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意識形塑歷程與行政工作實踐之研究-以國小女性教師兼任學校事務工作者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性別意識形塑歷程與行政工作實踐之研究-以國小女性教師兼任學校事務工作者為例"

Copied!
2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暑期在職進修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麗日博士. 性別意識形塑歷程與行政工作實踐之研究 -以國小女性教師兼任學校事務工作者為例. 研究生:葉秋芬撰.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7 月.

(2)

(3) 謝誌 這本論文的誕生,首先要感謝受訪者熱情分享生命歷程,若非她們溫柔善解 人意的特質,我難以窺探性別意識形塑歷程,並定位國小女性教師兼任事務工作 者的角色。更要謝謝指導教授李麗日博士嚴謹細膩的教學態度,總是溫和且不厭 其煩地從論文中找出我的研究盲點及缺失,指導我完成研究及論文撰寫。另外, 要感謝王為國教授與賴苑玲教授兩位口試委員,在兩次口試中的指導與建議,讓 本研究更臻完善。 回首四個暑假緊湊的學習過程,感謝教授們辛勤的教導,開闊我的生活視 野,但也因為學習時間短絀,過程中處處充滿課業及論文的壓力,常在體力、工 作及家庭難以兼顧的情形下萌生休學念頭,卻總能在同學齊心合作的歡樂心情下 共同渡過,感謝眾多同學共同砥礪與陪伴,讓我的研究生活變得多彩絢麗。 另外,要謝謝任教學校同仁的關心與鼓勵,如果不是維琪組長偶然一句的鼓 動,撩撥隱藏內心想要報考的心弦,我不會圓了研究所的學習夢想。更要感謝魏 永龍校長、張德和主任與靖雅的協助與體諒,讓我不負責任地在校舍改建期,還 能自私且無後顧之憂地專心學業。 最後,要謝謝支持我的家人,親人間有言、無言的力量,一直是我前進的動 力。更要謝謝好友娟娟,一路以來無私地陪伴與包容,不僅幫助我渡過人生低潮 期也啟發許多研究靈感。 感激之情,無可言喻,最後就借用陳之藩的經典名句:「無論什麼事情,得 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吧!」. 秋芬謹誌 103 年 7 月.

(4)

(5)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形塑歷程與兼任事務工作者行政 工作實踐之實務經驗,及性別意識形塑歷程與工作實踐之間的交互影響。研究方 法採用質性研究法,運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對三位國小女性教師兼任事務工 作者進行深度訪談,再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壹、性別意識形塑歷程與影響因素 一、原生家庭是形塑性別意識的主要場域,是奠定性別意識的基石 二、學校歷程強化或轉化性別刻板印象,也是建立女性獨立自主的契機 三、情感與婚姻歷程凸顯性別角色的差異性,強化或轉化性別意識內涵 四、性別意識是連續變動的歷程,隨著生命的延續不斷地分析發展或重整 五、尋常的性別不平等經驗,不一定促發性別意識覺醒 貳、性別意識與行政工作實踐之實務經驗 一、國小教師兼任行政職務意願低,增加女性擔任事務工作者的機會 二、事務組的行政實務經驗,促使性別意識產生轉化或強化作用 三、善用人際關係有助提升行政效能,但對於外界協助的解讀卻展現差異性的性 別意識內涵 叁、性別意識與行政工作實踐交互影響 一、女性對生涯規劃的關注性與差異的性別意識,影響工作意願與生涯規劃 二、對學生、孩子的性別角色期望,顯現難以擺脫的刻板樣貌 三、性別意識形塑歷程中,呈現自我矛盾衝擊的現象而不自知 四、女性教師在行政工作的表現,性別意識仍有明顯的一致性. 關鍵字:性別意識、女性教師、事務組長. I.

(6) II.

(7) A study on gender awareness shaping process and administration work practice -- Instances from female teachers as a general affairs secion chief in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gender awareness shaping proces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general affairs worker,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wareness shaping process and administration work practice. By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utline, three female teachers who were in charge of general affairs work were interviewed in this study. After thoroughly discussion and data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below: 1. The gender awareness shaping proces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1) The original family is the main region of shaping gender awareness, and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gender awareness. (2) School experience reinforces or changes gender stereotype, and is also an opportunity to establish female independence. (3) Emotion and marital experience highlight the differences of gender roles, reinforce or change the content of gender awareness. (4) Gender awareness is a continuously changing process, and will be successively developed and rearranged. (5) Common gender inequality experience will not necessarily cause gender consciousness. 2. Gender awarenes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general affairs workers (1) Mos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re not willing to share administration works, which increases the chance that female teachers should undertake general affairs works. (2)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general affairs section caus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gender awareness. (3) Good relationships will promote the administration efficiency, but it shows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when facing external assistance. 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wareness shaping process and administration work practice (1) The concern of career planning and different gender awareness will affect the willingness to work and career planning of woman. (2) Gender role expectation to students and children appears ingrained gender stereotype. (3) During the process of shaping gender awareness, it appears an unconscious impact of self-conflict. (4) Female teachers have apparently consistent gender awareness in performing administration works. Key word: gender awareness, female teacher, general affairs section chief. III.

(8) IV.

(9)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緣起------------------------------------------------------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性別意識 -------------------------------------------------9. 第二節. 國小事務組行政工作---------------------------------------27. 第三節. 性別意識與性別職業隔離 ----------------------------------39. 第四節. 教師性別意識之相關研究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6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3. 第四節. 研究工具-------------------------------------------------76. 第五節. 前導性研究 ----------------------------------------------83. 第六節. 資料的搜集與分析 ----------------------------------------89. 第七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93. 第八節. 研究倫理 ------------------------------------------------9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9. 第一節. 優雅時尚、溫婉獨立的小松老師 ----------------------------99. 第二節. 甜美可人、活力自信的小竹老師 ---------------------------125. V.

(10) 第三節. 溫和細膩、認真盡職的小梅老師 ---------------------------15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84. 第五章. 結論、省思與建議------------------------203. 第一節. 結論 ---------------------------------------------------203. 第二節. 省思 ---------------------------------------------------210. 第三節. 建議 ---------------------------------------------------215. 參考文獻 --------------------------------------219 一、 中文部分 -------------------------------------------------219 二、 西文部分 -------------------------------------------------230. 附錄 ------------------------------------------233 附錄一. 參與研究說明函 -----------------------------------------233.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函 -----------------------------------------234. 附錄三. 前導性研究訪談大綱 -------------------------------------235. 附錄四. 正式研究—概略性訪談大綱--------------------------------239. V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深入訪談的方式探討國小女性教師兼任事務工作者的性別意識形 塑歷程與行政工作實踐現況,並進一步探究性別意識形塑歷程與工作實踐的交互 影響。第一章緒論分別論述有關本研究的緣起、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相關的名 詞釋義,依序說明如下。. 第一節 緣起 莫將男人視為缺少直覺的,也莫將女人視為缺少智慧的,別創造隔閡,我們 具有兩者;當整合發生,內在的女性意識就不再是『女性的』,而是光明閃 爍的意識! ~~~王靜蓉(引自沈文玉譯,2005:16-17). 總務工作像迷霧,法令規章不得誤,公文合約算帳簿,樣樣都來比厚度,採 購值日和鋸樹,有空還得修馬路,看看其他的處室,唉!本處永遠像倉庫, 有求無應惹人怒,還怕小偷來光顧,再多苦處無盡訴,多少心酸放內肚,這 裡是修行的好去處。 ~~~臺南市進學國小全球資訊網(http://www.chps.tn.edu.tw/organization/h4/). 總務工作具涉法性,時時要面臨法律責任,且業務性質繁雜又偏體能性,在 學校一般由男性教師兼任。因此,當校長有意聘任我為事務組長時,我不假思索 且斬釘截鐵地推辭: 「我不適合,事務組應該找男老師才對。」没想到校長回說: 「誰說事務組長一定要男老師擔任!」簡單的一句話,竟如醍醐灌頂般,令我茅 塞頓開,並驚覺到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背景成長下的我,性別刻板印象 已不知不覺烙印心中,嚴重影響我的思維模式及判斷力。我開始對一直以來認為 順理成章的兩性分工模式產生質疑「是啊,事務組長為什麼一定要男老師,女性 真的不適合擔任嗎?」「我的推辭是真理?還是以性別作為不願意當事務組長的 1.

