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特教班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特教班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ster Thesis. 國中特教班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 -以中部地區為例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Needs of Adaptive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e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entral Taiwan. 劉文琇 Wen-Shiu Liu. 指導教授:洪榮照 博士 Advisor:Jung-Chao Hung Ph. D..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June, 2013.

(2) 國中特教班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 國中特教班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 以中部地區為例 劉文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國中特教班實施適應體育教學的現況與需求,並分析 不同背景教師在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的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中部地區國中特教 班教師,採問卷調查法,有效樣本共 203 份,回收率為 93%。所得資料,以次數分 配、平均數、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進行統計分析,調查結果如下: 一、教師個人基本資料:擔任適應體育教學以女性居多,有九成九的特教班教師具 備大學以上的學歷,有七成五的教師為特殊教育科系畢業。擔任職務以導師居 多。教師教學年資以5年以上未滿10年者為多數。有六成以上的教師無任何適應 體育相關進修經驗。六成教師有適應體育教學經驗。 二、目前在特教班的現況:教師接觸學生的障礙類型以智能障礙、自閉症及多重障礙 類型佔多數。九成五的教師有為特教班學生規劃適應體育課程。有六成教師在 規劃課程時,依據學生IEP內容編制適應體育教學計畫。教師在課程教學型態以 特教班學生一起上體育課為最多。八成教師在使用器材教具的來源以學校現有 的體育器材教具及使用特教經費自行添購體育器材。教師最常選用的課程內容 為球類活動,其次為田徑。相關人員在支援協助教師教學工作以教師助理員居 多。有七成的教師認為自己能勝任適應體育教學,有九成的教師願意擔任適應 體育教學工作。 三、在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方面 (一) 現況面:以「親師溝通的能力」、「學校行政系統的支援與配合」、「學校 提供身心障礙生參與戶外體育活動的機會以增進特殊生的身心發展」、「增. i.

(3) 設學校適應體育教學器材、設備及設施」的符合程度最高。 (二) 需求面:以「培養教導身心障礙學生運動傷害處理及自我防護的能力」、「教 師在教學時,有適應體育專業人員在場支援協助」、「提供校內適應體育器 材設備的借用或購置」、「提供適應體育多元師資培訓的管道」與「增設學 校適應體育教學器材、設備及設施」的需求最高。 四、不同教學年資及教師專業背景在「教師專業能力」、「人力支援」、「政策法令」 的現況符合程度有差異存在;不同教學年資教師在「行政資源與支持」的需求有 顯著差異。. 關鍵字:中部地區 關鍵字 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特教班、 特教班、適應體育. ii.

(4)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Needs of Adaptive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e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entral Taiwan Area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Needs of Adaptive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e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entral Taiwan. Wen-Shiu Liu.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ster Thesis.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and needs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mong teach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elf-contained special classes in Central Taiwan and also examined differences across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teach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elf-contained special classes in Central Taiwa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The sample consisting of 203 valid responses (valid response rate: 93%) was analyzed using methods including frequency, mean,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backgrounds: Most teachers of the self-contained special classes were female. 99% of the teachers held a bachelor or higher degree, and 75% graduated from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Most of them served as homeroom teachers and had 5~10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Besides, more than 60% had not received any professional training o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but about the same ratio of teachers reported to have experience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2.. Current conditions of self-contained special classes: Most of the students ha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utism or multiple disabilities. 95% of the respondents said they would pla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eir classes, and 60% would make iii.

(5)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 (IEP) for their students. Whole-class instruction was the most common method they adopted when providing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sources of teaching aids, 80% of the teachers would use existing facilities provided by the school and also make use of special education expenditure to purchase necessary aids on their own. Ball activities are first activities they chose for their classes, followed by track activities. Their instruction was mainly supported by teacher assistants. About 70% of the teachers said they were competent in providing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while 90% said they were willing to offe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3..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and needs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1) Current implementation: “Teacher-par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collaboration”,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with physical or mental disabilities to participate in outdoor activities” and “aids and facilities needed f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2) Needs: “Cultivating the abilities to handle injuries and protect themselves in students with physical or mental disabilities”, “having professional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standing by to provide immediate assistance”, “purchasing more facilitie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llowing students to borrow them”, “providing versatile training o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mproving aids and facilities needed f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 were the main needs reported by the teachers. 4..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or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differed in percep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manpower support”, and “policies”;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length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show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needs for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and support”. Keywords: Central Taiwan, self-contained special class,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v.

(6) 謝辭 因對特殊教育有股莫名的熱忱,因此從體育領域跨到特教領域,一路走 來,沒想過自己能成為正式的特教老師,更沒想過會繼續進修,完成論文並拿 到碩士學位,兩年的進修生涯對我來說是非常充實且短暫,過著白天忙著處理 學校的事務,晚上趕著上課的日子,假日少了與親友相聚的機會,也常常犧牲 睡眠時間,時常一顆心掛著未完成的報告與論文撰寫,讓我覺得時間不夠用, 祈求上天給我一天 48 小時或更充裕的時間來完成,回想這段日子,為我的生 活帶來衝擊與承受許多壓力,使我的生命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讓家人擔 心會不會因作息不正常而影響我的身體狀況出現問題,還好有體育背景的我, 在體能部分還能負荷,但在需耗費心思的部分,還是需仰賴老師的指導及碩士 班同學的協助合作,才能順利渡過研究所求學的階段。 這本論文的完成,非常感謝指導教授洪榮照老師不吝提供資源與建議,給 予我研究方向,不斷地鼓勵及提攜學生,得以完成學業及論文撰寫,口試委員 朱經明老師及黃月嬋老師細心審閱並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與提醒,才能讓我的 研究更嚴謹、論文更具價值。 家人親友真摯關懷與支持,是我完成論文的原動力,研究所一同努力的同 學們互相打氣砥礪,鹿寮國中的同事們不吝分享經驗與回饋,無論在課業的協 助或精神上的鼓勵,更是功不可沒,你們都是我重要的強心劑,讓我在研究所 生涯更能堅持下去,而這段日子也將是永難抹滅的回憶。 在職進修的生活雖然艱辛忙碌,但夜碩班的老師們都能體諒我們的辛勞, 不時的關心同學們的近況,而在這兩年的求學階段,班上的同學皆陸陸續續傳 出好消息,有考上正式教師、有結婚、生子等,完成了人生各階段的重要大事, 由衷的恭喜與祝福他們。最後,再次以誠摯的心,感謝過所有幫助我的人,讓 我有幸在此體驗與成長,並希冀大家都能分享到這份喜悅,感恩大家。. 劉文琇 謹誌 2013. 06 v.

(7) 目次 摘要………………………….……….………….….....………. i ABSERACT.............…………………….…….….…….....…..iii 謝辭...................……………………..…….….……..…....……v 目次...................……………………..…….….……..…...……vi 表次………………………………..…….……..….……........viii 圖次…………………………………..…….…...…......…...…x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待答問題.............................................................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適應體育的意涵.................................................................9 第二節 適應體育的發展背景及起源............................................21 第三節 適應體育教學之相關研究. ..............................................27 第四節 我國適應體育未來的推展趨勢........................................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51 第四節 研究程序............................................................................5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個人背景資料概況............................................................59 第二節 中部地區特教班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66 第三節 中部地區國中特教班教師對適應體育之現況分析........72 vi.

