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唐代神策軍系將領與宦官關係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唐代神策軍系將領與宦官關係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唐代神策軍系將領與宦官關係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王德權 博士 研究生:魏宇漢 撰.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1 月.

(2) 摘要. 治 政 大 建立關係。歷來的研究、評論指出唐之所以滅亡,宦官與藩鎮的影響甚深。藩 立 鎮割據一方,使國家無法維持完整的局面。宦官則掌握軍權,影響政治決策, 本文旨在考察安史亂後的唐帝國政治運作中,宦官如何與禁軍體系的將領. ‧ 國. 學. 甚至擅立皇帝。宦官由於擔任禁軍統帥而擁有武力後盾,故能把持權柄。禁軍 中,尤以神策軍地位最隆、待遇最優,然而宦官是否真有能力足以掌控一支規. ‧. 模達十餘萬的軍隊?實令筆者懷疑,遂以宦官、神策軍將領為核心進行探討。 本文立基於宦官以及神策軍的研究之上,試著從宦官以及禁軍將領的關係. y. Nat. sit. 著手,探討二者間是否有密切往來,為求行文方便,筆者以「神策軍系將領」. al. er. io. 稱之。全文從宦官養子說開始論起,以為宦官養子的情形在中唐、晚唐大不相. n. 同。其次,探討神策軍將領的來源、入仕途徑,並且透過墓誌銘探討將領與宦. Ch. i n U. v. 官是否曾有地緣關係,抑或是有過來往。再次,探討神策軍將領派遣到各地擔. engchi. 任節度使後的發展,並透過中晚唐幾次重大戰役中,神策軍將領的參與情形, 以考察其與宦官之關係。最後,則以永貞革新、甘露之變兩大事件做個案探討, 證明宦官在軍中的影響力甚深。如此,方能從另一個側面瞭解中晚唐政治局勢 之演變。 關鍵詞:宦官、養子、假子、神策軍、神策中尉、藩鎮.

(3) I. 目次. 政 治 大. 第一章 緒論 .................................................................................................. 1. 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5. ‧ 國. 學. 第三節 章節安排 .............................................................................................. 22. 第二章. 宦官養子說的再探討 .................................................................. 24. ‧. 第一節 宦官的香火承嗣 .................................................................................... 25 第二節 唐玄宗以後的宦官家族 ........................................................................ 30. Nat. sit. y. 第三節 宦官養子人數的激增 ............................................................................ 41 第四節 宦官養子人數激增的成因 .................................................................... 49. io. al. er. 第五節 小結...................................................................................................... 59. n. v i n C h................................................................................ 第一節 神策軍將領的出身 61 U i e h n g c............................................................ 73 第二節 宦官對神策軍將領任用的影響. 第三章. 神策軍系將領的選任方式與宦官關係 ...................................... 61. 第三節 小結...................................................................................................... 88. 第四章. 神策軍系將領的派遣與運用 .................................................... 112. 第一節 神策軍將領的外放與遷轉 ................................................................ 112 第二節 用兵政策下的神策軍系將領 .............................................................. 128 第三節 小結.................................................................................................... 158. 第五章. 宦官掌握神策軍之個案探討 .................................................... 173. 第一節 永貞革新............................................................................................ 173 第二節 甘露之變............................................................................................ 187 第三節 小結.................................................................................................... 202.

(4) II. 第六章 結論 ............................................................................................ 213 徵引書目 .................................................................................................... 23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i. 表目錄. 政 治 大. 1〈隋末唐初的養父子〉 ...................................................... 51 2〈玄宗開元後半期到德宗貞元年間的養父子〉 .............. 52 3〈僖宗時期到五代的養父子〉 .......................................... 54 4〈唐代派遣宦官監軍資料表〉 .......................................... 89 5〈神策軍系將領入仕、外放及遷轉表〉 ........................ 159 6〈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表〉 ............................................ 203 7〈神策軍系將領總表〉 .................................................... 217. 立. ‧. ‧ 國. 學.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指出:「唐代皇帝廢立之權既歸閹寺,皇帝居宮中 亦是廣義之模範監獄獄囚。」 1宦官影響中晚唐政治甚深,陳寅恪以降,凡治唐史. 治 政 大 政治也因此陷入混亂局面。陳氏的案語不僅勾勒出中晚唐的政治局勢,同時影 立 響其後的研究者圍繞在這一課題深入研究。筆者亦不例外,最初,筆者梳理有. 者,多認為宦官因握有兵權,得以操皇帝廢立、甚至是生殺大權在手,中晚唐. ‧ 國. 學. 關唐代宦官的問題,因而接觸陳寅恪的著作,於是開啟筆者撰寫本文的構想。 然而,不論是宦官抑或是神策軍、藩鎮,皆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且研究的面向. ‧. 廣泛,倘若筆者要能從中超越前人,勢必得在這些課題上另闢蹊徑。為了增加 研究的視野,另涉獵神策軍、藩鎮的研究,其中以何永成、王壽南、張國剛為. sit. y. Nat. 筆者重視。在這過程中,筆者逐漸地從宦官、神策軍、藩鎮當中找到共通點, 尤其以前二者為主,以便完成本文的思考架構,於是有了「唐代神策軍系將領. io. n. al. er. 與宦官關係研究」這個題目。進行這個問題的研究之前,必須對宦官、神策軍. i n U. v. 的發展有所認識。以下,先簡略地梳理此二者的發展過程,再根據這個過程逐 一提出問題。. Ch. engchi. 唐代宦官隸屬內侍省。唐初(高祖至高宗時),內侍省規模不大,宦官尚未 居於要職。武后、中宗時,宦官人數開始增加,官品仍然不高。至玄宗朝,宦 官人數增加,同時,開始出現正三品的宦官,其分工與職掌愈加詳細。 2 玄宗朝以前,宦官沒有太多權勢,玄宗時,宦官開始參與政治活動,例. 1. 陳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及黨派分野〉(臺北:臺灣商務,1997),頁139。. 2. 王壽南, 《唐代的宦官》第二章〈唐代內侍省之組織與職掌〉(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4), 頁5-22。. 1.

(7) 第一章 緒論. 如楊思勗領軍平定叛亂,或是邊令誠擔任監軍,又或者高力士曾協助玄宗取得 帝位。安史之亂後,宦官參與政治活動愈加頻繁,權勢也愈來愈大。例如肅宗 時期的李輔國,代宗時期的程元振、魚朝恩。 宦官權勢的增加主要表現在軍權方面。唐代宗在廣德元年(763)為躲避吐 蕃而前往陝州時,正是由魚朝恩率領神策軍護駕。為了褒獎魚朝恩的功勞,代 宗遂將神策軍交予其指揮。德宗建中四年(782)涇原兵亂時,神策軍使白志貞 未能及時護駕,惟竇文場、霍仙鳴等宦官隨侍左右。此事導致唐德宗不再信任 軍將,迨至德宗還京,遂將禁軍將與竇文場、霍仙鳴指揮。自此,宦官成為禁. 政 治 大 神策軍是哥舒翰在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大破吐蕃後,以隴右軍事首長 立. 軍統帥,在軍事上擁有獨立的兵權並持續到唐末。 3. 的身分請求設立。神策軍設立之初只是一支地方軍,位於臨洮以西二百餘里之. ‧ 國. 學. 磨環川,首任神策軍使由成如璆擔任。天寶十四載(755)爆發安史之亂,成如 璆遣將領衛伯玉率領千餘人赴援,之後衛伯玉在肅宗乾元元年(758)參與討伐. ‧. 安慶緒的軍事行動失敗後,與魚朝恩一同退保陝州。 4. y. Nat. 約與衛伯玉前往中原的同時,吐蕃乘機入侵,造成西北數十州相繼淪陷,. sit. 神策軍也因此失去駐地。其後肅宗以衛伯玉為神策軍使,由魚朝恩監其軍。上. al. er. io. 元元年(760),衛伯玉因屢建戰功,獲升為神策軍節度使。神策軍從一支邊防. v i n Ch 廣德元年(763),吐蕃再次入侵,迫使代宗倉促出奔,此時魚朝恩與衛伯 engchi U 玉率領神策軍相迎,情勢始轉危為安。吐蕃撤軍之後,代宗以魚朝恩及其所統 n. 軍,躍升為藩鎮軍。 5. 軍隊悉號神策軍,並隨著天子入鎮長安。永泰元年(765),僕固懷恩反叛,引 3. 王壽南, 《唐代的宦官》第三章〈唐代宦官權勢之演變〉 ,頁23-71;英‧崔瑞德 編, 《劍橋中 國隋唐史(589-906年)》第九章〈晚唐的宮廷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頁 521-526。. 4. 宋祁、歐陽修,《新唐書》卷50〈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頁1332;何永成,《唐代 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局》(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0),頁10-12。. 5《新唐書》卷50〈兵志〉 ,頁1332;何永成, 《唐代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局》,. 頁12-13。. 2.