(12) 藉口?」一番思量下,我大膽的接下與本身能力完全相背的事務組工作。 雖說有意接受挑戰,但身為女性的我,該如何承接事雜又耗損體力的事務工 作?真如校長所言,只要守成、本分的做完前任事務組長交接下來的工作即可 嗎?如果不是,僅具有文職背景的我,該如何因應事務組的理工專業知識及技 能?該如何突破生理性別的體能限制?該如何借助工友才能?該如何領導男性 工友,方能有效推行事務工作?一連串的疑問,令我心情忐忑不安,但仍是一頭 栽進事務組複雜的工作領域中,諸如:校地無償撥用、舊校舍原地拆除重建、堆 置三、四十年倉庫清倉搬遷、臨時辦公場所規劃及配置、縣市合併財產盤點及移 交、新舊校舍搬遷、千萬元新購設備的分配及財產管理系統登帳作業、新舊校舍 各項系統整合及施工、校園植栽重新規劃和種植等。在在都是以前事務組長從未 遭遇的,且樣樣勞心又費力,親身體驗下感受良深,觸動一探女性教師兼任學校 事務工作者的性別意識與工作實踐現況。. 2.

(13)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性別意識是個人對所處性別地位感到的知覺、記憶、想像等精神現象的能力 (陳伯璋,1988),這種意識能力受到生理性別的形塑,且會認同相似的他人 (Rinehart,1992)。而影響性別意識的形塑因素相當多元,舉凡家庭生活、學 校教育、工作經驗、社會文化、國家政策等,都存在性別意識訊息,它是一個連 續且變動的發展歷程,並會促使個人檢視日常生活中普通存在的性別差異問題, 將性別意識實踐於生活各層面,甚至衝擊個體生涯規劃,進而影響社會國家整體 發展方向。 近年來,自由主義的福利國家,意識到兩性不平等問題,已將性別問題認定 為人權議題,促使我國推動「性別平等」相關法規的制定:包含性別工作平等法、 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及家庭暴力防治法等,但父 權思想發源極早,已根深柢固於臺灣社會,使得兩性平權推行政策未達立竿見影 之成效。行政院研考會 2011 年研究即發現「性別工作平等法」施行至今,各企業 執行狀況逐年改善,臺灣女性地位逐漸提升,但整體執行成效仍不理想。因為在 父權邏輯思考或處於家庭經濟弱勢地位下,很多女性仍舊承接所有家務責任。林 麗珊(2003)研究即指出,台灣社會性別平等表面現象的改變,並不能撼動文化 深植於人心的偏見,性別意識型態的思維模式,仍深深地影響人類的生活。 檢視目前國中小教育職場,因囿於國家經費預算,學校行政員額編制有限, 因此,行政工作大多需由教師兼任,亦即教師除了單純的教學工作外,還得兼任 行政工作。而行政職位或權責依教師、組長、主任、校長順序逐級提昇。然而教 育部 2011 年統計顯示,我國中小學女性教師約為 7 成、女性主任及校長卻只約為 3 至 4 成,代表中小學金字塔的人事結構中,基層教師以女性為主,而上層的管 理人數則以男性為主,這種升遷歷程,存在著性別差異(游美惠、陳伯昇,2004) 。 而學校各處室的行政職務亦受到性別特質的分化(梁忠三,2007、李英姿,2009) ,. 3.

(14) 以本文關注焦點—事務工作者,其負責職務即歸屬為體能性質工作,適合由男性 擔任,這種認知形成性別職業隔離現象。 性別職業隔離現象是父權思想下的產物,長久以來,不管時代如何進步,國 內外大都一直以男性觀點看待兩性關係,屬於女性的聲音,總被掩蓋在男性威權 之下,形成父權體制社會。父權體制社會中,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權力與威望, 而學校性別職業隔離現象即是父權思想下,透過性別刻板印象、性別角色期待、 性別氣質的展現,形塑性別角色的差異性,導致學校行政依工作性質分派不同性 別人員擔任,更使得女性升遷受阻,形成女性教師多位居基層教學工作,男性教 師則多居高層的行政工作的現象(李英姿,2009)。 但是這種以生理性別或是性別特質加以分化教師職位的方式,真的有利學校 行政的推動嗎?以國小事務組工作為例,其行政職掌包含工程營繕維護、財物購 置、財物管理及工友管理等,行政工作幾乎不是國小教師專業,大部分由男性教 師兼任。但目前國小女性教師占大多數,事務組職務繁雜責任又重,大家避之唯 恐不及,因此,當男性教師無意願承接,需由女性教師兼任時,若其能力又因外 界性別刻板印象、性別角色期待等因素影響,特別受到質疑與檢視,造成工作壓 力,進而影響其工作意願及行政效能,並不利事務行政推展,反限制其發展空間, 影響學校效能。 除外界因素影響外,李旺憲(2008)研究指出,不同人格特質對工作耗竭感 受程度有差。因此,當具傳統女性特質的女性教師兼任陽剛性質屬性較強的事務 工作時,可能造成內在衝突與壓力,甚至影響其個人發展與工作效能。就如研究 者本身,隨著年紀的增長及各項工作的歷練,自認已具備處理行政事務能力,平 時絶不因性別因素影響工作效能,甚至能在因難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但每當業務 推行受挫於生理性別的體能限制及事務組的理工專業知識及技能,不得不尋求外 界協助時,往往陷入性別刻板印象迷思中,產生事務組較適合由男性擔任的想 法,進而影響本身工作意願及效能,亦即性別意識左右研究者的工作實踐。 4.

(15) 綜合以上想法,研究者意識到性別意識與工作實踐間存在密不可分的相關 性,但檢視目前研究,大多分別侷限於性別意識或以總務人員工作壓力及工作專 業相關素養程度上,有關國小女性事務工作者性別意識形塑與工作實踐相關研究 卻是欠缺。因此,研究者認為需多給予國小女性教師兼任事務工作者陳述的機 會,透過受訪者自我反思的成長經驗,瞭解其性別形塑歷程,以及性別形塑歷程 與兼任事務工作的適任性,是否具有關聯性?當生理性別影響業務推展時,如何 因應?其女性特質是否可化解生理構造下的兩性差異?如何克服個人及外界性 別刻板的迷思?如何面對教育職場對女性工作能力的質疑?如何兼顧工作與家 庭?事務工作的實踐經驗對教學活動的影響為何? 對於以上這種現象及心理感受,促使研究者挑起以國小女性教師兼任學校事 務工作者之性別意識形塑歷程與行政工作實踐為論文研究主題的動機。希望透過 關注性別意識及事務工作議題,以多元開放的研究方式,更深入探討女性教師性 別意識形塑歷程與實踐事務組工作之間的相關性及意義,並對教學場域進行省 思。. 5.

(1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緣起與動機,以下四項列為本研究之目的: 一、 瞭解國小女性教師兼任學校事務工作者性別意識的形塑歷程與影響因素。 二、 探究國小女性教師兼任學校事務工作者性別意識與行政工作實踐之實務經 驗。 三、 分析國小女性教師兼任學校事務工作者的性別意識與行政工作實踐交互影 響的經驗。.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國小女性教師兼任事務工作者 廣義的國小教師指的是所有目前任教或曾任教於公私立國民小學的所有教 師,包含合格、長期代理、短期代課、增置員額教師及各類國小社團教師等。本 研究中的國小女性教師,以目前任教於公立國民小學的數名女性合格教師為限。 且國小因員額編制有限,事務組工作往往由老師兼任,而小型學校更因法令限 制,未設置事務組,其工作由總務主任含蓋,故本研究所指國小女性教師兼任事 務工作者係指:現職或曾兼任公立國民小學事務組長或學校無事務組長編制之總 務主任,其兼任年資在一年以上之正式合格女性教師。 貳、性別意識形塑歷程 Rinehart(1992)認為「性別意識」是個人對自我性別的認知和外界兩性相處 關係受到生理性別的形塑,且認同相似的他人,對他們有正面的情感、感覺並與 此群體的命運息息相關。而本研究所指的「性別意識形塑歷程」則從個體性別的 視角,檢視其個人成長背景、性別形塑連續且變動的發展歷程、性別自我認同、 性別角色的態度與行為及工作實踐所涉及有關性別行為的想法。 叁、行政工作實踐 本研究行政工作實踐關注焦點為總務處中的事務組工作。而實踐,依據《教. 6.

(17) 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7)解釋,實踐為實行、履行之義,是個人對生 活周遭所經歷的主觀和客觀事件的融合過程。因此,本研究所指的行政工作實踐 是國小女性教師兼任事務行政工作者透過自我工作經驗的回顧與反省,檢視工作 場域主觀與客觀的事件中,所產生與性別差異有關議題,及其對應的行動。 肆、事務工作 國小行政工作通常視教務、學務、輔導為業務工作;人事、會計、總務為事 務工作(熊智銳,1997)。但本研究所指「事務工作」專指編制於總務處下的事 務組工作,其任務在支援學校教學及行政的推動,工作內容包含工程營繕維護、 財物購置、財物管理,工友管理等,其工作性質與總務主任息息相關,在總務處 各組中,是最具總務特色的一個組。. 7.