(8) 第四節 中部地區國中特教班教師對適應體育之需求分析..….86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在適應體育教學之差異情形..........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2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28 外文部分........................................................................................133. 附 錄 附錄一 學者專家審查名單…………….………….…….……..…….136 附錄二 問卷專家審查邀請函..............................................................137 附錄三 中部地區國中特教班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調查專家效度問 卷..............................................................................................138 附錄四 國中特教班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調查問卷專家效度意見彙 整..............................................................................................150 附錄五 中部地區國中特教班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調查問卷預試 版..............................................................................................153 附錄六 中部地區國中特教班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調查問卷正式 版..............................................................................................159 附錄七 教師在開放性問卷提供適應體育教學之看法或建議..........165. vii.

(9) 表次 表 2-1 國外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11 表 2-2 國外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12 表 2-3 適應體育目的統計表…………………….……………...............16 表 2-4 美國適應體育發展五大時期……………………………….…...23 表 2-5 國內適應體育教學相關研究論文歸納表………………….…...32 表 2-6 國中身心障礙特殊教育班學生體育課實施方式統計表……....33 表 2-7 各級學校進行特殊班身心障礙類學生體育課教學規劃統計表 33 表 2-8 各級學校身心障礙特殊教育班學生體育教學之主要師資百分比統 計表............................................................................................................34 表2-9 各級學校於校內提升適應體育師資教學知能方式統計表….....42 表 3-1 中部地區國中特教學校(班)數及教師人數統計表...….….....46 表3-2 預試問卷調查回收率統計表(台中市).....................................47 表3-3 預試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析……………………….....48 表 3-4 各縣市抽樣校數、實際回收校數和回收率………………..…..49 表 3-5 國中特教班教師對適應體育之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預試量表項目 分析摘要表................................................................................................54 表 3-6 「特教班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量表之內部一致性 α 信度值 摘要表........................................................................................................56 表 4-1 性別統計表.....................................................................................59 表 4-2 最高學歷統計表.............................................................................60 表 4-3 教師專業背景統計表.....................................................................61 表 4-4 特教班教學年資統計表.................................................................61 表 4-5 擔任職務統計表............................................................................62 表 4-6 學生障礙型統計表.........................................................................63 表 4-7 修習過適應體育教學相關學分或研習統計表.............................63 表 4-8 適應體育教學經驗統計表.............................................................64 viii.

(10) 表 4-9. 是否規劃適應體育課程統計表..................................................66. 表 4-10 課程設計依據統計表..................................................................66 表 4-11 課程教學型態統計表..................................................................67 表 4-12 器材教具來源統計表..................................................................68 表 4-13 課程內容統計表..........................................................................69 表 4-14 相關人員協助支援統計表..........................................................70 表 4-15 是否勝任適應體育教學工作統計表..........................................70 表 4-16 是否願意擔任適應體育教學的工作統計表..............................71 表 4-17 「特教班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問卷」量表現況與需求得分等級表 ............................................ .......................................................................72 表 4-18 教師專業能力現況分析..............................................................74 表 4-19 人力支援現況分析......................................................................76 表 4-20 行政資源與支持現況分析..........................................................78 表 4-21 政策法令現況分析......................................................................80 表 4-22 「特教班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問卷」量表分析..............81 表 4-23 特教班教師適應體育各向度之現況與需求差異情形 t 考驗...85 表 4-24 參與適應體育相關課程進修與研習分析..................................86 表 4-25 培養適應體育教學課程設計規劃的能力分析..........................87 表 4-26 提升適應體育教材教具的編製能力分析..................................87 表 4-27 培養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適應體育計畫的設計能力分析......88 表 4-28 培養適應體育教學技巧及評量工具的運用能力分析..............88 表 4-29 培養教導身心障礙學生運動傷害處理及自我防護的能力分析 ....................................................................................................................89 表 4-30 與其他教學者互相交流、教學觀摩或經驗分享分析..............89 表 4-31 親師溝通的能力分析..................................................................90 表 4-32 相關單位提供適應體育相關諮詢及資源等服務分析..............90 表 4-33 適應體育專業人員支援協助......................................................91 表 4-34 專業團隊人員支援協助分析......................................................91 ix.

(11) 表 4-35 特殊教育相關人員的支援協助分析..........................................92 表 4-36 家長、志工或教師助理員支援協助分析..................................92 表 4-37 學校行政系統的支援與配合分析..............................................93 表 4-38 同儕支援協助分析......................................................................93 表 4-39 社區人力資源分析社區人力資源分析......................................94 表 4-40 學校提供適應體育的教學場地分析..........................................94 表 4-41 校內提供無障礙環境或特殊輔具教學設備分析......................95 表 4-42 提供校內適應體育器材設備的借用或購置分析......................95 表 4-43 校內推展適應體育的宣導活動分析...........................................95 表 4-44 學校辦理適應體育親子活動.......................................................96 表 4-45 學校辦理普通班與特教班學生共同參與體育競賽活動以促進融合 教育分析....................................................................................................96 表 4-46 學校提供身心障礙生參與戶外體育活動的機會以增進特殊生的 身心發展分析............................................................................................97 表 4-47 校內相關適應體育小組的成立與推行分析...............................97 表 4-48 相關主管單位訂定完善的適應體育相關法令政策分析...........98 表 4-49 政府積極推動及有效宣導適應體育...........................................98 表 4-50 提供適應體育多元師資培訓的管道...........................................99 表 4-51 建立及推廣適應體育教師相關證照制度...................................99 表 4-52 各縣市資源中心提供適應體育相關期刊、資訊等資源..........100 表 4-53 政府編列適應體育的補助經費..................................................100 表 4-54 增加適應體育活動時數..............................................................101 表 4-55 增設學校適應體育教學器材、設備及設施..............................101 表 4-56 辦理教師設計適應體育教材、教具及教案等比賽..................102 表 4-57 推動全國性或國際性適應體育的學術性之交流活動..............102 表 4-58 不同「性別」變項教師在各向度現況之 t 考驗分析...............105 表 4-59 不同「學歷」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現況差異分析..................106 表 4-60 不同「教師專業背景」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現況差異分析..108 x.

(12) 表 4-61 不同「教師專業背景」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現況事後比較摘要表 ......................................................................................................................110 表 4-62 不同「教學年資」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現況差異分析.............110 表 4-63 不同「教學年資」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現況事後比較摘要表.111 表 4-64 不同「職務」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現況差異分析.....................112 表 4-65 不同「教學經驗」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現況差異分析.............113 表 4-66 不同「性別」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需求之 t 考驗分析..............114 表 4-67 不同「學歷」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需求差異分析.....................115 表 4-68 不同「教師專業背景」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需求差異分析.....116 表 4-69 不同「教學年資」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需求差異分析.............118 表 4-70 不同「教學年資」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需求事後比較摘要表.119 表 4-71 不同「職務」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需求差異分析.....................120 表 4-72 不同「教學經驗」變項教師在各向度之需求差異分析.............121. xi.