(8) 第一章 緒論. 吐蕃、回紇等外族入侵,代宗下詔親征,並且命令魚朝恩率領禁軍屯駐。不久 後吐蕃、回紇引兵撤退,神策軍在此役有功,因此由地方軍正式升格成中央禁 軍。之後,京西北設立神策外鎮,或是設立神策行營,或將防秋兵納為神策軍, 軍隊戰力大幅提升,奠定神策軍成為屏障西北、鞏固京師的重要力量。 6 神策軍成為中央禁軍伊始,由魚朝恩領軍。魚朝恩死後,分別王駕鶴、 劉希暹以及白志貞統帥。德宗興元元年(784),神策軍再次回到宦官的指揮之 下,分別由竇文場、霍仙鳴監神策軍左、右廂兵馬使。貞元二年(786),德宗 整編神策軍,將神策左右廂擴充為左右神策軍,並以竇文場、霍仙鳴分別監勾. 政 治 大. 當之。貞元十二年(796),設立神策軍護軍中尉,仍舊以竇文場、霍仙鳴擔任 左右護軍中尉,宦官掌握神策軍軍權就此確立,展開神策軍左右中晚唐政局的. 立. 歷史。 7. ‧ 國. 學. 設立了神策中尉,確立了宦官與神策軍的從屬關係,但單就這層統屬關 係,無法解釋為何神策軍對宦官有著高度忠誠。以實際案例來看,神策軍設立 以後找不到對宦官叛變的案例,永貞內禪、甘露之變等重大事件上,證明神策. ‧. 軍只聽從宦官指揮。 8究竟宦官是如何掌控神策軍呢?筆者以為關鍵在神策軍. sit er. io. 6. y. Nat. 的將領。唐代的兵將關係緊密,士兵往往會跟隨自己的將領,王智興的銀刀軍. 《新唐書》卷50〈兵志〉 ,頁1332;何永成, 《唐代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局》,. al. n. v i n Ch 《新唐書》卷50〈兵志〉 ,頁1333-1334;何永成, e n g《唐代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 hi U c 局》 ,頁16-18;張國剛, 〈唐代的神策軍〉 ,收入氏著, 《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臺北:文津 頁13-16。. 7. 出版社,1994),頁113-141。 8. 以永貞內禪而言,當二王欲藉由詔令取得神策軍軍權時,卻因「邊上諸將奉中尉意旨,違抗 詔令,拒交兵權」而失敗。至於甘露之變, 《舊唐書》的記載為: 「(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扶帝 輦入閣門……,俄而士良等率禁兵五百餘人出東上閣門,逢人即殺。」 《新唐書》的記載則是: 「仇士良與右神策軍中尉魚弘志、大盈庫使宋守義挾帝還宮。王涯、舒元輿已就縛……,士 良因縱兵捕,無輕重悉斃兩軍,公卿半空。」二者相對照,可知甘露之變時跟在皇帝身邊的 神策軍確實是聽令於左右神策軍中尉。見何永成,《唐代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 政局》 ,頁125;劉昫, 《舊唐書》卷184〈宦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頁4770-4771; 《新 唐書》卷270〈宦者上〉 ,頁5872。. 3.

(9) 第一章 緒論. 就是一個例子。 9或以「涇原兵亂」為例,兵亂前的涇原節度使為姚令言,然 而事件發生後,涇原兵不擁立姚令言當作統帥,反而選擇曾經統帥過他們的朱 泚。由此觀之,兵將關係緊密才是使涇原兵認定朱泚的原因,姚令言則因為威 望不足而無法掌握軍心。10因此,可以推測僅靠神策護軍中尉,難以確實掌控 全部的神策軍,必須安排親信擔任神策軍將領,或是與神策軍將領建立良好關 係,藉此牢牢地抓住這支軍隊。 揆諸漢、唐、明三代,皆見宦官干政。三者相較,唐代與漢朝、明朝不 同處在於宦官是否掌握軍權。漢、明的宦官即便勢力再大,權力終究源自皇帝,. 政 治 大. 當皇帝欲剷除宦官時,能夠擁有對付宦官的手段,這樣的情形卻無法在唐代上 演。以永貞內禪來說,當王伾、王叔文等人欲以皇帝的詔令奪取軍權時,這些. 立. 應當聽令於皇帝的神策軍,只聽從宦官的命令而不為所動。這件事凸顯宦官與. ‧ 國. 學. 神策軍關係之親密,可見一斑。. 為何唐代宦官勢力竟膨脹到皇帝無法駕馭,筆者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宦 官當權有其歷史背景及外部因素,但當他們掌權後,要如何維繫權力?王壽南. ‧. 指出:朝臣對宦官之依附、宦官之久任與養子制。11王氏的論點偏向整體環境、. y. Nat. 政治制度,乃至於中晚唐政治結構等層次之下,宦官權勢擴張的整體脈絡。王. sit. 氏以軍權、監軍、財政權、內侍省的使職、養子作為立論基礎,分析宦官獲得. al. er. io. 權勢的原因,卻未能深入探討在制度及結構的層次之下人與人的互動。 12. n. v i n Ch 架空的情況下,為何無法收回軍權?永貞革新及甘露之變就說明了這樣的情 engchi U. 筆者提出第二個疑問是:為何皇帝的號令無法發揮?在皇帝權力被宦官. 形。職是之故,本文以宦官與神策軍之間的關係為主題展開討論,而宦官如何 培養自己的人馬將是本文探討的關鍵。. 本文將分成兩大重點:其一是宦官的動向;其二是神策軍系將領的生平,. 9. 《舊唐書‧懿宗紀》:「初,王智興得徐州,召募凶豪之卒二千人,號約銀刀、鵰旗、門槍、 挟馬等軍。」見《舊唐書》卷19〈懿宗紀〉 ,頁653。. 10. 黃永年, 〈「涇師之變」發微〉 ,《唐史論叢》1(西安,1987),頁163-201。. 11. 王壽南, 〈宦官權勢之維持〉 ,收入氏著,《唐代的宦官》 ,頁155-193。. 12. 王壽南, 《唐代的宦官》 。. 4.

(10) 第一章 緒論. 凡是曾在神策軍中任職者,皆稱為「神策軍系」將領。 最後,關於本文討論的時期,神策軍建立初期,編制尚不穩定,亦非完 全由宦官掌握。因此,本文掌握的時段以竇文場、霍仙鳴接掌神策軍開始到唐 末為止。13若再細分,從魚朝恩統軍開始到涇原兵亂結束、李晟收復長安為神 策軍發展的第一個時期。德宗涇原兵亂結束以後,直到黃巢攻陷長安、神策軍 覆滅為止是第二個時期。田令孜在四川重組神策軍為「神策五十四都」開始直 到唐亡,為第三個時期。基本上,本研究將著重在前面兩個時期,並以神策軍、 神策軍將領參與的幾次重大戰役為核心,探討宦官與神策軍系將領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回顧.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德宗貞元十二年(796)以降,神策軍皆由宦官掌管,加之其發跡過程、軍 隊組織帶有濃厚的藩鎮色彩。是故,本研究涉略三個範疇:宦官、神策軍、藩. ‧. 鎮,若欲深入探討,必先瞭解與本文有關之文獻。. er. io. sit. y. Nat. 一、 唐代宦官的研究. 唐代宦官權勢之大,已為時人所懾。繼之宋人司馬光撰《資治通鑑》 ,以. n. al. i n U. v. 「唐代宦官之禍,始於明皇,盛於肅代,成於德宗,極於昭宗」之語論之。14自司馬君實. Ch. engchi. 以降,凡言及宦官者,莫不從政治的角度論之,或云宦官危害唐代政治運作, 或云操皇帝廢立之權在手,或云成群結黨、勾結藩鎮,為禍中央……等。即便 是晚近以來的研究者,亦多半受此史觀影響,對於宦官可說是貶大於褒。 回顧過往研究,首推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及黨 派分野〉對於宦官的評述。陳寅恪述及自永貞革新以降,歷經元和用兵,憲宗 被弑、穆宗即位,敬宗皇帝之立,文宗上位,迄於甘露之變等重大事件,指出 13. 例如前述提及的白志貞。. 14. 司馬光, 《資治通鑑》卷263〈唐紀79〉 「昭宗天復三年臣光曰」(臺北:世界書局,2012),頁 8598。. 5.

(11) 第一章 緒論. 宦官之間,彼此互有派系,並與外朝士大夫之黨派勾結,形成一氣,尤以牛李 黨人的競合有密切關係。陳氏將宦官黨派與外朝黨爭連結到李唐皇位繼承不穩 的傳統,指出宦官勢大,難以制衡。尤其甘露之變以後,宦官意識到士大夫圖 謀將之除去,宦官之間彼此不分黨派,結合為一群體,共同對外,宦官與士大 夫成勢不兩立之政治集團,而南衙與北司在歷次的政爭中,落入下風,最後只 得援引另一強大集團──藩鎮的力量消滅宦官。然而引進藩鎮的代價,就是朝 中缺少對抗強藩的實力,最終導致唐亡。 15 陳寅恪的理路部分源自於司馬光的觀點。另一方面,陳氏指出唐代宦官. 治 政 大 成黨派、與藩鎮勾結(待考)等。 立. 的影響:掌控軍隊(即神策軍等禁軍)、干涉政治決策(樞密使)、廢立皇帝、形. 承繼此一理路者,有傅樂成、王壽南、牛志平、王守棟等人。傅樂成〈唐. ‧ 國. 學. 代宦官與藩鎮的關係〉指出盛唐以後的政治,乃宦官與藩鎮合作的政治,「藩 鎮依賴宦官以鞏固其割據,宦官倚靠藩鎮而維持其權柄。」傅氏點出宦官研究. ‧. 的另一個面向,亦即宦官、藩鎮間之競合,顯示中晚唐政治為這兩大集團把持: 地方上有藩鎮,同時監軍在藩鎮發揮溝通橋梁的作用,或收受藩鎮賄賂,或威. y. Nat. sit. 脅利誘;在中央則以宦官為主,掌控朝中政治。16其次,中唐以來節度多出自. al. er. io. 禁軍將校,因多以巨資行賄宦官,時稱「債帥」,這些將領遍及各地,成為宦. n. 官籠絡地方的手段。再次,傅氏援引外朝黨爭與宦官間的黨派,以為論述,直. Ch. i n U. v. 到甘露之變以後,外朝士大夫與宦官形同陌路,前者與藩鎮聯手,共同消滅宦. engchi. 官。故宦官與藩鎮間的合作關係,左右了中晚唐的政治局勢。 綜觀整篇文章,實不難看出傅氏的論點承自司馬光、陳寅恪,通篇焦點 環繞在宦官、藩鎮及朋黨三者的關係上。然而,傅氏也僅僅是將中晚唐以來的 政治局勢做了詳盡地敘述而已,未能在這個課題上開創超越陳寅恪。筆者以 為,可將傅樂成先生的文章視為陳寅恪理路的延伸。. 15. 陳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及黨派分野〉 ,頁106-139。. 16. 傅樂成, 〈唐代宦官與藩鎮的關係〉,收入氏著《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2002),頁 191-208。. 6.