(18)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形塑歷程與兼任事務組行政工作現 況,及性別意識形塑歷程與工作實踐之間的交互影響。因應研究目的,本章共分 為四小節:第一節,探討性別意識;第二節,探討國小事務組行政工作;第三節, 探討性別意識與性別職業隔離現象;第四節,探討教師性別意識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性別意識 本節共分二部分,先對性別意識與性別意識型態意涵及相關概念進行介紹, 再探究性別意識影響因素。 壹、 性別意識與性別意識型態意涵及相關概念 一、性別意識與性別意識型態的意涵 性別意識與性別意識型態看似相同,實則意涵不同,分述如下: (一)性別意識 「性別」 (gender)是後天的環境以及學習經驗形塑而成的社會性別,是人類經由 歷史、文化及心理歷程共同建構的。而「意識」(consciousness)是指同一社群中 的成員,對於其在社會中所處地位感到的知覺、記憶、想像等精神現象(陳伯璋, 1998) 。Rinehart(1992)認為「性別意識」是認識自己和政治世界的關係受到生理 性別的形塑,且認同相似的他人,對他們有正面的情感、感覺並與此群體的命運 息息相關。因此,性別意識非常多元化,舉凡家庭生活、學校教育、社會文化、 國家政策等,都會隱含性別意識的訊息(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 女性主義者則將「性別意識」概念化為「女性意識」 ,其理論基礎源自 1960 年代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階級意識」概念,認為「女性」是由一個客觀的存在類 屬,變成為一群有政治認同與能為共同利益奮鬥的團體成員,將會產生相當具有 革命性的力量,並寄望集體行動來改善女性的社會處境(畢恆達,2004;游美惠, 2005)。廣義的女性意識是指女性的群體意識自我存在與價值,明瞭自我是行動. 9.

(20) 的主體並且爭取女性的價值與權益。而狹義女性意識則是指女性主觀上感受到父 權社會結構對女性不公平的壓迫或不平等的待遇,並能知覺自己的主體性且認同 自我,了解自己具有與男性在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擁有平等權利地位的參與 者。亦即女性意識涵蘊了女性對於作為「人」的個體應有的獨特存在體驗及作為 「婦女」群體之自覺自醒的自我意識(李曉蓉,2002)。 印度靈性大師奧修(OSHO)看法卻不同,他認為:「當我談到女性意識時, 我是在指女性意識而已,與女人完全無關,一個男人也可以擁有女性意識。」 (沈 文玉譯,2005:48)。亦即奧修認為女性意識既非男性也非女性,女性意識僅僅 是女性意識,它只是一個人對所處性別地位感到的知覺、記憶、想像等精神現象 的能力,和性別意識一樣,都是一個中立的詞彙,不帶價值判斷的意涵(陳伯璋, 1988) 。 (二)性別意識型態 「意識型態」是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特殊觀念或思維方式,其內容涉及文化 的各個層面,Abramowitz 與 Saunders(2006)研究指出當意識型態與政黨的認 同產生一致性時,會影響重要有意義的投票行為,對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更有決 定性的影響力。游美惠(2012)也指出「意識型態」是由一組常識信念、實踐的 知識所組成,會正當化社會結構和某種社會群體的文化,且合理化這種觀念之下 的社會行動,其會一直改變,也可能遭到弱勢社會群體的反抗。故在父權體制的 社會下, 「性別意識型態」是指兩性的生理差異被合理化成為男尊女卑認知架構, 並賦予兩種角色扮演的常規及以此角色規範追求社會所認可的標準,因此,有時 也被稱為「父權意識型態」(黃雅苑,2010)。 「性別意識型態」是種根深柢固的思維模式,謝小芩(1998)研究表示,雖 然臺灣女性教育程度與勞動參與率提高了,但民眾對於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家務 分工的看法,卻似乎沒有明顯的變化,亦即學校教育擴張與提升,民眾的性別意 識形態亦是難以改變。 10.

(21) 綜合以上可知, 「性別意識」是個人對自我性別的自覺,是精神現象的認知, 具有正面意義;而「性別意識型態」則使得個人的性別地位、認知等,受傳統社 會文化男尊女卑角色規範及層級結構的影響,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也限制兩 性發展空間,具有負面意義,兩者之間意義絶不相同。 二、性別意識的相關概念 佛洛依德(Freud):「當你遇到一個人的時候,最先做的區分就是『男生』 或『女性』」 。這種區分性別的特性,可以讓我們對人有所預期,也促使個人了解 自己的角色,表現出合乎「性別角色」該有的行為。而我們認為男性或女性應該 具有的特徵,即是「性別刻板印象」,但刻板印象卻未必是事實,很容易導致偏 見。除此之外,當前的男女兩性,因社會變遷因素,常需兼顧工作及家庭,其表 現出來的性別角色行為已非絶對性的,產生所謂雙性角色,亦即「兩性化」現象, 以下分別討論之。 (一)性別角色 性與性別雖是一字之差,實際上意義不同。 「性」 (sex)是與生俱來,指的是 生物學上的生理性別,由人類性染色體決定,其生理上器官的差異,是通過性激 素的作用來實現其對性發育和性生殖的影響。但實際上男女兩性都擁有全部種類 的激素,激素活動會不斷地與社會及心理因素產生互動,使得兩性之間在先天上 並没有男剛女柔的絶對區分。 「性別」 (gender)又稱「社會性別」 ,是後天習得的 社會角色表現,經由文化形塑產生(劉仲冬,1999)。而「角色」是由學習而來 的,它是擁有某種地位的個人所表現的行為,這種行為多數由文化代代相傳規定 下來,故包含規範的性質(沙依仁,1993)。 綜合以上可知,「性別角色」指的是兩性因先天生理狀況、後天文化的差異 及父母的訓練方式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定位。也就是說,其是由性別所反應出 來的行為期待,是社會價值觀裡普遍存在的性別標準,影響著男女兩性在成長過 程中的行為模式,使他們表現出符合社會所認同的女性特質或男性特質。 11.

(22) 性別角色發展的相關理論分別為心理分析論、社會學理論、認知發展論及性 別基模理論。這些理論各自強調發展的不同層面,而且預測的結果也不相同,整 理如下表 2-1: 表 2-1. 性別角色發展理論. 理論名稱. 代表人物. 主要論點 強調同性別的認同對兩性性格的發展具肯定 性的影響,而發展的結果則具有先天及生物基. 心理分析論 Freud psychoanalysis. 礎。其歷程為幼童知覺到本身構造上的性別差 異,進而解決戀父及戀母的衝突,到對同性父 母產生認同,最後形成他們自己的性別角色。 認為性別認同是經由社會制約所形成的,其歷. 社會學理論 social learning. Bandura. theory. 程為幼童藉由觀察行為、模仿行為及對模仿合 乎性別之受到的增強,最後確認自己性別角色 的發展方向。 性別角色的發展是兒童主動社會化的結果,父. 認知發展論 Kohlberg cognitive theory. 母親的教養方式是強化性別意識的重要關鍵 。其歷程為幼童先知覺自己的性別,進而模仿 同性大人的行為,認同其性別。 包含社會學習理論與認知發展理論的特徵,且 強調文化因素。認為幼童會根據性別角色的文. 性別基模理論 gender schema theory. Sandra. 化定義,對訊息加以編碼與組織,再觀察兩性 在其文化中所呈現的差異,導引個體知覺,然 後在自我概念及性別基模同化的過程中,形成 性別意識的表現及行為。. 資料來源:整理自晏涵文(2004:162-166) 總而言之,這四種性別發展理論,其共同特點都著重兒童期發展出的性別知 覺,且都受後天環境及學習經驗雙重的影響,是個人對自己身為男性或女性的主 觀感受,是一種社會化的結果。而這種以性別為基礎,對性別角色進行的概念化. 12.