(13) 圖次 圖 2-1 適應體育的目的、領域及目標圖示……………………….…..14 圖 2-2 適應體育服務傳輸系統……………………………..................41 圖 3-1 研究架構……………………….……….……….…….…….….45 圖 3-2 研究程序……………………….….……...……….…..….…….57.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研究者欲探討的問題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是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第 二節是研究目的,第三節是研究問題,第四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是名 詞釋義。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本節共分為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兩部分,分別敘述如下: 一、. 研究背景. 近年來,特殊教育領域逐漸受到政府單位、社會大眾、一般教師及特教相 關人員的重視。而台灣身心障礙人數逐年增加,從民國一百零一年特殊教育通 報系網的資料顯示,特殊教育國民中學階段身心障礙已增加到26158人,為能 讓這些需要被服務的身心障礙孩子獲得適性良好的資源服務,政府單位也廣設 不同安置類型的班別,而在國中階段安置在集中式特教班的學生就有3896人 (教育部,2012)。依據聯合國教育科學社會文化組織(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的國際體育運動憲 章(International Char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第一條第二款所示: 體育是所有人類的權利,尤其對殘障者而言,體育更是促進其健全人格的教育 方式(UNESCO,1978)。國民教育法(1990)也規定:「國民教育依中華民 國憲法第一五八條之規定,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 民為宗旨。」由此可知,五育中任何一項都不能偏廢。 早期的社會大眾普遍認為,體育課對身心障礙的孩子是有危險性的,深怕 在運動的過程中造成身體的傷害。傳統的觀念認為特殊教育是比較重視學科的 教學,而忽略這些特殊的孩子也想像一般人一樣參與體育運動。我國的特殊體 育無法備受關注的最大原因是:公眾人士(包括家長、教師)存有似是而非的 觀念,認為身心障礙學生不宜運動,促使許多身心障礙學生不參加體育正課(林 1.

(15) 秋慧,1997;闕月清,1996)。因此,這些身障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相對 減少。由於大多數特殊學生動作發展較為遲緩,基本運動能力、體力與節奏感 欠佳,且對於規則性複雜運動不易習得,故導致特殊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然 而,如果教師讓於教學過程中,調整或簡化活動內容,善用週遭器材,也不難 發現學生們其實是樂於參與體育活動,而非只是呆坐一旁(吳谷忠,2010)。 根據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調查顯示,隨著人權主義的高漲,身心障礙者 雖然成為一個國家社會福利發展重要指標之一,卻也成為社會成本的重大負 擔,以美國來說,每年2000億美金的醫療費用裡,有三分之一花費在身心障礙 者的醫療如高血壓、心肺功能失常、肥胖…等,而這些病症多半是因為缺乏運 動而引起。然而體育活動是不分男女、年齡、身體殘缺與否,均能透過體育活 動的調整設計,讓這些身障的學生也能享受運動的樂趣,藉以達到身心的平 衡。Rowland (1990)的研究報告顯示,養成持續運動習慣的學生比不運動學生 健康,於成人時期發生慢性血管病、肥胖症與感冒等疾病的比率也會相對降 低。Scanlan 和 Lethwait(1986)認為規律運動可獲得良好的運動經驗,並讓 運動者感覺愉快、喜悅、快樂。近年來,由於強調「用進廢退」觀念的影響, 引起社會大眾體認運動對身心障礙者的重要,驅動適應體育成為特殊教育發展 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育部在102年度施政方針(102年1月至12月)提到,強化學校體育教學, 提升學生體適能;推展全民運動,打造樂活運動島;興整建國民運動中心及國 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提供優質運動、訓練及休閒環境;加強培訓優秀運動人 才,提升競技運動實力(教育部,2012)。因此,從不同角度來看待特殊教育 這個區塊,體育這門課程除了是一般大眾參與的活動,希望透過課程的調整, 讓身心障礙的孩子也能融入並體驗運動的樂趣及獲得益處,不只是對身心障礙 學生的教導,也需加強社會大眾對特殊教育的認知,政府才能更有效的全面推 展。 二、研究動機 從現今的教育趨勢來看,普通教育改革強調「帶好每個學生」的信念與特 2.

(16) 殊教育的零拒絕原則是非常一致的。特殊教育是教育一環,而適應體育的理念 是讓整個體育教育中,實現學生受教平等與重視學生個別差異的具體做法。而 教育部體育司也自民國八十四年開始,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發展中 心,研訂執行「改進特殊教育教學實施計劃」,其實施內容共有七項,其中最 後五項全部關於特殊體育,即第三項:健全特殊體育教學評量制度。第四項: 加強特殊體育教學師資之培育與進修。第五項:改進特殊體育環境設備。第六 項:建立特殊體育輔導網路。第七項:加強特殊體育教學研究發展(教育部, 2005)。每年培訓適應體育種子教師雖然政府致力推展適應體育的相關政策, 包括辦理適應體育的研習、身心障礙的體育活動等計畫,提供各類身心障礙學 生適當的體育學習環境,以增加其身體活動參與機會,享受運動樂趣,進而提 高生活品質。但在實際執行上卻有困難。從闕月清(1996)認為特殊學生的體 育學習與身體活動並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與全面的發展。賴復寰(1997)也認 為適應體育至今仍未有充分的教材與教法。黃相瑋(2003)指出國內辦理適應 體育活動的場地、師資都欠缺完整規劃。Blinde與McCallister (1998)從問卷調 查發現身心障礙學生參與一般正規的體育課程,時常被摒除於體育活動之外或 是被動的等待分組,成為團體中的「客人」。可見身心障礙學生參與體育課程 時,在團體互動及融入活動有困難,使得他們恐懼參與體育課程,以致於身心 障礙者無法有系統的接受其合適之體育。 由於研究者就讀體育科系,對特殊教育領域有濃厚的興趣,修畢特殊教育 四十學分後,便投入教職的工作,因有體育科系的背景,從實習階段及在擔任 特教班的教學工作時,只要是與體育相關或休閒活動的領域,皆由研究者負責 安排規劃相關體育活動的課程,研究者認為能將專業背景與實務工作相結合, 為學生設計適切的活動,是難得的機會,也非常樂於其中,因而產生第一個研 究動機。而國內適應體育近年來蓬勃發展,教育部亦舉辦多場適應體育知能研 習,以提升教師專業知能,而特教班教師面對班級內的身心障礙學生,除了特 教教師在認知能力及社會適應上的教導之外,也想瞭解在休閒運動上,如何進 行適應體育教學,及其現況、需求與先前研究有何差異,基於此產生了第二個 3.

(17) 研究動機。由於國內在適應體育相關文獻篇幅略少,研究對象以體育教師、普 通班導師及特教教師居多,研究階段有在國中、國小及特殊教育學校,研究範 圍有涉及全國及部分縣市,而研究者想對中部地區(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 雲林縣)的國中階段特教班教師在實施適應體育的現況及需求能有深入瞭解, 目前尚未有研究者做此部分的研究,因此,為研究者的第三個動機。基於以上 三項理由,擬就中部地區特教班教師,在適應體育推展現況及需求作為研究主 題,做深入的探討,作為推動及改善國民中學適應體育之重要參考。. 4.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國民中學階段 特教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實施適應體育教學之現況、需求之情形,並根據結 果提出具體的建議,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瞭解中部地區國中特教班師在適應體育教學之實施現況。 (二)探討特教班教師在適應體育教學之現況情形。 (三)探討特教班教師在適應體育教學之需求。 (四)探討特教班教師在適應體育教學之現況與需求的差異情形。 (五)探討不同背景的特教班教師在實施適應體育教學之差異情形。. 二、 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待答問題: (一) 中部地區國中特教班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為何? (二) 特教班教師在適應體育教學之現況為何? (三) 特教班教師在適應體育教學之需求為何? (四) 特教班教師對適應體育教學之現況及需求的差異情形為何? (五) 不同背景的特教班教師在適應體育實施之現況與需求有無差異?. 5.

(1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本研究的範圍僅以就讀國民中學設有特教班教師為主。研究結果不適合 推論到國小、高中等階段設有特教班的教師。 二、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僅以中部地區(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 設有特教班之教師。研究結果不適合推論到台灣中部地區以外設有特教 班的教師,僅能提供其他類似性質之地區作為參考。. 6.