(12) 第一章 緒論. 順著陳寅恪、傅樂成的脈絡,王壽南《唐代的宦官》則是較有系統地針 對這一課題深入瞭解。王氏在該書當中,從宦官的組織、執掌,亦即內侍省的 運作談起,並以唐玄宗、安史之亂作為劃分,指出此前的宦官品秩、員額、工 作職掌等大致上能依照制度規定運作。安史之亂及其後幾次動盪中,宦官的權 勢逐漸地增加,此點表現在兵權、財政權、監軍、樞密使、皇位之爭、干涉外 朝政事與使職等,加之君主對宦官的依賴,使得他們將勢力伸進各個方面。尤 其是軍權,神策軍的統帥委由宦官擔任,意味著他們擁有武力後盾,可直接指 揮軍隊。其次,監軍在各地監督藩鎮、軍隊將領,甚至可干涉其運作、調度, 使得節度使聽令於宦官,進一步地增加宦官在各地的影響力,使其得以勾結各 地藩鎮勢力,互相合作。. 立. 政 治 大. 王氏的著作最大貢獻在於整合此前有關宦官的史料、研究成果,深入探. ‧ 國. 學. 討唐代宦官何以獲得權勢並維持的原因。不僅如此,王氏比較宦官、外戚以及 女主政治之異同,指出由於內侍省的膨脹,使宦官員額從武則天時開始浮濫,. ‧. 由於宦官人數眾多,又有族類感,遂形成一集團。至於宦官為何導致社稷敗壞, 則出於宦官生理上的缺陷,進而影響心理,產生過度補償的心態,罔顧道德標. sit. y. Nat. 準而貪贓枉法,並且以中國士人深受儒家學說影響的角度切入,指出歷來論者. io. 宦官位高而名不彰,於是競相逐利,乃至政治敗壞。. n. al. Ch. er. 常以道德評價宦官。再者,宦官領袖地位隆盛,揚「名」各地,但是大多數的. i n U. v. 王壽南認為,宦官權勢原應僅限於京師,但由於可擔任監軍、指揮神策. engchi. 軍及眾多使職之故,勢力範圍由京師一點擴及全國。其次,宦官的權勢是依附 於皇帝之下,宦官權勢的盛衰亦隨皇權強弱而消長。再次,宦官掌控軍權、財 政權以維持權力。再次,宦官藉著收養養子保持權勢,不論是縱向地延續政治 地位,或是橫向地擴張,皆透過養子以達目的。凡此種種,造就中唐以來朝政 紊亂的情形。 王氏在著作中點出內侍省從武則天時期開始膨脹,玄宗時,宦官不論就 品秩、權力等方面都獲得擴張。誠然,安史之亂為一重要分水嶺,宦官於安史 之亂以後的權勢較諸以往還要來得龐大,進而形成一勢力強大的組織。然而王 壽南卻忽略了南衙的官員亦從武則天時期開始增加,換言之,若只單論宦官勢. 7.

(13) 第一章 緒論. 力膨脹是根源於組織擴張、員額增加,那麼將無法同時解釋南衙官員增加的現 象。宦官形成一政治集團,擁有族類感。但是族類感的說法,是相較於外戚、 女主而來,未能將宦官也是「時代下的行動者」這點列入考入。筆者之意,以 為這只是宦官身處其位,王氏自然是以宦官論之,然「宦官」一詞可由其他名 詞代換,應當從制度本身著手,去探討宦官在歷史上的定位。況且宋制承襲唐 代而來,本為內侍省編制下的樞密使、禁軍統帥為宋代沿用,不過在位者不再 是宦官,而是由朝中官員擔任。準此,以族類感論之,有失偏頗。若以同樣的 觀點視之,那麼「生理影響心理」的說法亦難以自圓其說。. 治 政 大 、「儒家思想」不 以道德觀去評價宦官。撇除吾人如何定義所謂的「傳統思想」 立 談,以道德角度去評價宦官,實際上是將宦官預設為一特別的對象,再套上道. 除此之外,王氏提及士人深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尤以儒家學說為要,. ‧ 國. 學. 德的枷鎖,未能將宦官與其他人放在同一標準上檢視。或者更恰如其分地說, 只要以道德的角度論古今人物,也未必比宦官更有「道德」的份量。同理可證,. ‧. 追逐名利實乃人之本性,不會因為今天所探討的對象並非宦官,就認為此人比 較不會追求名利。上述幾點所及,多半環繞在王氏評論宦官時產生的誤解。. y. Nat. sit. 雖然王氏的論點處處可見司馬光、陳寅恪、傅樂成等人之影,不過對於. al. er. io. 「唐代的宦官」這一課題的處理上,確實能見其治史功力之深,舉凡徵引史料、. n. 繪製表格、整理歷來各家說法等,均有重大貢獻,提供筆者撰寫本文的基石,. Ch. 並能從論述不足之處找到發揮的課題。. engchi. i n U. v. 牛志平、王守棟亦曾針對宦官這一課題深入探討。牛志平〈唐代宦官〉 從唐代宦官掌權之源流述起,繼之擴及永貞革新、甘露之變、廢立皇帝、宦官 與藩鎮、種族、評價等個案或面向。誠然,牛氏就宦官這一課題點出許多疑問, 並提出見解,然而多屬點到為止的層次,未能針對每個問題深入探討。以這點 而言,牛氏未若王壽南來得深入。不過,文中指出宦官權勢與皇帝休戚與共, 宦官雖然影響唐代政治,卻也維繫安史之亂以後的國祚,禁軍制度影響宋代中 央集權,以及宦官權勢之大非少數具有氣節之士能與之抗衡等觀點,倒是值得. 8.

(14) 第一章 緒論. 持續探討。 17 王守棟《唐代的宦官》從宦官的組織、執掌……等方面著手。然而,牛、 王二人的論述架構並未超脫陳寅恪的理路,甚者,二人的著作與王壽南《唐代 的宦官》在本質上差異不大,未能開創出新的論點。此外,王守棟的思路傾向 司馬光,從其章節標題「始於明皇,盛於肅代,成於德宗,極於昭宗」即可得知。蓋 此說法源於《資治通鑑》 ,因此該書中對於宦官的評價,如同司馬光對於宦官 的看法。而司馬氏撰寫《資治通鑑》時,本為皇帝施政時鑑往知來之用,故具 有濃厚的政治意味。 18據此,不論是王壽南、牛志平、王守棟的觀點未有太多. 治 政 大 在這一基礎上,後起學者針對宦官這一課題進行更精闢的研究,開枝散葉,成 立 果豐碩。. 的突破,不過三人在宦官研究上,確實為後繼的研究者立下堅實的研究骨幹。. ‧ 國. 學. 上述提及邇來研究成果呈現專精化的傾向,其中多以學位論文為主,不 僅延伸唐代宦官這一課題,更開闢許多研究蹊徑。陳素月〈唐代監軍制度研究〉. ‧. 論述宦官監軍制度的發展,剖析宦官擔任監軍、監軍使乃是適應當時政治環境 之需要,展現中央對地方武力的監控。陳氏詳細地說明了監軍制度在唐代的運. y. Nat. sit. 作情形,整理的表格提供筆者研究監軍與神策軍系將領的互動時,有一個好的. al. er. io. 參照。陳氏的研究圍繞在監軍制度層面,雖然監軍屬於內侍省的一個組織架. n. 構,實際運作上反倒像是隔床架屋下的制度,藉此掌控各地藩鎮,惟執行者恰. Ch. i n U. v. 好是宦官。宦官擔任監軍是遷轉歷程中的一部分,歷來的官位最隆的宦者們皆. engchi. 有擔任監軍的經歷,一方面是升官的歷程,另一方面則象徵著宦官官制在武職 的深化。因此,宦官於擔任監軍期間,與節度使、將領互動成為必然。陳素月 雖提及此點,惟未深入探討,筆者以為,可在陳氏的基礎上繼續耕耘。 19 王治平〈唐代北司四貴研究──以樞密使、神策中尉為核心之權力關係探 討〉指出宦官權力在中唐時獲得擴張與穩定,形成以樞密使、神策中尉為核心. 17. 牛志平, 〈唐代宦官〉 , 《唐史論叢》(西安,1990),頁50-96。. 18. 王守棟, 《唐代宦官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9. 陳素月, 〈唐代監軍制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9.