(23) 過程,會影響著個體對性別的認同,造成個體在性別意識的表現及行為。 (二)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是我們認為兩性間各具有某一些共同的特質或共同表現出 的行為,故當我們區分出兩性後,便會將對男女兩性的看法類推到此人身上,認 為這個人「應該」具有特定的男女特質及行為模式,但這些對男女兩性所產生的 共同印象,卻未必是事實。因為,人是複雜的,而性別刻板印象的分類過於簡單, 若依照刻板印象去定義某個人,可能產生性別偏見或性別歧視(黃馨慧,2003)。 除此之外,Osborne(2007)認為刻板印象也會限制自我發展,Lim(1997)研究 即指出性別刻板印象影響妻子挑戰在家中性別不平等現象,也影響其社會地位。 對男性的影響更為嚴重,因為傳統父權體制的社會中,男性通常承受較大的社會 化壓力,如果去做一些與男性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事情,可能會害怕被別人嘲笑或 批評,只好違背自己真正的意願,無法真正實現自我(危芷芬,1998)。 雖說性別刻板印象未必是事實,但它卻是根深柢固的,而且被持續強化,其 會隨著文化的傳承不斷的流傳下來。因為人們看待兩性的方式習慣以刻板印象為 基礎,故當對方的反應恰好符合觀察者原先想法,即印證自我實現的預言;而當 其行為表現與觀察者的期待衝突時,則刻板印象會採取辯駁的方式來確保自己的 無誤,並給予負面的嘲諷,例如: 「同性戀」 、 「娘娘腔」等(陳金定,2004)。 (三)兩性化 1970 年代中期,對個體性別刻板印象順應程度的研究,使得兩性化的舊概念 被重新定義,Bem 提出兩性化(androgyny)性別角色的觀念。其認為「兩性化」 , 並不表示性別中立或是没有性別,也無關性的取向,而是描述個人在性別刻板行 為方面彈性表現的程度,其兼具正向的男性化特質與正向女性化特質,他們可以 在不同的時機、情境下作不同的應用,對於環境適應上較具彈性,例如:女性在 工作領域,可以是果斷自決的領導者;與家人相處,可以是慈祥溫柔的母親與妻 子;與朋友相處,可以是一位具有同理心的傾聽者。除此之外,Bem 並將男性、 13.

(24) 女性特質皆低者,界定為未分化性別角色者(undifferentialed)。而個體本身男 性特質高於本身女性特質者,稱為男性特質性別角色者;反之則稱為女性化性別 角色者(引自晏涵文,2004)。 近年來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將兩性界定不同標準,並不是兩性最佳的發展模 式,因為這種對兩性刻板的期待,會限制男女性的行為與發展空間。王慧姚(1980) 研究結果顯示,具有兩性化特質的已婚職業婦女,比具有「女性化」 、 「男性化」 及「未分化」特質者,感到較低的角色間衝突, 較高的生活滿意度。林蕙質(2002) 也認為兩性化特質的校長其轉換型領導程度與學校經營效能均最高。且越來越多 研究結果顯示,兩性之間有朝兩性發展的趨勢,就如尤嫣嫣(2002)研究指出三 分之一的大學生具兩性化特質,其中男生以兩性化特質為多。黃文三(1995)亦 說男、女青少年均有偏向於兩性化的發展趨勢。 總而言之,兩性特質的標準模式會限制個體發展,而兩性化特質則對個體具 有正向效果,因此,社會層面有朝向重塑性別特質及兩性平權社會發展趨勢。. 貳、性別意識的影響因素 影響性別意識發展的因素包含家庭成長歷程、學校教育、情感與婚姻、工作 經驗、社會文化、國家政策等,分別探討之。但因涉及層面廣泛,受訪者未必感 受社會文化及國家政策之影響,且因本研究係由微觀面出發,故研究架構及訪談 大綱將不進行社會文化及國家政策的探究。 一、家庭成長歷程 (一)家庭成員相處模式 家庭是幼童最先接觸的場所,親子之間有相當長期的互動,所以父母親是影 響孩子社會化最指標性人物。黃文三(1995)研究即指出家庭對性別刻板印象的 形成也是最具關鍵性的,尤其是父母親的角色,除了親子之間有相當長期的互動 外,還存在權力方面的差異,以及強烈的聯結。因此想要了解家庭如何讓孩童社 14.

(25) 會化而進入性別角色時,需從父母對待子女時所抱持的信念開始。 從孩子出生後,孩子的性別意識便受到「他是男生!」或「她是女生!」宣 告而激發。Luria 研究即發現初為人父母不滿 24 小時的受訪者,已開始出現相當 大量性別刻板印象,通常女孩被認為比較柔弱、漂亮及瘦小;而男孩則被認為比 較安定、強壯及機警。然從醫院資料卻顯示男女嬰在健康及身體測量上並無任何 不同。這些父母對男女嬰認知的差異,全因在傳統觀念中,父母對男生的教育是 期望型的,期望男生以後可以獨立自主,積極的朝外面的世界挑戰;對女生是保 護型,對女生會加以約束、關注,教導其學習順從和照顧他人,建立未來持家的 美德和能力。這些信念會進而影響父母親的教養方式,形成強化性別意識的重要 關鍵(引自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 父母親與孩童的相處模式也會影響其性別角色的形成,通常兒童會從對父母 親的觀察中,學習到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假使這些父母親抱持著傳統的刻板印 象,或從事傳統的行為,孩童也會因為學習行為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或想法, 而獲得性別角色的傳統觀念(Fagot,1985)。除此之外,莊詩絃(2006)研究顯 示,家庭中手足的性別也是性別角色形成的重要因素,因為父母親會依性別分派 子女家務工作,通常男孩會比較分配到維修性的雜務,而女孩會比較分派到家務 工作,這些過程,都將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工作態度及個體發展(張美齡,2012; 廖美蓮,2012)。 (二)休閒活動 遊戲是兒童最自然的溝通媒介,也是自我表達情緒、想法和行動的工具。透 過遊戲的方式,孩童得到「學」和「做」的經驗,對其身心發展極具重要性,也 開始形成性別意識。而成人是玩具的選購者,故對兒童的性別意識發展影響深 遠。廖培淳(2007)研究指出幼兒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 與受試幼兒的玩具知覺偏好均有關聯性,因為父母會以其信念為孩童選擇符合性 別的遊戲、玩具和顏色,並對於符合兩性的遊戲活動表現出肯定的反應。父母這 15.

(26) 種行為的差別性增強,將導致兒童在這行為表現上出現差異,也代表著家庭休閒 具有性別角色間傳遞的潛在功能(杜娟娟,2008)。 何芳芳(2011)研究指出,幼兒在玩具的選擇上有顯著差異,大多數幼兒會 依據性別刻板印象來分類玩具。王萬智(2009)研究結果也發現,大部分的幼童 在遊戲過程中,會表現出團體遊戲的行為,不同年齡與不同性別的幼童之間,互 動反應與行為相當熱絡,這些玩玩具的經驗,可能會促使兒童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及形成性別意識的社會行為。 兒童開始學習各項運動技能起,通常被鼓勵參與的運動並不相同,女孩傾向 少量競爭與規則不多的個別活動上,如舞蹈、羽球;男孩則被鼓勵從事具有社交 能力與合作行為的運動,像是複雜的且具有高度組織以及競爭性的籃球、棒球運 動。這些運動經驗,對形塑性別意識具有相關性,在父權體制社會的刻板印象中, 男童運動方式朝向具有男子氣概的外型與行為發展,看待運動傷害如家常便飯, 視運動疤痕為一種英雄的印記。這些早期的運動經歷,甚至造成未來男性在公務 上的支配地位(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黃宜萍(2002)研究也指出個人性 格、家庭背景、學校與運動參與的總合,會成為影響女性運動社會化相當重要的 因素。 綜合以上可知,家庭成長過程對形塑性別意識扮演關鍵角色,它會產生許多 立即或長期的影響,甚至因為兒童對玩具的喜好是穩定且可預測的,所以可以作 為兩性性別形塑程度的指標。 二、學校教育 (一)教師 兒童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後,即會經由教師活動的提供、增強、示範以及巧妙 的溝通模式,使孩童強化在家中所接受的性別角色(Johnson,2006),例如:在 工作分配上,女生較常被要求幫忙老師倒茶水、發作業簿,並在安靜以及順從的 行為上受到增強;而男生則傾向幫忙搬運物品、打掃外區等較粗重的工作,並在 16.

