、

方式等環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張和友,2012:39)。例如:

(182) a. 我第一次坐飛機是 1990 年。

b. 他們結婚是在美國。

c. 李明進研究所是推甄進去的。

以上句子的信息結構為(a)為“我第一次坐飛機”是舊信息,“1990 年”是 新信息。(b)句“他們結婚”是舊信息,“在美國”是新信息。(c) 句“李明進研

究所”是舊信息,而“推甄進去”是新信息。這類句子也可將前項的動詞短語

或事件加上名物化標記“的“,而後項的名詞短語或動詞短語成為等同句

(湯廷池,1981 稱之為準分裂句)。例如:

(183) 老師送給我的是那本書。

(184) 那本書是老師送給我的。

根據 Halliday(1985/1994:39-43)的主張來看,句(183)是等同 句,小句在前作主句時與在“是”的後項是對等的,信息序列是“抽象未定 -具體確定”,都具有排他義,即“老師送給我的是那本書,不是別的東西”,

“那本書”是句尾焦點,然而小句居後時,說話人要特別指出送給我那本 書的是老師,不是別人,句子的焦點是老師。

三、 “是”在等同句和分裂句中的特性

上一節談到“是”字結構的類別,在第一類典型的“是”是繫詞,有斷定 語義的功能,第二類準典型到第三類非典型的“是”則由等同句(準分類句)

到分裂句逐漸發展。可以看出“是”的特性在分裂句和等同句中是不同的,

109

以下分別進行探討。

黎錦熙(1969:129-134)把“是”,包括“就是、便是、乃是、算是、

不是”連同“係、為、乃非”等分析為表決定的“同動詞”15。王力(1971:

97)與許世瑛(1968:147)都把“是”視為連繫主語與謂語的“繫詞”,其 功用在於解釋事物的性質或判斷事物的是非異同,高明凱(1970:31)

則認為“是”是千真萬確的指示詞,即使作為繫詞,也不能視為動詞或同 動詞(參照湯廷池,1981:114)。

湯廷池(1981)認為“是”在句法上是表非活動行為的靜態動詞

(stative verb),不能與表時態的助詞如“了、過、著、起來、下去”接連 出現,不能改成祈使句,也不能如其他動詞一樣重疊或與表進行的“正”

連用;然而,“是”可以跟情態助動詞“會、得”或情態副詞“可能、應該、

寧願、幸虧”共現。“是”之所以經常被分析為“繫詞”是因為在語義與句法 功能上聯繫句子的主語和謂語,表示主語與謂語是等同的,主要的功能 如下:

1. 說明或判斷主語與表語名詞所代表的兩種事物間的相同或相屬 的關係,否定必須用“不是”,例如:

(185) 王小姐(不)是我的同事。

(186) 我的同事是我在旅行時認識的。

表達屬性的等同句是以繫詞“是”來聯繫主語名詞與名詞化的關係子 句,“是”後面的關係子句在語法功能上是表語,用來敘述有關主語名詞 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屬性。

2. 要確認對方說的話或斷定事物的性狀,可以加上表程度的副詞,

如“很、真、最、就”來修飾,例如:

(187) 你的朋友真是聰明!

3. “是”可以置於動詞前,表確認對方說的話或斷定活動的情況,也

15 “同動詞”是由動詞而來的介詞,如“給、替”。

110

可以用“還、只、又”等表範圍或語氣的副詞來修飾。例如:

(188) 我是要去啊 1

(189) 他只是打了弟弟一下,弟弟就哭了。

這類的句子必須有篇章來支撐,而且其後句是有限制的(obligatory),

必須是一個跟含有“是”的小句構成讓步或轉折或順承關係的小句,否則 語義不能連貫,這個“是”可以用“雖然、的確”來替換。例如:

(190) a. 今天好冷啊!

b. 嗯!今天是好冷,可是沒下雨,所以還算舒適。(確認)

c. 雖然今天好冷,可是沒下雨,所以還算舒適。(讓步)

d. 今天的確好冷,可是沒下雨,所以還算舒適。(順承)

4. “是”可連接處所詞、時間詞與名詞,表示斷定在那個地方或那段 時間內所存在的是什麼事物,表示存在與斷定。例如:

(191) a. 窗外是一片白茫茫的雪景。

b. 2015 年會是快樂的一年。

以上的“是”都具有判斷或斷定的功能,這種功能都是等同句中的“是”

的特性,可以接受副詞的修飾,“是”在此情況下是動詞,可以用否定詞“不”

否定,可以形成正反問句“是不是”,還可以接受情態副詞的修飾,例如:

(192) a. 他不可能是我以前的學生。

b. 他可能不是我以前的學生。

c. *他是不可能我以前的學生。

d. 他不可能是昨天到台北的。

e. 他可能不是昨天到台北的。。

f. 他是不可能昨天到台北的。

111

(a)句中“不可能”是“是”的修飾語,(b)句中“可能”修飾“不是”,

(c)句因為“是“動詞,所以“不可能”不可以放在動詞後面,(d)句“不 可能”在“是”之前,修飾的是整個動詞短語“是昨天到台北的”,而不是“昨 天”,例如“他可能是昨天到台北的嗎?”其回答不能說“*他不可能是昨 天”,應該回答整個動詞短語“他不可能是昨天到台北的”,而不是焦點“昨 天“,因此情態副詞“不可能”是修飾整個動詞短語“是昨天到台北的”。(e)

句的情態副詞修飾的是“不是昨天到台北的”這個事件,而(f)句的“是”

是焦點標記,焦點是“不可能”。以下再提出另外一個等同句的例子,證 明等同句的“是”是動詞。例如:

(193) a. 我們現在討論的是語言學的問題。

b. 我們現在討論的只是語言學的問題。

c. 我們現在討論的就是語言學的問題。

d. 我們現在討論的應該是語言學的問題。

e. 我們現在討論的可能是語言學的問題。

f. 我們現在討論的才是語言學的問題。

以上所有的例句都是等同句,副詞都在動詞“是”之前修飾動詞,“是”

都無法刪略,刪略之後句子就不合法,這個特點跟分裂句中的焦點標記

都無法刪略,刪略之後句子就不合法,這個特點跟分裂句中的焦點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