(2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根據Sherrill(1998)在教育情境中,做適當修正與調整,評估學生的個別差異,進 而調整體育教學活動與內容設計,以確保學生能夠學習到適應性的動作表現,並建 立積極、主動的健康生活型態。為所有身心障礙或病弱的適齡就學學生所設計的. 體育課程。藉由此一課程,身心障礙或失能學生可以享受較高品質的運動或身 體活動,進而促進身心方面的全人健康(教育部,1998)。 本研究所稱之「適應體育」是指國民中學特教班身心障礙學生,在校所 接受如上述所稱之正式體育課活動。 二、 特教班學生 依據民國 98 年 11 月 18 日修正公布之「特殊教育法」第 3 條所示,所稱 身心障礙,指因生理或心理之障礙,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需特 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之協助者,其分類包含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 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 症、發展遲緩、其他障礙(教育部,2009)。 本研究所稱之「特教班學生」係指一百零一學年度就讀中部地區國中階 段集中式特教班之學生,包括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 體障礙、身體病弱、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其他顯著 障礙等類別。 三、 特殊教育教師 本研究所稱之「特殊教育教師」係指民國一百零一學年度,任教於台灣中 部四縣市(包括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之普通學校國中特教班教 師及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並修畢相關特殊教育學分,並取得合格身心障礙教師 證書者(含代理教師)。 四、 適應體育實施現況 本研究所稱「適應體育實施現況」係指中部地區(苗栗縣、台中市、彰化 縣、雲林縣)國中特教班適應體育課程實施現況及教師實施適應體育課程之需 7.

(21) 求,並探討不同性別、學歷、教師專業背景、教學年資、教學職務、適應體育 教學經驗等變項教師對適應體育課程實施之現況、需求的差異情形。.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瞭解適應體育實施現況、需求及意見,針對本研究主題,本章 所呈現的文獻分成四節加以陳述。第一節闡述適應體育的意涵;第二節說明適 應體育發展與起源;第三節分析適應體育教學相關研究;第四節探討適應體育 推展情況及說明適應體育的未來趨勢。. 第一節 適應體育的意涵. 本節就以國內外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適應體育的目的、適應體育的對 象以及適應體育的重要性四個部分,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 適應體育的定義. 歐美許多國家稱特殊體育(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為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早期的適應體育一詞係由復健體操逐漸演進而來,許多學 者對此定義又有不同的看法。在一九七四年時,美國健康體育及運動休閒協會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之下的健康教 育委員會曾將適應體育定義為:「適應體育是一種有變化的發展體能的活動、 遊戲、運動、韻律的計畫,它適合身心障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限制,而且他 們是無法安全及成功地參與一般體育計畫中毫無限制的劇烈活動」。 Sherrill(1993)認為適應體育是多樣性的學程,其內容包括有發展活動、訓練、 遊戲、韻律及運動,但是它必須適合身心障礙學生的興趣,動力及限制,主要 是以適合身心障礙學生之體育需要為主,藉由身體活動獲得成功經驗和活動的 樂趣。闕月清(2002)認為適應體育是考量學生個別差異之下,在課程內容、 器材應用上加以適當修正與運用。蔡銘坤(2005)各種符合身心障礙者個別化 的教學原則,只要能達到體育活動目的,都可以稱之為適應體育。 綜合而言,雖然每位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不同,但其理念與內涵可看法 一致。而適應體育是一個新領域,它涵蓋了不同面向,結合復健醫學、運動生 9.

(23) 理學、運動心理學、特殊教育評量、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等學術概念,因此, 適應體育是考量學生個別差異與需求的一種體育活動,並彈性調整活動內容的 設計,讓學生獲得適應性的動作表現,藉以感受成功的滿足及體驗活動的樂 趣,透過學習達到功能性為目的。 國內外學者因其專業背景不同,對適應體育的定義亦有所不同的看法,本 研究參考有關文獻資料,整理國內外各學者對適應體育所做的定義,列舉如表 2-1 所示。 (一)國外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 依據Dunn 與Fait(1989,引自Block, 2000)的定義,乃是「適應體育具 有與普通體育一樣的目標,但是其將普通體育的成份加以調整改變,以符合特 殊學生的能力與需求」 ,所以「適應」就是指「調整」 ,而調整乃是含蓋了從目 標到作法到實施環境等的改變,所以適應體育也可說是「為身心障礙者個別需 求而調整的體育課程與活動」。 根據表2-1所示,綜合國外學者的研究發現可得知,對於適應體育提出不 同的觀點及定義, 強調對身心障礙者的體育學習,依學生的個別需求及學習 特性,透過課程調整,提供一些特殊的計畫與策略,調整出一個適合身心障礙 學生運動的學習環境,以綜合性的課程與特殊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夠學習到適 應性的動作表現,達到運動正向效果。. 10.

(24) 表2-1 國外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 國外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依年代排序》 依年代排序》 作者 年代 適應體育定義 Clarke, 針對身心障礙學生體育學習上的特殊個別需要,來提供一些計 1978 Arnheim 畫,以幫助身心障礙學生達成身體機能的活動。 1985 & Sinclair 適應體育是多元化的體能活動設計,內容包括發展活動、訓練、 Sherrill 1986 遊戲、韻律及運動,且儘量符合個體的興趣能力限制等特殊需 求,藉由身體活動獲得成功經驗和活動的樂趣。 特殊體育主要是指透過各種體操或特殊活動,改善身心障礙者 姿勢,使其恢復功能及身體機制;並且是針對傳統的體育活動 Dunn & 1989 做一修正,並儘可能調整出一個適合身心障礙學生運動學習環 Fait 境的體育課程,強調發展大肌肉運動能力和身體適應能力,來 提昇身心障礙者能力,使他們運動能力達到或接近同儕的水準。 適應體育是一個特殊領域,它是完全針對身心障礙者在體育學 Winnick 1990 習上的特殊需要所發展而來,能提供一些特殊的計畫與策略。 適應體育係屬「適應身體活動」(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的 一支,它是一種跨科技整合的知識體系,強調在學校教育體系 Sherrill 1994 中,經由體育方面綜合性的課程與特殊教學設計,首先透過評 估,進而診斷與解決一個人因傷殘失能而引起的社會、情意、 認知與心理動作(Psychomotor)等方面的終身問題。 Beaver. 1996. 適應體育是經由綜合性的設計,透過身體活動,以達成個體適 應社會、情感與心智等方面的發展;更包含了運動、遊戲、韻 律等多樣性的活動設計,以符合特殊學生的興趣、能力與限制。. Sherrill. 1997. 適應體育是藉由改善心理動作問題,以利個人達成其成就目標 與自我實現,並建立積極、主動的健康生活型態。. 1998. 在教育情境中,做適當修正與調整,評估學生的個別差異,進 而調整體育教學活動與內容設計,以確保學生能夠學習到適應 性的動作表現,並建立積極、主動的健康生活型態。. Sherrill Auxter, Ryfer, & Huetting Sherrill. 2001. 2004. 是一個特殊的領域,是完全針對身心障礙者在體育學習上的特 殊需求發展而來,能提供一些特殊的計畫與策略。 藉由改善心理動作問題,以冺個人達成其成就目標與自我實 現,並建立積極、主動的健康生活型態。適應體育得在回歸主 流教育中進行,且由一般教育人員與特殊教育專業人員負責。.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國內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 國內學者也針對適應體育提出不同的看法及定義,綜合整理如表2-2: 11.