(27) 活潑以及反應靈敏的行為上受到增強。而學科能力上,大部分學校老師認為男生 的數學和邏輯思考能力比女生強,女生則擅長語文與社會類科等反覆背誦的記憶 性科目。當兩性學生在學科表現不佳時,老師會因為考量男女性別差異而有不同 的處理方式,經過這樣的潛移默化,孩子逐漸將成人的性別刻板印象觀念內化為 自己的(晏涵文、黃富源,2002;Slater, 2003)。而在性別課程的實踐上,王 雪菱(2011)研究發現,教師性別意識會影響性別課程的實踐,具性別意識的教 師是有效教導性別課程的關鍵。 (二)同儕 同儕是影響性別意識的因素之一,尤其青少年時期,同儕壓力更具影響力, 例如:學校中如果出現具男性特質的女生或具女性特質的男生時,常會被冠上「男 人婆」或「娘娘腔」稱呼,這種標籤帶有輕蔑的成分,可是卻常被學童用來稱呼 那些產生社交困境及反社會傾向的同伴,而學童為了害怕受同儕排擠,會表現出 同儕認可的性別角色特質。根據 Fagot(1985)研究發現,從學前到青少年時期, 以傳統型式來表現性別角色行為的兒童比較容易受到同儕的社會接受。尤其青少 年是性別觀念過渡期,他們會急切的想符合典型的性別刻板行為,所以極可能呈 現明顯的性別差異(劉秀娟,1999)。 (三)課程 林惠枝(2000)對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之研究,發現各教科書版本中, 男性出現的次數與比例高於女性,且男性職業類別地位較高並比女性具多樣性; 女性的角色以煮飯、整理家務、照顧小孩、服侍家人為主。男性的角色以帶全家 出遊、說故事給小孩聽,且是家庭的決策者及知識提供者;女童的特質是有愛心、 柔弱、膽小、愛哭等,活動以靜態居多;男童的特質則是頑皮、淘氣、活潑等, 活動以動態居多。雖說近年來,一再強調兩性平權,但在各學科教材中,仍是免 不了會以傳統性別角色特質出現(賴文惠,2011;游美惠,2004). 17.

(28) (四)學校組織結構 許鏸文(2012)研究指出,學校內的組織狀況也會反映出性別刻板印象,學 生會從組織化的學校,接收到符合性別的行為及生涯機會,例如學校組織居於權 威地位的通常為男性,居於協助位置通常為女性;女性教師較常於某特定領域以 及一般高等教育領域中缺席,這種男性支配與女性從屬的地位訊息,會在許多學 生的心目中有著角色示範的作用,進而影響學生生涯抱負上的兩性差異。 綜合以上可知,國中小教育階段是學童生活中大部分時間之所在,經由學校 課程的安排及學校團體生活,學童增加知識及技能,亦建構自我認同並強化性別 意識,因此,在個人性別意識形塑歷程中扮演關鍵期性地位。Kane 與 Kyyr(2001) 研究亦指出,教育是最有可能挑戰社會不平等信念,其影響比群體隔離和排斥特 定對象還要深遠。 三、情感與婚姻 德國哲學家席勒說: 「無論哲學家們怎麼想,世界還是被愛情、飢餓所支配」 , 也就是說,在現實世界中,民眾所普遍關心的切身問題,還是「民生」與「愛情」 (馮滬祥,2001),當兩性愛情若持續發展下去,則將會促成婚姻關係。個人的 情感與婚姻反映了社會上的訊息與文化,劉秀娟(1997)指出兩性之間的互動, 男性展現的是性的成就與支配地位,女性則關注外在吸引力與附屬男性的地位, 亦即性別角色和性別刻板類型對男性與女性相處有明確的影響。 江宜倩(2001)針對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結果指出,未婚男性基本上仍存 在傳統意識形態,認同「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陳亞甄(2006)則說台 籍先生的婚姻觀念較為傳統,幾乎都自認現今台灣女性的特質不符合他們對妻子 角色的期待。亦即在傳統的父權思想下,台灣的未婚男性的情感與婚姻仍受性別 角色及性別刻板印象所影響。 許淑佳(2008)研究則指出,父母之間互動關係對兩性交往與婚姻觀念有先 入為主的限制與潛移默化的影響,男女兩性的互動會複製父母婚姻相處模式。如 18.

(29) 果在缺乏穩固情感下,兩性間家庭背景的差異將提高婚姻磨擦、衝突的機會,尤 其是傳統的父權思維及文化、語言、經濟等因素引發的問題,即成為婚姻暴力中 常見的因素(林裕珍,2007;Morash, Bui & Santiago,2000) 綜合以上可知,個人成長經驗影響兩性對婚姻與情感態度,而情感經驗與婚 姻也會對兩性人生態度產生衝擊與轉變,尤其對女人而言,婚姻可能改變其一生 的生活模式,成為形塑性別意識因素之一。 四、工作經驗 在工作職場上,常有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這種規定造成職場的薪資、 工作地位、雇用機會、性別領導風格、工作投入及壓力等性別差異現象,分述如 下: (一)職場的薪資 人力資本論認為,工作者會進行各種投資,以增加自己的生產能力與收入。 因此,兩性所得的差異,就是他們進行的投資程度不同。但 Leffler(1992)、 Bobbitt-Zeher(1997)研究指出,性別造成職業隔離並影響女性收入。陳皎眉、 江漢聲、陳惠馨(1996)研究也發現,即使兩性具備相同的人力資本,但女性薪 資仍低於男性,亦即人力資本論不足以解釋就業市場上女性薪資為何常低於男性 的原因。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99 年評估我國性別平等政策與法制成效則 發現,雇主在薪資給付上,會考量性別因素,使得女性初入人員之經常性薪資較 男性低。亦即兩性薪資差異,可能和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有直接的關係。 (二)工作地位 社會的變遷,造就兩性工作的分化,行政院主計處 2010 年「人力運用調查」 結果顯示,在工業及服務業的主管及專技人員人數,男性明顯多於女性;高階公 務人員的任用(薦任、簡任、政務人員)仍以男性為主,且越高階兩性差距越大, Almquist(1987)、 Adusah-Karikari(2008)研究也指出,在美國的專業和管 理工作的總勞動力,婦女所佔比率較男性低,且婚姻狀況和性別是影響婦女職位 19.

(30) 高低的主因,代表女性在工作的升遷機會及地位上受到性別及婚姻的壓制。 (三)雇用機會 職場的性別刻板印象,常使兩性集中於不同的職業,同時也影響聘用過程, 亦即雇主會依其對性別的偏好及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賦予不同性別應徵者不同受 雇機會,而應徵者本身也會依其對職業的性別認定,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Naff (1995)研究更指出在男性多於女性的機構,性別刻板印象的主觀意識對婦女的 職業選擇更具影響力,因而形成職業隔離現象。我國行政院主計處 2010 年「人力 運用調查」,即顯示男性從事之職業以生產操作工作人員居多;女性以服務工作 人員及售貨員為最多。 (四)性別領導風格 Flaherty(2006)、Chao(2008)認為性別角色影響男女兩性的領導方式, 如女性主管以社會期待的女性特質進行領導管理時,較容易受到部屬的接納和認 同,若採行專斷的領導模式,則易引起負面效果。陳淑美(2008)研究即發現女 校長具有善於發揮關懷他人的母性特質,主動察覺師生的需求,並且細心傾聽與 用心體會,暢通雙向溝通管道,樂於提攜後進。 (五)工作投入及壓力 Lorence 研究發現,男性投入工作的程度降低,而女性投入就業市場卻反而 提高,這種變化反應出男女兩性對工作價值觀的改變(引自陳皎眉、江漢聲、陳 惠馨,1996)。但在父權社會體系下,職業婦女卻仍負擔大部分的育兒及家務的 責任,使得女性在工作壓力、職業及家庭產生衝突時,提高離職傾向的程度(潘 筱涵,2011;周珮樺,2012)。 綜合以上可知,女性在工作職場上,會因為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等因素, 經歷性別不平等待遇,並承受比男性更多的家庭壓力。這些現實的情況,將使女 性產生自覺,反思種種現象,形塑其性別意識。. 20.

(31) 五、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包含廣闊,本研究僅探討語言文化、大眾傳播媒體及父權體制,分 述如下: (一)語言文化 從兒童開始瞭解口頭文字的那一刻起,也開始接受社會如何看待兩性關係,語言 在定義及維持父權文化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形式通常為忽視、刻板化及輕視 (Lesuer,2011)。 1.忽視 英語的慣用法,習慣用男性化性別「man、his」泛指全人類,例如: 「the working man」、「everyone should do his best」,而美國獨立宣言的第一句話,稱人類 生而平等,但從用字分析「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仍不自覺用「Men」 代替全人類(馮滬祥,2001) 。而中文的「子」也廣泛用在所有孩子身上,例如: 「孝子賢孫」、「孺子可教」、「子孫滿堂」,然而這些「子」的用法,看似中立, 其實仍以男性為主要的意涵,因為在現代「子」被專指為兒子。因此,在這種情 形下,兒童的生活不斷的充斥的有關「他」的語言訊息,日久將會認為男性就是 具有代表性的人。 2.刻板化女性地位 人們常使用例外的稱呼來定義女性,例如:「女醫生」、「女校長」、「職業婦 女」,這種在職業上特別加入「女」字來稱呼女性,顯然是將男性定義為典型的 工作者,將女性定義為非典型的個體,會刻板化對兩性的職業看法,畢恆達與謝 慧娟(2005)研究即指出,許多女性研究者專業常被視為一般女性傳統角色,而忽 視其專業地位。除此之外,語言也會將女性及與女性有關的群體進行聯結,將女 人和小孩歸類為相似的依賴群體,使女性地位次級化,例如: 「女人與小孩」 、 「婦 孺皆知」。另外結婚的女人,若依傳統做法,便會冠上夫姓,失去自己的姓氏, 就算不用冠上夫姓,也會被稱為○太太、○夫人,以表明她的婚姻狀態,成為依 21.