(15) 第一章 緒論. 的政治運作模式,對中晚唐政治有著深遠的影響。王氏立基於宦官政治勢力的 擴張與延續,說明中晚唐的政治決策模式長期由宦官把持,但王氏的重點在樞 密使、神策中尉所形成的決策體系,而非決策體系之下的宦官與神策軍。 20 趙晨昕〈唐代宦官權力的制度解析──以宦官墓誌及敦煌本《記室備要》 為中心〉 ,文中先以墓誌銘為線索,考察品位與職位之下的宦官官制;次以《記 室備要》的宦官排序進行分析,將不同使職與宦官品階相對應,分為最高階、 高階、中階、低階四個等級。趙晨昕在結論中指出,宦官必須透過資歷、遷轉 才能爬升到樞密使、神策中尉;唐代晚期宦官世家盛行,同時期外朝大臣中也. 治 政 大 機構運作下的成員。 趙氏的研究主軸並非圍繞在宦官如何獲得權勢,而是從 立 官制的角度回頭看宦官的升遷情形,藉此對應到同時代的外朝官制,得出二者. 有許多世家大族宰相輩出。兩相比較,唐代宦官實與外朝官員無異,都是官僚 21. ‧ 國. 學. 並無差異的結論。筆者以為,趙氏最大的貢獻莫過於爬梳墓誌銘,並整理宦官 的官階、遷轉,列成許多表格,使人一目了然,以便對比、參照。其次,趙氏. ‧. 以宦官品秩與使職互相參照,歸納不同監軍,其地位亦不相同。換言之,吾人 可從宦官擔任監軍的地點,推測出該名宦官的品秩、是否受到重用等資訊。在. sit. y. Nat. 這個基礎上,筆者能夠快速地掌握歷任神策中尉的升遷、地緣關係,再依照這. io. al. er. 些資訊,與神策軍系將領的遷轉歷程交互參照。. n. 潘子正〈唐僖宗朝前期(873-880)的政治角力分析〉 ,雖然全文側重在鄭盧. Ch. i n U. v. 黨爭以及對平定王仙芝、黃巢之亂的用兵人選,不過潘氏花了相當篇幅探討宦. engchi. 官干政說與皇位繼承問題,這方面因為涉及神策中尉,因此提供筆者探討懿宗 末到僖宗朝前期宦官的參考資料。 22. 20. 王治平, 〈唐代北司四貴研究──以樞密使、神策中尉為核心之權力關係探討〉(嘉義:國立中 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1. 趙晨昕, 〈唐代宦官權力的制度解析──以宦官墓誌及敦煌本《記室備要》為中心〉(北京:首 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22. 潘子正, 〈唐僖宗朝前期(873-880)的政治角力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3)。除了上述研究,仲亞東考察宦官使職及其功用,俞婷將焦點放在唐文宗時期 的中央政治權力爭奪與宦官密不可分,以宋申錫案、甘露之變為例證,指出宦官勢力已擴張. 10.

(16) 第一章 緒論. 馬俊民認為,宦官因掌管馬政,使北衙禁軍的戰力南衙軍隊,在宮廷政 治鬥爭中取得優勢,藉此維持權勢,頗有見地。以單篇文章而論,誠然提供新 的思考路線,不過以宏觀的角度看之,馬氏的研究仍稍嫌狹隘。 23 陳弱水〈唐代長安的宦官社群──特論其與軍人的關係〉分析宦官養子的 姓名、字輩,以為宦官賦予養子具有行輩的名字,容易使養子透過改名融入新 家庭;另一方面,宦官的居住地集中,鄰近工作地點大明宮,認為這種群聚關 係容易形成團體;社會關係方面,養子除了是宦官以外,多以軍人為主,顯見 宦官與軍人的關係相當密切。24陳弱水的研究成果,適足以補充宦官與神策軍. 政 治 大 亦有從制度面切入研究宦官者, 有研究某時期的宦官, 也有許多關於 立. 為何在制度之外,可以擁有密切關係的原因。 25. 26. ‧ 國. 學. 到難以剷除的地步。仲亞東, 〈唐代宦官諸使研究〉 (福建: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 ‧. 文,2003);俞婷,〈唐文宗朝宦官勢力與中樞政局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 文,2012)。. y. Nat. 馬俊民, 〈唐代宦官專權與北軍、馬政的關係〉 , 《河北大學學報》4(保定,1987),頁115-120。. 24. 陳弱水,〈唐代長安的宦官社群──特論其與軍人的關係〉,《唐研究》15(北京,2009),頁. al. v i n Ch 頁27-35;杜文玉,〈關於唐內諸司使與威遠軍使研究的幾個問題〉 e n g c h i U ,《河北學刊》3(石家莊, 2011.3),頁44-48;李朋飛,〈論唐代宦官使職制度與唐後期宦官專權關係〉,《黑龍江史志》 n. 25. er. io. 171-198。. sit. 23. 杜文玉, 〈唐代內諸司使考略〉 ,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3(西安,1999.9),. 9(哈爾濱,2013),頁10-11;黃修明, 〈唐代後期的宦官典軍制度〉 , 《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南充,1988),頁107-112;黃潔瓊,〈唐代樞密使與神策中尉之比較研究〉,《福 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2(福州,2005),頁76-80;楊西雲, 〈唐文宗除宦官與宦官專權政 局〉 , 《歷史教學(高校版)》531:7(天津,2007),頁10-15。 26. 孫永如, 〈唐文宗朝中樞政局發微〉 , 《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揚州,1996),頁31-37; 傅紹磊, 〈宦官專權背景下的唐文宗朝翰林學士〉 ,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12:2(成都, 2010),頁41-46;李文才, 〈簡論會昌時期的宦官〉 , 《史學集刊》1(長春,2012),頁30-34;凍 國棟、黃樓,〈唐宦官集團與大中政局〉 ,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58:4(武漢,2005.7), 頁450-456;曾賢熙, 〈唐宣宗與宦官〉 , 《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6(彰化,2010.11),頁59-86。. 11.

(17) 第一章 緒論. 唐代宦官的綜合性論述。27由於近年出土墓誌相當豐富,亦有許多研究者投入 相關研究,在此一併列出。 28 此外,宦官養子亦是值得注意的課題。在以宦官為主的研究架構下,宦 官如何維持權勢成為其中一個探討的子題。王壽南《唐代的宦官》同樣論及此 點,指出宦官養子「不僅是心理上的滿足,也是使宦官鞏固權勢的辦法。」王氏分別從 傳宗接代、鞏固勢力兩方面著手,前者論宦官由於無法生子,只得透過收養孩 童滿足無法組織家族、香火承嗣等內心缺憾。後者則提出養子可以延續權勢, 嚴格來說,這點應當分成兩個層面探討:一是養子本身作為傳宗接代之用,並. 治 政 大 限於宦官,而擴及將領時,更能間接擁有武力後盾。筆者以為,王氏雖然觸及 立 養子維持權勢說,但未能釐清「養子」延伸而出的概念。根據這點,應當將傳 且能繼承養父的政治勢力;二是收養養子,可以建立自己的人脈網,且養子不. ‧ 國. ‧. 27. 學. 宗接代用的養子當作縱向的政治勢力延續,惟養子是否真能承繼養父的官位、. 例如馬良懷, 〈唐代宦官考述〉 , 《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4(廈門,1989),頁37-43;趙興元, 〈宦官評價淺議〉,《吉林師範學院學報》2(吉林,1994),頁62-64;唐昌福,〈論唐中後期皇. y. Nat. sit. 帝、朝臣、宦官之三角關係〉,《求索》10(長沙,2007.10),頁215-217;林偉洲,〈中晚唐宦. io. er. 官權力結構之研究〉 , 《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4(彰化,2014),頁47-62;李向群, 〈論中晚 唐宦官專權之官制與內爭〉,《南都學壇》2(南陽,1988),頁53-57;王孫盈政,〈試論唐代後. al. n. v i n C,收入嚴耀中主編, 集團勢力及其在藩鎮監軍的影響〉 h e n g c h《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 i U. 期宦官集團對中樞決策權的攫取〉 , 《蘭州學刊》(蘭州,2012),頁48-52;何敦鏵, 〈唐代宦官. 版社,1989),頁58-71;朱德軍,〈協調與制衡:中晚唐「一元雙頭」藩鎮體制下的監軍與藩. 帥──以中原藩鎮為例〉 ,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5(西安,2012.9),頁87-95。 28. 張全民, 〈唐河東監軍使劉中禮墓誌考釋〉 , 《敦煌學輯刊》2(敦煌,2007),頁13-24;杜文玉, 〈唐代宦官《孫子成墓誌銘》考釋──以文直省、步驛使的考釋為中心〉 , 《唐史論叢》2(西安, 2014),頁237-249;杜文玉, 〈唐代宦官劉光琦家族考〉 ,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9:3(西安,2000.9),頁28-34;杜文玉, 〈唐代吳氏宦官家族研究〉 , 《唐史論叢》20(西安,2015), 頁150-169;賀華, 〈讀《楊玄略墓誌》 〉 , 《碑林集刊》00(西安,1996),頁115-118;任平, 〈也 讀唐《楊志廉墓誌》〉,《碑林集刊》10(西安,2004),頁65-68;景亞鸝,〈新見唐代宦官《杜 英琦墓誌》疏證〉,《文博》3(西安,2014.3),頁50-53;景亞鸝,〈略談唐代的宦官及宦官制 度──從《梁守謙功德銘》及其《墓誌銘》說起〉 , 《碑林集刊》00(西安,2000),頁240-244。. 12.