(25) 表2-2 國內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 國內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 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依年代排序》 依年代排序》 作者. 年代. 適應體育定義 適應體育是一種有變化發展體能的活動、遊戲、運動、韻律的計. 陳在頤. 1982. 畫,它適合身心障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限制,而且他們是無法 安全及成功地參與一般體育計畫中毫無限制的劇烈活動。. 1996. 適應體育是綜合性的設計,透過身體的活動,達成個體適應社會, 情感與心智等方面的發展,包含了運動、遊戲、韻律等多樣性的 活動設計,以符合身心障礙學生的興趣、能力與限制。. 1997. 特殊體育是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因其身體缺陷所需的各種服務,使 其運用身體未殘缺健康的部分,不同於醫療復健是改善已殘或將 殘的部位。. 1997. 特殊體育包含各種可用於身心障礙者之體育活動,這些體育活動 對身心障礙者而言必須事先規劃以符合適性要求,教師的教學需 掌握因材施教與個別化教學的原則。. 1998. 適應體育是考量學生個別差異與需求,進而調整(彈性化)體育教 學活動與設計內容,以確保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性的動作表現並透 過學習達到功能性的目的,感受身體活動方面的成功經驗與樂趣。. 楊秀珠. 2000. 適應體育是指針對身心障礙者個別障礙類別程度,所發展出來能 適合其興趣、能力及限制之活動。它是屬於一個科技整合的新領 域,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動作行為學、 運動管理學、運動教育學、運動社會學、運動醫學、復健治療學、 特殊教育學、人類發展學等。. 林曼蕙 張翠萍. 2001. 適應體育是指針對為身心障礙者所設計之有組織化的身體活動, 其範圍涵蓋了學校體育、競技運動、休閒運動及治療和矯正運動。. 闕月清. 2002. 適應體育是考量學生的需要與個別差異的原則下,在課程內容的 選擇、教具器材的應用上,加以適當的修正與運用。. 2004. 適應體育可界定為「是治療及復健身心障礙者的有效方式,不僅 只針對身體的、情緒的與智能的障礙,使其能在情緒上安定,更 可促進身體健康、娛樂輕鬆、拓展人際關係、建立友誼、自我實 現等,進而能適應社會和擁有健康生活的體育教育」。. 2005. 藉由生態環境分析及個體心理動作分析,運用相關知識及專業服 務模式,設計適合個體統整性體育活動,並提供安全舒適的學習 環境,以提升其情感抒發與心智、體能發展,減少學習挫折,促 進其學習成尌與社會參與。. 李美玲. 施大立. 李偉清. 闕月清 游添燈. 滕德政. 謝明儒. 12.

(26) 表2-2 (續) 國內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 國內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 學者對適應體育的定義《依年代排序》 依年代排序》 適應體育係指「依據學生的身心狀態的評估與診斷,透過特殊教 吳泰憶. 2005. 學設計的體育課程,以適合身心障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限制的 發展體能活動、遊戲、運動、韻律等多樣性的身體活動設計,使 學生能達成個體適應社會、情感與心智等方面的發展與自我實 現,並建立積極、主動的健康生活」。. 張惠萍 劉芯錡 林益偉. 適應體育是一種態度與指導法,在融合與最少限制的環境下,針 2010. 對身心障礙學生與普通班的學生,配合其需求,妥善設計教材、 教法和教具,並兼顧安全的狀況下,提供學生成功與愉快的身體 活動經驗,以增強或促進身體機能與動作表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2-1及2-2可發現,國內外學者界定適應體育的說明有其共同的特性, 以下歸納幾點說明: 1. 對象以身心障礙者為居多。 2. 體育課程的設計是多面向、多元化及綜合性的活動,非單一項目。 3. 考量個別差異,針對學習者個別需求所設計規劃的課程內容。 4. 能藉由活動達到正向的效果。. 二、 適應體育的目的 適應體育的目的是透過各種經過特殊設計的身體活動為教育手段,藉以提 高身心障礙學生的全人健康與生活品質(闕月清、游添燈,1998)。Schipper (1991)認為特殊體育的特色是協助身心障礙者體能的提升與減少威脅健康的 情況。楊忠和(2004)也說明運動對身心障礙學生有釋放壓力、增進體能、促 進生活品質等益處。而適應體育能為身心障礙或病弱之適齡就學學生所設計的 多樣性活動課程,其內容有發展活動、訓練、遊戲、韻律及運動等,主要是以 適合單一個體之體育需要為主 (Sherrill, 1998);目的在鍛鍊身心障礙學生的體 力,增強運動能力,亦具有安定情緒,以幫助其適應社會和促進健康、安全之 生活(賴秋進,2006)。 13.

(27) 適應體育是體育的一環,依據學生個別需求,透過多元化、彈性化所精心 設計的體育課程與評量,並藉由適性的身體活動,以提高身心障礙學生的全人 健康與生活品質。闕月清、游添燈(1998)指出在考慮障礙者個別需求之原則 下,應針對教學目標的擬定、課程內容、教材教具、教學方法做彈性的變通及 修正,使身心障礙者得以適性發展,達成體育教學的目的。Sherrill(1994)提出 九個適應體育的目標領域,如圖2-1:. 改變心理動作(psychomotor)行為, 促進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 目 的. 情意 領 域. 目 標. 認知. 心理 動作.  自我概念.  動作技能與型式.  遊戲活動行為.  社會能力與接納.  體適能與健康.  感覺統合╱知覺動.  樂趣,壓力抒解,.  休閒態度、技能、. 心智健康. 實務. 作功能  創意思考與行動. 圖 2-1 適應體育的目的、領域及目標圖示 資料來源:修正自 Sherrill(1994). 闕月清、游添燈(1998)認為適應體育主要目的與普通體育所追求的目的 應該是相同的,都能透過成功的身體活動來提昇個人的自我概念。將學校適應 14.

(28) 體育的任務包括以下以點: (一)提高機體功能。 (二)培養社會人際關係。 (三)發展體適能以提高生活品質。 (四)培養職業能力與社會獨立活動能力。 從 2-3 適應體育目的統計表可發現,主要分為身體適應、情緒適應及社會 適應三大類。在身體適應部份可分為提高身體機能、增加運動機能、提升體適 能項目;在情緒適應可分為強化自我認同、建立穩定情緒、發展健全人格;社 會適能可分為促進人際關係、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發展良好的社會行為。國內 外學者在探討適應體育所欲達成之目的時,其偏重依序為:提升身體適能、情 緒適能、社會適能。在提升身體適能方面首要目的為提升體適能,其次才是提 升身體機能和增加運動機能;在提升情緒適能方面依序為:強化自我認同、發 展健全人格、建立穩定情緒;在提升社會適能方面則以促進人際關係最為重 要,再來才是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和發展良好的社會行為。 因此,若教師安排適切的學習環境,透過各種有效教學方法及策略,富有 趣味性極挑戰性的活動,運用的器材教具輔助當作媒介,並提供立即性的回 饋,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就及滿足,讓適應體育對身心障礙者發揮積極正向的功 能。. 15.