(32) 附男性的關係。 3.輕視 語言輕視女性的方式通常有三種,其一是將女性平庸化,例如:「女子無才 便是德」及「頭髮長見識短」;其二是將女性性慾化,例如:英語中的「madam」 除了是對夫人、太太的恭敬稱呼之外,另有妓院的老闆、鴇母的雙重意義。而中 國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是無形中將女性功能貶成生產工具,而輕 忽其應有的獨立自主性(馮滬祥,2001);其三是對女性的侮辱,例如:中文字 的貶義詞常帶有女字旁,像嫉、妒、奴、妓、娼、奸、姦等,且女性也很容易被冠 上性方面的詆毀字眼,像是香爐、公車、公廁等。 除了語言的表現形式外,Shen(1997)表示兩性在語言的口吻上也有差異性, 通常女性習慣採用較文雅且試探性的口語;男性則使用較直接且支配性的口語。 劉靜孺(2005)研究亦指出,女性說話時較喜歡用規避詞。因此,在這種語言形 式暗示的環境成長下,將增強兒童性別刻板印象,認為男性是支配性的,具有領 導地位,而女性則為依附性,且是不重要,影響其性別意識的發展。 (二)大眾傳播媒體 大眾媒體是傳播資訊最主要的媒介,與現代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性別刻板印 象意識也經常因為媒體的宣傳而深植人心(Lupica,2006)。羅燦煐(2002)認 為大眾媒體具有建構社會知識、社會真實、塑造規範、反映價值、形成共識與形 成合法性等意識型態功能,故對性別意識的形塑扮演相當重要角色。高素儀 (2011)則發現新聞的文本內容,女性不論為何種職業,大多數強調女性的特質、 照顧家庭的形象。美麗、高挑窈窕的身材和女性氣質;男性的形象則多以獨立自 主、富有男子氣概、工作上的專業能力等相關的概念呈現。有關職業生涯的新聞 時,則經常顯現出性別職業隔離的傳統觀念。吳志怡(2002)研究總統府緋聞案 報導方式則發現,女性雖位居要職,享有發言權和媒體近用權,卻仍因其女性特 質而被媒體建構出負面的形象。 22.

(33) 綜合以上可知,現代人們的生活受媒體環繞,很多資訊皆來自大眾傳播媒 體,而大眾媒體對性別角色的建構,卻多限於性別刻板印象並以傾向鞏固傳統父 權體制為主,其塑造的性別形象藉由不斷的重複及變化,深植人心,影響大眾性 別意識的形成,尤其對處於試圖瞭解符合性別行為階段的兒童,更具深遠的影響。 (三)父權體制 漫長的人類歷史隨著時間洪流不斷地推演累積,但不管國內外,卻還是一直 以男性觀點看待兩性關係,父權思想及其形成的體制,仍形塑著社會性別意識型 態,並影響人類的生活(Cunningham,2012)。以下分別闡述父權思想、父權體 制的意涵及轉型中的父權體制。 1.父權思想 父權思想為父權體制的根源,在中國早在西漢董仲舒(前 183 年-前 115 年) 所著《春秋繁露.順命篇》曰:「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春 秋繁露.基義篇》曰: 「夫為陽,妻為陰……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 (賴 炎元註譯,1984),這些規範都是指在社會人群中,男性居統領地位。而西方的 魏斯曼(Carol Hymountz Q. Michaele Weissmam)則認為,父權思想可上溯到 《聖經.新舊約》 : 「女人服侍男人是義務責任」 、 《聖經.創世紀篇》上帝告訴夏 娃: 「讓丈夫統治,是對她的唯一懲罰」 、 「女性來源為男性的肋骨」 ,這些都表明 了女性依附男性而存在。啟蒙大師盧梭(J-J Rousseau)更發表過歧視女性的說 法: 「男人和女人是為對方而存在,然而他們的相互依賴是不平等的。沒有女人, 男人仍然存在;沒有了男人,女人的存在便有問題。」(馮滬祥,2001:190) 由以上可發現父權思想形成的時間極早,這些思想皆以男性角度出發,將女 人視為「他者」,並將女性置於次等地位以維持男性的優越,進而達成維持父權 體制的目的。 2.父權體制的意涵 父權(Patriarchy)意指一種以男性為中心的權力,女性主義 Kate Millett 23.

(34) 將父權社會定義為「佔一半人口的女性被人口中另一半的男性宰制」;Johnson (2008)則認為「父權體制」是一種社會,而社會是由男女兩性共同參與的,但 它有某種程度的男性支配、認同男性及男性中心(成令方等譯,2008)。 「男性支配」是指男性具有權威的位置,在男性支配的父權社會,女性只有 「在丈夫羽翼下」可以做每件事,這明確將女性定位為男性附屬品(馮滬祥, 2001;Akita,2010) 。 「認同男性」則是社會文化的核心概念或描繪以男人和陽剛 氣質為主,女人被邊緣化或貶低其價值,啟蒙大師盧梭認為父權社會下應經由教 育使女人終生成為可愛又可敬的偉大崇高女性,以加深其服務男性的效用。而「男 性中心」則意指社會的焦點,是放在男人身上以及他們的作為上。 總之,父權的核心是對女人的壓迫,是男性支配女性,藉由剝削和屈從女性 而從中得利,其壓迫的形式不僅有經濟、政治和制度化的性別歧視,還有瀰漫各 處的暴力、色情、性騷擾和性攻擊等。但很多男人抗拒將自己視為優勢的壓迫者, 更不願正視自己的母親、妻子、女兒所受的壓迫,因為自己也參與父權體制,並 且從中獲取利益。也就是說父權體制本身充滿矛盾,但卻深深形塑我們的生活, 滲透到我們身分認同的核心,使我們陷入父權體制的泥沼中,被性別偏見和壓迫 所圍繞。 3.變化中的父權體制 父權體制是一個以壓迫為核心的制度,卻根植於人類的自然秩序中,Johnson (2008)認為本質論者將其原因歸結到「男人就是男人」,意指男人天生體格強 壯,且具無可避免的普遍性,這種特質造就男人具支配力及天生傾向支配的性 格,更促使男性掌控經濟與物質的權力,在社會階級角色更占有高地位且涉及管 理性的權力行為;女性的角色則是低地位及涉及養育性的行為。 但隨著工業資本主義改變生產方式,父權體制在某些方面產生戲劇性的改 變。前工業時代的男性支配主要奠基於男性對土地、財富、女性生殖力及社會制 度的控制力。但工業資本主義使人類的財富不再完全仰賴土地,兩性皆可成為受 24.

(35) 薪勞工,靠賺錢養活自己。因此,男人不再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使男性的地 位不再具有許多傳統威望,也打破傳統社會男人與女人間相互依賴的連結(成令 方譯,2008) 。 男女兩性相互依存的改變,引發現代社會思潮--女性主義對父權體制的批 判,使社會權力的焦點移轉至各種國家、社會及教育制度上,也改變了人們的思 考方式。但本質上工業主義的父權體制仍是男性支配、男性中心和男性認同,就 如行政院研考會(2010)委託研究發現,我國在性別工作平等、家庭暴力、性侵 害及性騷擾防治、性別平等教育及整體性別平等政策方面,雖逐年改善,但成效 仍不甚理想,均有可再加強之處。 綜合以上可知,不管東西方社會,父權思想皆發源極早,形成父權體制的社 會,其運作方式對女性造成不公平的對待。雖說近年來,臺灣社會因女性教育程 度提昇及政府對性別工作平等法的推展,使得兩性關係日趨平等,女性地位獲得 改善,但實際上在傳統父權思想邏輯思考下,很多女性仍舊受到父權社會的牽 制,承受許多不平等待遇。 六、國家政策 近年來,由於人權受到的重視及聯合國性別平等政策的影響,自由主義的福 利國家,基本上已將性別問題放在整體人權的議題上討論,性別相關法案的發展 不再僅於對性別的保護層次。而我國推動「性別平等」相關法規的制定,包含性 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及家庭暴力 防治法等(行政院研考會,2010) 。 但文化是代代相傳,根深蒂固改變不易,行政院研考會 2011 年研究即發現 「性別工作平等法」施行至今,各企業執行狀況逐年改善,但執行成效仍不理想, 職場中的性別職業隔離現象仍然存在。而在性騷擾防治法、家庭暴力及性侵害方 面,相關工作則確實有其成效。但這些改善的現象,源於法律的保護,並未必真 正改變民眾對性別的看法,Cardenas(2003)研究指出,家庭暴力是一個全球普 25.