(18) 第一章 緒論. 爵位,值得商榷。至於收養武將,需視為橫向的政治擴張,畢竟這些將領本身 並非宦官,且收養時已成年、擁有官位,毋須透過養父賦予政治地位,二者間 的關係反而更像是絲蘿喬木般,互利共生。 29 毛陽光〈唐代藩鎮養子述論〉秉持相同見解,以為宦官養子是為了滿足 心理上的缺憾,抑或是身後養老的考慮而組織成模擬家庭,又或者是為了將自 己的勢力延伸到各地才有如此作為。 30毛陽光還認為宦官養子受到藩鎮養子 之風的影響,而藩鎮養子之風又受到少數民族風俗的影響。31日本學者栗原益 男則從「共同的利害關係」提出解釋,舉田令孜為例:「田令孜と五假子の結合は. 治 政 大 趙沛提出宦官收 思考是最為薄弱者,也解釋了後來為何會倒戈相向的原因。 立 養地方將帥和節度使為子顯然是出於擴大自身政治勢力和宦官與外臣武將的. 實に露骨に利害得失面が表出されており。」該句話後面還提及王建對於家父長權的 32. ‧ 國. 學. 政治結構的需要。 33. 將毛氏的論點放到同時期的藩鎮,確實如其所說。然而藩鎮養子之風源. ‧. 自胡人的說法似乎難以成立,不過這並非筆者關注的焦點,不加贅述。唐五代 假父子(養父子)的問題也為日本學者關注。栗原益男整理隋末至唐初、玄宗開. y. Nat. sit. 元後半期至德宗貞元年間、僖宗朝至五代等三個時期的養父子表,不難看出毛. al. er. io. 陽光的見解與栗原氏相仿,宦官養子確實與藩鎮養子有所關連。然而,栗原氏. n. 的理路與毛氏仍有不同,筆者亦傾向於「共同利害關係」的說法,同理,趙沛. Ch. i n U. v. 提出擴大自身政治勢力的需要也可以從宦官橫向擴張政治勢力的角度加以理. engchi. 解。總而言之,心裡缺憾、養兒防老、家族延續乃至政治考量等因素都是宦官 收養假子的原因。 雖如此,上述諸說卻存在著時代斷裂面的盲點──縱向延續政治勢力以 29. 王壽南, 《唐代的宦官》 ,頁182。. 30. 毛陽光, 〈唐代藩鎮養子述論〉 ,頁52-55。. 31. 毛陽光, 〈唐代藩鎮養子述論〉 ,頁52-55。. 32. 栗原益男, 〈唐末の五代假父子的結合における姓名と年齡〉 , 《東洋學報》38:4(東京,1955), 頁61-88。. 33. 趙沛, 〈漢唐時期的宦官養子與宦官世家〉 , 《東岳論叢》26:4(濟南,2005),頁116-119。. 13.

(19) 第一章 緒論. 及橫向政治勢力擴張可說是不同時期下的產物。以前者而言,從唐玄宗開始就 有收養孩童為子的現象,代、德以降,迄於僖、昭,收養孩童的現象持續不斷。 然而,後者主要存於中唐時期的魚朝恩、駱奉先,以及僖、昭時期的楊復光、 楊復恭、田令孜等人,德宗至懿宗幾乎無法見到明顯的案例。 毫無疑問地,宦官若要掌握軍事力量,收養武將為子可說是最有效率的 辦法。不過誠如先前所說,唐代中後期宦官以武將為養子的案例,只有魚朝恩、 駱奉先,魚朝恩收尚可孤為子,改名魚智德;34駱奉先收駱元光為子,元光本 姓安,其先祖為安息人,後賜姓曰李元諒。35晚唐田令孜收王建、李茂貞等人. 政 治 大 論者多以上述案例作為支持宦官維持權勢的證據,並指出宦官收養假 立. 為子; 36楊復恭亦收楊守立、楊守忠等人為子。37. 子,因而有所謂「宦官家族」的出現,乃至有楊欽義家族中尉輩出的情形。然. ‧ 國. 學. 而深入瞭解之後,會發現上述論點無法合理且通盤地解釋宦官在獲得權勢後能 夠加以維持的原因。以宦官世家而言,雖然早在德宗時期已略見端倪,例如楊. ‧. 志廉、吐突承璀等人,但是真正論及宦官權大勢大時,卻是唐末僖、昭時期。 養子部分,前已提及。倘若收養養子能夠鞏固自身權力或政治勢力,為何從順. y. Nat. sit. 宗到懿宗諸朝,不見宦官收養養子後以為武將之用?更何況唐末的養子們一旦. al. er. io. 與養父發生衝突,旋即刀刃相向,這不只見於宦官,亦多見於鎮帥。38舉例來. n. 說,王建本為田令孜的假子,後來卻因田令孜對其猜忌,加上王建覬覦西川已. Ch. i n U. v. 久,遂反目成仇。又或者朱全忠被朱友珪殺害(此為藩鎮案例)。另一方面,上. engchi. 述論點亦難以支持並解釋整支神策軍將領對宦官及李唐皇室的效忠,宦官(尤. 34《舊唐書》卷144〈尚可孤傳〉 ,頁3911。 35《舊唐書》卷144〈李元諒傳〉 ,頁3916;卷20〈德宗紀上〉 ,頁357。 36. 《資治通鑑》卷256〈唐紀72〉 「僖宗中和四年九月」 ,頁8314;李茂貞事見《新唐書》卷208 〈田令孜傳〉 ,頁5889。. 37《資治通鑑》 ,卷258〈唐紀74〉 「昭宗龍紀元年十一月」 ,頁8390。 38. 例如王建因為陳敬瑄重兵防備,於是發兵破鹿頭關,「辭阿父作賊」。楊守立(李順節)後來也 發兵討伐楊復恭,楊守立雖受皇帝的命令而發兵,但也可以看出他早已和其養父分道揚鑣。 《資 治通鑑》卷257〈唐紀73〉 「僖宗光啟三年閏十月」 、 「昭宗大順二年十月」 ,頁8367-8368、8420。. 14.

(20) 第一章 緒論. 其是神策中尉)對軍隊的掌控手段就有必要加以探究。 39. 二、 神策軍的研究 中晚唐的禁軍有所謂北衙十軍:神威、神武、羽林、龍武軍、神策,各 分左、右,其中尤以左、右神策軍待遇最優,地位最隆,因此被視為禁軍中的 代表。德宗貞元十二年(796),設立神策軍護軍中尉,並由宦官擔任,開啟宦 官正式掌握軍權的時代。神策軍既由宦官掌控,二者於焉產生交集,神策軍遂. 政 治 大 在這個領域範疇的研究者中,首推何永成,次為張國剛。何永成《唐代 立 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局》 承自陳寅恪未能深入探討之處, 成為環繞本文的另一主軸。. 40. ‧ 國. 學. 下開神策軍之全面性的研究。41何氏從神策軍的建置與發展論起,其次為軍隊 之組織、編制,並且分成京師神策軍與外地神策軍兩個部分,再次為神策軍之. ‧. 兵源、職任,其中兼及將領來源與異動,最後以永貞內禪為個案,指出神策軍 對於中晚唐政局的影響。概括而言,何氏的理路基調上承陳寅恪,實則探討軍. sit. y. Nat. 有關宦官的出生地、居住區、墓葬、婚姻、養子等研究成果頗為豐碩,例如杜文玉,〈唐代. io. er. 39. 長安的宦官住宅與墳塋分布〉,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4(西安,1997),頁79-94;杜文玉,〈唐. al. n. v i n Ch 婚姻及其內部結構〉,《學術月刊》6(上海,2000),頁88-95;雷家驥、黃淑梅, 〈唐代宦官的 engchi U 婚姻與收養關係(上)──兼論宦官親屬關係對唐代政治的關係〉,《鵝湖月刊》3:2(臺北縣, 代宦官的籍貫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西安,1998),頁161-174;杜文玉,〈唐代宦官. 1977.8),頁22-25;〈唐代宦官的婚姻與收養關係(下)──兼論宦官親屬關係對唐代政治的關 係〉 , 《鵝湖月刊》3:3(臺北縣,1977.9),頁25-32;張文斌, 〈唐代宦官養子制度探略〉 , 《雲夢 學刊》4(岳陽,2002),頁42-43;徐成, 〈 《唐重修內侍省碑》所見唐代宦官高品、內養制度考 索〉 , 《中華文史論叢》116(上海,2014),頁141-170。 40. 何永成, 《唐代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局》(臺北:臺灣商務,1990)。. 41. 何永成提到《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關於崔胤奏請廢置神策軍及追回諸道監軍的引文,陳寅恪 之案語稱其為「中古政治史劃時代之大文字。」據此,何氏以為陳寅恪只云神策軍之影響, 未能探究其整個脈絡,遂撰此文。何永成, 《唐代的神策軍》第一章〈前言〉 ,頁 1-2;陳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頁 139。. 15.