(29) 表2-3 適應體育目的統計表《 適應體育目的統計表《依年代排序》 依年代排序》 適應體育目的 情緒適能. 身體適能. ˇ. ˇ. 邱明發(1982). ˇ. ˇ. ˇ. 楊忠和(1982). ˇ. ˇ. ˇ. 林國棟(1995). ˇ. ˇ. 闕月清、游添燈 (1998) 楊忠和、林曼蕙. ˇ. 許銘松(2000). ˇ. 吳泰憶(2005). ˇ. 官易祈(2006). ˇ. 林曼蕙(2007). ˇ. 小計. 9. 總計.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9. 9. 9. ˇ ˇ. ˇ. (1999). ˇ. ˇ. 27. 發展良好的社會行為. McCubbin,J,A (1995). ˇ. ˇ. 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ˇ. 促進人際關係. ˇ. 發展健全人格. Nancy,C (1989). 建立穩定情緒. ˇ. 強化自我認同. 提升體適能. ˇ. (1978). ˇ. 增加運動機能. 美國德州教育局. 提高身體機能. 作者(年代). 社會適能.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4. 5. ˇ. ˇ. ˇ. ˇ ˇ. 2. 6. 7. 17. 16. 註:修改自高芳瑜,2008。「 「適應體育教學對提升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成 效之研究-以特教班籃球運動教學為例 效之研究 以特教班籃球運動教學為例」 以特教班籃球運動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19。. 黃相瑋(2003)指出適應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除了可以增強體力外,也 可以培養休閒運動的習慣與態度,和週遭環境及人們發生人際的社會互動,獲 得社會的認同與接受,藉以提升生活品質,使其日後能融入社會生活。總而言 之,適應體育的目是希望藉由學校的體育活動,健全學生在身體、心理與社會 16.

(30) 上的發展。因此,透過有計畫的適應性與調整性的身體活動教育,促進動作的 學習與技能的改善,使得學生在認知方面、情意方面、動作技能方面、和社會 方面上的發展能夠均衡,以有效提升身心障礙學生的能力。 三、 適應體育的對象 適應體育服務的對象主要以學生為主,雖然所涵蓋對象之障礙類別不同, 但近幾年的發展看來,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對象有逐漸擴大的趨勢。一般而 言,學生約略有下列三種組成,1.資賦優異生、2.普通學生、3.身心障礙(失 能)學生,其中適應體育教學的對象以身心障礙學生和普通學生為主,依據最 少環境限制(LRE)的理念,讓學生獲得最有利的教學安置,以融合式教學服務 學生的需求(闕月清、游添燈,1998)。從美國的觀點來看,適應體育教師是 直接服務的提供者,因為身心障礙的兒童的體育教育是特殊的服務項目,提供 服務給兒童和家庭特殊服務的相關人員,不只是適應體育教師,與物理治療、 職能治療的服務都有相關,皆可為身心障礙兒童提供治療方法(APENS, 2008)。 適 應體育 的對象 常被 誤導以 身體障 礙為 主,而忽略 了隱性的心理 障 礙 ,美國 適應體 育國 家課程 標準所 關切 的障礙, 雖然達 32 種之多, 但 大 多是屬 身體功 能障 礙,非身 體功 能 障 礙 的 僅 有 學 習 障 礙、語 言 障 礙 、 自 閉症、過動與注意 力缺失 4 種,並且 以其中 一項主 要目 標-「行 為問 題 」,來涵蓋所 有精神 與心理異常 (Gilbert, 1992)。 美國的課 程標準 強調 對身心 障礙者 特殊 屬性的 瞭解, 身心 障礙者 的 運 動學習 安排得 當,不 僅可增 加障礙者的體適 能與健 康,更 進一步 可以 建 立其自 我信念,增 進人際 互動的能力,欲達成此成效,必 須對障 礙者 的 特殊屬 性有深 入了 解,國家 課程標準從智能 障礙到 愛滋 病、先天 性毒 癮 等共列 舉了 32種的障礙別,比 我國特殊教育 法第三 條所 規範的 12種障 礙 別,更為細緻,配 合這32種的障 礙別,適應體 育國家標 準也要 求開設 運 動行為 和運動 科學 的課程,在動作發 展、動作控制、動 作學習的項目 上,提供 專業師 資來 學習,對運動生理、神經控制、肌肉 功能、心肺功 能、身體組成 等基本 原理原 則,則要求學習者 必須深 入了 解。最後,還 17.

(31) 要 能綜觀 整體環 境的 影響,開 立運動處 方,這也 是被認定 為一位適應體 育 教師所 必備的 基本 能力( 邱垂杰 、劉 兆達, 2008)。 在國內,根據我國民國九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公佈的特殊教育法,身心 障礙的定義係指因生理或心理之顯著障礙,致需特殊教育和相關特殊教育服 務措施之協助者(教育部,2009),障礙情形如下: 1.智能障礙 2.視覺障礙 3.聽覺障礙 4.語言障礙 5.肢體障礙 6.身體病弱 7.情緒行為障礙 8.學習障礙 9.多重障礙 10.自閉症 11.發展遲緩 12.其他顯著障礙 但目前國內的學校適應體育教育,僅將上述對象歸納為智能障礙、肢體 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及身體病弱等五大類(林曼蕙、張翠萍,2001)。 闕月清、游添登(1998)指出,所謂的身體障礙,指因生理或心理之障礙, 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之協助者, 並非指「疾病」,是指「特有障礙」的人而言,通常產生的原因有: (一)病癒後留下的後遺症,影響日後的身體活動。 (二)身體狀況本來良好,因意外傷害而造成。 (三)先天性的障礙。 這些身障者有些還需要住院並治療,有些只做復健運動,有些已回歸社 會,但在日常生活上仍有困難,無法自由行動,造成社會性活動不方便。我 18.

(32) 們可以針對這些身障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及不同的需要下,提供特 殊需求,以這樣的觀點作出發點,無論是不是特殊兒童,只要他是有特殊需 要的兒童,就應該享有特殊教育服務的權益。 四、 適應體育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除了認知的發展之外,特殊生的身心發展也逐漸受到 重視,維護身心障礙學生的運動權益,不僅政府不能忽視,更是責無旁貸的 責任,也是學校推展特殊教育進步的象徵。而適應體育與身心障礙學生的關 係,隨著教育均權、運動人權、融合教育、個別化及最少限制環境等理念的 盛行,加上各國陸續制訂相關法令來推展與保障,早已緊密結合(許力仁, 2012)。 國內外很多研究皆證實適應體育活動能夠改善身心障礙學生身心健康最 有效的治療與復建方式。汪宜霈、鈕文英(2005)依Sherrill (1997)之PAP-TE-CA 模式所改編成之適應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學齡腦性麻痺兒童適應體育教學成 效研究發現,參與研究之三名腦性麻痺學童在整體動作功能方面均有成長, 在「關節活動度」、「Peabody動作發展量表」、「粗動作功能量表」及「兒 童動作評估表問卷」方面均有進步之情形;在融合情境中的參與度及活動表 現有明顯進步;家長及大部份的教師認為適應體育教學方案對腦性麻痺學童 在動作功能、心理社會能力及社會融合度方面皆有所助益。不管在各階段的 年齡層或不同礙類別,適應體育教學讓身心障礙孩子適度參與休閒運動皆能 為他們帶來助益且有正向效果。 黃相瑋(2003)認為推廣身心障礙者運動的重要性如下:(1)改變一般人 對身心障礙者的錯誤觀念,落實參與運動的權利。(2)避免因體能的低落而造 成二度傷害。(3)迎合學生的需求,使其參加運動。(4)增進生活自主能力並培 養良好的休閒習慣與態度。(5)節省社會資源,減少醫療費用。(6)避免過度保 護而造成和社會的脫節。透過休閒運動參與來促進個人健康體能,有其個人 身體的、心靈的及社會等三層次的效益。 滕德政(2004)將適應體育對身心障礙學生的意義及重要性列述以下七 19.