(36) 遍現象,它超越階級、種族和教育水準。林麗珊(2003)則指出,社會表面現象 的改變,並不能撼動文化深植於人心的偏見,其釜底抽薪的方法,即是落實兩性 平等教育,從根本觀念徹底革新做起。 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制定,促使大眾對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關注,並 透過學校教育的力量,積極轉化師生的性別意識觀念。王秀伶(2011)研究指出 性別平等教學方案課程對學生性別角色態度有正向之影響,且不論男生或女生皆 有明顯的效果;陳耿芳(2011)以幼稚園為研究對象,發現透過融入主題課程的 教學實踐,能達到幼兒性別平等教育之概念;且透過融入主題課程的教學實踐, 幼兒性別平等概念有正向的轉變;陳盈潔(2011)調查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人 權認知與性別平等意識之現況,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權認知與性別平等意識有 顯著相關;蘇育珊(2010)研究指出接受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的國中生,其性別知 識、性別平等態度與自我保護意識能產生立即性的輔導效果;黃碧惠(2007)現 今的國小教師越來越具有性別平等意識。 從以上研究結果皆顯示,國家政策的制度,改變大眾想法,從申請家庭暴力 保護令案件看出,兩性間將曾視為家務事的家暴件與難以啟齒的性侵害反映出 來,代表兩性性別意識抬頭,為自己爭取合理平等的對待。而性別工作平等法及 性別平等教育法也影響企業相關措施及影響各教育階段的性別意識。. 26.

(37) 第二節 國小事務組行政工作 本節分三部分,分別為事務組工作意涵、員額編編制及職掌工作、事務工作 特色及事務工作者的角色、女性事務工作者面臨的問題。 壹、事務組工作意涵、員額編編制及職掌工作 一、事務組工作的意涵 政府各機關學校的行政工作,依業務性質不同,通常分為「業務工作」和「事 務工作」,「業務工作」以達成機關學校或機構的目為依歸;「事務工作」又稱配 屬工作,旨在支援業務工作,使其順利推行以實現其目的。以國民小學為例,通 常視教務、學務、輔導為業務工作或目的事業;以人事、會計、總務為事務工作 或配屬工作。有人直接認為總務工作就是事務工作,總務行政就是事務管理(熊 智銳,1997)。而謝文全(1997)則更明確的指出,總務行政是指與經費設備有 關之行政事務,主要包括工程營繕維護、財物購置、財物管理、文書處理、檔案 管理、經費出納與會計、印信之典守等。 由以上發現,總務工作中與事務組相關的有:工程營繕維護、財物購置、財 物管理,工友管理等,其在總務處中是最具總務特色的一個組,且工作性質和總 務主任息息相關,所處理的是學校教學以外的事務工作,包含人、事、財、物, 並對其工作範疇做有系統的管理,以期達成學校教育目標,且兼顧行政效能及經 濟性。因此,歸納以上論點,國小事務組的工作意涵為:「是學校經營的參與、 輔助經營者,對內負責支援教學、服務教職員工及學童為依歸,並有效管理人、 事、財、物;對外負責交涉,以期在學校最小預算內發揮最大經濟性,且兼顧行 政效能,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二、國小事務組員額編制 教育部(2009)修訂《國民教育法》第 10 條規定略以:「……國民小學及 國民中學,視規模大小,酌設教務處、訓導處、總務處或教導處、總務處,各置. 27.

(38) 主任一人及職員若干人。主任由校長就專任教師中聘兼之,職員由校長遴用,均 應報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備……其員額編制標準,依有關法令 之規定。」《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 12 條規定,國民小學行政組織除依《國 民教育法》第 10 條及《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工員額編制標準》 之規定外,尚依下列各款辦理: (一)十二班以下者設教導、總務二處及輔導室或輔導人員。教導處分設教務、 訓導二組。 (二)十三班至二十四班者設教務、訓導(2012 年起臺中市更名為學務)、總務 三處及輔導室或輔導人員。教務處分設教學、註冊二組:訓導處分設訓育、 體育、衛生三組;總務處分設文書、事務二組。 (三)二十五班以上者設教務、訓導、總務三處及輔導室。教務處分設教學、註 冊、設備三組;訓導處分設訓育、生活教育、體育、衛生四組;總務處分 設文書、事務、出納三組;輔導室得設輔導、資料二組。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 12 條第 3 款並規定:六十班以上之國民中小學, 省(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訂定辦法,充實行政人員。復依教育部(2011)修 正之《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工員額編制標準》第 3 條規定,國 民小學各處室主任、組長及職員員額編制如下: (一)主任:各處、室及分校置主任一人,除輔導室主任得由教師專任外,其餘 由教師兼任。 (二)組長:各組置組長一人,除文書、出納及事務三組組長得由職員專任或相 當職級人員兼任外,其餘由教師兼任。 (三)幹事、助理員、管理員及書記(含各處室職員及圖書館、教具室、實驗室 管理員等,不含人事、主計專任人員):七十二班以下者,置一人至三人; 七十三班以上者,置三人至五人。. 28.

(39) 由以上法規可知,各國民小學的行政組織是依據學校班級數多寡而採規模分 等的方式編組,而事務組隸屬總務處。臺中市教育局全球資訊網 2012 年統計顯 示,臺中市計有 228 所市立國民小學,其中超過 73 班者計 7 所,25~72 班計 109 所,24~13 班計 46 所,12 班以下計 66 所。因 66 所市立國民小學因班級數小於 12 班,總務處僅設置總務主任 1 人,未編制事務組,事務組工作由總務主任涵蓋; 46 所學校班級數在 13~24 班之間,總務處得設置總務主任 1 人、文書及事務組長 各 1 人;116 所學校班級數在 25 班以上,總務處設置總務主任 1 人、文書、事務 及出納三組共置組長各 1 人。 但依據《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 12 條第 3 款並規定:六十班以上之國民 中小學,省(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訂定辦法,充實行政人員;《國民小學與 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工員額編制標準》規定,72 班以下者,得置幹事、助 理員、管理員及書記 1~3 人;73 班以上者,得置幹事、助理員、管理員及書記 3~5 人,以分擔各處室業務。亦即臺中市除 7 所國小班級數因超過 73 班,得編制 3~5 人幹事、助理員、管理員及書記,以分擔各處室業務。然絶大多數學校班級 皆在 13~72 班之間,亦即總務處編制大多仍為總務主任 1 人、事務及出納組長各 1 人並配置幹事 1~3 人分擔各處室業務。 復依《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工員額編制標準》第 3 條第 2 項規定:「各組置組長一人,除文書、出納及事務三組組長得由職員專任或相當 職級人員兼任外,其餘由教師兼任」,究其原因,仍在總務工作涉及專業性、複 雜性、獨特性與重要性,故得由職員專任,亦即文書、出納及事務三組組長得由 職員專任或相當職級人員兼任。但實際上多數國小事務組工作者多數仍由教師兼 任(廖郁映,2006)。 三、國小事務組工作職掌 國民小學事務組行政職掌原依教育部 71 年頒《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 14 條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各處、室之職掌……總務處:掌理學校文書、事 29.

(40) 務、出納等業務。……處以下分組者,其分層負責明細表,由省(市)主管教育 行政機關定之。」,然教育部於 2004 年修訂第 14 條第 2 項,雖條列各處室掌理 事項,但刪除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訂定學校分層負責明細表之規定,亦即教育 部依組織再造精神,賦予學校行政組織彈性空間,由學校自行秉權責制定分層負 責明細表處理校務工作。 可是目前各縣市學校行政職掌劃分不一,甚至和其他處室產生部分業務權責 不清、滋生紛擾情事,故建議縣市主管機關統一處理。各縣市政府基於協助立場, 亦訂有國民小學分層負責明細表供學校參考。其中彰化縣政府更於 2011 年 2 月 23 日以 2011 年 2 月 23 日府人企字第 1000046333 號函清楚研擬《本縣各國民小 學各處室掌理事項暨分層負責明細表訂定參考範例》,以利所轄國小再釐清工作 項目。但學校事務繁雜,多有權責難以劃清之處,熊智銳(1997)即提到,總務 行政是事務性或配屬性工作的一部分,凡不屬於其他各單位的工作,但又非做不 可的事,就是總務行政的工作職掌。而總務處中以事務組最具總務特色,因此, 此類不屬於其他各單位的工作,通常歸屬於事務組。 綜合以上可知,因法令上並無明確的規定,各國小對於事務組業務職掌雖非 劃分一致,但基於總務行政的目的為成就學校、服務教職員工、造福學生等原則, 於兼顧行政組織,且因應學校規模、總務處編制員額數、校長及總務主任對事務 組長的寛嚴、信賴態度等,會彈性調整校內分工,整體而言,國小事務組工作職 掌基本內涵不外以下種種: (一)擬訂校內事務(庶務)工作之章則、計畫、行事曆,並推動執行。 (二)各類財務、勞務及工程採購。 (三)財產、物品登記、管理和盤點。 (四)辦公處所的統籌規劃、分配、管理、美化及維修。 (五)學校門禁、各類安全防護管理、校園安全檢核及維護。 (六)公共場所、各項活動會場之佈置及集會管理。 30.