(21) 第一章 緒論. 隊制度及運作。由於何氏以前未有專門針對神策軍進行全面論述者,可說是開 創了以「神策軍」為主的課題。如同王壽南出版《唐代的宦官》 ,何氏書既出, 日後研究神策軍者莫不在其架構下探究。 何永成的著作內容,大多於本文第一節敘述神策軍之發展時援引,此處 不再贅述。何氏雖開拓神策軍的研究,然亦有未竟之處。舉例來說,該書的立 論觀點傾向於對宦官的批判,亦是承自司馬光的精神。其次,書中論及神策軍 之兵力來源、將領來源,神策軍因而規模浩大,也提及神策軍分成京師、外鎮 軍兩部分之功用──護衛京師及鞏固周邊防線。但是對於這支龐大的軍隊在實. 治 政 大 展,變得缺乏創建初期之驍勇。關於這點,筆者以為何氏未能深入分析,且有 立 矛盾之處:何氏一邊提到神策軍成為宦官的武力後盾,另一方面卻說神策軍不. 際作戰方面,未能多加著墨,反而援引若干史料說明神策軍歷經長時間的發. ‧ 國. 學. 堪戰鬥,倘若如此,一支不善於戰鬥的軍隊又有何懼?神策軍一直到黃巢攻陷 長安後才告崩解,即便日後於四川重組,亦不見往日規模。但此前神策軍參與. ‧. 的戰役不少,其中也有戰果豐碩者。此外,雖云神策軍將領多一時之選,但僅 及於此,未能針對這點深入分析。又或者以永貞內禪論證神策軍對中晚唐政局. sit. y. Nat. 的影響,卻未能將這支軍隊在中晚唐的整體意義加以評論,實屬遺珠之憾。不. io. 何氏的基礎上加以深化,此點仍必須給予高度肯定。. n. al. Ch. er. 過,何氏對神策軍軍制的研究,提供筆者許多值得思考的線索,使得筆者能在. i n U. v. 張國剛〈唐代的神策軍〉42同樣從制度史的角度探討神策軍的組織系統、. engchi. 外鎮兵和行營、擴充及待遇、任務和作用等。組織系統方面,張氏考察神策軍 左、右廂到左、右神策軍的轉變,並指出神策軍的職官體系同時具有中央禁軍 以及藩鎮軍的性質,以為中央禁軍的職事官體系是形式上的運作,藩鎮軍將職 級和幕府的使府官體系才是反映神策軍的實際運作。外鎮兵、行營方面,張氏 考察京西北外鎮的分布地點及諸家說法,並探討神策行營從軍隊建置以來的變 化。擴充與待遇的部分,張氏論述神策軍的兵力及將領來源、軍隊的賞賜情形 等。至於任務與作用則探討神策軍設立以來的軍事行動,並指出自從神策軍成 42. 張國剛,〈唐代的神策軍〉,收入氏著《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臺北:文津,1994.5),頁 113-141。. 16.

(22) 第一章 緒論. 為禁軍之後,類似朱泚、李希烈反叛的事件不復存在。 綜觀張氏之說,不難發現其論點大多與何永成一致,惟不同者,在於張 氏指出神策軍(甚或禁軍)體系的建立,穩定安史亂後至德宗初期(建中、興元年 間)局勢不穩的現象。代、德以來,歷經吐蕃入侵、僕固懷恩反叛、朱泚舉兵、 李希烈反叛、涇原兵亂、奉天之圍等危及國祚的重大戰役,並指出神策軍的建 置影響宋代的強幹弱枝政策。43這段期間,由於宦官與神策軍的活躍,所以逐 漸地奠定兩者的地位。不可否認地,宦官與神策軍地位之昂揚造就後來對政局 的影響(永貞內禪、甘露之變),但也因為神策軍投入這些戰事,加之規模擴大、. 治 政 大 了藩鎮對於中央的反逆之舉。對於李唐皇室而言,可說是由於神策軍才得以延 立 續國祚。 系統性地戍守京師及其周邊,成功地鞏固了長安的防衛,而龐大的兵力亦嚇阻. ‧ 國. 學. 至於其他學者,大多在同一脈絡底下進行更細膩、更深入的探討。例如: 黃壽成〈唐神策軍樂壽博野行營考〉44考察神策軍在河北地區設立樂壽、博野. ‧. 行營的歷史背景及其後發展。趙雨樂〈唐末宮禁的終極防衛:神策五十四都的 活動觀察〉45著重在黃巢攻陷長安、神策軍在四川地區重組後的發展。雖然重. y. Nat. sit. 組後的神策軍一度發揮其保衛京師的功用,但是神策軍的戰力大不如前,顯示. al. er. io. 出宦官權勢衰落、中央對地方控制力降低。. n. v i n Ch 軍最高統帥,使得宦官得以掌握軍權,進而影響中晚唐政治局勢。 engchi U. 或者從宦官的角度研究神策軍,例如前述神策軍護軍中尉一職,乃神策 在此一理. 46. 43. 張國剛, 〈唐代的神策軍〉 ,頁131。. 44. 黃壽成, 〈唐神策軍樂壽博野行營考〉 ,收入魏全瑞主編《隨唐史論:牛致功教授八十華誕祝 壽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頁213-217。. 45. 趙雨樂,〈唐末宮禁的終極防衛:神策五十四都的活動觀察〉 ,收入氏著《從宮廷到戰場── 中國中古與近世諸考察》(香港:中華書局,2007),頁161-182。. 46. 相關研究有賈憲保, 〈神策中尉與神策軍〉 , 《唐史論叢》(西安,1990),頁130-154;王守棟, 〈唐代神策軍中尉考〉,《德州學院學報》19:1(德州,2003.2),頁65-68;黃修明,〈唐代神策 中尉考論〉 , 《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5:6(天津,2002),頁29-35;李瑋, 〈唐代神 策軍的興衰──以宦官勢力消長為中心〉(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17.

(23) 第一章 緒論. 路下,南衙、北司間的衝突適成為另一蹊徑,針對永貞內禪的個案研究也隨之 開展。王守棟認為永貞革新到永貞內禪是南衙北司間的第一次衝突,指出宦官 典兵是宦官干政的後盾,為宦官與南衙官員抗衡的政治資本,所以當邊上諸將 告訴神策中尉軍隊將交由范希朝管理時,宦官始悟兵柄為王叔文所奪,遂密令 諸將無以兵屬人。47賈憲保以諸軍鎮將領在范希朝和神策中尉兩者間主動選擇 後者,使王叔文的計謀落空來證明神策中尉的權力及地位相當穩固,和下屬諸 將聯繫緊密。 48王治平比較《順宗實錄》以及《舊唐書》的記載,指出二王集 團並非憲宗的恩倖集團,從北司的角度進行分析,推測俱文珍一派應該與當時 的神策中尉楊志廉、孫榮義合作並擊敗李忠言一派的勢力。 49. 治 政 大 上述學者的討論範疇幾乎不脫神策軍的重要性以及南衙北司之間的政治 立 齟齬。不過這些研究視野基本上都環繞在「神策軍確實很重要」以及「宦官掌 ‧ 國. 學. 握神策軍」 ,未有獨到見解。不管就派系鬥爭而言,或是宦官對軍隊的掌控而 言,諸位學者無法完整地解釋為何邊上諸將只聽從於宦官?這些論述多半從結. ‧. 果去逆推其可能的原因,或立基於制度層次進行探討,有關人與人互動的個案 卻未能深入。是故,本文將試著從宦官的人事布局,以神策中尉為核心進行探. sit. y. Nat. 討,解釋宦官如何掌控神策軍的動向。. al. er. io. 最後,亦有研究者針對相關個案進行研究,50也不乏以墓誌銘或是以個人. n. 為主題的研究,同樣值得參考。為避免疏漏,一併羅列。 51. Ch. engchi. i n U. v. 47. 王守棟, 《唐代宦官政治》 ,頁216-217;王守棟,〈唐代神策軍中尉考〉 ,頁65-68。. 48. 賈憲保, 〈神策中尉與神策軍〉 ,頁130-154。. 49. 王治平, 〈北司四貴研究──以樞密使、神策中尉為核心之權力關係探討〉 ,頁68。. 50. 黃樓, 〈唐代神策軍建中四年汝州「滬間之敗」史實考辨〉 , 《唐史論叢》20:1(西安,2015), 頁170-178;黃永年, 〈「涇師之變」發微〉 , 《唐史論叢》1(西安,1987),頁163-201;柳思言, 〈評所謂「永貞革新」〉,《重慶師範大學學報》(重慶,1981),頁23-27;陳瓊光,〈中唐永貞 革新簡論〉 , 《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3:2(桂林,2002.6),頁43-47;賈憲保,〈 「甘露之變」 剖析〉,《唐史論叢》2(西安,1987),頁138-156;郭紹林,〈甘露之變新論〉,《河南師範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2(新鄉,2002),頁86-89。. 51. 齊勇鋒, 〈簡論李晟〉 , 《唐史論叢》(西安,1990),頁179-188;孫永如, 〈高駢史事考辨〉 , 《唐. 18.

(24) 第一章 緒論. 三、 藩鎮的研究 由於神策軍的組成結構上同時具有中央軍與藩鎮的性質,宦官和各地藩 鎮亦有所往來,中晚唐的神策軍將領也常被派至各地擔任節度使。宦官、神策 軍將領都牽涉到藩鎮,因此藩鎮的研究亦須關注,以為本文思路的線索。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52依照藩鎮對於中央的態度,歸納 為恭順、叛逆、跋扈三種。余衍福《唐代藩鎮之亂》(上、下卷)依照時間軸, 分析中晚唐幾次藩鎮叛亂:安史之亂、德宗失國復國及憲宗中興、穆敬到武宗. 政 治 大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增訂版)》從杜牧、李吉甫的論述得到 立. 會昌中興,以及唐帝國的滅亡。並從國君、大臣、宦官、藩鎮等角度剖析藩鎮 之亂的原因。 53. ‧ 國. 學. 啟發,依照藩鎮的地理位置、政治、經濟、軍事等情況差異,將藩鎮劃分為河 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御邊型、東南財源型等四種。54張達志《唐代後 期藩鎮與州之關係研究》55深入分析藩鎮及其轄下各州之間的關係。李碧妍《危. ‧. 史論叢》5(西安,1990),頁208-222;林至軒,〈從能臣到叛臣──高駢與唐末政局研究〉(新. y. Nat. sit. 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王鳳翔,〈晚唐五代李茂貞假子考論〉,《唐史論. io. er. 叢》1(西安,2009),頁281-287;閻文儒, 〈唐米繼芬墓誌考釋〉 , 《西北民族研究》5:2(蘭州, 1989.2),頁154-160;曹龍, 〈唐神策軍步軍使李孝恭及夫人游氏墓誌考釋〉 , 《文博》6 (西安,. al. n. v i n Ch 文物管理委員會, 〈西安發現晚唐祆教徒的漢、婆羅鉢文合璧墓誌──唐蘇諒妻馬氏墓誌〉 , 《考 engchi U 古》9(西安,1969),頁458-462;李鴻賓, 〈論唐代宮廷內外的胡人侍衛──從何文哲墓誌銘談 2012.6),頁60-64;陳忠凱, 〈談蘇諒妻馬氏墓誌〉 , 《文博》1(西安,1991.1),頁110;陝西省. 起〉 ,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6(北京,1996),頁39-44;盧兆蔭, 〈何文哲墓誌考釋──兼談隋唐 時期在中國的中亞何國人〉,《考古》9(北京,1986.9),頁841-850;張應橋,〈唐王宰墓誌考 釋〉,《四川文物》4(成都,2013.4),頁39-46;唐雯,〈從新出王宰墓誌看墓誌書寫的虛美與 隱惡〉 ,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5(上海:2014),頁1-9;周玲, 〈唐代《王宰墓誌》釋文校補〉,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16:1(鄭州,2014.1),頁112-115。 52. 王壽南, 《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89)。. 53. 余衍福, 《唐代藩鎮之亂》(臺中:聯邦書局,1980)。. 54. 張國剛, 《唐代藩鎮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5. 張達志, 《唐代後期藩鎮與州之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19.