(33) 點: (一) 藉適應體育來教育身心障礙學生,培養「殘而不廢」的精神。 (二) 藉適應體育活動來幫助個體有正常的生長過程。 (三) 藉適應體育活動來健其體膚、舒其筋骨。 (四)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可藉由適應體育活動的設計來減輕身心障礙學 生心理上的壓抑及痛苦,減少心理問題。 (五) 從參與適應體育活動的經驗可增進身心障礙學生社會化的發展,如學 習人與人相處的道理;學習服從、誠實、合群的品德;嘗試失敗與成 功的經驗;學習成熟的過程。 (六) 藉由適應體育的活動作為刺激劑,促進心理上、身體上、情緒上等各 方面健全的發展。 (七) 教師要抱持伸縮及變通的態度,鼓勵身心障礙學生依其功能性的表現 或行為能力自動參與各種融合式體育活動。 綜觀上述可得知,適應體育的落實對身心障礙者生理、情緒、社交等健 康層面皆有提升的效益,但要如何達成具體的成效,提高身心障礙學生全人 健康與生活品質,也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20.

(34) 第二節 適應體育發展背景及起源. 身心障礙者的運動,在1970年代以前主要是以運動作為回歸社會的手段, 參加競技比賽的目的在於加強身體機能的訓練、培養勇氣及自信心,因此“參 加比賽”的意義重於得標。但是隨著復健運動(Rehabilitation Sport)的普及,漸 漸有多數的障礙者回歸社會生活及工作,為了維持健康及保有休閒活動,目前 障礙者參與社會體育的風氣逐漸盛行,同時精研運動技術及開發相關輔具,以 挑戰競賽成績的參加者也大幅增加(林曼蕙、張翠萍,2001)。 1980年代的特殊教育法,規定所有身心障礙學童均有接受「體育教學及休 閒計畫」的權利,在這之前,醫學一直是適應體育倚賴的重要領域,之後體育 是所有專業服務中唯一受到立法保障的直接服務,根據身心障礙兒童教有法案 規定「有5-12歲身心障礙兒童智、聽語、肢障」均應按受免費且合適的公立教 育機會,尤其是特殊教育服務,其中適應體育教學目的包括各項發展:(一)生 理與動作調適能力(二)基本動作技能與動作方式(三)水上運動、舞蹈及個人在 運動團隊中的技能表現。體育包括特殊教育、適應體育、動作指導與動作發展; 在指導方面的發展適應體育又兼具可在回歸主流和非回歸主流的教育中進 行。Sherrill(1986)年認為雖然法定專業服務年齡是3〜21歲,但適應體育則涵 蓋個體的終身學習層面。 教育部則為了配合國內教育改革之浪潮,並強調人本主義之教育理念,及 照顧弱勢學生之受教權益,乃於民國88年6月23日召開「改進特殊體育教學中 程發展計畫」第一次委員會議,且為因應國際學術領域名詞之更改,於該次會 議中將國內慣用之「特殊體育」改為「適應體育」(適應體育簡訊,2000)。 基本而言,適應體育與普通體育一樣是體育,只是在考量學生需要與個別差異 的原則下,在教學目標上的擬定,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具器材的應用和教學方 法的變通上,加以適當的修正與運用(闕月清、游添燈,1998)。與適應體育 有關的名稱,不論是早期以醫學為導向的復健體育、醫療體育、矯治體育等, 21.

(35) 或是現代的特殊體育、適應體育,適應體育已發展成一門的領域,稱為「適應 體育運動學」。雖然適應體育之名稱歷經時空的轉移而有所不同,但其服務宗 旨與對象卻均是以具有特殊需求者為優先(葉宏達,2006)。 一、國外發展背景及起源 國外適應體育的發展甚早,在西元十八世紀,由英國醫師傅勒(S. Fuller) 著「醫療體操」(Medical Gymnastics)乙書,為適應體育發展與應用最早的書籍; 法國醫師太司特著「體操治療法」是最早發現的適應體育著作。十九世紀,瑞 典體操鼻祖林氏著「體操基本理論」其中第四篇「醫療體操」,是影響現代適 應體育最重要的著作(教育部,1996)。 (一)適應體育在美國的發展 「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一詞最早由美國在二十世紀50年代 提出,是基於促進個體與生態環境的互動,以改善生活質量為目的,以身體、 心理、智力發生障礙的人為主體,包括特定時期內不能分享普通體育活動的社 會成員所從事的高度個性化的體育活動和跨學科的知識體系(郝傳萍、盧雁, 2009)。由此可見,美國是推展適應身體活動最早較完善的國家之一。美國最 大的轉捩點是P.L.94-142的通過,不僅讓美國的特殊教育跨出一大步,也改善 身心障礙學生體育教學。在1975年,通過「身心障礙兒童教育法案」 (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of 1975,簡稱94-142公法) ,規定身心障礙學生應安 置在最少限制環境之中,並且特別強調應提供障礙兒童免費且適當的公立教 育,促進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運動的機會,使得「回歸主流」運動獲得重視。 另一方面,從1970年以後,許多大專院校開設適應體育學位,培育相關的專業 人員,同時也成立相關專業組織。闕月清、游添燈(1998)歸納出美國適應體 育發展過程中,每個時期的重點及差異,可分以下為五大階段,如表2-4:. 22.

(36) 表 2-4 美國適應體育發展五大時期《 依時間排序》 美國適應體育發展五大時期 《依時間排序 》 時間. 目的. 課程內容. 功能. 預 防 疾 病 、 促 進 身 心 健 各種體操式與軍隊式的 康、訓練靈活頭腦 操練. 預防 發展 矯正. 轉變期 (1900-1930 年). 兼顧體弱或動作發 展失常者. 各種運動(學校設矯正 體育). 矯正. 矯正期 (1930-1950 年). 殘障人士透過醫療 健檢安置及再教育. 各種運動. 回歸主流. 各種運動 1968 成立特殊 奧林匹克運動會(Special Olympics)專為智障者提 供. 醫療體操期 (1900 年前). 適應體育期 (1950-1970 年). 教育正常回歸主流,融合 科際整合修正課程,教 適應身體活 動期(1970 以後) 式教學最少限制環境達到 材教法 健康休閒終身運動. 復健(推廣 輪椅運動) 多功能 教育 發展. 資料來源: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適應體育導論。台 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3-51。. (二)適應體育在日本的發展 美國早期在適應體育的發展上,居全球領先地位,不論是在法律、理念及 原則等方面的支持及推展,讓世界各國向美國看齊。矢部京之助(2004)指出 日本對於失能者的體育運動主要是分為競技運動,以及特殊體育兩方面。1979 年養護學校成為義務教育後,盲、聾、及以智能障礙、肢體障礙及病弱為主的 養護學校逐年增加,為了讓每一個兒童學生接受適當的教育,在班級人數編制 方面,盲、聾、及養護學校的中小學每班為6人改為3人,特殊班為8人,可以 看出文部科學省對特殊學生的照顧非常周到的。在運動設施設備方面,根據文 部科學省的統計,日本中小學的體育運動設施有15萬2千多所,專科及大學約 有8千5百所,公共場館設施有6萬6千所,民間對外營業與非營業的也有7~8萬 所,所以全國總共大約有30萬的體育運動設施。在運動指導員方面,日本障礙 者運動協會設置了障礙者運動指導員證照制度。設置這個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 了提升指導者的水準、指導活動的促進以及確立指導體制,可見日本對適應體 育的發展也相當重視。 23.