(41) (七)工友、臨時人員之調配、考核及管理。 (八)水電之管理。 (九)其他有關事務(庶務)事宜。. 貳、事務工作特色及事務工作者的角色 一、事務工作特色 廖郁映(2006)研究認為,國民小學總務工作具有涉法性、專業性與複雜性 三大特性。 就涉法性而言,事務組工作性質涉財產管理及採購營建維修等,若要避免誤 觸法網,需知曉多項法令,如《政府採購法》 、 《採購法施行細則》 、 《預算法》 、 《審 計法》 、 《電子採購作業辦法》 、 《公平交易法》 、 《仲裁法》 、 《土地徵收條例》 、 《政 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 、 《消防法》 、 《建築法》等,且為保障身心障礙者 權益及因應全球暖化議題,政府又分別訂定《優先採購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團體或 庇護工場生產物品及服務辦法》及於《政府採購法》中加入第九十六條之《綠色 採購條款》。另外進行財產管理時,則應依據《國有公用財產管理手冊》及《各 機關奉准報廢財產之變賣及估價作業程序規定》辦理。其他各項事務工作,則依 《事務管理手冊》規定及《工友管理要點》處理……等不勝枚舉,又因與廠商多 有接觸,因此,稍有不慎,輕者接受行政處分;重者,面臨貪污、瀆職、侵佔、 偽造及變造文書等刑事責任。 就專業性而言,依據《政府採購法》第九十五條規定:機關辦理採購宜由採 購專業人員為之。亦即事務工作者應為採購專業人員,且依「採購專業人員資格 考試訓練發證及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採購單位主管人員應取得採購專業人 員進階資格,採購單位非主管人員應取得採購專業人員基本資格……逾期未取得 採購專業人員資格者,機關應命其繼續參加訓練至取得資格止……。」但一般而 言,國小事務工作者之專業素養皆非於教師養成教育階段完成,且兼任後政府亦. 31.

(42) 未如總務主任般進行儲訓及各項專業研習。因此,通常國小事務工作者常練就無 師自通的本領,舉凡聲、光、水、電、土、木、花、草,樣樣在行,甚至連工程 設計、看圖、認圖等專業性的知能也通曉幾分(熊智銳,1997)。 就複雜性而言,張弘弦(1992)提到總務部門的執掌內,往往規定一項「其 他不屬於任何部門的其他工作事項,都由總務處執行」的條文。亦即學校各處室 的行政工作雖然有分工,各有職掌,但慣例上界定未明確的事務,仍由總務處處 理,一般又將此工作劃分為事務組業務。因此,在瞬息萬變的現代,時常有新的 政策,事務組所提供的服務層面,便更為廣闊、多元、細微,所面臨的挑戰更甚 以往,也承受更大的責任和壓力。 綜合以上可知,國小事務工作事雜責任又重,職務並不討喜,熊智銳(1997) 更是說事務工作者被一般教師視為「毒藥」、「雜役」,其必需能在最痛苦的環境 中一邊孜孜工作,一邊吹口哨作樂;更要能在孤苦無依的時候,獨自去曠野裡低 聲吟詠,漫步倘徉。雖說《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工員額編制標 準》第四條規定:「……國小各組置組長一人,除文書、出納及事務三組組長得 由職員專任或相當職級人員兼任外,其餘由教師兼任……」,但目前國民小學事 務工作者仍多由教師兼任,此為極不合理的現象。 二、事務工作者角色 陳寶山(2004)指出學校行政是領導與支持學校教育的實踐行動,是整合學 校內外的教育資源,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的服務性工作。事務組為學校總務工作 的實際工作者之一,對內面對全校教職員工,對外接觸不同機關團體,雙方需求 需進行整合。因此,事務工作者的決定與行動直接、間接影響學校效能,在學校 行政效能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社會角色(social role)名詞由 Ralph Linton(1936)首創,是指擁有某 種地位的個人所表現的行為,地位則是指個人在團體內所占的位置或等級。而 Champion(1984)則稱社會角色係機構或組織對擁有社會位置者訂定一組的期 32.

(43) 望,其包含著權利及責任雙重任務(沙依仁,1993)。由此推斷,事務工作者是 一種社會角色,因其職務享有組長、主任之權利,並擔負學校賦予的職務,並為 其職務負責任。因此,釐清事務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有助其善盡自己職責,達到 自我實現境地,提昇學校行政品質。 熊智銳(1997)認為國小事務工作者的角色為: (一)總管 學校就如古代的大宅院,事務組長就如大宅院中的總管,只要是大宅院中林 林總總、大大小小事無鉅細,全得關心經手。 (二)買辦 學校財物、用品的買進賣出,是事務組長的重要權責之一,尤其在國小有限 經費預算下,各項採購皆應精挑細選,以期用最少的預算購進最優良產品,其角 色有如往昔的「買辦」。 (三)消防隊員 消防人員三大任務為預防火災、搶救災害、緊急救護以及法規未規定的為民 服務等,是民眾生命財產守護者。而在學校裡,事務組即是校產守護者,因此凡 屬設備的問題,第一位呼救馳援的總是事務工作者,其扮演的角色如同救難的消 防隊員。 (四)萬事通 學校事務工作繁雜,包羅萬象,又無專門技術人員編制,故事務工作者必須 文武兼備,舉凡音響設備、資訊器材、土木建築、水電技能、花草樹木等各種不 同行業知能都要通曉幾分,無異是個「萬事通」角色。 (五)稀釋而不錯亂的角色 事務工作者,尤其是事務組長更是工友的領導者,但對工友卻無獨立行使任 免、獎懲及遷調的權力,且在民主開放的學校,其需與工友保持友善關係,方能 有效推行工作,這即代表其領導權是被稀釋的。除此之外,事務組長同時也是校 33.

(44) 長和總務主任的部屬,這時所扮演的角色既是領導者也是被領導者,兩者之間要 拿捏分寸,角色方不至於錯亂。 (六)受氣包或出氣筒 事務工作繁雜,既要面對事、物,也要面對人,有些事很難兩全,得罪人在 所難免。再則其是總務主任部屬,因此有時會成為主任的「擋箭牌」 、 「受氣包」 或「出氣筒」。 除熊智銳(1997)所提觀點外,研究者衡諸各研究者論點,認為事務工作者 的角色,應為: 一、支援者 吳明順(2002)、張清濱(1996)提出學校的主要功能即為教學,而學校內 的行政事務當然為支援教學。陳寶山(2004)則指出學校行政人員要透過「認分、 守分、盡分」,來釐清學校行政的角色定位,以發揮領導與支援教學的功能。亦 即事務組長因其職務,他必須是一位支援者,為教師、學生提供服務。為了達成 此任務,事務組長必須協調並整合設備、人力等資源,在合乎教育原理及經濟原 則基礎下,作有計劃有方法的實施,達到教與學的教育效果。 二、溝通者 學校是一個有組織的科層體制,體制間彼此進行互動,使組織成員交流意 見,相互溝通協調,形成團體共識。瞿立鶴(1992)指出溝通是構成行政運作的 要素,亦為維繫行政功能的動力,是傳遞資訊的歷程。學校行政溝通與協調的目 的在使學校各處室間及同仁之間的工作,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相互呼應避免 工作的重複,事權的衝突及紛爭與摩擦(吳清山等撰,1997)。亦即事務組長是 一位溝通者,以消弭上下部門溝通障礙,並防止處室間橫向連繫之不足,使工作 效率提高,圓滿達成任務。 三、管理者 吳清山(1992)指出學校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而學校環境主要分為精神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工 作 任 務 工 作 活 動 工 作 產 出 行 為 指 標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HPM Tongxun (HPM Newsletter). These articles have document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s well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HPM Tongxun (HPM Newsletter). These articles have document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s well

(2)

月份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學生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家長工作 9 月 月 月 月  成長課 成長課 成長課 成長課.. -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 認識學校

學校 A

工作機構的性別關係安排,往往將男性與女性分割,從事不同的職業和職位。在過

In this study, we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ity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perties of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