(25) 第一章 緒論. 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 56以河南、關中、河北、江淮四大地區為 主軸,探討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政府如何重新建立藩鎮的空間結構(地理位置) 與權力結構(軍事力量),藉此因應中晚唐緊張的政治局勢。 57 上述著作中,以王壽南、張國剛的成果最為重要。王壽南將藩鎮歸納為 恭順、叛逆、跋扈三種,打破過往對於「藩鎮為禍」的成見,使人認識到中晚 唐的藩鎮並非全然反叛朝廷,也影響研究者重新審視對藩鎮的看法。張國剛為 這一思考脈絡下最具開創性的學者,他在三種分類的基礎上,將藩鎮分成四 種,比起恭順、叛逆、跋扈的三分類法,更能夠依照其性質與原則細分,目前. 政 治 大 上述是以藩鎮為核心的綜合性著作,有關區域性的探討則有:黃清連 〈忠 立. 有關藩鎮的研究或分類,大抵不出張國剛的研究。. 武軍:唐代藩鎮個案研究〉58處理位於洛陽附近的藩鎮在中晚唐的發展,分析. ‧ 國. 學. 忠武軍的地理沿革、戶口、產業、忠武軍與中央的關係、忠武軍將勢力等。其 後陳奕亨〈國家政策與地域社會變動──唐五代忠武軍個案研究〉 59在黃清廉. ‧. 的成果上,深化對該地區的研究。毛漢光探討魏博軍人政治的遞嬗,60張正田. sit. y. Nat. 57. 其他研究尚有韓國磐, 〈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 ,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論集》(北京:生活‧. al. er. 李碧妍, 《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io. 56. n. v i n C h〈唐中葉的削藩措置及其作用〉 唐五代史論集》 ,頁321-335;齊勇鋒, e n g c h i U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西安,1985),頁100-106;王賽時, 〈論唐朝藩鎮軍隊的三級構成〉 , 《人文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頁308-320; 〈唐憲宗平定方鎮之亂的經濟條件〉 ,收入氏著《隋. 雜誌》4(西安,1986),頁123-128。 58. 黃清連,〈忠武軍:唐代藩鎮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1(臺北: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3),頁89-134。. 59. 陳奕亨, 〈國家政策與地域社會變動──唐五代忠武軍個案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9)。. 60. 毛漢光, 〈魏博二百年史論〉,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1990),頁 323-390。韓國磐、付先召也對魏博地區研究,見韓國磐,〈關於魏博鎮影響唐末五代政權遞 嬗的社會經濟分析〉,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論集》,頁336-355;付先召,〈魏博鎮對唐後期 政局的影響〉 ,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38:6(新鄉,2011.11),頁141-145。. 20.

(26) 第一章 緒論. 分析橫跨太行山兩側的昭義軍, 61盧建榮研究江淮地區的武寧軍, 62尤志仁、 樊文禮、孫慧慶、宋卿研究平盧淄青, 63曾賢熙研究宣武軍節度使, 64桂齊遜 研究河東, 65陳奕亨研究河南道藩鎮與中央關係, 66傅安良研究河北地區與中 央政治之關係, 67黃利平對京西北藩鎮探討, 68李志剛探討唐後期南方地區藩 鎮的戰略布局。 69 上述所列,大抵上以單一個案為主題,鮮有對於「藩鎮」進行通盤的解 釋,反而顯得流於瑣碎。然而,正因為這個課題過於龐大,顯現出歷來的研究 者難以用宏觀角度去評述藩鎮,凸顯王壽南、張國剛的格局之大,見解有多麼. 政 治 大 另一方面,日本學者也有不錯的研究成果。例如:堀敏一〈藩鎮親衛軍 立. 地獨到。. の権力構造──唐から五代へ〉70;日野開三郎, 〈藩鎮の跋扈〉71、 〈中央政権. ‧ 國. 學. 張正田, 《「中原」邊緣──唐代昭義軍研究》(臺北縣:稻鄉出版社,2007)。. 62. 盧建榮, 《咆哮彭城──唐代淮上軍民抗爭史(763-899)》(臺北,五南圖書,2008)。. 63. 尤志仁, 〈唐代平盧淄青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樊文禮, 〈唐. ‧. 61. y. Nat. sit. 代平盧淄青節度使略論〉,《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煙臺,1993),頁27-33;. io. er. 孫慧慶, 〈唐代平盧節度使南遷之後瑣議〉 , 《北方文物》32:4(哈爾濱,1992),頁73-79;宋卿, 〈唐代平盧節度使略論〉 ,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北京,2010),頁45-52。. al. v i n Ch 鬫大成著重在宣武軍政治地位的轉變。鬫大成, e n g〈中晚唐藩鎮地方政府中央化之研究──以宣 hi U c 武軍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n. 64. 曾賢熙, 〈唐代汴州──宣武軍節度使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65. 桂齊遜, 〈唐代河東軍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66. 陳奕亨, 〈唐五代河南道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6)。. 67. 傅安良, 〈唐代河北地區與中央政治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 68. 黃利平, 〈唐京西北藩鎮述略〉 , 《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西安,1991),頁89-93。. 69. 李志剛, 〈 「犄角之師,犬牙相制」戰略在唐後期南方藩鎮的實施〉 ,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76:16(呼和浩特,2014),頁128-135。. 70. 堀敏一,〈藩鎮親衛軍の権力構造──唐から五代へ〉,收入氏著《唐末五代変革期の政治と. 21.

(27) 第一章 緒論. の再強化と藩鎮統御〉 72 、〈藩鎮時代の軍制概観〉 73 、〈唐末‧五代の廂虞 候〉74;栗原益男〈安史の乱と藩鎮体制の展開〉75、 〈唐五代の仮父子的結合 の性格──主として藩帥的支配権力との関連において〉76、 〈唐末五代の仮父 子的結合における姓名と年齡〉77。這些研究側重中央與地方的糾葛,同時關 於藩鎮的制度亦有探討。其中,栗原氏有關假父子的研究可延伸至宦官養子, 算是與本文關係最為密切者。然而,日人研究亦無法臻於完善,仍須將藩鎮底 下各個子題的研究加以統合,方能完整。至於高瀨奈津子整理二次大戰以後關 於藩鎮的研究成果,對於該課題做了詳細的研究回顧,值得參考。 78. 第三節 章節安排.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上述關於神策軍的研究,主要針對「軍隊」以及宦官擔任最高統帥得以 経济》(東京:汲古書院,2002),頁34-98。 日野開三郎, 〈藩鎮の跋扈〉 ,收入氏著《東洋史學論集‧第一卷‧唐代藩鎮の支配体制》(東 京:三一書房,1990),頁90-110。. y. Nat. 鎮の支配体制》 ,頁111-146。. io. 73. sit. 日野開三郎, 〈中央政権の再強化と藩鎮統御〉 ,收入氏著《東洋史學論集‧第一卷‧唐代藩. er. 72. ‧. 71. 日野開三郎, 〈藩鎮時代の軍制概観〉 ,收入氏著《東洋史學論集‧第二十卷‧東洋史學研究》. al. n. v i n C h,收入氏著《東洋史學論集‧第二十卷‧東洋史學研究》 日野開三郎, 〈唐末‧五代の廂虞候〉 , engchi U 頁66-94。 (東京:三一書房,1990),頁53。. 74. 75. 栗原益男,〈安史の乱と藩鎮体制の展開〉,收入氏著《唐宋変革期の国家と社会》(東京: 汲古書院,2014),頁3-40。. 76. 栗原氏的論點已於本節宦官養子處探討,筆者再次列出。栗原益男, 〈唐五代の仮父子的結 合の性格──主として藩帥的支配権力との関連において〉 ,收入氏著《唐宋変革期の国家と 社会》 ,頁159-192。. 77. 栗原益男, 〈唐末五代の仮父子的結合における姓名と年齡〉 ,收入氏著《唐宋変革期の国家 と社会》 ,頁193-222。. 78. 高瀨奈津子, 〈第二次大戦後の唐代藩鎮研究〉 ,收入堀敏一《唐末五代変革期の政治と経济》 , 頁225-253。. 22.