(37) (三)適應體育在韓國的發展 Kwangjin Oh(2004)指出韓國在1970年代,在一般學校中所開設的特殊課 程,最早是以回歸主流教育的作法,但一開始只是局部的融合課程。90年代中 期,融合教育的立法,則是更新了1977年時所訂立支具有特定、明確目標,並 包含程序以及方法之融合特殊教育方案。他們體認到適應體育課程在融合教育 的重要性,對融合式適應體育的相關課程設計及規畫也與日俱增。從1960年代 晚期起,視障及聽障生的課程已有規劃,特殊學校也開始規劃針對失能學生的 體育課。從1970年代早期起,心智障礙者的體育課程開始發展,而從1980年代 早期,身體障礙者的體育課程也開始發展。早期的適應體育課程多是從一般體 育課稍加修改而來的,並未深入地考慮失能學生的特質,因此,早期的課程大 多無法滿足失能學生的需求。當時特殊學校有限,只有少數學生能在特殊學校 就讀,有一部分的輕微小兒麻痺學生會選擇在正規學校就讀。失能學生只能留 在教室中或是在運動場的角落觀賞同學運動。當時,學校當局或是教師本身甚 至無法想像如何指導失能學生參與身體活動。 韓國在2004年,共有六所大學設有適應體育相關科系,包括Youngin大學、 Hanshin大學、韓國國立運動大學、Youngnam大學、Joongbu大學及Cheonan大 學,每年培養出190名的適應體育教師,由此可知,韓國在規畫培育適應體育 師資上是非常積極且多元的。而每所大學發展適應體育的課程重點及對象不 同,有針對心智障礙、情緒失調、身體障礙、聽障者及唐氏症患者等設計體育 課程,課程內容包括遊戲、比賽、動作技能、適應身體活動、舞蹈及社會適應 課程等。綜合上述可得知,雖然韓國在適應體育的發展時期不長,但依循美國 的模式,適應體育發展也快速的進行中。 二、 國內發展背景及起源 我國適應體育的緣起,雖源自1974年「國中肢體障礙學童體育實施方案實 驗研究」實驗學校的成立,但真正進入長期有計畫有連貫性的執行考核階段卻 是在20年後「改進特殊體育教學計畫」的執行。我國在適應體育的教學的實施 較晚受到重視,而國人對「適應體育運動」一詞較為陌生,但國際適應體育運 24.

(38) 動學會早於1973年成立,總會會址設在美國,與國際殘障奧運委員會、國際運 動科學與體育委員會、國際高等教育體育委員會等三大組織建立正式關係,並 定期出版「適應體育運動季刊」及「國際適應體育運動總會會訊」。而我國適 應體育的緣起,最早可追溯至1974年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所選定的台北縣永和 國中、彰化縣二林國中與屏東縣潮州國中為「國中肢體障礙學童體育實施方案 實驗研究」實驗學校開始(陳在頤,1982)。 我國適應體育發展,跟美、日等國比較,發展甚晚。黃月嬋(1997)指出 在特殊教育的推廣活動中,體育教學的實施較晚受到重視。而我國適應體育的 發展早期的漠視,到現在相關法規和計畫的實施,茲分述如下: 1.民國四十三年教育部頒布「公私立中等以上學校患病學生體育成績考核辦 法」規定患病學生修習體育辦法。 2.民國五十七年教育部公佈「學校特殊學生無論是資優或身心障礙學生都必 須接受教育」,因此資優或身心障礙學生都必須接受體育課程。 3.民國六十五年規定殘疾學生不得免修體育。 4.民國六十六年頒定「國民(初級)中學體育特別班實施計劃」,對編班、 教材、教學原則和成績考核都有規範。 5.民國七十一年再度強調患病學生體育成績考核辦法應確實按規定辦理。 6.民國八十一年「發展特殊教育五年計畫」中第十一項計畫內容「推展特殊 體育及殘障運動計畫」。 7.民國八十二年教育部特殊教育委員會會議決議請體育司「加強特殊體育教 學規劃與推展」。 8.民國八十四年教育部體育司開始執行為期四年的「改進特殊體育教學實施 計畫」。 9.民國八十四年全國身心障礙教育會議:加強推展殘障體育運動,促進全民 運動的推展。 10.民國八十六年教育部公佈「獎助績優殘障運動選手實施要點」。 11.民國八十八年公佈「適應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將「特殊體育」改 25.

(39) 為「適應體育」,確立推展適應體育第二階段的七大方向,包含教學與策 略;教材與教具;輔導與評鑑;研究與發展;進修與考察;場地與設備; 活動與資訊等。 12.民國八十九年教育部公布「教育部中小學體育訪視實施要點」,為期三 年,將特殊體育融合式教學執行列為各校發展特色之評鑑項目。 13.民國九十年從「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善會議」中提到加強推動適應體育, 包括:鼓勵大學校院設置適應體育系所,培直適應體育人才;研訂辦法, 推展身心障礙者適應體育教學與活動,以提升身心障礙者的健康。 14.民國九十一年國立體育學院設立適應體育學系,為全國第一培育適應體 育專業人才的科系,目的是培養適應體育師資、國寄或是藉殘障體育比賽 教練與優秀身心障礙體育成績運動者等三領域之人才。 15.民國九十三年教育部公布「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案」,進入推展適應體 育第三階段,為期五年,實施策略包括加強適應體育活動的推廣;健全適 應體育師資進修和培訓;強化適應體育課程與教學;改善適應體育學習環 境;落實適應體育輔導機制。 整體而言,我國與其他國家在適應體育之發展及辦理的情形來看,雖然 發展的時間及發展重點不盡相同,但可發現,政府的重視、支持及大力推動 下,是影響國家適應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從法令的制定、相關組織單 位的成立、師資培育與進修、特殊教育和體育專家及學者等各界專業人士的 整合、教學環境及設備的購置等發展項目,是推展適應體育的關鍵點,由以 上顯見,國內在適應體育亦持續朝著正向發展。. 26.

(40) 第三節 適應體育教學之相關研究. 目前有關適應體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並不多,本研究將過去國內外相關 研究主題區分成五項主題,第一,為學校實施適應體育之相關研究;第二,為 國內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的調查研究;第三、適應體育實施之困難研 究;第四,教育部統計相關資料,及第五,以國外適應體育相關的研究來探討 國內外間的差異,茲說明如下: 一、 學校實施適應體育之相關研究 (一) 「教師專業背景」之現況 綜合諸位研究者的調查結果發現,各校擔任適應體育教學者以導師為主, 女性居多,年齡分布在26-30歲,教育背景以師範院校及修習特教40學分班佔 多數,學歷則以大學畢業居多,有九成的教師受過特殊教育專業訓練,有近九 成的教師為非體育科系,教學年資以1-5年為多數(謝榮輝,1984;黃明霞, 2004;劉嘉惠,2008;許夏菁,2010)。因此,想更深入瞭解中部地區之特教 班教師的背景為何?是否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一致,需作進一步的探討。 (二) 「課程規劃方式」之現況 綜合多位研究者研究結果顯示,擔任過這些學生體育教學之教師,大都會 對學生體育課程或教學有規劃,課堂數約為2-3節,規劃的主要方式為: 「設計 個別化體育教學方案」 、 「根據教師教學方便,彈性擬定」及「使用一般學生教 學計畫,但予以簡化」,課程規劃、教學計劃和教材編訂,多數是教師自行擬 定的(康世平,1996;施大力,1997;許銘松,2000;吳英華,2004;黃明霞, 2004;吳泰億,2005;許夏菁,2010;許力仁,2012),由上述可知,大多數 的教師在課程規劃方式以會依教師實際教學需要彈性調整。因此,中部地區特 教班教師在課程規劃方式為何?有待進一步探討。 (三) 「課程教學型態」之現況 根據施大力(1997) 、許義雄(1997) 、許力仁(2012)的研究結果顯示, 國中階段學校大都有對身心障礙學生安排體育課,學生安置在特殊班居多。教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