(28) 第一章 緒論. 掌控神策軍而言。但本文並非側重於軍隊(包含士兵)方面,而是著重宦官如何 透過將領去掌握神策軍,是故,研究重點將聚焦於神策軍的將領,包含將領離 開神策軍之後的發展。依據上述,章節編排如下: 第二章針對宦官養子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首先,考察宦官養子的現象 與類型,藉此找出當前通說對於宦官養子的共通點。其次,從宦官家族勢力延 續的角度切入,並以唐玄宗之後的宦官為重點,探討養子人數增加的成因。最 後,根據當前對宦官養子的相關看法提出疑問,並與神策軍將領的來源做一比 較,以瞭解宦官養子是否為其主要來源。. 政 治 大 出身、入仕途徑、來源進行分析。其次,以神策中尉、監軍與監軍使為核心, 立 第三章探討宦官選拔神策軍將領的方式及影響。首先,就神策軍將領的. 探討擔任這些職位的宦官是否對於神策軍將領的選拔,具有影響力。最後,綜. ‧ 國. 學. 合前面兩者,探討神策軍將領內部升遷情形。. ‧. 第四章,歸納並分析神策軍將領在各地的遷轉與任用。首先,考察神 策軍將領外放為節度使之後的地點,及其後遷轉,並且分析外放原因。其次,. sit. y. Nat. 探討唐憲宗元和用兵、唐武宗會昌中興、龐勛之亂、黃巢之亂等幾場重大戰事. io. al. er. 的出征人選,以此分析這幾個時期,神策軍將領與宦官間的關係究竟如何。. n. 第五章為個案探討。首先,探討永貞革新時期,神策軍的重要性以及宦. Ch. i n U. v. 官在當時的人事布局。其次,探討甘露之變前後,宦官、神策軍將領居間作用。. engchi. 本章希冀透過這兩個個案,論證宦官在神策軍中是否擁有人脈網,藉此瞭解宦 官掌握神策軍的程度。. 23.

(29) 第二章 宦官養子說的再探討. 第二章 宦官養子說的再探討. 治 政 大 軍體系進行選拔,前者有其時代的特殊性;後者可再細分成內部升遷以及外部 立 入仕。如此的模式構成神策軍將領來源的穩定。然而,宦官是否透過養子在神. 基本上,神策軍將領的選拔或來源可歸納為兩大類:養子以及依循神策. ‧ 國. 將針對宦官養子展開論述。. 學. 策軍中大量地安插人馬,達到控制神策軍的目的?這個問題有商榷餘地,以下. ‧. 養子,又有假子、義兒、螟蛉子等稱呼。 1在唐代,養子分成一般型及特 殊型,其中,一般型養子還有同宗養子、異姓養子、養女、養賤人為女;特殊. y. Nat. al. er. io. 自然有不一樣的禮法地位。 3. sit. 型養子則有:隨母嫁之養子女、宦官養子女二種。 2伴隨著養子類型的不同,. n. v i n Ch 會強調血緣的連續性,加上宗法制度影響,一般而言,養子違背了傳統倫理道 engchi U. 養子原本是為了避免無子者絕後才發展出的承嗣方式。由於中國古代社. 德,所謂「莒人滅鄫」的典故意即在此,所以養子在唐代並非普遍現象。 4. 唐初、中唐、唐末三個時期宦官養子現象不盡相同。唐初,宦官養子的. 1「假子」 、 「養子」會偶爾互用,其指涉的意義相同,惟宦官養子為假父子關係的建立,日本學. 者亦以假子稱之,特此說明。然筆者行文時,將使用「養子」一詞,以維持文章的一致性。 2. 這種分類法是參照羅彤華而來,見羅彤華, 〈唐代養子的類型及其禮法地位〉 , 《臺大歷史學報》 53(臺北,2013),頁1-51。. 3. 羅彤華, 〈唐代養子的類型及其禮法地位〉 ,頁1-51。. 4. 毛陽光, 〈唐代藩鎮養子述論〉 ,《商丘師範學院學報》17:5(河南,2001),頁52-55。. 24.

(30) 第二章 宦官養子說的再探討. 目的為香火承嗣,收養方式以一名稚齡孩童為限。唐代中後期的宦官養子可以 分成兩種類型:單純為了繼承香火、建立家庭,以及收養武將為子二種。前者 是依照規定,收養稚齡孩童為子,且以一名為限。隨著時間的發展,收養一名 孩童的規定逐漸被打破,出現收養超過一名孩童的現象。另一方面,養子長大 成人之後,亦同樣收養孩童,形成宦官世家。 收養武將為子的主要目的是拉近宦官與將領的關係,藉此鞏固、擴張政 治勢力。中唐宦官收養武將為子的人數不多,例如魚朝恩收尚可孤為養子,駱 奉先收李元諒為養子。唐末,收武將為子的數量開始激增,甚至多達數百人,. 政 治 大 依照上述,筆者試著將宦官養子加以分類、歸納:一種是為了養兒防老、 立. 楊復光、楊復恭是其中的代表,顯示唐末宦官養子的情況和先前不同。. 香火承嗣而收養,這類型的養子以從孩提時期開始收養為標準,且身分上為宦. ‧ 國. 學. 官;倘若收養成年宦官為子,但隨養父改姓者,亦視為此類。第二種是收養武 將為子,其標準為軍隊將領,身分上自然不是宦官。據此,方能下開本章論述。. ‧.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宦官的香火承嗣. Ch. engchi. i n U. v. 一名宦官在缺乏生育能力的情況下,若要有人繼承香火,乃至延續其政 治勢力,收養養子自然是方便又快速的辦法。中晚唐有所謂十大宦官家族,分 別是劉渶潤、王守琦、仇士良、孫知吉、劉宏規、梁守謙、吐突承璀、馬存亮、 田令孜、楊志廉等。 5這些都是當時地位最顯赫的宦官,族中甚至有擔任神策 中尉(或中尉副使)者,他們都透過養子將家族延續下去。毛陽光以為,宦官養 子本無政治目的,單純是為了彌補無法生育的缺憾以及身後養老的考慮而組織. 5. 王壽南曾對宦官養子製作一份表格,王治平則是分析了上述十大家族的系譜。王壽南, 《唐代 的宦官》(臺北,臺灣商務,2004),頁168-180;王治平,〈唐代北司四貴研究──以樞密使、 神策中尉為核心之權力關係探討〉(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頁82-86。. 25.

(31) 第二章 宦官養子說的再探討. 成的模擬家庭。 6王壽南持相同看法,王守棟《唐代宦官政治》亦有此類的論 調。綜言之,就宦官養子的挑選來說,這類型的養子一般都是淨身過的閹人,7 部份研究者從「宦官因為缺乏生育能力因而導致內心的缺憾,在這種情況下, 為了彌補失去正常功能的缺憾,所以透過收養養子的方式來滿足身後養老、組 成家庭的渴望」這一角度切入。 8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有其道理,然而看過 諸多研究者都是從同樣的角度切入,卻無法提出具體的例證證明宦官為何非得 要彌補內心上的缺憾不可而收養假子。缺乏實證解釋的情況下,筆者認為有必 要重新梳理唐代中後期宦官養子的問題。. 政 治 大. 唐代對於宦官收養養子的規定可說非常嚴格,唐德宗貞元七年(791)三月 十三日敕規定:. 立. 內侍省五品以上許養一子,仍以同姓者,初養日不得過十歲。 9. ‧ 國. 學. 從這道敕中可以觀察到中唐 10對於宦官收養子的規定有:五品以上的宦官. ‧. 才准許收養,且以一人為限;被收養者必須與養父同姓;養子被收養時,必須 在十歲以下。 11乍看之下,似乎會認為唐初對於收養的規定非常嚴格,然而,. sit. y. Nat. 若將唐初一般人(即非宦官)收養養子的規定一同比較,似乎又言過其實。關於. io. n. al. er. 唐初收養的規定, 12可見《唐律疏議》 :. Ch. engchi. i n U. v. 6. 毛陽光, 〈唐代藩鎮養子述論〉 ,頁52-55。. 7. 毛陽光, 〈唐代藩鎮養子述論〉 ,頁52-55。. 8. 王壽南, 《唐代的宦官》 ,頁165-167、182。. 9. 王溥, 《唐會要》卷65〈內侍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頁1133。. 10. 此為重申舊時規定,此前的實際情形得從其他律文推測,然而可見到宦官養子在德宗朝逐漸 浮濫。. 11. 關於這道敕的解讀,可以參看胡如雷的說法。胡如雷, 〈略談唐代宦官濫收假子的現象〉 , 《河 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北京,1996),頁31-32。. 12. 此處用「一般」一詞的主要目的在於傳達「宦官」 、 「非宦官」的群體,並以此作為簡單的二 分法,後面的用詞也有著同樣的意涵。.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校完全中學附設職業類科課程係為學術導向 (大學) ,與專門導向 (四技二專或就業) 學生

本校完全中學附設職業類科課程係為學術導向 (大學) ,與專門導向 (四技二專或就業)

在心理學範疇的議題中,性別變項上的差異表現常受到關注, Robak 與 Weitzman

3.表 2 請填寫公職人員及關係人之基本資料,並勾選填寫關係人與公職人員間屬第 3 條第 1

公職人員或其關係人,原則不得與公職人員服務或受 其監督之機關團體為補助、買賣、租賃、承攬或其他 具有對價之交易行為,例外情形於符合該法第

定義為∣G(jω)∣降至零頻率增益(直流增益)值之 0.707 倍 時之頻率或-3dB 時頻率。.

。新新生滅念念遷移。戒慧解脫寂靜乃真。願我得佛能說淨道 (云云) 。或聞生滅。即解

軍備局上校組長楊東山及副組長王宗德等軍方人士違背 職務之行為,與袁肖龍期約 600 萬元晉升上將之賄賂及交 付音響、西裝等賄賂,交付鍾永祥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